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画技法

国画技法

国画技法
国画技法

国画技法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元以后(文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的抒情意味越来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

第一节笔法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第二节墨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第三节色彩

物体由于内部质的不同,受光线照射后,产生光的分解现象。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其余的被反射或透视出来,成为我们所见的物体色彩。

太阳的标准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其中蓝介于青、紫之间,所以又称为六个标准色,其中红、黄、蓝被称为三原色。

色彩的色相:物质色彩有红、橙、黄、绿、青、紫的差别称为色相的差别,如同人的相貌的差别。

色素:指构成物体色彩的物质

纯度:指色彩的纯粹程度,也指色彩的饱和度,又叫色度。

明度:指色彩明暗、深浅的程度,也称色阶。

色调:画面各部分的色彩有某种共同的因素,可以组成一个统一的色调。一幅画如果没有统一的色调、色彩,杂乱无章,就难以表现出画面的统一的情调和主题。

色彩的倾向性:在十二色中,由红紫到黄绿都是热色,又称为暖色,以橙为最暖。由青绿到青紫都是冷色,以青为最冷。紫色和绿色都有冷暖的成分,又称为“温色”。黑、白、灰、金、银色没有色彩的倾向性,为中性色。

中国画多注重水墨的效果,用色一般比较少,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要求。用色方法有以水墨为主,不着色或少着色的水墨法;有称为轻着色,多以花青、藤黄、赭石为主的浅绛色,前二种方法多用于写意画,再就是称为大着色的重彩法,多用在工笔画上。多以石青、石绿、朱砂、金银等矿物色,一般要多次涂染,厚重而又鲜艳。

中国画颜料的种类和性能

(1)国画颜料有膏体、块状、粉状三种颜色。按原料的性质可分三类:

矿物性颜料:膏状有朱砂、赭石。粉状(用少牛胶、桃胶或瓶装胶水调合,再加水使用)有石青(分头、二、三、四青)、石绿(分头、二、三、四绿)、真银朱、朱砂、石黄、石蓝、泥金、泥银,都是不透明色,覆盖力强,不易变色。朱砂色彩鲜丽,宜单独使用。

植物性颜料:膏状有花青,块状有藤黄,都是透明色。藤黄只能用冷水研磨,忌用水泡。藤黄有毒,不能入口。用后包纸,露风过久易变质。植物性颜料较易变色。

动物性颜料:膏状有胭脂,粉状有牡丹红、鲜明血膘、漂净蛤粉。胭脂画时要用热水调。牡丹红在阳光下褪色很快,胭脂也易变色。蛤粉为不透明颜料,其他为透明颜料。

化学颜料:粉状有漂净铅粉、锌白、钛白,膏状有大红、深红、铬黄,都是不透明颜料。铅粉易变黄,变黑,可用“双氧水”洗净,再用清水反复多次洗去双氧水。现在多以锌白或锌钛白颜料代替。

(2)现在使用的颜料多为颜料厂出品的锡袋装浆状国画颜料,用矿物和耐光化学颜材制成,色彩鲜明正确,性能稳定,粘着力大,抗水性强,装裱不会渗化或褪色。出外写生携带方便。

色彩调法:

藤黄+花青=绿、胭脂+花青=紫、藤黄+朱膘=橙色

一般中国画多以纯色为主,如用复色,则中有调一点墨的习惯,是为了色彩更协调一些。

第四节中国画的构图

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

第一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

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

第二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

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式的美。

第三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效果之中。

第四画面完整的统一性。

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第五形式美是构图中重要方法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作。

在构图的原理和法则上,中国画除了具有一般绘画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构图方法,就是中国画特别注重矛盾。表现为宾主的对比、黑白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动静的对比、虚实的对比、方圆的对比等等,不论怎样的变化,构图最终还是要复归于统一。

中国画常见的一些构图规律:

(一)宾主朝揖的关系

在中国画中,主体只有一个,其它的是陪衬的次要的宾体,起着辅助、从属于主体的作用。主和宾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只有构图中“宾主分明,画面才能主体分明,才能不至于“喧宾夺主”。

(二)起、承、转、合的关系

“起”、“承”、“转”、“合”是一幅中国画的几个关键的相关联的环节。所谓“起”,是主体展开气势和方向,“承“是按主势和起势,增加变化,充实、丰富层次,因势利导的运动过程。“转”是借势逆转,以增加变化和趣味,是指打破主势,增加矛盾改变方向的部分。“合”,是复归于主势,总结全局,气势的复归,以达到相接相承、相呼应的统一完善的结局。一幅绘画中有多个的开合、承接、转折。

(三)虚实关系

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实”可以指在画面上的突出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虚”往往指处于次要的、远的、淡的、衬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虚衬实”的说法。在中国画中尤其重视“虚白”的地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画中的关键地方。观者往往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它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画外之画的“虚境”。

(四)疏密、聚散的关系

中国画有“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说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这里包括有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要求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

(五)蓄势与写势

古人将构图称为:“置阵布势”。一幅中国画作品必须有一种气势和力量,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运用虚实、抑扬顿挫、曲折往复等方法,以达到“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行先蓄”变化,最终完成“蓄势”。

第五节题款与印章

中国画的题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有明确的题字,但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经成熟,元以后,几乎每幅画都有题款。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

(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在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

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谓之闲章,多以格言、吉语等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的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的作用可以丰富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笔宜用工整的印。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第六节中国画的临摹

谢赫的“六法”之中第六法为“传移摹写”,就是指要继承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临摹是学习古人绘画技法、艺术思想、创作方法的最好的手段。它有多方面的益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可以加深对某些画家、流派、作品的认识,可以系统地学习古代优秀的绘画技法。《雨窗漫笔》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清?董棨:“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2)学习古代的笔墨技巧、构图、构思等方法,有利于尽快地掌握古代的绘画技法。

临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挖掘古人思想和技法的过程。借鉴是第一要素,所以学古人要力求学得逼真,这样可以指引你少走弯路。学习临摹古人要准确,不能自欺欺人,浮光掠影,而应深入进去,登堂入室。学习古人要全面系统,不能单一,不能片面,要广学博览。要继承与批评相结合,要去伪存真,敢于批判,这样可以继承精华,去掉糟粕。临摹时要选择好的范本、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从现实出发,大胆取舍。要先易后难,先近代后古代,先局部后整体,先外部后内部。

临摹是学习的捷径,应选择最好的作品,首先通过读书以了解文化内容、风格、流派、技法等背景,然后再临摹作品。临摹有对临,即完整的照原本临摹名家作品,务求忠实于原作;再是意临,要求有自己的理解和记意,以达到全面地掌握;背临则是对形神都掌握的基础上记忆性地临摹。临摹要达到既要有原作的精神,又要有自己认识和领会。

第七节中国画的写生

宋代范中立云:“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就指出了以自然为师的重要性。南北朝谢赫在其“六法”中,就把“应物象形”作为一法,所以传统中国画一直很重视写生。

写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对象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写生是为了创作,所以写生是有选择性的。有时需要写生整体的形象,有时也要写生局部的物象,但写生也有熟悉事物,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意义。有时可以写生一枝一叶,有时则需要表现完整的对象,有时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大胆地剪裁,这是中国画写生的特点。写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夸张、大胆取舍。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西方更加注重对象的透视、色彩、结构等等,而中国画则可以根据需要只选择某一个部分,甚至可以改造、变化、嫁接,可以把不同地点、时间、物象的内容加工在一幅作品上去。中国画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默写法,“目识心记”,是为了培养画家的记忆力和艺术表现力。要求画家能够抓住重点、突出精神,其实在中国画的写生过程中已经有创作的成份了。

写生的方法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二个重要方法。

第一是注重物理、物态的写生方法。

它注重对象的生长规律和形体变化,从中找到自然的结构,进行造型设计,以符合审美的需要。要选择最有特征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写生,以体现出物象的真实感。

第二是注重物情、人情的写生。

在物象的基础上应该更体现出其内在的情感,要体现出对象的神采,要善于取舍、善于夸张,并把内容重新地组合,以达到符合对象的特征,并体现出作者创作的目的,表现出物象的精神气质。

写生往往运用随身可带的简易工具,因此必然运用最为简捷的方法,所以速写、慢写也常常为写生所采用。无论怎样的方法,为创作服务才是写生的目的,它是对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画家必备的基本功。

第八节中国画的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一、“眼中之竹”

对生活的体验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前提,任何认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并非是艺术。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眼中之竹”就是“自然之竹”,是艺术家对物象的印象。自然生活的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技法,所以石涛提出要“搜尽奇峰打草稿”。

二、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艺术家把纷繁的自然物象进行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一些对自己的艺术有价值的部分去表现。利用这些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作者的补充加工、融会贯通、丰富完善,使艺术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实用性。这是一个去伪存真,概括提炼的过程,最终成为我的艺术形象——“胸中之竹”、为我所用之竹。“胸中之竹”是作品构思的过程。

现实的素材经过艺术的概括、加工、提炼,使得艺术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呼之欲出。有时虽然不能马上完成创作的构思,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因为某一特殊的瞬间,这个鲜活的形象会一下爆发出来,因而出现了艺术的灵感。爆发构思的过程中,既要有典型生活的形象,又要考虑到绘画的形式,因为艺术形式往往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构思是艰苦的,古人云“惨淡经营”。

三、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应理解为绘画的表现、创作的过程。是由脑中形象转化为手中形象,这是一个向技法的转移过程,它体现出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创作中选择正确地形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中国画讲求“笔墨”,“笔墨”就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笔法的疏密、聚散,都是表现“竹”的方法。作品的表现过程总共包括了:构图、透视、笔墨、形象、色彩等等的处理方法。

四、胸无成竹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可成局,其神理具足也。”(3)由“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是创作的最高境界。生活中的竹千变万化,“搜尽奇峰打草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积累的过程,“触目横斜千万枝,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是求简;“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4)这才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此时扬弃了传统、师从及自己过去的成法、别人的影响,一变为无为之境,是高度完美的个性的形成阶段。

“胸无成竹”是指形成具有风格特征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它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特征,是“画中有我”。艺术家的个性是在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慢慢形成的,它体现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等各方面。一个艺术家整体修养最终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于是作品也就具有了个性。

我们学习传统、继承前人的技法与民族审美习惯,是承接民族文化的血脉。而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是为了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能够真正地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生命力。但艺术必须要打破常规,革新创造,表现出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达到“胸无全竹”。体现出艺术家打破常规、自由创作、锐意出新、自我表现的思想与个性,而艺术作品的个性和自我,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

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感受是“行万里路”,它体现出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的感悟、天资。“读万卷书”是指丰富自己的修养,加强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功力笔墨技巧及诗、书、画、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个性的艺术作品。

第九节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第十节中国画的创新

古人云“借古以开今”。学习古代遗产是为了开拓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代著名的大画家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开一代风气,都离不开创新。石涛云:“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5)我们通过学习继承古代的传统,从而发现前人及其发展的规律,创造出新的风格和面目,这是更好地继承。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以师古为上,只知道临摹,不会创造,以至于“泥古不化”,从而阻碍了艺术健康地发展,清代的“四王”就是这样的典型。石涛之“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创作的真理。

创新的途径:

1.师古人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画传统发展的脉络,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要使传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美的要求,符合自我的需要,以达到古为我用的目的。

2.师古人心

学习古人,并非成为古人第二,而是要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创作的经验,最终学会独立认识自然表现自然。

3.师造化

唐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都一致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范中立也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反映时代精神,反映自然万物的根本,真实地反映现实,是艺术的生命源泉。一味临摹将走向教条,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艺术作品。

4.功夫在诗外

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必然是一个修养全面的画家。根深才能叶茂,水活才能泉清。要有各方面的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华、健康的世界观,要善于从各门姊妹艺术汲取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开宗立派的大家。

5.法无定法

绘画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理念,必将影响到艺术的发展。敢于大胆地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大画家的重要修养,要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书法、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中学习借鉴,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敢于打破过去的一切成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要有大无畏的革新精神。

笔断意连

作国画或写毛笔字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叫“笔断意连”或“意到笔不到”。张彦远称张僧繇、吴道子作画:“离披点划,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唐太宗赞王羲之字“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

中国画各种描传统画法与技巧

中国画各种描传统画法与技巧 中国画的十八描传统技法 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 十八描”,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宗教画 【游丝描】 游丝描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

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 春蚕吐丝描”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畹热嘶械南咛酰彩粽饫嘞呙栊问健U庵制交⒃踩蟆⒘鞒⑹嬲沟拿璺ǎ屎嫌诒硐治娜搜俊⒐笞甯九⑹伺蜗蟮取【铁线描】 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清代著名画家张大千人物山水画 【琴弦描】 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为了强调柔软的丝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1冲染法。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积水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清水。积色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颜色,一般是点入石色。这两种办法最好先把画纸裱在画板上再进行。 2撒盐:特技的一种。铺好底色后,趁湿在上面撒上食盐,任其自然渗化,形成雪花状的肌理效果。 3涂蜡:特技的一种。在未画或画到中间过程时,在画面上不规则地涂抹上一些石蜡,使画面产生局部不挂色的班驳效果。此法也可表现下雨时的效果。 4皱纸:勾好白描稿后,用喷壶把画稿稍微打湿,水不要太多,然后把画稿慢慢攥在一起轻轻揉搓,再展开扶平,用大白云笔蘸事先准备好的颜色(颜色略重),在画稿的背面皴擦点染,使颜色渗透,画稿正面产生碎瓷般斑驳的效果。 7水洗:是画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使画面更加统一、协调,同时也可以把表面浮色洗掉,使画面更加沉稳。水洗时,先用清水把画稿打湿,用白云笔轻轻洗刷,可整体洗,也可局部洗,用力不要太大,否则会把画稿弄破。也可以在画面颜料的水分全部都干了以后再洗。 三、关于用具 绘制工笔牡丹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作画工具。下面列出了绘制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画具。因为考虑到初学者的因素,所以列出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画具,在各地美术用品商店里都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到。 1、笔: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染色笔方面我一般都是采用大白云,其中填色的大白云要求狼毫成分略少一些(纯羊毫也可),色易填润。染色的大白云则选择稍硬一些的,色易拖开。在勾线笔的选择上,勾勒花头和叶子我一般采用定制的长锋兔尖美工描笔,勾线时既可婉转自如又不失轻盈灵动。勾花用新笔,勾叶可用稍旧一点的笔,因笔中含胶渐多,笔锋较之新笔硬朗不少,很适合表现叶子的质感。绘制牡丹还要准备一根小号的狼毫笔,主要用来勾勒山石、枝干,局部填色之用。一支短锋的狼毫红圭也是不可少的,像花房、花蕊、芽孢这些细微处的设色都需要用小笔绘制才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设色用的大白云要多配几支,白色、冷色、暖色、暗色最好都有相对应的笔。(见附录图1) 2、墨:工笔画的绘制中主要用有光泽的油烟墨。乌黑而无光泽的松烟墨染色易脏,慎用。市场上出售的各类瓶装书画用墨汁因携带和使用都比较方便,用来绘制工笔也挺不错。我常用一得阁墨汁,颗粒比较细腻,色彩上也能满足墨分五彩的要求,推荐初学的朋友使用。 3、颜料:工笔画绘制所采用的颜料主要是传统的国画颜色。其中属水色的有藤黄、花青、曙红、胭脂等,属石色的有赭石、朱磦、石青、石绿、朱砂等,还有近年来新开发的化学合成国画颜料酞青蓝、玫瑰红、翡翠绿、桔黄、焦茶也都可和传统国画颜料结合使用。水彩颜料因色泽鲜艳,在国画绘制中也可使用,但是要注

水墨画教案

《水墨画动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基本的水墨用笔技法后的创造性的综合。通过欣赏、感受、尝试水墨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并在神奇的墨色变化中找寻快乐。对于培养学生笔墨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水墨创作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尝试用水墨的国画语言对动物进行造型的练习,让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国画的造型手法,打消陌生感,并用简单、概括、富有变化的笔触传神地表现动物,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欣赏感受水墨画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知道水墨画与彩墨画之间的异别。 2、能力目标: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画用墨、用笔知识,观察表现喜爱的动物。 教学难点 用水墨画出有一定意境的动物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工具、范作若干,多媒体课件,音乐《春江花月夜》等。 学生准备:宣纸、毛笔、凋色盘、洗笔的工具,毛毡或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我想看一看(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经典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播放视频) 能看出这些动画形象是用什么画法表现的吗?与平时所看的动画片有什么区别?老师简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动物形象,是根据齐白石大师水墨画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创作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水墨画动物的独特韵味。 (板书课题:水墨画动物)

水墨画概念: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宋元时期开始盛行。水墨画强调“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以及强调“墨分五色”,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来代替。(课件出示) 二、我想试一试(初步尝试、体验笔墨): 师:水与墨相结合会产生神奇的变化 师分别演示: 不调水的是焦墨,稍加水的是浓墨,再加水就是重墨、淡墨,调水最多是淸墨 这就是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 三、我想学一学(尝试画蟹,体验水墨) 想和老师一起感受一下吗? 老师讲解螃蟹的构成、绘画步骤、用笔用墨的要点。(出示螃蟹的图片) (师生同体验)师边画边讲解: (1)、先让毛笔喝饱水,用笔尖蘸浓墨,側锋画一笔(墨有变化吗?)、两笔、三笔; (2)、师继续用中锋画出螃蟹身体左右的各四条腿;(现在笔画出来的墨变得越来越怎样了?)

学习国画的一般常识

学习国画的一般常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学习国画的一般常识 一、中国画的概念中国画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较之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有明显的差异。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今作为中国的画种之一,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中国传统长期创作、形成的绘画品种,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主要运用线条、墨色、色彩来表现,并与诗词、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它以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特点,集中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是东方绘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中国画的类别中国画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分类学的科学概念。按工具材料分:可以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与油画、水彩画、版画、水粉画并列。按使用的不同分:中国画作品可分别列入壁画、连环画、年画、插图之中等等。按绘画的对象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三大科。按技法分:可以分为有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代写画。工笔画工细秀丽,造型严谨,渲染细致,富于装饰效果。而写意画则技法简炼,造型概括,笔趣横生,有意到笔不到的效果。具体到表现绘画的对象又细分为:人物画可分:白描、工笔重彩、半工半写、写意、彩墨。山水画可分:界画、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青绿等。花鸟画可分:白描、勾勒、勾填、没骨、点垛、勾花点叶等。三、

学习中国画所需的用具:1、笔:笔有大中小号之分,也有软毫硬毫之别。初学时,大笔要准备大、小提斗笔各一支。大笔最好买兼鬃的。中等笔要准备一支大兰竹、一支大白云;小笔要准备一支叶筋或衣纹。新买来的毛笔要用清水发开,千万不能用热水泡。每次用完要及时涮干净,不能让残墨或色把笔毫胶住。2、墨和砚:“一得阁墨汁”就可以了,使用方便。也可以在砚台上研墨,砚台最好是带盖的用毕盖严。若残墨太多已变质要及时洗去。3、纸:写意画要用吸水性较强的纸,质量好的有生宣纸,价格低廉的有毛边纸、元书纸、防风纸。工笔画要用熟宣纸或绢。4、画毡:用生宣纸作画一落墨就会洇透,在纸下面必须垫上毛毡。画毡可以用旧毛毯、旧呢子代替,以平而有绒为好,颜色最好浅一些。当然也可以报纸来垫上。5、笔洗:作画要备洗涮笔的工具,最好用广口而光滑的。笔洗不要太小,水不要太深。太小不便清洗,水太深笔杆上残留水分流下来会影响调墨。6、调色盘:调墨、配色,要备有三、四个大一点的白色盘子,最好不要用有花纹的盘子,用后要及时涮干净。7、笔垫:废宣纸、废画可放在画案旁,作为吸水和试墨用。笔上多余水分可用笔垫吸一下,便于掌握水分多少。作画时手边还要有一块生宣纸,下笔水分过多,也可用它及时按压一下。8、颜色:初学者可买一盒12色的中国画颜料。四、学习中国画要把握它的一般特点要想简明地回答以上的问题并不容易。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目前国画理论家正在讨论总结的问题。这里试举数点。

国画的特殊技法

一.揉纸法 将纸揉皱后,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后衬浓墨或浓色;也可根据需要衬淡墨色。 1.全纸揉皱 2.局部揉 熟宣纸常用。主要形象完成后国画,根据需要,揉局部成规则或不规则纹路,展平后处理。3.先画后揉 画时不必过于具体。正面画反面画均可中国国画,二者可得不同肌理效果。 4.折纸 折成细密的或横或竖的纹路。 5.扎纸 将纸中间提起,握紧其他部分,再展平,刷墨色后,可呈放射状。 6.压纸 将画纸折成或横或竖国画视频国画梅花,喷湿后,滚压,再展平着墨色,可呈更细碎纹理。 二.扎染法 1.画前扎染 扎后浸墨色,或者用笔涂墨色。 2.画后扎染 3.干后展开 4.趁湿展开 三.拼贴挖补法 生宣纸:用干净水将不要的部分圈出,趁湿撕去,理顺毛边后,用另笔蘸白净的浆糊刷上边口,再将同样型号的宣纸粘贴,水洇国画网,撕去多余部分即可。 熟宣纸:剪去多余部分后,洇湿边口,轻撕薄边,粘纸。 也可在补贴后,边缘处略加几点浆糊,使之大体固定国画牡丹,而后补笔或渲染进行调整,使之神完气足国画欣赏,完成后装裱即可。 1.把一幅画切割、分解,然后换位或原位(如将一个圆变换角度或反过来贴上)重新组合。2.或把别的画面某一部分拼在此画面上国画视频,构成新的关系。如用金箔直接贴在画面等。 3.穿插拼贴法(如画芦苇和芦苇后的渔舟)。 四.纸板遮挡法 1.纸筋法 在画纸上加上纸筋,用水粘贴国画网,画后撕掉,可表现山石的纹理与质感。也可在拓印材料上加上纸筋。 2.刻版遮挡法 刻出大雁、白鹭等形象国画视频,再拓印。其它杂物:麻批子、松针等。 3.纸版漏印 此法与遮挡法相反,先在较硬的纸上剪刻出空洞形象字画,用它来刷印或拓印。 五.反衬法 1.在背面勾皴 2.正面勾皴,背后着色

水墨画基础知识介绍

水墨画基础知识介绍 水墨画基础知识介绍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 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来说,用豪放简练的笔 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水平,要有 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 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实行综合的使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 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 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 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准确地在平面上表现 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 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 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 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 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能够根据画者的感受和 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 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 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 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中国画技法课程题库

中国画技法课程题库 一、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一 1.教学课题:理解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理论,掌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 质量要求:方法正确,真切体现原作的笔墨造型精神。 数量要求:2幅作业,四尺三开以上。 评分标准:能正确地把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本方法,比较准确地体现范作的笔墨造型艺术精神。 2.教学课题:如何在写生中正确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方法。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构图完整,具有一定的笔墨表现力。 数量要求:2幅作业,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发挥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性,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教学课题:较好把握写意人物画语言的艺术精神,在实践中较好地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 技法。 质量要求:笔墨表现较为生动、整体效果好。 数量要求:2幅,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较为生动地表现客观对象,笔墨表现效果较好,体现出对传统理论和技法的正确认识。 4.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写生与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画面完整,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作性。 数量要求:写生1幅/4学时,创作1幅/12学时,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完整,笔墨具有表现性和一定的创作性,能体现对课程要求的深入认识和切实把握。 二、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二 1.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的基本方法、临摹传统经典作品 质量要求:充分体现原画的特征风貌 数量要求:四尺对开或全张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对传统方法内涵的理解,临摹制作完整程度和对技法的把握综合评分。 2.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全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线条随意而到位,笔墨处理恰当。 数量要求:四尺整一幅 评分标准:按照写生作业的整体效果,包括造型的准确到位、笔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学习态度综合评分。 3. 教学课题: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写意人物的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有一定的创作构思,画面完整。 数量要求:四尺×2或四尺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创作的画面效果综合评分。 4.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形象生动,笔墨协调。 数量要求:四尺两幅或六尺一幅。 评分标准:根据写意人物画创作作品的构思、构图及人物形象的表现,同时参照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进展快慢综合评分。 三、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三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的"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 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 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 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 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 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 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 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 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 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 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 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直接面 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 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泥古不化"。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 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误区之二:"食洋不化"。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 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 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 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当前,"速写相"现象几乎泛滥了全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已无庸多言。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学者和教授者,甚至能够左右美术 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仍热衷于此类"嫁接"。一些人全不顾东、西方 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结果将中国画体系弄得千疮百孔,自断生路。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笔锋可分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数种。 1、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2、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3、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4、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5、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第二节墨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最全版

《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一、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可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分组表演、自由创作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汉字、绘画起源和演变过程,戏曲的发展历程 难点:书画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 1、概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2、概述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山水画教程

《中国山水画技法教程大 全》具体内容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大全》(基础篇● 基本山水技法讲解) 第一部分:中国山水画简史详解 第一节: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山水画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 第四节: 现、当代山水画 第二部分:山水画常用工具与材料 一、毛笔 二、墨 三、砚

四、宣纸 五、其他工具 第三部分:山水画的分类 一、工笔画 二、写意画 三、水墨山水画 四、焦墨山水画 五、焦墨烘染山水画 六、青绿山水和绛紫山水画 第四部分:山水画技法之工笔画法第一节:白描画法 第二节: 双钩填彩画法 第三节: 没骨画法 第五部分:山水画构图章法详解第一节:构图在山水画中的地位. 第二节:构图基本方法 一、少而精取势法

二、居中取势法 三、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 五、分段取势法 六、满幅取势法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 八、折带形取势法 九、凹型取势法 十、斜角对衬取势法 第六部分:山水画材料技法运用第一节、用色之法 一、松树着色法 二、柏树着色法 三、杨树着色法

四、柳树着色法 五、桃树着色法 六、梨树着色法 七、梅树着色法 八、柞树着色法 九、枫树着色法 十、杂树着色法 十一、山石的着色法 十二、浅绛(绛紫)着色法十三、青绿山水着色法十四、泼绘山水着色法第二节、用笔之法 一、尖锋 二、中锋 三、侧锋 四、顺锋 五、逆锋 六、露锋

七、藏锋 八、破锋 第三节、用墨之法 一、彩墨交织法 二、彩墨相破法 三、泼彩泼墨法 第七部分:山的画法 1.山的表现方法 2.山石墨法 3.山坡和路径 第八部分:云的画法详解 一、勾云法 二、染云法 第九部分:石的画法详解 一、画石的基本流程 二、常用皴法

山水画创作技法

山水画创作技法 构图的基本步骤 传统的“六法”用笔中讲“经营位置”,其 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所谓绘画中 的“位置”应该用心去“经营”,要根据对象的 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在创作的时 候,要注意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神韵,落笔要肯定, 一下笔就抓住物象的特征,主题要鲜明。 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 心(见图1)。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 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 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 注意点擦时变化要多,以中锋点、散锋点、侧锋擦,营造出山村郊外的苍野和自然(见图2),主题不断的深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绘画的程序是皴、擦、 渲染,最后上色。渲染是统一画 面的后一道工序,待墨线干后, 再用湿墨染出山石图像的明暗 (见图3),注意要保留一些光亮 的地方,即留白。处理画面的留 白要讲究虚实对比。 上色可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你想要表现的题材与内容。一幅画可以是水墨淡彩,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同一幅作品可以给人两种感觉,这要取决于你在设色时选择了哪一种表现方式。水墨淡彩给人“雅致”的感觉,而浓墨重彩则给人以厚重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山石结构与皴法 骨法用笔是传统“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 关于绘画用笔的问题,也是运用“线”表现对象形体的 重要技法,骨力、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因此,“骨”便是指“线”的力度与变化,以及整幅画 的“骨架”。 中国画表现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 皴石的外形轮廓以及轮廓以内山石的不平纹理。所谓皴, 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

中国画色彩特质解析

中国画色彩特质解析 中国绘画样式与造型语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就是色彩与水墨在造型语言上的主次之争。文人画的大行其道让中国画用色有了“运墨而五色具”的独有状态,墨色成了主色,中国画画家对墨色的质感和色性都拓展到了极致。墨色的优点体现在其兼容性和对比性上,国画家极为巧妙地将画纸底色活用为画面的白色,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达到“知白守黑”的用色最高境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画的用色是主观的这一结论,色彩的运用不是照抄对象的固有色而是强调画家的情感因素。画家不仅会根据画面的内容和形式感的需要灵活运用色彩,甚至通过大胆变色或运用大面积的底色与墨色结合的办法来营造画面。如果简单地依据西方绘画色彩标准来证明中国画的落伍、滞后,就会极有可能堕入对后现代理念盲目迷信的怪圈,对中国绘画色彩的评价也会有失公允。 中国画色彩特质解析 后现代主义符合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随着跨国资本席卷而来的市场化浪潮,以及络联成的无所不包的信息集合,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也已成为一个跨时代的文化事实。后现代语境中的绘画创作主体——艺术家,他们往往会对中外经典图像、造型元素进行自由地挪用和虚构,自我和他者、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混杂在一起,出现了一种超文本拼贴、置换、戏仿的效果,使得原来极为熟悉的创作方式透露出更加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古典的西方色彩体系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出现了明显的裂变,对自然色彩体系的背离、挪用成了一种有效的策略,艺术家努力发掘色彩理念中的哲理特质,通过对异文化元素的机动运用等等手段让自己作品的色彩呈现出浓郁的后现代气质。与之相反,当代中国画在创作理念、方式、技法等等方面对本民族传统的执意追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应,色彩的运用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表征。究其实,后现代情境使得我们获得一种新的考量方式,使得中国画色彩某些原来被忽视的特质凸显出来。 首先,就中国传统用色观念而言,它对自然色彩的“置换、戏仿、整容与篡改”的方式由来已久。中国人对于颜色的认识很早就显示出其特殊性,它的“黑、白、红、黄、蓝”五色观极具民族特色。从商周起,中国人就将赤、黄、蓝、黑、白列为正色,地位尊贵,并且排斥间色和复色。同时,中国画强调“墨分五彩”,并将之具体化为“焦、浓、重、淡、清”等多层次的色彩分阶,并赋予它兼容万色之职能。黑白相和,其间可以调出无数色阶,这是中国画色彩理论中的关键理念,与西方绘画的原色理论大相径庭。比较西方的传统色彩观念,中国画画家

中国古代山水画技法

中国古代山水画技法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题目: 中国古代山水画 姓名: 邱锡超 班级: 2008 级 1 班 学号: 2 0 0 8 0 9 4 1 1 6 7 指导老师: 李臣英 1 课题: 中国古代山水画 课时: 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上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本书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绘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学科。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变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简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学好山水画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老的传统与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笔法和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山水画,了解并尝试山石、树木的画法,体验大胆运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之情,感受民族传统艺术3. 独特的审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画中树、石、云、水的画法。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运用和把握。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讲解和动手绘制相结合。 2、学法:欣赏、体会、绘画。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材、历代名画列、宣纸、毛笔、墨、盘子…… 学具准备:教材、宣纸、毛笔、墨、盘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以起立的形式进行上下课,并随时监控课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引入新课:(5分钟) 2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画的基本知识,请问同学们:国画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些门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以笔墨为基本表现语言的造型艺术(主要是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与中医学、京剧艺术并称三大国粹。其分类方法多样: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儿童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兒童水墨畫的基本技法: 一、執筆法: 以大拇指、食指、中指緊握筆桿,無名指在下,掌心空虛是給筆留出足夠的活動空間,而能靈活運筆。 二、運筆法:運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中鋒、側鋒、逆鋒、順鋒等。 中鋒:毛筆直立與畫面垂直。其線條渾圓濕潤,適於鉤畫輪廓線,表現樹枝、樹幹及房子。 側鋒:筆尖側向一邊,斜度更大為偏鋒,筆觸常給人銳利、薄弱的感覺。 逆鋒:逆推著筆,由右而作、下而上推進,阻力常產生蒼勁、險峻,別有風味的效果。 順鋒:由左而右,由上而下,行筆有如流水般順暢,適合初學者學習,揮灑自由是最為自由 而踏實的筆法。 擦鋒:將筆毛打散開來,易產生飛白的效果。可表達石頭,樹皮等各種物體,粗糙的質感, 表現出筆的力量。 點筆:依對象形狀而有大小方圓等不同之造型。用點時需注意其聚散、疏密與輕重之表現, 以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 三、用墨:用墨可分為墨色及用墨的方式。 墨色:可分為乾、濕、濃、淡、焦五種墨色。依筆之含水及含墨量之多寡而呈現不同的方式。 1.乾墨:運筆時筆中含水較少,幾近枯筆,用以表現蒼茫、厚重的感覺。 2.濕墨:含水量較多,行筆時胸有成竹,一氣呵成,避免墨色呆滯混濁。 3.濃墨:黑的強度僅次於焦墨,主要用在畫面的陰暗處或強調主題。 4.淡墨:由中灰至淺灰色,富於墨韻之變化,可層層堆疊渲染,可表現立體層次感及氣 氛情感。 5.焦墨:是最黑最有光澤的墨色。可用來畫最突出最高的部份,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 用墨的方式:常見的用墨方式有潑墨、破墨、積墨、拓墨及渲染等。 1.潑墨法:用此法應事先佈局好,把濃淡乾濕的筆墨潑灑下去,一氣呵成讓墨色自然滲 合,等乾後再加以染或補景。

中国画的种类和表现技法

种类和表现技法 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两种。 顾名思义,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为表现形式;设色山水一般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施以淡彩或重彩,可分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亦有淋漓尽致的泼彩山水和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技术成熟很早,且有长久的发展,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所以学习山水画应该从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不求索。摹、写生、创作的反复实践,就能画出有既有传统又富有个性山水画,使“情与景会,意与相通”。 1、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用笔、用墨和设色的问题。山水画的用笔多种多样。这是由毛笔的性能决定的。它可以勾线、点苔、涂面、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 湿。 2、笔锋的运用,有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藏锋与露锋、聚锋与散锋。行笔有快与慢,轻与重,轻挥与顿挫。笔趣有巧与拙,刚与柔,光与毛等等。这些传统的用笔方法可以作出不同艺术效果和各种不同的质感。 3、中锋用笔最广,常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比如树木的枝干,人物、车船等和各种点,如圆点、斜点、直点、横点、渴点(干笔点),夹叶也多用中锋。 4、侧锋多用于山石的皴擦,树木的横染,以及画树叶等。 5、散锋多用于画山石、树木、皴擦点染,因势利导,效果颇 佳。 6、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等层次变化。浓墨又有浓湿与浓干,淡墨又有淡湿与淡干的区别。一笔墨可出现浓淡干湿和墨色变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变万化,仿佛有色彩的感觉。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画的墨法,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 泼墨法,就是用阔笔蘸墨大写,使墨彩生发多种变化。它的主要待点是一道墨趁湿可以适当补加,并要注意细心收格,此法常与破墨法结合。

国画理论知识

国画理论知识 国画理论知识(一) 中国画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对于用水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扬州八怪中的李鱓就曾言:“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及凝 于神”,“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他充分地领会到作画要传神,笔墨是基础,而关键在于用水得法,“作画无水、如舟搁滩、 划不得一桨”,说明一件成功的作品,要达到神情横溢的艺术效果,都取决于用水得法,不然无法作画。明代唐伯虎对作画用水也作过 一番精心研究,他说:“作画破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 水或河水皆可。洗研磨墨,况笔压开,饱浸水气,然后蘸墨,则吸 均畅,若先蘸墨然后蘸水,被冲散不能运动也”。现代傅抱石、黄 宾虹、汤文选先生对水法的研究更有自己独到之处,黄宾虹总结自 己用水用墨分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均是指水与墨相融而产 生的画面效果。傅抱石破笔渲染法,更是运用大量的水产生水晕墨章、水色淋漓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写意花鸟画创新中,人们在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技法的同时,更加重视水的作用,视水为花鸟画创作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 动这一因素,对加强作品的现代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潜力。写意花鸟 画讲求笔法、墨法,其实还有水法。在创作中,水的表现发挥着独 特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水墨画可分为十四法。 (一)水调墨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花鸟画也不例外。线条是构成中国画的骨架,未有骨架,画是立不起来的。所以作画前,必须先着墨,墨得靠水 调制方能用。古时用墨须得研磨,研磨离水不行。而现在有成型的 墨汁,但作画时,也得用水调制,使用起来才方便,否则胶粘过大,行笔困难。花鸟画如画梅花先得立枝、干,树枝的干枝得有浓淡之分、阳背之向。要想充分表现梅花枝干其质感。需得调墨,调墨时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鉴赏与基本技法 上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课时:2课时(9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并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以便在 日后的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通过讲解山水画特点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 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 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 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 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课本。山水画图片。

学具:课本。笔记本。 重点:山水画的发展,分类,特点以及基本技法。山水画的鉴赏方法。 难点:山水画的意向表现原则。意境要素的生成。山水画的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写意山水画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 的情感(区别于“工笔”)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笔画并称。分类:写意画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所谓的小写意,更倾向于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传统;而所谓的大写意,更倾向于以水墨 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继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戏传统。 特点: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炼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写意技法 2.山水画: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 画。 二:发展 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

水墨画相关知识与简单教学

什么是水墨画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後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的元素之一。从物理的角度,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 水墨画的特点 水墨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 水墨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水墨画,依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评论: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笔墨神韵,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浓、淡、破、泼、渍、焦、宿。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可以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国画是要表现“气韵”、“境界”。另外,中国画爱写诗词及提字,再加红印签名。 水墨画的工具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号称“文房四宝”,其意义不止于书写绘画方面,中国文人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历代文人书画大家和笔墨纸砚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笔能将墨的神韵最好的发挥出来,且较绢等价格便宜,故现在宣纸几乎已成为国画用纸的代名词。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的,水墨不容易渗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细致地描绘,毛笔]]是中国所创,并影响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广泛地域的传统书写习惯。毛笔分硬毫,软毫和兼毫,硬毫以狼毫(黄鼠狼尾)为代表,软毫以羊毫(山羊须)为代表,根据写字绘画,种类,以及个人习惯的不同,用笔也不一样,羊毫柔软,狼毫刚健,兼毫柔中带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尤其以湖州(今浙江善琏镇)之湖笔,宣州(今安徽泾县)之宣笔,及江西进贤之笔为上。墨分“油烟”、“松烟”和漆烟三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漆烟是用国漆作燃料,燃烧后的烟垢加胶加工而制作成的。古代徽州所产之墨,历来为文人所喜爱,徽墨有金不换之美称。颜料有两种,使用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种是植物质的,如花青、滕黄、胭脂、牡丹红等,性能是透明、质细,但年久会褪色;另一种是矿物质的,如朱砂、朱漂、头青至三青、头绿至三绿、赭石、石黄、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中国画用纸种类广泛。如宣州所产宣纸、四川的皮纸、河南禹县布纸、湖南来阳棉纸等等,推而广之,不但是纸、绫、绢等织物都是绘画的材料。但宣纸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其特性将国画要求反复地上色,因此像绢织物一样,适合于画工笔画;生宣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渗透,落笔为定,无从更改,而且渗透开来,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所以写意画多用生宣。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以安徽歙县之歙砚、广东端溪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及山西的澄泥砚,最为名贵,号称四大名砚。常有古人为求一方名砚,不惜倾其所有。除文房四宝之外,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相关绘画用具还有很多,广义的文房四宝也将以上所举列入其中。 水墨画技法 用墨要整体,一般讲,“浓破淡”较融合,而“淡破浓”由于生宣纸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尤其是浓墨八成干时再用淡墨或清水去破,这样,先画的就比较清晰。当我们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效果。画一幅画要有整体设计,墨色要注意黑、白、灰的安排。黑,就是浓墨,灰是淡墨,白是白纸,是空间。人群中的留白和白纸空间要呼应好。还有一点切不可忘记,线的疏密变化也会造成灰的效果,线面搭配要合理。尤其画面人物众多时,更不要在局部过多地找小变化,要在一组一组中找大的对比。 积墨积墨为了使画面厚重,一次用墨不够分量,可反复加强。积墨积在什么地方好呢?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结构素描中讲过,光影素描浓缩于粗线之中,这种浓缩的光影,是积墨最好的方法,但不可一律乱加,尤其结构凸起的地方不能积墨。付强作品 画一个单人时,尽量少用积墨,必要时,应积在前后物体形成空间的地方。画面人物众多时,墨应积在人与人形成的空隙中,大面积积墨要有形状,或方形,或三角形,不可太规则。积墨时,不可太平均,画面上要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