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专业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班级:14级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作者:张琦学号:81420379

摘要:此篇文献综经过查阅大量文章,总结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现状与大数据时代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影响。对于前者,即翻译理论与实践之现状,又包括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现状: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对于理论方面的现状包括翻译标准,翻译原则方面,以及翻译家翻译法之研究;而实践方面包括对翻译教学等方面研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渐渐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影响。本文献综述通过此种分类方式,可以有效的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关键字:翻译理论;实践;现状;大数据时代;影响

近年来对于翻译的研究从理论到对实践方面的研究。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翻译理论与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也从传统信息受限单一的状态到数据信息共享状态,进而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大数据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本人查阅中国知网等网站,万方数据等网站,发现涉及此的文献不在少数。

本文献综述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开始探讨,将其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分别进行探究。对于理论方面又继续细分,包括对翻译规则与翻译标准现状之探讨,以及对当代翻译家的翻译法与翻译特色的介绍;对于实践方面,本人从对翻译教学等方面介绍其现状。而后,引入大数据时代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也从对其理论与实践方面开始分析。

对于所查阅之文献,本人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认为对大数据时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之前,翻译理论与实践存在于闭塞状态,我们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也比较狭隘。本文将从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现状进行介绍。先介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后对于理论部分,包括对翻译的标准、规则等方面的介绍;对于实践部分,包括对教学等方面的介绍。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邓江雪:《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本文献论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现状,进而分析了霍姆斯的译学构想,霍姆斯把翻译研究划分为三个分支: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作者引用了庄智象(2007:83)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互动关系,互为依存,互为发展,互为促进和互为丰富”。

进而作者阐述了翻译中最常见的现象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作者在探讨现在出现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的原因,引用了穆雷教授(2004)的观点“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经验”。作者认为对于一些言论说“翻译理论无用”,认为持有此观点的人是对翻译理论的认识熟悉程度不够,从而无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

然而,对于作者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翻译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有些人对理论的应用并不多,或者不强调理论,并不是说明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理论。就如同作者本人认为,翻译理论源于翻译实践,翻译大家许渊冲曾经说过,“关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我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是第二位的;在理论和实践有矛盾的时候,应该改变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文学翻译理论如果没有实践证明,那只是空头理论,根据我60年的经验,我认为空论没有什么值。”作者更侧重于翻译理论的作用,却忽视了理论源于实践,对于翻译大家,他们的实践经验非常之充足,对于理论的应用在他们无意识之中,而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也归纳总结翻译法,所以作者偏重于理论对于翻译实际的应用有所忽视。

2、王金岳:《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境地——不离不弃抑或分道扬镳》

本文作者结合中国译者当下对应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处于尴尬境地,可以将不同人的观点分为四种类型:实践优先型,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但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理论与实践并重型,即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优先型,即理论可以不指导实践,甚至无须指导实践,翻译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怎么译”的问题,理论的作用在于提高认知能力,强调学术价值的提升和理论创新;理论无用型,即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理论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1。

1.详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42

进而分析了几个代表人物,比如翻译家许渊冲属于实践优先型,他说过:“关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我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是第二位的;在理论和实践有矛盾的时候,应该改变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文学翻译理论如果没有实践证明,那只是空头理论,根据我60年的经验,我认为空论没有什么价值。”2

第二种类型,也即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金隄。他说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者辜正坤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直指翻译实践。辜教授提出玄翻译学,以翻译实践展开。王宏印也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更加注重传统翻译理论的挖掘。王宏印认为中国传统翻译缺点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拉得不够大”。

“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翻译是必须有理论指导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理论与实践就可以自然地结合起来,翻译无理论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林克难,2003:4)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者应是主流。“一般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人,往往有重实践理论的倾向。3

对于翻译大家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然而,本人比较认同的是林克难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互应当结合在一起,而非空谈理论不实践,也不应该只是实践而失去理论指导。

理论现状

1、陈香美,岳峰:《国内近35念翻译标准研究综述(1979-2013)》

本文集结了不同时代翻译标准变迁。包括19世纪20年代,又包括前人理论论述,其中翻译家丰华瞻(1979)、许渊冲(1981)、宋广友(1989)、陈全明(1997)、艾群(1982)讨论了那个时代翻译家的翻译标准;劳陇(1980)论证了鲁迅翻译标准——“准确”和“通顺”之间的辩证关系;晨曦(1984)研究了郁达夫的翻译观;杨健民(1986)探究茅盾提出的翻译标准。

第二阶段包括20世纪初,即2000-2007年期间,作者归纳这个阶段主要是

2详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42

3详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42

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其中包括对前人翻译标准概述、翻译学与翻译标准、翻译标准的运用、涉及翻译标准的作品评述、口译标准、翻译标准创新,其中包括来我们学校讲座的王寅(2000)、我们学校出去的司显柱(2005)二者从语义学理论和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标准;蒋跃(2007)从解构主义角度对翻译观进行解读;王心洁、王琼(2007)从诠释学角度对翻译标准进行探索。

第三阶段从2008-2013年开始,作者介绍了翻译标准的理论论述、翻译学与翻译标准、翻译标准的运用等,作者归纳这个时期翻译标准更侧重于解决具体语类语境的翻译标准问题,并对不同翻译标准之下的翻译技巧作了探讨。

最后总结我国近年翻译标准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理论梳理和沉淀、理论深入发展和多元化运用发展。翻译亦受时代影响,不同时代翻译不同。从总体上看,作者认为我国的翻译标准研究在过去的35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仍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整篇文章主要在于简述不同时代翻译家的翻译标准,翻译本无定法。个人认为一贯以翻译标准来决定如何翻,只会到达四不像的境地。

2、张婷婷:《论翻译标准——目的论》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提出并不断发展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打破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局限,将目的论植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在目的论的定义中,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形式,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项具有目的的交际活动,目的是翻译中的决定性标准。翻译结果是否实现翻译目的,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则受多种因素制约。核心代表人物弗美尔提出“目的论”,并指出翻译目的由委托赋予,翻译目的是由委托决定的目标或意图。充分考虑委托方的目标或意图才能实现充分翻译。在翻译工作开始之前,译者应该充分了解翻译活动中各个参与者的目的,从而建立一个目的体系,使之贯穿并指导整个翻译实践活动。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为翻译标准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使得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开始利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对翻译标准。目的充分性标准通过研究翻译过程的目的性以及翻译活动中各个参与者的不同情况与需求,从更加全面的层次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对翻译进行卓有成效的评估。

在目的充分性标准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在翻译活动进行之前建立翻译标准体系,即衡量翻译活动中的参与者的不同目的与需求,整合所有因素,译者做出适合的翻译策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和委托方、原文生产者、译者、译文接受者都会对某一翻译活动产生影响,翻译是否达到目的充分性的标准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充分考虑到各方的需求和目的。目的充分性标准将翻译从传统理念中解脱出来,摆脱了传统的将译文与原文对照而评价翻译质量的状态。目的充分性标准的提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完善翻译标准,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3、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与其他人文科学领域一样,翻译理论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侵入欧美国家现已有许多翻译理论家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准确”、“原文至上”等重要原则都提出质疑和挑战,形成独具特色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wrenceVenuti)1992年编撰的翻译论文集《重新思考翻译》 (Rethinking Translation)就大量涉及到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而另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Edwin Gentzler)在他1993年的新著《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中专辟一章,用很大的篇幅探讨解构主义思想的实质与内涵及其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如今,翻译理论研究的解构学派在欧美国家已悄然形成,其主要代表人物除德里达外,还有罗·德曼(Paul de Man)和欧阳桢Eugene Eoyang)等。解构学派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作)与译文(作)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这些十分激进的反传统观念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

译论中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

进而作者又分析了结构主义冲击传统翻译理论里的“忠实”原则、结构主义冲击传统翻译理论里原作者的权威性等。作者认为解构主义对传统的挑战,改变了一些人对传统翻译理论里的一些基本问题原有的、已成为定势的认识。解构主义的冲击下,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新思考。

实践现状

1、魏令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

翻译实践包括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翻译教学,本文将对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关系进行讨论。首先介绍了翻译教学中理论的重要性,翻译理论的学习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的要求。大纲规定学生应该“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诚然,我们无须也不该在翻译课堂上高谈艰深的或过于前沿的译论,但是,我们却应该认识到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并将一些已达成共识的基本理论按照大纲的要求介绍给学生,甚至可以用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些有争议的理论,比如,归化与异化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翻译课的兴趣。

翻译理论也能促进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深刻参透新的翻译理论,必然会扩大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这些新的理论经由教师的筛选,融入翻译教学,进而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必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

与现有教材中英汉对比部分分量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硕果累累,却难以付诸实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比如,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 1992)、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 1992)、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 1993)、胡曙中的《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1993)、喻云根的《英汉对比语言学》( 1994)、李瑞华主编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1996)、邵志洪的《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1997)、柯平的《对比语言学》( 1999)等等均

属对比分析方面的力作,它们无疑对翻译实践具有借鉴或指导作用。倘能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而不仅仅是形式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历史原因,翻译实践中,他们就会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自觉地培养译语意识、遵循译语表达习惯、排除原语干扰,选用译语中最优化的表现方式,传递原

语言文,提高译文质量。

在翻译教学活动中,通过丰富翻译教学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必将提高学生的理论意识和技能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理论规范翻译实践的自觉性; 同时,通过增加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比重,帮助学生强化译语意识。译语意识潜移默化,自然会逐渐抵消翻译实践中原语那挥之不去的强劲干扰,可谓此强彼自弱,从而,保证译文质量。上述两种意识的加强必然会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克服盲目性,有条不紊地以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选择翻译技巧,自觉抵制原语影响,凭借良好的译语意识,优化表达,成功移译,确保译文不但正确而且得体。

2、刘传珠:《关于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是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方面的资料也较多,对此,几年前,关于翻译教学中究竟应不应该教翻译理论的问题,存在着颇多的争议。在思想上,有人认为,翻译课程的教学只要实践就行,说教理论是外行话。在实践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都按照“通过翻译学翻译”的原则进行。要么一句一句地核对答案,不讲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要么用一些例句来验证翻译技巧。即使讲理论,也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传统译论的“信达雅”说,“神似”说或“化境”说等等。41990年,劳陇先生在《中国翻译》发表文章,指出翻译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之后,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尤其是1996年,我国召开了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与会者认为:翻译教学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简单化的技艺传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但翻译教学应以实践为重。至此,我国翻译界和翻译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翻译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翻译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样的理论以及翻译理论应怎样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呢?

作者进而介绍了翻译理论额内容的确立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进而谈论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事情,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做到1、整个教材纳入明确的理论框架,切忌实践部分的经验性和随意性;2、实践部分是理论讲解部分的准确而充分的体现;3、系统把握学生翻译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悟出和加深对理论原则的理解,提高应用

4穆雷.翻译学与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1993,(3):37-38.

5劳陇.翻译教学的出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中国翻译,1990,(6):36-39.

6首届全国翻译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国翻译,1997,(1):3.

的能动性。”7

翻译家研究

1、党莉莉:《许渊冲的用心——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具体来讲,“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则是说译诗和原诗一样要有悦耳的韵律;而所谓“形美”是讲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三美之中“意美”居首位,“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化”即“等化、浅化、深化”,“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而为一等;而“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之”是指“知之、好之、乐之”,是说不但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讲了什么,而且要使他们喜欢译文并且感到读译文是种乐趣。“艺术”是说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文翻译不但要译词[1+l=l(形似)],还要译意[1+1=2(意似)],同时又要译味[1+1=3(神似)]。“创”是指文学翻译是再创作,它要求译者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要运用适合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即要“发挥译语优势”;诗词翻译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三美;好的翻译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优”是说要“发挥译语优势”,即要充分利用译语中最好的表达方式,因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运用译语的优势,同时尽力避免其劣势,从而创造出具有三美的译文。所谓“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即译文不但要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与原文相似,而且要在内容和精神上与其相似,其中“形似”是最低层次,“意似”是中间层次,“神似”是最高层次。而“竞赛”是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看作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竞赛,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发挥译语优势重新创造出最好的甚至超越原作的译本。

许渊冲教授不但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实践也在国内外好评如潮。单其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说,美国加州大学的West教授认为他翻译的《诗经》读来是种乐趣;而Melbourne大学美国学者Kowallis认为许译《楚辞》是英美文学高峰;美国康州大学教授Steve夫人说他的《唐诗三百首》可以与原诗媲美;女词人茅于美教授对许译《宋词三百首》的评价是:“李清照若活着,也要拍7李运兴.对英译汉教学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1994,(1):31-33.

手称快”;而对于许译《李白诗选》,钱钟书教授说:太白“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加拿大陈志让院士则对《苏东坡诗词选》有不忍释手之感。此外许译中国古诗还包括《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以及《元明清一百五十首》。

关于翻译策略,根据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一方面三化和“发挥译语优势”是方法论,另一方面三似与三之是目的论,三美是本体论。先说方法论,具体来说,三化中的“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一些使译文的内容比原文更深刻的方法;“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而为一等将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的方法;而“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使译文与原文深浅程度保持相当的方法。

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与他的翻译目的紧密相连,而他的翻译目的从三似到三美到三之再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有诸多层次的翻译目的体系,而这些翻译目的不但受到文本的制约,还受到诸如译文读者、翻译观、个人兴趣爱好与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2、郝田虎:《论丁韪良的英译中文诗歌》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1863—1912),丁韪良英译了几十首中文诗歌,跨度从《诗经》到张之洞,涵盖了贾谊、曹植、李白、乾隆等历代诗人。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两本译诗集中:1894年的《中国传说及其他诗歌》和1912年的《中国传说与抒情诗》(第二版)。另外,丁韪良发表了《中国人的诗》一文(1901)。本文在编制“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目录”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丁韪良英译中文诗歌的特点和不足。

丁韪良的英译中文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丁韪良善于用格律诗尤其是民谣体(ballad metre)来翻译中文诗歌。丁译诗歌讲究格律的严谨和形式的美感。例如,班婕妤的《怨歌行》、《木兰辞》,李白的《行路难》以及宝錾的《塞翁失马》等等都是用民谣体翻译的。民谣体每个诗节四行,韵式为abab或者abcb,诗行都为抑扬格,单数诗行为四音步,双数诗行为三音步。民谣体是丁韪良运用得最为娴熟的诗体。

再次,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有着高度的选择性:他偏爱中国的抒情诗,尤其是《诗经》和李白。他指出,李白是“中国诗歌天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1901a,859—60),“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1912,54)。对于《长干行》,他

评价道:“这首小诗的特征是表达的素朴和情感的自然,而非力量和崇高”(1894,22;1912,54)。在《中国人的诗》一文中,几千年的中国诗歌史被丁韪良浓缩为大约十篇译作和十来名诗人。我们禁不住怀疑,丁韪良到底对“中国人的诗”知之多少?第四,丁译诗歌经历了时间的变迁,产生了不同的版本,作了多处修订。

第五,丁韪良为中文诗歌的认识提供了比较文学的视角。他称班婕妤为“中国的萨福”(Sappho of China),称李白为“东方的阿那克里翁”(Oriental Anacreon),称《月下独酌》为“中文的阿那克里翁体抒情短诗”(A ChineseAnacreontic)。萨福是古希腊女诗人,阿那克里翁是古希腊宫廷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歌颂爱情和美酒为主题,后人称为“阿那克里翁体”。丁韪良还称杜甫和李白是唐代的德莱顿和蒲柏(1901a,859)。

3、任军:《林纾和庞德翻译中的接受环境》

林纾在提笔翻译时考虑更多的是为国人提供一种社会、政治改革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凭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由此我们可以说林纾的翻译有明显之目的性。,林纾涉及了方方面面的题材,有爱情小说,也有政治小说等等,这些译作和一些当时颇为毅奄之探险小说、侦探小说译作一起为中国人民打开了西方文学的大门,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到林纾,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他的180多部译作中,有20多部,都来自于嗣~个作者——哈葛德·亨利,这一点不能不英气人们的关注。正如作家毕树堂在20世纪30年代所说的那样:“一个外国人的作品有二十几部的中译本,在过去的译书界里也算稀奇,似乎不应该忽略在大家看来,哈葛德不是一名出色的作家,林纾花了大量时间来翻译他的作品似乎太可惜了。郑振铎认为这全是因为林纾的合作者。她说:“如果口译者是具有较好的文学常识,他所选择的书便为较重要的。”但是,与林纾一起翻译哈葛德作晶的是魏易、曾宗巩和陈家麟。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像《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鲁滨孙漂流记》、《海外轩渠漾》、《雷差得记》和《亨利第四记》等等译作均是他们和林纾共同努力的结果。事实上,在20世纪初,除林纾之外许多人都致力于哈葛德作品的翻译。

二、大数据时代翻译理论与实践

理论冲击

1、胡志国:《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

本文主要介绍大量信息充斥的时代,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全球化时代各种异质文化的密切交流导致文化界限迅速趋于模糊, 传统的文化格局日渐解体。文化是民族心理的积淀, 是历史凝结成的人们生活的基本样法, 因此, 文化的变易给人带来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与失落感。这痛苦又因对西方世界文化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怀疑而剧增。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界表现出强烈的身份焦虑, 人们在思考着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 我们应该认同什么样的文化身份。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在身份认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全球化时代尤其如此。

2、林本椿:《信息时代的翻译观》

翻译是国际间理解的钥匙, 社会进步离不开翻译。尤其在信息时代,Internet就像一张覆盖全球的巨网, 成为连接人类社会的纽带, 信息交流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进行。在未来的世界里, 也许一个文化族群的存亡就取决于对一个词的及时而准确的翻译, 因此,有人惊呼“不译则亡( Translate of die.)”中华民族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了解世界, 同时让世界了解自己。要让国人了解世界就需要将外文信息转换成中文, 要让世界了解自己则需要将中文信息转换成外文。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 充分发挥翻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翻译事业空前繁荣, 译学理论研究也有长足发展, 可是翻译的地位仍然不高, 笔译人才不断流失, 翻译还是紧缺人才, 对于翻译的培训, 翻译市场的管理和质量监督尚无制度保证, 这就大大影响了我们和外界的信息交流。

数字革命带来的新型电子通讯使我们进入一个新纪元,.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视角,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而不是将外来文化归化。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以某一种文化统一夭下, 每一种文化都应该能包容夭下,而不是包打天下。我认为解释性翻译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它既可以保存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又可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外来的文化, 从而增进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我们当然不可能对所有有文化内涵的词语都用解释性的翻译, 但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理解则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3、潘学权:《异化: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人们为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在对外交往中游刃有余,必然要求熟悉他国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等。经过归化改造过的译文抹杀了源语语言文化的民族性,使原文形象离开了其固有的环境进入了异国他乡,让读者感觉不到外国风味。而异化的译文则能更好地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让人感觉“同旅行外国很相似:该国内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习俗时尚、宗教、地理、使用语言的习惯?.随处都会看到。”8

既然异化策略已成为当今时代对翻译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翻译中应如何操作呢?兹提两条建议以供参考。一、坚持以直译、音译为主,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文化特征。直译、音译能最有效保留原语的语言文化特点,是异化策略最重要的手段。二、在直译、音译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意译,或者采取译文加注的手段,使译文既保留源语语言文化特点,又通顺易懂,更好地为读者理解、接受。

以直译、音译为主并辅以适当的意译或加注,是异化翻译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采取以上策略,正如异化翻译策略是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必然趋势,但不排除归化翻译在某些场合发挥主要作用。在某些特殊的时间、场合,我们也要注意发挥意译的长处,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要点,但译者不应忽视。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加快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过程虽然十分缓慢,但终究是大势所趋”。随着世界文化“一体化”或“全球化”进程加快,异化翻译策略将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冲击

1、陈汉卿:《网络时代的翻译教育与实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全球已进入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

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合作使社会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翻译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和翻译网站便随之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几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仅就如何利用因特网这一现代化的翻译和科研手段提高翻译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翻译网

站的建设,更好地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意见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翻译手段。提高翻译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利用因特网建立翻译网站。实现现代化、网络化的翻译体系

三、利用因特网资源辅助翻译理论教学研究,增强翻译界的交流与合作

2、王鑫:《大数据时代下新的翻译机器》

近两三年来,“大数据”(big data)这个词在互联网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也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公司如谷歌、百度等争相研究的新网络科技。所谓大数据,就是当我们一打开电脑,所有在网络上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会被记录下,存储下,每个人每天浏览什么网站,点开了哪些链接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每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所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这些商家就能精确定位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从而能够进行更精准的广告投放和客户定位。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下,或者说大数据技术对我们做翻译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从两款比较有代表性的翻译软件说起,比如谷歌翻译,其翻译是将语言词汇和相关语法编入程序,然后通过电脑程序进行翻译,属于比较典型的机器翻译。这种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令人啼笑皆非,生搬硬套下造成种种牛头不对马嘴的例子比比皆是。语言如此精妙的东西,以当今的电脑程序发展水平还不能驾驭,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翻译人员的原因。

第二款翻译软件是塔多思(Trados),这是一款翻译记忆软件,它的翻译方式不同于谷歌翻译,谷歌翻译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而塔多思是通过“记忆”。塔多思公司能凭借这款翻译软件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可见其使用人数之多和销量之大。塔多思的两大特点是辅助翻译和翻译记忆。辅助翻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人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机器是辅助地位。而所谓翻译记忆就是,塔多思不同于谷歌翻译,谷歌是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翻译,而塔多思是凭借之前翻译过的例子给人提供一个参考。

但是在今天,依托着云计算技术,大数据这个概念被英国经济学家舍恩伯格提出。正如文章的第一段所说,每人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相当

于自己留下的轨迹。如果能将翻译记忆技术与大数据相融合,古往今来每个译者所做的任何一个翻译都被记录到翻译记忆库中,那么前文所说的翻译记忆库将是海量的,人人都贡献分享自己的翻译记忆库,并且将之前自从人类有翻译活动以来所有产生出来的翻译结果都录入翻译记忆数据库,那么在未来,这个翻译记忆库会不断地增加,不断地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只要有国际间的交流,就会有翻译活动的产生。

翻译软件也一样,都是同样的原理。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今天,在专业领域或非文学方面,塔多思已经是笔译工作者人手必备。将来或许塔多思可以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比如将翻译过的文学篇章都输入进翻译记忆库,而且将各个翻译大家的作品都输入进去,这样在作文学翻译时,遇到某一词组或者句子,塔多思就会提示道许渊冲的译法是……,傅雷的译法是……。并且将来的翻译软件还可以引入评分系统,面对着海量的翻译数据,被频繁采用的可以评高分,罕有采用的评低分,这样数据就会被分类,会更合理地被人们利用。

大数据技术对于各行各业都是一次革命,在我们笔译领域也同样如此,科技突飞猛进,我相信,有一天,“当我做翻译的时候,其实是做选择题”这一翻译梦会实现。海量的数据加上优良的翻译人员,未来的机器翻译会是另一番面貌。

以上是笔者参考网络上搜集到的文献写成的文献综述。笔者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开始分析,包括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现状,实践现状。然后对大数据时代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包括理论冲击和实践冲击。对于个别不认同的观点本人也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笔者能力以及搜集资料来源有限,也许分析的不是那么全面,但是,笔者相信对大数据时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江雪.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校园之声,2012,5(506):139

[2]王金岳.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境地——不离不弃抑或分道扬镳[J].天津外国语学

报,2010,17(2):42-47

[3]陈香美,岳峰.国内近35年翻译标准研究综述[J].语言与翻译,2015,823(1):64-70

[4]张婷婷.论翻译标准——目的论[J].新西部,2015,5(6):73-75

[5]穆雷.翻译学与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 1993, (3):37-38.

[6]劳陇.翻译教学的出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中国翻译, 1990, (6):36-39.

[7]首届全国翻译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国翻译, 1997,(1):3.

[8]李运兴.对英译汉教学的几点理论思考[J]. 中国翻译, 1994, (1):31-33.

[9]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4(3):76-79

[10]魏令查.翻译理论与教学[J].外语教学, 2001, 22(3):63-66

[11]任军.林纾和庞德翻译中的接受环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23(5):168-171

[12]郝田虎. 论丁韪良的英译中文诗歌[J].国外文学, 2007,(1):45-51

[13]党莉莉. 许渊冲的用心——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4):14-17

[14]刘传珠. 关于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95-99

[15]胡志国. 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4(4):45-91

[16]陈汉卿. 网络时代的翻译教育与实践[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127-130

[17]潘学权. 异化: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策略[J]. 淮北煤师范学报, 2000, 21(3): 98-100

[18]林本椿. 信息时代的翻译观[J]. 福建学刊, 1997,(5):43-44

[19]王鑫.大数据时代下新的翻译机器[J].现代交际, 2014,(392):35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国内就业前景分析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热,很多人开始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 2018 年1 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gao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新加入了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开源硬件设计等AI 相关的课程。这意味着职场新人和准备找工作的同学们,为了在今后十年内不被淘汰,你们要补课了,从初中开始。 但时光一去不复返,对于已经升入大学,但还没有接触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小伙伴又该怎么办呢?面对诱人的就业前景,正在向你招手的大好机遇,怎么能不心动?怎么能不想踏入这两大行业? 据数据统计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行业风口的人工智能,在中国人才缺口将超过500 万人,而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目前只 有5 万(数据来自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 并且目前岗位溢价相当严重,2017 年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岗位薪酬中位列第三,月薪20.1k,如果按照普遍的16 月薪酬计算,那么人工智能在2017 年一年的薪酬就是2.01*16=32.16 万。那么再来看一组2018 的薪酬数据: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工作不满意,现在正是进入人工智能ling域学习就业/转业的绝佳时机。 在面对众多的数学知识和编程知识里,自学会让大家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因此,课工场成都基地大数据培训教育学院2018 重磅推出大数据人工智能课程,采用“T”字形的思维,以大数据的深度为主,以机器学习、云计算等作为宽度,相辅相成。成就无数大学生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ling域的梦想。 此外课工场成都基地大数据课程定期组织与一线名企的工程师进行面对面的就企业当下的项目讨论与研发,进而验证所学技术的正确方向。从宏观上讲述了大数据的特点,商业应用,发展和职业前景。然后对主流数据技术和生态圈进行了介绍,了解其他和大数据技术之间关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和行业案例进行剖析和讲解。 以北京的中关村、西二旗等IT 公司密集的公司为技术背景,数据来源于一 线互联网公司的源数据,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并严格把控实际项目的前瞻性,如:Spark 的版本迭代,机器学习中的算法革新。学员实战项目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放眼全局,排查技术难点,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组织团队开发。 希望能帮到大家。

人工智能论文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课程结课论文课题: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2015年11月13日

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摘要 大数据并不仅仅是指海量数据,而更多的是指这些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残缺的、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随着产业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感觉到的困难也愈加的多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几乎无处不在,即便我们没有专程调用它们,它们也经常出现在大数据应用之中,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的创新和发展也倍加受到了关注。 关键词:大数据;机器学习;大数据时代 Machine learning and big data Abstract Big data is not only refers to the huge amounts of data, and to talk about these data are structured, broken, can't us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processing of the era of big data, with the industry to the explosion of data volumes, large data concept is more and more , as the data,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owing"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we feel is more time we thought about the machine learning is almost everywhere, even if we don't have to call them specially, they are also often appear in the big data applications, large data machine learn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lso has received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309094.html,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作者:徐卓函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33期 摘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今天计算机学科的两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有关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这两个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一直从未间断。其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联系千丝万缕。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依靠人工智能,因为它使用了许多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必须依托大数据技术,需要大数据进行支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未来人工智能会有哪些创新和发展,大家拭目以待。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挖掘机器人人工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030-02 1 什么是大数据 1.1 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一个数据体量和数据类别都十分庞大的数据集。这个庞大的数据集,我们今天还无法用传统的数据库工具对它的内容进行获取和处理。整体概括起来,大数据具有数据类型多、数据规模大、数据真实性高、数据处理快等四大特征。 大数据的特征:第一,是指数据类型非常多,它的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而非单一的一种数据源,数据的种类和数据的格式日渐丰富;第二,是指数据规模非常大,通常在10TB左右,规模非常庞大;第三,是指数据的真实性非常高,一些新的数据源渐渐兴起,打破了之前传统的数据源,今天的企业愈发需要这些有效的信息,以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第四,是指数据处理的速度非常快,能够做到数据的及时快速处理。 1.2 大数据的发展历程 “大数据”一词最早提出的是麦肯锡研究院于201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大数据》。之后,经美国高德纳公司和美国一些科学家的宣传推广,渐渐地大数据概念开始流行起来。 大数据发展的萌芽期,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此时处于数据挖掘技术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数据挖掘理论和技术的一步步成熟,已开始有一些与商业相关的智能工具开始被人们所应用,如专家系统、数据仓库和知识管理系统等。 大数据发展的突破期,是2003—2006年,此时处于自由探索非结构化数据阶段。这一时期,非结构化数据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此时,可以以2004年Facebook 的创立为标志,此时是大数据发展的突破期。

浅谈对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认识 光环大数据

https://www.doczj.com/doc/4a1309094.html, 浅谈对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认识光环大数据 浅谈对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认识_光环大数据。最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 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 在人工智能路上有很多关键人物不能忘记,图灵不能忘记。计算机领域特别重要的一个奖图灵奖,其他学科有诺贝尔奖;诺贝尔时代没有计算机,后来有了计算机以后,大家就想计算机界也应该设一个和诺贝尔奖相当的奖,这个奖就是图灵奖,现在全世界一共65个人得过图奖,姚期智教授,是华人当中唯一得到图灵奖的。 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工业、航天、商业都有应用,并且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打开手机中的Cortana或者Siri,这就是AI的产物。要知道,在几十年前,这种超前的技术是不受认可的,教授相关课程的学校也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数据的积累和应用。高容量存储设备丰富了数据量的留存,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在其中发现某种规律,引发了分析的需求。 分析让大量的数据有了价值,机器开始懂得用户想要什么,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球赛的比分,这种人工智能与场景的结合,要实现的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和解放生产力。具体来说,很多过去只有人能做的事情,现在更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机器实现,典型的例子包括语音助手、无人驾驶汽车。更重要的是,当硬件性能逐渐提升、计算资源越来越强大时,成本却越来越低廉。 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 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我们也面对一些挑战,有一部分职业岗位要被淘汰,同时对大数据人才和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

浅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必要性

浅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必要性 全球迎来人工智能发展新一轮浪潮,人工智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软件时代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量和复杂性都经历了从量到质的改变,可以说大数据引领人工智能发展进入重要战略窗口。 从发展意义来看,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数据支持。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打造坚实的素材基础。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等特点。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数据采集、预处理、存储及管理、分析及挖掘等方式,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为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坚实的素材基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学*量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是数据,人工智能需要有大数据支撑,反过来人工智能技术也同样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任何一方技术的突破都会促进另外一方的发展。 其次,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发展更离不开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从国际上看,开发、开放和共享政府数据已经成为普遍潮流,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在公共数据驱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而我国当前仍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战略设计与部署,政府数据开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开放政府数据成为全球政府共识的背景下,我国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抓住大数据背景下发展人工智能这一珍贵历史机遇,加快数据开发、开放和共享步伐,提升国家经济与社会竞争力。

从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得益于良好的大数据基础。首先,海量数据为训练人工智能提供了原材料。据We Are Social公司统计,全球独立移动设备用户渗透率超过了总人口的65%,活跃互联网用户突破了40亿人,接入互联网的活跃移动设备超过了50亿台。根据IDC 预测,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 的数据量。如此海量的数据给机器学习带来了充足的训练素材,打造了坚实的数据基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学习样本和数据支撑。 其次,互联网企业依托大数据成为人工智能的排头兵。Facebook 近五年里积累了超过12亿全球用户;IBM服务的很多客户拥有PB级的数据;Google的20亿行代码都存放在代码资源库中,提供给全部2.5万名Google工程师调用;亚马逊AWS为全球190个国家/地区超过百万家企业、政府以及创业公司和组织提供支持。在中国,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分别通过搜索、产业链、用户掌握着数据流量入口,体系和工具日趋成熟。 再者,公共服务数据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美国联邦政府已在Data.gov数据平台开放多个领域13万个数据集的数据。这些领域包括农业、商业、气候、教育、能源、金融、卫生、科研等多个主题。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都建立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在我国,2011年香港特区政府上线data.gov.hk,上海率先在内地推出首个数据开放平台。之后,北京、武汉、无锡、佛山、南京等城市也都陆续上线数据平台。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关于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数化据越来越成为数据的主要部分。据IDC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中百分之八十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每年都按指数增长百分之六十。在大数据时代,这些原本看起来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利用起来了,通过各行各业的不断创新,大数据会逐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热词。在2016年,Google公司的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九段顶级高手李世石成为人工智能再次崛起的标志性事件。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之间的联系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虽然关注点并不相同,但是却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思考”和“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大数据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价值化操作,比如机器学习就是数据分析的常用方式。在大数据价值的两个主要体现当中,数据应用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智能体(人工智能产品),为智能体提供的数据量越大,智能体运行的效果就会越好,因为智能体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从而保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大数据相关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相关的理论体系已经逐步完善,而人工智能尚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理论体系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大数据开始学习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大数据过渡到人工智能也会相对比较容易。总的来说,两个技术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发展空间都非常大。 当下,互联网行业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热潮!就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向数据时代转变!新的时代的到来,代表着行业技术又要进行一次全新的更新换代,以往的技术开始变得不适用,新的技术将要出现。即使在行业内工作很多年的人也要重新开始学习新的技术。现在正是学习大数据的好时期,南京课工场针对行业的快速变化,及时掌握大数据应用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学员提供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大数据技能,还等什么,赶紧抓住这个换道超车的好时机吧!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已经在决策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里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这种交叉融合,这种碰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些施展才华的空间。最近在各个场合有一些分享,今天我尤其要把这个讲座做好。今天是我儿子第一次坐在下面听我的讲座。 过去我们做的这些工作是跟数据有关系的。一个大数据、一个人工智能,这两个放在一起,今天很多的企业会这么重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己的故事。百度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面,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技术方面的投入。今年李彦宏在两会上提出中国大脑,很受关注;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去年专门发表了一篇评论性文章,介绍百度的人工智能之梦。在国外主流的科技杂志里面报道一个中国企业的科技研发,还是比较少的。我自己感到非常的振奋。 百度的背景,和很多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一样的,从技术的纬度来讲,他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公司。我们是提供一个搜索引擎,这个搜索引擎下面有一个非常精致的结构,它可以搜索到各种信息、知识,而且服务是完全免费的、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但是我们获得了了大量的搜索行为数据,并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就得通过广告、推送服务。从数据到价值,这中间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尤其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 最近在全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还是科技媒体,还是研究机构,还是商业公司,都在谈自动驾驶、机器人、物联网、个性化、VR、AR。其实这些都是AI的各个领域,现在AI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它不光是未来时,而且是

现在进行时。我们看电影《超能陆战队》,看似是未来的东西,但是今天很多领域正在发生,也在产生价值。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严肃的科学定义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比如说,有一种说法叫强人工智能,有一种说法叫弱人工智能,还有基于符号逻辑的、也有基于统计模型的,有不同的观点。抛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通常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希望这个系统具有感知的能力,就像人一样,有五官,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第二,获取这个感知以后,对面临的环境有一个理解。比如说对于一个机器人来讲,他在感知到这个环境以后,如果想到后面去跟一个同学聊天,他需要寻找最佳路径。他必须要理解,那条路是走不通的,那条是可以走的。 第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从而达成目的或完成任务 一个机器要感知,然后理解,然后决策,这是一个过程。今天在市场上面无处不在充斥着智能产品:智能汤勺、智能水杯等等。我们把一个老式的收音机和智能设备放在一起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区别一个系统、一个产品是不是真的具有智能的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纬度,就是这个系统能不能随着用户用它的次数越来越多,它变得越来越聪明,它是不是真的随着经验积累在不断的演化。如果它是这样的,它就是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进化、自我演化的、智能的系统。所

文化自信之三: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核心技术

文化自信之三: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核心技术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一些购物或新闻app会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喜好等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推送信息,这些经过加工筛选后的信息显然更全面,准确性、匹配度更高,从而大大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效率。 材料二:有用户反映某打车软件,存在“杀熟”现象。同样的行程,iPhone用户比小米用户贵10%。同时,测试的两款手机设置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车型类型一样,也没有新用户补贴,但是级别更的用户费用更贵。 材料三:近日美国媒体披露,一家名为“剑桥分析公司”的数据分析企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获取了美国社交媒体“脸书”多达5000万用户的信息,用于设计软件,以预测并影响选民投票。消息一经曝出,舆论一片哗然。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容及含义的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时代背景】 “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深刻分析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国实际对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部署要求,为用好大数据、赢得新时代发展的战略主动指明了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有人感叹:数据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纪最为珍贵的财产。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人民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