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 德 篇 教 案

道 德 篇 教 案

道 德 篇 教 案
道 德 篇 教 案

道德篇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1-2学时

第一讲道德理论概述

课程导入:播放小视频《校园10大不文明行为》

课程容: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有人讲,天上数不清的是星星,人间说不清的是道德。

人们对道德有着太多的误解,道德也背负了太多的重负。

道德就是呆板的、冷漠的、束缚人的规则?道德就是空洞的说教和令人厌烦的词滥调?道德就是高高在上的玄虚之谈?

道德是万能的?

道德是无用的?

在视频中出现“校园10种不文明行为”的同学是否触犯了法律?此类行为你认可吗?如何杜绝这些现象的出现?

引出道德的概念:

(一)道德的定义及起源

1.定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字面理解:道:道路、道理,事物的规律,引伸为规则、规,就是所谓的“规距”。德: 有所得,“德者、得也”。古代德与得相遁,外在的“道”,得于已后就成为人们做人、行事的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二是个体的在约束力——表现为在个人品质(人格)规;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道德极为广泛,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

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2.道德的起源:

狼孩的故事: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这两个女孩,大的大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娜,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不到一年后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不喜欢穿衣服,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喜欢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喜欢吃生肉,而且吃的时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拿,也不吃素食。牙齿特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启示:道德形成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狼孩之所以表现出这些异于人的特征,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狼群中而不是人群中。

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产生的条件主要有:

(1)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

(2)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二)道德的本质

图片:高速路上哄抢东西与汶川地震、地震中,灾区现场互助的感人图片、社会各界的援助行动、及有序重建。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主要功能

集中表现为,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解决“知”的问题;调节功能——解决”行”的问题

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调节功能。见PPT对比图表

2.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二、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儒家所推崇的“修齐治平”,去其封建性糟粕,在当前仍有指导意义。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在要求。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容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

力点。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能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动力量。例如:中国革命道德。

(二)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传统道德的主要容

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天下为公”等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整体主义具体引申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容,即国家统一。中国人特别重视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国古代的民族统一思想萌芽于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到了奴隶社会,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天之下都是他的统治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人眼里,所有的自然地域都是天子的管辖围,不能存在也不允许存在分裂的状态。这是中国人重视国家统一的理念基础。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最先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的目的。孔子主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的最大快乐。道家更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墨子的“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古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青年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他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墨家也非常强调“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意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以上六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古代优良传统道德的概括,这些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道德,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要义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道”与“德”的关系

“道”与“德”的关系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通行本《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与“德”是整个《道德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对《道德经》的理解有把道当做宇宙的本原来解释的,还有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的,亦有把道解释为规则的,还有作为道路解释的等等。然而,把道理解为万事万物的本原一说,已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总根据和总根源,万物只有“得”于道才能真正地“德”成万物。万事万物从道中得且內赋于自身者,是以生存之根据对待之,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本性,即所谓“德”。德乃道之德,在道生出万物之后并没有脱离之,而是以德的形势内在与万物之中。更确切的说,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德乃道在万物中的显现,是万物之本性。 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的外在显现;道是无形的,德是具体的;道是看不见的,德是可以看见的;道为本体,德为具体;

道包含德,德来源于道,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更是无法分开的。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者,大也。孔德,即大德,它以道为自身行为的唯一归依,也就是说,德乃道的精神的化身和具象。这无不说明了万物的本原就是道,万物生存的根据就是德,德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性亦是内在与万物中的道,即德乃道的德。 在《道德经》中老子常常用“一”来指称道,正是由于道是绝对独立,而不可分的,故万事万物只有得到这个混然一体的“一”时,才能获得自身的本性,也就是获得德。正如老子所说,天正是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清明,地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安宁,神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灵妙,河谷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充盈,万物由于得到了道而得到生长,侯王由于得到了道而获取天下太平。这里所列的清、宁、灵、盈、生、天下贞皆指这些事物的本性。所以道乃德的内在实质,德是道德外在显现,这句赋有辩证思维的道、德关系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然而,道与德的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万物一旦脱离了从道那里获得的德,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而不再是此事物了,所以,要使这种关系持有稳定的态势,万物就得守住道这个“一”,守住自身的本性,这即是所谓的“抱一”、“守德”。这样的话,不仅保持住了自身存在的本原,亦保持住了自身内在的本性。 总之,“道”与“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它们共同贯穿于《道德经》的各个层面和始终。

《小学教育学》第十章

《小学教育学》 第十章德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德育途径 一、德育途径概念 德育途径是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 包括传统途径,如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途径,如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 1、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德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发展的 特点与规律,按照课程计划,开好思想品德课。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及其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 教学中可利用学科优势,把德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学科的特点实施德育。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 (1)历史课。 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 会主义的教育。同时教育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语文课。 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 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 (3)音乐、美术课。 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 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 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4)数学课。数学教学是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5)地理课。地理常识教学易于具体、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德育 (1)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劳动和服务;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2)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通过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育 1、通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德育 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力量;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途径。 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在德育中首先要从组织和培养班集 体开始,在树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选拔任用班干部、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组织班集体活动中,根据目标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建 立一个目标明确、班风优良、舆论导向正确、人际关系融洽的班集体,从而发挥班 集体的教育功能。 2、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德育 首先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功课,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完成学习任务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刻苦钻研、 持之以恒;班主任要指导班级团队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团员、队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协调性工作进行德育 班主任必须做好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影响,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做好协调工作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 所面对的教育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通过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德育 1、少先队活动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学风建设是衡量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院对学风建设活动高度重视,狠抓实效,切实做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论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 论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第10 卷第 2 期2004 年 3 月工会论坛Trade Unions? TribuneVol. 10 No. 2 Mar. 2004论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郭秀红(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 山东济南市 250014)[ 摘要] 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最活跃、最革命的生产力, 是推动道德进步的伟大动力。 科技的发展能扩大伦理道德领域, 促进社会道德的变革,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进步开放的伦理道德氛围有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 封闭、保守、反动的伦理道德会阻碍和窒息科学发展。 [ 关键词] 科技进步; 伦理; 人类道德 [ 中图分类号] B82- 05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6153( 2004) 02! 0107! 02 [ 作者简介] 郭秀红( 1966 ! ) , 女, 山东济南人, 大学学历,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馆员。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人类道德观念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反过来, 人类道德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作深入地探讨, 意义在于更好地协调这种关系, 促进科学技术 1/ 11

道之以德 律之以规

范文十:道之以德律之以规 【背景材料】 旅游文明行为是公民道德素质的具体表现,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对于提高公民总体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维护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公民在旅游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文明行为,例如:乱扔纸屑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讲粗话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文明形象,由此可见,国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习题】 根据背景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文字不少于800字。 【范文】 道之以德律之以规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形象。但与我国礼仪之邦和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形象。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成为一项迫切而持久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国民文明素质高低、公共行为规范与否,不再是国民个人的小事,而是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纠正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国人在国内外公共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陋习,仅仅依靠法律或制度的强制矫正,或是单纯采取正面的宣传教育都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纠治不文明行为,应内外兼修,坚持宣传教育与严格管理并重,按照“道之以德,律之以规”的思路,在提高国民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强化社会的外部约束。 首先,要在全社会持久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定与当前社会条件和群众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国民文明素质标准,使全体国民牢固树立以举止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的意识,自觉按照荣辱观要求规范自身的言行。要完善国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编写国民素质读本,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加强市民文明学校和农村文明大院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仪、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教育,普及公共文明知识,打牢国民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思想认识基础和道德基础。 同时,要严格监督和规范国民的公共文明行为。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载体。以未成年人和在职人员为重点,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为平台,结合不同系统和单位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监督社会成员公共文明行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既使被监督者的不文明行为得到纠正,又使活动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自身的文明素质同步提高。另一方面,交警、城管、市政、旅游和文明办等有关单位要加强执法,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认真检查、严格纠正,对违反法律或规章的,不仅要批评教育,还要依法处罚,加大惩戒力度。在此基础上,要使社会

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论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纵观历史,对于二者的关系也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论断,当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当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伦理道德观念的推旧换新,另一方面也使伦理道德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观念,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加强两个领域信息的互通,及时调整二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通过制定科技制度,严格伦理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伦理道德辩证统一协调发展 引言 科学技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发现自然界中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建立理论把事实和现象联系起来,并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伦理道德是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蕴含着理性、科学、人文等属性。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社会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内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反响的同时,也给社会及其各方面带来猛烈的冲击,如污染问题、厄尔尼诺现象、高科技犯罪等等。正如爱因斯坦分析的那样,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人类的命运,而就科学技术本身的意义来讲也开始具有越来越多的道德性质。因此,怎样正确地处理当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它也是当代科技哲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纵观历史,大致有四种关于科学技术金额伦理道德关系的论断:一是等同论,中国与西方的古代先哲很早便发现了知识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包含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属于知识的。二是相悖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是相互排斥、背向发展的,当时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的说法;三是无关论,认为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科技是物质世界的而伦理道德研究的是人性的好坏;四是决定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知识就是力量”,也就是所说的科学决定论,还有一种说法是道德决定论,认为科学本身是处于道德的判断之下,良好的道德信仰为人类掌握真正的知识提供了理性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当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正确解读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既不是绝对统一的,也不是完全相悖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助力,但也促使了一些负面效应相伴而生,所以对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关系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无道德的科学会给人类发展带来灾难,无科学的道德无法冲破传统的枷锁而适应于社会进步。

论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之间的关系

论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之间的关系 吴东碧201330040117 13级汉语言文学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和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滚入了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经济全球化时代、IT时代、纳米时代……尽管我们人类善于从最乐观、最进步的意义上去描述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新的社会,但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直接面对的很多问题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困惑,或者说遇到了一个个难解的悖论。 正文 随着近代西方启蒙运动发生以来,人类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解放。人类从处于神性膜拜的蒙昧和迷信状态中逐渐苏醒,人类对神的拯救的渴望和对神的恐惧感,日渐被诉诸自身理性力量的主动的行为所消解。19世纪尼采高喊一声:上帝死了,表征了神和神学的死亡,或已经彻底衰微,同时也说明被神所推动的人类旧道德,最终走向瓦解和沦丧的不归之路。所以可以非常明显的做出结论:20世纪人了科学理性的巨大进步,是与人类旧道德的瓦解和沦丧是相伴而行的。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由于西方现代化在全球的渗透,无论西方人基于上帝的神秘力量还是宗教旧道德——摩西十诫,还是中国人基于祖先神的神秘力量的宗亲旧道德——孝悌忠信,都在今天青少年这代的不假思索的习惯行为中消失匿迹了。目前被人们道德的东

西,实质上是功利主义的计算之下的伦理,是新时代下拜金主义风靡全球的人类畸形的理性。目前,正是人类进入道德真空的时代,在科技金钱的冲击之下,维持人类的旧道德已经全面瓦解沦丧,而继续保持人类发展下去的新道德仍旧没有诞生的痕迹。疯狂的拜金主义和经济增长的狂人在全球肆虐,正方兴未艾,尚自看不出有任何刹车的迹象,而人性的美德已经被污染得面目全非了。 道德真空时代的人类表现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科技猛进、经济畸长、政治衰退、文化平庸、精神治病、道德沦丧。20世纪人类科技成果就超过了世纪的总和,这种加速猛进的石头继续延伸到21世纪,人尅在探索宏观宇宙、微观粒子和基因,以及扩大人类科学事业和能力等各方面取得伟大的成就。经济主义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潮流,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进步的象征。事实上,这是一叶障目的极有害的短见和偏见。世界上的财富仅从养活地球上的人口而言,早就绰绰有余,经济增长主义的潮流加速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同时也使得人类自身的生态环境日益走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人类治贫的办法不是加强对现有财富的社会分配的理性机制,而是加大开发自然的力度和广度,结果不是缓解两极分化的恶潮,从而导致了人类自然生态、社会心态乃至心灵生态的全面恶化。在经济主义的世界大潮的推动下,虽然有利于政治民主的发展,但同时也滋长了政治行为的腐败和人民普遍对政治表现出的冷漠的拂面影响。在中国,政治的衰退特别与权力的腐败密切相关,权力寻租的现象导致普遍的贪污受贿。文

《为政》原文注释译文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⑵之,曰:‘思无邪⑶’。” 【注释】 ⑴《诗》三百:指《诗经》的篇数,实际为三百零五篇。 ⑵蔽:概括。 ⑶思无邪: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原文】2?3 子曰:“道⑴之以政⑵,齐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 ⑴道:通导。引导、疏导。 ⑵政:政令、政法。 ⑶齐:规范、统制。 ⑷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免:幸免。 ⑸格:纠正。含有归服、归化之意。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统制人们,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老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原文】2?4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⑵,三十而立⑶,四十而不惑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⑹。 【注释】 ⑴有:又。 ⑵学:学问。 ⑶立:站稳脚跟。引申为说话做事有把握。 ⑷不惑:不迷惑、有主见。 ⑸耳顺:听人说话,能判明是非。 ⑹不逾矩:不会超越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命运,六十岁时听人说话能明辨是非,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2?5 孟懿子⑴问孝。子曰:“无违⑵。”樊迟⑶御⑷,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⑸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⑴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懿”是号。

试论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

试论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 摘要: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正确地认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形成最有利于科技发展、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伦理道德共识。 关键词:科技伦理道德矛盾进步 一次次的科技浪潮,在给世界带来许多惊喜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特别是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给我们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等,给人们的生活以许许多多的方便。而与此同时,这些现代科技的产物也给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如:臭氧层的破坏、日益泛滥的黄色不健康印刷影视作品及逐日增多的高科技犯罪等等。作为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科技的现状及其发展进步。这样,在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就产生了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并且,这些矛盾和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一步一步地突现出来。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三种观点:(1)科技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而且对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道德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看法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而社会的存在和维系又离不开道德,要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所以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存在,没有它,也就不存在科学技术了。(3)科技中立说。这种看法认为,对于科技本身而言并不存在好与坏。要是科学技术为好人所掌握并使用,会给人类和社会造福,但如果一旦为坏人或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损失乃至无尽的灾难。于是就得出结论说科技与伦理道德无关,有关的也只是取决于人的素质罢了。 2、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1)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

论“道之以政”与“道之以德”

论“道之以政”与“道之以德” 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概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内心向往。 近日读《中华玄机——我要与你讲传统》(王蒙著),书中对这段文字解释成“也就是不用行政和司法手段,而首先要用道德手段和文化手段”,我深不以为然。 行政司法手段与道德文化手段本应齐抓共管同时进行的,而没有什么先后顺序。法治成就了大秦帝国,德治谱写出贞观长歌。如果非要分个先后的话,相对于行政司法管理而言,道德文化管理是更高的境界。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法治大于人治,而文化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崇尚德治,我们可能会对新加坡的鞭刑嗤之以鼻,但事实上新加坡鲜见地铁凤爪女。 新交规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规则看守世界? 我们对南京等地的机动车斑马线礼让行人津津乐道,疏不知现象被后的法治支撑——被摄像头拍到或行人投诉不礼让行为,司机将受到严厉处罚。 当我们困惑于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时,细想一下,对助人者恶意敲诈的摔倒老人在证据面前讹诈无果后哪一个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法

治缺失,自然得靠“人治”——扶起摔倒老人之前,先找证人并拍照,保护自己留后路。善良者的悲哀呀! 天际线的确能给人们审美视觉上的愉悦,但更重要的是人心与良知。在街头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是发票、办证、刻章、包小姐。 昨天网上沸沸扬扬的扒车门事件,据说肇事人最后只是被停职,竟然未受刑事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危害公共安全罪难道没有明文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赫然在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里,我想说的是,文化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文化的作用在于让人愿意干,而法治的作用在于让人不敢不干。二者是针对不同素质层次的人群。中国自古就有圣贤君子小人之分。勿庸讳言,如今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国人自然不全是道德君子。法治仍待强化,中国更需海瑞! 法治与德治齐抓,行政共文化一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我们的中国梦!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简答)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首先,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其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再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简答)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简答)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简答):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科技进步与道德素质地关系说

研究课题: 科 技 进 步 与 道 德 素 质 的 关 系 说

系别:地环系 负责人:丁艳龙 成员:朱立博胡军利王凯凯 摘要: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已经日新月异,科技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要提高科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使用合理的、有效的、强大的文化力量进行推动,但是今天的中国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来提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关键字:科技、道德素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国民经济 在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起,中国走上了科技不断发展的道路。而我们的国民素质也有大幅地提高。对于 科技进步与道德素质两者,自然是相互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有了大改观、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大幅度的提升……种种显著地迹象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明智的抉择。自1978年至2011年,中国可谓“一日一样”,如一条巨龙在新世纪腾飞。 继前年中国“嫦娥二号”远征太空、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3000米深海试验成功后,2011年,中国科技再续发展传奇——6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11”,对世界上125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排名,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在第29名,是唯一一个创新指数进入前30名的发展中国家。 7月2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级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到达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 9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在其总部日内瓦发布了《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第26位,比上一年度上升一名 9月29日我国将首个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送入低地球轨道,为建设探索太空的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11月17日,在太空巡游17天的“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返回地面,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为政以德》练习题(学生)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求!无乃尔是过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4.既来之,则安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2.举善而教不能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4.草上之风 5.于斯三者何先 6.齐之以刑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8.足食,足兵 9.既来之则安之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3.既富矣,又何加焉? 4.何以伐为? 5.无乃尔是过与? 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7.为政以德 8.道之以政 9.齐之以刑 10.道之以德 11.齐之以礼 12.使民以时 13.临之以庄 14.虎兕出于柙 15.龟玉毁于椟中 16.季氏富于周公 五、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六、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2017吉林大学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题库

1. 导语也成前言、导言,通常在学位论文或篇幅较长的论文中出现,导语应明确交待该领域的学术史,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导语基本要素 A. 研究方法 B. 研究的价值 C. 研究的计划 D. 研究所用材料的来源 2.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发现,38.6%的科技工作者自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足够了解,49.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没有系统的了解和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这种现象所反映出在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中应该( ) A. 坚持教育引导 B. 加强制度规范 C. 强化监督约束 D. 坚持自我反省 3. 引文应当是作者在撰写论著时确实参考或引用过的文献,如果为了给人一种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基础扎实的印象,而故意在论著中加入大量实际没有参考或引用过的、或者与本文论题根本不相干的文献,做不相关引用、无效引用。这种行为属于 A. 过度他引 B. 不当自引 C. 模糊引注 D. 著而不引 4. 在合作研究中,故意隐瞒应共享的信息,不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源等。根据相关加强科研规范的措施和意见,这种行为违反了科研人员须遵守科研规范中的( ) A. 诚实原则 B. 公开原则 C. 公正原则 D. 尊重知识产权 5. 1964年,新疆的一位年轻人郝天护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近期发表的一边力学论文中有一处需要商榷,钱学森当时在力学界已是绝对权威,但收到来信后,不仅亲笔回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更鼓励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并推荐发表在《力学学报上》,这体现出钱学森作为一名合格科技工作者的( ) A. 严谨作风 B. 诚信品行 C. 责任意识 D. 人文素养 6.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 ),制度是( )监督是( ),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A. 基础关键保障 B. 基础保障关键 C. 核心手段保证 D. 手段保证核心 7. 科研规范是基于科研道德和科学共同体共识的,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规制和安排,因而具有文化的意义,要求研究者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下列(不属于:题干错误)属于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坚持的规范是 A. 诚实原则B. 不伤害原则 C. 公正原则 D. 尊重原则 8. 在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对于署名和单位地址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作者下写一个地址 B. 如果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 C. 必须提供邮政编码 D. 必须提供作者全名,不可隐名发表 9. 学界公认的科研规范中,规定在保守国家秘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公开科研过程和结果相关信息,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条原则属于当代科研工作者应该坚持的 A. 公开原则 B. 诚实原则 C. 尊重知识产权原则 D. 声明与回避原则 10. 一搞多投是指同一作者,在法定或约定的禁止再投期间,或者在期限以外获知自己作品将要发表或已经发表,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一稿多投的行为是严格被学界所禁止的行为。下列属于一稿多投行为的是 A. 不尊重科学和实验结果 B. 拼凑数据 C. 不尊重他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 D. 将他人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 11. 任鸿隽先生于1916 年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科学精神的概念“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美国著名学者莱科维茨将科学精神概括为激情(enthusiasm)、创造性和诚信三个方面。可见,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

科技与道德小论文

科技与道德小论文 科技与道德小论文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藏着危害人类自身的可能,各位,我们看看关于科技与道德的相关论文吧! 科技与道德小论文 比如说,工业的发展可能造成水和空气的污染;克隆技术可能引理问题,击碎人类几千年文明进步所形成的家庭观念;网络技术会给渲染暴力、色情、犯罪、文化侵略等带来可乘之机,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犯罪将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航天技术造就了先进的军事技术,也增加了伤害人类的几率。美国一位著名科学家说,无规则的科技创新,可能会毁灭人类。原子弹可以通过国家之间制定核不扩散条约来控制,但今天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得到了发展,如果机器人失控则可能会毁灭全人类。 科学技术发展未必能带来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搞不 好就造成人欲横流、物欲横流。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一批青少年,他们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干,没有责任意识,他们被评论

为“智能强盗、经济动物、人格低下、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美国“9.11”事件震惊了世界,不仅在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闻所未闻。恐怖主义是一种反人类的思潮,其特征是神秘、狂暴、虚无,以非理性代替理性。当今世界最使人伤脑筋的除了艾滋病,就是国际恐怖主义,有人把它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但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当代恐怖主义呈现高智能化、高科技化特点,一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加入到恐怖集团中,他们对高科技了如指掌。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讲,策划“9.11”事件的人里面有高手,有智商很高的人在设计。他说,飞机撞到大楼顶部,顶部去掉一块,撞到大楼底部,底部缺一块,但大楼均不会塌。两架飞机撞的都是同一部位,三分之一部位,从力学观点看,那是能把大厦撞塌的部位。日本的邪教――奥姆就是网罗了一批高水平的化学专家、物理专家、电脑专家、医学专家,制造了日本东京地铁毒气恐怖事件,造成了几百人死亡的惨剧。 恐怖组织在进行恐怖活动时不仅利用最先进的交通、通信工具和最新式的武器,而且还直接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对攻击对象实施网络恐怖袭击。在1993年和1994年,被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称为“计算机”的凯文米特尼克就利用网络多次进行

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 看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年迈的老人,家周围有一群调皮的孩子,欺负老人行动不便,总喜欢往老人家里扔石头,老人追也追不上,也骂过他们,也告诉过他们的家长,甚至动用过警察,结果孩子们变本加厉,扔的更凶了。老人此伤透了脑筋,终于有一天,老人把孩子们召集在了一起,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发现现在离不开你们每天向我院子里扔石头了,这样吧,你们每天坚持扔,我每人给你们5元钱!”孩子们乐得接受!过了一段时间,老人有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宣布:我的经济有些紧张,每人每天只能给3元钱了。孩子们虽然不高兴,还是同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降到了1元钱,最后,老人无奈的宣布:我已经没有钱给你们了,你们能不能免费向我院子里扔石头?结果,孩子们异口同声的拒绝了,从此以后,老人家里再也没有人扔石头了!! 奇怪吗?震惊吗?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由此想到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妙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清代的诗人乔灵同样认为诗的好处在于“无理而妙”!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德国,其实验心理学派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情感是很难定性的!从心理学上讲,情感和理

性的不一样之处就是情感的难定性,越是有特点的情感,越是微妙,越是难以做理性的定性。可以说上面的这个故事恰恰就是反映了“情”与“理”的微妙的关系。古语有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情与理的结合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如果充分合理的运用这几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动之以情”:所谓动之以情,就是要求班主任和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做到动之以情,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建立这种真挚感情,就要关怀他们,体贴他们,密切联系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热情帮助他们,真诚爱护他们。作为一 名班主任,首先要对自己班里的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基础程度、兴趣爱好、弱点缺点、思想状态,以及家庭背景,父母情况,目前在学习、生活中都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所以,我们的班级常规中就有“每月让家长、和老师通一次电话”,以及“每个学生每月找班主任谈一 次心”的规定,另外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养成写“自省”的习惯,把自己一天中的所感,所看,所获等写下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笔,有助于班主任理解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动态,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营养,拉近师生距离,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可以说“自省”是心与心的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