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经济学教学纲要

计量经济学教学纲要

计量经济学教学纲要
计量经济学教学纲要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和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应用经济学的特征,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变量间的随机因果关系。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理论的新发展有概念性的了解;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和能力。

四、授课方法

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课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解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讨论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对计量模型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检验方法和补救措施,如何在计算软件上实现各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运算;上机实验是对所学课程容、基本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课外研究则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的拓展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与研究能力。

五、理论教学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容体系,了解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了解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难点是课时紧,教师要处理好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

教学容:

第一节: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学科交叉后所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门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的区别。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关系。

第三节:计量经济研究的步骤

建立理论模型:模型的经济理论依据、确定模型变量、确定模型的函数形式、确定变量的统计指标并搜集整理数据、计量经济研究中常见的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面板数据);

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小二乘估计与极大似然估计;

模型的检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检验、预测检验;

模型的应用: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实证分析。

第四节: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学生课外自学、教师提供必要的阅读文献。

第五节:计量经济分析软件

主要介绍EViews软件,EViews软件的安装、启动,结合教材与参考教材二,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掌握以下容:建立数据库的两种方法(键盘方式与导入外部数据库)、进行趋势图与相关图分析、在数据库中生成新变量、掌握数据库的存储与调用。

第二章:回归模型

课时安排:9课时

教学要求:

第二章: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推导和证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参数估计式和相关结论,掌握对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最小二乘估计及性质、模型的经济意义与统计检验。难点是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模型的统计检验。

教学容:

第一节: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概述

函数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研究随机变量的相互关联程度,是一种纯统计分析的方法;回归分析根据解释变量的已知或給定值,去估计或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总体平均值;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关系。

样本回归模型与总体回归模型

总体回归模型是根据总体的全部资料建立的回归模型,又称为理论模型;样本回归模型是根据样本资料建立的回归模型。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含义

线性的含义、简单回归分析与复回归分析。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特征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普通最小二乘原理

普通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量计算公式的推导

样本回归直线的特点

普通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量的性质及其证明

线性、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第三节: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的检验对象;总体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的概念和计算;

R的计算。

判定系数2

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t统计量的计算、t检验过程。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F统计量的计算、F检验过程。

R统计量与F统计量的关系对拟合优度检验的再认识

从2

第四节: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的概念

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参数估计量置信区间的计算

如何缩小参数估计量的置信区间

第五节:预测

预测的概念

个值预测及其预测置信区间的确定

均值预测及其预测置信区间的确定

如何缩小被解释变量预测值的置信区间

第三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单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建立单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全过程工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模型的统计检验。难点是所涉及的矩阵表示与矩阵运算。

教学容:

第一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引入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

普通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量的计算公式与推导

样本回归线的性质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性质

第二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变量显著性检验

方程显著性检验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区间估计

第三节:预测

个值预测

区间预测

第四章: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型的扩展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各类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的经济背景,主要的检验方法和补救方法、以及它们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综合练习,自己选择研究对象、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样本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和对模型的各种检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模型的异方差、自相关、共线性的检验方法与补救措施,随机解释变量的后果与解决方法、虚拟变量的运用。难点是异方差、自相关、共线性的检验与补救方法,虚拟变量模型的准确运用。

教学容:

第一节:异方差

异方差的含义

异方差的普遍性

异方差的后果

异方差的检验

检验方法的思路、图示检验法、Goldfeld-Quant检验、white检验存在异方差时的补救方法

异方差情形已知时的补救方法、异方差情形未知时的补救方法

第二节:自相关

自相关的含义

自相关的普遍性

自相关的后果

自相关的检验

检验方法的思路、图形检验法、D—W检验。

存在自相关时的补救方法

ρ已知时:广义差分法;ρ未知时:Durbin二步法、广义差分法等。

第三节:多重共线性

多重共线性的含义

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多重共线性

多重共线性的后果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

判定系数法、逐步回归法。

存在多重共线性现象时的补救方法

剔除引起多重共线性的变量;面板数据的应用;使用非样本先验信息;进行变量形式的转换;减少参数估计量的方差。

第四节:随机解释变量

随机解释变量的性质

实际经济问题中的随机解释变量问题

滞后被解释变量作为解释变量;随机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不相关的例子;随机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相关的例子。

随机解释变量问题的后果

工具变量法

工具变量法的概念;工具变量的选取;工具变量参数估计量的矩阵表示。

第五节:模型设定误差

模型设定误差的性质

模型设定误差的主要类型

模型设定误差的后果

漏掉重要解释变量的情形;包含无关解释变量的情形;模型形式的设定错误。

第六节:虚拟变量模型

虚拟变量的含义

虚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情形

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的情形

解释变量中只有虚拟变量的情形;解释变量中既有虚拟变量、也有其他变量的情形;多个虚拟变量的引进及虚拟变量陷阱问题。

虚拟变量模型应用

第六章: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需求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的理论模型与估计方法;在我国建立与应用生产函数模型、需求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处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为各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难点是模型参数估计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

教学容:

第一节:生产函数模型

生产函数的定义

几种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的理论模型

几种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建立生产函数模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

第二节:需求函数模型

需求函数的定义

需求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

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第三节:消费函数模型

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合理预期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适应性预期假说消费函数模型

五、实验教学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实验教学1(4课时):

实验要求:通过本次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运用Eviews建立或引入数据库、进行一元或多元回归分析,能够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教学容

Eviews软件的安装与打开;

数据库的建立方法与外部数据库的引入方法;

一元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模型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R与调整后的2R;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2

模型的F检验;

回归分析结果中,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模型参数的区间估计、被解释变量的点预测与区间预测。

实验教学2(4课时):

实验要求:通过本次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利用Eviews软件,对一元及多元回归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常用的检验方法,以及存在自相关、异方差、共线性现象时相应的补救方法在Eviews软件上的实现。

实验教学容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简单相关系数计算与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变量显著性和方程显著性的综合判断检验多重共线性;辅助回归法。

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方法:增加样本容量的例子;变换模型的形式。

异方差性的检验:图示法检验的具体步骤;Goldfeld-Quandt检验方法的具体步骤;Glejser检验方法的具体步骤;white检验的具体步骤。

异方差性的补救方法:对原模型变换的方法的具体步骤;模型的对数变换法的具体步骤。

自相关性的检验:图示法检验的具体步骤;对D-W检验结果的分析。

自相关性的补救方法:广义差分法的具体步骤;Durbin两步估计法的具体步骤。

关于虚拟变量模型的实验教学容:如何在数据库中形成新的变量;如何进行各种类型的含有虚拟变量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实验教学3(4课时):

实验教学要求:通过本次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利用Eviews软件进行联立方程模型参数估计的具体步骤。

实验教学容

间接最小二乘估计的具体步骤;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具体步骤;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具体步骤。

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的参数估计;参数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自相关、异方差、共线性检验;点预测与区间预测;间接最小二乘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计量学 / Econometrics 课程代码:030230 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8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基础 适用专业:金融学及相关专业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投机金融系 教材:赵国庆. 计量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主要参考书: [1]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 李长风.经济计量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5 [3] 刘振亚.计量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美)格林著.计量经济分析.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5](美)Robert S. Pindyck, Daniel L. Rubinfeld 著,钱小军等译. 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1 [6] 张保法.经济计量学(第四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 [7] 孙敬水主编。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8] 庞皓主编.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统计为基础,数学为手段,考察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经济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检验经济政策效果的工具。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习过程中,既要认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经济计量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计量方法,培养学生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经济计量方法、经济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与定量研究经济学中的有关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 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概念 1.1.1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1.2 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1.1.3 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特点与建模步骤 1.2.1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特点 1.2.2 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前的分析 1.2.3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特建模步骤 1.3 计量经济学中常用概率分布基础 1.3.1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与分布特征 1.3.2 常用概率分布及其特征 1.3.3 常用样本统计量与抽样分布

计量经济学 心得

计量经济学学习心得报告 通过这个学期学习的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王新华老师在我们学习计量经济学给了我们很多细 心的讲解和耐心的指导,我们针对学习内容主要学到的主要有两点:一:对EVIES软件的熟练操作与应用,学会了Eviews软件,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很幸运,因为毕竟有些软件是属于那种有价无市的,如果没有老师的传授我不可能从市场上或是从思想上认识到它;二:对于计量经济 学各种案例分析的认识我是很深刻的,在这一次对一个案例进行回归分析讲述中,我不但巩固 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也提高了胆识,增长了见识,也学会了团队与协作的力量。 以下我将着重从两个方面阐述我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一些认识以及个人从中学到的经验与心得。一:计量经济学教我了我很多。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我可以旁征博引,同时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有意思的启发,因为即 将面临考研的抉择,这门课也是我考研过程中必备的一门课程,因此,它作为一门核心必修课,我们都会很用心得听讲,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做了记录,从而为自己的考研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计量经济学的系统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定义为: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 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 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 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 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 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关心统计工具在经济问题与实证资料分析上的发展和应用,经济学理论提供对于经 济现象逻辑一致的可能解释。因为人类行为和决策是复杂的过程,所以一个经济议题可能存在 多种不同的解释理论。当研究者无法进行实验室的实验时,一个理论必须透过其预测与事实的 比较来检验,计量经济学即为检验不同的理论和经济模型的估计提供统计工具。 在计量经济学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我认识到:变量间的关系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其次有一元线形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统计检验与应用,包括: 我也学会了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法语最小二乘法。对于最小二乘法,当从模型总体随机抽取n 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模型能最好的拟合样本数据,而对于最大似然 估计法,当从模型总体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 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概率最大。显然,这是从不同原理出发的两种参数估计方法。即:

计量经济学考试必备公式大纲

学习用途,考试专用,请用完删除自己总结1159952047 1、异方差性: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而是互不相同,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性。类型:单调递增型,单调递减型,复杂型。原因:⑴模型中遗漏了随时间变化影响逐渐增大的因素。(即测量误差变化)⑵模型函数形式设定误差。⑶随机因素的影响。(即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后果:1.参数估计量非有效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3.模型的预测失效检验:图示检验法,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怀特检验,帕克检验和戈里瑟检验处理:变异方差为同方差,或尽量缓解方差变异的程度。(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异方差稳健标准误法) 2、序列相关性:如果模型的随机干扰项违背了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则称为存在... 原因:经济数据序列惯性;模型设定的偏误;滞后效应;蛛网现象;数据的编造后果:1.参数估计量非有效;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3.模型的预测失效检验方法:图示法;回归检验法;D.W.检验法;拉格朗日乘数检验补救方法: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广义差分法,随机干扰项相关系数的估计,广义差分法在计量经济学软件中的实现,序列相关稳健标准误法。 3、多重共线性:如果模型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则称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原因:经济变量相关的共同趋势、滞后变量的引入、样本资料的限制后果(一)完全:1、参数估计值不确定。 2、参数估计值的方差会无限大。( 二)不完全:1、有可能求出参数的估计值,但估计值很不稳定。2、参数估计值的方差会随多重共线性(近似)程度的提高而增大。3、对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将会降低精确度(置信区间变宽)。评价区间估计的两个标准: (1)估计的可靠度。(2)估计的精确度 .4、对总体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在统计上将会不显著。检验:1.检验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2.判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范围克服方法:1.排除引起共线性的变量2.差分法3.见笑参数估计量的方差 4、●经典假定:1、零均值假定。2、同方差假定。3、无自相关假定。4、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 5、无多重共线性假定。 6、正态性假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零均值假定、同方差和无自相关(条件方差不变、条件自相关等于0)、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无多重共线性、正态性假定独立同分布,且~ N (0,σ2) 5、拟和直线的优度-判定系数r2。TSS为总离差平方和,反映Y的样本观测值的平均差异程度;ESS 为Y的估计值与均值的离差平方和,反映解释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对Y的波动大小,即解释变量在模型中存在的重要程度;RSS为残差平方和,反映Y依据回归直线没有得到解释的变差。 6、F检验的意义(1)检验的不足。尽管具有对模型整体拟合状况的判断,但它并不能得到到底要多大时回归方程才算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虽然R2能够给出评价模型拟合好坏的度量,但它只是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不能回答总体的真实状况。(2)F检验的目的。对于总体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整体上看,多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或者说 Y 的变动是否依赖于这些解释变量的变化。由F统计量的构成可以看出(ESS服从自由度为k-1,RSS服从n-k 的分布),如果ESS显著地大于RSS,则表明不能认为所有的全为零,这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拒绝。则在该意义下,说明回归方程中的所有解释变量对应变量存在显著性影响。F 检验的一般步骤是:(1)构造 F 统计量,即。(2)给定显著性水平,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其中k为参数的个数,n为样本容量。(3)比较判断。若F﹥,则拒绝原假使,表明回归函数从整体上看是显著的,即所有解释变量对应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7、t 检验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里与一元的情况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参数的 t 检验中,即~ t(n-k) (在成立下)这里是服从自由度为 (n-k) 的 t 分布。因此,在多元的情况下,运用 t 检验的操作过程如下(1)提出假设(2)构造检验统计量在H 0 成立的情况下,有:~t(n-k)(3)计算t统计量值,。(4)根据t分布,给定显著性水平,查表得临界值。(5)比较判断,若,则拒绝 H 0 ,同时接受 H 1 。表明第 j 个解释变量 X j 对被解释变量 Y 存在显著性影响;否则,表明第 j 个解释变量 X j 对被解释变量 Y 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8、

计量经济学课后习题1-8章

计量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绪论 1、什么事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就是把经济理论、经济统计数据和数理统计学与其他数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那几个步骤? (1)建立模型:包括模型中变量的选取及模型函数形式的确定。 (2)模型参数的估计:通过搜集相关是数据,采用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 (3)模型参数的检验:包括经济检验、以及统计学方面的检验。 (4)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经济预测、经济结构分析、经济政策评价。 3、经济计量模型有哪些特点? 经济计量模型是一个代数的、随即的数学模型,它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对参数而言)形式。 4、经济计量模型中的数据有哪几种类型 (1)定量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 (2)定型数据:虚拟变量数据 第二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什么是相关关系?它有那几种类型?(书上没有确切的答案) (1)相关关系:当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取一定的数值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变量的值虽然不确定,但它仍按某种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变量 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具有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 (2)相关关系的种类 1.按相关程度分类: (1)完全相关: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完全由另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所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关系便称为函数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函数关 系是相关关系的一个特例。 (2)不完全相关: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介于完全相关和不相关之间 (3)不相关:两个现象彼此互不影响,其数量变化各自独立 2.按相关的方向分类: (1)正相关:两个现象的变化方向相同 (2)负相关:两个现象的变化方向相反 3.按相关的形式分类 (1)线性相关:两种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现为线性关系 (2)非线性相关:两种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现为直线关系,而是 近似于某种曲线方程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 学院名称商学院 专业名称会计学 学生姓名赵杨(3208808040630) 龚悦(3201108040624)曾薇(3201108040629)任课教师朱靖 设计(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年月日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国家对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量采用科学、定量、求实的预测、指导方法,摒弃太多的人为影响,所作出的决策越来越切合实际,而效果亦愈来愈好;而这其中,计量分析方法功不可没。所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财政及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居民投资的作用,居民消费虽有增长却不能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消费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居民消费;税收;CPI

第一章模型设定 1.1理论综述 对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国外学术界有两种主要不同的理论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强调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随着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这种消费理论主要强调的是用收入来解释消费,也叫绝对收入假说。他指出的是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另一种是面向未来的消费函数,强调消费对一生总财富的依赖,以及储蓄在稳定消费中的作用——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为退休后的生活而储蓄的重要性;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强调储蓄在稳定高收入年份和低收入年份之间消费的作用,他强调的是持久性收入影响消费支出,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响而发生的,它的变动只会引起消费的波动,消费时持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而且消费的边际倾向没有递减。因此,消费不完全取决于现期收入。但是,经济学家大量经验观察说明,消费更多依赖于现期收入,主要原因,一是当居民收入下降或担心失业时,他可能会推迟或削减耐用品购买,现期消费就减少;二是当居民收入下降时,消费信贷会受到配额限制,他就不得不削减现期消费。简要的说,一种强调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事实表明,两种因素同时对消费起着作用。 1.2变量选取 消费的决定因素包括:当期可支配收入、个人财富、物价指数、货币流通量以及永久收入等等。并且认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难以减少,主要因素为实际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国民收入减去所有家庭和公司交纳的直接税,再减去企业净储蓄,最后加上家庭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转移支付。由于可支配收入计算易出现误差,且可支配收入最终仍然由国民收入决定且与国民收入值差距不大,所以我们采用国民收入代替计算。 货币流通量指货币离开金库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投放货币就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就减少了货币流通量。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69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etrics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学分:3.5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课程属性: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金融学应用统计学 参考教材: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 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Ramu Ramanathan 著,薛菁睿译:《应用经济计量学》(原书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美)古扎拉蒂著,张涛译:《经济计量学精要》(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一、课程简介和基本要求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面向金融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 内容涉及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及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经济计量学的基础知识及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估计、检验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一般的经济模型进行数量分析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学习金融、财政、产业经济、贸易经济等专业课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使学生将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初步能力。 实验要求: 1. 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的上机习题;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教学提纲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简答题 1.简述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 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3.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4.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5.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数据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6.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什么会存在随机误差项? 7.古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8.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9.试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10.在满足古典假定条件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有哪些统计性质?11.简述BLUE的含义。 12.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什么在进行了总体显著性F检验之后,还要对每个回归系数进行是否为0的t检验? 13.给定二元回归模型:,请叙述模型的古典假定。 14.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为什么用修正的决定系数衡量估计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 15.修正的决定系数及其作用。 16.常见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有几种情况? 17. 18观察下列方程并判断其变量是否呈线性,系数是否呈线性,或都是或都不是。 19.什么是异方差性?试举例说明经济现象中的异方差性。 20.产生异方差性的原因及异方差性对模型的OLS估计有何影响。 21.检验异方差性的方法有哪些? 22.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23.什么是加权最小二乘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4.样本分段法(即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检验异方差性的基本原理及其使用条件。25.简述DW检验的局限性。 26.序列相关性的后果。 27.简述序列相关性的几种检验方法。 28.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9.解决序列相关性的问题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30.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1.差分法和广义差分法主要区别是什么? 32.请简述什么是虚假序列相关。 33.序列相关和自相关的概念和范畴是否是一个意思? 34.DW值与一阶自相关系数的关系是什么? 35.什么是多重共线性?产生多重共线性的原因是什么? 36.什么是完全多重共线性?什么是不完全多重共线性? 37.完全多重共线性对OLS估计量的影响有哪些? 38.不完全多重共线性对OLS估计量的影响有哪些? 39.从哪些症状中可以判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0.什么是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法? 41.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作用是什么? 42.虚拟变量引入的原则是什么? 43.虚拟变量引入的方式及每种方式的作用是什么? 44.判断计量经济模型优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5.模型设定误差的类型有那些? 46.工具变量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47.设定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8.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引入虚拟变量? 49.估计有限分布滞后模型会遇到哪些困难 50.什么是滞后现像?产生滞后现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51.简述koyck模型的特点。 52.简述联立方程的类型有哪几种 53.简述联立方程的变量有哪几种类型

计量经济学总结

计量经济学复习范围 一、回归模型的比较 1.根据模型估计结果观察分析 (1)回归系数的符号与值的大小就是否符合经济理论要求 (2)改变模型形式之后就是否使判定系数的值明显提高 (3)各个解释变量t 检验的显著性 2.根据残差分布观察分析 在方程窗口点击View \ Actual,Fitted,Residual\Tabe(或Graph) (1)残差分布表中,各期残差就是否大都落在σ ?±的虚线框内。 (2)残差分布就是否具有某种规律性,即就是否存在着系统误差。 (3)近期残差的分布情况 二、 判断新的解释变量引入模型就是否合适(遗漏变量检验) 1、基本原理 如果模型逐次增加一个变量, 由于增加一个新的变量,ESS 相对于RSS 的增加,称为这个变量的“增量贡献”或“边际贡献”。 不引入:0H (即引入的变量不显著) ())'','(~)''/(/' k k F k n RSS k ESS ESS F new old new --= 或 )'','(~/)1(/)(''2' 22k k F k n R k R R F NEW OLD NEW ---= 其中,'k 为新引进解释变量的个数,''k 为引进解释变量后的模型中参数个数。 判别增量贡献的准则:如果增加一个变量使2R 变大,即使RSS 不显著地减少,这个变量从边际贡献来瞧,就是值得增加的。 若F>F 或者对应的P 值充分小,拒绝 则认为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合适;否则,接受则认为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不合适。 三、伪回归的消除 如果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均虽随时间而呈同趋势变动,如果不包含时间趋势变量而仅仅就是将Y 对X 回归,则结果可能仅仅反映这两个变量的同趋势特征而没有反映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这种回归也称为伪回归。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模板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统计年签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4a1210061.html,/tjsj/ndsj/2013/indexch.htm 1、需要的数据可以直接从统计年签获取,统计年签网址上面已给出。 2、这里附带的EXCEL文件中提供了十个表数据,如果实在不想找也可以用这些数据。 3、题目自拟。 4、若用一元回归模型做分析,则必须要附图象分析、相关性分析,得分不会太高。 6、若用多元回归模型做分析,则至少需要有多重共线性分析,建议最好也要加入图象分析。

安徽建筑大学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12经济学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高先务 起止时间:

目录 第1章前言 (1) 第2章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建模分析 (2) 2.1数据采集 (2) 2.2数据分析 (3) 2.3结论 (7) 第3章对策建议 (8) 3.1根据模型结果分析 (8) 3.2政策建议 (8) 参考文献 (11)

第1章前言 一、探究目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同样,消费水平也左右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扩大居民消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对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等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究竟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居民消费水平?凯恩斯认为,影响个人消费的主观因素比较稳定,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收入的变动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消费水平。如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家庭财产状况、年龄构成、宗教信仰等等。有些因素对于收入的影响是随机性的,如消费环境、消费者心情状况;有些因素是系统性的,如消费者个人偏好等等。因此,探究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国家税收收入对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二、理论依据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又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也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此两项收入被认为是影响一个国家消费水平的核心因素,因此对于消费水平模型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它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除组织收入的职能外,税收对经济社会运行和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学者认为收入分配失衡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收入不足的原因之一而税收收入可以调节收入分配的失衡,实行二次分配,因此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计量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红色部分要注意)绝密!!

计量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二、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三、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四、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 五、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1.如何理解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与经济学的区别、所研究变量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起因: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名词:1926年弗瑞希仿造出“Biometrics” “Econometrics”标志:1930年成立计量经济学会 1933年创刊《Econometrica》 说明:“计量经济学” “经济计量学”) “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 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2.狭义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经济现象,用的是回归的分析方法。 3.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 一、理论模型的设计 : 确定模型包含的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理 论期望值区间二、样本数据的收集三、模型参数的估计四、模型的检验 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的三要素 :理论,数据,方法,三者缺一不可. 4.选择解释变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根据经济规律确定变量的数目(2)考虑数据的可得性(3) 考虑所有入选变量的关系,要求各变量独立。---否则会引起多重共线性 5.如何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1)根据经济理论(2)画散点图(3)试模拟 6.什么是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反映了某一事物、现象等随 时间的变化状态或程度。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到2009的变化就是时间序列数据。什么是截面数据?截面数据就是同一时间点上各个主体的数据,比如2007年各省的GDP数据放在一起就是一组截面数据与之相对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要求能够判断) 7.数据的要求: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 8.模型的检验内容:(每一项里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F、t检验步骤是什么?) 经济学检验: 根据拟定的符号、大小、关系以判断其合理性。 统计学检验: 由数理统计理论决定, 包括拟合优度检验(R2), 总体显著性检验(F检验), 变量 显著性检验(t检验) 计量经济学检验: 由计量经济学理论决定, 包括异方差性检验, 序列相关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 检验 模型的预测检验: 由模型的应用要求决定, 包括稳定性检验:扩大样本重新估计,预测性能检验: 对样本外一点进行实际预测 模型应用的四个方面: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 第二章与第三章回归模型(包括一元与多元回归) 第一节回归分析概述 1、回归分析:研究一个变量关于另一个(些)变量的统计以及关系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其用意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1.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已知一组样本观测值 {}n i Y X i i ,2,1:),(?=,普通最小二乘法要求样本回归函数尽可以好地拟合这组 值,即样本回归线上的点∧ i Y 与真实观测点Yt 的“总体误差”尽可能地小。普通 最小二乘法给出的判断标准是: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与实际观测值之差的平方和 最小。 2.广义最小二乘法GLS :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比普通最小二乘法更普遍的意义, 或者说普通最小二乘法只是加权最小二乘法中权恒取1时的一种特殊情况。从此 意义看,加权最小二乘法也称为广义最小二乘法。 3.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对原模型加权,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不 存在异方差性的模型,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 4.工具变量法IV :工具变量法是克服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相关影响的一种 参数估计方法。 5.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 Two Stage Least Squares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既适 用于恰好识别的结构方程,以适用于过度识别的结构方程的单方程估计方法。 6.间接最小二乘法ILS :间接最小二乘法是先对关于内生解释变量的简化式方程 采用普通小最二乘法估计简化式参数,得到简化式参数估计量,然后过通参数关 系体系,计算得到结构式参数的估计量的一种方法。 7.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 :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 而是互不相同,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性。 8.序列相关性Serial Correlation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模型的随机 干扰项相互独立或不相关。如果模型的随机干扰项违背了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 称为存在序列相关性。 9.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 :对于模型i k i i X X X Y μββββ++?+++=i k 22110i , 其基本假设之一是解释变量X 1,X 2,…,Xk 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某两个或多个解释

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问题和错误出发,提出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内外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内容体系的分析,指出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即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最后具体说明《计量经济学》第3版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所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 一、问题的提出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从80年代中开始,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相继开设了系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根据我们2006年暑期的调查,设置经济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98%的学校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60%的学校开设了该课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开设面最广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 2007年10月,在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上,笔者曾以“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为题,提交一篇论文。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了在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中,必须重视和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关系,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关系,模型理论方法中思路和数学过程的关系,以及应用模型中模型发展方法论和具体模型的关系。另外,还对计量经济学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国化”的问题。 2008年9月,在以“中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一一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中国经济学教育第三届年会”上,笔者提交了论文“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文章指出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是30年来我国经济学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将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推广普及阶段、教学的提高与应用研究的推广阶段,以及目前的发展与创新阶段。提出了目前阶段的三个任务,即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和发展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问题。 无论是“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国化”,还是“建设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都很

李凯-宏观经济学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宏观经济学》答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算赤字一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长期问题。当里根总统在1981年入主白宫时,他承诺要缩小政府开支并减税。但他发现减少政府支出在政治上比减税困难,结果就开始了大量预算赤字的时期,预算赤字不仅在里根时期持续,而且还持续到乔治.布什和克林顿时期。下表反映了80年代以来美国各种储蓄衡量指标的变化。80年代开始时,美国政府开始有巨额预算赤字,公共储蓄占GDP 的百分比下降了2.4%。同时私人储蓄略有下降,国民储蓄下降了约2.9%。 注:以上数据异根据通货膨胀做了调整;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 问题: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一国的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及公共储蓄有何影响? 2)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消费和投资有何影响?进一步分析对贸易余额,实际汇率会有怎样的 影响?大国和小国有怎样的区别? 3) 当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对子孙后代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当期的政策决策者更关心 当期的利益?(50分) 2、试述“唯GDP 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危害。(50分) 答: 1)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降低利率、降低税率、银行准备金率、增发国债。 这些措施都能刺激个人及企业、政府的投资、消费,并且刺激经济增长、失业率下降。 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国民、私人、公共的储蓄有引导消费和投资的作用,从而这些储蓄就降低啦。 2) 由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以利率、 税率、银行准备金率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1. 利率降低能都刺激储蓄量流向投资和消费,贷款量增加、而贷款多用于投资、消费、医疗、教育等。从而个人和企业消费投资增加。储蓄减少。 2. 税率减少,对中产阶级一下和企业刺激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有更多的钱同来投资扩大生产经营和消费。 3.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能给本来贷不到钱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到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 所有的投资和消费并且能进一步刺激转投资和消费,自己经济增长速度。 但长期会带来通货膨胀。 对贸易余额的影响:由于资金来源的优势(税率、利率等优势),降低了资金成本,通

计量经济学复习提纲—庞皓版

第一章 1.计量分析的四个步骤:模型设定——参数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模型检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预测检 验 3.计量模型的应用: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 4.正确选择解释变量的原则:符合理论、规律——忽略众多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经济变 量——数据可得性——每个解释变量之间是独立的 5.参数的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虚拟变量数据 第二章 1.总体相关系数:ρ=Cov(X,Y)/√Var(X)√Var(Y) 2.样本相关系数:rxy=Σ(Xi-X_)(Yi-Y_)/√Σ(Xi-X_)^2√Σ(Yi-Y_)^2 3.总体回归函数中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作为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作为无法取得 数据的已知因素代表——作为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的综合代表——模型的设定误差——变量的观测误差——经济现象的内在随机性 4.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1、对变量和模型的假定;2、对随机扰动项ui统计分 布的假定(古典假定):零均值假定——同方差假定——无自相关假定——随机扰动项ui与解释变量Xi不相关——正态性假定 5.违反零均值假定:影响截距上的估计(影响小) 6.违反正态性假定:不影响OLS估计是最佳无偏性,但会使t检验F检验失真(影响大) 7.样本回归函数的离差形式:yi^=β2^*xi 8.OLS估计值的离差表达式:β2^=Σ(Xi-X_)(Yi-Y_)/Σ(Xi-X_)^2=Σxiyi/Σxi^2 β1^=Y_-β2^*X_ 9.OLS回归线的性质:样本回归线过(X_,Y_)——估计值均值等于实际值均值——剩余 项ei的均值为零——Cov(Yi^,ei)=0——Cov(Xi,ei)=0 10.β^的评价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11.β^的统计性质:线性——无偏性——有效性 12.Var(^β1)=?^2/Σxi^2——Var(^β2)=ΣXi^2/n*?^2/Σxi^2 13.^?^2=Σei^2/(n-2) 14.总变差平方和:Σ(Yi-Y_)^2=Σyi^2……TSS……n-1 回归平方和:Σ(Yi^-Y_)^2=Σ^yi^2……ESS……k-1 残差平方和:Σ(Yi-Yi^)^2=Σei^2……RSS……n-k 15.可决系数:R^2=ESS/TSS 16.SE(^β1)=√(?^2ΣXi^2)/(nΣxi^2) SE(^β2)=√?^2/Σxi^2 17.t=(^β1-β1)/^SE(^β1)~t(n-2) t=(^β2-β2)/^SE(^β2)~t(n-2) 18.区间估计: 1.当总体方差?^2已知,α=0.1—±1.645,α=0.05—±1.96,α=0.01—± 2.33, P[-tα

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计量经济学:根据理论和观测的事实,运用合适的推理方法使之联系起来同时推导,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的数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是经济学(定性分析)、统计学和数学(定量分析)的结合。 目的:把实际经验的内容纳入经济理论,确定变现各种经济关系的经济参数,从而验证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制定经济策略提供依据。 类型: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 (一)模型设定: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适当的数学形式方程中的变量要具有可观测性 (二)估计参数:参数不能直接观测而且是未知的 (三)模型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统计推断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预测检验 (四)模型应用:经济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检验、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是为了研究分析某个系统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代数模型,是以数学形式对客观经济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 计量经济研究中应用的数据包括:①时间序列②数据截面③数据面板④数据虚拟变量数据 第二章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只有一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可以用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去度量 总体相关系数:对于研究的总体,两个相互关联的变量得到相关系数。 总体相关系数Var方差Cov协议方差

总体回归函数:将总体被解释函数Y的条件期望表现为解释变量X的函数 总体 个体随机扰动项 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 ①作为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②作为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因素的代表③作为众多细小因素的综合代表④模型的设定误差⑤变量的观测误差⑥经济现象的内在随机性。 简单线性回归的基本假定? (1)零均值假定时,即在给定解释变量Xi得到条件下,随机扰动项Ui的条件期望或条件均值为零。 (2)同方差假定,即对于给定的每一个Xi,随机扰动项Ui的条件方差等于某一常数。 (3)无相关假定,即随机扰动项Ui的逐次值互不相干,或者说对于所有的i和j(I不等于j),ui和uj的协方差为零。 (4)随机扰动项ui与解释变量Xi不想管 (5)正态性假定,即假定随机扰动项ui服从期望为零、方差为的正态分布。 最小二乘准则:用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杨讷回归函数 最小二乘估计量评价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统计特性:线性特性、无偏性、有效性。 E()= P28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广西工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科目金融计量经济学 课题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任课教师杨毅 班级国贸091班 姓名 二○一二年元月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研究范围: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 【摘要】:运用1990-2009年我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的数据,建立了ARLM、古典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回归、怀特异方差检验、BG自相关检验、非正态检验、多重共线性分析、RESET检验、邹至庄检验等实证分析了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对我国GDP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拟合出比较优良的GDP模型,得出1990-2009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由此来分析所选取的这四个变量对GDP的贡献情况,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找出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GDP 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从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统计GDP后,它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GDP的核算中有许多因素在起着作用,为此,本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以期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