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31T10:46:00.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红蒋英姿

[导读] 文献荟萃分析表明全麻的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短于硬膜外或腰麻,且硬膜外或腰麻的母亲低血压发生率较高。

王红蒋英姿(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113008)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73-02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手足口病及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0例手足口病患儿用药情况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我院治疗手足口病以抗病毒药物口服为主,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治疗。由于及时隔离治疗用药合理,全部临床病例痊愈,无死亡。结论针对病情有效安全合理用药,能够促进疾病快速恢复,保证儿童用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抗病毒药物

手足口病是因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在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近年来我国不断有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并多在6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在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开辟了专门隔离病房共收治280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80例患儿中男187例,女93例,男女之比约为2:1,发病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8岁,4个月~1岁67 例(23.9%),1~2岁 118例(4

2.1%),2~3岁 61例(21.8%),3~5岁 20例(7.1%),5~6岁11 例(

3.9%),6~8岁 3例(1.1%),3岁以下占85.7%,病程 6~16 d,平均12.5 d。

1.2临床表现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发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单一部分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后1-5天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280例患儿中有206例发热,热程1-6天,28例伴有精神差、乏力、哭声弱、嗜睡、烦躁、面色发灰,多数患儿有食欲减退拒食咽痛。

1.3辅助检查 280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56 例,升高215例,降低9例;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59例,窦性心动过速181例,合并有S-T段改变98例;心肌酶谱检查:CK—MB升高68例,其它酶谱项目升高167例;脑电图检查:正常239例、边缘状态或异常脑电图41例;胸部正位片:心肺未见异常211例、双肺纹理增强44例、肺炎25例。

2 治疗与转归

遵循《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治疗方案,指导患儿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以及进食易消化的食物。(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感染者膈应抗生素治疗。抗炎抗病毒治疗:因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加之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可完全预知,考虑儿科用药安全性,故未采用静脉注射中成药。全部病例采用中成药口服:金莲清热泡腾片、四季抗病毒合剂等口服。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0-15mg/kg?d静脉点滴。同时针对口腔粘膜病变局部,给予利巴韦林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剂量为每次50mg,加入2ml生理盐水,吸入约10分钟每次,每天2次,能明显促进口腔粘膜恢复,改善食欲,缩短病程。对白细胞增高,持续发热不退者,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选择青霉素为主,个别感染中毒症状重者给予头孢噻肟钠静点。(2)抗过敏治疗;对皮疹重,皮肤损伤范围大者,给予氯苯那敏0.35mg/(kg?d)口服,3次/d,疗程3-5d。(3)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1.0g/(kg·次),每4-6小时1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1mg/kg或甘油果糖5ml/kg,每12小时1次;应用甘露醇后即用甘油果糖。(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d给予。(5)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选用甲基泼尼松龙,重症应用5-10mg/kg,连用3d,病情稳定后,短时间内撤停。(6)对心肌酶增高合并心肌损害者给予能量合剂、大剂量维生素C静点。(7)其他对症治疗:降温(物理及药物)、止惊、镇静。(8)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经上述治疗,所有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280例均采用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1)抗病毒给予利巴韦林静点,同时采用利巴韦林泵吸口腔口腔局部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广谱抗病毒药物,是一种强力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可抑制IMP,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干扰DNA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利巴韦林对多种病毒(DNA、RNA)有抑制作用。(2)马来酸氯苯吡胺为抗组胺药物,其作用强,用量小,适用于小儿,尤其是粘膜的变态反应,它能减轻疱疹的局部过敏性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病情。(3)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疱疹液体的渗出,促进疱疹的愈合。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4)金莲清热泡腾方剂中金莲花、大青叶为君药,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化湿透疹作用;生石膏、知母具有较强的泻内毒的功效。现在医学研究表明:金莲花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消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作用特点为抗病毒作用强,对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疗效佳。四季抗病毒合剂主要由鱼腥草、桔梗、桑叶、连翘、荆芥、薄荷、紫苏叶、苦杏仁、芦根、菊花、甘草等组成。诸药合用,清热解毒,外解肌表、内清湿浊、使表里之邪透泄,所以治疗手足口病恰中病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季抗病毒合剂方中鱼腥草、紫苏叶、甘草、薄荷中的鱼腥草素、紫苏醛、甘草多糖、乙酸薄荷酯等天然抗病毒成份,通过抑制病毒入侵健康细胞,抑制病毒酶的活性、阻断病毒复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应予以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为关键。综上所述,轻型手足口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在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由于对EV71感染所致的重症手足口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认识不足,危重症病例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总体上以对症治疗为主,尚需要循征医学和实验研究的证实。手足口病患者多为婴幼儿,其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反应性过高,易受药物影响,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避免抗生素滥用。做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