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来源:作者:楚天佑日期:10-01-07 国际避税地(International tax havens)又被称为“避税港”或“租税天堂”,是指那些对财产和所得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就实践而言,国际避税地一般是指那些在国际避税活动中事实上发挥作用的、没有直接税或直接税税率很低、以及虽有正常税制但提供特殊优惠的国家和地区。

一、国际避税地的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想成为“国际避税地”,并非仅靠一种或几种税收便收就行。综合来看,国际避税地大都具有如下特征:

1、单一而又独特的低税结构。低税是避税地的基本特征,不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税收负担轻,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税的负担轻。大多典型的避税地,在某一重要的所得税类型上,都课以低税或不课税,这是西方跨国公司选择避税地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低税的前提是小国寡民,没有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也决定了各避税地在一般情况下税制结构都十分单一简化,只包括几种主要的所得税,流转税几乎没有,偶有商品的进出口税也放得很宽。在纯粹的避税地中,根本无税制可言。

2、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且地理位置优越。避税地并非必须是一个主体国家的全体,其范围大的可以是一个国家,小的可以是一个海岛、一个港口城市、一个自由贸易区,但无论避税范围大小,都清楚地划出了避税区域,使纳税人十分明确地什么地域范围内投资经营,可以获得免税或减税。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众多国际避税地绝大多数都是小岛或弹丸之地,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高税负的欧、美、澳各经济发达国家,且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是这些发达国家的前殖民地,甚至至今仍是殖民地或托管地。

3、政治稳定,具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投资者和避税人对其资金的安全格外关注,如果政局多变,就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或抽走资金、转移营业。长期以来,大多数避税地政局稳定,且都有严格保护银行秘密和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避税地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干预很少,投资者来去自动。如开曼政府保证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免征20年直接税,如果是某种形式的信托公司,放宽至45年。宽松的政策法规,成为吸引外资的“软环境”。

4、具有快捷便利的交通通迅条件和理想的投资环境。从当今各个国际避税地来看,大都国际航空发达,通迅便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且地理位置都离北美、西欧、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不远,为跨国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地进行跨国避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的主要形式

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进行避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立基地公司,将在避税地境外的财产和所得汇集在基地公司帐下,以达到逃避所在国高税负的目的。基地公司实际上是在避税地建立的受控于高税国纳税人的虚构的纳税实体,绝大部分基地公司在避税地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仅租用一间办公用房或一张办公桌、甚至仅仅佳一面招牌,其全部或主要的经营活动是避税地境外进行的。跨国纳税人利用基地公司进行避税的主要形式有:

1、虚构中转业务。国际避税者把其总公司制造的直接销往另一个国家的货物,在根本未经过避税地基地公司中转的情况下,制造出一种经过基地公司中转销售的假象,从而把母公司的所得转移到基地公司帐上,达到避税的目的。

2、虚设信托财产。国际投资者在避税地设立一个人持股信托公司,然后把它的位于避税地境外的财产虚构为信托公司资产,尽管财产信托人和受益人都不是避税地居民,但信托财产的经营所得却归属信托公司名下,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3、以基地公司作为控股公司。这种方式要求下属公司将所获得的利润以股息形式汇到避税地的持股公司,因为避税地对股息收入和资本利得不征税或只征极少的税。如果股息支付国要征收股息预提税,也可能因股息支付国与避税地国家之间缔结有双边税收协定而予以减免,这样就使跨国纳税人从避税地之外,捞取了税收上的好处,达到避税目的。

4、设立金融机构,从事中介业务。许多国际避税地都有种类繁多的金融机构,它们从事庇护外国消极投资收入的业务,为外国投资者掌握存款,并为各种公司及附属机构提供经营管理的便利条件。企业或公司集团在进行证券或购置不动产时,暂时需要的大量资金往往是通过其设在避税地的金融机构,而不是通过投资公司解决。而组建金融公司也可以少纳税或不纳税。

5、建立航运公司,办理船舶注册。从减轻税负的角度,船东通常会考虑去避税地办理船舶的注册手续,并悬挂一面方便旗。所谓方便旗,是指允许非居民船东悬挂的国旗,旗帜国政府除了收取一部分注册费外,对挂旗船东并不实行财政性或其他控制,对航运收入也不征收所得税。利比里亚和巴拿马提供方便旗最多,成为国际上两个最大的航运避税地,以致悬挂利比里亚或巴拿马国旗的船舶,遍布世界各港口。

三、国际避税地的利弊得失

目前,国际上对避税地的利弊褒贬不一。不同的国家由于它们的客观经济条件不同,崇尚的经济理论和奉行的方针政策不同,对国际避部地也往往给予肯定或否定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美、德等国竭力反对国际避税地的存在,对国际避税地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墨西哥等国对国际避税地则给予肯定,赞成其存在。

客观而言,国际避税地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避税地也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中介。目前全世界的资金中至少有50%存在于避税地或通过避税地转移。如果没有避税地,许多跨国公司就不能有利地把他们的产品出口到欧洲以至世界各地,许多这样的公司就不得不大大提高售价,进而阻碍产品销售,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避税的自身经济发展来说,其积极作用明显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增加财政收入,解决资金匮乏,促进避税地经济发展。国际避税地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少纳税以获取更多利润的好处。因此,导致资金不断地从发达国家流向国际避税地。外国的积极投资,可以加快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集中和积聚,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和进一步社会化;外国的消极投资也能够增加这些国家政府或企业手中的外汇资金;外国企业机构的注册登记、租房用地和办公营业等,多少也可以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增加一定的收入;为躲避高税国而来定居的外国人,也能给避税地带来为数不少的外汇收入。实际上,绝大部分国际避税地以其狭小的幅员、有限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不可能也无需吸收大量国际资本的。但从财政收入方面来说,虽然这些国家或地区均对直接税实行了免税政策,然而由于注册公司及各种法律实体众多,不但从中可以获得大量的间接税,而且仅注册费一项收入也是很可观的。这不仅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改善本国外汇收支状态也是极为有利的。

2、吸引了名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流入,促进了避税地的技术革命。国际避税地形成的条件,不但能直接吸引外国技术软件和技术硬件的进口,而且随着外国的现代化工厂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兴建,也培养了一批可以熟练掌握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以缩短与先进技术国家的差距。

3、刺激了相关部门的配套发展,扩大了避税地经济发展规模。原来国际避税地一般生产都比较单一和落后,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部门增多,本国和本地区相应配套工厂的建立,逐步改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即使是消极投资,也会刺激建筑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扩大了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了就业面。实际上,由于避税地经济模式的

建立,对该地区的整体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都发生了带动促进作用。这可以从香港、新加坡的高速发展以及开曼、巴哈马的持续繁荣中得到印证。一些国家和地区正是利用避税地模式,开创经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

避税地的大量存在,对世界经济及避税地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是:

1、由于国际避税地对外国银行帐户、所有者的秘密和财务记录都有较好的保密措施。巴哈马、百慕大、开曼、列支敦士登、瑞士、巴拿马等,都实行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避税地对经营和银行所具有的保密功能,不仅使避税地成为国际避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纳税人利用来从事非法偷漏税活动的重要渠道,以至进行各种非法经营活动,成为国际贩毒活动的“洗钱”中心和非法所得的“安乐窝”。

2、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正常流动,造成跨国投资的分散化。避税地的低税特点,使得跨国公司纳税人趋之若鹜,林林总总的基地公司云集在一些弹丸之地,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虚构的,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避税。据统计,目前设在开曼群岛的基地公司多达18000多家,银行500多家,保险企业360多家;设在百慕大的基地公司有4500多家。这么多的公司,有形资产方面的投资却很少,不会给避税地国家或地区带来具有实际意义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往往只是一些挂着一块招牌的公司。由于各个避税地之间的相互竞争很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外来资金,各避税地都竞相提供更加优惠便利的税收保证。这样相互竞争的一个结果,就是造成国际资本流动的游荡性,使得有限有跨国投资和营业活动过度分散,难以满足避税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其消极方面往往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就是从事真正营业活动的各种银行和金融公司,它们所进行的也往往是消极投资,一有风吹草动,或有更好的避税地,便马上把资金转移到能获取更大利润的地方,从而给避税地已形成的金融系统造成极大影响,给避税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

3、国际避税地经济发展常受制于他国,处于被动地位。国际避税地吸引的大多数投资都很不稳定,投机性大,吸引的长期投资和直接投资不多。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只有真实的资本流动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着资源的重新配置,代表着向避税地国家输送先进的设备、技术的直接投资和长期证券投资才有积极作用。因此,多数避税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健康的。避税地用来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往往因为资本输出国单方面所采取的反避税措施而被部分抵消,甚至完全不能发挥作用。一旦资本输出国摘除了国际避税地给予避税者的护身符,国际避税地的输入资本就可能大量逃走,有进甚至影响当地的整个经济形势。例如1972年以前,在大洋洲中诺福克岛注册的公司有1500家,当1972年7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禁止该国居民再使用诺福克岛时,澳大利亚的避税者便立即转向了瓦努阿图等其他避税地,诺福克岛便陷于萧条。

由以上国际避税地的利弊得失可知,避税地的存在,使高税国蒙受了很大的财政损失,自然成为高税国反避税的主要对象之一;一些国际组织也从维护税收公平原则的角度,对避税地加以否定,再加上国际避税地具有的特殊地理和财政经济条件,并不是多数国家所具备的,因此国际避税地道路不是一般国家、特别是大国和中等国家发展经济的捷径。但是,国际避税地吸引外资的某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的经济特区和保税区借鉴。在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对外贸易多元化战略时,我国一方面应加强反避税工作,打击避税,保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闯国际市场及对外投资中,在不违反国际税法、不损害我国利益的情况下,应学会利用国际避税地这一国际“惯例”,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案例报告国际税务筹划案例分析

【最新资料,WOR文档,可编辑】

[案例1] . A国,并在B国、C国、D国分设甲、乙、丙三家子公司。甲公司为在C国的乙公司提供布料, 假设有1000匹布料,按甲公司所在国的正常市场价,成本为每匹2600元,这批布料应以每匹3000元岀售给乙公司; 再由乙公司加工成服装后转售给D国的丙公司,乙公司利润率20% ;各国税率水平分别为:B国50% ,C国60% ,D国 30%该跨国公司为逃避一定税收,采取了由甲公司以每匹布2800无的价格卖给D国的丙公司,再由丙公司以每匹 3400无的价格转售给C国的乙公司,再由C国乙公司按总价格3600000元在该国市场岀售。 : (一)在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3000-2600)X 1000 X 50%=200000 (元) =3000 X 20%X 1000 X 60%=360000(元)则对此顶交易,诊跨国公司应细所得税额合il =200000十360000= 560000(元) (二)在非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甲公司应纳所得税=(2800 —2600)X 1000 X 50%=100000(元) =(3600000 —3400000)X 60%=120000(元) =(3400 —2800)X 1000 X 30%=180000(元)则该跨国公祠应纳所得税id =100000+120000+180000=400000(元) :560000-400000=60000 (元) . B、CD三国税负差异的存在,给纳税人利用转让定价转移税负提供了前 提。 [案例2] A国的跨国甲公司在B国和C国有乙、丙两家子公。乙公司当年盈利3000万元,按5%的固定股利率,年终应向甲 公司支付股息:3000 X 15%= 150万元;公司当年盈利2000万元,按4%的固定股利率,年终应向甲公司支付股息征收20%的所得税。为逃避这部分税收,乙公司、丙公司将市场价值400万元和200万元的商品公别以250万元、120万 元卖给了甲公司,以代替股息支付。 我们来力析这样做的避税敕应: 〔■)正宿支廿股刑吋的慨负: 150万元X 20 %= 30万元 80万元X 20%= 16万元 30+ 16 = 46万元 乙、丙公司将商品以低价售给甲公司,甲公司从中获得与股息等值的回报,乙丙公司因支付方式改变,且无盈利,既可避免所得税,又不必纳预提税。 [案例3] 甲国国内梯泅:;?楚対共汇川垃外的股息、礼息等W咐纵征收20%的预提税;乙国税法则规定对其汇岀境外的股息、利息等所得征收30 %的预提税。同时为协调甲、乙两国税收利益,两国签订税收协定,规定发生在两国之间的同类所得只征收5%的预提税。今有丙国A公司贷款给甲国B公司,每年B公司需向A支付200万美元的利息;为减轻预提税负,A公司在乙国租用一个邮箱,冒充乙国居民,使利息的预提税税度由20%降为5%。 这是A川I邯箱方讥滥川:锐収I』卜尢避:锐的-种方我。按A公司在两国的正常身份,200万美元利息应纳预提税40万美元;冒充乙国居民后,仅负担预提税10万美元。 [案例4] A国甲公司拥有一项专利权,研制费用为20万美元,有效年限为20年。甲公司欲将此项专利转让给B国的子公司乙,因为A l、B国市场上无同类专利可比价格,双方将转让价格定为6万美元,转让期为10年。B国乙公司又在本国 市场上以10万美元的价格将此项专利转让岀去。又知A国所得税税率为15%,B国所得税税率为30%,毛利率为20%成 本分摊率为60%o : 因列此项专利权无M场I『比价诲:I J按组成;U场你恪来确朮共价格C =成本X分摊率X毛利率)X转让年限/有限后限=4.8(万美元) A国甲公司应纳所得税=4.8万X 15%=7200(美元) B国乙公司应纳所得税=(10-4.8)X 30%=15600(美元) :7200+15600=22800(美元)

对国际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的浅析——以跨国公司为例

对国际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的浅析——以跨国公司为例 摘要 应对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行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世界外资流入超级大国。但是,外资企业一方面是经营生产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却是财务数据长期亏损。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与跨国公司的大量发展,在国际税收关系中,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日趋尖锐。本文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避税现状及避税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反避税对策。提出在我国如何进行反避税,并且对改进我国税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避税;反避税;存在的问题;措施

目录 一.引文 (1) 二.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避税现状 (1) (一). 我国的税收政策 (1) (二). 跨国公司“长亏不倒” (1) 三. 跨国公司进行避税的基本手段 (2) (一).转让定价避税的特征 (2) (二). 常见的转让定价避税手段 (2) 1. 利用商品交易不合理价格避税 (2) 2. 利用关联企业资产买卖和转让避税 (2) 3. 利用关联企业资产买卖和转让避税 (2) 四. 外企成功避税的原因 (3) 五.我国反避税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 (3) (一). 我国反避税的发展进程 (3) (二). 我国反避税中存在的问题 (3) 六.对跨国公司在华避税的防范措施 (4) (一). 填补现行税收制度的漏洞 (4) (二). 推进反避税立法及实施工作 (4) (三). 逐步完善预约定价的税制 (4) (四). 建立强大的反避税队伍 (5) (五). 对在华跨国公司采取抽查加罚款制度 (5) 参考文献: (6)

一.引文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作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解除税负的目的。其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 反避税是指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国际避税加以防范和制止。主要内容从广义上包括财务管理、纳税检查、审计以及发票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通过加强税收调查,堵塞税法漏洞。 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避税现状 目前,全球共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拥有80多万家海外分公司,它们掌管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角。跨国公司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普遍存在利用有关国家税制差异、漏洞等进行纳税筹划和规避纳税义务。 (一). 我国的税收政策 我国给予外商投资企业以优惠所得税税率、“二免三减”等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有关测算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只有ll%,这一税负水平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并不算高。 (二). 跨国公司“长亏不倒” 在华跨国公司普遍存在了“长亏不倒”现象本身也说明跨国公司是“虚亏实盈”存在避税行为。据国家税务局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持续多年亏损面在60%以上。这些亏损企业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客观原因引起的。另外的绝大部分亏损企业属于非正常亏损。地方税务机关对其中一部分跨国公司的税收审计也发现,这些亏损的跨国公司中的大部分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避税。估计每年给中国造成税收流失达1 000亿元左右。

国际税务避税问题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016117.html, 国际税务避税问题的研究 作者:孟瑶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2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浪潮蜂拥而来。跨国公司 想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必然要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成本。据统计:跨国公司避税每年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在300亿元以上。而他们都是通过某些公开且合法的手段,利用国际税制差异来减轻自己的纳税负担。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避税;国际反避税 引言: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问题是各国跨国企业与政府长期以来的斗争。很多国际避税是通过合法的途径,钻法律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很多学者的态度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通过合法途径使税负最小化,有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而有些人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它导致了国家主权的挑战,打破了税收公平的原则。对此,本篇将列举相关例子,讨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问题,以及对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应对国际避税。 文献综述 已经有很多学者探讨过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国际避税的手段以及反避税的相关措施。关于对国际避税问题的定义学术界也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是合法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税务联合会提供帮助跨国公司税务筹划进行合理避税的税务咨询业务,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跨过避税行为合法性的认同。另外一种观点是中立观点,只能称之为不违法而不能称之为合法,认为纳税人实际上是逃避了本来应当承担的纳税义务。理论分析:(1)我认为避税是具备熟悉国际税收法律知识的纳税者才能具有的行为。如果纳税者想要避税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他必然要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以及合法与违法的临界点。(2)国际避税的处罚力度不高。避税成功将少交巨额的税费,即使避税失败,也只需交少量的罚款。跨国企业在进行利弊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铤而走险,选择避税这条道路。(3)我国对国际避税也采取了积极防备的措施,签订了相关协定,但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充分学习其他的国家的反避税方案,从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反避税法案。 研究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Swatch转让定价避税案 斯沃琪集团总部位于瑞士伯尔尼,斯沃琪的分部办公地设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却在英国维尔京岛登记注册。英属维尔京岛成为其操纵转让定价避税的中心。通过亚洲分部销往沃斯

国际避税方式和方法

国际避税方式和方法 国际避税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纳税人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纳税人(包括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的国际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迁移出该国,成为另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或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以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国际避税方式。如纳税人从高税国迁往低税国成为低税国的居民。 (二)纳税人不迁移进行国际避税,一般来说,纳税人要规避其纳税义务,就要设法迁移。但利用有关国家税法和税收协定的漏洞和缺陷,纳税人有时不迁移也可以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如纳税人虚假迁移其住所,即纳税人法律上已迁出了高税国,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其他任何国家取得住所。如果一个高税国的纳税人有足够证据证明他不是这个国家的居民,而是另一个国家的居民,那么尽管实际上他是这个国家的居民,他的纳税义务还是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因为各个国家关于住所或居所的法律规定并不一样,法律解释也不相同,使纳税人利用住所或居所的虚假迁移进行国际避税成为可能。 (三)通过征税对象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征税对象的国际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征税对象转移出该国,成为另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征税对象,或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征税对象,以规避或减轻纳税人总纳税义务的国际避税方式。这类避税方式花样很多非常复杂,如通过建立免税常设机构转移应税所得。目前,许多国家的双边税收协定都对跨国纳税人常设机构的经营活动规定了大量免税待遇。这些经营活动包括货物仓储、存货管理、货物购买、广告宣传、信息提供或其他准备性、辅助性营业活动等。这样,跨国纳税人就可以把设在没有这类免税待

浅析我国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浅析我国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导论》校区仙林校区序号 专业班级经济081 姓名奚婷学号 2020108122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避税问题在国际税收中变得日益普遍和复杂。我国加入WTO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避税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收权益产生更为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国际反避税工作,有效防止国际避税十分重要。 一、国际避税在我国的主要表现 1、利用税收优惠避税 为吸引外商投资,国家对外资企业给予了一定税收优惠。少数纳税人想方设法戴上“三资企业”的帽子,利用外资企业的牌子减少纳税义务从而实现避税。税法规定,对外资企业的征收,减免都是从获利年度起算,因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钻政策规定的空子,人为地调整利润,造成亏损,推迟获利年度,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有些外商在税收优惠期满后,通过换厂名,搬迁,更换外商老板等手段,改为新企业,再次享受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等。 2、运用转让定价避税。 我国企业缴纳的许多税种尤其是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在国际上较高,这就导致一些企业采取转让定价的手段调整其在不同国家间的利润,进行国际避税。我国企业采用转让定价的手段主要有:高价进原材料、低价作销售收入,转移企业利润,逃避税收;抬高进口设备价格,从中牟利;通过无形资产的转让或使用,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利润,进行避税。 3、利用税收征管漏沿避税。 有些本在我国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代表处为逃避我国税收,在办理登记时注明其业务范围仅限于为母公司搜集信息或从事其他准备性或辅助性的活动,从而避免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常设机构,逃避我国税收;一些外国承包商就将实际是包工包料的工程,假借第三者名义分订包工和包料两个合同,以减少营业税;一些境外咨询机构将在境内从事咨询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均化作境外所得,从而逃避营业税;一些外国公司将应纳营业税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转化为股息的形式等,从而逃避我国的营业税。 4、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如国外一些飞机租赁公司或航空公司向我国境内航空公司出租飞机时,往往不直接通过本国母公司进行,而是在避税港如开曼群岛设立一个基地公司,以该基地公司的名义与我国境内航空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境内公司将租赁款项全部付到避税地基地公司账号下,从而达到逃避母公司所在国所得税的目的。 5、滥用税收协定避税。 一些本来不具备税收缔约国居民身份条件的跨国纳税人(这里指税收协定缔约国之外的第三方),在税收协定缔约国一方设立“导管公司”(无实际经营活动的空壳公司),通过该公司与协定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发生经济上的联系,从而变相以协定缔约国居民纳税人的面目出现,以谋取协定待遇,获得本来得不到的税收优惠,实现避税的目的。 6、利用资本弱化避税。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是跨国公司通过调整外国子公司股权与债权的比例,把股权转变为债权,把投资转换为贷款,把股息变为利息,使子公司股本中债务资本的比例非正常地高于权益资本的比例,结果增加子公司的财务费支出,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企业所得税。 7、个人所得税的避税。 现阶段我国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尚不完善,征收管理也未能完全到位,而且各地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规定标准不统一,从而给纳税人避税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外籍人员将本属于工资薪金的收入混淆为探亲费、语言训练费、境内外出差补贴等,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一些企业为使其员工逃避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会计处理上把一些本属于支付给雇员个人的报酬等费用作为企业的经营费用,或者将工资收入转化为向境外支付的费用或股息,达到在我国境内少缴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跨国公司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跨国公司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第一章国际避税 一、国际避税的定义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税收是国家对纳税人(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纳税客体)进行的课证。因此要规避税收,就要避免成为纳税主体和纳税客体。 二、国际避税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行为目标是追求企业财务利益最大化。国际避税可以使纳税人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增加其最终实际可支配的财务利益。因此利益驱动是国际避税的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有:1.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征收的税种、税率以及计税方法不同。2.各国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办法的差异。不同的方法会使纳税人税负失衡,像国际上常用的免税法、抵免法以及饶让抵免法等。3.各国征管水平及其他非税因素的差异。由于各国税务当局及其官员的征收管理水平不一,也会导致纳税人的税负不同,产生国际避税。同时,并非所有国家都认为国际避税是需要打击的行为。 三、国际避税的主要形式 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税种主要是营业所得税。另外,电子商务的广泛引用,尤其是服务贸易中,关税也是税收流失一个大块。此外,增值税、消费税等也有流失。 1.转移定价避税 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内部的交易定价,又称关联企业(联属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定价。这个交易价格通常都不是市场价格,而是基于跨国公司整体利益来制定的。利用转移定价跨国公司可以转移利润,一般都是把利润从高税率国家转移到低税率或免税的国家。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避税的最主要的方式。 2.利用避税港 避税港亦称避税地,可以是国家或地区,如港口、岛屿、沿海地区、交通方便的城市等。有的避税港还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地区等。避税最常见、最一般的手法就是跨国公司在国际避税地虚设经营机构或场所转移收入,转移利润,实现避税。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一定的经济目的,采取以无税或低税为基本特征的税收政策,制定特殊的税收优惠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来源:作者:楚天佑日期:10-01-07 国际避税地(International tax havens)又被称为“避税港”或“租税天堂”,是指那些对财产和所得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就实践而言,国际避税地一般是指那些在国际避税活动中事实上发挥作用的、没有直接税或直接税税率很低、以及虽有正常税制但提供特殊优惠的国家和地区。 一、国际避税地的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想成为“国际避税地”,并非仅靠一种或几种税收便收就行。综合来看,国际避税地大都具有如下特征: 1、单一而又独特的低税结构。低税是避税地的基本特征,不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税收负担轻,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税的负担轻。大多典型的避税地,在某一重要的所得税类型上,都课以低税或不课税,这是西方跨国公司选择避税地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低税的前提是小国寡民,没有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也决定了各避税地在一般情况下税制结构都十分单一简化,只包括几种主要的所得税,流转税几乎没有,偶有商品的进出口税也放得很宽。在纯粹的避税地中,根本无税制可言。 2、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且地理位置优越。避税地并非必须是一个主体国家的全体,其范围大的可以是一个国家,小的可以是一个海岛、一个港口城市、一个自由贸易区,但无论避税范围大小,都清楚地划出了避税区域,使纳税人十分明确地什么地域范围内投资经营,可以获得免税或减税。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众多国际避税地绝大多数都是小岛或弹丸之地,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高税负的欧、美、澳各经济发达国家,且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是这些发达国家的前殖民地,甚至至今仍是殖民地或托管地。 3、政治稳定,具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投资者和避税人对其资金的安全格外关注,如果政局多变,就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或抽走资金、转移营业。长期以来,大多数避税地政局稳定,且都有严格保护银行秘密和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避税地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干预很少,投资者来去自动。如开曼政府保证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免征20年直接税,如果是某种形式的信托公司,放宽至45年。宽松的政策法规,成为吸引外资的“软环境”。 4、具有快捷便利的交通通迅条件和理想的投资环境。从当今各个国际避税地来看,大都国际航空发达,通迅便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且地理位置都离北美、西欧、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不远,为跨国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地进行跨国避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的主要形式 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进行避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立基地公司,将在避税地境外的财产和所得汇集在基地公司帐下,以达到逃避所在国高税负的目的。基地公司实际上是在避税地建立的受控于高税国纳税人的虚构的纳税实体,绝大部分基地公司在避税地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仅租用一间办公用房或一张办公桌、甚至仅仅佳一面招牌,其全部或主要的经营活动是避税地境外进行的。跨国纳税人利用基地公司进行避税的主要形式有: 1、虚构中转业务。国际避税者把其总公司制造的直接销往另一个国家的货物,在根本未经过避税地基地公司中转的情况下,制造出一种经过基地公司中转销售的假象,从而把母公司的所得转移到基地公司帐上,达到避税的目的。 2、虚设信托财产。国际投资者在避税地设立一个人持股信托公司,然后把它的位于避税地境外的财产虚构为信托公司资产,尽管财产信托人和受益人都不是避税地居民,但信托财产的经营所得却归属信托公司名下,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经典案例报告国际税务筹划案例分析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案例1] 某跨国公司总部设在A国,并在B国、C国、D国分设甲、乙、丙三家子公司。甲公司为在C 国的乙公司提供布料,假设有1000匹布料,按甲公司所在国的正常市场价,成本为每匹2600元,这批布料应以每匹3000元出售给乙公司;再由乙公司加工成服装后转售给D国的丙公司,乙公司利润率20% ;各国税率水平分别为:B 国50% ,C 国60% ,D 国30%。该跨国公司为逃避一定税收,采取了由甲公司以每匹布2800无的价格卖给D 国的丙公司,再由丙公司以每匹3400无的价格转售给C 国的乙公司,再由C国乙公司按总价格3600000元在该国市场出售。 我们来分析这样做对各国税负的影响: (一) 在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甲公司应纳所得税=(3000-2600)×1000×50%=200000 (元) 乙公司应纳所得税=3000×20%×1000×60%=360000(元) 则对此项交易,该跨国公司应纳所得税额合计=200000十360000=560000(元) (二) 在非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甲公司应纳所得税=(2800-2600)×1000×50%=100000(元) 乙公司应纳所得税=(3600000-3400000)×60%=120000(元) 丙公司应纳所得税=(3400-2800)×1000×30%=180000(元)

则该跨国公司应纳所得税合计 =100000+120000+180000=400000(元) 比正常交易节约税收支付: 560000-400000=60000(元) 这种避税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B、C、D 三国税负差异的存在,给纳税人利用转让定价转移税负提供了前提。 [案例2] A国的跨国甲公司在B国和C国有乙、丙两家子公。乙公司当年盈利3000万元,按5%的固定股利率,年终应向甲公司支付股息:3000×15%=150万元;公司当年盈利2000万元,按4%的固定股利率,年终应向甲公司支付股息征收20%的所得税。为逃避这部分税收,乙公司、丙公司将市场价值400万元和200万元的商品公别以250万元、120万元卖给了甲公司,以代替股息支付。 我们来分析这样做的避税效应: (一)正常支付股利时的税负: 乙公司应纳税额=150万元×20%=30万元 丙公司应纳预提税税额=80万元×20%=16万元 共应纳预提税税额:30+16=46万元 (二)以商品代替股息支付时的税负:乙、丙公司将商品以低价售给甲公司,甲公司从中获得与股息等值的回报,乙丙公司因支付方式改变,且无盈利,既可避免所得税,又不必纳预提税。

苹果公司避税案例

苹果公司避税案例研究和中国应对BEPS 的紧迫性分析及策略建议 一、引言 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跨国公司避税的现象和趋势愈发严重。谷歌(Google)在 2011 年把其当年全球利润的 80%(约 98 亿美元)转移至百慕大群岛的空壳公司,避税超过 20 亿美元。2012 年亚马逊把在英国实现的 33 亿英镑的销售利润转移至卢森堡,因而没有纳税一分钱。跨国公司肆无忌惮的避税行为,已经引起各国重视,20 国集团领导人在 2012 年6 月墨西哥首脑峰会上就跨国公司避税的问题,郑重提出防止和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下称 BEPS 或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国际课题,并委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下称OECD)就 BEPS 问题进行调研。2013年 2 月,OECD 发布了题为“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报告,首次完整地阐述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国际现状,并明确指出某些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已经造成全球商业竞争环境的严重不公平,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长期和致命的危害。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重要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尤其受到跨国公司避税的侵扰,同时考虑到我国企业正在“走出去”,全面、深入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需要认真对待 BEPS 问题及其挑战,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重新制定,争取应有的话语权。 本文利用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研究和分析美国苹果公司如何利用国家间税收协定与各国国内税法的漏洞以及转让定价等工具,通过复杂的投资架构安排和交易手段,把巨额利润转移到爱尔兰进行避税。透过对这个案例的研究,可以清晰地解读 OECD 应对 BEPS 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例涉及中国公司,与中国目前反避税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二、苹果案例的由来与背景 (一)苹果案例的由来 2013 年 5 月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听证会,就“海外避税”问题,对美国苹

浅析国际避税的主要形式及其防范(一)

浅析国际避税的主要形式及其防范(一)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采取各种合法手段,跨越国境或税境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减轻其国际总纳税义务的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活动日益增加,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行为已成为各国税务当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极大关注与重视。 一、国际避税的成因和形式 就国际避税的成因来讲.一方面是跨国纳税人由于利益的驱动,主观上希望利用国际避税这种风险较小的方法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各国税制的差异为国际避税提供了条件。另外,各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水平、公司法、移民法、外汇管理条例以及银行保密制度的宽严程度的差异也会引起国际避税。 跨国纳税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避税手段千奇百怪,而且手法不断翻新,但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跨国纳税人居所的变迁。一般来说,当位于高税国的纳税人发现低税国的税负轻得多,就会考虑将居所迁往低税国并成为其居民,以躲避税收,国际上把这种纯粹为了避税而迁移居所的现象称为税收流亡。 2巧用常设机构。所谓常设机构是指跨国纳税人在某一国家设立并具有确定地理位置的生产经营场所。许多国家规定对常设机构的营业利润免征税款,这就给跨国纳税人开辟了避税的渠道。只要跨国纳税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在来源国所从事的活动与常设机构取得的营业利润无关,就可以免交所得来源国的税收。跨国纳税人可以通过常设机构来转移货物、财产和费用,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3.选择最有利的公司形式。跨国公司为实现税收计划最优化,通常是在初级阶段组建分公司,当经营活动全面开展后再组建子公司。建立分公司的好处,一是总公司与分公司是同一法人实体,分公司的所得要在总公司汇总纳税,因而总公司可利用分公司亏损来抵减其应税利润;二是分公司一般不受所在国对外国资本投人额的限制,创建时手续比较简单,某些财务资料也不必向所在国公布;三是分公司可免交所在国的资本注册税或印花税,并可免交预提所得税。 4一在避税港境内建立基地公司。所谓基地公司是指跨国公司出于与第三国经营目的,在某一基地国中组建的法人或其他责任有限公司。基地公司具有独立的纳税地位,大都位于避税港或避税国,其主要经济利益都在基地国以外,主要使司、控股公司、投资公司四种具体形式。 5.通过转让定价避税。所谓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各方之间进行货物、劳务交易时所用的结算价格,也称为转让价格。国际税收领域所涉及的转让价格专指关联企业之间,在交易时人为确定的价格。基本特征表现为故意抬高或压低价格,将本属于高税国公司的所得转移给低税国或避税港的公司,借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6.采用延期纳税方式避税。延期纳税是指实行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对国外子公司利润在没有以股息形式汇给本国母公司前,不对母公司征税,只有当子公司将其利润汇给母公司时才要求母公司承担纳税义务。所以跨国投资者常用延期纳税方式避税。 二、国际避税的防范 1.加快反国际避税立法建设。为了有效地控制国际避税,各国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健全税收法规条款上,注意文字的准确使用,设法堵塞漏洞。同时要制定反避税专门条款并规定跨国纳税的税务申报义务、调查举证义务。另外还要限制居民的财政性移居活动。所有这些条款的制定,都是税务当局防止国际避税的有效法律武器。

国际避税地

国际避税地(International tax havens)又被称为“避税港”或“租税天堂”,是指那些对财产和所得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就实践而言,国际避税地一般是指那些在国际避税活动中事实上发挥作用的、没有直接税或直接税税率很低、以及虽有正常税制但提供特殊优惠的国家和地区。 一、国际避税地的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想成为“国际避税地”,并非仅靠一种或几种税收便收就行。综合来看,国际避税地大都具有如下特征: 1、单一而又独特的低税结构。低税是避税地的基本特征,不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税收负担轻,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税的负担轻。大多典型的避税地,在某一重要的所得税类型上,都课以低税或不课税,这是西方跨国公司选择避税地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低税的前提是小国寡民,没有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也决定了各避税地在一般情况下税制结构都十分单一简化,只包括几种主要的所得税,流转税几乎没有,偶有商品的进出口税也放得很宽。在纯粹的避税地中,根本无税制可言。 2、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且地理位置优越。避税地并非必须是一个主体国家的全体,其范围大的可以是一个国家,小的可以是一个海岛、一个港口城市、一个自由贸易区,但无论避税范围大小,都清楚地划出了避税区域,使纳税人十分明确地什么地域范围内投资经营,可以获得免税或减税。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众多国际避税地绝大多数都是小岛或弹丸之地,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高税负的欧、美、澳各经济发达国家,且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是这些发达国家的前殖民地,甚至至今仍是殖民地或托管地。 3、政治稳定,具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投资者和避税人对其资金的安全格外关注,如果政局多变,就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或抽走资金、转移营业。长期以来,大多数避税地政局稳定,且都有严格保护银行秘密和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避税地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干预很少,投资者来去自动。如开曼政府保证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免征20年直接税,如果是某种形式的信托公司,放宽至45年。宽松的政策法规,成为吸引外资的“软环境”。 4、具有快捷便利的交通通迅条件和理想的投资环境。从当今各个国际避税地来看,大都国际航空发达,通迅便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且地理位置都离北美、西欧、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不远,为跨国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地进行跨国避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的主要形式 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进行避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立基地公司,将在避税地境外的财产和所得汇集在基地公司帐下,以达到逃避所在国高税负的目的。基地公司实际上是在避税地建立的受控于高税国纳税人的虚构的纳税实体,绝大部分基地公司在避税地没有

跨国公司在华利润转移以及避税问题探讨

跨国公司在华利润转移以及避税问题探讨 导读:一、案例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转变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定阻力,因此宏观政策提出“开放可以引进技术、引进管理”,这也是为了打破阻力。由此外资企业获得了在税收.. 一、案例背景 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转变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定阻力,因此宏观政策提出“开放可以引进技术、引进管理”,这也是为了打破阻力。由此外资企业获得了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不少外资却以此作为获取超额收益的途径。 由国家统计局“利用外资与外商投资企业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一份关于外资的研究报告称,亏损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约2/3为非正常亏损,每年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税款损失有300亿元。外资企业凭借超国民待遇和避税手段,使其能以较低价格开拓和占领国内市场,已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 研究跨国公司在华行为也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经验。集团化、全球化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相当多的问题,向优秀的跨国公司学习,加强母子公司管控能力,是中国企业成功必经之路。 二、跨国公司利润转移-成功的横向管控 在跨国公司全球化过程中,在其母子公司管控的整体框架的指导下,出于集团整体战略考虑,对于旗下众多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地区分布的子公司,母公司会根据运营环境的变化构筑有效的横向管控。在财务管控的辅助之下,集团整体战略的实施就会更加迅速而有效。 1.跨国公司利润转移的动因-将属于中方的利润转入其集团内部 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子公司有多种方式,笼统的讲可分为中外合资公司和外商独资公司两种。在中外合资公司里,中方合作伙伴并不包含在集团利益版图里,不是集团的一部分,那么跨国公司的母子管控体系里自然会涉及怎么样使其在华子公司能为集团创造更多的利润,在合资公司能创造的利润固定的情况下,根据在合资公司里双方共同分担收益和风险,跨国公司一般建立的横向管控就会要求想办法将合资公司的整体利润尽可能转移至母公司,或者全资子公司,以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我们刚刚提到的跨国公司对子公司利润控制以达到集团利润最大化的战略实际上是母子公司管控中的横向战略。横向战略(Horizonta1 Strategy)是协调相关业务单元的目标和战略,包括协调现有业务单元和基于与现有单位的关联选择进入新产业。横向战略是集团公司总部对下属业务单位在目标、政策上的协调统一。 那么是什么样的方式得以让这样的横向管控生效呢? 2.跨国公司利润转移的途径 要实施有效的横向管控,需要跨国公司全方位的思考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机会,以及机会的利用价值。横向管控光有战略不行,还需要有可操作的具体策略。在华跨国公司实施利润转移这个横向管控战略所实施的策略不外乎以下2种: (1)利用品牌优势钳制合作伙伴 合资企业的中方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期望于利用跨国公司提供的知名品牌迅速增加销量,抢占市场。在合资之处,这样的做法确实能快速提高销量,但是也确立了中方对外资方的依赖,离开跨国公司提供的知名品牌,中方几乎无法生存。基于此,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就占据了主动,中方不得不看其脸色行事。 单纯的钳制住合作伙伴并不能为跨国公司带来直接的收益,对其横向战略的实施也没有直接的影响,跨国公司必须进一步的掌握合资企业的财务支配权,才能实现利润的转移。那

国际避税法律问题分析论文

国际避税法律问题分析论文 一.“国际避税”及其法律特征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采取各种合法手段,跨越国境或税境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减轻其国际税收负担的行为。具体分析可从一下几个方面理解国际避税的含义。 第一,国际避税的主体是跨国义务纳税人。即就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跨国纳税人为了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事先往往经过周密的安排和决策,对税法的缺陷及固有漏洞有着深入了解,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不健全达到尽可能少纳税的目的。 第二,国际避税以不违反各国税法为前提。跨国纳税人虽然减轻或解除了税收负担,有效地避开了纳税义务,但这种行为又是在遵守税法,依法纳税前提下进行。 第三,国际避税的行为是跨越国境和税境的。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跨国纳税人利用这种差别规避税收的行为。 第四,国际避税的目的是为了税收负担的最小化。从跨国纳税人角度看,避税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跨国纳税人的利润额与纳税额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样纳税人就必然设法使纳税数额最少而使其利润额最大。 从以上几方面的法律定义及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国际避税行为有以下法律特征: (1)国际避税是一种非违法行为,纳税人采用的避税手段是税收法规未明确禁止的,往往利用了某种合法的形式,并不直接触犯国家的有关税收法规。 (2)国家政府对于纳税人的避税行为只能采取修改与完善有关的税收法规,堵塞可能为纳税人再次利用的漏洞,而不能象对待逃税、偷税或抗税那样追究纳税人的法律责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税的非违法性。 (3)国际避税是纳税人主观故意采取的行为。纳税人就是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税收负担,钻有关税收法规的空子,预先精心安排税收筹划,这点与偷、逃税行为有明显的区别。 (4)国际避税行为成功的前提是:一是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税率及征收

国际避税的途径与防范

2012年5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 ay2012 第10期总第260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0T o tal N o.260 国际避税的途径与防范 郝利建 (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分析了国际避税的一些主要途径,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避税;避税途径;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0—0035—02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的差别和漏洞,采取变更经营地点、经营方式及财产转移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国际纳税义务的行为。这种避税活动伴随跨越国境的经济活动而产生,也是通过跨越国境的经济活动实现的。在国际避税活动中纳税人的目的往往不是减轻其在某一国的税收负担,而是减轻其世界各地的总税负。国际避税活动虽然不违法,但是在给跨国纳税人带来好处的同时,却扰乱了国际经济秩序,给相关的纳税人所得来源国和其居住国都造成了税收损失。国际避税在我国也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税收的取得。为了避免国际避税的发生,减少税收损失,必须对国际避税的途径有所了解,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1 国际避税的途径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国际避税的手段也日益复杂化。有的避税手段较易察觉,有的手段很难发现,给国际税收的征管造成了很大困难。目前,比较常用的国际避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通过转让定价转移利润 国际税收的主要对象是跨国纳税人取得的利润。利润的多少关系着国家涉外税收的规模。同时,跨国纳税人利润的多少关系着其应税所得的多少。为了减轻税负和少交税款,跨国纳税人往往通过转让定价手段在集团公司内部转移利润,使得公司的利润尽可能地在低税国(避税地)的关联企业实现,这是跨国公司最长用的一种国际避税的手段。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在某些避税国建立子公司,将商品货物低价转让给子公司,子公司再将商品货物高价出售获利。由于避税地所得税率很低或不征收所得税,跨国纳税人就可以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从而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这样一来,本应该由母公司所在国征收的税款就被纳税人规避了。 1.2 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所谓滥用国际税收协定是指第三国居民利用其他国家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获取其本不应该得到的税收利益。跨国纳税人通过滥用税收协定往往可以达到避税目的。其方法是在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之中的某一国设立子公司,并使其成为当地的居民公司。而该子公司又完全由第三国居民控制。这样一来,其他国家签定的税收协定中的优惠待遇该子公司就可以享受,然后该子公司再通过其与第三国母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把收益转移给该第三国居民公司,从而使得第三国居民公司间接地得到了其他国家之间税收协定的好处。第三国居民为了滥用税收协定而在其他协定签订国家设立的子公司一般都是中介公司,其形式可以是控股公司、金融公司和专利许可公司等。滥用税收协定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受益,而税收协定签订国却得不到任何利益。 1.3 资本弱化 资本弱化是跨国纳税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比较隐蔽的避税手段。资本弱化是指纳税人将总资本中的股权比例降低,增加债务资产的比例,使得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的比重大大超过了股权融资的比重。跨国公司在向境外的子公司注入资金时往往利用资本弱化的方式进行避税。许多国家税法允许将债务利息计入成本,而股息是要缴纳所得税的。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在向国外关联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时,既可以达到增加资本的目的,又可以将该关联企业向跨国公司支付的利息计入成本减少利润从而减少应税所得,最终达到规避所得来源国税负的目的。1.4 改变公司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不同,计算利润和缴纳税收的方法也不同,最后承担的税负就不同。跨国公司通过改变公司组织形式进行国际避税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所谓公司组织形式是指建立的公司是总分公司形式,还是母子公司形式。一般情况下,总分公司要一并计算盈利或亏损,而母子公司是分别核算盈利和亏损。盈利时设立母子公司对企业有利,亏损时设立总分公司对企业有利。两者都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当公司盈利时,将分公司改组为子公司,减少总公司的应税收入;当子公司发生亏损时将子公司改组为分公司,用分公司的亏损冲抵总公司的盈利,从而达到少纳税的目的。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就是采取改变公司组织形式进行国际避税的。 1.5 移居国外 在当今社会移居国外是经常发生的一种正常活动。居民个人可以移居,企业根据需要也可以移居。虽然移居与国际避税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现在一部分跨过纳税人正在利用移居国外的方式进行避税。其原理就是跨国纳税人从高税国移居到低税国或无所得税的国家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对于居民 ? 35 ? 收稿日期:2012-02-18

国际避税问题浅析

国际避税问题浅析 完成日期:2016年5月20日

目录 摘要 ............................................................................ - 2 - 绪论 ............................................................................ - 3 - 一:国际避税的性质与特征......................................................... - 4 - (一)国际避税的性质......................................................... - 4 - (二)国际避税的特征......................................................... - 4 - 二: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 - 5 - (一)主观原因 .............................................................. - 5 - (二)客观原因 .............................................................. - 5 - 三: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 8 - (一)跨国联属企业的转移定价................................................. - 8 - (二)避税港的利用........................................................... - 8 - (三)套用税收协定........................................................... - 9 - (四)资本弱化 .............................................................. - 9 - 四:国际避税的危害 .............................................................. - 9 - 五:中国应对国际避税的措施...................................................... - 10 - (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涉外税收法规.......................................... - 10 - (二)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 - 10 - (三)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 - 10 - (四)加强纳税申报........................................................ - 11 - (五)打击转让定价.......................................................... - 11 - (六)整顿国际避税地........................................................ - 11 - (七)制定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 11 - 结束语 ......................................................................... - 13 - 参考文献 ....................................................................... - 14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