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

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及时治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安全风险识别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安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研判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1、安全风险识别的种类

(1)部门、岗位的风险识别,即“层层识别”。“层层识别”从明确防范的事故对象开始,分专业逐层识别,通过“短板”分析的方法查找引起事故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应用安全原理确定事故防范的监控手段和风险控制的现场措施。

(2)设备、环境的风险识别,即“处处识别”。“处处识别”从生产作业场所、环境、设备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较为系统设备环境的识别工作。

2、研判危险源,确定安全风险点

根据生产实际,准确确定危险源,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危险点,制定相应防范风险控制措施。

3、抓好安全风险点与风险控制

依据确定的安全风险点,针对每个岗位有针对性的加以安全防范,事故总是在生产现场发生或引起的,因此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作业

过程,是现场作业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作业前,预先辨识风险,分析、描述“危害程度有多大”。通过措施的采取,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则针对危险因素,有效组织和实施控制措施,防范风险失控。为了促进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开展作业安全规范检查和反违章工作,实现闭环管理。

二、跟踪安全风险点,预先识别,建立隐患排查制度

通过识别、辨识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隐患问题库”,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实时监管隐患的发现、发展、处理和评价,在现场作业前及时调阅隐患问题库,防止隐患暴露于人员活动范围而导致事故。对于重大隐患还要研究方案,尽力整改,以防重大事故发生。对于作业现场场所,要不断分析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安全隔离、防护、警示措施,改进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隐患排查内容:

1、工作区域生产设备是否完好;

2、作业场所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可靠;

3、从业人员作业是否规范、按章操作,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

4、从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进行作业;

5、个人不安全、不规范或异常举止行为;

6、其他各类不安全隐患问题。

隐患处理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