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和听觉练习题

耳和听觉练习题

耳和听觉练习题
耳和听觉练习题

1.人耳能听到鼓面被敲击后发出的声音,而听不到手臂上下挥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人手臂上下挥动的频率太低B.人手臂上下挥动的振幅太小

C.人手臂上下挥动不是振动D.人手臂不是发声的物体

2.假如跟你家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放音响或引吭高歌,为了减少这些声音对你学习、休息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方法没有用的是( )。

A.将门、窗关紧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门、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动D.将门、窗关上后再把棉毯挂在窗上

3.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A.声波→耳→听神经→听觉中枢B.声波→外耳→中耳→内耳

C.声波→外耳→中耳→耳蜗D.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

4.患中耳炎很可能导致耳聋,其原因是( )。

A.听觉感受器受损伤B.听神经受伤C.鼓膜和听小骨受伤D.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损伤5.大剧场的四周墙壁要修得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强声音的反射B.减弱声音的反射C.为了装饰剧场,美观漂亮D.为了增大音量6.声音从水中发出,再经空气传入人耳,在此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响度B.音色C.音调D.不能判断

7.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8.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A.鼓膜 B.鼓室C.听小骨D.耳蜗

9.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10.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11.人的听觉形成于()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12.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13.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

A、较低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14.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三者皆有

二、填空题

1.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声音是发声体________而产生的。钢琴、吉它、笛子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也可以从它们的__________分钟。

3.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___高,这是因为同学说话的声带振动比较__________的缘故。

4.减少噪声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A 2.c 3.D 4.B 5.B 6. C 7-14BDBDDBAB

二、

1.音调、音色响度

2.振动音色

3.音调(或频率) 快

4.在声源处减弱耷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发散拓展可以除草、发电,制冷、除虫、克敌等

浙江瑞安市上望第一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 《1.4耳和听觉2》教案 浙教版

浙江瑞安市上望第一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4耳和听觉2》教案浙 教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 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2、通过噪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三、教学准备 梳子、硬纸板、鼓、音叉等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播放:音乐 问:听了刚才的不同声音,有什么感觉? 学生讨论: 小结: 有些声音是悦耳动听的,而有些声音却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 我们把悦耳动听的声音称乐音;把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同样是音乐,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 1、用一把塑料尺划过梳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梳子尖振动的快 慢有什么不同? 2、将直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分露出桌面,用手拨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 时,使直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

快慢。 学生实验,然后报告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1.快速划过时音调高,因为梳子振动快;2、直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所以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试一试:撕一张薄纸片,两手拉紧它,放在嘴上,用不同速度的气流吹纸片。你能不能吹出不同的音调呢? 学生动手试。 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膀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是20~20000赫。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我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把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c的频率是261.6次每秒;男低音歌唱家发生可以低到65赫,女高音可达1180赫。 阅读:不同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表格,表述表格包括的信息。 学生阅读、表述 讨论: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利用:B超,超声波测距,蝙蝠,雷达。 多媒体演示:轻敲队鼓和重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小纸屑的跳动情况的不同。 学生表述,教师小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小实验:用仅仅前面学生能听到的声音讲话,问学生能听到吗? 小结:声音的大小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师:经过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2.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有关。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缺碘大脖子病 2、人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小肠是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中肝脏--→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 3、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①号充分搅拌②号充分搅拌③号不搅拌 过程:37℃温水中10分钟→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①号试管不变蓝色的原因:唾液淀粉酶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②号试管变蓝色的原因:淀粉遇碘变蓝色---淀粉特性。 ③号试管变浅蓝的原因:因还有部分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浅蓝。 4、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初步

消化) 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在胃中初步消化) 脂肪---→脂肪小微粒---→甘油+脂肪酸(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5、吸收过程:各种营养由小肠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往全身。(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6、合理营养:①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饮食②早、中、晚餐能量比例30%、40%、30%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肺: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 3、吸气时:气体入肺 P(肺)

科学:1.3《耳和听觉》教案(3)(浙教版七年级下)

1.3耳和听觉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 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 噪声污染的网络调查,从产生的三个条件进行防止。 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课件,模型】 【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中耳,外耳,内耳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

耳和听觉知识点加练习题培训资料

耳和听觉知识点加练 习题

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 知识建构: 1.耳是人的____器官,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外耳包括______、 _______,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内耳包括____、______、 ______ 2.耳廓的功能是____声波,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鼓膜产生______,并带动鼓室内的_____振动。听小骨在鼓室内将振动_____再传入耳蜗,引发耳蜗内液体振动,此时____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______神经传到_____,形成 _______。 3.咽喉管连接____和______,使鼓膜内外的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4.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____中有感觉都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5.声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 6.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频率越小,音调越______ 7.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____,低于20赫叫______ 8.声音音量的大小通常用_____做单位.响度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_.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还跟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 _______ 9.音色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和发声的方法有关。 10.减弱噪音的方法:在_____处减弱,在_____过程中减弱,在______处减弱。 基础练习: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3、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5、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 )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附:板书设计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一、眼与视觉(第二课时)(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1.根据施莱登和施旺的研究,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本单位。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将标本放在________________再盖盖玻片。 4.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①染色②撕取实验材料③擦拭载盖玻片④在载破片中央滴清水⑤盖盖玻片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⑥⑤④① C.③④②⑥⑤① D.④②①③⑤⑥ 5.植物体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线粒体⑤液泡⑥细胞核⑦叶绿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④⑤⑥⑦ D.①③⑤⑦ 6.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对人体有害,它主要存在于烟草细胞中的() 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核 D.液泡 7.细胞核具有的功能是() A.控制物质出入 B.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C.具有支持作用防止变形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8.把马兰放入沸水中,水变成绿色且有马兰味,如果浸泡在冷水中不会有马兰味,这是因为活细胞中____________阻止了物质的外流。()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细胞分裂和分化 1.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一方面,细胞通过分裂增加____________;另一方面,细胞通过生长增大____________。通过细胞分化形成____________。生物体就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按照一定得方式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遗传物质保持了一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组织是____________相似,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相同的细胞群。 3.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 A.细胞形态的变化 B.细胞结构的变化 C.细胞生理功能的变化 D.细胞中染色体的加倍 4.一个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能发育成完整个体,这证明() A.细胞有分化能力 B.细胞有分裂能力 C.细胞的全能性 D.细胞有再生作用 植物体的组成 1植物的组织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组织的功能:基本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输导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械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和动物体的组成 1从外形上看,人体可分为哪四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主要的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脑位于______腔内。

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教案

耳和听觉 -----第十三号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耳的结构挂图、黑布、棉球 教学方法: 探究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一块布、两个棉球。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任务学生任务 导入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 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 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 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 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感受听觉的重要 性 新 课 学 习 1.耳的基 本结 构和 功能 互动一:听觉的重要性 展示四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认识到 听觉的重要性。 互动二: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 些结构吗? 2.展示标有数字的耳的结构图; 3.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耳的基本结构和功 能图。 完成P93讨 论1、2。 现在请大家 认真观察P93图 Ⅳ-51,认识耳的 基本结构和功 能。 采用小组竞 赛的形式让学生 指出图中标有数 字的各部分名 称,并描述其功 能,回答其结构 中哪些属于外 耳?哪些属于中 耳?哪些属于内 耳?

2. 听觉的形成 3. 保护耳和听觉 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4第一段; 2.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听觉的形成过程图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同学们已经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请你当 医生 病人1:昨天,我被同学打了一耳光,当时 左耳内流血,随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病人2:我前几天突然耳鸣,非常厉害,随 后耳朵听声音听不清楚了,在此之前我的耳朵从 未有过外部伤害 从以上两个病例可知:(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出) 听觉的形成的基本条件:(三个条件同时具 备、缺一不可) 互动四:保护耳和听觉 既然听觉对我们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如 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和听力 呢?请看下面的讨论: ?1、噪声对听觉有什么影响? ?2、怎样保护外耳道? ?3、怎样预防中耳炎? ?4、怎样保护鼓膜 小组讨论、 分析并总结出听 觉的形成过程; 医生:可能…… 医生:可能…… 1. 耳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完 好; 2.听觉神经 正常; 3.听觉中枢 (大脑)正常。 请同学们阅读 P94第二、三段, 思考并回答问 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 点总结

精品资料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3、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4、“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 5、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不能,(1)人类和类人猿都是森林古猿进化来的,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了,(2)现在已不具有森林古猿进化人类的外界条件。 6、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有雌雄生殖细胞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 7、男女生殖系统图书9页 8、在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睾丸和输精管,在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卵巢和输卵管。 9、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10、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1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是在输卵管中。 12、睾丸是男性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13、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14、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15、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6、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20、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1、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人体内的消耗次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脂肪含能量最多。 22、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 23、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4、几种无机盐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25、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耳和听觉知识点加练习题

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 知识建构: 1.耳是人的____器官,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外耳包括______、_______,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 2.耳廓的功能是____声波,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鼓膜产生______,并带动鼓室内的_____振动。听小骨在鼓室内将振动_____再传入耳蜗,引发耳蜗内液体振动,此时____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______神经传到_____,形成_______。 3.咽喉管连接____和______,使鼓膜内外的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4.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____中有感觉都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5.声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 6.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频率越小,音调越______ 7.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____,低于20赫叫 ______ 8.声音音量的大小通常用_____做单位.响度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 _____.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还跟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_______ 9.音色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和发声的方法有关。 10.减弱噪音的方法:在_____处减弱,在_____过程中减弱,在______处减弱。 基础练习: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3、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整理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2)2017、5、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 1.19 世纪著名的进化论者达尔文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2.类人猿和人有什么根本的区别:(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 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3)大脑的发育程度不同。 3.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距今300 万年前的“露西”少女化石。“东非人”距今175 万年。4.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 6、人体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 出。这一过程主要由生殖系统完成。 睾丸----- 男性的主要的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 女性的主要的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7、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阅读书本p9---11 ) ①、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即受精)的地点: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地点:母亲的子宫。 ②、子宫内胎儿的生活环境是:羊水。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③、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分娩,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 8、青春期的发育特点:(一、身体变化)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二、心理变化)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有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 怀。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和家长交流。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人类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人体的重要原料、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3.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 4.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无法进行。 无机盐:钙、铁、磷等。缺铁患贫血,缺钙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5.维生素不为人体提供能量。缺乏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患神经炎; 缺乏维生素C,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 6.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7.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不含消化食物的酶。 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8.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一、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二、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与牙齿的咀 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三、方法步骤:1)、2 )、3 )步如图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 A.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的 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 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 D.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 2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3 .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4 .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 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D.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5 . 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事实证据D.检验评价 6 . 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罩内,我们会发现() 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 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看见图像但听不见声音 D.可以听见声音但看不见图像 7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学案2(无答案)浙教版

耳和听觉 【学习目标】: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 2.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学习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学习难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预习导学】: 1. 音调是。它由决定。C调“1”(“do”)的频率为262赫,D调“1”(“do”)的频率为294赫,则音调高的是。 2.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的单位是。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频率越高,音调越。 3.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赫。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___ _的声波叫次声波。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有的动物能听到,这表明。 4.列举日常生活中超声波的应用: 5.响度是。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你想象一下影响响度的因素有:、、等。在声学上人们常用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6.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来,就是由于不同的人说话时的不同。电子琴能模拟出小提琴、钢琴的发声,主要是模拟这些乐器发声的。 7.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乐声与噪声,乐声是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生的,观察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声源振动是无规则的。从环保学角度讲乐音是的声音。噪声是的声音。 (2)噪声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可以从多途径减弱噪声。你想到的减弱噪声的具体措施有、和。 (3)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分贝,夜间不能超过分贝。 【学习研讨】 [目标一]:乐音的三要素: 1.乐音 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 播放不同的音乐。问(1)为什么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不同? (2)为什么有的音乐听起来响,有的听起来弱? (3)为什么有的音乐听起来调子高,有的调子较低? 小结: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

1.3 耳和听觉(1)教案

1.3 耳和听觉(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模型,了解耳的结构。 2.知道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以及中耳炎、失聪、晕车等疾病或症状。 3.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4.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建立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及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探究双耳效应。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耳的结构模型、一块黑布(用来蒙住测试者的眼睛)、ppt课件 学具准备:棉花团(用来塞住耳朵)、铅笔一支(或其它能用来敲击课桌发出响声的用具)【设计说明】 耳是人体五官(眼、耳、口、鼻、喉)之一,听觉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量仅将于视觉的途径。初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关耳和听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鼻和嗅觉、舌和味觉以及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之后,本节学习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图认识结构,阅读了解功能,教师以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上组织调查(如“经常挖耳的人数”、“有晕车反应的人数”)、讨论(如“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什么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失聪的原因”)、思考(如“全国爱耳日及图标”、“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耳朵”)和体验(如“体验耳聋的感受”)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互助学习。 本节课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在引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假设之后,着重让学生尝试对每一种假设尤其是教材中的三种,设计出相应的可实际操作的方案,从而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案在课堂上实验,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然后介绍“双耳效应”,让学生感受实验结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刚才上课铃声一响,大家就自觉的回到座位上了,这说明我们的耳朵都很正常!因为我们都是靠耳朵来听声音的,耳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正常的耳朵,为什么我们熟睡时,却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呢?(见ppt2) 要解开这个疑惑,让我们先来认识耳的结构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 (1)学生读教材第10页图1-18耳的结构,提示学生注意各部位的形态特征。然后完成教材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3、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性腺)是睾丸,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性腺)是卵巢,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⑶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⑷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 ⑸受精场所:输卵管 (6)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场所:输卵管 (7)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的形成 (8) 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后期:来自母体;主要来自:母体 (9)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排出。 (10)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1)受精卵发育成胚泡附着在子宫内膜上。 (12)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的正确途径:母体——胚盘——脐带——胎儿 (13) 胚胎发育到第8周发育成胎儿,呈现人形;发育到38周(约266天)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分娩 (14)“试管婴儿”培养过程:体外受精→试管发育→胚胎移植→母体发育 (15)女性摘除子宫后:正常排卵,没有月经 (16)受精卵在移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移入子宫以后,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怀孕 第三节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 1、形态特点:身高突增(显著特征)、体重迅速增长 2、功能特点:大脑、心脏结构、肺功能完善化 3、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4、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能说出各结构的功能; 2.结合图片,能描述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3.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知道频率的概念,了解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5.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过程与方法: 1.结合耳的模型与图片,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 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音调的高低和影响因素; 3.通过视频,聆听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4.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难点: 知道频率的概念,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教学准备:PPT、耳的模型、梳子、钢尺、音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苔》 【引入】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1耳的结构 (一)耳的结构 【提问】耳是人的听觉器官,你都知道它有哪些结构吗? 【读图】图2-19《耳的结构》,从这张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答: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3第3节《耳和听觉》

第3节《耳和听觉》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远近有关。 2.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难点: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鼓、碎纸屑、手摇式发声齿轮、钢尺、录音机。 2.学具:音叉、乒乓球、细线、木梳、钢尺、旧报纸。 【设计说明】 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并且缺少相应的声学理论知识,所以对于音调、响度、音色三个名词非常陌生。但是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其实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上课时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懂得日常生活中有关声现象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乐音的三大要素及其区别;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噪声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本节课的引入利用了多面体音频(也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还可以让学生或者老师直接唱歌方式),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是本节知识的难点,所以在音调教学中借助于男低音与女高音唱歌的方式巧妙的引入,并借助两个学生实验(钢尺划木梳、撕报纸)和一个演示实验(手摇齿轮发声),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音调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的关系;而在响度的教学时也是借助了三个实验(击鼓振动发声的演示实验、音叉振动乒乓球放大振动的学生实验、听录音的实验),从不同事例分析响度与振幅有关,并结合两个学生的演唱(男低音大声唱和女高音轻声唱)来辨别音调和响度,对于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两个游戏,寓教于乐,寻找音色的影响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辩、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例中分辨这些特征,突破难点。 另外,本节涉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表达上的冲突,也进行必要的说明。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因为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强调科学用语表达的准确性,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对于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主要利用学生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结合多媒体,进行分组讨论问答,突破本节知识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对于噪声是相对性的这一问题,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1.4耳和听觉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 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2、通过噪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三、教学准备 梳子、硬纸板、鼓、音叉等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播放:音乐问:听了刚才的不同声音,有什么感觉? 学生讨论: 小结: 有些声音是悦耳动听的,而有些声音却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 我们把悦耳动听的声音称乐音;把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同样是音乐,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 1、用一把塑料尺划过梳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梳子尖振动的快 慢有什么不同? 2、将直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分露出桌面,用手拨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 时,使直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

快慢。 学生实验,然后报告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1.快速划过时音调高,因为梳子振动快;2、直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所以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试一试:撕一张薄纸片,两手拉紧它,放在嘴上,用不同速度的气流吹纸片。你能不能吹出不同的音调呢? 学生动手试。 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膀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是20~20000赫。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我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把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c的频率是261.6次每秒;男低音歌唱家发生可以低到65赫,女高音可达1180赫。 阅读:不同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表格,表述表格包括的信息。 学生阅读、表述 讨论: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利用:B超,超声波测距,蝙蝠,雷达。 多媒体演示:轻敲队鼓和重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小纸屑的跳动情况的不同。 学生表述,教师小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小实验:用仅仅前面学生能听到的声音讲话,问学生能听到吗? 小结:声音的大小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师:经过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2.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有关。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受精的场所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