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自觉性。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落实的莫过于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开好活动课,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考试的正导向作用。

人的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对其涵义的理解多有歧义。笔者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里,其涵义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主体性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主体性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同人的个性。只有充分体现人的个性,才能体现人的独立存在,体现个人不可被取代的独立价值,社会也才会有巨大的创造力和生机活力。人的个性不仅仅指人的心理特征,而是指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主体行为(即内部的主体意识和外部的主体参与)特征。人的个性发展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自觉性,形成人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每个人的个人价值。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落实的莫过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开好活动课,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考试的正导向作用。

(一)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人的个性发展越充分,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即人的个性

的充分发展可以产生社会民主心理,形成社会的高度民主化。民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统一总体之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次之中,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原则是:(1 )给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教育;(2)学校教育提供足以使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的标准;(3)使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4)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前提。不难想象,当前存在于师生关系中的诸如体罚、变象体罚学生;将学生撵出教室,赶出校门;加大学生作业量,多次重复完成一种作业题,以此来惩罚学生;课余时间大面积补课,日光加灯光的强迫教育;讽刺挖苦学生,污辱学生人格;学生对学习内容无选择权,只能跟着老师跑等等现象,都是根本违反教育平等原则的,是反教育民主的,是毁灭学生个性发展前途的专制教育行为。我国长期以来在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重师道轻学生;强调服从,漠视学生个人权利;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压抑学生个性;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等等现象,皆属于教育专制性质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反之,培养出来的多是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奴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不发展人们摆脱各种形式的专制权力的个人意识,也就没有民主政治。当然,不发

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没有民主教育。对受传统专制思想影响颇深的我国来说,学校更应该超前于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加速教育的民主化,清除非民主现象,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必须完成以师爱为先导,以爱生尊师的互动为过程,以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良好个性为结果的系统建构。师爱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核心,爱生是尊师的前提,爱生尊师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表征。师爱不等于母爱,不同于恨铁不成钢地强迫学生挤升学独木桥的严师之爱。师爱是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目的,形成学生的自主性;苦口婆心言传身教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师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无私之爱,远远高于世间所有令人崇敬和赞美的爱,是教人做人之爱,是教人自立、成才之爱。这种爱是人类文化接续、发展的纽带,是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

(二)开好活动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完成了学科课程理论的奠基工程,在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他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及心理发展、严重存在囿于共性的局限,暴露了其阻碍人的个性发展的弊端。因而导致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派开展了系统的批评。杜威以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积累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创建了绝对不同于传统教育派教学形式的活动课程理论,从而开辟了一条尊重人的个性、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道路。然而,尚无一定知识储备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在彻底的“从

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的原则下,完全不接触学科课程,使之陷入了肤浅的零散的生活经验积累,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而“儿童中心主义”步入了低谷。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新行为主义等为代表的新传统教育派,针对杜威等人全盘否定学科课程,并把活动课推向极端,导致对儿童放任自流和知识质量下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且吸收和发扬了各派教育思想的优点,纠正活动课程的失误,使活动课程完善地发展起来。比如,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既重视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又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亲自去发现应得到的结论和规律,而不要把他们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活动课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1 )活动课理论中的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积极的部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2 )强调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是当代活动课程与早期活动课程的重要不同点;(3)活动课的职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经验,自我实现是活动课的核心,活动课是满足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

国家教委1993年开始试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由学科类和活动类两部分组成。这一新型的课程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主张为指导,吸收国外各派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建立起来的;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将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为正式课程以强化学生活动,是对活动在学生发展进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肯定;这对一些学校不重视、甚至把学生活动仅仅视为课余生活,或者放任自流、或用于

补课等等不规范行为,是一种带有教育行政部门指令性质和教育法规性质的制约。学生的活动再不是什么“第二课堂”、“第二渠道”,而是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一种正式课程。这一重大举措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活动课最突出的特征是使学生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课主要是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分科课程知识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能力,进行大胆想象、探索和求新;尤其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使他们具备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增强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所以开好活动课是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内容新、难度大而又必须完成好的任务。

(三)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所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1 )能动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趋势,以致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

中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2 )自主性(或称独立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在教学活动中,凡属教师能够科学组织,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诱导学生独立地探究。(3)创造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索研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的不同侧面都会有所表现的,他们的主体性尽管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其主体性的嫩芽孕育着创造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激思,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4)自为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这是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就是自为性,失去了自为性就偏离了发展性,就没有学生个性发展可言。

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自主性(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自主性。施教之功,贵在诱导。“思”是目的,“诱”是条件,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外因,思是内因。教师只有把“诱”调到学生主体“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强化主体性,促进个性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基础,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学生自主性的成熟、自主思考的深化。同时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为性特征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为性形成的自我需求来构成学生自身内在本质。所以要沿着学生自我需求的方向创设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活动中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各具特色地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点上获得发展。教学活动方

案应该是能够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及时间、空间,适应学生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创造性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多种器官协调运用和多向信息顺利转化的过程,使得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诱”与“思”交互作用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功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调正考试的导向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

现在的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授业者的专利,是约束学生的工具。考试把人简化为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标准件一样,无视被试者的一切人的特征,学生被规格化了;考试强制学生违背己愿,如同从事简单劳动的熟练工那样,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机械的背诵、演算上;考试使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成为唯命是从的机器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考试造就的是顺从的社会劳动者,而不利于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考试导致越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越是难以发挥潜能、越加重其负担,甚至利用分数夸大学生个性差异上的弱点,称其为“差生”,由此陷入恶生循环,使他们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动力。现今考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必须予以革除,以实现考试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选拔人的科学价值,以考试强大的正导向作用,创造个性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平均发展的惯性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

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目前有的学校在开发考试的教育性的实践中,设立“无人监考、无违纪考室”的作法就很有独到的可取之处。学生在这样的考室里考试,得到了最大的人格信任与尊重,没有心理压力,把考试看作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变对考试的惧怕为自觉、自愿的选择,是自为(为自)的再发展的需求,是自主参与的能动性活动。这对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会带来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考试设计带来了考试的良好秩序,无打小抄的,无交头接耳的,学生们都严肃而认真地答卷的神态不仅仅是对这种考试方式的接受,而且证明了考试的教育环境的建构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中的考试要为创造个性教育服务,要鼓励学生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正视学生的个性是考试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根本意义所在。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独有的先天与后天的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学生个性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学生个性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我在学校里总会发现几个初三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在我的音乐课上。以前我上课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进呢?通过思考、实践,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 初三四班有一个学生,叫诸宇豪,初一就和我认识,后来休学了一年,初三刚转来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喜欢捉弄人。”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每节课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到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喜欢参与公共活动,很希望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有很强的表现欲。就是喜欢去惹别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他这毛病。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诸宇豪同学有喜好惹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惹别人,我想: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是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启发这些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能,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是我们职教教师现在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随着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他们又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那么,如何启发这些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能,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迫切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目前,中等职校生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第

一,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第二,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第四,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第五,.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所以职教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寻找欠缺,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改进教育方式,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是地处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近几年,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支持和领导下,围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题,以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课改的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希望。良好的教育环境又给我们创造了培养沃土,那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就需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教师讲解敢于质疑和发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或故露破绽,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束缚和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进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多说,善于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和设想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不轻易的否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不论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见解多么荒唐,教师都应当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对待,将之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主见地思考,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比如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很多多音字,有时候在不同情境、语句中,让学生自己分辨,或者老师故意出错,让学生判断正误,这样他们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教师则要想方设

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充满个性的学生,有的在学习上特别优秀,有的在行为表现方面做的很好,还有的顽皮活泼,但不管是哪种学生他都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尊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对于人的教育问题上,由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多方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老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只有到了这些,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当,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7092479.html,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作者:吴磊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4期 摘要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他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注重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尊重差异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此,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树叶,孩子们也是一样。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肩负着重担,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缩小他们之间的差异,又要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使得他们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能充分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能,形成他们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培养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关键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只有通过每个个体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的过程。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擦宜兴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类型的差异等。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因此,教育要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尽量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能,性成他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1了解情况,“量体裁衣” 记得笔者刚接七年级时,学生们因为刚从小学毕业,到了初中,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由于担心孩子们不适应,所以,要格外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个叫王毛毛的学生,上课总喜欢走神,作业写得都很难看懂。有的学生还开玩笑说:“王毛毛的名字起的不

班级管理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班级管理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师,需要遵循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把握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在集体的交往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个性全面和发展的教育思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在品行上以及同它们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不平均的发展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帮助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多样的形式来树立体验成功的积极心态、具备乐观向上精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拥有稳定的情绪,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在班级管理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教育,效果显著,值得研讨与探索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明理自觉性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第一期成长变化中,女生的生理变化现象成了一部分男生关注的焦点。何同学阅读过一些青春期常识书籍,特别喜欢在女生面前谈论成熟、月经一类的话题,女生对他反感极了。我观察到他是一位爱动脑筋的人,上课抢着发言,收作业本的积极性高,未来的理想是长大后像父亲那样做一名工程师。他爱踢足球,喜欢当班干,但他总认为老师偏心好同学,脾气暴躁的他因此常找人打架,这孩子平时老敞着上衣,挽着裤腿,双脚时常寻找地上的石头作射球表演,并因此打碎了教室玻璃。我没有直接责备他

的无理与鲁莽,而是采用人人抓阄当班干的方式让他成为英语科代表,我和他共同组织同学们开展英语小对话活动,帮助他在同学们面前树立威信。班上组建冬锻跳长绳小队时请他当小队长,师生共同刻苦训练,在学校冬锻运动会上夺得第一名;美术老师发现他有一定的绘画技巧,我就动员他报名参加了绘画竞赛;体育老师成立校足球队,他和班上另五名男生成了主力队员,于暑假中参加柳州市小学生足球赛获得第三名。诸多的活动使他眼界开阔,心情开朗,与女生交谈时已意识到要选择文明有趣的话题,变得关心集体、注意仪表了。二、促进学生积极交往,增强激情感染力子骏同学不喜好读书写作业,犟脾气的他从小不服家长、老师的管教,讨厌与女生同桌,常跟男生呕气,在同伴交往中困难重重。他渴望结交好朋友、好同学,但他自控能力差,上课自言自语的毛病影响同学听课;课间游戏时他又吃不得半点亏,谁也不愿跟他玩。他有学习能力,高兴时可以做得较好,烦恼时就与家长、老师顶嘴,迷上电子游戏后就不按时回家,我担心他的安全,他却满不在乎地告诉我无所谓死。从此,我与他母亲的交谈中多了一份对他生命的牵挂。他的特点是爱种植,会摆弄家中电器,对航模赛车情有独钟,自己在校外与低年级同学组成了一个航模赛车队,自封队长。我力荐他参加学校航模科技小组,到处为他打听航赛消息,在指导老师和参赛队友的协助下,他在比赛中获得市级少年火箭航模赛第一名、区级宇宙航模车赛第五名。他的科技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他不负众望,在暑假时参加中学生区级航模赛又获得第一名

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读《让个性挥洒体育课堂》有感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小学彭波 在《江西教育》上,我曾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让个性挥洒体育课堂》。我被“个性”两个字触动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正是当前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古代,我们的文学教父孔子也曾系统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 一、尊重个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我国当今忽视民族文化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对于知识与能力,还存在没有处理好正确关系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素质都得到提高。不少学生在老师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名字或一张相片,至于学生的个性则茫然不知所云,在此基础上,再说以生为本也只是妄谈,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痴人说梦。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单一地传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视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甚至还上演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教育悲剧。

浅谈学生的个性发展

浅谈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表时间:2017-09-11T11:58:40.6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作者:王娟[导读] 爱学生不仅是爱他们的优点,更可贵的是要爱他们的缺点。 宁夏永宁县第一小学750100 使学生全面发展,就要求教师关爱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给能力弱的学生动手的机会,又怕学生在课堂上耽误时间,没有效果,提出的问题让人尴尬,总是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其实,这种做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成长,与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与教育行为都至关重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个性差异,真正使学生在学校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爱学生不仅是爱他们的优点,更可贵的是要爱他们的缺点。家长也应该正确把握孩子的这种心理。 当然,孩子身上出现的缺点,都是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可以矫正的可爱的缺点。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个性发展的核心,即是个人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人最大的追求和探索。“鼓励了这种自主便鼓励了个性的发展,抑制了这种自主就阻碍了个性的发展。” 一、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去做 刚入学的孩子可朔性最强,最容易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教师所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见老师扫地,就去拿拖布;看见老师擦桌子,也拿抹布到处乱擦,明明还不会干活,却偏偏要自己来尝试做,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但由于孩子平时家长包办多,不多做,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这是孩子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对此,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否则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家长和老师还可以从培养自理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二、在认识上积极引导,表扬鼓励去做 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要从学生的独立性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的独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独立地做几件事就意味孩子具有独立性。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转化的过程,它需要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因此,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独立技能、或表现出一些独立行为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督促孩子不断坚持、反复练习,最后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并且学会想办法积极克服挫折、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 三、在实践中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去做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和实践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先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洗洗袜子,收拾房间等,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只要孩子想做,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让他去做。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四、在方法上正面引导,督促孩子坚持去做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方法。孩子一开始都是当作“玩”来对待,教师、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能力。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宽容对待,不要批评指责,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你怎么那么笨!”“到一边去,别捣乱。”要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一点进步时,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为孩子树立自信心,并愿意继续去做,促使孩子进一步做出努力。比如:我班有一个女学生,胆子特小,总担心自己做不好,做题总是观望别人,不敢写。我说:“写呀!”她说:“我怕写错你批评我,在家做事妈妈总大声骂我、说我笨从不表扬我。”我说:“没事,孩子,怎么想就怎么做。” 五、在家庭和学校,携手共同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多,家庭娇生惯养,许多家长一面对孩子的生活全部包揽,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总是抱怨孩子的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基本土壤,家长则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在孩子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随处可见,关键在于要有效把握,使孩子在循序渐进中能力不断提高,独立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发展智力。 总之,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求,充分发展其个性,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资源。

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给学生如雨露般的爱,让学生的个性在阳光下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初中生就像一棵棵苗子一样,需要老师用爱的温泉去浇灌,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不断的给学生关爱,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于是,就能促使他(她)们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培养出自尊、自信、积极豁达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教育没有了爱,整个教育事业就如一潭死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和讽刺挖苦,经常因此而体会到集体甚至社会对他(她)的否定和排斥,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甚至产生怨恨的心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她)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她)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 二、给学生利导,让学生的个性火花喷发。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潜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学艺竞赛活动,竞赛的特点之一是参加者都想尽可能争取优异成绩。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胜”、“向上”、“不甘落后”、“不服输’’、‘自尊心强”、“荣誉感强”、等心理特点,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坚持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初中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属个性形成的萌芽期,因势利导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好方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独立思考”,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体现他(她)们的人生价值。 三、给学生尊重,在亲切中发现学生个性的光芒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我和孩子们相处的17年里,给

如何发展学生个性-精品文档

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4 版)在“课程目标”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 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又在 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 展学生的个性,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真正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浅谈 自己的几点体会。 、运用激励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表扬赞赏的话语能让人如沐春风, 给人以自信和内驱力。 因 此,教师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赞美学生,尊重学生,能有效地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你读 得真好,继续努力,相信会有更可喜的进步!”“你提的问题连 老师都没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的回答有独特见解,我 们应向你学习。”这样的赞美,充满人文关怀。在老师的表扬和 鼓励下,大部分学生敢于发言, 乐于发言, 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不仅如此,我还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差异,尊 重个性, 让学生获得言论的自由, 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 所。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说 说:自己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并讲讲喜欢的理由。大多数学生 教学建议” 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 中指出:

表示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机智勇敢 ; 也有一些学生说 自己喜欢廉颇, 因为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 而有一位学生却说: 我喜欢赵王,因为他慧眼识英雄,是位伯乐,当他看到蔺相如 才华横溢,智勇双全时,一下子给予重用,而且把他从一个小官 提拔到比廉颇将军的职位还高, 我喜欢他知人善任的优点。 提出上述思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 产生自 己的情感体验。 学生也没有让我失望, 他们认真思考, 积极表达, 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得具体清楚, 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个性。 而在学 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引导,赞美与鼓励,甚 至在精彩处, 师生致以热烈的掌声。 当然,并非学生所有的言论, 教师都应附和, 作为老师, 应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本的 价值取向。 如果学生提出的见解有悖于文本的价值观, 好疏 导,不能为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二、鼓励质疑争辩,发展学生个性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争辩,勇于解疑。实践证明: 充满问题的课堂能呼唤学生问、 学生议、 学生辩,引领学生走向探索的境界。 如在教学《司马光》 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沉 着机智的品格, 然后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课堂 上有一位学生举手发问: “司马光为什么要用砸破水缸的办法来 救小朋友呢?”面对这样问题, 我不急于向学生解答, 而是把问 题抛向全班,组织学生展开争辩。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 ”我 教师应作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江阳西路学校徐坚 学生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全民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就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观点。 一、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个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 新世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育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尊重。让我们以慈父慈母的胸怀,用个性的发展性,生命的成长观去看待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期待,多一份鼓励,善待孩子的过错和失败,

使每个独特的生命体,变得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有追求,使每个生命体的个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树立个性教育的意识,形成个性教育特长 实施个性教育,首先要摒弃那种统一规格的教育模式,不受“集中、大型、同步、标准”之类概念的影响,也不是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那是研究学生的差异性,依据个性的自动性、独特性、可爱性、双重性、整体性等性质与特点而实施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能仅限于立于三尺讲台,乃要走下来,深入学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养成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保证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提供学生有交流探讨的机会,创设学生有个性表现的氛围,让学生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创新的需要,没有个性的人就没有创新能力,就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想象、独具一格的表达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如果缺乏个性,固步自封,人云亦

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社会需要的不是一种人才,教育的千人一面,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巨大的潜能得不到发挥。这是对“人”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奢杀行为。所以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对传统教育是一种冲击,更是一种弥补。只有通过教育革新,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成功之路 具体发展规划: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工作于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坚持在课堂教学等多渠道渗透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养成教育方面,坚持以渗透为核心,以行为规范训练为主体3、注重广泛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孩子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识别其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选择发展的方向。同时还应该帮助孩子发展比较广泛的兴趣,因为广泛的兴趣培养,能使孩子获得全面、广博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重个性品质的张扬。过去教育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的划一性、机械性和封闭性,培养出来的人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子里打磨得无棱无角,千人一面。现代教育应特别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4.要把助推学生个性发展列入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容。学较不能只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他们的个性特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始终把学生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生发展为基点,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天赋,着力提高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个性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切实改变那种“以分取人、以升研读博看人”的单一人才培养思想,努力实现“不求人人高才,但求人人成材”的教育培养新目标。5. 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成才条件。条件是成才的外部条件,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学生的个性基础再好,也难以成就个人理想。为此,学校应该积极创造学生个性发展所必须的各种条件。一要有长效的发展规划,让个性项目充满支持力。学校应把创设学生个性发展项目列入长远计划,在吸引学生参与、师资延续、教育成绩及其应用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论证,并能根据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有力机制;二要有拓展型的课程设置,让个性项目充满吸引力。拓展型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动力,为学生提供个性特长展示的机会,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向更高目标迈进;三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让个性项目充满生命力。学校应尽量增加经费投入,使个性发展项目设施建设、师资配置、实践场所与学校普遍性教学项目具有同样的规范标准;四要有创新的考试模式,让个性项目充满竞争力。学校应改革目前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命题、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的做法,给大学生一个有利于

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实施方案

中夏小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变,特制定我校的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对学校评价为主体,深入实施新课程。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制度、工具等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肯定自己、正视自己、发现发展自己的潜能,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2、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发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可行性原则:评价方法力求灵活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 4、客观性原则:探索科学的方法,力求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 5、全面性原则:本着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培养方面: 本着“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观点,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张扬个性”。 2、教育研究方面: 本着“为了人的一切”这一理念,通过研究,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优化的课堂教育模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3、教师管理方面: 本着“用行动来收获”这一价值取向,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使老师们真正成为智慧型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个性发展家长评语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从备课、讲课到练习、作业的布置,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目标,提供不同选择,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1.课堂教学分层设计。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教学环节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这种设计使能力稍差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兴趣,发展思维。结果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作业自主选择。作业不宜整齐划一,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提高。可以分为基础性作业和难度不等的选做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提高学习兴趣。 3.能力考核人尽其才。为了培养学生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检查或考试的内容也可以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4.特长各显神通。全校各班每月开展一次“我能行”展示活动,并利用本班“展才华天地”展示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在特长展示活动中,学生们各施所长,涌现出一批“阅读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希望之星”等等。以前“仅以成绩论高低”而靠边站的学生现在高兴得乐开了花,自信的风帆也在多元评价体系中纷纷起航。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如,有的班级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卡,从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努力学习、坚持锻炼、团结互助、孝敬父母、自理自立等多个方面来记录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收获。每月一评,以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能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能准确地了解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项品质或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家长、教师也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改变了评价内容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的现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努力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每周一评的学习评价表格中,我们设计的内容十分丰富,分为“课上参与”“作业情况”“动手实践”“习惯素养”四方面内容。其中“课上参与”又分为“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创新火花”三项;“作业情况”分为“能完成基础题”“能完成灵活题”“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三项;“动手实践”则分为“能根据老师要求完成既定任务”“能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既定任务”“运用所学知识有创意地实践”三项;“习惯素养”分为“带齐学习用品”“书写整洁美观”“团结协作互助”“正确评

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确实,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不但要精心去打造充实的课堂教学,还要在学生学习中担任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责任。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体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 一、在课堂上张扬个性 1、多设计开放问题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动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这个课时,教师能够这么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课堂上的学习,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他们有的会紧密联系课文认为爷爷是个爱护树木的人,小树又是知恩图报;有的会结合平日的所见所闻,提出树木能帮人们做很多事,应该爱护树木,搞好绿化……。学生的回答是很多面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

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多实行自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可即时地让学生把知识使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动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实践能够使听、说、读、写,也能够是演、画、唱、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情舒展生命活力。教学《四季》,可结合课后题目,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季节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在演、描、画、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而教师也能在自然地环境中有新的体验。 二、在课外活动激发个性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更能真切地获得感受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先进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学习《秋叶飘飘》时,还可鼓励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使他们的语文学习与社会、自然紧密联系,并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得到真实的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精选作文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1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灵魂,埋没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迂腐呆板的群体形象,鲁迅的《孔乙己》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旧式教育痛心疾首的呐喊,清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

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矗。 2 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