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婚俗大抵效古六礼:潮俗称纳采为“提亲”,问名呼为“合婚”或“合八字”,纳吉称为“定亲”或“()定”,纳征呼为“送聘”、“行聘”,请期呼为“择日”、“择吉”,亲迎呼为“迎亲”。

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

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事,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送给新娘礼物,这叫“送花粉”。

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潮州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

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

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花水

临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种花草泡水沐浴,浴后穿上“五裾齐”的上衣,也称“上轿衫”,意取五福齐全。有些地方的新娘在沐浴后,要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而且,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的幸运带走。

分钱米

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在饶平海山镇,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瓮里。

吃半碗饭

新娘出门前的早上,娘家会煮一顿四道菜或九道菜式的早饭供新娘享用,其中必定有煮猪肠、猪肚、卤菜及好合菜等四款寻常菜式,而给新娘的饭要装得满满,但新娘子只可吃一边(即半碗),表示出嫁后,也要有余钱留给娘家。

安床

迎亲前,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要选择吉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安床完毕,要将一条“安床大吉”和“麒麟到此”的条联贴在床上,然后叫一个男孩到床上躺一会,意味着早生贵子。

接新娘

结婚当日,新郎到新娘家,用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把新娘载回,伴娘、阿舅(新娘的兄弟)伴新娘而至。阿舅要备有礼品到男方家,这礼品除要有雌雄

鸡一对外,特别要备上一瓶灯油,其意为男方“添丁”,现在,有的用化妆油代替灯油。小舅子到了亲家家里,会受到热烈款待。

出嫁时,新娘要带上嫁妆。嫁妆中,必须有灯、木屐、针线、镜子、梳子、尺子、米筒、草头肚兜(肚兜中夹上两株连根的草头香,即莎草)等,要备上送给儿童的玩具、文具,送给亲朋好友的袜子。其中带木屐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带梳子象征着新娘做事有如梳头,有条不紊。现在有的用小孩用的小被子叠成肚兜状,在被中夹上草头,便成草头肚兜。

吃“五碗头”、“合房圆”

进洞房后,新娘要吃“五碗头”:龙箭鱼、猪肝煮葱、韭菜炒猪肉、肉丸、甜碗——糯米饭或芋泥。桌上四角放四个甜杯,杯里放红糖,每挟一菜都粘一点红糖,意取从头到尾件件甜。龙箭鱼象征能干,猪肝煮葱象征有官做、聪明、通情达理,韭菜象征长命和快发,肉丸象征团圆,甜碗取生活甜蜜,都属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新郎新娘要坐在床的两端吃“合房圆”,即吃甜汤圆,在吃一半之后将剩余的交换着吃。

敬甜茶

结婚当日中午,男方宴请亲朋。午宴结束后,就由婆婆或新郎带新娘出来向亲友客人们敬甜茶,或者敬槟榔。敬茶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辈序,婆婆或新郎要在旁边挨个教给新娘:这个是谁,那个叫什么。长辈喝下一杯喜茶,就得回赐一个红包,俗谓之“赏面钱”,并说上一些祝福的话语。

结婚当日,左邻右舍,男男女女说说笑笑,过来食喜糖、看新娘。新娘要送玩具、文具给儿童,送袜子给亲朋好友。

返厝

结婚第三天,新娘新郎要举行“回门”礼,即回新娘娘家。“回门”礼连续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三返厝”。头两次回娘家,新娘新郎需在娘家吃午饭,但要在煮晚饭之前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过夜,有的地方是在结婚四个月之后才举行“回门”礼。

以六礼为内容的潮州婚俗,经历代演变而有精简和变异。当代大多已废弃旧俗,从简从新。旅行结婚、举行小型茶话舞会和参加集体婚礼成为时尚。部分恋旧者,则还保持旧婚俗。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 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满月后,回娘家探亲。“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澄海实验学校 初一(14)班 杜斯康

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目录 春节习俗 (4) 立春风俗 (5) 元宵节 (6) 潮汕人过清明节 (9) 潮汕端午习俗 (10) 潮汕中元节 (12) 中秋节的习俗 (17) 冬至 (19) 除夕 (21) 实践总结 (23) 目录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 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 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 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 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 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娄烦县婚嫁习俗调查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郝晓芳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娄烦县婚嫁习俗调查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郝晓芳 指导教师:蔡丽质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娄烦县婚嫁习俗调查 摘要:娄烦县婚嫁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分为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后礼节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都包含着诸多蕴含着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因子的环节,这些环节或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或反映着封建思想的糟粕。本文将对整个婚嫁流程进行叙述,并对流程中的一些典型环节如“离窝”、“吃子孙莜面”、“宴席”等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让人们对婚嫁本身的文化内涵能够尽可能地准确把握,并去粗取精,让婚嫁习俗既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可以剔除封建迷信的因子,进而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字:娄烦县;婚嫁习俗;婚嫁流程;文化内涵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Lou Fan Province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rriage in Lou Fan Province: marriage preparation, wedding ceremony and marriage etiquette, and every stage has showed the ef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So these stages unavoidably reflec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such as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feudal thoughts. The paper will give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marriage, and then mak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stages in the process, such as “Li Wo”, “Eating Zisun Youmian” and “Banquet”, so as to grasp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arriage and then make people get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arriage. Besides, by discarding the dross and selecting the essential, the marriage process can be a carri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get its own development. Key Words:Lou Fan Province; marriage etiquette; marriage process; cultural connotation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习俗文化安徽 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称过礼、下礼,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 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

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 二,称四大红媒。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 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然后由媒人定一个好日子定亲,即订婚。 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 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当时订婚,男方需要准备四样吃的礼物,有几十斤猪肉,两箱酒,两条鱼,六包糕点赠送女方,还有缝纫机,脚踏车,手表,录音机,照相机作为订婚礼,俗称三转一响一嘎叽。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订婚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带几件礼物,如研究鸡鸭鱼肉等到女方家,同时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过节,过节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新衣服,也要给女方红包。 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大约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个月,请媒人定下结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选择

广州婚嫁习俗

广州婚嫁习俗 虽然我地都是时尚新人,但是到左结婚的时候,就吾再系同lg两个人既事啦,爸爸妈妈老爷奶奶一辈,好多都仍然相信属于我地广州的一些婚礼礼仪、习俗、顾忌,吾好话我地迷信,有好多习俗虽然比较繁琐,但是为左比所有我地身边既人一个美好既回忆,麻烦就麻烦D啦!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所谓《六礼》则是娶妻必须办妥的六项手续。每段婚姻均须完成这六个步骤,才算得到正式承认。 《三书》[聘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用作确定婚约。[礼书]:男家在过大礼时女家的书信,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迎书]:迎亲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柬。这三书是整个婚礼程序中男女互相致敬的书柬。 《六礼》 [纳采]是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便会请媒人做媒[提亲]。 [问名]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会将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即年庚八字)交给媒人,媒人会将准新娘的八字、姓名、籍贯及三代资料等写在红纸上(称为“庚贴”)交给男家以占卜吉凶,目的在于防止近亲婚姻,以及占卜其婚姻是否适宜,亦即*夹八字*。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如果男女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冲相克,便可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议婚可以进行并商量订亲条件。所以以前算命先生对婚事掌有最大的权柄,亲事成与不成全凭他的一句话,有人称这种仪式叫[小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较完整,同时也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此举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爱护与尊敬,亦显示着财势。这种习俗延至现在仍是婚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点收大礼的工作一定要由女家长辈代办。男家备礼金和多种礼物送到女家,作为订亲仪式。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除送赠聘礼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于过大礼当日请女家决定大婚之期。男家聘礼送到后,男家的女宾会打开礼盒挑选几件金饰为新娘戴上,边说吉祥话,之后大家互相祝贺道喜,过大礼的仪式便算完成。 [请期] 亦即[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当吉期择定后,再通知女家为女儿出嫁作好准备,便是请期。 [搬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

中国婚嫁民俗

中国婚嫁民俗 婚礼 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所谓婚嫁 婚嫁文化是人类得以健康文明进行繁衍生息的一种礼仪,风俗,制度,禁忌等一系列相关理念思想、行为、追求的总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婚嫁形式和内容。它们是展示人类文明程度重要参考。是各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婚礼 可分为三个阶段﹕ 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 是,即「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 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古代婚礼的六道仪式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表达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请求。纳采要带礼物【问名】请媒人交换男女双方姓名、生辰、籍贯、三代的名号与官职。也就是互相通报“年庚八字”。 【纳吉】纳取吉利之意。这些活动叫“合婚“,近代所称“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订婚”。 【纳征】征也称为“纳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里送彩纳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国传统婚姻被称之“买卖婚姻” 【请期】请期就是男方选择结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意见,相当于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 【亲迎】就是迎娶,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 中国传统婚礼 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 1. 三书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 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 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

潮汕春节习俗

潮汕春节习俗 饮食文化 一、年夜饭的来历 明清以来,吃团年饭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风俗,却又很少见到“围炉”的做法。顺治《潮州府志》对当时潮州人“围炉”风俗的描写:“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是很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的。 火井的形制如何,不必要也很难考究,但它的作用,相当于在人类历史早期就出现的、现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的火塘灶,应该没有问题。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在《灶与灶神》一书里,谈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家庭中火塘灶和锅台灶的作用: 尽管后来汉式锅台灶亦已广泛流行于各民族地区,但从传统文化习俗及在居住空间的重要性而言,后起的锅台灶都远远赶不上火塘灶。如不少山区的纳西族祖房内原来只有火塘灶,后来在火塘灶附近砌有锅台灶,但火塘灶才是与神灵、祖灵关系密切之地,家庭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宗教活动都围绕着火塘灶进行,各种社会性规范也体现在以火塘灶为轴心的空间中。 在潮汕民居里,只有汉式锅台灶。但在年夜临时设臵的火井,显然与民族地区和锅台并存的火塘一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空间位臵看,火井设于厅,处在居屋的中轴线;大厅是祖先神龛所在,是祭祖祀神的地方,同时,大厅又是平时主人接客的地点。从文化习俗看,虽然火塘灶早已经在潮汕人的家庭里消失了,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家庭的象征,在除夕这个重要的节日,仍然以火井这样一种带有礼仪性质的形式,延续下来。火井之设,在祭祖结束后,而全家老幼,“相围以食”。这个火井,可以说是家庭的标志。其重要性,是锅台灶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上面的分析可以成立,这种“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的做法,也许就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孑遗。 现在,潮汕年夜已不再设火井,但合家围炉吃年夜的习俗仍然保留。过年前,外出的家人必须赶回来围炉,全家团聚。潮汕食俗,年夜饭各种丰盛的鱼肉莱肴之外,必须有一盘猪血猪肠炒大蒜,一盘海蚶。这两道菜,不过是借着潮汕话的谐音,取“长久”、“发财”的好兆头。 吃过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回以祝语之外,要给小孩压岁钱。年事已高的长者,也会收到能赚钱子孙的压岁钱。潮汕人把这种习俗叫做:“压腰”。 二、传统菜肴及象征意义 自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人逢年过节必得买鸡、鹅、鸭、鱼肉,新年头一天要祭拜公祖,答谢神明,当然更得“三牲”齐全。再添制些新衣饰、新家具、器皿等,有“去旧迎新”之意,再选购春联,贴于门前,辟邪之用;尤其要买柑桔、橄榄,柑桔意为“大吉大利”,象征吉祥如意。还有,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在“挽面”快绝迹了,只有老一辈人还流行这种去掉面部杂毛的做法。现代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另外,家中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潮汕工夫茶是潮人饮茶习俗,泡茶方法,品茶艺术及礼仪礼俗的总称。它既是潮汕城乡每户必备的日常饮料,也是潮人接待客人最高礼遇。有贵客人来访,必泡工夫茶。 潮菜宴席离不开工夫茶,当主、客人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之后,喝上一小杯甘醇的工夫茶,既能解肥腻,又可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更好地品尝下道菜肴美味。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主、客人入座时上第一道工夫茶,再上一道菜,以后视菜品而变,一般菜有肥腻或炸类食后配上工夫茶,以便解腻清口,宴席整个过程可以穿插2至3次,宴席结束时,上最后一道工夫茶,使大家进食更有韵律和节奏,一饮一食,相得益彰。 年俗家趣 一,贴门神、春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是为了纪念祖先,也有意思说是让祖先跟我们一起过年,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三,吃团圆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大都吃火锅,潮汕人说是“围炉”有团圆的意思。 四,送压岁钱。 这是小朋友最最开心的时刻了。在潮汕只有还没工作的人才有压岁钱,工作了的人就要给压岁钱了。潮汕人给的压岁钱很

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名 学号08051153 院系(部所)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类 任课教师陈琳 完成日期2009年 10月 8 日

礼仪之光 ————石桥镇婚姻习俗调查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视不得也小看不得,过了这道坎,就步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漫长的等待期,等待着新生命的诞生,等待一个崭新世界的来临,等待他们以后也会像我们一样的继续这样使命下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石桥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在广西最东面,此地处于两广交界地,位于苍梧县东北部,距梧州市57公里,属亚热带、半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优质稻谷,俗称苍梧县北部粮仓,虽然本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石桥镇却是全国小康示范镇和广西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市、县文明圩镇和文明市场,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去广东打工为生,本镇以及附近几个镇的婚姻习俗大体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这边地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婚姻习俗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汉族婚姻仪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在此给大家分析一下。 在此先说一下我们这里婚姻习俗的历史,据我在村里面问老人得

出的结果,在九几年以前,我们这的婚姻习俗还是非常传统与保守的,基本上都是通过说媒来定婚情的,根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就拿我的爷爷奶奶来讲,我爷爷也是到了结婚年龄就叫媒人找了一个也是待嫁的女生,基本上是双方见过一面之后就开始订婚了,根本没有拍拖的这么一个阶段,我爷爷说那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空谈感情,因为那时才五几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搞大生产。还有一种情况是叫“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这个在清朝流行的习惯在我们村也有发生,我采访了一下这个童养媳老婆婆,她说那时是因为家里面孩子太多,家里面没有经济能力供养起这么多个小孩,结果是她们最小的两个姊妹(另一个是她妹妹)被家人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婿婚,招赘婚大多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他们希望招赘女婿来照顾他们,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二叔就是,因为女方那边没有男丁,所以他们两结婚的时候是男方“嫁”到女方去,这样就我二叔名义上就成了岳父的儿子了。 跟这几种传统保守情况不同的恋爱自由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事,下面重点讲这种情况。 现在我所见的恋爱比较少说媒这一情况了,当然也是存在的,但不细说,现在一般的恋人之间都是彼此自愿相识自愿交往恋爱自由,跟基本的谈婚论嫁的习惯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个方面:说亲,在择亲的基础上,男家则备办一篮糯米饭,几斤肉,一壶酒,几斤米糕(或饼子)等,于吉日良辰正式托媒人将礼物送往女家

潮汕婚嫁风俗

潮汕婚嫁习俗==最为传统的婚嫁习俗 潮汕婚俗大抵效古六礼:潮俗称纳采为“提亲”,问名呼为“合婚”或“合八字”,纳吉称为“定亲”或“(扌克)定”,纳征呼为“送聘”、“行聘”,请期呼为“择日”、“择吉”,亲迎呼为“迎亲”。 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扌克)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汕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汕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事,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送给新娘礼物,这叫“送花粉”。 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潮汕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 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花水 临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种花草泡水沐浴,浴后穿上“五裾齐”的上衣,也称

仙桃婚嫁风俗

仙桃婚嫁风俗 在仙桃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民俗,首推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人生仪礼中的婚嫁习俗。 (1)婚嫁仪礼 1、陪十姊妹: 结婚当天,在男方迎亲队伍来之前,新娘出嫁要“ 哭团圆” 又叫“ 陪十姊妹” ,这是一种是哭嫁形式。新娘子的父母邀请近亲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吃新娘在家的最后一顿饭,席上一律是红碗红筷。首先由新娘哭“ 十摆” ,新娘哭“ 一摆” ,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 十收” ,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其实现在嫁女多过于喜庆,很少有真哭“十摆”“十收”的,但形式仍在。 2、迎亲: 婚嫁仪式中最热闹的当属迎亲。男方迎亲队伍中,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结亲的队伍就向新郎家相反的方向走了,因为回男方家是不能走同一条路的,一定要绕个圈,意在接的新姑娘不是“半转”(傻瓜的意思)。离男方家还有近两里路的时候,“送亲”的就得停下了,接着由公公开始背媳妇了(按照仙桃民俗,“叔”字辈的亲戚都要背新娘,这些背新娘的人称为“扒灰佬”,扒灰佬有“正宗”和“水货”之分。正宗是指新郎的父亲即公公,水货是指其他叔字辈的亲戚。并且当日公公婆婆都要“化妆”,公公脖子上挂火剪,表示要“下得厨房”,婆婆挂上两个醋瓶子表示“吃醋”。) 公公这时候在众人的嬉闹下面红耳赤的被亲戚按在了车门口,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公公就得蹲在车门口,背上媳妇后,在众人的牵引下就开始吹吹打打往家里走了,鞭炮声、锣鼓声、嬉闹声,声声入耳,很是热闹。除了亲戚朋友外,围观的乡亲也很多,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婚礼场面了,能跑得动的都出来了,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往新郎家走去。3、宴席: 仙桃过去和现在,家逢男婚女嫁的喜事,都要操办婚宴,接“知宾”先生帮助安排客人入席,这是知宾的职责。知宾一般由知晓宾客礼仪的“明白人”担任,他依据亲朋关系、辈份高低、年纪大小、桌面的摆法,开席时,安排宾客“对号”入座。嫡亲舅、姑、姨父坐上席席首位,其他表亲、同辈朋友则按其长幼座序陪主宾入席。

婚俗调查报告

婚俗调查报告 篇一:婚俗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5周年婚俗的变化 经过35周年的时间转移,中国人的结婚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简朴风格走向多元化,不断创新,时尚元素的添加让婚礼变得格外炫目与多姿多彩。我们从爷爷奶奶辈的婚俗到爸爸妈妈辈的婚俗介绍,直至今日。 生,死,爱(婚)是人生三部曲,而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多年家庭伦理,血缘继承观念中,家族能否繁衍生息,人丁是否兴旺,是一件万分重要的事。结婚就关系到了传宗接代的大事,所以婚礼程序繁琐,礼仪众多。 在1978-1982年结婚的人群中,大多农民出生。虽然封建制度早已废止,改革开放也刚刚起步,但数千年来的封建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以在对待婚姻上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为主,主张门当户对。在整个结婚礼仪中,很多农村地区仍保留了传统的婚礼形式。婚前要合八字,看属相,配五行以及需经历提亲,订亲,成亲,看嫁资,安床伴郎,享先,坐花轿,开面,上轿,拜堂如此繁琐的程序。在婚礼的第一天晚上,还有“贺郎酒”,即在拜堂晚上,男家为好日正席酒。新娘须逐桌为长辈和其他客人斟酒,酒要斟满但又不能溢出。

喜宴之后就是吵新房,谚云“三日无大小”。成亲那天新娘不多与客人说话,吵房要先逗新娘开口,看其衣裳纽扣,五颗说是“五子登科”,看其脚踝,说是看“老寿星”。闹到了午夜大家才会散去。成亲之后,还要“回门”,摆满月盘“。 在城市地区婚礼形式略有所不同。在礼仪上跟农村相似,但是嫁妆比农村高档很多,与大城市相仿。当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是最高档的嫁妆了。俗称的“三大件”开始普及。结婚时,新郎用永久牌自行车把新娘载回家,亲朋好友夹道欢迎,在当时是最体面的婚礼了。可大多数农村人结婚时是用船把新娘和她的嫁妆接回家的。嫁妆很少,以基本的生活用品为主,财礼80—100元算是比较体面了。在婚宴上,城里人则稍微讲究一些,财礼也多一些。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婚礼基本有以下特点:第一,建国后废包办婚姻反铺张婚礼是当时中国百业待兴的经济形式下所必需提倡的。婚礼简单有序:一般都是邀请单位领导当证婚人,新人先向毛主席像鞠躬,右手握拳,举于肩上,当众背诵一段毛主席的语录,“我们都是)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顺德各地的婚礼习俗

顺德各地的婚礼习俗 2008114105 论文摘要:婚姻规范作为一种调节婚姻现象的行为规范,它是贯穿于人类始终,并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婚姻规范又不完全相同,它具有显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顺德各地的婚礼习俗虽然大体相同,但又明显存在着差异,在社会长河中充分体现了婚礼习俗的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的特征。 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习俗;文化 过去,桂洲民间的婚嫁风俗是按“三书六礼”的规制结就秦晋之喜的。比如男家选中女家小姐后,是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女家若收了礼物,即表示同意该门亲事,男家便向女家索小姐的年庚字,即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辰等,写成庚谱回去进行占卜,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克,则婚姻便不能缔结;如占得吉兆,便是珠联璧合,男家便告知女家,把婚事定下来,相当于今日的订婚。其后,男家把正式的庚谱送去女家,并送去礼饼,鹅酒、礼金等过礼,即今日的“派嫁女饼”习俗沿革的由来。过礼后,男家便择定良辰吉日,请媒人去告知女家,征得女家长同意后,便开始筹备迎亲。 婚礼的前一天,女家便把嫁妆由姐妹担着招摇过市送到男家。迎亲前,男家便先派人送迎书礼物女家,然后抬大红花轿迎亲。新娘出门上轿及出轿进入新郎家门口,皆由大妗姐背着进出,大妗姐在整个

婚礼过程是起着指点、协助新娘行礼拜堂的作用。迎亲仪仗队有八音班一套,行前引路的两人提着一对写着某府迎亲字样的宫灯,一路上敲锣打鼓,喜笛悠扬,现在用汽车,新娘穿婚纱,也不用盖红头巾了。。 更为有趣的是在举行婚礼时,新郎穿的是大红顾绣褂子,凤冠霞帔;新娘则簪挂红,礼服礼帽。拜堂后大户人家多在该姓祠堂摆酒席大宴亲朋,并请司仪帮助接待打点一切,当亲朋来时,候在大门外的鼓乐手奏乐吹打,一则表示有宾客莅临,二则使新郎新翁听到乐声。即步出门口迎接客人入内,由司仪安排入席,就做到整个宴会喜气洋洋,而又不失礼。散席后,照例还要闹洞房,此时一班案兄弟、同学、亲朋等便出各种谐笑题目让新郎新娘回答、表演、唱歌等,气氛浓烈,使“玩新娘”达到高潮,是雅俗共赏的余庆节目。 新郎身披红带,头戴状元帽,新娘手挽红绸,跨火,祭祖,敬“新抱”茶……这是日前在均安南沙所见到的一场带有顺德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婚礼。 据新娘王小姐介绍,顺德本地的人结婚,基本上都要按照这样一套礼节:拜神、上字、换新装、迎亲、斟新茶、祭礼之前,她收到“婆家”嘱咐,要准备“龙头镜尺”。所谓“龙头镜尺”是指一个大盆、一把木尺、一捆红线;两面镜、两把梳、两把剪刀,其中各留一样在娘家;一对花瓶、一对油灯、一对水壶;一个全盒(类似于糖盒),一套新人敬茶用的茶具(盘、杯、茶壶),在整套婚礼中新娘都要用这套茶具敬茶。 “他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红色的绣有龙凤的绸带、一把红伞、一个

河北婚丧嫁娶风俗大全

河北婚丧嫁娶风俗大全 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招待。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

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第三日送回。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