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探析

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探析

外交评论 2009年第5期85

*金良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海200233)。**本文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双层博弈下的两核危机:现状、前景及我对策 的中期成果。

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探析

金良祥

摘 要 结合美国伊核政策的现实困境与美国内关于伊核政策的辩

论,可以看出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伊核政策正在进行调整:美国政策目标理性下调,有可能认可伊朗一定限度的、可监控的核燃料生产能力;某些政策手段将进一步强化,而另一些手段可能更加灵活;策略性放弃推翻伊朗政权,集中处理伊核问题,实现政权与核问题的分离;在多边机制建设方面将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伊核问题有望从目前的僵局转变到实质性谈判阶段。

关键词 伊朗核问题 奥巴马政府 美伊关系 多边机制

2009年9月2日,美、俄、英、法、中、德等六国代表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会议,就伊核问题协调立场。9月9日,伊朗外长穆塔基在德黑兰会见了六国外交代表,向他们提交了伊朗关于国际问题的一揽子建议。10月1日,六国代表与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伊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贾利利,就伊核问题在日内瓦举行会谈。这一系列外交活动表明,伊核问题新一轮博弈已经全面展开,美国和国际社会已经结束了伊朗大选期间的观望和等待,将伊核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伊朗阶段性完成安内任务之后,不得不接受关于其核问题的外交挑战。

作为伊核问题的主要当事方之一,美国实施何种政策将直接关系到伊核问题的发展进程,探讨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竞选期间及正式担任总统之后,奥巴马及其政府成员多次表示将调整前任的伊核政策。那么,与小布什相比,奥巴马伊核政策有哪些不同?其政策调整的幅度可能有多大?在分析小布什政府伊核政策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国内关于伊核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奥巴马本人关于伊核问题的讲话,以及奥巴马政府上任9个月以来所采取的具体外交行动等方面,本文尝试分析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的内容及幅度,以期有助于理

86

外交评论 2009年第5期

解和判断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走向。

一、政策目标理性下调

伊核问题陷入僵局,原因极为复杂。伊朗总统内贾德屡屡发表激进言论,拒绝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的义务,拒绝暂停铀浓缩活动,固然是国际社会外交努力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但是,伊核僵局始终不能突破,美国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如果美国政府寻求与美国自身战略能力相适应的政策目标,那么美国可能不至于在这一问题上处于被动的处境,伊核问题转寰余地也将大大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布什政府推行的政策也是伊核僵局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政策目标主要体现在2005年欧盟三国提出的关于解决伊核问题一揽子方案、2006年由欧盟三国酝酿并最终以六国的名义共同提出的改进版方案, 以及2008年6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以六国的名义提出的关于伊核问题的复谈方案中。一方面,小布什政府默认或同意给予伊朗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则试图迫使伊朗放弃核燃料生产能力。

对于美国来说,伊核问题是一个安全问题,其政策目标的实质是通过将伊朗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和能力限制在零水平上,实现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反映了美国对伊朗的极度不信任。然而,过高的目标反而有可能使其丧失争取更为现实目标的时机。首先,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不仅消耗了美国大量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资源,而且打击了美国的战争意志。武力解决伊核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伊朗政策目标有一定的刚性。对于伊朗来说,其核计划可能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更有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目的,是其经济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3年哈塔米政府制订的一份20年经济发展规划,伊朗到2024年将建成15 20座核电站,发电量达到2万兆瓦。 伊朗以寻求可靠和稳定的核燃料供应为目标,谋求掌握浓缩铀的技术以及生产能力。2005年9月,伊朗总统内贾德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不掌握核燃料循环的和平利用核能

V ol ker Perthes, O fT rust and S ecurity:Th e C hallenge of Iran ,E ngag i ng Iran and B uilding P eace in the

P ersian Gu l f R e g ion,A R e port t o t he T ril a t eralC o mm ission,the TrilateralC o mm is s i on,2008,pp.81 82.关于2005年方案,还可参见华黎明: 伊朗核问题与中国外交的选择 , 国际问题研究 ,2007年第1期,第59页。

V ol ker Perthes, OfT rust and Security:The Chall enge of Iran ,p.52.关于伊核计划民生方面的目的,还可参见李国富: 伊朗核问题的症结与前景 , 国际问题研究 ,2006年第5期,第48 49页; 伊朗 贾瓦德 曼苏里: 和平利用核能与维护正当权利 伊朗核计划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年第10期,第56 58页;伊朗前伊核谈最高谈判代表、伊前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哈桑 鲁哈尼的文章,H ass an Rohan,i Iran s Nu cl ear Progra m:TheW ay Ou t ,T i me,M ay9,2006。

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探析87

事实上将导致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完全处于依赖地位。 在同一次讲话中,内贾德还提出了伊朗版的解决伊核问题的方案,即成立由多国私营和公营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司。 当然,伊朗的真实目的是否仅此而已,则不得而知。

尽管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确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其关于核燃料稳定供应的顾虑和要求并非完全不合理。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以及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等事件均表明,中断关键资源的供应,仍然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历史上,伊朗曾经长期处于强势阿拉伯逊尼派压力之下,又曾经遭到蒙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入侵,近代则沦为俄罗斯和英国的殖民地,当代又长期处于美国的威胁之下,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使伊朗对外部威胁过于敏感。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都不会轻易在核燃料供应问题上做出让步。

第三,伊核问题久拖不决,可能使美国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多个决议对伊朗实施制裁,美国也不断对伊朗施加压力,但伊朗拒绝暂停和停止铀浓缩活动。伊核僵局每延续一天,就意味着伊朗离掌握制造核武器技术的日期逼近一天。因此, 时间不在我们(美国)这一边 。 尽管在理论上,即使伊朗已经掌握核武器制造技术,美国也有可能使其放弃这一技术,但在实践中,美国将更加难以达到目标,即使达到,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大。

关于美国的尴尬处境,美国学术界和政界早已有所认识,并要求美国政府调整其政策目标。美国联合国协会主席威廉 鲁尔斯和前驻联合国大使托马斯 皮克林事实上认可了内贾德的方案,2008年3月,他们联合发表文章,主张 伊朗生产浓缩铀和其他相关核活动可以在多边框架下进行,也就是说,通过包括伊朗和其他国家共同组建联合公司在伊朗领土上合作管理和操作 。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 哈斯等对美国外交政策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学者和前政要也持类似观点。哈斯在 外交季刊 上发表文章指出,华盛顿应该讨论伊朗所要求的进行铀浓缩活动的权利。最终,如果伊朗同意限制其铀浓缩计划,并将其置于更严格的监督之下,美国可能有必要承认伊朗的这一权利。 纽约时报 的专栏作家罗杰 科恩也指出,伊朗掌握核燃料循环不可避免,奥巴马政府需要对此予以承认,同时通过可验证的条件确保伊朗不会将其核燃料生产能力用于制造核武器。

总而言之,美伊之间的目标差距已经成为伊核僵局难以突破的现实瓶颈。鉴于美国战略能力的有限性、伊朗的要求有一定的刚性、伊核问题的紧迫性,以及美国学

M ahm oud Ahm ad i nejad s Speech at t he UN A sse m b l y ,S epte m ber17,2005,h ttp://www.globalsecu ri ty.

org/wmd/library/n e w s/i ran/2005/iran-050918-ir n a02.ht m.

Ibi d.

W illi a m Luers,et a.l, A S ol uti on f or t he US-Iran Nu cl ear Standoff ,The N e w York R e v ie w of B ooks,Vo.l 55,No.4,M arch20,2008.

Ibi d.

Roger C ohen, Read i ng Kha m ene i in Tehran ,The In t erna tionalH era l d Tribune,February19,2009.

88

外交评论 2009年第5期

术界一部分人士已经接受了伊朗掌握一定限度的浓缩铀生产能力的事实,奥巴马政府不得不改变小布什总统拒绝就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表态的做法,多次承诺伊朗的该项权利, 这意味着美国的立场事实上已经后退。未来一段时间,伊核问题的焦点将可能从伊朗是否能够进行核燃料生产,转变为伊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生产燃料的能力,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进行此类活动。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公开宣布其政策底线,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不到时机成熟时,奥巴马政府不会公开明确承认。

二、解决伊核问题的手段更加灵活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美国人质危机之后的30年内,外交孤立、经济制裁、军事威胁构成美国对伊朗政策的三大支柱,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力度和程度有所不同。2003年伊核问题引起美国高度关注以后,三大政策的力度均有所强化:美国在全球和地区层次上加快了构筑阵线孤立伊朗的步伐,实施多边和单边制裁伊朗的政策,反复强调以武力作为解决伊核问题的最后手段。

根据奥巴马自己的一些发言以及美国智囊人士的一些文章,奥巴马政府不会根本改变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政策框架,但会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某些政策可能有所加强,另一些政策则有所弱化。奥巴马相信,即使是对付类似于伊朗和叙利亚那样的长期对手,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等全面手段为支撑的严厉外交能够带来成功。 具体到伊核问题上,奥巴马认为,美国外交的目标是通过更为严厉的制裁和其关键贸易伙伴增加压力,提高伊朗继续核计划的成本。

外交孤立仍将是奥巴马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奥巴马承诺,为应对共同威胁和增加共同安全,他将重建必要的联盟、伙伴关系及其机制。 在全球层次上,美国仍将会加强与英、法、德等传统盟国的协调,并争取中俄等国的合作。与小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有可能更加重视盟国以及其他大国的意见,甚至可以在其他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以换取大国在伊核问题上的支持。2009年2月,奥巴马亲自致信俄罗斯总统,并第一次指出,如果俄罗斯帮助美国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美国政府将放弃在中东欧地区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 2009年9月23日,梅德韦杰夫访问美国时

Barack Ob a ma s Re m arks on theM eeti ng of t he P5+1regard i ng Iran ,Th eW ebs i te of t he W h ite H ouse,

Oct ober1,2009,http://www.w hitehou https://www.doczj.com/doc/4112131964.html,/the_press_offi ce/Re m arks-by-t h e-Pres i den t-on-t he-m eeti ng-o-f t h e-P5-pl u s-1-regard i ng-Iran.

Barack Oba m a, Rene w i ng Am eri can Leaders h i p ,F orei g n Affairs,J u l y/Augu st2007.

Ibi d.

Ibi d.

Oba m a O ff ered D eal to Ru ssia i n S ecretLetter ,The N e w YorkT i me s,M arch3,2009;Dav i d I gnati u s, On Iran,an Apostle of Pati ence ,The W ash i ng t on P ost,February26,2009.

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探析89

明确表示, 制裁很难产生成效,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是不可避免的 , 表明俄罗斯已经接受了美国以导弹防御系统换取其支持制裁伊朗的交易,也表明美国的政策调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在地区层次上,奥巴马政府在巩固与埃及、海湾国家、约旦等传统亲美国家关系的同时,可能将改善与叙利亚的关系,作为进一步孤立伊朗的战略举措。尽管奥巴马政府仍然将叙利亚和伊朗视为一类国家,但更倾向于实施争取叙利亚的政策。他认为,外交加上压力可能促使叙利亚由激进转向温和,这将有助于孤立伊朗。 自2008年以来,美国民主党的一些重要人物频频访问叙利亚,表明奥巴马政府正在积极酝酿改善与叙利亚的关系。2008年4月18日,美前总统卡特访问中东,将叙利亚作为其中东之行的重要一站。2009年2月,美国参议院外委会主席约翰 克里与美国会代表团一起访问了叙利亚。2009年6月中旬和7月下旬,美国中东问题特使米切尔两度访问叙利亚。此外,2009年7月下旬,奥巴马政府取消了部分对叙利亚的制裁。这些重大的外交行动意味着美国对叙利亚的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制裁是美国 大棒 政策的主要形式,也仍将是美国使伊朗知难而退的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国有可能更加灵活。理查德 哈斯认为,如果伊朗在谈判的过程中,确实暂停铀浓缩活动,联合国应该暂停制裁。如果伊朗继续进行铀浓缩活动,联合国以及多边制裁应该加强。 同样,鉴于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美国不会容忍核武器化的伊朗,不会改变将军事作为其解决伊核问题最终手段的政策。奥巴马指出,如果对于保护美国人民或者关键利益实属必要,无论是美国受到攻击,还是在面临紧迫威胁的情况下,他都不会在使用武力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他特别强调,在对付核扩散问题上,他不会将军事手段置于一旁。

在坚持对伊朗继续实施孤立、制裁和威胁等政策的同时,奥巴马政府将可能突破30年来美国历届政府拒绝与伊朗正面接触的政策瓶颈,作为其对伊政策的主要内容。对于美国来说,正面接触不仅是突破伊核困境,也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上争取伊朗配合的需要。 早在2006年由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资深政治家组成的伊拉克小组提出报告,建议美国政府与包括伊朗在内的伊拉克周边国家合作,以共同稳定伊拉克局势。 在伊核问题陷入僵局之后,美国学者也要求美国政府与伊朗进

Robert Burns, Russ i a LeaderH ol ds ou t Prospect of Iran S anctions ,W a s h i ng ton P ost,Sep t e m ber23,2009. Barack Oba m a, Rene w i ng Am eri can Leaders h i p .

Richard H aass andM arti n Indyk, Beyond Iraq:A Ne w S trategy f or t h eM i dd le East ,F orei gn Affa irs,Janu-

ary/Feb ruary2009.

Barack Oba m a, Rene w i ng Am eri can Leaders h i p .

Ibi d.

K ari m Sad j adpour, Iran:Is Producti ve Engage m en t Poss i b l e ,P olic y R e port of Carneg i e End o wm ent for In-t erna tional P e ace,pp.2 3,h ttp://www.carn egieendo wm https://www.doczj.com/doc/4112131964.html,/fil es/u s_iran_poli cy.pd.f

J am es A.Bak er III and Lee H.H a m ilton,The Iraq S t udy G roup R e port,2006,http://www.b akeri nsti tute. org/pub li cati on s/iraqst udygroup_fi nd i ngs.pd,f pp.36 37.

90

外交评论 2009年第5期

行对话。理查德 哈斯主张小布什政府与敌人对话。 基辛格批评小布什政府在接触伊朗的问题上过于谨慎,认为美国政府应该勇敢地与伊朗对话。 即使是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 卡根也主张,在美国不能采取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及时抓住机遇,与德黑兰直接对话。

然而,由于美伊关系的特殊敏感性,以及两国政府都不愿意冒接触失败的风险,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内的一些专家纷纷建议奥巴马政府与伊朗建立秘密联系的渠道。卡耐基和平基金会的一份报告认为,由于双方政治家都可能感到有发表尖刻言论的必要性,公开场合下建立信任有一定的难度, 秘密 或 私下 讨论却能够避开视听,成功的几率更高。 李 汉密尔顿认为,美国需要建立经总统授权、级别较低的幕后联系渠道。 汉密尔顿是美国民主党内资深政治家,作为2006年 伊拉克小组报告 的领衔人士之一,他也是奥巴马政府关于伊朗问题的重要顾问。小布什总统时期美国首任阿富汗问题特使詹姆斯 杜宾斯则认为,美国需要在华盛顿和德黑兰之间建立并维持一个幕后且有权威的渠道。他表示,如果双方都感到会谈之后需要举行记者招待会,那么任何谈判都不可能取得成果。 詹姆斯曾经于2001年底与伊朗官员一起共事组建阿富汗新政府。

奥巴马强调,尽管美国决不能放弃使用武力,但也不应拒绝与伊朗进行直接接触。 这样的承诺虽然可能出于其个人的认识,但也部分反映了美国学术界和政界要求与伊朗进行直接对话的呼声。

三、核问题与政权问题的策略性分离

由于 没有人相信统治伊朗的毛拉们所发表的声明,即他们的核计划仅仅用于和平用途, 因此, 布什总统将解决 伊核问题 与推翻伊朗政权联系在一起,坚信解决 伊核问题 的最佳办法是改变伊朗政权。 伊核问题深陷僵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布什政府将核问题与政权问题相互混淆造成的。将政权问题与核问题捆绑解决的办法,增加了伊朗的不安全感和警觉,恶化了解决伊核问题的气氛。

换言之,伊朗之所以实施拒不妥协的政策,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伊朗决策层认为

Richard H aass, Speak i ng w i th the E ne my ,L osA ng eles T i m es,S epte m ber23,2006.

Davi d Ignatius, Talk Boldly w i th Iran ,The W ash i ng t on P ost,J une23,2006.

Robert Kagan, T i m e to Talk to Iran ,The W ash i ng t on P ost,Dece mb er5,2007.

K ari m Sad j adpour, Iran:Is Producti ve Engage m en t Poss i b l e ,p.9.

Davi d Ignatius, On Iran,an Apostle of Pati en ce ,Th e W ash i ng ton Post,Feb ruary26,2009.

J am es Dobb i ns, To Tal k w it h Iran,Stop notT al k i ng ,Th e W a s h ing ton P ost,M arch3,2009.

Barack Oba m a, Rene w i ng Am eri can Leaders h i p .

N or m an Podhoretz, S topp i ng Iran:W hy t h e C ase for M ilit ary Action Still S tands ,Co mm e n t a ry,February

2008,p.11.

李国富: 伊朗核问题的症结与前景 ,第49页。

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探析91

美国的目的是推翻他们的政权,或至少是在全球层次上孤立伊朗。 2009年西方国家干涉伊朗大选,以及2003年美国以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推翻了并没有上述行为的萨达姆政权,均使伊朗进一步坚信其与美欧之间的矛盾乃根本性的政权之争,无论伊朗在核问题上做出何种让步,都不能解决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伊核问题是否能够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决定性因素之一将是美国和欧洲是否有能力和意愿,使伊朗相信伊核争端的实质是核问题,而不是政权问题。 美国国内主张将上述两个问题分开处理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大。汉密尔顿指出,美伊对话的起点应该是 表明我们对伊朗人民的尊重,放弃政权变革作为美国的政策手段 卡耐基和平基金会的报告指出,美国一定要让哈梅内伊相信,华盛顿准备承认和尊重伊斯兰共和国的合法性,一定要纠正美国的政策是变革政权的想法。 科恩认为,奥巴马必须让哈梅内伊确信,美国不仅放弃了变革其政权的目标,而且视伊朗为地区稳定至关重要的角色。

需要指出的是,将政权问题与核问题分离的政策设想只是美国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也是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威胁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反映了美国现有资源和手段捉襟见肘的现实困境,并不意味着美国的政策已经改弦更张。事实上,美国政界、学界以及各层民众,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有一种强烈的共识,即 美国之所以要帮助其他国家实现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是美国所认为的应该输出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它们是普适的、不言自明的和不可剥夺的 。 从长期来看,美国放弃改变伊朗政权企图的可能性并不大。

奥巴马视恢复美国的领导地位为己任,承诺通过致力于巩固共同的人性来加强共同安全,认为世界各地的公民 应该能够在没有恐惧的气氛中选择领导人 ,而确保那些生活在恐惧和贫困之中的人们能够 在未来过上有尊严和有机遇的生活 就是美国的利益。 他相信,美国重拾坚韧精神的时代已经到来,要秉承历史赋予的宝贵权利,秉承那种代代相传的高贵理念: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以平等和自由,以及每个人尽全力去追求幸福的机会。 对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布热津斯基,也强烈反对放弃理念和原则,他曾经强调 大国停止为一种理念服务,其力量势必受到削弱 。 所以,尽管奥巴马在上任前后曾多次表示要与伊朗进行不设置

M ahmood Sariol gh al a m, Unders t and i ng Iran:G etti ng Pas t S t ereotyp es and M yt ho l ogy ,The W a s h i ng ton

Quarterl y,Autumn2003,p.70.

V ol ker Perthes, O fT rust and S ecurity:The Challenge of Iran ,p.40.

Davi d Ignatius, On Iran,an Apostle of Pati en ce .

K ari m Sad j adpour, Iran:Is Producti ve Engage m en t Poss i b l e ,p.8.

Roger C ohen, Read i ngK ha m enei i n Teh ran ;Dan i elLevy, Change Iran s B ehavior,Not i ts R egi m e ,The Je rusa l e m Post,Dece mb er26,2007.

高祖贵: 美国与伊斯兰世界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Barack Oba m a, Rene w i ng Am eri can Leaders h i p .

Ibi d.

美 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 第二次机遇 ,陈东晓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92

外交评论 2009年第5期

任何前提条件的对话,后又进一步提出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但伊朗总统内贾德仍严正表示希望美国对其政策进行战略性而不是战术性改变,要求美国公正、平等地对待其他国家。内贾德的回应并非没有正当的理由。

四、多边机制具有包容性

多边机制是解决国际争端不可或缺的谈判平台,也是有关当事方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换立场的重要渠道,在国际争端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美、英、法、德、中、俄等六国组成的有关伊核问题的六方机制,经历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由伊核问题产生的国际政治现实。伊核僵局能否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是否采取切实行动主动完善这一多边机制,以及伊朗对于该机制持何种立场。

作为六国机制的雏形,由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于2003年组成的三国机制, 始于欧洲对美国单边主义及其使用军事手段改变中东情势的不满。欧洲不得不证明,它能够通过换一种手段来应对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 美国对三国机制的态度则经历了怀疑、认可以及最后参与三个阶段。美国认为,尽管 欧洲国家与美国紧密协调,部分充当了美国代理人的角色 , 但 在一个如此直接关系其安全的问题上,无论联盟如何密切,美国都不应该通过代理人谈判。 中、俄两国加入该协调机制则首先是因为美欧的顾虑,因为 中、俄不参与的协调机制将导致伊朗挑拨诸核大国之间的关系 。 当然,最后中、俄两国加入协调机制,也反映了两国在伊核问题上有着切身的利益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相应的作用和责任。

无论是最初的三国机制还是后来的六国机制,均在伊核问题上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2003年到2005年7月,欧洲三驾马车的协调机制一度促成2003年12月18日哈塔米政府签署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附加议定书 ,促成伊朗于2004年11月22日与三国签署关于暂停铀浓缩活动的 巴黎协定 。自2006年1月16日六国负责伊核问题的代表在伦敦聚会讨论伊核问题以来,六国在伊核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如强调维护不扩散体制的权威,主张通过外交方式解决伊核问题等。

六国机制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合法性不足,缺陷非常明显,作用也受到限制。由于没有将关于伊核问题的当事方伊朗纳入其中,该机制实质上只是协调大国立场的机制,而不是服务于谈判解决问题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小布什政府排斥伊朗政策的体现,该机制成为美国在全球层次上对伊朗实施外交孤立的工具。这种排斥一方的机制不仅不能反映当事方伊朗的利益,反而引起伊朗对强权

V ol ker Perthes, O fT rust and S ecurity:The Challenge of Iran .

H en ry K issi nger, A Nuclear Test f or D i p l o m acy ,Th e W a s h ing ton P ost,M ay16,2006. Ibi d.

Ibi d.

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调整探析93

政治的警觉,激化了伊朗与国际社会的对立,使伊核问题的解决更趋复杂。

鉴于伊核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危险性,奥巴马政府有可能进一步完善该机制,以充分发挥该机制的作用。2008年7月,美国负责伊核问题的副国务卿参加了六国与伊朗之间的会谈,但因没有得到授权,没有与伊朗代表直接接触。2009年10月1日,在日内瓦会谈中,伯恩斯得到明确授权,并直接与伊朗代表贾利利进行了单独会晤。这一重大变化表明奥巴马政府已经改变了排斥伊朗的政策。

美国也将可能更多地采纳海湾国家的意见。海湾国家与伊朗在地理上比邻,巴林和阿联酋等部分国家与伊朗存在历史纠葛和领土纠纷,伊核问题涉及其核心的安全关切。 因此,在伊核问题上,美国与海湾国家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吸纳海湾国家加入该机制有利于美国借助海湾国家的压力,实现本方的政策目标,同时也能增强该机制的合法性。2009年3月2日,阿联酋外长纳哈杨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会晤时,表达了海湾国家对美国可能在不与海湾国家进行协商的情况下,与伊朗达成协议的担忧。希拉里则明确表示,美国将与该地区的领导人进行协商,并倾听他们的意见。 纳哈杨的担忧体现了海湾国家的共同安全关切,而希拉里的回应则表明,在伊核问题上美国可能会更加重视海湾国家的声音。

美国一些智囊人士已经提出过类似的建议。理查德 哈斯指出,美国改善美伊关系的首要步骤将是在一个多边框架内主导美伊谈判,其模式应该是目前关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地区国家参与其中,并为美朝直接接触提供保障框架(Um brella)。 当然,最后所形成的机制并不一定以八方或 6+2 机制的形式出现,而是可能出现其他能够保证伊朗定期参与、海湾国家的要求能够得到尊重的机制。无论怎样,相对于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新政府在机制建设方面,将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

能否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机制,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是伊朗的立场。鉴于伊朗客观上需要一个表达本方意见的平台,伊朗拒绝八方机制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该机制有可能最终演变成为海湾地区安全机制,游离于该机制之外无异于进行自我孤立。但另一方面,如果伊朗将该机制视为审判自己的 法庭 ,那么伊朗拒绝参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另外,奥巴马政府也可能尝试建设双边机制应对伊核危机。毕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伊朗都是中东地区举足轻重的角色,美伊之间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 突破美伊关系并直接与伊朗就伊核问题进行接触和谈判,有利于奥巴马政府统筹规划中东政策。

关于周边国家对伊核问题的关注,可参见Dali a Dassa K aye and FredericM.W eh rey, A Nuclear Iran:

The Reactions ofNeighbors ,Survival,Vo.l49,N o.2,Summ er2007,pp.111 128.

Glenn Kes s l er, C linton Purs ues C o m preh ens i ve Peace i n M i deast ,T he W a shing P ost,M arch2,2009.

Richard H aass and M arti n Indyk, B eyond Iraq:A N e w S trategy for t he M idd le E ast .

关于美国与伊朗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可参见Kari m S ad j adpou r, Iran:Is Productive Engage m ent Pos s i b l e ,pp.2 3。

94

外交评论 2009年第5期

五、结 语

总体而言,相对于其前任,奥巴马政府的伊核政策具有务实性、包容性、策略性等特点,这将有助于伊核问题朝着理性博弈的方向演变。2009年10月1日,有关伊核六方与伊朗代表的日内瓦会谈取得若干进展,包括伊朗同意月内再次会谈、在新近公布的铀浓缩设施的核查问题上予以配合等,伊核问题面临重要转机。作为奥巴马政府在伊核问题上第一次实质性的外交行动,美国代表参与并直接与伊朗代表单独会谈,则直接体现了美国新政府的上述政策调整,同时,美国的姿态也极大地促进了会谈的成功。国际社会有理由相信,如果奥巴马政府克服各种干扰因素,继续保持缓和的姿态,伊核僵局有可能突破,并进入实质性的谈判阶段。

当然,伊核问题的解决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美国接受了伊朗有一定限度的核燃料生产能力的权利,但难以在尺度认定以及在确保伊核和平性质的监督措施上做出实质性的让步。而伊朗在目前掌握某些战略优势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做出妥协。美伊关系毕竟冰冻三尺,其原因既包括地缘战略矛盾,也有文明、文化方面的差异,更有积累长达30年的错误相互认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21世纪,影响国际政治的因素极为纷繁复杂,美国究竟实施何种伊核政策,仍将取决于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伊朗如何应对美国的政策调整,将直接关系到美国是否延续其对伊缓和的政策。如果伊朗改变合作的姿态,转而消极应对奥巴马政府的缓和态势,那么奥巴马政府政策回摆的可能性将相应上升。

再如,伊朗国内政治发展对美国的伊核政策也有着直接的影响。2009年伊朗大选结果公布以后,伊朗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等以选举舞弊为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引发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的最为严重的政治风波。迫于美国内保守派的压力,同时部分也出于其本人的认识,奥巴马一度表现出强硬的一面。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伊朗国内政治斗争仍然有可能诱发奥巴马政府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特别是在伊朗改革派的不满仍然没有根本平息的情况下,伊朗国内再度发生政治风波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此外,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以及美国解决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的进度,也将对美国伊核政策产生影响。如在上述问题上进展顺利,美国对伊实施强硬政策的可能性将相应上升。反之,与伊缓和的可能性则会增大。

(责任编辑:吴文成)

浅析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外交

浅析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外交 李益波 (北京印刷学院社科部 北京102600) [关键词]美国;东南亚;巧实力 [摘 要]“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反恐战争的大背景下“重返”东南亚。但是,由于美国的东南亚外交缺乏连 贯、全面的战略安排以及政策上的失误,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影响力不升反降。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确保其东南亚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基本不变前提下的,在“巧实力”外交理念的指导下,全面介入该地区的各项事务。美国在东南亚外交上的调整必将对该地区权力格局的演变及地区安全秩序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 [中图分类号]D87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09)06-0054-07 O bama Ad m i n istra ti on and the U 1S 1Fore i gn Poli c i es towards Southea st A si a L i Yibo (Depart m ent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I 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 on,Beijing 102600,China )Keywords:the U 1S 1;Southeast A sia;S mart Power Abstract:After the “9?11”attack,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t owards Southeast A sia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li m 2ited re 2engage ment,because of its narr ow f ocus on terr oris m 1The U 1S 1is rap idly l osing its influence in the South 2east A sia regi on,due t o the lack of a coherent,comp rehensive strategy and policy m istakes 1Under the p reconditi on of ensuring American strategic interests,Oba ma Ad m inistrati on adjusts its policies t owards Southeast A sia,interve 2ning in the regi onal affairs comp rehensively under the guideline of “s mart power ”phil os ophy,in order t o maintain its leadershi p in the regi on and balance China πs rise 1The adjust m ent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 m pact on the regi onal power structure and security order 1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在美国的战略棋局中地位明显下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11”事件。 “9?11”事件以后,东南亚作为美国反恐怖主义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再次引起了美国的重视。2002年8月,美国与东盟签署《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联合宣言》,为美军重返东南亚奠定了基础。然而,因忙于全球反恐战争以及美国外交政策上的失误,美国在东南亚的地区影响力(特别是软实力)不升反降①。东盟国家出于“大国平衡”的考虑, 也期待美国新政府调整其东南亚政策。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东南亚成了美国实践“巧实力”理念的重要舞台,针对该地区的外交政策调整正初显轮廓,这势必对该地区的权力格局演变以及地区安全秩序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 一 美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下降 “9?11”事件以后,反恐与防扩散成了美国 3①[收稿日期 ]2009-09-04 [作者简介]李益波,北京印刷学院社科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8级博士生。 有关于“9?11”后美国与东南亚关系的代表性文章有:Mark Bees on,“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 isa: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merican Hege mony ”,in K 1Jayasuriya ed 1,C risis and Change in Regional Governance ,London:Routledge;Evelyn Goh,“Meeting the China Chal 2lenge:the U 1S 1in Southeast A sia Regi 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Policy S tudies ,16,East 2W est Center,W ashingt on 1DC,2005;D iane K 1Manzy and B rian L 1Job,“US Policy in Southeast A sia:L i m ited Re 2engage ment after Years of Benign Neglect ”,Asian Survey ,Vol 147,No 14,2007;Satu P 1L i 2maye,“US 2ASEAN Relati ons on ASEAN πs Fortieth Anniversary:A Glass Half Full ”,Conte m 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129,No 3,2007;Sheldon Si 2mon,“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 sia ”,Co m parative Connections 11,No 11,Ap ril 2009;刘阿明:《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东南亚地区秩序———美国、中国与东南亚的角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6期。

2008奥巴马就职演讲

Hello, Chicago.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 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answer. 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如果还有人对这一点心存怀疑,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时代是否还有活力,还有人怀疑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那么,你们今晚正是对那些疑问作出了回答。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 s nation has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 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 eir voices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在学校和教堂周围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长队是答案,这个国家从未见过这么多的人前来投票,人们排三个、四个小时的队来进行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投票,因为他们相信这一次将会不同,他们发出的声音可能就是那个差别。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 ack, white,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Americans who sent a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states and blue states. 这是一个年轻人和年老人、富人和穷人、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黑人、白人、西班牙裔人、亚裔、印第安人、同性恋和异性恋、残障人士和健全人士所作出的回答。美国人向世界发出一个信息:我们从不只是一些个人的累加或者“红色州”和“蓝色州”的累加。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我们是,并且永远是美利坚合众国。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 nd fearful anddoubtful about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 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这是一个引导人们的答案,太多的人在很长的时间内给他们说这个答案,以至于他们对此持愤世疾俗的态度,对我们是否可以再一次把握历史的希望感到担心和怀疑。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te in this e lection at this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是今晚,由于我们今天在这场选举所采取的行动,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候,变革来到了美国。 A little bit earlier this evening, I received an extraordinaril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 cCain. 今晚早些时候,我接到来自参议员麦凯恩的一个极具风度的电话。

奥巴马对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奥巴马上台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关系会不会像美国前两位总统刚上台时一样出现反复?《环球》杂志记者就此问题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进行了专访。崔立如认为,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中美在双边、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合作也将会继续。 中美关系的稳定因素 《环球》:奥巴马将于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在他上台之初,会不会 像克林顿和布什刚刚上台的时候一样,采取比较强硬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会不会出现一些反复? 崔立如:我想,奥巴马上台后,两国关系不会出现像克林顿和布什刚上任时那么大的波动。 这首先是因为中美关系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 两国对双方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相当高的共识,都认为中美之间尽管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完全一致,但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中美两国、对地区和全球的稳定非常重要。这种共识在两国政界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尤其在高层、在战略层面上,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总统,某一个党派。在美国,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认同这样的基本共识。从去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也可以看出,奥巴马也是认同这个共识的。 另外,中美关系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实在的基础。经济上双方已经 形成了一种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安全问题上,在地区问题上,在一些全球问题上,中美之间共同的利益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共同利益不仅是一些短期的利益需求,长期的利益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很多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都有这么一个认识,中美关系已经走上了一种竞争合作的路,而且合作的面会越来越宽,合作的深度会越来越深。 还有就是中美之间近几年建立了广泛的对话渠道。中美之间现在有两个战略对话机制,一个是战略对话,一个是战略经济对话。此外还有各种层面上的对话、交流,还有处理危机的一些机制。 当然,中美关系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还是可能会有一些波动。导致波动的可能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党派的因素,一个是总统个人因素。 就党派因素来说,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基本的共识,党派的区别,在对中美关系造成波动的程度上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那么奥巴马本人

配套K12(浙江选考2)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23 美国的各项政治制度与美国的利益集团

专题训练23 美国的各项政治制度与 美国的利益集团 1.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和党人)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由民主党人担任州长的加州、纽约州和华盛顿州立即结成“美国气候联盟”,宣布仍将尊重和恪守对《巴黎协定》所定目标的承诺,更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材料表明( ) ①联邦和州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②州政府可以不遵守联邦缔结的一切条约③联邦制下各州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能保持灵活性④美国两大政党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存在一定差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①中“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的表述错误。②中“缔结的一切条约”的说法太绝对,排除。题目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和党人)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民主党人宣布仍将尊重和恪守对《巴黎协定》所定目标的承诺,更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材料表明联邦制下各州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能保持灵活性,美国两大政党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存在一定差别,故③④入选。 2.2017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不再承认伊朗履行了全面核协议,并要求国会在60天内就针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做出决定。这种变相的“退出”,可谓是特朗普政府上台近9个月以来又一次的“任性”。对此,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这表明( ) A.两党在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总是截然相反 B.这些差别充当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机制 C.两党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 D.其中一党背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 答案 B 解析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差别,可是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B项入选;A项“总是”说法错误;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C项不选;美国两党出于

看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

看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的战略是全球性的,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在于不让某一地区出现强国,自己独霸世界。诚然,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纵观美国的暴发史,无非是在二战中坐收渔利所致。自二战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霸权地位的确立,霸权地位的衰落,后霸权主义时代。 “后霸权主义时代”局面的出现是自90年代初里根总统上台开始的。主要包括: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总策略;布什的“超强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2009年奥巴马上台执政,以“巧实力”为标志的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推行开来。 奥巴马总统上任时所面对是非常严峻的形势,可以说他从前任那里接手的政府是二战以来最糟糕的。根据很多主流调查机构关于外国人对美国的看法的调查,在最近8年的时间里,美国在全世界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急剧恶化,而奥巴马就在这个时候上任了。 他要面对的是两场正在进行的战争,而且在阿富汗的形势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还不得不面对及其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危机——归咎于08年“经济危机”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该次危机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与覆盖范围都是自二战以来之最。泡沫消费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根本上动摇了美经济基础。美利坚抽心一烂,打破了世界经济平衡,破坏了世界政经格局稳定,为全球经济未来走势埋下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危机波及幅度、深度、广度都不是以往任何局部性经济危机可以比拟。对此种种,奥巴马政府不得不改变以往强硬的形象,推行新的“柔性”战略,以谋求新的世界秩序、规则的话语权、主导权。 美国要打破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要极力维持有利于美国的经济秩序,并且迅速找到转嫁危机对象。美国对外经济战略针对两大对手,遵循两条主线:一方面狙击欧元,加强美元基础货币地位;一方面运用汇率战、货币战、贸易战等打压新兴经济体,转嫁危机,并用强大金融力量结束对手,巩固强权地位。 其次,在“变革外交”主导下,奥巴马政府在传统的对外安全战略重点上“求新求变”,以摆脱布什政府因单边主义和军事反恐导致的美在海外战略困境,谋求合理的海外战略目标。这是奥巴马政府进行战略判断和抉择的突出特点。奥巴马政府不再将“全球反恐”作为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关键词,而是将重点放在打击“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和中东的存在、阻止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对政治秩序的破坏上。 在外交上,在“巧实力”理念的带动下,奥巴马软化了美国在、“失败国家”、“流氓国家”和“潜在对手国家”问题上的对抗立场,从布什时期“以压促变”为主的策略,转向了在全面对话、加强接触、谋求妥协、软硬兼施基础上实现美战略目标的新策略。自上台以来,奥巴马政府宣布与古巴进行外交对话,与苏丹政府代表进行接触,派遣高级官员访问缅甸;对朝鲜实行“人质外交”,不拒绝“双边接触”;派遣中东特使调解以巴问题,宣布将向巴勒斯坦提供9亿美元的财政援助;要求巴基斯坦加大打击境内塔利班势力的力度,同时给予巴大量经济援助.……虽没有实质性转变,但已表明美国新全球战略的一个新方向。 再次,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判断最大的中长期国际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父亲节致辞 (2)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父亲节致辞 简介:上周日是父亲节,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谈当爸爸这项重要又艰巨的工作。美国总统心中怎样的爸爸才够称职?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Hi, everybody. Sunday is Father's Day. If you haven't got Dad a gift yet, there's still time. Just barely. But the truth is, what we give our fathers can never match what our fathers give us. I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to have a dad in your life, because I grew up without my father around. I felt the weight of his absence. So for Michelle and our girls, I try every day to be the husband and father my family didn't have when I was young. And every chance I get, I encourage fathers to get more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lives, because what makes you a man isn't the ability to have a child – it's the courage to raise one. Still, over the past couple years, I've met with a lot of young people who don't have a father figure around. And while there's nothing that can replace a parent, any of us can do our part to be a mentor, a sounding board, a role model for a kid who needs one. Earlier this year, I launched an initiative called My Brother's Keeper – an all-hands-on-deck effort to help more of our young men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if you want to be a mentor to a young man in your community, you can find out how at https://www.doczj.com/doc/4112131964.html,/My Brothers Keeper. Now, when I launched this initiative, I said that government can't play the primary role in a young person's life.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being a great parent or mentor is a choice that we, as individuals, have to make. No government program can ever take the place of a parent's love. Still, as a country, there are ways we can help support dads and moms who make that choice. That's why, earlier this week, we brought working dads from across America to the White House to talk about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And in a few weeks, I'll hold the first-ever White House Working Families Summit. We've still got too many workplace policies that belong in the 1950s, and it's time to bring them up to date for today's families, where oftentimes, both parents are working. Moms and dads deserve affordable child care, and time off to care for a sick parent or child without running into hardship. Women deserve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and at a time when more women are breadwinners for a family, that benefits men, too. And because no parent who works full-time should have to raise a family in poverty, it's time for Congress to follow the lead of state after

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谈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气候政策

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谈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气候政策 “President Obama’s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David Sandalow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olicy & International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uesday, June 9, 2009 “奥巴马总统的能源和气候政策” 美国能源部政策及国际事务助理部长 大卫·桑德罗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speak today. I’m delighted to be here. 感谢你们今天邀请我发言。我很高兴来到这里。 Twenty-eight years ago, in the summer of 1981, I had the great privilege of living in Shanghai as a member of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of U.S. exchange students in China following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t the time, I recall, there was only on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line in the entire city of Shanghai that we could use to call home. I remember taking cabs to the Heping Hotel every weekend to do just that. 28年前,在1981年的夏天,我们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我非常荣幸地作为第一批到中国来的美国留学生之一在上海生活。我记得当时整个上海市只有一条国际电话线可以用来与家人通话。我记得每个周末都得乘车去和平饭店,就为了打电话。 Two days ago, in contrast, when I landed at Beijing Airport after the 14-hour nonstop flight from Washington, DC, my Blackberry automatically connected to a wireless network within moments of touching down. By the time we arrived at the terminal, I had already sent several emails back home. I started making phone calls just a few minutes later.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天前,当我从华盛顿特区经过14小时不间断的飞行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后,我的黑莓在飞机刚刚落地的那一刻就自动连接上了一个无线网络。当我们来到航站楼时,我已经发送了数个电子邮件回家。几分钟后,我就开始通电话。 Now if you had told me 28 years ago that I would one day send written messages and make telephone calls around the world from a small box I could fit in my pocket, I would have been skeptical. If you had shown me a picture of the skyline of Shanghai as it is today, I would have been astonished. 如果28年前你告诉我,有一天我能在世界各地用一个衣服口袋就能装下的小盒子发送书面信息和拨打电话,我会认为是天方夜谭。如果你给我看上海现在高楼云集的天际线照片,我一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 Recalling the extraordinary changes in just 28 years gives me great hope for our energy future. 回顾28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无限憧憬我们能源的未来。 The energy challenges we face today are vast. In 2009, too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till lack access to basic energy services. Our patterns of energy use create geo-political instability. The ways we use energy are disrupting the climate system and threaten terrifying disruptions in decades to come. These problems can seem insurmountable.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能源挑战是巨大的。2009年,世界各地仍有太多人得不到基本的能源服务。我们的能源使用模式造成了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我们使用能源的方法破坏了气候系统并会在今后几十年造成可怕威胁。这些问题似乎不可逾越。 Y et I believe we will revolutioniz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the decades ahead as much as we revolutioniz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 decades past. I believe China’s extraordinary growth will continue –and that this country will play a central role i n solving the world’s energy problems. 然而,就像过去几十年通信技术革命一样,我相信我们同样能在未来几十年进行能源技术革命。我相信中国的飞速增长将继续——这个国家将在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I believe that, working togeth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n and will shape a bright energy future. 我相信,通过携手合作,美国和中国能够而且将会塑造一个光明的能源未来。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集(中英文对照)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集(中英文对照) 奥巴马连任胜选的中英文演讲词 奥巴马连任胜选的中英文演讲词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so much. 谢谢,非常感谢各位。 Tonight more than 200 years after a former colony won the right to determine its own destiny, the task of perfecting our union moves forward. It moves forward because of you. It moves forward because you reaffirmed the spirit that has triumphed over war and depression, the spirit that has lifted this country from the depths of despair to the sof hope. The belief that while each of us will pursue our own indivual dreams, we are an American family and we rise or fall together as one nation and as one people. 今晚,是在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在赢得自己主权200多年之后,我们来到这里,不断前行,这主要是因为你们坚信这个国家能够实现永恒的希望,实现移民的梦想。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的争取自己的未来,我们将会作为一个国家共同起落。 Tonight in this election, you, the American people, remind us while our road has been hard, while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 we have picked ourselves up, we have fought our way back, and we know in our heart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今晚,在选举的过程当中,你们——美国的人民,让我们记得我们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我们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重新站了起来,我们也从内心知道,美国还没有迎来最好的时代。 [cheering] I want to thank every American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election [CHEERING] Whether you vot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or waiting in line for a very long time. By the way, we need to fix that. Whether you pounded the pavement or picked up the phone. Whether you held an Obama sign or a Romney sign, you mad your voice heard. And you made a difference. I just got off the phone with Governor Romney and I congratulated him and Paul Ryan on a hard-fought campaign. 我想要感谢每一个参与选举的美国人。无论你们是第一次投票,还是(排队)等了很长的时间才投上一票——顺便说一下我会解决这个问题。无论你是自己上门投的票,还是打投的票;无论你是投给奥巴马的人,还是投给罗姆尼的人,你都是为我们国家带来变的力量。我刚刚同罗姆尼通过,我祝贺他们这次竞选所取得的成绩。 [CHEERING] We may have fought fiercely, but it’s only because we love this country deeply. And we care so stronly about its future.

奥巴马的中国政策

奥巴马政府的中国政策 一、美中关系回顾 当前美中关系可谓自1989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之前的小布什政府努力维持与中国关系,不论在双边、区域或全球事务,均极力争取中国参与。 小布什政府对中国的交往政策始于“负责任国际利益相关者”(responsible international stakeholder)概念的提出。首先要求中国扮演更重要的全球角色,肩负更多国际治理的责任。其次,把中美关系置于全球格局下,而非仅为双边或区域合作关系。美中交往进入更加制度化阶段,设立“资深官员对话”机制(Senior Dialogue),此后一系列有关区域或功能性对话机制也相继成立。 虽然美国的中国政策在提出新论调后改走务实路线,但在美国国内仍有另一派人士(主要是国防部)主张应附带条件,对中国采取“两手面政策”,因为中国仍不断进行军事现代化。对此,美国增强与亚洲盟国的关系,和中国外围所有国家均建立非结盟式的军事伙伴关系,而且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美国大陆西部海岸增强军力部署。 二、扩大交往战略计画 1.奥巴马刚上台即透露在中国政策方面有两个优先议题。首先,他将延续前任政府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中美全球合作,就如希拉里在访华时所说的:“全球均指望中美合作,为全球带来安全、和平与繁荣”。这透露出奥巴马政府有意延续小布什的中国政策基调,并且有意放弃“战略两手”的策略。希拉里还提出要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当前,美中双方均界定双边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和“全面伙伴关系”,口号虽略有差异,但内涵却是一致。 2. 奥巴马政府中国政策另一重点是“扩大与中国的战略对话范围”,除了传统军事合作,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反恐议题及军事交流之外,还增加了气候变迁、能源安全、武器控制、全球金融秩序维持等四个新的合作议题。 目前仍不能确定奥巴马政府有关与中国开启武器管制谈判的态度,若美国是希望与中国谈判设定战略武器的拥有上限,则美国势必要面临来自中国的难题,即中国必定会以美俄先裁减核弹头至一千枚以下为谈判的前提。2008年中美曾开启核武器战略对话,但在美国对台军售后,中国宣布片面中止与美国的军事交流。 如何恢复双方军事交流是当前奥巴马政府的主要关切,两国高层互动似乎也显示有出相关迹象,但奥巴马政府没有确定是否撤销对台军售。另一方面,美国国防部对于中国扩充军备的目的及可能的后果极为关切。 3. 中美日三边合作的可能性是上次希拉里亚洲之行的重要谈判议题之一,很多政府官员和学者都认为三方展开高层协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三国合作的前提是中日关系不处于对峙状态,2007年以来两国关系渐趋稳定,而今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遭遇了非常严重危机,两国关系恶化。但是三方存在很多可合作的议题,如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空气污染与气候变迁问题、东亚军事安全合作等。而韩国和澳大利亚对于三方合作持保留态度,因为若三方发展更紧密关系,它们势力可能会被排出在外。 4. 虽然奥巴马政府亟欲扩大与中国的交流范围,但事实上两国关系最核心的是台湾问题、朝鲜问题及伊朗核问题。在台湾问题方面,美国对于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朝缓和方向发展表示欣慰,中国表示要与台湾就维持军事互信进行协商。美国目前最关心的是中国超过一千枚对准台湾的飞弹部署以及中国军方仍不时有威胁对台攻击的言论等问题。中国的作为极为关键。如果中国愿意立即与台湾展开和谈,美国将面临更大压力,必须谨慎思考如何解决对台军售问题。 在朝鲜问题上,美国大力支持六方会谈继续运作,寻求朝鲜彻底非核化。朝鲜若愿意放弃核武器,美国将与朝鲜进行关系正常化,与朝鲜签订永久和平条约,协助朝鲜解决能

目前各国外贸政策现状综述

目前各国外贸政策现状综述 【美国】 外贸政策随着美国政府的领导层的改变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方向,重拾出口驱动。在年初的国情咨文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在未来5年内,将促使美国出口额翻一番。按照奥巴马的说法,此举将为美国创造两百万个就业岗位,将有效缓解美国目前的高失业率。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正成为奥巴马执政一年多来最致命的杀手。 第二步,落实行动,拓展海外市场。根据美国商务部随后制定的“全国出口倡议”(NEI)战略,美国将从加强贸易拓展、便利融资以及强化贸易规则三方面扶助美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作为落实行动的中枢,美还将设立“促进出口内阁”,该机构将由国务院、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贸易代表处、小商业署和进出口银行等多个政府部门首长组成。这也是美首次制定涵盖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的出口战略。 第三步,全面设限,强化进口管制。作为第二步行动的深化,美国商务部不久前公布了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14项建议,宣称要加强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对进口贸易不公平问题采取更为严厉的立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等“那些市场会受到政府控制的国家”。 美国外贸政策这三步,环环相扣,一步紧似一步,概括下来,大致就是:外贸将是美国经济以后的主攻方向,在出口方面,美国将会全面推动;但在进口方面,美国则会利用“规则”百般限制。 【英国】 英国的商品贸易和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越来越开放,一般情况下,政府基本不干

涉公司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为。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因此英国很注重和倡导建立一个多边的开放贸易体系,也就是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在欧盟内部的大市场中,政府对企业从欧盟之外的国家进口或向欧盟以外的国家出口总体没有限制。对外经济贸易法规上,英国采取的是欧盟共同政策。 在英国,对进出口企业及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的部门有英国公司登记局、关税与消费税局、英国贸工部的出口控制局和进口许可证事务局。凡在英国公司登记局注册的公司,都可以向英国进口许可证事务局申请进口产品的配额。英国对日用瓷器、绝大部分的鞋类产品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对钢铁、化工产品、玻璃制品、烟花制品、皮革手套、玩具、工艺陶瓷制品等实行一般许可证管理。这些均由进口许可证事务局负责办理。 英国对军品及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实行最终用户监督制度。具体做法是英国商人在出口(包括过境转口)高技术产品时必须向英国出口控制局申请“出口许可证”,申请时必须提供进口商和进口国当局提供的保证产品在该国使用的承诺,同时,对武器的出口也实行许可证审批制度。关税与消费税局负责国家的税收。所有从英国出口到非欧盟成员国的货物,必须以出口申报方式向关税与消费税局申报。出口申报可按C88表格形式在机场或港口提交,或者经关税与消费税局批准,采用某种简化程序(具体程序取决于出口商的交易额)。出口到欧盟其它成员国金额超过23.3万英镑的出口商,必须向关税与消费税局提交月报以便进行统计。上述金额以下的出口每年审核一次。 在进口方面,企业在得到银行担保的前提下,经海关同意,可以延迟缴纳进口税和增值税,直至货物实际进口后的下一月的15日为止。在出口方面,对于从英国出口到非欧盟成员国的货物,经海关同意,可以采用某种简化通关手续,具体通关手续视出口商的交易额而定。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英国没有本国的对外贸易法规,它遵循的是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即以欧共体条约中规定的共同商业政策为原则的各项贸易立法,欧盟成员国参与立法过程并执行通过的法律政策。 【德国】 德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多年来,对外贸易一直起着德国经济发动机的作用,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速。德国劳动力成本较高,自然资源也较贫乏,其出口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品质精良、技术先进、服务周到和讲求诚信等方面。德国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是与欧盟国家进行的。除欧盟外,美国、瑞士、中国和日本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德国的外贸政策会不会给德国的网上外贸造成一定的影响呢?例如eBay在德国的交易平台,这些eBay用户在网上售出商品时,商品的出口政策会不会影响到欧元的汇率?而这些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不会直接影响到网上客户的交易。当然,南欧国家对德国的微辞并非毫无道理。德国是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最大受益者。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5%来自对外贸易。实行了共同货币后,其他欧元区国家无法使用货币贬值的办法增加其对德国出口的影响,使它们的产品无法与本来就

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次就职演说

My fellow citizens: 我的同胞们: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今天我站在这里,看到眼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深感卑微。我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也知道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我要感谢布什总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以及感谢他在两届政府过渡期间给与的慷慨协作。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迄今为止,已经有44个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总统的宣誓有时面对的是国家的和平繁荣,但通常面临的是乌云密布的紧张形势。在紧张的形势中,支持美国前进的不仅仅是领导人的能力和远见,也在于美国人民对国家先驱者理想的信仰,以及对美国立国文件的忠诚。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前辈们如此,我们这一代美国人也要如此。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现在我们都深知,我们身处危机之中。我们的国家在战斗,对手是影响深远的暴力和憎恨;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原因虽有一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决策失误,同时也未能做好应对新时代的准备。我们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