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11.5 重组人生长素生产工艺 11.5.1 生长素的概述 11.5.1.1 生长素的 ...

高考生物11.5 重组人生长素生产工艺 11.5.1 生长素的概述 11.5.1.1 生长素的 ...

高考生物11.5 重组人生长素生产工艺 11.5.1 生长素的概述 11.5.1.1 生长素的 ...
高考生物11.5 重组人生长素生产工艺 11.5.1 生长素的概述 11.5.1.1 生长素的 ...

11.5 重组人生长素生产工艺

11.5.1 生长素的概述

11.5.1.1 生长素的合成基因

人类的基因组中含有两个生长素基因,人的生长激素由于表达基因的不同,转录后mRNA的成熟方式不同,蛋白翻译后的加工方式不同,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最终导致了人的生长激素的多样性。

11.5.1.2 人生长素的生理功能

生长素是很多组织生长发育所必需,主要作用有促生长、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氧化及抗脂肪氧化、抗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及细胞中矿物质含量的增加、促进结缔组织的合成、促进胸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及促进T 淋巴细胞的增生。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它可以和其他激素产生协调作用,促进脂肪分解。幼年动物若生长素分泌不足,则生长矮小,人若得此病称为侏儒症,但智力不受影响;若分泌过多,则生长高大,人得此病称为巨人症。成年动物如果发生脑垂体功能亢进,生长素分泌过多则会出现骨骼畸形生长,肢端肥大,过高还会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病。

11.5.1.3 人生长素的临床应用

1985年,美国FDA首先批准了人生长激素用于治疗儿童生长素缺乏症。目前生长素已经广泛在许多国家使用,人生长素的主要适用症主要有:治疗侏儒症及儿童生长素缺乏症,在骨骼未闭合之前使用生长素,可以刺激骨骼端软骨细胞分化,增殖,刺激软骨基质生长,从而使身体长高。

调节心肾功能,治疗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的生长迟缓。

治疗成人生长素缺乏症。

有助于手术后的伤口愈合,临床上用于治疗烧伤、溃疡及大手术后伤口的治疗。

用于延缓衰老,改善运动能力。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1.5.2 人生长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11.5.2.1 工艺流程图

目前,人生长素的主要生产工艺是应用分泌型表达技术,利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人生长素,此技术的收率高,受细菌蛋白的污染较少。

种子培养→发酵培养→离心→粗提→G-25层析→Phenyl层析→S-100层析→DEAE层析→得到原料药。

11.5.2.2 发酵培养控制

种子培养过夜,然后进行发酵,发酵时间一般为16-18小时,培养温度为37℃,期间发酵液的pH值保持在7.0-7.5,溶氧不能低于2019另外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及微量元素。

11.5.2.3 初级分离

将发酵菌体进行冻融破碎处理后,按一定比例,加入4℃的由10mmol/L Tris和1mmol/L EDTA组成的pH 7.5的缓冲溶液中,80r/min搅拌1小时,

离心后收集上清。在上清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45%,4℃放置2小时,

10000r/m 离心30分钟,收集沉淀。将沉淀用10mmol/L Tris和

1mmol/LEDTA组成的pH值为8.0的缓冲溶液溶解,用Sephadex G25脱盐。

11.5.2.4 精制纯化

采用DEAE-Sepharose, Phenyl-Sepharose进行层析,然后再加入固体硫酸铵,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5%,沉淀2小时,离心收集。将收集得到的沉淀溶解后,进一步利用Sephacryl S-11HR及DEAE-Sepharose进行纯化,得到的原料药半成品可以在-2019长期存放。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寒假作业:(7)植物生长素的发现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寒假作业:(7)植物生长素的发 现 1、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2、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3、下面是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据图分析,相关实验结论叙述正确的是( ) A.鲍森·詹森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IAA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拜尔认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C.温特认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

下部的生长 D.达尔文认为单侧光对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使向光面生长比背光面更快,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4、如图是取自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①取自达尔文实验,可用于探究植物的感光部位 B.图③取自鲍森?詹森实验,其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 C.图⑤是温特实验的实验组,其对照组使用的是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 D.图①②④都能验证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因单侧光的照射而发生横向移动 5、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B.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D.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6、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7、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部 C.尖端、尖端下部、尖端下部D.尖端、尖端下部、尖端

高中生物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关注生活细节,养成严谨细心的科学研究习惯。 【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难点】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春华秋实”——植物的生命活动受什么调节的? 1、请同学们观看这幅向着窗户生长的盆景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红杏出墙是 植物的向光性,那继续提问“红杏出墙对她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1、通过“红杏出墙”的现象,得出红杏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继而引导学生简述向光性的定义。

生物有机肥项目计划书

生物有机肥项目计划书 一、生物有机肥项目背景 总结两年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实践,我们的体会是,完善顶层设计和夯实基础能力相结合是前提条件,稳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是内在要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战略选择,转变政府职能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途径,中央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地方政府发挥因地施策相结合是根本保障。 二、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生物有机肥生产制造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名称:承德某某有限公司。 项目规划设计单位:泓域咨询机构 项目战略合作单位:某某集团、某某研究机构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综述 (一)项目建设选址 本期工程项目选址在承德某工业园。 (二)项目建设地概况 承德是河北省省辖市,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过渡地带,西南与南分别挨着北京与天津,背靠蒙辽,省内与秦皇岛、唐山两个沿海城市以及张家口市相邻,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国和解放初期为原热河省省会。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承德还是中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中国摄影之乡、中国剪纸之乡。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三)项目用地性质 本期工程项目计划在承德某工业园建设。 (四)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建设区总用地面积47223.60平方米(折合约70.80亩),净用地面积47223.60

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70.80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生物有机肥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生物有机肥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 (五)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5.45%,建筑容积率1.01,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82%,固定资产投资强度206.63万元/亩,根据测算,本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 四、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中国制造2025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卷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 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C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 ..的是( B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各界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 错误 ..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6、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29、(10分)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用、和表示ATP或dA TP(d 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 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 TP的γ (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 (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1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过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与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带有标记。

生长素在根部运输的几点认识

生长素在根部运输的几点认识 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茎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形态学上端到下端的极性运输,那么,在植物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什么呢? 按照目前流行的各种高中生物教辅资料中,在解释把植物横放后根的向重力性时生长原因时,一般都认为:是根尖产生了生长素,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根尖的远地侧向近地侧横向运输,然后再向根基部方向运输,由于根对生长素很敏感,故抑制了近地侧根细胞的生长,使远地侧根细胞生长速度较快而出现向重力性生长。也就是说,根中生长素是由根尖向根基部的极性运输。然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根中生长素的来源 IAA主要是在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的,合成后即被运输到植株各部和根中。IAA的运输是单方向的,只能从植物顶端往下运输而不能反过来从下面往顶端运输,所以称为极性运输[1]。根据根向重力性Evans-Moore模型,根直立生长时茎尖运向根冠的IAA在根中四周平均分布[2]。高中教材上也提到,生长素主要产生于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素在植物中分布很广,但以生长旺盛的器官和组织如正在生长的茎尖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胚芽鞘、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等含量较多,而在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甚少[2]。从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根尖尤其是根尖分生组织中的较多生长素不是根尖产生的,而是茎尖产生后向下运输一直运输到根尖,并作用于根尖的。 2根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植物根中的生长素也表现极性运输的性质,不过是由根基部向根尖方向的运输,即向顶运输[2]。 目前,对根的向重性普遍是这样解释的,也就是Evans(1996)提出的根向重力性Evans-Moore 模型:IAA在地上部合成,经维管系统运输到根,当根尖处于与重力线方向平行时,根冠细胞中淀粉体沉降在柱细胞的底端,此时Ca2+和运到根冠的IAA向四周平均分配。然后IAA再经根皮层向基方向运至根伸长区,以促进伸长区细胞均衡伸长,使根仍与重力线方向平行生长(图A)。但当根处于水平方向时(图B),淀粉体沉降至柱细胞下侧,从而促进Ca2+与IAA在下侧释放。Ca2+还增强IAA 进入向基性的运输流,使IAA更多地经皮层运输到根的下侧,并在下侧积累。这种超最适浓度的IAA会抑制根下侧的伸长,从而引起根向下弯曲的运动反应[3]。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主备人:宋华祥审校人:滕军印制份数:1000 【学习目标】 1. 分析生长素发现中每个科学实验的过程、结果、结论,并用流程图解整理 2. 交流并得出对植物向光性解释 3. 指出生长素的化学性质以及植物体内其他生长素类似物 4. 记住植物体内常见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概念 5.. 举例说出生长素合成、分布部位 6 研究生长素极性运输,包括总结运输特点、设计评价分析相关实验 7. 模仿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尝试对生长素研究的相关实验设计 【学习任务】 1. 生长素发现中经典科学实验的整理以及对向光性解释(目标1、2、3) 1.1用流程图写出达尔文实验的过程结果以及结论 根据上例依次写出达尔文其他实验过程结果以及结论 综合以上实验,达尔文提出:照射使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1.2 用流程图解依次写出詹森、拜尔、温特实验过程结果以及结论 1.3 将达尔文所谓的刺激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科学家们首先从植物体内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研究发现,还有、。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造成的。 2. 植物激素概念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目标4) 常见的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概念中概念中,你认为值得注意的是 3. 生长素产合成和分布部位(目标5) 生长素合成部位是,这些部位经过生化反应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生长素相对集中于部位,例如、、、等处。 4. 生长素运输(目标6、7) 生长素的运输包括非极性运输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需要的条件是、,运输方向是。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写出主要思路: 【巩固练习】 1.下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 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2.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A 杨树顶芽的生长 B 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 C 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 D 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 3.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 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①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 放在琼脂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如上 图A、B所示。 ②实验结果:如上图C∽F所示。 [图中D、E和F用一块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 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 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2)图C和D说明什么? (3)图E和F说明什么?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反思】

1至5万吨有机肥生产的工艺流程

1至5万吨有机肥生产的工艺流程加工有机肥原料如下: 1、农业废弃物:比如秸秆、豆粕、棉粕等。 2、畜禽粪便:比如鸡粪、牛羊马粪、兔粪; 3、工业废弃物:比如酒糟、醋糟、木薯渣、糖渣、糠醛渣等; 4、生活垃圾:比如餐厨垃圾等; 5、污泥; 有机肥原料发酵工艺: 机肥全套生产线产品是以鲜鸡粪、猪粪,秸秆,污泥等为主要原料制造成有机肥料,不含任何化学成份。那么该如何操作有机肥生产线生产肥料呢? 下面为大家介绍有机肥生产线 一、设施:地面堆放 二、设备:铁锹、粪钩、脸盆、称等。 三、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将需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水量在70%左右)称量分份;准备BM菌剂。 2、生产工艺 (1)将畜禽粪便和BM菌种按1:10000的重量比例进行混合,然后进行搅拌,搅拌2-3遍即可。 (2)搅拌好的发酵物水份应控制在55%-60%,达到手握成团,松手既散的效果即可。 (3)把搅拌好的发酵物堆放到平地上面,高度不小于1m,宽度不小于1.5m。长度不限。 (4)发酵24-48小时,温度可过到55℃以上,最高达70℃以上,三天可达到除臭效果。 (5)堆放发酵10—15天后达到无公害和国家有机肥标准,可作基肥和专用肥使用。 步骤一:拌匀发酵剂。 1~1.5吨干鸡粪(鲜鸡粪约2.5~3.5吨)加一公斤鸡粪发酵剂,每公斤的发酵剂平均加5~10公斤米糠或玉米、麸皮,搅拌均匀后撒入已准备好的物料中,效果最佳。 步骤二:调剂碳氮比。发酵肥料的碳氮比应保持在25~30:1,酸碱度调到6~8(ph)为宜,因鸡粪的碳氮比偏高,应在发酵时加入一些秸秆、稻草、蘑菇渣等一起发酵。 步骤三:调节鸡粪水分。发酵有机肥料的过程中,水分含量是否适宜非常重要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保持在60~65%,判断方法:手紧抓一把物料,指缝见水印但不滴水,落地能散开为宜。 步骤四:鸡粪建堆。在做发酵堆时不能做的太小太矮,太小会影响发酵,高度一般在1.5米左右,宽度2米左右,长度在2~4米以上的堆发酵效果较好。 步骤五:拌匀通气。发酵助剂是耗氧性微生物,所以在发酵过程中应加大供氧措施,做到拌匀、勤翻、通气为宜,否则会因为厌氧发酵影响物料发酵效果。 步骤六: 发酵完成。一般在鸡粪堆积48小时后,温度会升至50~60℃,第三天可达65℃以上,在此高温下翻倒一次,一般情况下,在发酵过程中会出现2~3次65℃以上的高温,翻倒2~3次即可完成发酵,正常一周左右可发酵完成,使物料彻底脱臭、发酵腐熟,灭菌杀虫。鸡粪发酵有机肥技术鸡粪经鸡粪发酵剂发酵之后,肥效更好,使用更安全方便,还可提高化肥利用率等。不仅鸡粪可以发酵有机肥,各种动物粪便、秸秆、落叶垃圾、树皮、锯末等均可发酵有机肥,发酵方法基本一样。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无论用什么物料发酵有机肥,都要把握好水分含量,否则会功亏一篑。 5万吨有机肥生产工艺: 1、生产工艺发酵池投放发酵物--均匀撒入菌剂--翻堆发酵--发酵12-15天--出池--分筛--粉碎--予混--(造粒)--烘干--冷却--筛分--包装--出售. 2、生产设备工艺流程 1)、槽式翻堆机采用槽式生物发酵,根据您的生产规模需建9米宽45米长发酵槽三条,将发酵物连续投入发酵池中,每天利用翻堆机向发酵槽另一端移位三米,同时能够起到水分调节和搅拌均匀目的,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生物试题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生物试题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答案】D 【解析】哺乳动物卵巢分泌的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作用于乳腺细胞,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结合,进入卵细胞内完成受精作用,是直接接触,所以D正确,A、B、C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完整性,可以选择性吸收物质,而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有机物,若细胞膜 完整,则无法进入,而破坏后则可以进入,A正确;氨基酸不含有肽键,而双缩脲试剂用来检测蛋白 质中的肽键,B错误符合题意;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通过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溶液或改良 的苯酚品红溶液,C正确;斐林试剂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还原性葡萄糖在水浴加热下还原成砖 红色,D正确。 3.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 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林科院 9310031 傅建平 摘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并受许多因素调控,研究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输出载体输入载体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在植物叶原基、幼叶以及发育的种子等部位合成,沿茎或根进行传输。生长素在茎切段试验和胚芽鞘试验中表现刺激细胞伸长生长,它的主要生理作用还包括诱导不定根发生促进维管束分化、控制向性生长和顶端优势,以及调节植物开花坐果等生理过程。在植物茎尖合成的生长素需要通过极性运输到达靶细胞才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生长素极性运输广泛参与植物的叶片发育、花的分化、维管的分化、胚胎发育、光形态建成以及侧根的发育等。。早期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主要采取施加极性运输抑制剂如NPA、HFCA、TIBA、CA的方法。后来通过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突变体的研究, 从分子水平上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偶联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进一步发现了极性运输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现象之间的联系。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点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单向运输的现象。在高等植物茎中, 生长素由茎尖合成位点极性运输到茎基部的作用位点。生长素极性运输具有依赖于能量、需要O2、对温度敏感、随年龄增加而减弱等生理特点,是一种需要消耗代谢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其运输的速度比维管系统中的运输速度慢得多。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些化合物如TIBA和NPA等能抑制生长素极性运输, 缺氧会严重地阻碍生长素的运输。此外, 生长素又有自动抑制现象, 即先发育的器官通过其合成并向外输出的生长素抑制后发育期器官生长素的输出。 2 极性运输处于主导地位 从整体组织看, 生长素的移动方向是向基性的。极性运输与能量消耗有关, 它包括生长素从上部细胞的透出和向下部细胞的透入, 透入时几乎不受代谢抑制剂或缺氧等因素的影响, 而透出却明显地受这些因素阻碍。显然, 极性运输是一种同代谢过程密切联系的主动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输过程, 前者与组织极性有关, 后者由重力作用引起, 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起作用并引起多种生理效应。那末, 在倒置的茎中, 是否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生长素向形态学的顶端逆极性运输呢?当然, 很难设想在这情况下感应重力的横向运输机制完全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但正如实验所表明的那样, 茎的倒置并不能改变生长素的总的运输方向, 也就是说, 极性运输仍处于主导地位。 3抑制剂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调控 生长素输出载体是极性运输的主要调控部位。目前对生长素极性运输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PA结合蛋白对输出蛋白活性的调节上。常用抑制剂三碘苯甲酸( TIBA )和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研究生长素极性运输, 它们对输出蛋白起负调控作用: 与负责IAA运输的载体蛋白结合, 通过改变载体蛋白的构象, 抑制IAA 与载体蛋白的特异性结合, 从而抑制IAA的极性运输。

生物有机肥国家标准

生物有机肥国家标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生物有机肥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俊、沈德龙、姜昕、陈慧君、关大伟、曹凤明、李力。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有机肥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藏。 本标准适用于生物有机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 18877—2002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 ××××—2004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T 1250-1989 极限数值的表述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2004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B/T ××××—2004 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 NY 525—2002 有机肥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生物有机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4 要求 菌种 使用的微生物菌种应安全、有效,有明确来源和种名。 外观(感官):粉剂产品应松散、无恶臭味;颗粒产品应无明显机械杂质、大小均匀、无腐败味。 技术指标 生物有机肥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生物有机肥产品技术要求

安徽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答案

2012年高考安徽理综(生物部分) 1.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III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1题。经吡啰红甲基绿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因此可观察到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细胞核被染成绿色,故A、B错。苏丹Ⅲ可将细胞内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故D错。健那绿可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故C正确。 2.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2.题。Na+流入细胞是由高浓度流入低浓度,故为被动运输。Na+排出细胞是通过Na泵排出,也为被动运输。故本题选C。 3.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

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 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 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 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 3题。脊椎动物的细胞凋亡在生命活动的每个时期均可发生,故A错,神经元细胞凋亡与否与是否接受了足够量的神经生长因子有关,所以,神经元的细胞凋亡并不仅仅由基因所控制,故C、D错,选B。4.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1/9 B、1/16 C、4/81 D、1/8 4题。因感病植株在开花前死亡,故在杂交产生后代时,RR和Rr所占的频率均变为1/4,因为是随机交配,故为1/4R r×1/4R r→1/16rr,选C。 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 生在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 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现代农业科技 杂志社——国家优秀

收稿日期2009-01-14 极性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个体的组织器官在生长轴向上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从受精卵开始就已经具备。德国植物学家Bünning 在1973年曾说过“没有极性就没有分化”[1],可见极性对植物发育的重要性。大量事实证明,生长素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控制着植物的极性发育。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与迅速发展,人们从各个层次上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植物的极性发育,下面将近年来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激素的极性分布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与动物不同,植物的形态建成并不能在胚胎期就能全部完成,而是随个体发育而不断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这一过程贯穿于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周期。研究发现,植物激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控着诸如顶端优势、器官与维管束分化等许多发育过程,其调控机制与动物有所不同,植物激素是由其所产生的部位移向其作用部位,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激素的种类而不同。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过生长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动物激素则是由身体的某些部分(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专门制造并直接分泌到组织间隙液和血液中去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是体内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们可以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达到另一类细胞,调节后者的生理功能(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植物激素是一种存在于植株体内的痕量物质,控制着植株的形态建成。早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C.Bonnet 和Duhamel du Monceau 首先提出植物的生长发育受体内某种汁液控制;1880年,德国科学家J.von.Sachs 指出“控制植物根系和其他器官形成的物质,在植物体中具有极性运输的特性,并能控制植物生长”;1983年荷兰科学家F.Kogl 等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高活性的生长素(auxins )———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 )[2] ,从此,植物学界展开了对激素 的研究热潮,并用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成功地解释了植物体的顶端优势现象。研究表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由此Bangerth 提出了原发优势假说,认为“先发器官通过其合成并向外运输IAA 而抑制后发器官中IAA 的输出,导致后发器官(如侧芽)生长素浓度增高,最终抑制其生长” [3,4] 。生长素的这种由先发器官到 后发器官的极性运输对植物体轴的建立和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着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成。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参与了植物从胚胎发育、原基形成到果实成熟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例如,生长素极性运输基因PIN1、PIN4和PIN7在拟南芥胚胎早期有规律地表达,控制着早期胚胎的发生过程,并控制着胚胎子叶的发生位置[5];同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分布也能决定叶原基的起始位置,如Reinhardt 等发现生长素的局部浓度和PIN 蛋白在膜上的重新定位对侧生器官原基的起始位点的决定是必需的[44]。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生长素是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一种植物激素,它可通过极性运输实现其在植物体内的差异分布,而这种差异分布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燕麦胚芽鞘“供体-受体琼脂块法(donor-receiver agar block method )”的经典试验表明,它可像其他大分子物质一样在植物维管系统中运输,而这种运输除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外,同时也存在着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其速率为5~20cm/h [17,24]。 研究发现,生长素在植物主茎茎尖、幼嫩叶片中合成后,通过位于木质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沿主茎向茎基部运输;而在根部则存在2种不同的运输方式,一种是在中柱细胞中由根基向根尖的向顶式运输,另一种则是在表皮细胞中由根尖向根基的向基式运输[15,16]。生长素的这种极性运输为其浓度在植物体内的差异分布提供了条件,而这种激素的浓度梯度分布又为植物发育和分化提供了必需的基本保障[5,6],并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影响着诸如两侧对称、维管分化和器官发育等发育过程,对发育中胚胎的极性启动和维持起重要作用[24];而在对拟南芥花分生组织的研究中发现,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的浓度差异分布影响花原基发生的起始位置[8]。在对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研究中,Rubery (1974)和Raven (1975)等提出“在生长素运输细胞的基部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控制极性运输的输出载体”的假说,这种假说在随后的试验中相继得到证实[13],如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能够得到一些特殊的表现缺陷型的植株;倪迪安等于1997年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而导致烟草的不定芽叶片发育形成喇叭状,此外,在拟南芥根的生毛细胞中根毛的发生位置发生改变[9,14];Y.E.Choi 等于2001年发现TIBA 可破坏不同时期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球形胚的两侧对称性,并抑制根尖和茎尖顶端分生组织以及维管束的分化,但对于体轴已经建成、形成了两侧 摘要研究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对植物发育的影响,就国内外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生长素;极性分布;极性发育;极性运输中图分类号S48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3-0011-04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王凤娇 宋晓婕王万军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1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2018天津高考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及标准答案

生物部分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2.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 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 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X X 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3.生物膜上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行使不同的功能。下表中依据膜蛋白功能,对其类型判断错误的是选项膜蛋白的位置、功能膜蛋白的类型 A.位于突触后膜,识别并结合神经递质受体 B.位于靶细胞膜,识别并结合激素载体 C.位于类囊体膜,催化ATP合成酶 D.位于癌细胞膜,引起特异性免疫抗原 4.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 B)对无节律(X 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 B 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 B X b 类型的变异组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C.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5.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6.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 N1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2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1/3? B.1/4?C.1/8 D.1/9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4题,共44分。 7.(10分)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功能受多种物质影响,与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1)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可降低VSMC膜上Ca2+运输蛋白的活性,导致进入细胞内的 Ca2+__________(增加/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上述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调节。

验证生长素极性输

验证生长素极性输

————————————————————————————————作者:————————————————————————————————日期:

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一、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因而这次实验,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本实验研究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可自愿结合组成若干小组,要求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工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 2、能力目标: (1)学习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来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2)学会验证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 (2)通过实验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体会科学理论往往在生产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 四、教学难点:掌握验证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五、学情分析 本实验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的。学生往往比较有积极性,将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生产中这就是实验的出发点,即全面展示这节课的知识点,又要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原于生活,创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课前准备: 加拿大飞蓬幼苗,琼脂块,生长素 七、教学过程: (一)、目的要求: 1、学会验证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学会用验证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3、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作者:————————————————————————————————日期: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

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推进新课 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 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 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 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 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 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 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 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师:对,非常好,在生物学中我们把这种植物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那么,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呢?大家先看这么一个资料。 课件展示: 展示植物根的向地性。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向性运动。 师:体验下列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找学生代表从不同方向刺激含羞草叶片,叶片闭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含羞草叶片受到刺激,产生闭合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不管从什么方向刺激,都引起闭合。不是单一方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 师:答得好。 师:请同学们讨论植物还有哪些向性运动的例子?学生讨论,老师简单总结:向性运动:单一,定向。 师:同学们了解清楚了向性运动,下面我们来探讨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