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试题文档

教育心理学试题文档

教育心理学试题文档
教育心理学试题文档

《教育心理学》试卷专题一认知心理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关于小学生视觉发展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视觉差别感受性明显发展。 B.小学生的颜色辨别能力迅速提高。 C.小学生视觉的差别感受性发展要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发展。D.男生的颜色感受性发展高于女生。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A.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B.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 C.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序有关 D.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3.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提出具体要求,对所布置的作业提出时间要求,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重点是训练小学生哪一项思维品质?( )

A.深刻性 B.独创性 C.批判性D.敏捷性

4.一般来说,以下哪一年级的学生的口头言语是以对话为主导地位的?()

A.学前阶段B.一年级 C.三、四年级 D.五、六年级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学生记忆能力发展的特点?()

A.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 B.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义识记 C.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D.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6.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运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这指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7.通常情况下,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是发生在()

A.幼儿阶段 B.小学一、二年级C.小学四年级 D.小学五、六年级

8.下列哪项不属于培养小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方法?()

A.建立民主的教学环境 B.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C.鼓励学生多模仿 D.提倡新颖性

9.复述是以下哪一种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

A.感觉记忆 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0.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以下哪个时间标尺掌握的最差?()

A.小时 B.日 C.周D.月

11.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件、模型转换、多题归一等问题情景,重点是训练小学生哪一项思维品质?()

A.深刻性 B.灵活性 C.批判性 D.敏捷性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特点?()

A.有意性得到充分发展 B.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C.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D.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13.下面哪一种方法不利于识记的进行?()

A.有目的的识记 B.先识记后理解C.识记与操作相结合 D.保持良好的情绪

14.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15.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16.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语词逻辑思维 D.抽象思维

17.一般来说,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处于()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二到高二 D.高二以后

18.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觉B.注意 C.记忆 D.思维

19.下列关于初中生注意发展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B.注意的稳定性发展迅速,男生要优于女生

C.有意注意中,初中生的注意的选择性比较明显 D.注意的转移速度逐渐加快,并已能对注意进行合理分配

20.关于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阶段处于创造性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 B.高中生创造性思维中现实性的特点突出

C.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增强 D.发散性思维的独创性发展最快,变通性发展较慢,流畅性发展最慢

21.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22.下列关于初中生知觉发展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 B.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C.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仍较低 D.知觉的逻辑性增强

23.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24.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

A.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6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错

2.综合就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对

3.陈述性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错

4.课堂中,忽然有人推门而入,所有人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转头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错

5.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对

6.有意注意由于需要意志的努力,因此往往容易产生疲劳。对

7.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称再认。错

8.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智力的不同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在语言表达、机械记忆、听觉反应、手工技巧和审美等方面显示着突出的优势。错

9.初中生听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区别音高的能力明显增长。对

10.课堂中,忽然有人推门而入,所有人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转头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对

11.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错

12.脑力激荡种方法是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来的。它利用了集体思考和讨论的方式,使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发生连锁反应。对

1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晶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了下降趋势,而人的液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错

三、论述题

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

1.试述智力的个体差异的表现。

答题思路:(1)智力发展的年龄差异(2)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3)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四、材料分析题

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材料深刻,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有针对性。

1.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2. 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根据材料,从注意和学习动机的角度去分析并找出对策。

:答题思路[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习兴。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试卷专题二情意发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遇到突然发生的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刹那间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这时,人所产生的特殊而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

A.心境 B.激情C.应激 D.情感

2.同是惧怕,学前儿童可能怕黑暗,怕打针等,而小学生主要是怕做错了事挨批评,怕考试成绩不好等。这主要比较的是情绪的什么特性?()

A.广泛性 B.稳定性 C.深刻性 D.多样性

3.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自觉调节行动的品质。这描述的是意志的什么特性?(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4.完成作业常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的督促,当完成的作业与他人不一致时,容易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这体现了哪一种不良的意志品质?()

A.意志薄弱 B.受暗示性强 C.被动性 D.不善于反复思考

5.()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已成形的认知序列的紊乱,是大脑活动过程严重紊乱的结果。

A.痛苦 B.愤怒 C.悲哀D.恐惧

6.情绪ABC理论的创始人是()

A.威廉詹姆斯B.艾利斯 C.韦斯勒 D.罗杰斯

7.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其中()开始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反应的依据。

A.学前儿童 B.小学低年级儿童 C.小学中年级儿童D.小学高年级儿童8.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描述的是哪一种情绪状态?() A.情感B.心境 C.激情 D.应激

9.个体可借助各种情绪和情感来了解其自身或他人的处境或状态,以求得跟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这描述的是情绪情感的哪一种功能?()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 D.交流功能

10.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来说是发生在()

A.学前阶段 B.小学一年级 C.小学三年级 D.小学五年级

11.个体在情绪比较平和的时候,才能做到认知范围广阔,思路清晰。这主要体现的是情绪的什么功能?()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12.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想象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想象的创造性明显增强?() A.学前儿童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13.以下关于初中生意志发展特点描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决心大于行动,计划难以持久 B.行动中盲目性和冲动性强 C.内部调节能力低 D.以远景性动机为主导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4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情感具有冲动性,往往有明显的外部变化。而情绪则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常始终处于意识的调支配之下。错

2.伴随着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从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对

三、材料分析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材料深刻,条理清楚,逻

辑严密,有针对性。

李伟是一个初二的学生,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版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依据材料分析,初中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对初中生的情绪问题进行辅导?

答题思路:总的来说,初中生情绪情感最明显的特点是两极性。1.强烈与温和。常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初中生的情绪情感表现。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相比较,同样的刺激,在初中生那里能引起非常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有时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有时初中生的情绪情感也表现出温和的一面,即初中生有时开始文饰自己一些情绪情,使自己的情绪情感以一种较为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 2.外露和含蓄。初中生情绪情感有时容易外露,即从初中生的面部表情就可以观察出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当初中生高兴时,常会喜形于色;当他们遇到困难,往往会愁眉苦脸。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在情绪情感表现上的天真与单纯会渐渐减少,在某些场合中,情绪情感表现出一定的含蓄性,不再轻易暴露。3.波动与稳定。初中生情绪情感有时容易波动,易从情绪情感体验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例如,常会因某事而哭泣,又会因某事而破涕为笑。这一特点是由于他们情绪情感体验还不深刻造成的,但初中生情绪情感有时又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主要因为他们已有明确的主导心境。辅导方法:1.注意转移法:转移焦点,当我们愤怒时,转移注意力到有兴趣的活动中,这样情绪会慢慢好转,改变环境,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玩,或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等。 2.合理发泄法:如哭、向他人倾述、大声叫喊等。这些方法指的是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除心中不良情绪,合理发泄不等于放纵、任性、胡闹。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发泄,不仅不能调控好不良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3.思维转化法:情绪ABC理论,以达到转换情绪极性的目的。4.心理换位法: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与他人互换角色、位置,这样有利于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可以消除一些不良情绪。我们同学之间、与家长之间、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5.升华法:将痛苦、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采取的有益行为,产生积极情绪。

《教育心理学》试卷专题三动机培养与激发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学习动机单向性地影响学习效果 B.学生成功学习的体验意向地增强学习动机

C.两者为典型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D.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为了保证竞赛对动机的激发和培养起积极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我们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竞赛。下列哪一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A.竞赛内容应多样化,除学科知识竞赛外还应开展课余文化知识竞赛

B.在多种竞赛形式中,应以个体竞赛为主,培养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危机意识

C.进行个体间竞赛时,必须按能力的高、中、低分组,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同等获胜的机会

D.竞赛活动要适量,因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情绪紧张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3.下列哪一项不是动机的功能?( )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激活和调整功能D.交流功能

4.下列哪项举措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A.多选择高难度的任务,以培养意志 B.要善于观察和学习 C.正确辨析他人的评价 D.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5.以下哪一项关于小学生动机发展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自觉的、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

B.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富有原则性的、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

C.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

D.从追求内部动机向追外部动机地发展

6.下列对自我评价形成途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B.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C.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己D.通过杂志上的小测试的结果来评价自己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4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学生为了得到奖金、奖品或避免父母的惩罚而进行学习。支撑这种学习的学习动机是外部学习动机。对

2.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可把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对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1.试述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参考答案:(答题思路)学习动机的激发:一、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相结合;

二、改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三、改革评价方法,并及时反馈;四、科学运用奖励和惩罚;五、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学习动机的培养:一、成就动机训练。二、自我效能的培养。三、合理归因的培养。四、正确运用期望理论。

《教育心理学》试卷专题四人格与品德塑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不属于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是()

A. 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

B. 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

C. 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

D. 从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向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发展

2.下列关于道德和品德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品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道德依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

B.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C.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的形成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D.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对象。

3.“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描述的哪一种自我的水平?( )

A.个人的 B.关系的 C.社会的 D.集体的

4.一个人自觉地战胜利己的道德动机、坚持排除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这描述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以下不属于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是()

A.发展具有年龄特征,表现为从具体形象性向逻辑抽象性发展的趋势

B.道德感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道德体验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的道德体验。

C.开始形成伦理道德,开始独立而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D.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道德行为习惯不巩固,发展水平呈现“马鞍”型。

6.下列哪种方法一般不用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A.在榜样教育中激发道德意志的自觉性B.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C.在实践中磨砺道德意志 D.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7.下列不属于中学生内向性行为的是()

A. 畏缩

B. 过分依赖

C. 逃学

D. 自恋

8.哪一种气质类型的人的行为表现是缓慢、沉着、镇静、有自制力、有耐心、刻板、内向。()

A.胆汁质 B.多血质C.粘液质 D.抑郁质

9.“过分重视规划和细节、完美主义、事必恭亲、高度责任感、吝啬、固执……”,是哪种人格障碍的特征?()

A.偏执型人格障碍 B.自恋型人格障碍 C.依赖型人格障碍 D.强迫型人格障碍

10.下列关于学习动机中自我效能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人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估。

B.一个人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C.自我效能感的知觉与人的实际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在动机作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对自己是否的知觉而是实际能力。

D.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总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

11.下列关于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初中生开始形成伦理道德,开始独立而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B.初中生的道德发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C.能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D.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12.下列对自我评价形成途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B.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C.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己

D.通过杂志上的小测试的结果来评价自己

13.以下不属于初中生品德发展特点的是()

A.开始形成伦理道德,开始独立而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B.道德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

C.进入了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及初步成熟期

D.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4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的指引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表现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对

2.代币制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主要包括代币、目标行为、后援强化物、还有奖惩系统表。对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1.为了能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应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答题思路)(1)在榜样教育中激发道德意志的自觉性(2)在实践中磨砺道德意志(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2.试述初中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答案:(答题思路)(1)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2)积极悦纳自我。(3)主动进行自我调控。(4)关注自我成长,积极提升自我。(5)努力完善自我。

四、材料分析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材料深刻,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有针对性。

小菲是一个普通的女生,一直以来,在父母和老师心目中是一个让人比较省心的孩子。可是自从她上了高中以后,却变得越来越内向了,很少跟父母和老师谈心,跟同学的交往也不多。因为她在开始审视自己的时候,遇到了不少烦心事:作为一个女孩子,不如别人漂亮;作为一名学生,成绩却很一般;也没有什么特长;家庭条件一般,好像都不如同学们。觉得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强。自己什么都不行,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试分析小菲自我认识中存在的偏差,并探讨如何指导她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

参考答案:(答题思路)1.分析学生自我认知中常见偏差;2.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指导学生认识自我(1)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2)描述他人眼中的自己。(3)当将这些描述清晰地整理出来时,引导学生把这些概况与同学、家人、朋友、恋人等沟通,听取他们对自己评价的认同度,这也是自我过滤的过程。(4)注意避免进入自我认识的误区。从总体而言,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容易出现各种认知偏差。

《教育心理学》试卷专题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

A.家庭成员是否完整 B.家庭成员的关系 C.家庭的经济状况 D.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2.岳冬梅等人对神经症病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小孩患神经症的可能性最低。

A.冷漠型B.民主型 C.严厉型 D.过分保护型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良好校风的功能?( )

A.感染功能B.维持功能 C.行为导向功能 D.内聚功能

4.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的教学风格是属于()

A.强硬专断型 B.仁慈专断型 C.放任自流型 D.民主型

5.下列关于小学生亲子关系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对于小学生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人际交往的内容也在逐渐丰富,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

B.在发展同伴关系的同时,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父母、家庭仍是他们的“避风港”

C.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亲子关系的状态呈波浪式发展趋势

D.有研究表明,男生的亲子关系要好于女生

6.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

A.专制型B.放任型 C.民主型 D.亲和型

7.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把老师当作绝对权威的代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将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以后,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老师。

A.学前阶段

B.一年级

C. 三年级

D. 五年级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家庭环境中的主观因素?()

A.家庭的自然结构 B.家长养育子女的价值观 C.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D.家长的教育方式

9.容易形成活泼、快乐、自立、彬彬有礼、合群、合作等人格特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

A.专制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冷漠型

10.调查表明,如过度使用,网络、媒体会对小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量的信息垃圾会影响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B.网上信息量过大,往往会影响有用信息的搜集和运用从而影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C.削弱小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

D.消除了小学生同父母和同学交往的障碍

11.下列哪项不属于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特点?()

A.选择性B.现实性 C.亲密性 D.易变性

12.下列关于教师威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信是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B.教师的威信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C.教师的威信来源于“教师”身价

D.教师的威信受到外部因素诸如社会风气、学校领导等和内部因素诸如教师自

己的人格、学识等的影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戈莱姆效应”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未来预测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错

2.大众传媒因其影响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

3.遗传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错

4.家长的期望凝聚着对子女的爱,因此,期望越高,就越会激励子女发奋学习,因而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错

5.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学生心理发展就越好;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学生心理发展就不好。错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

1.试述教师的民主型领导类型的特征。

:(答题思路)(1)与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作出决定(2)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和指导(3)尽可能鼓励集体的活动(4)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2.试述如何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题思路)首先,初中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其次,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同伴关系。原则:教师可以运用认知改变、行为指导与体验学习等策略与方法,鼓励学生与同伴交往,从中掌握道德行为规范,克服交往不足和自我中心倾向,以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注意如下几点:1.教育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2.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言语技巧、非言语技巧、倾听技巧)3.利用多种渠道促进同伴技巧的形成。(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训练、个别心理辅导)二、师生关系。1.教师要能胜任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职责;2.教师要尊重和关心学生。

三、亲子关系。教师的任务是增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四、材料分析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材料深刻,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有针对性。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题思路)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逐步树立自己的威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观察、体验和评价而产生。

《教育心理学》试卷专题六心理健康与辅导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哪种方法较少用来干预学生的问题行为。()

A.行为塑造技术B.精神分析 C.代币制 D.自我管理

2.在我国教育界,关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中,有一些公认的标准。下列哪项描述不当?()

A.对自己有信心 B.对学校生活有兴趣C.对周围环境保持高度警惕 D.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以下哪项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集体讨论法中的具体方法?( )

A.专题讨论 B.辩论C.讲演 D.配对讨论

4.通常情况下,在心理上出现“断乳”现象是发生在()

A.幼儿阶段 B.小学低年级C.小学高年级 D.初中阶段

5.根据台湾学者吴武典的分类,以下哪项不属于外向性行为问题?()

A.逃学 B.不合作 C.过分依赖 D.撒谎偷窃

6.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创造力训练、自信训练等,是属于哪个层次的心理训练?()

A.生理水平的训练 B.心理机能的训练 C.人格健全训练 D.社会群体心理训练

7.在辅导中,注意手部动作中所蕴含的心理信息。辅导者双手抱胸是表示( )

A.接受、同情 B.接受 C.拒绝、不同情、轻视 D.不耐烦

8.根据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教育方案,以学生班组为单位进行实施,使学生能获得正确的观念,改变不利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种形式是()

A.团体发展性教育 B.团体补救性教育 C.个别发展性教育 D.个别补救性教育

9.在辅导中,咨询者主动地对当事人说出一些相同的经验、经历、感受、体验或观点,这是()

A.自我开放 B.释意 C.同理心 D.摘论

10.以下哪项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集体讨论法中的具体方法?() A.专题讨论 B.辩论C.讲演 D.配对讨论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心理咨询是补救性的,它的对象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与周密的治疗处理,有时要辅之以药物。错

三、材料分析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材料深刻,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有针对性。

某生,男,16岁,初三学生。该生父亲任职于公安局消防队,该生六岁时丧母,8岁继母进门,有兄弟姐妹共六人,并有祖父同住。大哥服役,二哥和大姐在工作,二姐和小妹正在读书,家境清寒。该生小学毕业后,在某中学就读,因连续发生不当行为,如与不良少年在一起、有逃课、偷窃和欺骗等行为,于是在升三年级时转到另一所学校。父亲对其在教育方式上多采取规劝的方式,当该生犯大错时,会给予严重的体罚,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而母亲忙于工作,对该生虽也会关心照顾,但该生却经常不予理睬。该生喜爱交友,脾气不好,话不多,但容易激动。该生的大哥也曾是一个严重的行为偏差者,曾因挪用公款而被退学,离开校门后,整日与不良分子鬼混,还因为妹妹交友问题而打伤校内一名同学。

来到新学校后,该生有以下表现:开学后第三周某日在教室内因借作业不遂,动手殴打较为弱小的同班同学黄某。第四周的某日在校门口因眼睛多瞄一位路经该地之不良青少年刘某,致刘生误会后双方发生口角,进而殴斗;不久该不良青少年身藏一铁槌,到校园图谋报复,案主用木柄与之对抗,幸经该校生活辅导组长及两位老师及时赶到,才化解一番凶杀。该生平均一星期有一天半时间逃课,老师告诉他这样将影响操行成绩,但他常以各种借口搪塞,甚至不予理睬;在课堂上常有心不在焉的现象,对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据同学反映,偶尔会有看似不良青少年者来校找他。他与同学的关系也不甚融洽,多次向班上同学勒索金钱,不给,则威胁恐吓,致使某些同学心生恐惧,向家里骗钱、偷窃应付。例如,10月初某日,唆使班上某同学向隔壁班人称“胖子”者借钱不给,于放学后,在回家路上等候,质问:为何不给?并打他的脸,威胁道:“你如

果再不拿来,要给你好看”。致使该生恐惧,回家后偷钱,事后被同学发现,报告学校,因情节重大而予记过,并责成家长带回家管教两周。

1.请分析案主的问题行为的成因。

2.围绕上述成因,请设计相应的辅导策略。

参考答案:(答题思路)(1)个人因素:案主本身的性格因素为其行为适应不良的主因;他反应迅速,聪明易冲动,懂得察言观色,好胜心强,领袖欲过高,善于伪装,为达到目的会用尽各种手段,狡猾,性情变化无常。(2)家庭因素:案主家庭环境比较复杂。生母在案主读小学三年级时与丈夫分居,三个月后因病而死。不久继母进门,案主对继母怀有排斥心理,虽然后母也曾努力对他们兄弟姐妹细心照顾,但是并不为案主所领情,曾发生过离家出走,案主父亲收入有限,家境贫寒,案主无法以正当的家庭获得自己所需零用钱,但受外界的诱惑,又苦于无钱挥霍,最终向班上同学勒索。(3)学校因素:案主在原校已接触到问题同学,并曾和外界不良少年有过来往,而学校无法完全禁止他的交友情况,转到本校,尚未能完全改变其脾性,尤其是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为了建立他的所谓的声望,便制造一些事端,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虽然案主的个头不是很高大,但由于心狠胆大,大家不该反抗,故勒索事件常有发生。(4)其他因素:案主的各项成绩显示,初二年级时成绩大大退步,对多数学科已失去兴趣,行为表现倾向于特立独行;如服装不整、逃课、制造事端、逞英雄,更因此而结交了同伙,由于金钱的开支甚大,而家里无法供给所求,便以偷窃、后来更以勒索来获取金钱。由于生母的不在,又受到传统对后母的先入为主观念影响,对后母极端排斥,连带对家庭幻想的破灭或许是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个性的原因。辅导策略:

1、随时找机会与案主多接触,建立良好关系。对案主过去的行为,交友状况及生活习惯,多方面获得资料并进行了解。

2、家庭探访,与家人多保持联系,了解家庭背景,并进而能够掌握案主的动态。

3、与案主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联系,采取一致的适当的辅导。间或使用强制的手段,约束案主的不良行为。利用同伴的力量,观察了解案主在校的行为改变,通过结交益友,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其他有关学生家长的合作,谋求约束。

4、利用班会和自习课等时间,举办团体辅导,使案主了解被勒索者及当事人父母亲的痛苦。灌输法制观念及法律常识。尝试让案主担任班级干部和服务的机会,培养其正确人生观及荣誉感,并能肯定自我价值。尝试以书籍、音乐等的影响力来改变他。(由于辅导理念不一样,可有多种不同的辅导策略)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1含答案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多选或多选择者,该题无分。 1.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D】A.动物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2.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A】A.爱B.悲C.喜D.恶 3.弗洛伊德把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而引起的焦虑称为 【D】A.客观性焦虑B.道德上的焦虑C.主观性焦虑D.神经性焦虑 4.皮亚杰认为【B】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A.成熟B.平衡C.练习和习得经验D.社会经验 5.【C】主导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A.遗传B.自然环境C.教育D.社会环境 6.小鸡一旦印刻在某个客体上,例如对人印刻,就会跟着人走,而且不会对其他物 种产生印刻。这说明印刻【C】A.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B.可能形成得非常快C.是不可逆的D.只在“关键期”内发生 7.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可以用几个一般特点来描述。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认为这些 一般特点包括:发展速度、【A】、顶点和发展的分化和阶段。A.时间B.发展的稳定程度C.发展的协调性D.发展的均衡性 8.新生儿的头部88%的时间转向右边,表明他们是【B】占优势。A.丘脑B.左半球C.小脑D.右半球 9.【C】是幼儿游戏的最高形式。A.再造性游戏B.教学游戏C.创造性游戏D.活动性游戏 10.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C】的发育是最优先的。A.心脏B.胃C.脑

D.肺 11.小班幼儿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好玩具,自己也说:“爸爸明天也要给我买一个更大的玩具。”这种现象说明【D】A.幼儿在撒谎B.幼儿想像中带有特殊的夸张性C.幼儿以想像的过程为满足D.幼儿的想像内容经常与现实混淆 12.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下列哪项内容更感兴趣【C】A.学习的内容B.学习的结果C.背书包上学D.抽象的因果关系 13.初入学的小学生对于【B】方位,常常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A.上下B.左右C.前后D.东西南北 14.赫洛克把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分为三类,其中【A】指相互信赖、不可分离的朋友。A.挚友B.伙伴C.好友D.朋友 15.人生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部分高中生属于人生观形成的【C】阶段。A.观察B.定向C.探索D.确立 16.若某个高中生对“现实的我”过高地估计,以至形成虚妄的判断,同时“理想 的我”也是虚假的话,他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是【D】A.自我肯定型B.自我矛盾型C.自我萎缩型D.自我扩张型 17.加涅认为,区分戌、戍、戊、戎四个字的学习属于【B】A.语言的联合B.多重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原理学习 18.布卢姆等将【D】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和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A.认知领域B.动作技能领域C.态度领域D.情感领域 19.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B】A.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发现学习 20.主张将“S—R”改为“S一O一R”的是【A】A.联结一认知理论B.生成学习论C.人本主义D.认知结构一同化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 A.组织教学的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的能力与组织学生的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与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2.学生的说谎、偷窃与欺骗等属于( )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3.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称( ) A.启发式 B.搜索式 C.算法式 D.排列式 4.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 ) A.结构性、可操作性与可辨别性 B.稳定性、可利用性与结构性 B.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与结构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稳定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 ) A.教育与遗传 B.遗传与环境 C.社会与遗传 D.教育与环境 6.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那么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与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与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与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与不稳定归因 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就是(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D.惩罚与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8.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 A.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等 9.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与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与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与操作技能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就是属于( ) A.能力的量的差异 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12.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3.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就是( ) A.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 B.知识理解的策略与知识记忆的策略 C.通用策略与专用策略 D.基本策略与支持策略 14.观察法的不足就是( )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核心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容。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第二章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

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化。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但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容;主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模拟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4.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5.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定期进行整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为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6.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7.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完成的() A、尝试-错误 B、顿悟 C、形成条件作用 D、模仿 8.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C、惩罚 9.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10.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11.举一反三属于()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12.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13.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1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5.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6.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7.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8.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A.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师的教 D.学生身心发展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表现好才给吃的 6.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

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驱力 B.附属驱力 C.欲望驱力 D.自我提高驱力 8.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将知识划分为。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B.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和述性知识 D.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A.120% B.130% C.140% D.150% 10.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1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 A.认知 B.元认知 C.技能 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总第二套附答案)

一、判断题 1、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A)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A) 3、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A) 4、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A)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 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B) 6、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A) 7、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A) 8、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B) 9、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A) 10、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A) 11、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B) 1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 (B) 13、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A) 14、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B) 15、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B) 16、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B) 17、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B) 18、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B) 19、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A) 20、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B) 21、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A) 22、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B) 23、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A) 2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中,认为集中思维因素有126种。(B) 25、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A) 26、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A) 2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