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版新课标学习体会

2017版新课标学习体会

新课标学习体会

经过这段时间对2017版新课标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由新旧两版高中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方面的比较可知,要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高中语文教学需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突破性改变。

1.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应凸显综合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发建设语文课程内容。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内容综合性的强调。

为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高中语文教学首先需要突破传统教材和课堂的限制。打破以教材为本、以课文为本的现象,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创造、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为对“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的关注与落实;转变并丰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储藏者,也不单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成为学习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应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从丰富的课程内容中汲取养分,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

2. 高中语文教学应凸显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凸显实践性的必要。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性主要体现为“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其最大的弊端是实践目的功利化,实践内容脱离现实,实践形式与途径单一,实践能力呈线性发展。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性的凸显应关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的引入与创设,让语文实践根植现实生活;应丰富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让语文实践成为学生的习惯;应借助新媒介、新技术等平台与手段扩展学生语文实践的路径和形式,让学生的语文实践实现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应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的语文实践呈现层次性与结构化。

3. 高中语文教学应凸显人文性

新课标明确了新时期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了语文课程学习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见,语文课程在育人上的独特功能。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将“人”的品质与道德发展,对祖国、民族、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语文课程的内容建设和语文实践的真实活动中,人文性的凸显不再是触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贴地而行的精神食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