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尼西亚(地理教案)

印度尼西亚(地理教案)

印度尼西亚(地理教案)
印度尼西亚(地理教案)

印度尼西亚(地理教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印度尼西亚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主要城市,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特点;知道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和农产品。

2、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首先提出读图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通过读图,强调位置、组成的重要性,为学生对下面有关印尼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物产和经济状

况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概述了印度尼

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这种比喻与它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紧密相关。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热带海洋中,由13000 多个大小岛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这些岛屿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为热带雨林景观。印尼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但爪哇岛有由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部分介绍了印尼的人口状况,这是印尼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印尼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居第四位。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约有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岛,1/5在苏门答腊,其他岛屿丛林密布,人口稀少。全国有100 多个民族,几百种语言。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华人和华侨多分布在沿海各城市。

“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介绍了印尼丰富的物产,这对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一、首先围绕着印度尼西亚图回答问题: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纬度带附近?

2、印度尼西亚领土的组成特点?

3、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重要性?

从而,概括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

翠项链,明确印尼的自然特征。然后,提问印度尼西亚的另一重要自然特征,多火山、地震及原因。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组织学生阅读“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这段课文,了解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分布状况。

三、通过读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尼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通过前面对印尼自然环境的分析,让学生自己说出印尼应出产哪些农产品,老师补充。

总结印尼的经济状况:印尼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以出口农林、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和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四、最后让学生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并介绍这两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本节内容的思路是: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分布→物产→经济状况→主要城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领土的构成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主要的矿产和农产品。

【教学难点】成为热带海洋上的翡翠项链的原因

【教学工具】“印度尼西亚简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及印度尼西亚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知道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它源源不断地向身体提供氧气,如果它丧失了作用,人马上就会死亡。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被誉为是世界、特别是南太平洋的一叶“肺”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板书)第四节印度尼西亚热带海

洋上的翡翠项链

(读印尼简图)

1、印度尼西亚的领土主要分布在哪一个纬度带?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本区的气候以哪一种为主?植被以什么为主(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属于热带。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带雨林)

2、印度尼西亚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在图上找出主要的岛屿?并用红线描出(13000 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为“千岛之国”。主要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3、说出印度尼西亚的相对位置?说说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地位有什么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在国际海洋交通方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位于东亚和西欧、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板书)1、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2、位于东亚和西欧以及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风光图片)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风光图

(讲述)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及其两侧,气候特点是高温多于雨。各岛树木葱绿,花开四季,各岛相连,使印度尼西亚像散布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印度尼西亚迷人的风光,吸引着很多人前往旅游。

(板书)2 多火山、地震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提问)印度尼西亚位于哪三大板块之间?(太平洋、印度洋和欧亚大陆)

(讲解)由于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

亚全境有400 多座火山,其中有活火山77 座。火山喷出物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

条件。

(阅读)组织学生阅读“人类口众多、分布不均” 这段课文,回答

(1)印度尼西亚有人口________

(2)居世界第______ 位

(3)印度尼西亚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 ,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

(板书)二、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读图)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布图,请学生说出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并在图上指出分布在什么地方?

(总结)印尼的石油、天然气、锡、铝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东南亚首位。

(板书)三、矿产和植被(提问)受气候影响,印尼的农作物应以什么为主(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

(总结)印度尼西亚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那它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印度尼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主要以出口农林、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和制造

业有很大的发展。印尼有那几个主要城市?

(板书)主要城市请大家在印尼简图上,找出雅加达和万隆两个城市,明确这两个城市准确位置。并介绍这两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雅加达:首都、重要港口、东南亚最大的城市。万隆:疗养和旅游胜地。1955 年,亚非会议在此召开。)(总结)由于印尼的地理位置和组成的特点,使印尼就像热带海洋上的一串翡翠项链,这条“项链”不仅风景迷人,而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正是因为印尼有广阔的热带森林,所以它被称为世界特别是太平洋的一叶“肺”。

但不幸的是印尼的森林正在以每

天4000—9000 公顷的速度消失。这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板书设计

印度尼西亚

1、热带上海洋上的翡翠

2、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3、地理位置重要

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矿产和植被资源分布主要城市

雅加达:首都、东南亚最大城市

万隆:疗养和旅游胜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知识,即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两节,第一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二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很难把握,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本节难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 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新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精品】初中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材与学情分析评论 教材共设置两个小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形状是 p3的组合图,它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线索, 以人类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事例为节点,以漫画、雕塑、照片、地图和文字旁白等形式,勾画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四个阶段,即 “臆想阶段”“推测阶段”“验证阶段”和“卫星探测阶段”。地球的大小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能够体现地球大小的一组数据。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现在初中地理又要学习此内容, 学习目标和要求势必要有所提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线索. 2.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认知背景,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关系。 3. 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其教学重点应落脚在“过程”上。 【教学难点】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观察自己手上有的球类,对地球形状有初步认识;预习课本内容;多媒体课件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认识我们的美丽家园评论. 一、地球村的位置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家园在哪里呢,怎样才能在太空中找到地球呢? 先看活动1:找一找,地球村在哪里? 什么是宇宙?它的范围有多大,宇指的是时间,宙指的是空间,宇宙连在一起就是说,时间上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无边无际,所有的物质都是存在于宇宙中,那我们现在所说的宇宙,只是目前人类探知到的这部分宇宙, 图3在茫茫的宇宙中,要想找出地球村的位置,我们还要认识一下下面这颗星体。 图4:太阳在宇宙中是一颗恒星,可以发光发热,为我们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图5:由于太阳具有很大的体积和质量,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吸引周边质量小的行星以及其它的一些级别更低的星体围绕它进行公转。这些星体相互吸引,绕转就行成了太阳系。 图6: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同学们,来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教师指示,学生读星体名称) 请学生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小组内部讨论,完成下列2小题) 我们总结出地球位于太阳系,是一个行星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距离排在第三位 下面一起口答完成下列题目。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地球村的位置。 那么同学们肯定也观察出了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形状?这些行星是什么形状的? 活动2:看一看地球村的形状 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索。从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到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地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了科学的认识。 通过对八大行星的认识,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都是球状的。所以地球它是一个球体。 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我们见到蓝色是海洋,白色是云,黄色的部分是陆地。根据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 活动2:看一看地球村的形状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索。从我国古代的盖天说,到现在运用科学技术对地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了科学的认识。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10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①高低气压: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对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 ②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③等压线: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例题1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 冷却地区 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 【答案】C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例题2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 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 为城区,a 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 例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后回答: (1)图中1、2、3、4、5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1、2、3、4、5中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1、2、3、4、5中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A 、C 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 (5)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6)如考虑摩擦力,B 点吹 风 (7)A 、B 、C 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此时若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则A 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例4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图复习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地图 【课型】复习课 【课程标准】 【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掌握比例尺三种形式的相互转化;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掌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图;养成利用图例和注记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的习惯。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和坡度陡缓。 3.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4.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本部分知识,但对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建构,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典型习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训练。把学生感觉困难的知识点进一步的归纳、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一、知识框架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箭头指北;方法是平移指向标: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例1.读上图,回答: ⑴甲、乙、丙图分别按哪种情况判定方向? 点拨:甲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乙图按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丙图按经纬线判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甲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乙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丙图A村位于B村的方。 答案:正北东北西北 例2.读某村公路平面图,回答问题。 ⑴公路走向变化是:AB为走向,BC 是走向。 答案:南北西北—东南 ⑵若没有指向标,从A处走到C处应先 向走,到B处后再向方向走。 答案:东南正东 例3.经纬网图有直线型和弧线型,读下列经纬网图, 回答问题。 ⑴甲图中B点位于A点的方向,C点位于A点的方向; D点位于B点的方向,D 点位于C点的方向;D 点位于A点的方向。 ⑵乙图中B点位于A点 的方向,C点位于A 点的方向; D点位于 B点的方向,D点位于 C点的方向; D点位 于A点的方向。 答案:(1)正南正东正东正 南东南(2)正南正东正东正南东南 板图点拨:要判断图中D点位于A点的什么方向,方法是将A点作为参照点,过A点作南北、东西四个基本方向,然后判断D点在A点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弧形经纬网图上的经线和纬线可能是弯曲的,但图上的经线和纬线无论怎么弯曲,经线始终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始终指示东西方向;且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个点,只存在正北或正南的位置关系;在同一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①高低气压: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 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 ②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③等压线: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例题1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 冷却地区 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受受冷却 低 高 等压面

【答案】C 例题2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 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 为城区,a 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 例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后回答: (1)图中1、2、3、4、5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1、2、3、4、5中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1、2、3、4、5中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A 、C 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 (5)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6)如考虑摩擦力,B 点吹 风 (7)A 、B 、C 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此时若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则A 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例4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word完整版)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七年级上册质量检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月食现象 B.海边望船,先见桅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D.地面高低起伏 2.仔细判读右边经纬网图,下列有关图中四个小 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C.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 D.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3.右图中外国小男孩居住地 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下列四幅图是济宁市的韩庚同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绘制的一幅正午日照图(分别选取不同季节的某一天测得),他忘了哪一幅是暑假期间绘制的,请你帮他找出( ) A. B. C. D. 5.下列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45°55° 40°60° 55°56° 45°48° 45° 40° 45° 15° 55° 20° 46° 16° A B C D 6.大小相同的三张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济宁市地图,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济宁市地图 D.三张一样 7.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成功发射。小明同学想了解酒泉的位置,应查阅() A.浙江省政区图 B.北京市政区图 C.山东省政区图 D.甘肃省政区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教案商务星球版

天气

蓝色表示海洋 绿色表示陆地 (2)作用 可以真实地反映云层的厚薄、云雨区域的范围 等信息。 常用天气符号 类型一:阴晴变化、降水类型 出示天气符号图片。 抢答:说出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含义。 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 晴转多云 阴转雷阵雨 类型二:风向、风级 风向----风的来向 风力----风的强弱 出示:风标示意图,学习风向、风速 如果是5级风如何表示? 如果是10级风具体如何表示? 在书中找到 学生观看图 片、识记 抢答 思考、交流 理解风向和风 级 动手画 培养学生快速记 忆 考察学生记忆情 况,也活跃的课 堂气氛。 用图片的形式学 习,形象直观 解释风标示意 图,为看图识天 气做准备 动手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如果没有风向标,我们能用什么方 法观测风向? 1.看炊烟,棋子,树枝,草。 2.看云的飘向,探空气球 3.看水面的波纹 4.看海鸥起飞。海鸥总是迎风起飞 培养学生野外生 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某一天的卫星云图上,广州地区全是灰白 色,表示广州地区的天气是(C) A. 晴天 B. 霜冻 C. 雨天 D. 大 雾 2.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该年以来最大 的暴雨,下列能表示这种天气的符号是(C) 3.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B) A.稳定 B.多变 C.表现为冷热 D.表现为风雨过程 4.“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 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 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B) A.农业生产 B.人们生活 C.交通 D. 旅游 5.下列关于的卫星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绿色表示云区 B.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海洋 D.颜色越白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6.下列表示天气状况正确的是(A) 学生完成巩固本节所学内 容。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