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 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

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

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五、教学流程:

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 、CO 、CO2 、H2CO3、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

(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

(3)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重点:C、CO 、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八、教学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型:

复习课

十、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黑板

教案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高一年级化学导学案(032) 碳地多样性 主备课人:李媛媛审核人:时凯 2014.12.4 学习目标: 1、了解同素异形体地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主要性质, 重点突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地性质. 预习导学:阅读课本62页到65页有关内容,并完成下列内容. 一: 多种多样地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 由元素组成地性质地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地同素异形体.如碳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氧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和. 2. 碳元素地三种重要单质、和. 思考1:组成元素相同地物质一定是同素异形体吗? 思考2: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该过程属于什么变化? 二:广泛存在地含碳化合物 1.碳元素地存在形:式碳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形式存在. 2.重要地含碳化合物:Na2CO3和NaHCO3 ( 物质Na2CO3NaHCO3 俗称或 色态白色粉末,Na2CO3?10H2O是白色晶体细小地白色晶体 溶解性二者都溶于水,Na2CO3比NaHCO3溶于水. 用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发酵粉地主要成分之一溶液都显性,因此被用做食用碱 (2)化学性质 ①与酸反应:Na2CO3、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 思考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与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为什么? 提示:二者与酸反应地原理分别为: Na2CO3: 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②与碱反应: Na2CO3与NaOH不反应,而易与Ba2+、Ca2+地碱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和NaOH. 如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NaHCO3能与所有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如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③与盐反应:Na2CO3与CaCl2在溶液中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④对热稳定性: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则分解.即:碳酸钠比碳酸氢 钠.利用该性质可鉴别Na2CO3和NaHCO3 (3)Na2CO3和NaHCO3之间地相互转化: Na2CO3NaHCO3 如:Na2CO3和NaHCO3相互转化地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Na2CO3::① ② Na2CO3→NaHCO3: 达标训练: 1.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 A.由碳元素地单质组成地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地化学性质 C.金刚石与石墨之间地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D.C60是新发现地一种碳地化合物 2.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地是() A.Na2CO3溶液 B.CaCO3C.NaHCO3溶液 D.Na2SO4溶液 3. 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地最好地是() A. 加澄清地石灰水 B. 加热 C.加稀盐酸 D.加CaCl2溶液 4. 关于Na2CO3和NaHCO3地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A. 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 B. NaHCO3比Na2CO3稳定 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 D.等物质地量地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Cl地物质地量之比 为2:1 5. 在盛有NaOH溶液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 ) A.NaOH B.Na2O C.Na2CO3 D.NaHCO3 6.某二价金属地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混合物跟足量地盐酸反应,产生地CO2地物质地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物质地量之比为( ) A.1:3 B.2:3 C.3:4 D.4:5 7.除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1)Na2CO3 (NaH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2)NaHCO3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3)NaCl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8.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混合物2.74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地质量为 2.12g.求:⑴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地物质地量;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4)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教学重点: (1)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2)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3)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阅读、探究、合作交流、演示教具准备:模型、图片、锥形瓶、木炭、红墨水、试管、酒精灯、导气管、铁架台、澄清石灰水和氧化铜粉末。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 [提问] 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讲解] 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阅读] 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学生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提问】1、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玻璃刀切割玻璃的原理吗? 2、由此,你可以推断出金刚石的性质吗?【讲解】1、金刚石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金刚石砂轮用来磨削硬质合金; 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讲解】金刚石经过仔细的琢磨加工后,折光性能大大加强,成了商店里价格昂贵的钻石。总结: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 2、石墨【过渡】金刚石是碳单质家庭中最璀璨夺目的、最稀有和昂贵的,而同为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指导看图】:书本石墨图【介绍】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细鳞片状的固体。【联系生活:】生活中哪些物质中含有石墨?(1)、质软【设疑】为什么石墨可以用作铅笔芯?【讲解】石墨也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跟金刚石相反,它是硬度最小的矿物之一。【介绍】由于石墨太软,只用石墨做铅笔芯,易断又易磨损,所以加入粘土。铅笔是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备课资料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备课资料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单元备课讲座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教材概览]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碳和碳的氧化物安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之后,铁、溶液、酸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在氧气的性质中已经知道碳单质具有可燃性,而且与氢气的性质很相似,因此也进一步巩固、补充和深化了氧气、氢气性质的认识。而且通过学习了解化合物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铁和酸等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本单元内容特点: (1)氧气、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2)氧气、氢气仅就其单质本身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没有过多涉及他们的化合物。而本章还包括了碳的氧化物,涉及了碳的含氧酸等。因此,从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角度看,本章更具有典型性。 三、与老教材相比 第一节与第二节合并为课题1,木炭等无定形碳一笔带过,没有放在与金 作为正文出现。第三节与第五节合并为课题3,加强刚石并列的位置上,将C 60 了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对比。甲烷、乙醇、煤和石油以及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改变均放到了第七单元。醋酸没作专门的介绍,但对其酸性还是要了解的。 所以本单元内容表面看好象少了,但从整本书看却没少,要求也没降。[知识结构透视] 金刚石 碳的单质石墨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室制法 C 60 二氧化碳性质 碳的氧化物用途 一氧化碳 [单元目标聚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动性,了解各种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300g B.50g C.100g 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 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2 100 ×100%)=300g。故选A。 2.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B 【解析】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 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 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故选B。 3.下列装置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其中与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启普发生器是利用压强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从而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详解】 装置A是靠外力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从而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所以与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相符的是A;B、C、D均是利用压强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从而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利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

故选A。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中包含“化学反应绿色化”,即要求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到产品中.下列反应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的是() A.置换反应B.分解反应C.化合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要使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到产品中,做到零排放,从生成物来看,生成物必须是一种.A、置换反应的产物是两种,其中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不是一种,所以错误.B、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不符合要求,所以错误.C、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所以正确.D、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一种,所以错误. 考点:绿色化学. 7.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材料

碳的单质教案板书设计

碳的单质教案板书设计 【篇一:碳单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 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 比思维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 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 学兴趣; 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 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 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 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 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 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 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碳的几种 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 将自己得出结论。关于球碳(c60)的建议: 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建议补充介绍。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生源较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 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 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生源机较差的学校 至少应介绍球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结构独特,性质特殊。教学时 适当介绍球碳,对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如果程度更好的 学校,课安排学生探究活动,主题是关于球碳的调查。课下调查, 课上交流汇报,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知识讲解指导: 1.尽量让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让学生对透明、硬、软、划痕、疏松多孔、细等字眼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2.归纳对比学习是学习差异性较好的方法,具体操作时以列表方式 较好。 3.讲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时不可过分深入,否则会分散 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难度。 4.应深刻理解教材。讲金刚石时应突出“硬”,讲石墨时要突出“软”,讲无定形碳应以木炭为主,突出吸附作用。 5.本部分内容知识即贴近生活,又是贴近现代科技发展新动向,适 当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如碳纤维等。 课程结束指导 1.合成金刚石是人类的梦想,让学生课外研究金刚石合成的历史、 主要问题、现阶段水平等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教好的例子。 2.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寻找这方面的资料 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外实验指导 木炭制备可以利用铝箔隔绝空气,加热干馏火柴杆的方法来制取。 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木材干馏和其液、气产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录像及实物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碳氏三兄弟” 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具有广泛应用高科技材料”。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碳的单质 提出问题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 、石墨和C 60 2.金刚石 、石墨和C 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探究点一无定形碳 提出问题无定形碳是碳的单质吗?它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类物质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几何形状,所以叫无定形碳,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在盛有品红溶 液的烧杯中加 入几块烧烤过 的木炭(或活性 炭),轻轻振荡, 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溶液 变成无色 木炭(或活性炭)有吸附能力,此变化属于物理 变化。 ⑴木炭具有吸附能性,可以吸附气体、色素,可用来作冰箱的去味剂。 (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可以用在防毒面具中吸收毒气、制糖工业中脱色制白糖、处理水等。 (3)焦炭用于冶金工业,作还原剂。 (4)炭黑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橡胶工业的填充剂等。 知识拓展 1.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木炭、活性炭的脱色吸附是物理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碳的单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在教学中设法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融入社会生活,引入广阔的生活实

最新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习题答案知识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习题附答案 1.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都使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常温下被氧化成稳定性的物质 C.常温下被还原成稳定性的物质 D.常温下跟纸反应生成稳定性的物质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活性炭净化水B.干冰能灭火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种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对瓶中气体判断错误的是() A.一定是CO2B.一定不是O2C.可能是CO2D.可能是氮气 4.关于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B.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C.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D.CO2是由碳、氧元素组成 5.实验室制CO2选用的合适药品为() A.木炭燃烧B.煅烧石灰石 C.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D.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 6.按碳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C、CO、CO2B.CO、C、CO2C.CO2、C、CO D.CO2、CO、C 7.下列各物质和用途相符合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石墨可用于冰箱除臭 C.石灰石可用来粉刷墙壁D.二氧化碳可用来抢救病人 8.某同学为解决助力车污染空气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马路上喷洒石灰水②在助力车尾部燃烧尾气③改进助力车发动机结构,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控制助力车数量。这些建议中,你认为切实可行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发现已制得的铜很快又变黑了。你推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B.温度太低 C.铜没有在一氧化碳气流中冷却而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 D.试管口倾斜了 10.分子数相同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它们的质量比为() A.1:2B.2:1C.7:11D.11:7 11.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不断增多、呼吸作用增加B.绿色植物减少、光合作用减少 C.大量燃烧矿物燃料D.冰箱中制冷剂“氟里昂”的泄漏 12.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二氧化碳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的单质的混合物 13.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最终得到的黑色物质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碳粉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A.20%B.80%C.15.8%D.84.2% 14.下列气体中,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O2B.H2C.CO2D.CH4 15.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取的方法是()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个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这部分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这种情况与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单元”与“单元教学”的认识 1.如何看新教材中的“单元” 与以往化学教材采取章-节编排结构不同,初三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编排结构,上下两册共编入了12个单元。这些单元是: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课题组成。这些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或专题为主,也就是说组成单元的每个课题之间都有共同的、相互联系的内容,这就体现了单元构成的目的性与整体性。 由于不同单元所突出的知识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一般认为这样的单元与旧教材中的“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新教材的单元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但到底有没有差别?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见表1),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性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用途方面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课程标准这样的处理,是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表1 课程标准中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的内容 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 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 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大全)经典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 项 归类物质或现象 A 氧化物水、双氧水、碳酸钙 B可燃气体氢气、氧气、天然气 C 还原性的物 质 焦炭、氢气、一 氧化碳 D 构成物质的 微粒 分子、原子、电 子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氧化物:物质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水、双氧水属于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故不正确; B、氢气、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燃烧,故不正确; C、焦炭、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不正确。 【点睛】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B.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CO↑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 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4.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 B.N2、NO、NO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 C.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 D.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 A、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 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 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硬

第六单元_课题1_第一课时_碳的单质(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课题1 第一课时碳的单质 【学习目标】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 物质。 【学习重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课前预习 1、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氢气由组成,氧气由组成,水由和组成,氧气和臭氧都是由组成,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2、市场出售的净水器很多都是利用来吸附水中的杂质,除去异味。 3、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差异。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104页图6-1,分别用玻璃刀和削铅笔的小刀刻画玻璃,你能 说出为什么小刀不能切割玻璃而玻璃刀能吗? 2、观察课本104图6-2中石墨的结构,摸一摸你手中不同型号的铅笔芯 的粉末,你有什么感觉? 合作交流 1、用碳棒做一做导电性实验。 3、在烧杯中注入约45毫升蒸馏水,加入少许红墨水至呈现浅红色为止,

将其均分到三个小锥形瓶中,向其中一个小锥形瓶中加入0.5克干燥的块状木炭,一个小锥形瓶中加入0.5克干燥的粉末状木炭,充分振荡后过滤,比较三个锥形瓶中的颜色变化。 精讲点拨 1、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构成了连续的、坚固的骨架结构,所以金刚石是自 然界最坚硬的固体,熔点高达3550。C,并且不导电。 2、石墨中的碳原子形成正六边形蜂窝状的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容 易滑动,所以石墨具有润滑性可以做润滑剂,质软,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熔点高达3652。C。 3、木炭是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它的吸附能力与其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活性炭是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得到的产物,吸附能力比木炭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自来水厂用其来吸附水中的杂质,糖厂用其来脱色制取白糖。 4、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如C60、布基 管、布基洋葱等,它们都是有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由此可见,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有效训练 1、下列各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红磷和白磷B.氧气和臭氧 C.金刚石和石墨D.氧气和液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同种物质 B.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由石墨制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是() A.混有红棕色NO2的空气通过活性炭后红棕色消失 B.石墨导电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 D.氢气液化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 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单质 60 4、以上物质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它们的不同,因此它们的_______________ 存在着差异。 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 2.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 3?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原料: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原理: 3.实验装置(请画图) 4.收集方法: 5.验满方法: 6.检验方法:方法: 现象: 化学反应方程式: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 ________ 元素和_______ 组成的化合物,但其性质差异很大,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二氧化碳( __________ )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______ 是 _____ 色______ 味的气体,密度比_____________ 溶于水。降温条件下,会变为 _______ 体,称作“ _________ ”。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C02既________ 燃烧,也_________ 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C02与水反应: 若在水中先加入紫色石蕊,观察到的现象是: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C02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 现象: 该反应的用途: 应用: 用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是:在刚抹过石灰浆的室内生一盆炭火,墙壁变得 更湿的原因:实验室里久置的石灰水上层会有一层白膜的原因: 3、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怎样防止温室效应: 二. 一氧化碳() 1.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___________ 在通常状况下,____ 是色味的气体,密度 比____________ , _______ 溶于水。 2.化学性质:(1 )可燃性: 燃烧现象: (2)还原性: 现象: (3)毒性:

《多样的碳单质》教学设计

《多样的碳单质》教案设计 西安市第十二中学赵金娃 知识与技能: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知道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碳的几种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建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思维关系模型。 、通过对碳的物理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形成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碳的单质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树立科学观念。 、通过对碳单质用途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处处离不开化学,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难点:碳的几种单质性质不同的原因 六、教案方法:假说——实证法类比——归纳法 七、教案准备:石墨棒、小刀、导线、干电池、铅笔芯、小灯泡、放大镜、防毒面具、玻璃刀、木炭、活性炭、焦炭、油漆、油墨、石墨、金刚石、模型等。教案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金刚石、石墨、] 这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元素是神奇的元素,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煤和石油,仍是人类最主要的燃料,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二节“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一下碳的单质。重点探究碳单质的物理性质。 【板书】多样的碳单质 [师]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碳氏家族[碳府]中,认识一下各有千秋的碳氏兄弟。 [投影展示] 金刚石图片 [师]这是“老大”—金刚石,它高贵华丽。 【板书】金刚石——高贵华丽的碳单质

[师] 同学们见过金刚石吗? 能举出一些金刚石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实验)[师]同学们列举的很好,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一下。 [投影展示]金刚石的用途 [小结并板书]由于金刚石无色透明、折光性强,经天然采集的金刚石琢磨加工后制成了璀璨夺目的钻石、钻戒。由于金刚石硬度大,因此设计师们将金刚石镶嵌在玻璃刀里用来切割玻璃,将金刚石镶嵌在钻头里用来切割坚硬的岩层。 (性质决定用途) [过渡]在碳氏家族中,它还有一孪生兄弟“老二”—石墨,那么它和老大—金刚石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石墨兄弟的风采。 [投影展示]石墨图片 【板书】石墨—平凡多能的碳单质 [师]显然,与哥哥金刚石相比,石墨皮肤黑,但却有金属光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石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那么,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呢?请大家运用我们学习金刚石性质的方法,推测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并通过桌子上现有的器材,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推测。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可行后,再进行实验。对于石墨物理性质的推测可参考投影上的问题。 [分组实验] 、用铅笔在纸上划一下看有什么感觉? 、摸铅笔芯粉末,说说有什么感觉? 、石墨的导电性如何?利用桌上的仪器设计实验证明?(四人一组)小组汇报:石墨色黑质软,因此可以制成铅笔;石墨具滑腻感,因此可以用作石墨润滑剂;石墨能导电,因此可以用作电极。(学生表达,教师板书)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 60 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 2 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O点燃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 2 ↑(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 2O 3 +3C 高温 4Fe+3CO 2 ↑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 2 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 2 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 2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碳的化学性质一一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3)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归纳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碳的单质,现在我们来回顾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种? [学生]:碳的单质主要有金刚石、石墨、C60等。 [引入新课]:这节课接着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阅读]:P110第一段 [讲解]:这副古画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能够保存下,说明了什么?我国古代一些书法、画家用墨,墨是由碳黑制成,书写或绘画制的 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什么呢? [学生]: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讲解]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

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 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 [提问]: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又如何呢? [板书]:一、碳与氧气的反应(一一可燃性)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板书]:1、碳的可燃性C+QCQ (氧气充足) [思考]:视频上出现的中毒事件,你们知道是什么气体吗?它种气体又 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当碳在氧气不充足时,会生成CO [板书]2C+O2丄二2CO (氧气不足) [教师总结]这两个反应体现了碳具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可燃性[板书]可燃性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生成物可能不同。 例如碳与氧气充足时,反应生成CO,碳与氧气充足时,反应生成CO [提问]:大家思考:这两个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呢? [学生]:是氧化反应。即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通过这两个方程式看出,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提问引入]:在温度较高时,碳能够与单质氧结合生成CO或CO那么碳可不可以与某些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例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案 大连市第四十七中学赵毅超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单元复习课,要注重碳单元的系统知识整理归纳,学会梳理和组合相关知识的串联方式,强调要重读课本,俯视课本,完整构建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章里,学生认识了几种含碳物质,对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学生都有了比较深刻地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物质之间的联系,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但要想总结得出各物质间的关系,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前发给学生学习预案,使学生在课前巩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课堂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为了避免课堂上一味的重复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这一过程中设置了“你问我答”环节,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找出本章的关键物质二氧化碳,围绕该物质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围绕该框架将本章的基本化学方程式书写出来,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通过能力提升训练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装置依据及操作方法。 (3)关注环保及健康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复习总结归纳基本知识的方法。 (2)能用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用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体验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由对碳及其氧化物的不同用途的讨论,体会到物尽其用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梳理基本知识,形成科学系统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D.曲线②中b点表明反应已经结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曲线①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①所需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故选项说法正确。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最终产生的CO2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曲线②中b点气压没达到最大值,反应没有结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都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C. ①④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3.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B 【解析】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 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 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故选B。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