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

2.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

3.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教学重点】

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

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经济的繁荣

通读教材,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

(出示幻灯片。)

1.农业: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出示幻灯片)在这个时期还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出示幻灯片《雨中耕作图》)

(出示幻灯片《材料研读》)

使用筒车的好处:节省人力,昼夜不停。

2.手工业:(重点:丝织业、陶瓷业)

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出示幻灯片:身着丝绸服装的妇女形象,蜀锦图片。)

(出示幻灯片:白瓷、青瓷、唐三彩。)

(秘色瓷的出处)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秘色瓷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专为皇家烧制的瓷器,与一般的越窑青瓷不同,烧制数量极少又不在民间流传,后世一千多年世人都是只闻其名而不见其物。)3.商业: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出示幻灯片《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吐蕃统一

(多媒体出示问题:吐蕃[bō]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多媒体出示材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松赞干布的基本情况。)读图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2.唐蕃和亲

(多媒体出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①情况: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还有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多媒体图片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总结: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的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出示幻灯片——敦煌莫高窟艺术。)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 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 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 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 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 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 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 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 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完整版)第3课盛唐气象知识归纳

《盛唐气象》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知识点1 经济的繁荣 1.表现 知识点2 民族交往与交融 2.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 1 )背景: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 ( 2 )措施: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4.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 ( 1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 2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 3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5.唐与吐蕃

( 1 )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 ( 2 )唐蕃和亲 史实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意 义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3 开放的社会风气 6.特征: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7.表现 ( 1 )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 2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知识点4 多彩的文学艺术 8.唐诗 ( 1 )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 2 )代表诗人

【部编七下 精品教案】第03课 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 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 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 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 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 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 1

一家” 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 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 鞨 1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过渡: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从 图中你可以找出哪些民族? 唐朝前期实施开明友好的民族政策,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 展示《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提出问题:吐蕃位于我国什么地方?唐太宗时期,谁统一青藏高原各个部落? 赞普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后,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展示《步辇图》,提出问题:《步辇图》反映什么历史事件?你能从这幅图中指出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吗? 展示《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教师讲述: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想一想: 展示材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唐蕃友好关系有哪些新发展?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概 况。 学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和亲。 唐玄宗时唐蕃“和 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相 约盟誓,互不侵犯。 学生阅读材料, 引起学生的兴 趣,迅速地进入学 习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 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 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论从 史出的能力,培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 设计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 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 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课主 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 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 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 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 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 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 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 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 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 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 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 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在本 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 (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 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 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 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 成就斐然。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 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 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通过学 习唐朝与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认识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引 用并朗诵唐朝的诗歌,感受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贴近学生,凸显教学立意。 根据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初唐的经济繁荣,了解唐朝的民族交流、民族融合和社会风气,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统一的历史贡献。2。过程和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阅读和欣赏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和感受盛唐的天气,并分析相关现象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盛唐,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在学习唐代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团结,了解到各民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交流与融合困难:民族沟通和融合[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课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子项目,即经济繁荣、民族交流与融合、开放的社会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这四个子项目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相互关联,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展现了唐代的盛世。 2。学习情况分析 (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3。教学方法

阅读与解释法、材料分析法、图解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第1页:共9页 设置场景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引入新班级的地名被称为“唐人街”?1.经济繁荣(1)农业展示“雨中耕作”并提出问题:雨中耕作”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反映了唐代农业的发展。从图片中你能找到什么关于农业的信息?通过对《雨中耕作》的观察,可以看出唐代农民有弯犁等,进而产生了下水管等灌溉工具。(显示屈原犁和下轮的示意图)显示唐代水利工程介绍中的古坝文字和图片探索新知识展示敦煌莫高窟“农事图”图片、问题极性看图片,回答问题。请看图片,了解唐代农具的改进。观察图片看图片,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唐代农业的发展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唐代水利工程建设、耕作技术、蔬菜新品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图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他们上新课):唐朝出现了什么新的耕作技术?除了育苗和移栽技术的出现,唐朝还引进了哪些蔬菜新品种?(展示莴苣和菠菜的图片)过渡:展示单词并提问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访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了官员胸前的一颗痣,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能透过两层衣服看到你胸前的痣?”这位官员

第3课盛唐气象习题答案

第3课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唐朝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 ) ①司母戊鼎 ②曲辕犁 ③筒车 ④地动仪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 ) A .青花瓷 B .冰裂纹瓷器 C .唐三彩 D .白瓷 3.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 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4.“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 A .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 .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 .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5.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说明唐与吐蕃的关系为( ) A .和同为一家 B .设立军事机构管辖 C .武力征服 D .战争对抗关系 6. 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A. 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 B. 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戴 C. 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 D. 唐朝时北方各民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 7.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 ) A .顾恺之 B .吴道子 C .张择端 D .赵孟頫 8.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题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称赞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9.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节目如问创作“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诗句的作者是谁,你的回答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D C B B A B B B A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框涉及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开元盛世”的情景,从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来诠释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魅力所在。 课程标准要求: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简要了解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 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说出 唐朝开元时期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尝试分析盛 唐气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联系教材,通过自主阅读和对地图、图片、视频等史料的观察,思考和 探究中,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盛唐气象,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和科技 意识;体会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播异域,远扬海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即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 分析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曲辕犁、筒车的先进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设计理念: 在学习本节内容中,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观察思考,讨论质疑,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学科的教育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师: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观众们在中层展区坐轨道车寻访考察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 展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观众们在中层展区坐轨道车寻访考察的照片] 师:假如我门坐着时光穿梭机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生活在哪个城市?为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师:自公元618唐朝建立以来到907灭亡共经历了289个春秋和22位皇帝,你知道的著名皇帝有哪些? 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书局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 学 设 计 储建川 陇川县第三中学 2015年4月15日

第3课盛唐气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从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长安的繁荣,“安史之乱”四个方面论述,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及特有的观点;但是,刚刚迈入初中的他们,知识结构还很零散,分析、整理、概括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和深度,要注意引导其分析,帮助其整理,鼓励其概括,以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虽然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上容易僵化学习内容。如何搭建一个图文结合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锻炼他们的观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盛世时的景象,主要有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唐玄宗统治下的“开元盛世”,长安城的繁荣以及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了解唐朝鼎盛的出现和衰亡的整个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武则天在唐朝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等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各类教学用具和课文中的图片、地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有很多关于武则天的传说和影视片,可借助这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出各类问题,导入新课。 除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各类图片辅助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其他资料来证实唐朝盛世的壮观景象,与课题中的“气象”相吻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工艺品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武则天承上启下的统治;②、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唐朝的盛世景象 2、难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六、学习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七、教具准备 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武则天、唐玄宗,唐长安城等图片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 2、掌握唐朝时期与西藏的往来历史。 3、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教学重点 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文学艺术。 教学难点 曲辕犁,筒车,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一、经济的繁荣 唐朝前期100多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下面通过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等现象反映唐朝的经济繁荣局面。 1、农业 (1)垦田:大量荒地被 开垦,农业技术改进,期 中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为曲 辕犁:设计巧妙,省力, 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 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2)水利:筒车:唐代 筒车不用人工,可以昼夜 不停歇的灌田,大大提高 了劳动效率。

2、手工业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 平,分为两个方面。 (1)丝织:蜀锦。 特点:色彩艳丽纹饰精美 (2)陶瓷:青瓷、白瓷、唐三 彩。 特点:造型精美,彩色亮丽。 3、商业 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 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商业繁荣。长安也是当时中 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 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 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和亲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 逻些(今拉萨),实行了一系列发 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仰慕 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 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 他。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 的中原先进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吐 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

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为迎取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 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提出“和同为一家” 2、民族政策 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自古以来,统治者都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但是我待他们一视同仁。 唐太宗时期,因为国家 的强盛,对周边民族有征战 的,也有和亲的。之后采取 了开民的民族政策。北方和 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 太宗为“天可汗”,即各族 共同的君主。 三、民族交往与交融 问:通过图片,观察图中人物进行什么运动?结合课本,分析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 答: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课标要求】 通过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社 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学习目标】 ①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识记曲辕犁、蜀锦、唐三彩等标志性成就。 ②了解唐朝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识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两个历史人物。 ③知道唐朝诗歌和书法领域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④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学习重点】 民族交往与交融唐诗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经济的繁荣 1、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 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 ②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被发明和推广,代表是曲辕犁和筒车。 ③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3、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其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②陶瓷业: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 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③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4、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大都市出现:唐朝由于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朝鼓励对外贸易,所以用于货物交易的“市”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大致上靠近中心地带);唐朝的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象征着王室的权威;.盛唐时期的长安街道分明,市、坊、柜分工明确。 ②唐都长安: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知识点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文成公主入藏 (1)背景: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 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2)入藏: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文成公主入 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的还有 很多手工工匠,他们在逻些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修建大昭寺。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传播: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民歌等各种形式在汉藏两 地广泛传播。 2、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发展概况: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 展。 (2)具体表现: ①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担任; ②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3)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①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 导入语 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学习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成就。 2.了解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和唐朝的民族政策。 3.了解唐朝的社会生活,体会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朝的著名诗人和诗歌,简述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结合曲辕犁和筒车示意图,说明其工作原理。 2.从出土文物考察唐代社会生活中对妇女、对社会下层、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体会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3.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整体感知盛唐社会气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唐朝社会发展状况,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认识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经济繁荣的表现、多彩的文学艺术。 教学难点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经济的繁荣 问: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学生看书后归纳要点,回答问题。 1.农业 (1)师问: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答: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重视兴修水利。 (2)师问: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和推广,各有什么优势? 生答: 点拨:用犁箭与犁评控制入土深浅,犁箭提高则入土浅,反之则入土深。筒车省去了人力,自流灌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盛唐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 (3)掌握唐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丝织品、瓷器的欣赏,培养美感和历史情趣 (2)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赏析唐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初步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3)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感受热爱祖国、关心民情的爱国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知道唐朝与吐器的友好关系 难点: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了解它们的结构原理;明白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色及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盛唐”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和中期,那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频繁。盛唐不仅是唐朝繁荣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社会繁荣发展到何等程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盛唐气象 (二)、讲授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唐朝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的发展 师: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2)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3)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师: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因为劳动工具的改进是衡量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唐代,农具有两项重要的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你知道曲辕犁和筒车有什么用处和特点吗?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一、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通过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认知提示:知道唐朝开明的政策和统治者博大的胸怀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 解读: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盛,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同时,唐朝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唐朝对外交流的广泛,使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体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 景象,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知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经济的繁荣(2)民族交往与融合 2、教学难点:民族交往与融合 四、教学方法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提倡预习,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3课盛唐气象,看这么几个关键词,来回答问题。 (1)盛唐气象表现在哪些方面?(2)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3)唐朝与哪些少数民族关系密切?(4)唐朝著名诗人有谁?谈一谈他们各自的风格? 2、导入新课:“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唐朝盛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么疑问,走近盛唐,学习第3课盛唐气象。 2、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是什么?出示课件展示。(1)经济的繁荣(2)民族交往与融合(3)开放的社会风气(4)多彩的文学艺术,其中,重点内容是1和2,难点是2. 3、我们齐读一下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应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课件展示,齐读。 4、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七年级课时3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民族政策,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史实,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掌握唐朝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归纳、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组织小组展示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能力;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盛唐时期,经济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经济、文学艺术、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等方面感受盛唐气象,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适当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盛唐背后的民族底气与民族自信。 【教学方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时间轴,讲述“世界时间”的观点,引出汉、唐时期都处于“世界时间”,尤其唐朝是最显赫的一个阶段,从而破题“盛唐”。 二、学习新课 (一)听故事《千年第一酒会》,思考哪些细节能体现盛唐自信的姿态、气韵和情怀。构建本课学习的前三个章节,形成学习主题。 (二)第一章盛唐自信的气韵: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用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的“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相比当时的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这段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唐朝经济发展的结论。接着从三个方面深入学习: 1.农业方面: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农业发展的表现。 (2)重点介绍曲辕犁和筒车(通过对比,凸显其功能)。 2.手工业方面: 结合以下材料和课本12-13页,思考唐朝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材料一:蜀锦(介绍其概况) 材料二: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材料三:李皋发明的桨轮船 材料四: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2)元和初年(约806-810年)铁的年收入量约200万斤,铜的年收入量约26万斤。 3.商业方面: (1)根据书本和历史地图,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2)利用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材料,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说出长安城的特点和地位。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材料二:“二百二十行(行业),邸(货栈)、肆(店铺)鳞次栉比(排列紧密),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3)听“胡商邹骆驼”的故事,提取历史信息。引出第二章。 (三)第二章盛唐自信的姿态:民族交往,社会开放 1.民族交往 (1)唐与吐蕃 ①介绍《步辇图》,引出松赞干布派禄东赞求婚。简要讲述“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 ②根据以下四幅图,结合课文说说唐朝与吐蕃的交往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视频:《爱我中华》 教师 :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学们知道哪些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例子? 学生: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 教师: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时期民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那么隋唐时期边疆地区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3课 盛唐气象 说明: 此环节在于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 策。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繁荣的经济 1.农业(看书标记) (1)___扩大。 (2)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发明推广一些生产工具。如:___、___ (3)修建了很多___。 展示: 教师: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 得更加稳重,便于操作,犁铧为v 型,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 教师:筒车是一 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 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断有水流出。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得出,唐朝农业上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过渡: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颗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示:唐朝穿丝绸的妇女和唐朝花鸟纹锦图感知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展示:“白瓷”“青瓷”和“唐三彩”图片感知唐朝制瓷业的兴盛 展示:材料——越窑的青瓷,胎质细薄,釉色晶莹,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说明:此环节通过历史图片、史料,使学生了解吐蕃与唐朝的关系,通过探讨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使学生明白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