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20 更新时间:2010-1-26

来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期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作者:武勤,朱光明

摘要:本文以日本政府的《关于科学技术相关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意见》为根据,在对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制定的背景与内容进行说明与评价的基础上,就这一战略对我国的启示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科技人才战略;人才开发;创新能力培养

1.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制定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力资源是当今时代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人才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创新能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各国政府纷纷于世纪之交通过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一系列有关人才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改革性举措。

尽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领先于其它发达国家,但美国政府仍于2001年和2003年相继出台了有关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中期规划,并由联邦人事总署主持设计了《2003联邦人力资本战略》,明确提出努力吸引国内外社会英才为国家服务的口号。虽然“9.11”之后,美国出于反恐需要而加大了对外国人入境和滞留的限制,但对各类科技人才却依然保持了积极吸纳的宽松政策。根据联合国开发署的统计资料,2002--2005年间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理学博士和工学博士的外籍人士,继续留在美国的分别高达58%和72%,这一比率已超过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

与此同时,法国政府在2001年公布的《10年科技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把新增高级研究岗位的20%集中于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重点领域,并向全球招聘这些学科的领军人物;德国政府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决定对,30家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院给以专门支持,并为解决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而对非欧盟国家的相关人才实行特别绿卡制度;英国政府则积极倡导青年科技人才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并在1998年率先为促进人才交流而设立了专项基金和专门的研究设施。即使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也为吸引优秀科技人才而由政府投巨资兴建了世界水平的研发基地。尤其是1998年韩国政府公布的《人力资源、知识、新起飞: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中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推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一流大学工程和人才强国战略,都给日本以强烈冲击。因为在韩国的人力资源战略中明确提出了“用10年时间使人才竞争力跻身世界前10名”的目标,而中国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则使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

面对如此激烈而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日本总务省、文部科学省和经团联分别于2002年5月、9月和2003年3月对日本的公共科技系统和企业科研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三份调查报告均认为,日本的科技竞争力正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学科的领先优势正在减弱,科技投入的效益已呈下降态势,而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科技人才的量与质的不足。从量的方面来看:①虽然日本拥有一支80多万人的科技专业队伍,其规模仅次于美国,且单位人口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美、德、英、法等国,但这些科技人员主要从事科技项目的研发,而在科技事业中承担战略规划、组织协调、效益评估、成果转让、推广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职能的管理型人才以及为科研活动提供信息支持、技术协助和后勤服务的辅助型人才则十分缺乏。②从事研发的科研人员,大多集中于一些传统学科和传统制造业的相关

技术领域,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纳米材料、软件开发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专门人才则明显不足。③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足。由于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因而总务省的调查报告根据国情普查资料推测,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日本科技人才的总量将在21世纪前半期以年均0.5%的速度递减。也就是说,日本的科技人才有可能在40年内自然减员10万人以上。

从质的方面看,日本科技人才的不足主要表现为:①基础素质有待提高。这一点,可从日美科技人才的学历比较中看到:日本科技专业人员中博士学位获得者为68%,而美国同类人员中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则为86%。尽管两国的学位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有一定差异,不宜进行简单比较,但这一数字毕竟说明了日本的部分科技人员确实存有基础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②创新性不足。这是由战后日本的经济与社会历史决定的。由于战后日本的国家发展目标是追赶美欧先进国家,因而科技人员尤其是占其总量23以上的企业科技人员的基本任务就是仿效或改良美欧国家的先进产品,从而形成了日本科技人员精于模仿而拙于原创的特性。③开放性不足。这是由封闭、孤傲的日本民族文化所造成的一种社会弊端。虽然日本十分注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对于外国学者进入其科技体系却一直持消极排拒的态度,因而在日本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中长期供职于的外国学者微乎其微。同时,日本科技体系的对内开放也不足,即使国立大学之间在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上也存有许多障碍,而性别歧视在科技领域中则尤为典型,女性在科技专业人才中所占比例极低。

日本政府对调查报告的上述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10月,作为科技政策最高决策机构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邀请教育界、科技界、财经界和舆论界的21位知名专家组成科学技术人才专门调查会,负责制定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对策。该机构在对日本科技人才现状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相关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意见》(以下简称《人才意见》)。由于该文件围绕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就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提出了一系列积极而切实的政策建议,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将其作为日本科技人才的发展战略而加以研究。

2.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主要内容

1)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

日本文部科技省调查报告转引的一项有关中学生未来志向的比较研究显示,当今日本中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大大低于中、美、韩等国,多数青少年不愿将科学家或工程师作为未来职业的第一选择。针对这一问题,《人才意见》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①要求学校必须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经常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设施参观,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亲近感和理解力,提高他们学习理科知识的兴趣;②学校应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下,主动邀请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校举办自然科学讲座,介绍科技知识和优秀科研成果,增强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感染力和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③学校应积极举办各种科研活动,激发学生们对自然与科学的好奇心和挑战意识,对具有优秀潜质的青少年应及早进行重点培养,政府将从2006年起支持高中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等理科项目的竞赛并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④建立健全中学生的理科成绩档案,对全国的中学理科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⑤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理科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指导能力,对现职教师定期进行培训,通过他们将最新科技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原则上今后新录用的理科教师均应拥有硕士学位,对于教学能力和业绩突出的教师可破格晋升高级职位。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的科技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意见》认为,大学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本科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应通过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全面增强各类高等学校的人才的培养水平。①在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保证人才的质量是大学的首要责任和义务。因此,大学应在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加强对结业、毕业等出口环节的审查力度,确保送出的人才合格。②应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专门的道德伦理教育,使他们在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之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追求真理的自觉和求真务实的品格;③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独立创业能力,大学和社会应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机会和帮助;

④鼓励大学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学科布局,支持大学优先设立和充实那些社会实践性强、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⑤提倡大学与企业之间签订人才培养的长期协议,支持大学按照企业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并将企业建设成大学的人才实习基地;⑥政府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贡献定期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对外公布:在确保评估指标合理、评估方法科学、评估过程透明的前提下,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教育资源分配的基本依据。

3)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推进,构筑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

虽然日本堪称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早在30年前就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20世纪90年代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对研究生教育却长期不予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日本科技人才质的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研究生教育水平不高。因为在当今时代,研究生学历已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必备条件。为此,《人才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口号,并为实现这一口号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①将研究生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相分离,建立独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求各大学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实行动态监测与控制;②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基地,力争用10年时间使日本的5所研究型大学进入全球大学权威排名的前30位以内,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新建“冲绳研究生大学”的首任校长;③国家和大学通过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发放科研津贴的方式,为优秀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使他们能够在安心的环境中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④改革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交叉指导研究生,鼓励在校生连续攻读第二硕士学位,支持公共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所与大学共同培养研究生,将助教、助研等岗位经历纳入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系统;⑤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于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和撰写博士论文者,大学应给予必要的资助;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学者加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以奖学金等形式积极吸引外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日本学习。

4)根据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管理型科技人才的开发

《人才意见》认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各界公共资金在对科技领域投资的方向、结构与效益的关心也日益强烈。尤其是,科研项目正愈来愈呈现出巨型化、系统化、复合化和长期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由科学家兼任科研机构或科研项目管理者的传统做法已难以适应,培养既熟悉现代管理理论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管理型人才就成了科技人才开发的当务之急。为此,《人才意见》对于“科技人才”的内涵给予了重新界定:所谓“科技人才,不仅指大学教师、专业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包括具有高度技能的各类专家、知识产权专家、技术推广工作者、以研发为基础的创业者、科技宣传工作者和科技政策的规划者。”在此基础上,《人才意见》认为,应积

极借鉴美欧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在研究生专业学位系列中增加技术管理硕士,并支持公共部门、NGO组织和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在职攻读;尤其是,为与科技评估的广泛开展相适应,应尽快建立科技评估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促进科研部门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国民对科技领域的支持与关心,应积极培养从事科技咨询、科技推广、科技宣传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5)通过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促进年轻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人才意见》指出,从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中可知,他们的标志性成果往往是在20--40岁的年龄区间做出的;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取决于科技后备力量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应通过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年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至关重要。《人才意见》提出了以下具体举措:①大幅增加面向年轻人的竞争性科研经费,鼓励民间机构设立博士后研究基金,为年轻人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独自做出优秀科研成果提供更多机会;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制度,大胆起用年轻科技人才,将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及时晋升到高级岗位,优先安排主持重要科研项目;③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方法,对高层次年轻人才的科研业绩进行评价,对于取得世界水平成果者及时给予奖励;④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中全面推行聘任制,所有空岗和新设岗均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高级岗位可面向全球招聘,对年轻科研人员一律实行任期制;⑤为便于科技人才流动,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后科技人员的年金和退休金可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单位之间累积计算;⑥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倡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实行年薪制,支持企业提高博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的起点工资标准。

6)有效利用各类社会科研资源,积极发挥女性和高龄科技人才的作用

虽然近年来日本女性已普遍接受高等教育,但日本科技队伍中女性的比例却明显偏低,2005年刚突破10%,而且女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周期也普遍较短。针对这一问题,《人才意见》特意做了两项具体的制度安排:①实行女性特别研究员制度。由国家拨专款资助因生产、育儿而中断科研事业的女博士重返科研第一线。该制度已于2005年启动,2006年度共资助60人,财政支出金额2.6亿日元,支持强度为每人430万日元。②设立女性科技人才开发基金。对于女性科技人才密度较大的高等学校和公共科研机构,由政府拨专款资助它们改善科研环境与条件,增加高级岗位中的女性比例,促进女性科技人员健康成长与合理流动。该项目已于2006年启动,当年支出金额8亿日元,资助对象均为国立大型科研机构。此外,为有效发挥老一辈科学技术专家的作用,延长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年龄,《人才意见》专门指出,对于曾经取得过世界水平科研成果的老科学家,即使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只要身体健康,能够主持课题研究,政府和所属单位就应当挽留他们继续工作。

3.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启示意义

尽管日本的科技人才战略只是根据本国国情、为提高本国科技队伍的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而提出的,但从其整体科技人才战略上来看,对于我国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首先,科技人才开发必须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虽然质与量作为一国科技队伍建设的两项基本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和不可割裂的,但二者之间却不是一种互为因果的正相关关系,单纯量的扩张并不会导致质的自然提升,这已为许多国家的经验所证明。显然,在国际人才竞争的重心已由量转为质的背景下,各国的科技人才开发应以质的提高为主导。关于这一点,日本人才开发的战略安排确实值得我们重视。虽然《人才意见》

声称:日本的科技人才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存有不足,但其开发重点却显然是质而非量。例如:关于基础教育理科教师优先硕士化的要求、关于加大高等学校人才出口审查力度的呼吁、关于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生培养高地的规划、关于采用国际标准评价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建议等,都是为提高科技人才的质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与之相比,长期以来我国对科技人才开发的基本态度却一直是重量而轻质。诚然,这与我国基础薄弱、队伍分散、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相关,但也表明了我们在人才观念的转换上确实滞后。在高层次科技人才竞争已呈白热化的今天,如果我们的人才战略重点再不由量转向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将无从谈起。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已通过大幅扩招而快速完成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换,但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并未同时建立;虽然我国科技队伍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能够在国际前沿一争高下的顶尖人才和一流团队并不多;虽然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211工程、985工程等已实施多年,但中国著名高校在全球排行榜的位次并未发生多大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及时调整来解决。

其次,科技人才开发必须正确处理主与辅的关系。笔者认为,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科技人才的涵义给予了重新界定。《人才意见》明确指出:科技人才不仅指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同时还包括科技事业的管理者和科研运行的服务者等相关人才。如果说,研发一线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研主体的话,那么管理者和服务者则是不可或缺的辅助主体。任何一国的科技队伍,都是由主和辅两类人员组成的;任何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都是在上述两类主体的协调配合下取得的。因此,科技人才开发应当处理好主与辅之间的关系。

科技管理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项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无论是科技政策规划、科研项目运营还是科技成果评价都需要由专门的人才来承担。与发达国家相比,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迄今开设科技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寥寥无几;人事制度建设则更为滞后,已呼吁十年的职员制迄今仍处于试点阶段;整个科技管理队伍明显老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都亟待更新。这种管理落后于事业的局面若不尽快改变,我国科研部门的效率和科技成果的质量都将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应在努力提高政府科技决策能力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增设科技管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科技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还应积极开拓人才资源,鼓励理工类研究生兼修科技管理课程,支持他们从事科技推广、科技教育、科技咨询、科技宣传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科研服务本是我国的一个强项,当年我国之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两弹一星这样的辉煌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科研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的高水平和高效率。但时至今日,我国科研服务队伍的建设却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辅助人才的量与质都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软肋之一。因此,应尽快将这类人才的培养纳入科技人才开发的总体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使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协调、良性的互动关系。

再次,科技人才开发必须正确处理培养与引进的关系。本国培养与海外引进,是科技人才开发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自国培养而完全满足需要,因而引进就成了人才战略不可或缺的内容。如前所述,《人才意见》对于引进海外人才也表示了高度重视,并为促进人才引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如:建议确定国立大学外籍教师的最低比例、要求公共科研机构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允许重金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提倡科研部门实行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制度、对引进人才实行特别签证等。尽管如此,纵观《人才意见》全文,日本科技人才开发的立足点仍然是国内培养,人才战略的首要目标则是世界一流大学等人才基地的建设。笔者认为,这种将科技人才开发主要

寄望于“本国培养”的做法,既是基于历史经验而做出的一种务实选择,也是面对严峻挑战而显示的一种自信。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吸引国外人才和利用海外智力资源方面,一直采取的是积极吸纳、全方位开放的政策,二十几年中已有数以百万计的留学人员和外国专业人士来华工作,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近年来,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相适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提出以“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待遇、科研投入和科研环境”为条件,引进一批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专家。无疑,此举对于提升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助作用。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在国家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安全已成为各国基本国策的今天,仅仅用钱是难以买来大师、更难以买来一流科研团队的;即使花重金买来几位已届风烛残年的“大师”,也只能给中国的教育科技界新增几位人格榜样,并不会使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技人才的培养仍然主要还是寄望于我们国内人才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优秀人才成长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M](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91.

[2]日本文部科技省.关于欧盟各国的人才开发举措[日][M].科学技术白皮书,2006.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

[4]日本总务省.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M].2002.

[5]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关于中学生未来志向的国际调查报告书日加藤荣一超越战后读卖新闻[M].2001.

[6][日]加藤荣一.超越战后[N].读卖新闻,2005-7-9.

科技领军人物畅谈科学研究与人才发展

科技领军人物畅谈科学研究与人才发展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姚予疆刘丫)6月2日,“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和“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在京颁奖。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毛明等10人获“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等10人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中国科技协会于2015年经中央批准,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增设“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子奖项,在“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增设“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子奖项。“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主要是表彰奖励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以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取得原创性、标志性重大成果,在科技界享有崇高声誉、科技创新中起到和新领军作用的一线人才;“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旨在表彰那些具有较强科研领军才能和协同创新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大家”潜力、能够承担重任的拔尖青年科技人才。 日前,获奖者代表在中国科技会堂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科技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人才托举”助力培养未来科学家 在被问到科协对于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的举措时,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王挺表示,中国科协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发现、培养、举荐并奖励人才是中国科协的重要职责。中国科协努力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上着眼,对人才进行发掘培养。

他介绍,在人才鼓励方面,中国科协于2015年10月启动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每年选拔200名32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资助,连续三年给予每年约15万元的稳定支持,资助这些年轻人开展原创性研究。 同时,发挥资深院士和各领域前辈科学家的“伯乐”作用,利用他们的“慧眼”发现一些年轻的、崭露头角的科技人才,通过同行领域培养未来的“千里马”。 2015年,科协成立了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这是由生命科学领域的十余个全国学会组成的联合体,并在组织内联合开展科技人才的选拔、推荐,除对入选人才予以资助,还为每位优秀人才设置三名导师,进行跨学科指导。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代表:科研工作要满怀热忱与执着坚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谈到,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了解基层工人的艰苦和一线农民们的实际情况。何满潮说,自己长期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就其个人而言,这种朴素的感情让他对科研工作更充满使命感。 另外,他还指出做科研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为国家、人民服务的情怀,能吃苦耐劳,在科研工作中也要能耐得住枯燥和寂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廖宏补充到,作为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热爱科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是一个科学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专家、研究员毛明以其研究领域为例也进行了说明。他谈到,科技工作者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也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我认为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的两类

铁流:“中国培养不出半导体技术人才”日本专家说得对吗讲解

“中国培养不出半导体技术人才”日本专家说得对 吗 3月23日,日本Business Journal网一篇原题为《世界工厂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技术人员,简要说就是做不到必要的开发和合作,还会偷懒》的文章被国内媒体摘译并转载,引发网友热议。文章对尔必达前社长与和合肥政府合作建设DRAM工厂做了介绍,认为中国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具有偷懒、个人主义、缺乏忠诚感的劣根性,并认为中国无法培养出本土人才。该文作者是日本微细加工研究所所长汤之上隆,曾在日立制作所、尔必达存储器等企业任职,从事半导体技术开发工作长达16年。笔者认为,虽然文中描述的部分事实客观存在,但其主要观点与结论恐怕与事实不符。 对中芯国际的描述有误导之嫌 在文章中,汤之上隆称,曾在2007年拜访上海中芯国际,指出“这个公司在2000年4月成立的,之后,一次也没有获得可观的收益,一直处于低空飞行的状态。要是没有国家的援助的话,一定早早就倒闭了……访问中芯国际之后,感觉到最大的违和感是,经理是台湾人,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不是日本人就是台湾人,中国人的技术人员只有极少的一小部分。” 虽然汤之上隆的描述,在他2007年拜访中芯国际时确实存在,但在2016 年的文章依旧引用9年前的情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非常不妥当了,有故意误导读者的嫌疑。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澄清。 一是中芯国际发展状态良好。虽然在2007年中芯国际处于困境之中,但在近年来走上正规后发展势头良好,不仅早已实现盈利,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五。如果仅仅算为其他厂商代工的市场份额,把三星垂直整合部分(自己为自己代工)的产能削去,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位居三星之上。

研究院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工业技术研究院文件 **********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管理,建立良性、互动、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造就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结合研究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视专业人才的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研究院中长期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第三条专业人才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开发为重点,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为核心,以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落实待遇为保证,充分激发专业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章科技人才管理 第一条人才引进原则 (一)公开、公平、择优原则; (二)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原则; (三)计划管理、重点引进原则。 第二条科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工作,有责任心,品德优秀; (二)在科技工作中为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具有“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具有刻苦钻研业务、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品质; (三)有初级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 (四)现从事技术研究、科技管理、技术应用工作; (五)具有主持或参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对已有技术的集成和二次开发能力。 第三条科技人才的使用 (一)科技人才是研究院科研、技术改造的中坚力量,是研究院的宝贵财富。必须科学、合理整合科技人才资源,为研究院科研、经营、发展服务。 (二)研究院在科研、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中应组织科技人才对项目的工艺路线、技术方案、技术风险、装备水平、预算进行审查并对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介绍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这一切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正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本文以史为鉴,从中得出重要启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启示意义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988中后期日本经历了大规模的泡沫经济,日本在“出口导向,贸易立国”的国策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日本的制造业中特别是家电制品等称霸世界,日本银行的总资产和股票时价总额也居世界前茅。人均所得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期。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和泡沫经济和崩溃前的日本经济相似,如巨额的外汇储备,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等,并暗示中国经济也可能出现长期的萧条。但中国可以从日本泡沫经济失败中吸取教训,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规模滑坡。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日美的贸易摩擦导致日元升值,从而使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了日本在

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使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日本出现经济的衰退。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金融与财政政策。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小,资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产,引发了泡沫经济。在日元升值期间,日本从本国利益考虑,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及银行投资效率低下,当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准备不足的日本银行业面对激烈竞争,出现许多问题。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治理模式在未开放国内市场时还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而产生了泡沫经济。 二、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 1.面临着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币升值问题。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 报材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实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下面,我就院人力资源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人力资源概况 (一)院整体人力资源情况 院现有职工X余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职工总人数的70%,博士生X名,研究生X 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X%。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职工近100人,占全体职工人数X左右。院行业专业人才齐全,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比列超过X%。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二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会计师、翻译等50余人,注册技术人员比列达到总人数的25%。 (二)科研人员情况 我院从事科研人员近X人,主要集中在从事建筑结构、地基、建材、建筑节能等方面研究的五大检测研究所。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20余人,博士学历3人,其余大部分为本科学历。职称方面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建筑师40余人。 二、薪酬制度

(一)基本薪酬: 主要由基本薪、学历薪、职称薪、职务薪和院龄薪构成。在薪酬结构上既从基本薪和院龄薪上来保持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公平,又在学历薪、职称薪方面体现个人价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二)注册奖励: 为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家注册执业职格考试,院对员工考取获得各级注册证书分别实行一次性奖励和长期津贴。(三)绩效奖励: 科研人员绩效采取与项目、课题挂钩的机制,实行按贡献提成的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于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上一是从科研本身取得的实际成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量化角度去评价。二是从科研成果的各方面效益、价值等宏观方面去评估,从客观上准确评估单个科研成果在整个科研领域和企业发展领域中的积极和影响作用,注重深度挖掘科研的影响力和长远价值。通过绩效的奖励,使人力资源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逐渐建立更加完善适合科研不断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科研人才培养 对于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开展有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政策的比较及启示解读

一、主要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开始兴起,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领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和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的风潮。在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方面,各发达国家的做法各有特色,又具有共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 (一美国———多元化的政策机制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 1.对高端技术人才进行职业移民。对于具有某种特殊才能和技术专长的高端人才,美国允许其通过应聘在美国工作的方式进行职业移民。在职业移民对象中,前两类都是针对高端人才提出的,第一优先者为具有特优、特殊或特异技能的外国人、着名教授或杰出研究人员、跨国企业的经理或管理人员;第二优先者为具有高学位、特殊专长且其专长能为美国带来实质利益的专业人士,或在科技、艺术、商业等方面有出众的特殊能力的人。近年来,美国政府对职业移民的配额人数做了较大增加,对科技型人才的优先地位也有较大提高。根据目前的移民法规定,每年不分国家,以职业方式移民美国的人数为14万个配额。 2.对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外国人实施H-IB 签证计划。为解决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美国政府从1990年开始实施H-IB 签证计划。H-IB 签证主要发给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在美国临时工作的外国人,其主要对象是建筑家、工程师、程序设计人员、会计师、医生和大学教授等,期限为3年,还可以延长3年。随着美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H-IB 签证的数额也在不断扩大。2001至2002年, 美国政府根据高科技人才市场需求,将签证发放量定为每年19.5万人,远远高出最初6.5万人的名额限制。此外,美国法律还规定,获得H -IB 非移民签证来美国就业的外国人可以申请移民,这不但为高科技人才永久留在美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更为美国人才库集聚了更多优秀人才。 3.对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实施留学优惠政策。美国多年来一直实施留学优惠政策,每年都有5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赴美学习,这为美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宝贵的创新人才。美国从1946年开始实施“富布赖特计划”,每年通过提供奖学金

高新技术科技人才引进管理制度

科技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人才强企和科技兴企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引进工作要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不断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条基本原则 1、根据生产经营发展需要按需引进、全面考核的原则。 2、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引进人才质量。 4、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并举的原则。 5、坚持急需和紧缺人才优先引进的原则。 第四条人才引进的对象 1、引进人才范围主要限于公司核心技术业务。对非核心技术业务,应严格控制引进的数量及质量。 2、引进人才的对象包括: (1)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或其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实践且收到一定效果的人才。 (2)紧缺和急需的关键操作岗位的高技能、特殊技能人才。

(3)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专利、发明或专项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 (4)紧缺和急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5)公司当前紧缺和急需的各类执业资格持证人员。 第二章人才引进的渠道、方式、程序 第五条人才引进的渠道 1、市场猎取; 2、内部人员推荐; 3、校园、社会招聘; 4、退休返聘; 5、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6、人才特聘。 第六条人才引进的方式 1、通过直接建立双方劳动关系方式引进人才。 2、通过劳务派遣建立用工关系方式引进人才。 3、通过聘用协议等方式引进人才。 第七条人才引进的程序 1、各单位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岗位需求及定编定岗情况,编制并上报人才需求计划,明确需求人才的数量、专业、层次、要求等。 2、公司根据各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确定最终人才引进计划,人力资源处依据计划制定人才引进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公司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成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国内的各种因素引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乃至破灭。 (一)国内资金流动性方面产生严重过剩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前景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也得到扩大,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使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严重,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日元升值又导致日本外贸出口受阻,于是,投资者就把大量资金投入见效快,利润高的房地产领域和股市等不动产行业,日元的升值也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日本,使外国资金大量涌入日本,而外国资本涌入的大多也都是房地产市场。从根源上来说,正是日本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碎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和不合理投资是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祸端。 (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日本政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让资金流通得快些使国内的经济向正常化发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政府连续5次降低利率,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措施并没达到相应目的,投资者仍不愿把资金投入其它行业,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仍是严重的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此状况下,日本政府又提供大量的货币,这进一步造成了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大量资金

流入见效快,易吸纳的楼市和股市,对不动产行业的过度投机,使日本的楼市股市价格飙升很快,这又刺激了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投资,这对日本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代的到来。 (三)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加剧房地产泡沫碎裂 在日本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下,致使日本资金在国内极度泛滥,在此状况下,日本的商业银行本应执行信贷紧缩政策,但银行为了稳定和利率的回报,银行执行的却是宽松的信贷政策。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极高,致使银行信贷大量地涌入房地产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日本各大银行都扶持房地产业,各大银行争相向房地产业给予大规模的贷款,这导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加剧化,直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四)中央银行突然的银根收紧政策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 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加剧化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宽松政策,代之的是日本政府对货币和财政执行紧缩政策并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入。在政府的过度干预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急剧下降,由于资金的供应量下滑过快,致使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降,这进一步导致投资者迅速把资金退出房地产业,于是,房地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彻底断裂了,这最终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并导致日本的经济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二、中国现有的房地产状况与日本房地产的相似之处 从当前情况看,中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与日本房地产是有许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作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作为未来的科技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美术学院14级美术学王家伟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科技和信息的载体,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与使用的主体——科技人才,其素质状况如何将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决定着后发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与速度。正是因为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所以笔者对未来科技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做出探讨。 关键词:科技人才、素质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完全有别于20世纪工业经济时代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物质性的资源、资本和硬件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主要依赖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生产、积累、扩散利用和能量的释放。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已经被当代经济的发展实践所证明,生产力经济学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最活跃的非独立要素,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通过科学技术的人化、物化和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才能够实现。这其中人化是至关紧要的一环,因此充分发挥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技人才的作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面对日新月异的当代科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环境,也对未来科技人才所应当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具有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敏锐的观察力 一般情况下,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熟视无睹,他们被动地接受周围发生的事物和出现的现象。如苹果成熟后从树上掉落在地上,这是年年都发生的极普通的事,成千上万的人都习以为常,唯独牛顿以好奇心经过细致观察和思考后,发现了地心引力学说,这一伟大发现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和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类人对外界的影响反映强烈,具有敏锐的好奇心,进取精神甚至冒险精神和灵活多变的头脑,这是作为未来科技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特点。 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就必须经常留心平日“视而不见”的诸多现象,努力地去探索这些现象的本质,才能有所发现。天花病的消灭就是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征服天花的有效武器。他通过观察发现挤牛奶和送牛奶的人一个都没有得天花病,就联系到天花病一定与牛有关,就在动物身上作了无数次的接种试验,来探索天花病的奥秘。由于琴纳发明了牛痘疫苗和进行人工接种,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制服了天花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打开了免疫学的大门,为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及启示

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三个阶段研究了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分析了它们的四个要素: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介绍了目前阶段日本科技人才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才的存量、流量、质量等情况。最后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差异,得出日本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对我们的启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展望了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战略。 关键词:科技发展战略;战略思想;人才状况;经费投入;重点项目;启示;

引言 科技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就科技发展规划而有计划,有组织,有进度安排制定的引导未来科技发展动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与措施等。科技发展战略是各国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各国政府都把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科技发展战略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能够让日本从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发展到现如今的科技强国,是什么发展战略能够让日本崛起的如此之迅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科技成果已成为比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都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日本政府清醒意识到科技在当今世界各方面的重要影响,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就意味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开始了其近代科技的发展,从此人们见证了日本从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变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的过程。

1日本科技发展战略 1.1“贸易立国”战略阶段(1945-1980年) 战后的日本经济凋敝,物质匮乏,如何恢复与发展经济,日本朝野意见纷纭,但有一点基本相同,那就是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就其本身的过程来说是从科学研究开始的。但战后的日本为尽快缩短与欧美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上的差距,走了一条捷径,即越过科学研究这一环节,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入手,结合自主研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钢铁、化学、电机、运输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可以将这一阶段科技发展战略的四个要素可以总结如下: (1)、战略思想 主要从美国等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逐步改变日本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国力。 (2)、战略目标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生存为目的,恢复国民经济。 二、20世纪60年代以缩小与欧美国家的科技差距、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经济基础为目的。 三、20世纪70年代以实施重点加强自立的技术开发,优先发展产业技术为目的。 (3)、战略重点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业。 (4)、战略措施

特殊津贴和十佳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中共天安县县委办公室 通知 () 天安县委办〔2010〕160号 ★ 中共天安县县委办公室天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管理暂行办法》和《天安县十佳科技人才选拔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为加速建设丘区工业强县,经县委,县政府领导同意,现将《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管理暂行办

法》和《天安县十佳科技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天安县县委办公室 天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11月29日

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管理暂行办 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优秀拔尖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根据天安县委发〔2009〕13号文件精神,结合天安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天安县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以及管理活动的人员。 第三条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坚持体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天安县工业园区科技、人才孵化基地办公室负责享受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选拔范围、数量及待遇 第五条选拔范围 (一)入驻天安县工业园区的企业人才;

(二)工业园区以外的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人才; (三)对我县税收和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实用人才。 正在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不参加选拔。 第六条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选拔不超过10人。 第七条经批准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由县政府颁发《天安县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一次性发放政府特殊津贴5000元,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专项列支。 第三章选拔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模范遵守宪法与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模范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具有大学本科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在天安县范围内工作1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技术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在科学研究上有创造性的成果,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达到国内或进水平;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发展出现长达10年左 右的萧条。尽管中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专家仍然警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些迹象与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日 本相似,在深刻了解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前提下,分析我国现阶段与日本那段时期的差异和共性,探索中国预防和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日本泡沫经济介绍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日本于1984年5月发布《关于金融自 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金 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外汇资金可自由转换为日元并可作为国内资金使用,实际需求原则的废除,日元转换限制的废除。第二个过程伴随着《广场协议》和金融缓和措施的实施。1985年9月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海外投资受到巨额的外汇风险和外汇估价损失。日本政府通过抛售美元、购买日元操作来干预外汇市场和接二连三的调低贴现率等积极的金融缓和措施,引起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猛增,但猛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通过物价上升(流量)而被吸收,而

是急剧扩大了面向不动产的贷款,成了导致存量价格飞涨的原动力。 泡沫经济的膨胀期。银行扩大与中小企业的交易。由于大企业利用通过直接金融方式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偿还银 行借款,因而日本的金融机构迫不得已将重点转向扩大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小企业中资金需求旺盛的有流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不动产行业、金融和保险行业、租赁行业,上述贷款都是抵押贷款,向这些非金融机构贷款和不动产贷款导致了泡沫经济的膨胀。同时,市立银行不经由中小企业而直接扩大以住房贷款为中心的面向个人的贷款。股票期货交易的扩大,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下,1988年9月起,开始了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和大阪证券交易所日经平 均股价为对象的股价指数期货交易,更促进了泡沫经济的膨胀。 泡沫经济的崩溃过程。日本的股票市场自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收盘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38915.87日元)以来,在一年内股票大幅跌落了两次。接着,三重下跌的结构使泡沫经济彻底崩溃。1990年,在到4月10日为止的时期内,东京股票市场经历了10次股票大幅下跌,在股价下跌的同时,引人注目的是还出现了日元贬值、债券下跌的现象,即所谓的三重下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差异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2021年用好科技人才 推进经济发展

在市人才中心的正确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上做了一些工作,有效地推进了全镇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镇目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多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名(含乡土),中级职称***名,他们主要分布在全镇轻纺、电子、机械、化工、建材、冶金、服装等八个主要行业中。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因素。因此,一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兴镇”的发展战略,采取向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活用好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实施科技强镇。全镇完成科技新项目近百个,开发了一大批新产品,有不少产品的技术含量、档次名列行业前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长盛不衰。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重视科技队伍建设。 首先,在镇上有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政府、总公司各一名副职任副组长的镇科技人才领导小组;设立了以组织委员、人事助理、科技助理为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有专职办事人员,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对外称科技人才管理办公室);以善用人为基础,在科技人员较多的单位保

持了由副总经理担任组长的科技人员管理小组。从而,在全镇有一个科技人员管理网络。 二是放到重要位置。针对技改和技术开发项目规划及人员配备、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干部使用和调配,科技人员待遇和住房等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制订规划,分解指标,交有关条线实施。碰到问题,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问题。 三是形成浓厚气氛。营造浓厚的“双尊”氛围,积极发展科技人员入党,在发展的新党员中,科技人员的比例达**%以上,有七十名科技骨干列为建党对象和充实进后备干部队伍;召开专家、工程师座谈会,倾听他们对*经济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在科技人员使用上,我们坚持做到不论资历深浅,不分本地外地,唯真才是举,并且大胆给他们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干实事、干大事。目前为止,在镇村各企业中,**%以上的中上层干部都有科技人员担任。 二、建好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用武之地。 在农村,到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难”,即“高层次人才难引进、成熟人才难留住、人才作用难发挥”。解决好“三难”,关键是能让每个科技人员学以致用,事业有成。而造成“三难”的根本因素在于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