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雨寄北》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夜雨寄北》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夜雨寄北》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夜雨寄北》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夜雨寄北》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

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解析】D 并不是累赘。

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解析】A 归期是遥遥无期。

5、下列对《夜雨寄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和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B,不是写实,是想象。

夜雨寄北赏析

虚实结合叙心愁 ——夜雨寄北赏析 江伦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处巴山蜀地,时值秋天,加之夜雨不断,心中的孤寂油然而生,想起远在长安的妻子,更是愁肠万断,无可奈何。因时因地而感,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思念之作。我们知道,秦岭和大巴山是我国南北的分水岭,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隔着都城长安和巴山蜀地的交流。在那时,两地来往,艰难异常。诗人想念着家中的亲人,不能立刻相见,再加上官务缠身,不得脱,心中苦恼,不言而喻。《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及时如此。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亦或是收到了礼物家人的来信,心中家人有了渴盼之心,问他什么时候归家,就有《君子于役》中主人公思念戍边服役的丈夫情形:“君子于役,何至哉”的发问和思念,所以才有了“问归期”之事。亦或是诗人静坐夜晚,自我思念着对方在思念着自己,盼着自己早日归去。虚实结合,,内心复杂,兼而有之。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归期几许。无可奈何,愁绪满心间。想

回去,思念着家人,自问也好,她问也罢,思念、归家之愁就像涟漪在胸中荡起。“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脚下,秋意正浓,夜雨飘洒,池水尽涨。“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是啊,本来心中愁,偏偏又逢秋;本已路途遥远,情思两地,偏又夜雨绵绵。天宫不作美,偏偏作弄人,恨从中来,愁更边上生。路途阻断,归期遥遥,与前句扣应,巧妙作答意相连,境相随,意境浑然天成。秋天夜雨,可能确是秋雨不断,引人发愁。也可能是诗人的意象而已,并非真是秋雨连连,池水尽涨,而是诗人用这样的时令、这样的场景铺垫渲染。愁苦是实,秋雨是虚。虚实结合,完美无瑕,让人感受真切。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窗前对坐,帐下叙聊。“何当”映衬着“未有期”,“共剪西窗烛”成了诗人的计划和理想。然而那窗前对坐、帐下叙聊温馨场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连跪起痘不得而知。只是此时的一种向往和期盼,寄予自己和对方彼此心灵的慰藉。现实的期盼和虚幻的理想交织在一起,更加抒写了心中的无赖与苦楚。“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再次以巴山夜雨结尾,不仅首尾呼应,更是紧紧抓住“夜雨”这一意象,抓住了巴山这一地点。窗前对坐,帐下叙聊,聊什么呢?诗人在愁苦中不断的设想,就聊巴山夜雨时的情形。此时是雨淅淅、愁绵绵、肠万断。一但相聚,彼此倾倒思念的愁苦,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心中的一切,甚至紧紧拥抱,泪而无语,泣不成声,“相顾无言,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理解性默写习题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理解性默写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的理解性默写。后附有答案。 目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 ,_________,________?”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_ , ,加之以师旅,____ 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 __,___ ___,__ ___。”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

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理解性默写: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且知方也 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理解性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以及理解性默写题

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 【初中50篇】 1.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论语》中,表现学习与按时温习,是一件令人高兴并能提升人的境界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论语》中,表明做君子的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要给人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的句子是“,

。”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中,表达君子对有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之人的高兴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答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论语十则》中阐述对学习应该保持正确态度,切莫不懂装懂的语句是:“, ”。 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 答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 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答案:逝者如斯夫 10.(2015山东卷)《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整理题与答案汇总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整理 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7).《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则》中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则》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则》中.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则》中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 (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

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艺体生百日冲刺专题20 名篇名句默写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 专题8名篇名句默写 【考点精讲】 【考点精释】 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名篇名句默写”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情分析: 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都采用了情境提示型的默写题(而2013年及以前的默写题,采用的都是记忆型默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而非机械识记能力。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范围稳定: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64篇,不涉及课外名句。如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卷Ⅲ分别考查了《观沧海》《阿房宫赋》《庄子·逍遥游》《陋室铭》《荀子·劝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重点突出:①突出先秦、唐宋时期的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②突出孔子、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家名篇,如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考查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突出对关键字的考查,如同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等。如2017·江苏卷“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考生易将填空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写成“凭”,就属于对通假字理解错误。 (3)题型稳定而又富于变化:稳定的是,一般三句五空(或两句五空),或一诗一文,或两文一诗等;变化的是,题型由语境式填空题变为情境式填空题。 (4)多考查以下类型的句子:①富有哲理性的句子;②抒发爱国情怀,表明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广阔胸襟的句子;③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④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等方面的句子;⑤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如2017·北京卷“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句中填写的两句就属于第③⑤类。 备考建议: 1.注意四类易错字:生僻字、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通假字。 (1)生僻字。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中“嘲哳”易写错。 (2)同音异义字。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赢得仓皇北顾”中“皇”,常误写为“惶”,“仓皇”,匆忙急迫。而“惶”的本义为“普遍的恐慌”,引申义为“恐惧,惊慌”,考生不了解其义,常常出错。 (3)同义异形字。如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漠”,易误写为“寞”。 (4)通假字。古诗文中只能写通假字处误写成本字。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益州疲弊”中的“弊”,易误写为“敝”。 2.注意古诗文中常常倒置的词语。 古诗文中常有较之现代汉语不同的倒置的词序。如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高中理解性默写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侧面烘托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6.《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柳永《雨霖铃》全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声声慢》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六、柳永《雨霖铃》 1、柳永《雨霖铃》一词中渲染分别的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凉的况味的句子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全词上下片过渡的句子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用了点染手法的句子有三处: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全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七、《声声慢》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赏析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

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

《夜雨寄北》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

部编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理解性默写积累

部编版普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古文目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鸿门宴/司马迁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_,风乎舞雩,咏而归。”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

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参考答案】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理解性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三、《庖丁解牛》/庄子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③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⑤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四、《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理解性默写高考题目带默写练习(全国卷)

高考理解性默写高考题目及默写练习(全国卷) 《孔子语录》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阐述关于对待学习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论语》谈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论语》谈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 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1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为人处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论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个人应有的修养和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比喻有节操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9、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强调要随时随地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4、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恕,仁也。——《说文》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以心度物曰恕。——《声类》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论语》解释说: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25、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也要与他的短处对比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7、体现古人注重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批评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8、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题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题【统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

初中必背50篇课文理解性默写题

初中必背16篇文言散文理解性默写题 要求:一天巩固一篇,先背诵,后默写。 N0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NO2.《鱼我所欲也》 1.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 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NO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NO4《曹刿论战》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4、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6、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NO5.《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 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邹忌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 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

《夜雨寄北》李商隐习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

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解析】D 并不是累赘。 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解析】A 归期是遥遥无期。 三、赏析简答题: 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答:“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

《作业推荐》——庖丁解牛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庖丁(páo)砉然向然(xū)莫不中音(zhònɡ) B. 肯綮(qìnɡ)有条不紊(wěn)度长絜大(qiè) C. 发于硎(xínɡ)怵然为戒(chù)踌躇(chóu chú) D. 批大郤(xì)刈旗(bó)良庖岁更刀(ɡēnɡ) 【答案】C 【解析】A项,“砉然向然”中的“砉”应读“huā”;B项,“度长絜大”中的“絜”应读“xié”;D项,“刈旗”中的“刈”应读“y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视为止,行为 ..,每至于族 ..迟 B. 虽然 C. 依乎天理 ..见全牛也 ..,批大邻,导大窾 D. 三年之后,未尝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项,“行为”,古义:两个词,“行”“为”,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项,“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天理”,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视为止,行为 ..,每至于族 ..迟 B. 虽然 C. 依乎天理 ..见全牛也 ..,批大郤 D. 未尝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A项,“行为”在文中为两个词,“行”意为“动作”,“为”是介词,意为“由于,因为”;今义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项,“虽然”在文中是两个词,“虽”意为“虽然”,“然”是代词,意为“这样”;今义为转折连词。C项,“天理”在文中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指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D项,“未尝”意为“不是”,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故选D。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 技盖至此乎盖:何,怎样。 C.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D. 如土委地委:卸落。 【答案】C 【解析】C项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砉然向然 B. 善哉!技盖至此乎? C.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D.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答案】D 【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C项,“善”通“缮”。 6、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