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习题(精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习题(精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习题(精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习题(精选.)

作业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解析:甲、丁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乙、丙表示消费者。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d分别表示乙、丙同化的能量,b表示生产者的呼吸量;缺少丁类生物,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乙同化的能量中有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乙生长、发育、繁殖。

答案:A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两者的数目关系是没有规律的,如草原上草比羊要多,一棵树上的蚜虫要比树的数量多。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间的数量关系可出现“倒置”现象。

答案:C

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鼠→鹰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是鼠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中不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①为鼠的同化量,②为鹰的同化量。则②/①的比值代表了鼠到鹰的能量传递效率;③为鼠粪便中的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草的能量。

答案:C

6 (多选)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

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

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硫元素循环过程中

解析:图中①⑤⑥过程表示两种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主要呈气态,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SO2-4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CO2和S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元素循环过程有关。

答案:AB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7.(10分)研究者对某水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绘制出如下能量金字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共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中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__________,该群落必须__________,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4)调查该群落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用__________(抽样统计方法),调查发现受到生活废水的轻微污染后,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

(2)图示分解者获得的能量远大于消费者获得的能量。

(3)因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而各营养级又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获得的能量逐渐消耗,所以需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答案:(1)三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各级消费者)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能量

(2)浮游植物的寿命较短,大多数未被消费者取食就死亡了

(3)递减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4)样方法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8.(10分)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__________分解,产生的水、二氧化碳、无机盐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__________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__(填“K”或“K/2”)值。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秸秆废渣可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利用。计算蛇增加1 kg,至少消耗植物的量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由此可知,在水稻→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水稻20 kg,在水稻→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水稻25 kg,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45 kg;农田中的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保持了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

(1)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分解者

(3)4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标志重捕法K

9.(9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丁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__________调节。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能力。

(3)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解析:

(1)乙、丙都有箭头指向丁,说明丁是分解者;②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将碳传递给分解者,供分解者利用,③过程是指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以CO2的形式传递。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3)图中B、C所占的生物量的比例基本相等,所以共处同一营养级。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就是指生态价值,指在生态系统中起的调节功能等。

答案:(1)分解者有机物CO2

(2)负反馈自我调节

(4)间接

10.(10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验证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在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中加等量的水(1、2号加清水,3、4号加少许河泥)、同样的金鱼、等量的金鱼藻(2~4号),用橡胶塞塞紧。1~3号放在阳光下,4号放入黑暗的纸箱中。(均放于室温20 ℃条件下)

(1)1号瓶中的金鱼与4号瓶中的金鱼相比__________生活时间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1~4号瓶中__________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最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3号锥形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3、4号锥形瓶相比较,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同的是__________。

(4)4号锥形瓶中的鱼存活时间最短,说明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根本的能量来源;3号锥形瓶的鱼最后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号与3号对照,能否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若不能,如何设置实验才能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实验所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群落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它,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解题时要注意对比分析。

答案:(1)1号瓶4号瓶中有金鱼藻,但置于黑暗处,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金鱼藻的细胞呼吸消耗水中溶解的O2,故生存时间更短

(2)3号3号瓶置于日光下,有稳定的能量来源,金鱼藻和金鱼的细胞呼吸共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产生CO2,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向水中提供溶解氧,清水、河泥又为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河泥中的分解者将金鱼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金鱼藻利用,这种状况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故金鱼生存的时间较长

(3)水温和光照有无光照

(4)光能瓶内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无法长期保持稳定

(5)不能。应再设置一组5号瓶与3号瓶对照,除加入已经烘烤过的杀死其中微生物的河泥外,其他成分和条件与3号相同,观察并记录结果

(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矿物质和阳光等)、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金鱼)和分解者(腐生微生物)四者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缺一不可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2020年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精编)

2020届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湖南省郴州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C。 2.(2019·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 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和能量多级利用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 为显著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 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 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3.(2019·安徽省淮南市生物二模)有人研究某弃耕多年荒地中的一条食物链:植物→田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知识点最新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 营养成分: 成分代谢类型生态作用地位实例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物 质和能量 必需 阳光、热能、空气、水、 无机盐 生产者自养生物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 栖息场所和食物。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必需 主要是光能自养型生物 如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 还有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 菌 消费者异养生物对植物传粉、受精、种子 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非必 需 分为初级、次级、三级 消费者等 分解者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 逐渐分解为无机物 必需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 菌; 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 2. 营养结构: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因食物关系而形联系。分为:捕食链、腐生链、寄生链通常所指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因食物链彼此交错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其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竞争 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途径。 生物富集作用:重金属和杀虫剂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转化、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的输入: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能量流动途径: 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中化学能形式存在 ①通过细胞呼吸供自身生命活动消耗 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以粪便、遗体、残枝落叶中化学能 形式被分解者所利用 ③以食物(有机物)中化学能式流入下一营养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三生物与环境第10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

第10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考试要求]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a/a)。2.食物链、食物网与生物放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b/b)。3.营养级(a/a)。4.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构及生态金字塔(/b)。5.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及生物量的含义(/a)。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碳循环)(c/c)。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c)。8.生态系统的稳态(a/a)。9.稳态的调节(b/b)。10.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及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a)。1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b/b)。1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a/a)。13.活动:调查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b)。 1.(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 C.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D.大气中CO2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热散逸减少。其危害包括:海平面上升;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树种分布区改变;永冻土融化等。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A 2.(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氟利昂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不能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 答案 A 3.(2017·浙江11月选考)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 A.沙漠 B.苔原 C.草原 D.热带雨林

6-2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 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B ?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群落内部的营养结构越复杂 C ?生态农业中由于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积累 D ?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2 ( ) 舸 as T 、/1 大米版 ■ ' : 1 ''II 卫灌曲■ U 疥E 专夢 A ?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 .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 ?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 ?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3?如图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水、 C02、矿质营养外还有温度等 B ?对于所有生态系统的植物来说,水都是它们固定太阳能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C .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总生产量的 10%?20% D ?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被分解者分解后植物再利用的无机营养 4.图示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 E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7.1 X 109 kJ , B 生物种群总能量为 5?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 后放入大 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 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甲、 乙、丙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牛| 1 L 1 1 严 £ b c d 吋山 A .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两种草履虫之间分别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A ? 7.1 X 108 kJ C ? 5.95X 107 kJ A 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B ? 4.8X 107 kJ D ? 2.3X 107 kJ 2.3X 108 kJ 。从理论上计算,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8.教学过程

第15课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十五课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考点解读】 一览众山小

【真题回顾】 考点一目了然 1.【2009年广东理基】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依题意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2.【2009年山东高考】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给予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信息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本题中的反应器中只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被快速分解,故而推知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3. 【2009广东高考】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D 【解析】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典型问题】 重点、难点都在这里 例1.(2009年江苏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②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 ③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 ④能量散失的过程是“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 ⑥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应比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多 ⑦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就是要让能量都进入人体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⑥⑦D.②③⑤⑦ 【答案】B 【解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或粪便中的能量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散失,④错误。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多,如树与白蚁的关系,⑥错误。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就是要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入对人类有益的部分,⑦错误。 【心得】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包括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例2. (2009年辽宁抚顺)右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所以,a、c、d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真菌等)。b可表示无机环境中的CO2,其含量增加将加剧温室效应。 【心得】物质流动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发生在生物群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及答案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试题及答案 k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k1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5.k1[2012浙江卷]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k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k1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5.k1[2012浙江卷]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5.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图及理解分析能力。旅鼠捕食植物旅鼠的天敌捕食旅鼠,它们之间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对。题干中说明该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则这些生物的数量也相对稳定,处于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对。从图中得出旅鼠的种群数量和植物数量及其天敌的数量相关,属于外源性因素调节,c对。植物数量增加,旅鼠数量随之增加,但旅鼠的数量增加却使植物数量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d错。k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0.h4k2[2012 安徽卷]Ⅰ.机体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1)内分泌腺没 有导管,分泌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某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检测到体内有一种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阻断tsh的效应,则该患者血液中tsh含量比正常值________。另一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tsh和甲状腺激素(t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静脉注射tsh 后,th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该患者________部位发生了病变。(2)下丘脑的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 统说课稿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单位东滩头中学 班级七年级一班 学科生物 教师王旭冉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东滩头中学王旭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第一课时。该课时既是前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延伸,也是下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铺垫与引领。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更加明确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中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的总结和认知能力有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三、学习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资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不要人为破坏任何一方面,进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依据学习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增强爱护环境,爱护生物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采用了实例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采用发现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流程 在整体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以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指导思想,课程开始时,通过展示几张视频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视频图片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

高中生物测试题: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 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如热能)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5·全国理综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3.(郑州二模)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

十年(2010—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十年(2010—2019)生物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2019?全国卷II?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解析】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2.(2019?北京卷?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201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课时作业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山东德州期末)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关系 C.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D.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 答案:D 解析: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C 正确;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和牧草均有利,D错误。 2.(2017·山东临沂期末)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B.杂草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无需除杂草 C.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全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D.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除杂草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有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错误;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农作物和杂草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输入的能量,C错误;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D正确。 3.(2017·广西钦州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 B.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 C.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 D.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除来源于生物外,还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如光照等,A正确;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分解者和消费者利用,B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能量必然大于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正确;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多并不一定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所

7-2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专题7 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生物群落由该地域所有生物构成,①错误。图中有4条食物链: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蛇处于第四、五营养级。青蛙捕食蜘蛛,二者又同时捕食蝗虫,为竞争关系。青蛙与蜘蛛利用的能量来自蝗虫,蝗虫利用的能量来自大麦和狗尾草,蝗虫所含能量少于大麦和狗尾草。 2.(2011·海南生物,21)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答案] A [解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约是其上一营养级的10%~2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并非对所有捕食者都有利;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3.(2011·北京理综,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 ...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学研究方法。由于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因此不能调查其丰富度,而只能调查其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第14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14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命题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 (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占据第三、第四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2.生态系统中成分的判断 (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产者”,再根据D的其他箭头都是指出,确定D为“生产者”,C的其他箭头都是指入,确定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解读下图 ①是生产者,③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是分解者,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 (1)每一营养级具体的能量流动情况

理解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①不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a.自身呼吸散热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只有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②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散热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d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2)粪便中的能量分析 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消费者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该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与上一个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那一部分能量。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粪便获得的能量,不能理解为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而是获得了植物的能量。 (3)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 在解决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值。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要注意“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还是20%。 ①设食物链为A→B→C→D,分情况讨论。 a.当D营养级净增重为M,若计算至少需A营养级多少时,解题思路为x×20%×20%×20%=M;若计算最多需A营养级多少时,解题思路是x×10%×10%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8.教学过程

(完整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 (2)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 教学难点: (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 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 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