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贺阿娜 3110823160 工商管理11-1班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论调,是当今中国最时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位网友干脆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660,000篇。在许多领导者那里,已经达到了言必“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高境界。

网友“其然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哲学中,有一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话,美其名曰:这是客观规律。听起来很经典,几乎成了哲学家和政治家(某些领导)的口头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不管你认不认识,也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是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既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再怎么正确,都必须以我所说的来办,否则,你就违背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你就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所以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个哲学谬误,容易成为人们口头上坚不可摧的挡箭牌。”

不是吗?当前全民的热点问题是房价高涨。而网上流传说:“房地产价格上涨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房价是由供需决定的,在购买力持续增长和住房供应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房价将保持上涨的趋势。房价一直上涨是房地产的客观规律。”而它的来源是专家们经过科学的研究而发现的“经济学规律”:房价高涨是市场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3亿人不管承认不承认,都必须趁早买天价房,自觉地接受剥削。否则就是对抗马克思主义。难怪网友“乐竹萧萧”感叹说:“提到房价,会让人恐惧,昨天朋友打来电话,说自己准备买上海的房子,160平米620多万,若先交首付,到最后要交800多万,我的老天,幸亏他们家是搞个体的,有那么一勺油,普通百姓只能一辈子望房兴叹了!”看来不想服从“客观规律”而心甘情愿地去当一辈子房奴,被吸干最后一滴油和血,也只能一辈子望房兴叹了!一个北京的平民,按2009年03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按中华工商时报披露的北京楼盘实地调查情况,五环内住宅均价超2万(现在远远不止啦!)。那么,一套90平方的安居房,价格达到180万以上,加上按揭利息,要200万元以上。小夫妻两个按年收入10万元计算,需要20

多年不吃不喝才能“安居”(早就饿死冻死了)。要是每年以40%的收入支付,活着去“安居”,就需要50年以上才能付清房债!其时小夫妻恐怕年近八十,已成老朽!国人受房地产大山的压榨之苦实在令人惊叹!如果听专家的蛊惑而不买房只租房,那就更惨,除了养肥一群贪官和房地产商之外,还得另外再多养活一群出租房屋的食利者!

但是,这些专家的科学认识是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根据的。列宁说:“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列宁选集》第1卷,第33页)

因而,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就敢于断言“房价一定不会跌,只可能增长放缓,但增长是一定的”是“经济学规律”。

他说:“经济学上公认的,房产是普通老百姓最好的理财产品。但从国家宏观调控来讲,可能要破解房价疯涨的这种局面。事实上,老百姓希望房价稳定,但稳定并不意味着下跌!稳定并不意味着你买了就吃亏了。房价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有涨就有跌,以我的观点来说,房价的常态就是上涨的,除非遇到战争、瘟疫以及特殊的政治问题才可能跌。我们看到,美国五六十年来房价基本都在涨,加拿大、英国的房价近年也涨得比较快。”(《专家称房价上涨符合经济学规律》来源:中国青年报)

先有“美国五六十年来房价基本都在涨,加拿大、英国的房价近年也涨得比较快”的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的社会运动规律,然后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才有了“房价的常态就是上涨的”,“房价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之类的意识。专家关于“房价的常态就是上涨的”理论看来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了。

而人们又认为,检验这些“经济学规律”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实践莫过于国家调控,狠狠咬了苹果一口,于是终于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了!实践证明房价高涨符合客观规律,甚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买不起房,也只好认命。国人终于回到了宿命论。

“回顾历年来的楼市调控政策,虽然短时期内对房价有所影响,特别是2008年的地产市场受二套房新政抑制投资政策的影响,房价跌幅较大,而多数调控新政策出台之后,难以让房价掉头而返。……由于对自住需求估计不足,加上紧缩的供应政策,供不应求、房价持续上涨的市场态势非但没有抑制住非自住需求,反而造成包括自住需求在内的成本增长,成本增长最终又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搜房网:《调控之下房价越调越高?》)似乎是实践证明“房价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不是吗?

“东莞日报:您怎么看2009年东莞的房地产市场?钟振强: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东莞从不缺少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事实上去年楼市自春节后回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刚性需求的释放。意料之外是金融海啸后,房地产复苏的速度比其他经济要快。”(东莞日报:《宏远集团钟振强:2010年房价想说走低不容易》)言下之意,还不是实践证实“房价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不是吗?

由于人们已经普遍认可“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专家们发现的“经济学规律”,自然要被政府部门所采纳。“据媒体

报道,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4

月3日,新华社发表了内容相同的评论员文章。与此同时,房价上涨最快的上海市也不断出台政策调控当地的房价。从这些政策举措看,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已经形成共识,并积极采取行动。”(南方周末:《金融专家尹中立:调控房地产价格并非易事》尹中立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据新华网北京4月13日电,记者杜宇报道说:“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13

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同时,要求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位负责人表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前提也是“房价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专家的科学认识。可见,政府部门明显是采纳了专家关于“房价的常态就是上涨的”科学结论。

这样重大的认识问题,中国有多少正规的、高明的专家在研究,他们就这样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得到了这样的“科学认识”。人们该接受吗?不接受,是不是说他们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歪了呢?这包括正规的专家和政府。到底是认识论本身有缺陷,难以保证认识与实际相符合,还是仅仅因为中国的专家太高明了,连马克思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要歪就歪,轻而易举?请大家三思。

这里面有一个科学哲学常识问题,这在西方科学界是很普通的科学哲学常识。但我们的认识论却停留于十八世纪的经验论阶段。

“一个世纪前,对绝对真理与决定论的批判在公共思想界还是一个异端,而波普尔以他独特的风格,推动了思想史上的一次转折,使这种异端学说在今天甚至成为了常识。但这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常识,而是改写了人们的科学观、历史观与社会演进观的意义重大的常识。”(百度百科:波普尔)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维基百科:卡尔·波普尔)

通俗讲,也就是科学通过大胆的猜想而前进,这些猜想永远不能被证明,甚至不能被证明是或然的。不过其中一些后来被确凿的、决定性的反驳淘汰了,然后为更加大胆的、新的、并且至少在一开始末被反驳的猜想所取代。

因而,一部分炒房者“买涨不买跌”的社会运动,越调控越涨价的事实,并不能证明所谓的楼市“经济规律”。这些人是投资者或投机牟利者,不是楼房的真正消费者。调控者维护当权者和投机家的既得利益,越调控越涨价的现象更不能证明什么“客观规律”。

人们提出的理论,也就是科学猜想,并非直接由社会运动所决定。要不,那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宿命论。

对于楼市的理论或猜想,也是只能被确凿的、决定性的反驳所淘汰,而不能被证实。

马克思很早就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的肯定,是人类认识论上的进步。但认为可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则是严重的缺陷。

我们再看一个很通俗的,人们很容易理解的事例。有一位网友说“……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太阳东升西落”。“太阳东升西落”确实是一个很直观、几乎人人认可的理论,完整的说法是:“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这个堪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自古至今,不知道被多少人的实践所“证实”。但是,自从人类到达北极圈活动之后才发现,即使是在地球上,也不是在每个地方“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至少在北极圈里,太阳每天并不从东方升起。请看张兵在北极圈里看日不落的亲身经历:“自斯德哥尔摩出发,历时两天,行程2700公里,我们终于从瑞典进入了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太阳不落山,又从西边升起来,这就是我在瑞典北极圈内的城市基律纳看到的真情实景。……基律纳每年从5月28日至7月24日是太阳不落的季节,也是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季节。”(张兵的博格:《在北极圈里看日不落》)至于在太空站上,在月球上,在太阳上那就更不会有“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的事实发生了!看来“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并非是什么“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要人们的意志决定把人送到太空站上去,人一旦到了太空站,这个“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就被人的主观意志转移了。其实,像“太阳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这样的理论仅仅在局部范围内能够近似模拟自然的运转而已。这很直观地让人们看到了实践理论的严重缺陷。实践理论本身有缺陷,再加上人们的故意歪曲,那就非常可怕!少数人所炮制出来的“房价的常态就是上涨的”客观规律,可以用来强制13亿人民放弃自己的住房权利,而身不由己地成为终身“房奴”,无可奈何地被少数权贵所奴役,所无情盘剥。因此这样的认识论观点,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也根本背叛中华文明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绝不是以少数人为本,而是以绝大对数人为本。

列宁早就就无情揭示了这种伎俩:“实用主义既嘲笑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也嘲笑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它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认为实践是唯一标准”。(《列宁选集》第2卷349页)“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通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

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279页)

然而,实践的作用,只能是系统选择、淘汰不符合实际的理论。而不能证明它。

事实上,根据以往的理论成果,我们对楼市可以有更好的猜想。笔者在《健康的房地产业是保障人民安居权和避免金融危机的关键》(2008年10月,光明博格)一文中已经将它表述为:

我们先来看看房地产问题的实质。首先,房地产业的产品卖给谁?

一类市场:卖给需要房子居住的人。他们买房为了居住。与猪肉、青菜、洗衣机、汽车一个样,楼房是正常的商品,满足消费需求。它服从市场规律,房子越多,价格越降;价格越低,购买量越多。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它的平衡,能够良性循环。这是因为一类市场出现负反馈调节,房价的上升反过来减少房源,从而使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系统内负反馈调节使系统的活动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二类市场:卖给投资炒楼者。他们买房为了卖出,以求资金增值。与猪肉、青菜、洗衣机、汽车大不一样,楼房不再是正常的商品,它不是满足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增值的需求。它不服从一般的市场规律。反而是价格攀升得越快,买得越多;价格越下滑,越是不想买。市场看不见的手无法对它起调节作用,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房价无止境地快速攀升,直至楼市泡沫破裂。这是因为二类市场出现正反馈调节,房价的上升促使房源越来越多,趋于最大值效应。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出现“恶性循环”,直至系统崩溃。

在一类市场,楼房如同普通产品一样,在看不见的手控制下,可以正常运行,有效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房地产企业也就能够正常盈利,健康发展。

在二类市场,楼房和同普通产品完全不一样,看不见的手控制不了它。银行在追逐楼房贷款暴利的刺激下,拼命向房地产业注入资金,促使房地产业疯狂发展;地方财政由此充裕,房价在房商炒作和地方政府促进下疯狂上升,投机炒房者,包括外国的热钱,都疯狂抢购,导致房价异常飙升,需要房子居住的人买不起,被迫退出房产市场。市场从一类市场或一二类混合市场急速滑向二类市场。由于一类市场的萎缩,楼房空置量急剧上升,形成所谓的“房产泡沫”。房产泡沫预示着金融危机。潘石屹的“理论”用一类市场的规律解释二类市场,其荒谬性一看便知。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完全的一类房地产市场是正常的市场,它在市场机制控制下可以正常运行。因此解困房等措施成为多余,甚至是一种倒退,也就是退回到双轨制的老路上去。而这种双轨制隐藏着权力寻租的严重漏洞,并不利于保障居民的安居权。

即使是一类主导的一二类混合市场,也不是完全不能正常运行。只要政策阻止了银行的资本对二类市场的疯狂注资,泡沫和危机也不太可能发生。而二类主导的市场就是不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它隐含着两大危险:严重破坏人民“居者有其屋”的基本权利;形成房产泡沫,拖垮金融业。

于是专家们的“买涨不买跌”是楼市的经济规律的说辞,其谬误之所在就一目了然了。他们硬是把二类市场“买涨不买跌”的投机炒房规律横加在一类市场的住房消费活动身上,玩弄偷梁换柱的鬼把戏,炮制荒谬绝伦的维护权贵利益的理论。

至于所谓的“房产是普通老百姓最好的理财产品”,房价下跌意味着买了就吃亏了的论调更是鬼话。谁是“百姓”呢?在西周之前,“百姓”是贵族的通称。黎民或庶民才是现在讲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是人民群众,以“普通老百姓”现阶段的收入状况,要维持最基本的“吃、喝、住、穿”的基本需求都还很勉强,哪有余财来投资房地产呢?就是他们买了一套房子来居住,也只是为了自己使用,不可能拿去市场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换,房价的涨跌这时对他们来讲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即使要换房,本质上也是以房换房,自住房的相对价值并不会变,房价涨跌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能够投资而对房价的涨跌敏感的当然是占极少数的相互勾结的官商集团的成员,现代的“百姓”。“百姓”与“黎民”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者(拥有资本)与无产者(没有资本),他们之间的利益背道而驰,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阶级斗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因而,专家们的这些观念,从根本上讲,就是维护当今的资产者——贪官和垄断投机商所组成的“官商集团”对“黎民”盘剥“剩余价值”,进行阶级斗争的理论工具。君不见,一些小民“投资”车票船票,就不会被这些专家称为“是普通老百姓最好的理财产品”,而是被政府列为严打的对象。赫然列为“倒卖车票船票罪”:“《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第二款,倒卖车票、船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井处或者单处票证价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而倒卖房产,甚至倒卖土地,不但不构成犯罪,还被专家捧为“经济学上公认的,房产是普通老百姓最好的理财产品”,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同,不同的仅仅是倒卖者不同,一个是小民,一个是大亨。如此功与罪的天壤之别,不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问题,就根本无法理解。中国的共产党人切不可忘记,自己所代表的到底是谁的利益!

我们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绝不是要否认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而是要纠正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笔者在《从唯物辩证法回归到人本辩证法》一文中

已经明确指出:“矛盾对立、阶级斗争、战争、对抗、竞争、争夺等现象实际存在,但并不是‘普遍规律’,不是在任何事情、任何时间里都存在。对立统一的现象只存在于两个互为反模式之间,转化为对立模式也只产生在事物发展到了极端的时刻才能发生。因此,唯有用执中的方法看问题,才不会遇事好走极端:要嘛一切都是阶级斗争,要嘛绝对没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包括垄断榨取暴利的盘剥)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绝不可以背叛。背叛了这两个基本原理,就无以保障占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不受现今的“资产者”——官商集团的剥削和压迫,就会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综此,能够如此应用所谓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马列”理论来维护少数资产者利益的现实,就表明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论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官商集团的御用理论。

当前某些政府部门已经公然维护官商集团的既得利益,但他们的理论家还是欲壑难填,远不满足。据中新网4月9日电,在今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新闻发布会上,龙永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总得来讲不存在泡沫的问题”。当记者问及“中国的市场对有潜在的经济泡沫充满了惶恐”时,龙永图表示,“我觉得全世界特别是很多媒体谈中国的泡沫,谈了很多年,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全面的泡沫,所以我觉得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发展的势头来看,特别是中国巨大的势头,总得来讲不存在泡沫的问题,很多的问题还是继续发展的问题。”龙永图同时强调,中国的泡沫应该分地区、行业、时间,所以从房地产的问题来讲谈不上复苏,因为中国的房地产不是复苏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是健康的发展,不需要打压。也就是这个代表着官商集团利益的专家,为了维护官商集团的既得利益,甚至连“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样的掩饰性措施都坚决反对,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获取最大暴利死不休,甚至连国家陷入金融危机的危险也完全可以置之于不顾!

此外,至关紧要的问题还有,目前在我国相当普及的认识论,明显有严重缺陷。以至人们不断造成认识上的迷失。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由此,我们遇到的第二个热点问题则是,当前西南干旱是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祸?

就西南大旱的问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表示,这次西南旱灾,“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认为,“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中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表示,西南地区发生的旱情是正常的、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的发生都是正常的,因为地球总是在变的。气候异常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区域的环境和整个大环境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相关的,像美国雪灾、欧洲雪灾都非常厉害。今年是整个全球气候异常,很突出,中国的旱灾也是全球气候异常表现的一部分。”多位专家给出了一个几近相同的答案:今年

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大自然的自身调整而非“人祸”所致。给了政府一个近乎完美的解释和护身符。

但是,在《财富》全球论坛“隐约逼近的环境危机”主题论坛上,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称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隐约逼近的环境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潘岳在论坛上语出惊人:“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但实际上已经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根据国家防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的预测,今年夏天可能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潘岳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说明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危机。他说,50多年来,中国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平方公里,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的石油依赖进口。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患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潘岳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发展下去,随着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四至五倍。各地极其混乱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与流域自然生态、物种栖息地的江河水电一窝蜂开发,甚至引起了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公开质疑。而且此次西南大旱并非仅限于中国境内,去年年底整个湄公河流域都处于大旱之中,已有泰国等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指称,湄公河流域大旱与中国在上游地区修建水坝有直接关系。随着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市场化农业大规模推广,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地掠夺利用同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强调“地价增殖”追求经济效益,各地政府和林业局大规模的砍伐次生原始林木,转为成片种植极耗费水资源和地力的造纸用“速生巨桉”、橡胶林和蕉林。给了政府一个警示。

到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灾还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祸?众说纷纭,都以各自的“客观事实”为根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人们深深卷入争论之中,而根本没有察觉,他们犯的都是同一个认识论错误:企图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客观规律”,用来解释目前的干旱。专家们的“意识”真的被西南大旱的“存在”所决定了!

唯独没有科学家专心致志,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科学理论,科学猜想,能够用这个理论来预测今后的气候灾害,并据以提出对策而造福中国人民。

这就是当前认识论的最大缺陷:不以人为核心,不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严重约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应当充分关注到,当今这样的认识论水平,甚至不如中国的先民。李冰父子,能够以他们所构建的治水理论,创造出一个即使在今天的西南大旱中,也能够保一方水土,造福人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正在遭遇干旱天气,然而当地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梯田,因为常年坚持退耕还林,山体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未受到旱情的太大影响,目前正如期放水“泡田”准备春耕。其中就显示了中国先民传统认识论的智慧之光!

还有我国科学家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地质力学”从地质构造的现象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

追索地壳运动方式,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李四光还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他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又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积物讲的就是石油。1955年,普查队伍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这样的科学认识也才是以人为本的认识论。

对于上述的传统生存智慧,老子说:“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意思是说,道(规律、可行之路)遍满了就返归於无名状态(或通向实际存在之路),也就是未经加工的无名之朴(并不具有规定性)。虽然微小,天下却没人敢於臣伏它。侯王如果能守住这个道(规律),各种事物将会自己宾服。就像天地相合甘露自降一样,百姓无须号令就会自己均沾其泽。无名之朴经过制作有了名(观念、理论,“人为自然立法”)。名既然有了,使用起来亦要知道它的局限而适可而止,知道它的局限而适可而止才能避免失误。朴的本意为未经加工的原木。老子用它比喻与“名”对应的“实”,正是取其未经加工的原材之意:无名之朴是未经思维加工的本原,由它传来的信息经思维加工后才制作成所谓的“名”。“名”制作出来之后,只不过是用它来模拟实际的观念。观念毕竟不是本源,无论“道”(规律、可行之路)是如何的重要,使用起来也不可以忘其所以,竟然把作为名的“道”(规律、可行之路)当成了世界本源了——以为“道”(规律、可行之路)就是“客观规律”。那样不知道观念的局限性而无限制地使用是会导致严重失误的。依照这个哲理,理论也就只是一种观念,无论它如何准确地模拟了实际事物的运动,也不可以不知道观念的局限,毫无节制地任意使用它而导致严重的失误。中国思想界最不幸的结果是后期的程朱理学的兴起。朱熹理学用“理”取代“道”,并且说:“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在朱熹理学中,“理”这种“名”的使用“不知止”,竟然混同于“实”自身,把“理”当成了世界的本源。占据了正统地位的朱熹理学由此动摇了中国哲学的根基,其直接结果,就是中国近代的衰落和民族的耻辱。代价十分惨重。由此足见,老子关于“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的告诫是何等的重要。不知止的祸害又是何等的严重!而时至今日,我们正在又一次陷入“不知止”,混同名实的泥潭而不自知!

老子又说:“道恒无名,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意思是说道(规律、可行之路)遍满了就返归于无名的状态(实际存在),因而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王侯如果能遵循它,诸事物就会自己依照规律而化育生成。看到了化育生成的繁荣景象就想妄为,我将用无名之朴的哲理来安抚他。安抚以无名之朴的哲理,无非就是想使他没有妄为的欲望。没有有妄为的欲望而且遵守归根的原则,一切将会自己不受妨碍地循着正轨运行。人们用道(规律,可行之路,而不是所谓的“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用“辅万物之自然”的办法就可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因而也就能够有所作为。人们依照规律而化育生成,在成功之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忘乎所以,把人类心灵中用来模拟实际存

在的“道”(规律、可行之路)当成了实际存在本身,甚至妄称之为“客观规律”。以至于误入歧途,造成思想的混乱而引来灾祸。此时就必须镇之予“无名之朴”的哲理,使人们清醒,道、规律、可行之路是人的创造、是用来模拟实际存在的很有效的人造规则,而不是实际存在本身的所谓“客观规律”。这样,人们的认识论才不会陷入一片混乱。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想认识是通过在处理外界输入的信息中不断地建构而成的,并非简单的反映论。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如下的反应公式:

S——A·T——R

(刺激)(同化·图式)(反应)

刺激(S)通过人的思维的活动,即用人原有的认知“图式”(T)——认知心理结构来“同化”(A)——处理和识别外界的刺激,组织输入的信息,而后才做出反应(R)。这种理论一方面也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人类的复杂行为反应通过思维的中介进行,思维的结构对人的反应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指明了通过发展认识结构、智力结构以发展人的能力的途径。也就是说,人不只是通过图式去组织和适应环境,而且图式也随之变化和完善:图式的建构过程也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对人类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做了科学的阐述。任何从实际事物这个源泉传来的信息,必须通过人已经有的认知图式来加以同化,同化之后显然已经打上了主观的烙印,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移入人的头脑。而人的图式,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而发展的。皮亚杰认为,人通过认知图式这个中介去适应环境,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人们在接触到新的事物时,会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它。但有时会发生困难,因为有的事物可以纳入已有的图式,有的事物却与原有的图式相去甚远,无法纳入。当同化过程产生困难之时,人们或者创造一种新的图式,或者改造原有的图式,使刺激能够符合于它。这种过程称为顺应。顺应一经发生,人们就会尝试再次去同化刺激。这时由于图式的改变,刺激便可迅速被同化,人们变得能理解新的事物了。这种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皮亚杰称之为平衡。人的认识结构的发展就是在这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进行的。

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过程的研究虽然还不够深入,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点点研究成果也足以表明,人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图式”,或者扩大一点说成思想、理论、规律、法则等等,都必定带有主观性,而不可能是纯客观的东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建构而成的思想至多是不断改善的,能够近似模拟外界的部分变化的一种信息模型而已,绝不是什么“客观规律”。马克思只是把它描述成“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并没有说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是到了列宁才往前走了一小步,分别说出了“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和“客观规律性”(也并不是“客观规律”)的两段话来。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说法到底是谁的创造,就不得而知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原本用心也并不坏,无非是希望以此让民众相信这些理论而起来夺取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然而,到了革命成功,一部分革命者位居高位而蜕变成了官僚之后,马克思、列宁的良苦用心反倒成了官僚强制人民群众无条件

服从他们所炮制出来的一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为所欲为的绝佳工具。而原本作为“人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艾思奇)的“实践”活动,也被包装成了用来“证明”他们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的工具。因此,因为不知止,不严密区分“名”与“实”而造成的认识论弊病,也就演变成了今日官僚们用来进行蒙骗的工具。对此,人们不能不高度警惕。

总之,事态很显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本身存在缺陷;再加上一些官僚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刻意加以利用,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样的超越了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自己的口头禅和护身符,于是就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情感

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1.心情感动。 2.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 心理学的定义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2020精选)中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_做意志坚强的人

做意志坚强的人 一、选择题 [2017?云南]著名诗人普希金在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临。”这告诉我们() A.面对挫折,要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B.只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战胜挫折 C.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越多越好 D.在挫折面前,要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考点】2L: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我们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面对困难,不气馁,不回避,笑对挫折,勇于担当,以乐观的态度克服困难,在逆境中愈挫愈奋,才会逐渐磨练出坚强意志. 【解答】本题普希金的诗告诉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挫折,直面挫折不畏不惧.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面对困难,不气馁,不回避,笑对挫折,勇于担当,以乐观的态度克服困难,在逆境中愈挫愈奋,才会逐渐磨练出坚强意志.所以我们要多从积极的一面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选项D符合题意;A是对自己不负责的态度,也不符合正确对待挫折的要求;选项BC 的说法太绝对,不能选. 故选D. [2017?临沂]“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脚步不是小步,而是徘徊。”赵忠贤“坚持每天多工作一会儿”,终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祥美“逼着自己每天比别人多练几分钟”,终成享誉全军的三栖精兵。下列选项与上述观点不相符的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C.聚沙成塔,集腋成裘D.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考点】2N:意志坚强的表现. 【分析】本题考查坚强意志的表现.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解答】选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是积少成多的意思,题干体现做事持之以恒,方能积少成多,久久为功,而做事中途退却者,会无收获,所以BCD被排除;A体现做人的基本准则与题干不符. 故选A [2017?威海]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凭借顽强意志绝地反击,时隔12年再获奥运冠军,一股雄奇的力量穿越重洋,叩响国人的心扉。“奋勇拼搏,决不放弃”的女排精神,鼓舞亿万国人砥砺前行!据此回答第4、5题。

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 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4.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情绪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常见的影响因素有认识因素、气质类型、环境刺激等。 一、认识因素 认识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认识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两个同时都想学习开车的战士,结果都没能如愿,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件不顺心的事。但是,甲战士把这件事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作出良好的认识评价),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努力克服面前的困难,做好组织上分配的工作。而乙战士则认为自己很倒霉(作出不好的认识评价),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抱怨领导对自己不公平。由此不难看出,一件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就看你如何认识它、如何评价它,看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认知决定了情绪。 客观事件我们是无法左右的,有些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主观信念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控制的。虽然我们无法避免所有不合理的信念,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它的存在,尽量减少其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不合理信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绝对化要求。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计划不如变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同样,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过分概括化。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包括:自己或他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第三,糟糕至极。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我们当然希望不要发生我们所认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当一切已成事实,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实在不可能改变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二、气质类型

七下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测试题

七下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测试题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145 更新时间:2009-3-31 13:03:10 一、选择题 1.袁隆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努力,克 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依靠坚强的意志,经过多年 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困扰世界 的难题,更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说明( ) A .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B .遇到困难越大,取得的成功就越大 C .一切科学工作者都是意志坚强的人 D .一切科学研究只有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才 能取得成功 2.2005“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从十几岁就支撑起家庭的重任,照顾患病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而这一做就是十几年。他说过“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坚强的意志能推动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克服各种困难 B .洪站辉的坚强意志是天生的 C .有了苦难的经历的磨练,就有了坚强的意志 D .他人的帮助不利于坚强意志的培养 3.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遇事有主见 B .有了坚强意志就一定能成功 C .成功与意志是否坚强很大关系 D .善于约束自己 4.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出现在洪灾险情的场景。他们不畏艰险,战胜洪水,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解放军( ) A .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B .服从上级命令

C.有着丰富的抗洪经验D.具有坚强的意志 5.战斗英雄邱少云为了圆满完成潜伏任务,保证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没有做出违背目的的行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A.他想获得荣B.他当时没有别的办法 C.他是一名年轻的军人D.坚强的意志在他身上起着巨大作用 6.“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椒。一年365天,天天坚持训练,不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可见,他能成功飞上太空是因为他具有() A.良好的生活态度 B.坚强的意志 C.丰富的知识 D.良好的身体基础 7.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到数不清的磨难。贫困,几乎逼得他行乞;失恋,简直使他绝望;双耳失聪,对他的打击更为深重,他痛苦地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愿与世人见面。然而,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使他顽强地进取。在挫折面前,他一次次重新振作起来,终于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坚强意志、不甘平庸使他勇敢迎接挫折挑战 B.贝多芬意志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 C.贝多芬的成功说明我们应该在困难时选择坚强 D.凡是伟人都能靠坚强意志,摆脱逆境 8.我们之所以选择坚强,是以为() ①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②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坚强的意志④坚强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生活中磨炼自己,应该做到() ①确立明确的目标②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③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④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属于坚强意志的诗句有()

做一个坚强的人演讲稿5篇

做一个坚强的人演讲稿5篇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会挫折不断,但抱怨是最不理智的解决方式,我们需要自信坚强,把阻挠与挫折当成我们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心中有光明,自然不怕黑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一个坚强的人演讲稿5篇,供大家参考。 做一个坚强的人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看了胡适先生感人深挚的《我的母亲》后,我深深地被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就在合上语文书的一刻,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如果要问我什么受母亲的影响最大,我认为是我的乐观。 就谈谈“审计师资格考试”吧。这个考试有全国几万审计人才参加,只竞选出几百个。因此,持有“审计师资格证”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除人数的压力外,考试的难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妈妈为了迎接这次考试,连续几周复习到半夜。每天一回到家,喝口水就去看书,而煮饭的任务当然就交给我和爸爸啦! 晚饭后,她洗个澡,又继续窝到房间里了。我和爸爸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减轻脚步声,帮她倒倒水,其次就是在心里默默支持她罢了。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妈妈,“您这样不累吗?”她的回答是:“没什么,熬一熬就过去了。”“那,您这样埋头苦干、废寝忘食地复习,若到头来考不上,岂不是白费力气?我觉得您用不了这么执着吧?”我撇着嘴巴说道。不料,这句“没出息”的话竟惹怒了妈妈。 “什么话呀!像你这么说,人人都怕失败,就没有人成功了。付出了努力不一定

会成功,但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成功!!你的学习也是!要是不用功,无论多么微小的成功也得不到……”于是。妈妈又开始唠叨了。尽管后面那些扯上我的学习的话我当时一句都没听进,但她之前所说的那句话,我将永远铭记。 哦!还有,我妈妈最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了“审计师资格证”,她得知消息我,竟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是第一次看见乐观坚强的妈妈“哭”啊!她是“哭”得这么的开心,这么的激动……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乐观坚强的人。 做一个坚强的人演讲稿(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再别人眼里看来,我很幽默,我很坚强,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多么懦弱,多么脆弱,我受到的伤,难过,只有我自己能在黑夜等到宿友全部睡着后默默感受,默默流泪,我承认我不是最好的,我承认我很笨,我很胖,我哪一方面都不是最好的,可是这不能成为你们嘲笑我的理由,没人知道,我曾经的那些努力都是为了什么,你们知道么? 我做的这些只是想努力证明我自己,我可以,我只是想让你们看得起我,难道这都是错的么?我好累,我努力的结果却是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可那又怎样,我曾经一次又一次欺骗我自己,他们是在赞美我,赞美我…可是谎言又怎能抵过现实,我受不了别人的讽刺,我想放弃,我好想哭,可是我不能,我只好让眼泪倒回心里,在心里默默苦涩,可是,我还只是孩子啊,我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我受不了了,我放弃,我放弃,我自甘堕落。 我不要在这么委曲求全的活下去,我好像不负责任的这么下去,可是在我彻底绝望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你不该放弃,如果你放弃,我们就绝交!你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测试题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生活中有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夜班族”。比如,24小时值守的客服、保安、物业人员、仓库管理员,甚至夜间加班修图的美工等。某网站发布的一项“夜班族”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95后曾经上过夜班,上夜班虽然收入相对高,但生活不规律、没朋友成最大困扰。没朋友成最大困扰,这说明( ) ①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②狭隘的生活经验容易导致偏执的情感 ③我们需要与人交往,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④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与关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但二者也有区别,主要体现在() A.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情感相对稳定 B.情绪和情感都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C.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产生情感 D.有正面情感的人不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上述诗句表达的情感是() A.对自然的情感B.对祖国的情感 C.对朋友的情感D.对亲人的情感 4.中学时,我和朋友一起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它告诉我们:人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有更多收获。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奋斗使人进步,依赖使人堕落。我获得的美好情感体验的方式属于 A.阅读 B.与人交往 C.社会活动 D.交流 5.林丽被同学误解很伤心。回家后,她一边哭一边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妈妈听。妈妈身体不舒服,什么安慰的话都没有讲,只是静静地听着。尽管如此,林丽诉说完后,心情还是轻松多了。林丽调控情绪的这种方法属于( ) A.转移注意法 B.合理宣泄法 C.改变认知评价法 D.放松训练法 6.社会生活中,_________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例如:我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读书笔记 --李莉华 20110702703 汉语1101 本章一开篇第一节就讲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其中的某些观点增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有讲述如: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而历史证明,唯物史观才是正确的。由此可以展开下一个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就是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社会革命,都是在人类精神的支配和制约下进行的。人类总是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然后再运用这些认识来指导自己改造世界的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 由上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有在人类实践中才能发生。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物主义也是极其错误的。要想科学地改造世界,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 而且不同年代及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涉及到我们的现实状况,我们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种思想和物质文化充斥着我们身心。我们在这时做的不应该是盲目接受而是有自己的辨别力,接受积极的,向上的文化,并且不断吸收、借鉴、融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自己的特长。适应新形势是我们明智的选择。反之亦然,对于不好的,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摒弃。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存在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也应紧跟不断进步的历史脚步。 在这里,还补充一个观点是: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这种观点早在古希腊就曾以柏拉图为典型代表。这种二元论明显地更上述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意识,两者中之一)是不同的一种观点。而且,二元论中的“意识”不是人类出现后的“意识”,而是指自然法则。在人类出现以前的物质和意识就是指物质和自然法则,譬如数学就是一种自然法则,数学并不是因为人类出现才有的“意识”。一元论和二元论到底谁对谁错,弄清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也就澄清了。 第二方面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解。课文提到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状况是量和质的相统一。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问答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一、辨析 1.甲同学说:“日常生活中有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的说法,所以挫折是可以避免的。”乙同学说:“只有名人、伟人才有挫折,初涉人世的青少年可以例外。” 你认为他们的话谁正确?为什么? 二、观察与思考 2.平日里,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家庭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没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在人际关系上,交不到知心朋友;经常受到同学的讽刺等等。 你认为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不顺心的事? 3.材料一:中国古代有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不食珍馐,不着锦缎,旨在记下曾为“阶下囚”的耻辱的故事。 材料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血胆将军”之称的巴顿将军,他苛求自己达到了过分的程度。他命令士兵每天在烈日下跑5圈,他自己则要跑10圈。 从以上事例中,你认为人们在意志方面的良好性格有哪些表现?人们在意志方面的性格缺陷有哪些表现? 三、活动与探索 4. 阅读下面两份资料,谈谈你了解了普希金其人其诗后,有了什么感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相关连接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一生中有“三起三落” 的经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他拥护毛泽东的 正确路线,而当时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是错误路线,因此 邓小平被错误地撤职,这是他的第一次严重挫折。在“文 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剥 夺一切职务,这是他的第二次严重挫折。几年后他又复 出,但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同“四人帮”进行 了坚决斗争,他因此再度被撤销了一切职务,这是他政 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面对伟人的三次严重挫折,不知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全国中考政治真题汇编 五 做意志坚强的人

做意志坚强的人 挫折、坚强意志 一、选择题 2016年5月25日凌晨,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绎仙逝,据此回答6﹣7题: (2016·山东聊城中考)6.杨绎先生曾说:“如果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对这段话的理解,下列道理不成立的是( C ) A.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取得成功的保证 B.成就自强人生,必须不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 C.只有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走向成功 D.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2016·湖北孝感中考)6.五岁时失去双臂的山区孩子范凌以“命运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会用脚吃饭穿衣、翻书写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艰难困苦,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个事例启示我们( D ) ①自立才能走向自强,赢得自尊;②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挫折越多越有利成功;③要正确对待挫折,自强不息,磨砺意志;④磨砺意志,要从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6·江西南昌中考)11、父亲天生残疾、哥哥天生脑瘫、居住的房屋还是爷爷留下来的……这是南昌市十佳美德少年熊子豪的生活现状。即使这样,他仍笑对生活,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起家庭重担,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生活。我们要学习熊子豪(ABD ) A.勇对挫折的优秀品质 B.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C.热心公益的高尚品德 D.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 (2016·四川绵阳中考)6. 12月7日,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颁奖仪式上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团队在上世纪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经成百上千次的失败最终发明青蒿素的过程,这启示我们( B ) ①所有成功都是伴随失败而产生的;②在逆境中奋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③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正确面对挫折;④逆境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心理感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6·福建泉州中考)12.最美孝心少年高雨欣常说:“生活虽然苦了点,但是,只要我勇敢地往前走,我就一定能走过风风雨雨……”。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 B ) A.平等待人 B.直面挫折 C.理解他人 D.张扬个性 (2016·江苏盐城中考)10.“困难就是机遇”,这是炼铁“发明家”李勇刚常说的一句话,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他养成了废寝忘食、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习惯,他用实际行动在普通岗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 题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选择题Ⅰ 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6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生产工具系统 B.信息传递系统 C.自动化控制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政治法律制度 D.道德伦理 二、选择题Ⅱ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 A.现代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增长的第一位因素 B.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并起先导作用 C.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变革的重要的推动力量 D.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第一位的人力资源 9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D.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分析题 10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 1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关系。 2.【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范畴的含义。 【解析】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C项是生产关系所涵盖的;D项不准确:人类社会也属于物质世界。

下思想品德《做意志坚强人》测试题

七下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测试题 2014.5.19 一、单项选择题 1.袁隆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努力,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依靠坚强的意志,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困扰世界的难题,更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说明() A.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B.遇到困难越大,取得的成功就越大 C.一切科学工作者都是意志坚强的人 D.一切科学研究只有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成功 2.2005“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从十几岁就支撑起家庭的重任,照顾患病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而这一做就是十几年。他说过“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坚强的意志能推动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克服各种困难 B.洪站辉的坚强意志是天生的 C.有了苦难的经历的磨练,就有了坚强的意志 D.他人的帮助不利于坚强意志的培养 3.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A.遇事有主见B.有了坚强意志就一定能成功 C.成功与意志是否坚强很大关系D.善于约束自己 4.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出现在洪灾险情的场景。他们不畏艰险,战胜洪水,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解放军() A.有开拓进取的精神B.服从上级命令 C.有着丰富的抗洪经验D.具有坚强的意志 5.战斗英雄邱少云为了圆满完成潜伏任务,保证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没有做出违背目的的行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A.他想获得荣B.他当时没有别的办法 C.他是一名年轻的军人D.坚强的意志在他身上起着巨大作用 6.“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椒。一年365天,天天坚持训练,不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可见,他能成功飞上太空是因为他具有() A.良好的生活态度 B.坚强的意志 C.丰富的知识 D.良好的身体基础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à连续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à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 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2.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浅析情绪变化对人身体的影响情绪大致分为七种

你好浅析情绪变化对人身体的影响情绪大致分为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绪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浅析情绪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情绪大致分为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绪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绪活动的物质基础,情绪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绪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绪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绪变化对人身体的影响很大。知道了以上这些道理,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大喜、大悲,保持平和心态。要作到: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

怒。是实为养生之道也。什么是情绪:喜、怒、哀、乐,喜指的是:高兴,欢喜。怒指的是:生气,愤恨。哀指的是:忧愁,悲伤。乐指的是:愉快,开心。人的情绪,会随着年龄、环境、事件、心态的变化,而更改。童年时期因为天真,因为纯洁,而无忧无虑,总是快快乐乐的;少年时期因为贪玩,因为不懂生活艰辛,所以才不识愁滋味;青年时期开始背负民族的兴亡,国家的建设,个人生活的选择,情感的追求,事业的竞争,各种人生的得失随之而来,烦恼与快乐,悲伤与欢喜,希望与绝望,成功与失败,在矛盾中争扎,在困惑里生存;中年时期挑起家庭的重担,抚育儿女,善养老人,或是陷入金钱的旋窝,或是陷入婚姻的危机,或是陷入家庭的困境,或是陷入事业的低峰,悲欢离合,各种滋味,都会品尝一遍;老年时期走进人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渐一日的衰老,身体功能的减退,内心充满了忧伤,要是儿孙孝顺,尽全力让他们高兴,才能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的变迁,对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举个例子吧:我刚从北方归来时,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甚至感到不安和担忧。那时,对自己故乡人思想观念的更新期望太高,以为回来就能感受一个全新的故乡。可回来的所见所闻,却让我感到了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 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 三、辨析题 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 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 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 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 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5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