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办法

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办法

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办法
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办法

课程改革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

意见(教职成…2008?8号)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二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学习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能力的提升。提升我校吸引力、竞争力和对首都经济发展建设的贡献力。

第三条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行动导向课程为主体,具有我校特点符合职教规律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改革培养模式,校企结合,合力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条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一)科学性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探索适合职业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

才的需求。

(二)人本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从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并能适应职业岗位技术进步与发展的新需要提供基础保障。

(三)情境性原则。坚持专业课程发展与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同步和共同发展,充分考虑学生在职业场景中完成专业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结合。

(四)实效性原则。要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能满足学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符合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发展性原则。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时吸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等。

(六)开放性原则。课程开发要坚持校企合作,骨干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参与。教学指导方案要给学校留有二次开发的空间,有利于学校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针对就业岗位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有利于学校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五条课程改革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更新)组。

(一)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学主任和科研室主任为成员,领导和协调全校的课程开发实验工作,并对项

目成果进行验收。

(二)专家顾问组。聘请国内资深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和企业专家,负责项目培训、咨询、指导、论证等工作。

(三)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更新)组。由专业主任任组长,由科研室科研员、专业骨干教师及特聘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负责本专业的课程开发(实施)。

第二章课程体系

第六条课程体系的依据:

学校课程体系须遵循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执行国家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第七条课程体系的组成:

(一)学校遵循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授课计划的制定遵循国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职成教【2009】2号)精神,由学校教学处统一下达,各专业组遵照执行。

(二)公共基础课程遵循国家教育部规定,执行部颁大纲。

(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特点,人才培养需求由8——14门课程组成,执行北京市或自行编制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自行编制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须经过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论证。要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了解社会生产的发展动态,及时做好课程的开发和调整,修订教学指导方案

和课程标准。

(四)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拓展课程。以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以扩大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为指导,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的需求,进行课程开发和调整。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须经过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论证,任教教师须遵照执行。

第三章课程改革

第八条课程开发的任务与要求

(一)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职教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其成果是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的依据。对课程开发意义应有充分的认识

(二)课程开发应遵循国家教育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的规定,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领会相关的文件精神,领会和汲取先进理念的营养,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正确的课程改革方向。

(三)课程开发原则上经过在专家指导下的基础调研和分析、职业活动分析与研讨、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等相关阶段。

(四)课程开发的成果要有课程开发的调研报告、职业活动分析报告、课程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

第九条各专业课程开发程序(专业课程和校本课程)为:

(一)由外联处和专业组共同做出社会调研,提交调研报告。

(二)由专业组提出课程开发草案,经专家指导委员会研讨确定,

提交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三)由专业组组织实施,认真执行本制度第七条之规定。

(四)由专业组提交所开发课程的课程指导方案(草案)和课程标准(草案)

(五)由学校领导小组组织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论证。

(六)论证通过后教学处纳入教学计划,专业组组织教学实施。

第十条课程实施的任务与要求:

(一)遵循国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职成教【20092】号)制定教学计划。

(二)依据已经开发的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应用,探索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成功检验和应调整课程情况,积累课程改革经验;探索新课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建立学业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整体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完善相关制度。

(三)做好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开发工作,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依托企业开发与课程相应的校本教材,研发适应新型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

(四)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相互支撑的课程研究的动态机制,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信息,了解产业动态,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相关理论,加强教师企业实践,提高教师队伍在生产实践的学习锻炼的层次水平。

(五)课程实施成果:完整的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资源设计,

典型课例,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体系及说明,相应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软件和网站等多种媒体学习、教学介质;相关论文。

第十一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

(一)坚决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坚决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职成教【20092】号)精神。努力完成公共基础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的任务。

(二)加强实践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知识,教学中融入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元素,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提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牢基础模块;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探索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活专业模块;结合学生实际,运用个性化教学,提高拓展模块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探索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案例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探索中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规律。

(四)改革评价方法,采用多元评价。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成果:典型课例,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说明,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体系及说明,与课程相应的教辅、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软件

和网站等多种媒体学习、教学介质;相关论文。

第十二条课程更新程序与要求

(一)外联处、各专业组要密切注意社会产业生产中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密切注意行业企业的需求的变化向,学校提出本专业课程修改的意见,提交相关调研与更新方案的报告。

(二)领导小组和专业组共同组织专家研讨,确定课程更新方案。

(三)由教学处下达课程计划,专业组依据本制度第九条之规定组织实施。

第四章课程改革经费的管理

第十三条在确保学校整体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经费的投入。课程改革经费的投入坚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避免经费的浪费。

第十四条建立课程改革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机制,建立经费申报、审核、批准制度。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定期检查要确保专款专用,保证重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十五条课程改革经费的开支应按有关财政财务政策和法规执行,由课程改革组负责人提出用款申请,所在专业或教研组签署意见报课程改革小组,组长(校长)审批后方可开支,切实保证课题经费专款专用。课程改革经费收支情况应及时上报财务室。

第五章课程改革成果的管理

第十六条完善课程改革成果管理制度,本校的课程改革成果尽快进行鉴定、评价,进行交流推广,缩减应用周期。对特别优秀的成果,学校负责推荐给上一级部门进行鉴定、推广。

课改成果的范畴和产权

(一)课程改革成果由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成果管理内容包括:审查、评审、鉴定、登记、建档、上报、申请奖励、交流、推广、应用。

(二)我校所有教职员工所取得的课程改革成果,均属管理范围。

(三)凡我校教职员工利用学校名义条件所取得的课程改革成果均属学校所有。

第十七条成果归档

(一)公开出版的课程改革著作,作者应提交著作一本。

(二)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作者若不能提交原刊存档的,应将刊物封面、封底、期刊目录及全文一并复印提交。

(三)应用研究成果,应提交使用单位出具的采纳证明。

(四)列入学校的科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应按有关管理规定,及时将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中期检查、课程改革报告书、评审鉴定书等资料一起提交归档。

(五)获得课程改革成果的要提交获奖证书的复印件。

第十八条成果交流、推广应用

(一)对我校课程改革成果的交流、推广应用,各单位及成果完成者均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二)课程改革成果的交流、推广应用,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有计划进行。

(三)在交流、推广的过程中,课程改革获得者要及时进行指导。

第十九条课程改革成果奖励办法

学校建立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把教师所获得的奖励与个人的职务评聘、晋级增薪相关联,贯彻执行学校奖励制度。

第二十条本制度的解释与修改权在学校。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的管理,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提高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两类。立项任务书下达后,即成为具有契约约束力的项目协议,课题组成员及有关方面必须严格履行相应的职责,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研究工作。 第三条我厅对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重点组织省级项目的实施。由国家批准立项的教改项目,项目承担学校应向我厅报告备案,我厅对国家级项目将予以配套支持。 第四条学校要把已立项的教改项目纳入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计划,为教学改革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教学改革研究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教改项目研究工作要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 第五条项目实施期间实行年度报告制度。自批准立项起,每满一年时间,项目负责人应提供项目的年度研究报告,其内容包括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年度的研究工作安排。 第六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项目研究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督促检查。必要时,我厅将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研究进度,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研究的情况,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 第七条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计划、主要研究人员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变化时,须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报告,所在学校签署意见,报立项管理部门批准。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调离学校的,项目负责人和学校要采取措施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继续进行,并及时报告立项管理部门。 第八条研究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填写结题报告书(附件一),并提供以下材料:项目申请书复印件、成果主件、附件,研究工作总结报告、资助经费使用报告、实践效果评议材料及其它有关材料,接受结题验收。 第九条项目研究成绩突出的,可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教学成果鉴定,主要对研究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进行评议。鉴定采取会议评议或通讯评议方式。与实践现场联系紧密的,一般应采取现场会议评议方式,并将评审材料在会前一周送交专家审阅。 鉴定专家组成员由5~7人组成,原则上均应为校外人员,具体人选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校提出建议,省教育厅审定。 教学成果鉴定应填写《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鉴定书》(附件二)。

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为了进一步深化我院教学改革,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特制定《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一、立项原则 院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一般每年进行一次。申请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应符合如下原则: 1.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能为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 2.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结合院情和各部门实际,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预期能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并有使用和推广价值。 3.项目论证充分,研究目标明确,计划切实可行,实施方法科学,经费预算合理,具备完成项目任务的基本条件。 二、项目分类 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根据项目内容和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类:1.专业建设类。包括对某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课程建设类。包括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

革、教材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等的改革与实践。 3.教材建设类。主要指量大面广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教材,双语言类教材,以及CAI类教材等。 4.教育教学管理类。包括教学运行模式、管理机制及管理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实验教学管理的研究,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研究等等。 5.学风建设类。包括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特点、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工作、学生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6.实训基地建设类。包括合作模式、基地布局等的研究。 三、立项程序 1.学院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提出立项指南。学院向各教学单位、各部门征集选题,教务处组织专家论证和优选,编写印发立项指南,公开接受申请。 2.每年下半年,学院组织申报。申请人作为课题负责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已获得国家、省部、厅级、市级资助的课题或其中的子课题,不得重复申报。 3.申请人所在教学单位或部门对申请书进行审核,并对申请人的业务水平、工作基础、研究条件等提出初审意见。 4.学院组织专家对各教学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再提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讨论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人才,逐渐成为了预防医学重要的教育发展目标,但若想实现该目标,首先便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明确 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理念,长期以来都是以人为本,并实现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效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压迫和束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理论,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训练,该教学思想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例如,南华大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便创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三三三”,其中三个环节主要是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三层次即基础实践、创新型实践和综合设计实践;三早即早参加科创活动、早进入社区和早进入实验室。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医学实践中心,实现课程的全面整改现阶段,很多院校的预防医学科课程教学都会存在以下问题:即重复性内容较多、验证性实践众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课前准备多等等,对于学生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直接影响。面对上述状况,国内的很多医学院校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齐齐哈尔医学院、南华大学蚌埠医学院等等。实践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建立医学实践中心,实现了课程的全面整改,丰富了实践内容,除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外,还产生了研究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等,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把帮助其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灵活的应用于课外,实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学科改革方面,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实践教学分离、重复内容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课前准备多等问题,同时也对实验器材设备进行了优化配置和全面优化,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资金。 3提前使学生接触医学实际,实现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现阶段,很多公共学院教育都处于封闭状态,学生在校期间接最多的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医

泰山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管理办法

泰山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简称“教改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推动立项项目实践与成果培育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本着“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在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形成一批改革力度大、具有创新特点和实质性重大突破的教学改革成果。 二、立项原则 按照“整合资源,重点突破,鼓励创新,示范引领”的原则,针对我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理论探讨、实践应用、开发研究、成果推广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创新。体现教育教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理论、经验、模式,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三、立项程序 (一)教务处每年公布立项指南并下发立项申报通知。 (二)各部门、单位组织申报。 (三)申请人所在部门、单位对申请书进行初审,根据申

请人的业务水平、工作基础、研究能力及条件等提出初审意见;并须按照名额择优推荐。 (四)各部门、单位统一将申报材料及汇总表按规定时间报送教务处。 (五)教务处对申报材料进行整理汇总,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六)评审结果报分管校长审批后,学校发文公布。 四、申报条件及要求 (一)项目主持人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或管理经验,一般要求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课题组主要成员最多不超过5人,由多人组成的课题组应体现优化组合的原则。 (三)课题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条件,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已经承担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的,待项目结题验收后,方可申报新项目;已经结题验收的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若无新的改革内容,不再立项;已列入校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不得重复申报。 (五)课题组应在调研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拟出详细的项目研究方案,并认真填写《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申请书》。 五、经费资助与使用 (一)正式立项的校级教改项目,学校给予重点项目5000元、一般项目xx元的研究经费资助。经推荐申报被列入省级教改项目有资助的,学校按1∶1进行配套资助;被列入国家级教改

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xxx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xxx专业作为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按照建设任务书,为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积极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现将xxx专业教学模式项目改革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情况 1、建设思路 面向全校教师进行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并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做为xxx专业教师在教学一线优先尝试采用的教学法。为配套项目教学的实施,创建、完善教学环境,并以xxx专业的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以点带面,促使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2、建设内容 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核心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3、建设目标 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室的重建,完成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并在xxx专业课程中重点推广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满意率达到时薪90%以上。 二、完成情况 教学模式改革任务自启动以来,完成了以下工作内容(任务):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由学校xxx专业骨干教师形象秀XXX老师先后做了题为XXX等新理念、新教法的培训学习,使老师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了项目教学法操作技术。为新型教学法的推广实施做好了铺垫。 2、请进来,走出去。X年x月聘请了专家中国职业教育学会xxx做了《xxx》的讲座,就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让老师们对全国教学改革的形势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紧迫感。2012年10月24日,聘请xxx市教科所xx主任、xxx市xx学校xx老师、xx老师,到我校开展新教学法交流培训活动。活动中赵淑辉老师的计算机实训课,段保林老师的说课,堪称是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模版,将“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完美阐释,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及xxx的“四教”专题报告,让老师们受益匪浅。在两年示范校建设期间,我校

XX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模板】

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做好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以下简称“校级教改项目”),参照《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教改项目贯彻“坚持创新,注重实践,强化特色,突出重点”的管理原则。 第三条校级教改项目实行两级管理。学校负责制订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重点项目评审立项和结题验收。各部门负责择优推荐一般项目和对项目的过程管理。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四条学校将每年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校级教改项目立项指南。项目申报主持人可参照立项指南,结合工作实际和研究基础,自行命题组织申报。校级教改项目在研者不得申报、已经列入校级及省级以上单位立项的项目或其子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已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如没有重大创新的不得再申报。 第五条申报校级教改项目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实践探索有创新,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有 重要指导和示范作用。 3.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改革方案合理、可行。

4.立项课题应着力研究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 问题,项目预期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较强的实践意义和 可操作性。 5.项目课题组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和实施力量,在经费和条件等方面有保 障。 6.项目申报主持人,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科 级及以上职务;要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能作为项目实际主持 者,并担负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7.为扩大项目参与面,发挥团队作用,每个项目都应组成结构合理的项目 组,项目组一般由5-7人组成(含主持人)。 8.项目组成员必须是直接参加项目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者。 9.项目申报主持人限主持申报1项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组成员限同时参 与2项校级教改项目。 第六条项目申报主持人填写申请书,经所在教研室同意后交至所在部门,各部门组织专家择优遴选、推荐,并统一报学校医学教育研究所(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第七条支持和鼓励整合多部门或教研室研究力量,联合申报研究项目,促进部门或教研室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的项目需明确一个主持部门及一位项目申报主持人。 第三章项目评审与立项 第八条非二级学院的一般项目和校内重点项目由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各部门推荐的项目予以评审,二级学院自行组织专家评审。评审贯彻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的原则。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从提出校企合作的定义、作用、本质和宗旨出发,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提出了校企合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以资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标签: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G4 1如何正确认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动态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在资源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化和功能整合,进而促进校企双方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和共长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基本作用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结合,培养学生以工程素养为主的一种教育形式。 首先,校企合作的宗旨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应当牢固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原则。因此,在制定校企合作保障措施和合作机制时,做到一切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能单纯为了完成实践的任务而开展实践活动。其次,校企合作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校企合作为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提供了场所,但是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应当多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既不能片面强调理论,也不能片面强调实践,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2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一些有效模式 本科实践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牵涉到学校和企业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单位,在当前政府部门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激励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必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尤为重要。另外,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是本科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实施中缺少监督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可能导致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流于形式的局面,达不到两者合作的预期效果。尽快出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提。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高专部分)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推动我省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拟组织申报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全面提升我省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实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推进我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实践问题,培育教学成果,努力推进我省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项范围 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按A、B、C类项目,重点支持各高职院校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建设与立项。 (一)A类项目。根据我厅“十二五”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拟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面向全省高职院校招标。 (二)B类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C类项目。以高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 具体范围见附件: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三、项目条件 (一)基本条件:1.项目理念先进。项目能把握理论与改革实践前沿,符合改革与发展趋势,体现当前国家对高职要求。2.基础条件扎实。有校级以上重点项目立项与研究实践的基础,团队结构合理,项目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3.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方案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4.预期效益明显。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预期效果显著,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5.保障体系健全。学校每年开展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制定教改项目实施奖励管理办法,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本校教师开展教改实践项目。

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动广大教师和系部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有效解决,规范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提高教学改革项目绩效,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院级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实施与管理适用本办法。院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实施与管理执行上级有关文件,上级文件未明确规定的按照本办法管理。 第三条教学改革项目归口教务处管理。院内各单位应将获准立项的项目列入本单位当年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和总结,并做好优秀改革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 第四条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实施与管理要坚持突出改革重点、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成果应用原则。 第五条教学改革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中期检查、终期验收结果与经费使用挂勾,实行限额报销制度。 二、项目申报与立项 第六条院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学院每学年初公布当年院级教学改革项目选题计划,面向全院,采取自愿申报、公开竟争、保证重点、严格评审的方式择优立项。 院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原则上应从院级教学改革项目中择优推荐。

第七条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按学院资助力度分重点资助项目和一般资助项目。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每年资助不超过20项,其中重点资助项目不超过资助项目总数的40%。 第八条凡我院正式聘任的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教职工均可以申报主持教学改革项目;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省级专业带头人或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主持人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请二个以人(含二个)项目,承担院级教改项目尚未通过结题验收者不得申报主持新的项目,承担院级教改项目未按期结题者,一年内不得申报新项目。 第九条院级教学改革项目实行限额推荐制。教务处根据当年拟立项数的3倍在教学系部和相关职能处室之间分配当年推荐指标。各系部处室应统筹安排本部门项目申报与推荐工作,不得突破限额申报或推荐。 第十条项目申请须由主持人所在部门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如项目的主要成员来自几个单位则由相关单位会签,各系、部可根据本部门申报的情况和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统筹调整项目的内容。 第十一条教务处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的,由教务处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的确定应坚持回避原则,具体评审方案和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分管院领导和院长批准后,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评审专家组按当年拟立项数的 1.2倍提出专家组推荐名单。专家组推荐名单报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以记名投票方式确定拟立项名单,教学工作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可邀请项目负责人到会作简要陈述。拟立项的项目报院长办公会批准后公示立项结果。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一)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一)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思路、模式、方法和措施,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此推动地方经济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技能培养一、引言 高职教育以其“灵活性、地方性、经济性、职业性”的特点,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大众化教育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承担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采取市场诱导战略,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此推动地方经济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坚持“面向广东,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办学方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广东经济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培养的思路,基本

建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框架体系、实现途径及实现平台,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体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断线、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不断线的主导思想。 三、优化理论,建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整体思路应用优化理论来研究教育模式改革时,可将整个教改过程看成其内部保障体系:共有三个子系统,一是激励系统:包括组织保障、资金投入、政策导向等;二是抗扰系统:包括提高学校的刚度(如实验实习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硬条件)和学校的质量(如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软条件),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使系统有了足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反馈系统:将包括从各种教学检查、总结评议、学术研讨、比较研究等渠道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教育模式改革取得最佳效果。 四、构架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所用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实验类型分为验

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修订)

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修订) (西华教字[2013]127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立项项目顺利实施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特修订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开放发展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 第三条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校级教改项目”)是指由学校批准立项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与管理。教育部、省教育厅立项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根据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分级管理。学校制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组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和验收结项。校内各单位制订本单位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对项目进行日常管理,负责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第二章立项原则、立项范围、项目类别 第五条立项原则。校级教改项目按照“鼓励创新,加强整合,注重实际,培育成果”的原则进行遴选立项。 (一)申报项目应突出重点、凸显亮点和体现特点,具有继承性、前瞻性、创新性; (二)针对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鼓励学科交叉与渗透融合,鼓励各单位联合申报,鼓励通过联合攻关形成集成优势,使教学改革能够循序渐进,预期能取得明显的研究成果,并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 第六条立项范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分为四个方面,即学校总体教学改革、各学科(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及其他。 (一)学校总体教学改革项目。是指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相对宏观的问题进行战略性、整体性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高校教育理念、内涵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教风与学风建设、大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 (二)各学科(专业)教学综合改革项目。是指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对象, 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条件改革等于一体的综合改革; (三)教育教学管理项目。主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如何与时俱进。主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模板】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修订) 校发[2005]69号 一、总则 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竞争力,提高办学效益,突出办学特色,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确保教改立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二、立项原则 1、教改项目必须坚持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立项项目应从我校实际出发,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新意和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研究方案可行,进度安排合理,研究成果可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2、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由学术造诣较高、长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或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担任,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改研究。课题组应注重老中青结合,鼓励集体参与教改研究。 3、立项范围涵盖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成人等不同办学层次。 三、申报立项 1、申报时间 校级教改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 2、申报程序 (1)由教务处组织征集选题。征集选题包括学校引导性选题、学院(部门)组织立题、教师自选立题。对所征集选题进行遴选、评议后,由教务处负责编制立项指南。 (2)项目申请人根据下发的教改立项指南,填写《内蒙古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并由所在学院(部门)签署具体的推荐意见。 (3)教务处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4)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项目,由教务处按类别送交专家评审。并将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及时向申请人或单位反馈。 (5)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校级教改项目立项的评审,对申报项目进行评议。评选出的立项项目,由学校发文公布,予以立项。 四、项目日常管理 1、教改立项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进度安排、成果实现、经费使用,按照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完成各类检查验收工作。 2、教改立项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每年度教务处组织一次课题进展情况检查,课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 副本

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指导思想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形式,以技能教育为主线,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为一体,突破学生固定的座位、教师单一授课的传统教育模式,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等教学形式为一体,坚持理论教学的“必须”、“够用”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促进教师增强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树立数控加工专业品牌。 2.基本思路 数控加工专业是我校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将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有机结合,以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为依托,进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以一体化课程建设为中心,通过课程建设带动师资、实训基地及评价机制等建设。 3.主要内容 3.1成立组织机构,营造一体化教学改革氛围。 成立由顾晔领导的课题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顾晔 副组长:张存亮 成员:楼章华、柳荣华、罗晓明、卢其宜、谢雪如、胡小波 组织全教研室教师、特别是有改革任务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国家已颁布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标准,为一体化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2制定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

参照人社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数控加工专业课程方案,具体工作如下: 1.确定专业基本信息 包含专业名称、学制、就业方向及技能等级证书要求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素质及就业范围和工作岗位 3.确定教学计划进程表 4.确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参考、借鉴人社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制定我校数控加工专业每门一体化课程的标准。 5.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计划所设置课程的一体化教材。 3.3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要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工作,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共同制定一个学科(群)的授课计划、内容、项目、评价标准等。 在一体化教改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技能结构的不同,合理地搭配师资资源。注意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优势,师资队伍建设分如下步骤: 1.宣传动员 在启动一体化教学时即动员老师,阐明一体化改革的具体做法,让老师有思想准备并引起高度重视。 2.酝酿选择 让各位教师选择是否将数控一体化课程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学校做宏观调控。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2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3.“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5.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6.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8.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9.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10.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11.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12.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13.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14.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16.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1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18.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0.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2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5.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26.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27.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28.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9.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30.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33.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4.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35.高校关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6.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37.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8.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39.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0.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3.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五、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44.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基地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45.特殊人才专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实践 46.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47.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48.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49.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50.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与综合改革实践 5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 52.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六、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53.通识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54.面向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 55.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苏州科技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投身学校教学改革,学校决定设立教学改革基金,以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推进和实施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为规范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从选题、申报、评审、立项到验收与鉴定等整个工作过程,提高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研究水平和实践效益,更好地发挥教学改革基金对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的教育部、省教育厅、学校三级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按照项目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文件进行管理,同时纳入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管理范围。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由教务处负责管理。 第三条 我校立项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主要是本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二、选题 第四条 我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主要采取按项目指南自行选题和按学校确定的重大项目指定任务的形式确定。我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范围是:(1)研究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结构调整;(2)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特色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3)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的整合和改革研究;(4)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综合训练,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6)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技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7)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与研究;(8)学校根据总体改革与发展目标所委托的有关教改课题。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双教一体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这一模式教学效果很好,是一种高效率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设计目标实施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实践教学担负着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践项目相对教学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双教一体化”和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这一模式教学效果很好,是一种高效率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定位 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倡导“ 双教”,即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仍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通过做实验对理论的理解,这并不是把理论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只是用实验以验证理论,缺乏创新性,缺乏实践基础。 因此,我们应加强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这种实践教学新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造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现在提倡的“一体化”模式的改革,由“基本——综合——应用”三层结构组成,包括时间、地点、教师、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从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教、学、做一体化,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来讲,主要是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就是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就是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相结合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融为一体。实践教学不仅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一个教师在一个课程整体和课程单元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动起来,这能够反映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多样化的实践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必须要明确教学模式定位。这就是要构建以技术应用为主旨、以动手能力为本位,以应用实例为主线,以创新意识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平台的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模式又要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联系工程实际,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各实践项目中,目的是让学生将成为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数字电子技术的授课过程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即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授和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实训的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就是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将设计和实习合并在一起作为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电子产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提供的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课程设计的过程前,要先给学生讲清课程综合实训的

高等院校教改项目管理办法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教改项目”)管理工作,确保立项项目顺利实施和研究成果应用推广,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教育部和省相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结合学校整体转型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改项目管理办法适用范围: 1.学校立项建设的级教改项目; 2.学校承担的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 3.学校整体转型发展中的各项教改项目。 第三条凡是涉及学校转型发展改革的教改项目,均由学校转型办会同教务处计划统筹、监督评估、项目结题。教务处作为主管部门需制定项目建设的技术标准并负责项目建设日常管理,项目建设的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校转型办、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结题验收。 第四条学校教改项目管理包括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项目孵化等环节。 第五条教改项目实行学校、二级学院(部门)、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 第二章立项原则及范围 第六条教改项目立项原则,以学校转型发展与特色建设为指引,

深究其内涵,以崇工重商、理实兼优,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赛一体等为重点,开展项目研究,注重实效。 第七条教改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须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立足现有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努力培育有创新、有突破、有实效、有影响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八条教改项目立项的范围: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与管理体制机制、质量监控、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案例资源建设项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与建设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实训教学体系与方案、虚拟仿真实验类项目、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等。 第九条立项建设的教改项目,既可以是一个体系研究与实践,也可是某个点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十条学校根据总体改革与年度工作任务,每年上半年启动教改项目的申报工作。发布校级教改研究课题指南。 第十一条各二级学院、部门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选题申报工作,并由项目申请人填写《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以下简称立项申请书,附件1)。申请人所在单位须对立项申请书进行全面审核,对申请人的政治表现、业务能力、研究条件等方面签署明确意见,择优向学校推荐。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规范我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教研项目)是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为主体进行的有关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管理等进行改革研究的项目。 第三条教务处负责学校教研项目的申报、评审、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经费划拨与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申报与评审 第四条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教学发展目标,学校每年组织1次教研项目立项工作。。 第五条学校教研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根据工作的需要,也可开展专项或委托教研项目的立项工作。 第六条学校优先支持能产生实质性成果、有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改革项目;鼓励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系统研究;鼓励对学科、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的改革研究;鼓励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研究;鼓励开展教学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研究等。 第七条教研项目申请立项的基本条件: 1.凡高等院校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教学管理人员均可申请教研项目。 2. 在同等条件下,对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及其培育者)或校级教学名师、教学新秀申请的项目优先立项。

3. 主持在研的校级教研项目尚未结题者,不能主持申报新的教研项目。 4.每位申请人同年度只能主持申报1个教研项目;无论主持或参与项目研究,每位申请人同年度最多只能参加2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无论主持或参与项目研究,每位申请人在研的教研项目累计不得超过3项。 第八条教研项目立项申报程序: 1.项目申请人填写并按时提交《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纸质文本1式3份及电子文档。 2.申请书需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初审并签署意见,加盖单位公章。如项目组主要成员涉及多个单位,则应确定项目实施的依托单位,由项目依托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 第九条申报的教研项目必须经过评审才能立项,项目评审工作由教务处组织。项目评审程序: 1.教务处对全校申请项目汇总后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主要内容为项目申请书的内容填写是否完备、申报人是否符合申报条件等。形式审查未通过的教研项目,不予安排评审。 2.教务处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采取回避制,以通讯评审或会评方式进行。教务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重点立项项目和一般立项项目。 3.经专家评审通过的项目报主管校领导批准后发文公布。 第三章项目过程管理 第十条教研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教研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 第十一条项目所在单位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对本单位教研项目提供条件支持,实施日常管理。 第十二条项目主持人统筹负责项目研究各项工作,把握项目研究进度、研究水平;负责项目研究经费使用;按学校要求及时进行项目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或鉴定等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