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和不良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的费用。国外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70年代被医学界认可上市的缓控释制剂品种逐渐增多。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缓释控释制剂,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新型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及其所需非较大,制剂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各种给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其中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成为了研究焦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共同简单的了解一下缓控释制剂:

一、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概念

《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缓控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的制剂。口服缓控释制剂按释药速率的差异可以分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两类。

缓释制剂:缓释制剂通常是根据药物的扩散、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和胃肠道特性,以制剂的手段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从而使药物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在缓释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给药系统,系指通过制剂手段提供释放药物的程序,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从剂型中释放到作用器官或特定靶部位,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根据根据释药类型又可以分为定速释放给药系统、定位释放给药系统和定时释放给药系统。

二、口服缓控释制剂较速释制剂的优点

(1)降低给药频率,提高病人顺应性:普通口服制剂一般需一日给药数次,因此常会造成漏服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褒词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加强患者的顺应性,发展缓控释品种会是今后的重要趋势。

(2)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很可能低于治疗浓度不能发挥疗效。缓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谷现象”,且与普通制剂相比,缓释制剂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重而起到增加疗效的作用。

(3)减少药物浓度波动,降低毒副作用:普通制剂由于需要多次给药的给药方式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现象,在血药浓度处于“波峰”时,可能高于药物的“最小中毒浓度”,而缓控释制剂减少了给药次数,又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因此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是人体获得平稳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保证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毒副作用。

(4)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普通制剂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对胃肠道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控释制剂则可降低因药物溶出过快所造成的对胃肠道的刺激。

(5)适于儿童及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口服液体缓控释给药系统适合将大剂量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可根据个体对剂量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剂量,其在胃肠道分布面积大,吸收快。

三、适合做成口服缓控释制剂药物的具有哪些特点

(1)生物半衰期适中:生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其吸收和排泄速率较慢,本身已经具有长时作用,没有必要将其进一步缓释,而半衰期太短的药物在体内消失速度很快,因此在加工成缓释片或缓释胶囊时需要很大剂量,会造成服用不便。因此生物半衰期应在2~8小时为宜。

(2)溶解度大,口服吸收好:用于制备缓释制剂的药物必须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以保证其在胃肠道内有足够的持续时间,溶解困难和吸收很差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原因是胃肠道中的食物类型发生

改变时,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情况很可能会有所改善,从而提高药物的吸收程度,以至于有中毒的可能。

(3)给药剂量相对较小:单剂量大的药物做成缓释制剂后剂量会更大,这样会造成患者的吞咽困难,因此给药剂量相对较小的药物更适合做成缓释制剂。

(4)具有较宽的安全窗:将药物制成缓释制剂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小的药物由于必须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突释现象进行精密控制,因此不适合作为缓释给药的候选药物。

(5)在肠道中无“特定部位”主动吸收:口服缓释制剂在通过胃肠道的9~12小时都能被吸收,在主要吸收区小肠的时间约4小时左右,如果药物只能在小肠上部吸收则不易制成口服缓释制剂,因此制成口服缓释制剂相比于普通制剂并无优点。

(6)用于慢性或非极性治疗:用于急性治疗的药物,其给药剂量常常须由专业医师进行较大的调整,因此用于慢性或非极性治疗的药物更适合作为缓释给药的候选药物。

参考文献:

(1)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丛书:口服缓控释制剂

(2)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丛书:口服药物吸收与转运

作者信息

孟凡秋,任职于上海博志研新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制剂研究员。上海博志研新药物技术有限公司起步于2007年,是一家专门从事药物发现、研究、技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业务范围主要聚焦于高端仿制药

的委托开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临床试验开展、创新药物发现,高质量药物中间体生产和销售,同时开展全球药品引进业务。

缓释控释制剂的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1]

缓释控释制剂的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原理和制剂成型机制及临床应用意义,从现代药剂学的角度阐释了制备口服缓释、控释剂型的常用技术及临床用药特点。同时介绍了缓释,控释制剂的临床测评及应用。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基本概念 1.1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长时间内持续放药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其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率过程。而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的制剂,其药物释放主要是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 广义: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1.2缓释,控释制剂的基本特点 优点 (1)降低给药频率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 (4)减少血药浓度波动 (5)降低毒副作用 (6)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7)全程治疗费用降低 (8)适于儿童及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 缺点 (1)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有些国家增加缓释制剂品种的规格,可缓解这种缺点,如硝苯地平有20、30、40、60mg 等规格。 (2)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3)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 (4)制备工艺稍有不慎,药物的释放速度就难以符合设计要求,甚至出现药物的突释现象,产生毒性反应。 (5)缓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相对较慢,因此药物起效也相对较慢。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蓝色字体表示新增内容,红色字体表示删减内容) 一、概述 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 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 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 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 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 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 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 制剂和脉冲制剂等。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 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 放药物的制剂。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 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 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 全部释放的制剂。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 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 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 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 方工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 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和不良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的费用。国外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70年代被医学界认可上市的缓控释制剂品种逐渐增多。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缓释控释制剂,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新型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及其所需非较大,制剂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各种给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其中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成为了研究焦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共同简单的了解一下缓控释制剂: 一、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概念 《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缓控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的制剂。口服缓控释制剂按释药速率的差异可以分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两类。

缓释制剂:缓释制剂通常是根据药物的扩散、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和胃肠道特性,以制剂的手段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从而使药物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在缓释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给药系统,系指通过制剂手段提供释放药物的程序,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从剂型中释放到作用器官或特定靶部位,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根据根据释药类型又可以分为定速释放给药系统、定位释放给药系统和定时释放给药系统。 二、口服缓控释制剂较速释制剂的优点 (1)降低给药频率,提高病人顺应性:普通口服制剂一般需一日给药数次,因此常会造成漏服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褒词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加强患者的顺应性,发展缓控释品种会是今后的重要趋势。 (2)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很可能低于治疗浓度不能发挥疗效。缓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谷现象”,且与普通制剂相比,缓释制剂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重而起到增加疗效的作用。

口服缓释制剂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黄桂华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5年开始有文献发表,70年代被医学界认可,此后取得了很大突破,上市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逐渐增多。在释放系统中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是近代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入较少,经济风险低,且因产品技术含量增加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等优点而被制药工业看好。 一、概述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 1.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 2.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药物,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体外释药特征不同:控释制剂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恒速释药,即按零级动力学规律释放药物;而缓释制剂是按时间变化先快后慢的非恒速释药,即按一级动力学或Higuchi方程等规律释放药物。其二是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不同:控释制剂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定时间内能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而缓释制剂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3.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1)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 (4)可减少用药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即可达到最大药效。 虽然缓、控释制剂有其优越性,但仍存在一些弊端:缓控释制剂是基于健康人群平均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的给药方案,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剂量调节灵活性降低,如果临床上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作用)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设备和工艺费用较普通制剂昂贵。 (二) 缓释、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除赋形剂、附加剂外,主要有骨架材料和包衣材料等。 1.骨架材料 采用骨架技术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溶蚀性骨架材料和不溶性骨架材料三大类。

口服缓控释概述

第三章缓控释制剂概述 第一节缓控释制剂特点及分类 一、定义 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型给药系统,但亦今为止,对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定义尚未统一,很多文献对缓、控释给药系统及缓、控释制剂未加以严格区分,统称缓控释制剂。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定义为:缓释制剂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控释制剂[1]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该定义有其不完善的地方。第一:限制了给药途径,现在研究的缓控释给药系统还包括注射给药,经皮给药,植入给药等;第二:在体外的缓、控释特性并不一定能代表体内是否具有缓、控释的作用。 《中药药剂学》将缓释制剂定义为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系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控释制剂系[2]指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至作用器官或特定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又称控释给药系统或控释剂型。该

控释给药系统只定义了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目前发展起来的还有控制药物释放时间和释放部位的制剂也应归为控释给药系统。 国外缓控释制剂的名称也不统一,有时也不严格区分,常用名有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repeat-action preparations、retard preparations、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3]。 药物剂型分类由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如丸剂、片剂、胶囊剂、膜剂等发展到按制剂作用特点分为给药系统的新阶段,这种系统是药剂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产物,是一种给药体系,对于具体的某一品种可称为制剂。缓控释给药系统即根据药物释放的特点进行的分类。缓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SRDDS )是指药物在体内非恒速地从制剂中缓慢地释放,从而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给药体系,对一个具体的品种可称为缓释制剂。控释给药系统(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RDDS)是指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零级或近似零级)从制剂中释放到作用部位而发挥疗效的一类给药体系,对一个具体的品种可称为控释制剂。由于缓控释给药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方便起见,本章将缓释与控释给药系统一起讨论。 二、特点 缓控释给药系统与普通给药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减少给药次数,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 ②血药浓度平稳,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

缓释与控释制剂知识点梳理.

第十二章缓释与控释制剂 ★一、定义: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广义上包括靶向制剂、透皮制剂等。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1、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方便应用;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可减少用药剂量。 ★三、缓释、控释原理的方法: (一)溶出原理: 控制溶出的方法: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的普鲁卡因盐、丙酸睾丸素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N-甲基阿托品鞣酸盐、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3、控制粒子大小:超慢性胰岛素 4、将药物包埋于溶蚀性骨架中:以脂肪、蜡类为缓释骨架,以脂肪、蜡类为骨架材料,药物以溶解或混悬形式分散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中: (1)亲水凝胶骨架片: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药物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解于体液中 (2)骨架材料:MC、HPMC、PVP、Carbomer、PVA、羟丙基淀粉、海藻酸钠等 (二)扩散原理: ★控制扩散的方法:包衣、微囊化、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制成植入剂、制成药物树脂、制成乳剂 1、通过包衣膜扩散(贮库型):药物组成的芯即贮库,周围由聚合物膜包围,膜的性质决定药物从系统中的释放速度。此种系统的优点为可以达到零级释放。扩散过程可用Fick’s第一定律来描述。 2、通过骨架扩散(骨架型):骨架型是药物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药 物在外层溶液中溶解,然后扩散出骨架,使固体药物不断溶出。此种骨架片中药物释放是通过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该过程符合 Higuchi方程。

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是一种药物制剂的类型,它具有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 特点。在药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缓控释制剂的概念、 分类、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相关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概念 缓控释制剂是一种通过调节药物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达到持续稳 定的浓度的药物制剂。它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用药 频率,提高药物疗效。 二、分类 根据药物释放速度的不同,缓控释制剂可分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是指药物以恒定速率释放,使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控释制剂则是指药物以可变速率释放,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药物释 放的速度和时间。 三、制备方法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包括溶胶凝胶法、微球化法、流体床法、负载固体分散体系法等。其中,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用的 方法,它通过将药物溶解在溶胶(如聚合物溶液)中,然后通过凝胶 化制备成缓控释制剂。 四、应用领域 缓控释制剂在药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它可以用于治疗慢性 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可以使药物 在体内保持稳定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缓控释制剂还可 以用于控制药物在特定部位的释放,如口腔黏膜、皮肤等,以实现局 部治疗的效果。 五、优势和不足 缓控释制剂相比传统的制剂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首先,它能够延长 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用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缓控释 制剂能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降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负担。此外,缓

控释制剂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效。 然而,缓控释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考虑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的释放机制等因素,增加了制剂的研发难度。其次,制备成本较高,无法被广泛应用。此外,缓控释制剂可能存在药物浓度不均匀、释放速率不稳定等问题,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缓控释制剂是一种在药物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药物制剂类型。通过调节药物释放速度,它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效。虽然制备过程复杂、制备成本较高,但缓控释制剂的广泛应用将为慢性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局部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未来,随着制备工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缓控释制剂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药物制剂工程论文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 随着医药制剂技术的持续发展,医药界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剂型的开发研究。与新化合物实体开发相比,新的制剂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而见效快的优势。近年来,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物;缓释控释制剂;辅料;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我国制药水平也不断发展。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减轻用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国内的许多制药厂都成立了主要以研究药物制剂为主的部门。此类制剂药物因具有给药次数少、对患者的肠胃刺激性小、治疗时间短、使用比较安全等作用,深受患者、医生的信赖。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应用率不断的上升,现今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药物的一般剂型是片剂和注射剂,但多数药物不适合应用这两种剂型。对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选择片剂、注射剂治疗时,当药物与血液循环融合后,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血药浓度波动,出现了峰谷情况,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使之有效治疗浓度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效果。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却克服了这一现象。 1、控释缓释制剂的优点 近20 多年来,国外极为重视研究新剂型和新制剂的,其中的控释和缓释口服制剂是热点。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 1.1 对于半衰期短,或者给药频繁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使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得到提高,方便使用。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别适用。 1.2 有利于平稳血药浓度,“减缓峰谷”现象,从而使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得以降低,临床用药更为安全。 1.3 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缓释控释型制剂开发及优化研究

缓释控释型制剂开发及优化研究第一章概述 缓释控释型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提供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研究领域。其作用是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药物在体内持续释放,从而延缓其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浓度变化的幅度,达到更为稳定的治疗效果。缓释控释型制剂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缓释控释型制剂的研究方法 缓释控释型制剂的开发需要涉及多种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方法、药理学、生物技术、生产工程等方面。按照研发流程,通常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 药物特性分析:如药物溶解度、稳定性、药物分子结构等。 2. 缓释控释技术的选择:包括生产工艺、控制释放速率、控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生物利用度等。 3. 生物活性检测:通过检验药物的生物活性,评估制剂效果。 4. 制剂开发:包括药物制备、脂质体包封、微粒制剂纳米载体等。 第三章缓释控释型制剂的种类

按照控制药物释放的方式,缓释控释型制剂可分为不同种类。 其中,脂质体包封型、微粒制剂纳米载体和针剂控释型制剂是三 类常见的制剂: 1.脂质体包封型:脂质体包封型制剂是通过将药物包封在聚合 物膜中,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药物颗粒进入体内后,其药效能 够得到充分释放。 2. 微粒制剂纳米载体:微粒制剂纳米载体是利用药物分子的化 学特性,在纳米级别上沉淀药物,利用其自身特性来实现药物控 制释放。该制剂的特点是药效迅速、生物利用度较强等。 3. 针剂控释型制剂:针剂控释型制剂通过针筒将药物注射到体内,以该制剂的方式进行缓释、控释。该制剂不仅可以进行胰岛 素注射,还可以用于制剂中含有微晶固体治疗物的注射等。 第四章缓释控释型制剂的优缺点 缓释控释型制剂的优点是稳定药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减轻患 者的用药负担等。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成本高、制剂繁琐、技术要求较高等。 第五章缓释控释型制剂的应用前景 随着缓释控释型制剂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在 医学领域之外,缓释控释型制剂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

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掌握新一代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已成为药物研发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可溶性药物的口服制剂已广泛应用,而对于大多数不可溶性药物,长过程性缓释控释剂仍在不断研究和完善中。本文将介绍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 缓释技术的基本概念 口服药物缓释技术的目的是为使药物能够持续、平稳、缓慢地释放出来,避免 药效过快过强导致副作用等问题。缓释技术大多分为控释和延长释放两种。控释技术是指当药物进入体内后,药物生成的浓度经过一定时间上升,到达一定浓度时再释放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延长释放技术则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化学反应或者纯物理的方式来达到平稳持续的释放。 2. 缓释技术在口服药物中的应用 a. 胶囊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口服药物中,许多都来自胶囊。胶囊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 加入动物性或植物性的胶囊中,同时添加不同的缓释剂、稳定剂等辅料,达到相应的缓释效果。胶囊口服药物相比片剂等口服药物优势在于它容易吞咽,且外壳可以掩盖药物的味道、气味等,更能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b. 片剂 在药物的制剂过程中,片剂是最为流行的剂型之一。片剂目的在于药物在进入 体内后可以快速有效地释放。为了相适应药物的性质,不同的缓释技术被研制出来。其中,但是,片剂已成为许多制药公司的主要业务,这一领域一直在研制和改进长效和持续释放的片剂技术,以此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c. 预制片剂

预制片剂的出现为药物的缓释技术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预制片剂已经成 为一种能够为该领域带来真正技术飞跃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吸收的位点、持续时间等因素,从而更精确有效地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预制片剂往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成型前加入缓释控释剂的预制片剂,另一种是制造过程中加入到药物中的微粒和小球状颗粒。 3. 长效控释制剂 目前,制药公司重点研发针对口服药物的长效控释制剂。长效控释制剂的主要 目的是优化药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增强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提高治疗效果等。长效制剂也要明智地利用缓释技术来建立,以进行更精确的调整。然而,这种管控不仅需要技术手段作为其依据,更需要明确的临床数据来确定最佳协议。对于使用长效控释制剂和其他类型的口服药物的患者来说,一定程度上理解并知晓药物的作用非常重要。 4. 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也将不断得到优 化和完善。这些技术将带来新一代口服药物的诞生。例如,一些正在研制中的药物包括长效散剂、长效舌下片、长效贴片、直肠释放制剂和长效口服液等。未来,长效性制剂也将成为制药公司新的战略方向,和标志性的产品。 结论 本文介绍了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在口服药物中的应用、演变和其发展前景。 虽然缓释技术对于药物研发和制造企业而言,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领域,但是对于新的体现方法和新的技术路线的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所呈现的优势和前景仍然引人瞩目。对于未来支撑科学的技术和社会的医药工业而言,口服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固体口服缓释制剂开发之基础攻略

固体口服缓释制剂开发之基础攻略 口服缓释制剂是相对于速释制剂而言的相对概念,由于现有速释制剂的一日多次服药以及谷峰浓度所引起的毒副作用,以此两点为出发点衍生出了缓释制剂的市场需求。缓释制剂的多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本文主要是对其中两种最基础模型的阐述。笔者常认为缓释制剂较之于速释制剂而言在药物释放方面有一重要不同点在于速释制剂主要需要解决药物溶解问题而缓释制剂则需要解决药物溶解以及扩散问题。骨架技术 骨架技术分为溶蚀骨架技术和不溶性骨架技术,溶蚀型骨架技术系指制剂在介质中不断溶蚀、脱落变小,进而使得药物在介质中溶解释放的过程,通过调控制剂的溶蚀速度即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读,这类技术常见与亲水凝胶技术;不溶骨架技术是指采用不溶解的材料作为片剂基本骨架,在其骨架空隙当中药物活性成分以及水溶性辅料,在溶出介质中可溶性辅料溶解并转运到介质当中形成曲折的水流通道进行药物的溶解以及释放。 以不溶型骨架技术为例,通过上述释放机理的了解可将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分为如下三点:药物因素,骨架材料因素,处方工艺因素。

1. 药物因素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影响药物溶解释放的最主要因素,相同的释药模型在不同化合物上可以体现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化合物溶解度决定,故而需通过对药物溶解性的了解来选择合适的释药机理。对于易溶性化合物而言不溶性骨架片中的水溶性通道的曲率以及路径长度决定了药物释放速度,而难容性药物在设计为不溶性骨架片时需加入大量致孔剂或溶解性辅料或微环境调控辅料来满足药物的溶解环境需求。 2. 骨架材料因素 不溶性骨架片常用材料为EC以及丙烯酸树脂类、聚乙烯聚氯乙烯、硬脂酸甘油脂类等,材料的类型用量、粒度、粘度均可引起释放的差异。 以EC为例:用量增加,不溶性组分比例增加,可溶性空隙减小,水分以及药物扩散通道减小溶出减缓;粒度减小,曲率增加,扩散路径增加,溶出减缓;粘度增加,骨架稳定性增加,阻滞效果增加,溶出减缓;EC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故在此类材料的使用中关注突释现象。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由于普遍制剂的名吸收特性造成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使其在血药浓度较大或生理条件变化时超过药物中毒的剂量,故人们逐渐大目光投到缓控释制剂上来。所谓的缓释制剂系指的是: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德制剂;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其药物释放主要是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现在我们主要讨论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 缓控释制剂是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7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大公司取得一些突破,至今有着40多年的历史了。口服缓释和控释固体剂型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今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用多种技术制备口服缓释和控释制剂。目前的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缓释,控释制剂的分类; (一)骨架型缓,控制剂 1)凝胶骨架片这类骨架片主要的材料为羟丙甲纤维素(HPMC),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疏甲基纤维素纳,海藻酸钠等。凝胶骨架片中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挺高 (二)蜡质类骨架片这类由不溶解但可以溶蚀的蜡质材料制成 (三)不溶性骨架片这类片剂药物释放后骨架材料整体从粪便排出,在胃肠中不崩解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一)微孔膜包衣片通常是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作为衣膜材料,在包衣中加入少量致孔道剂的物质如PEG类,PVP、PV A 等水溶性物质,也有一些加入水不溶性的粉末如滑石粉,二氧化硅等甚至将药物加在包衣膜内既作致孔剂又作速效部分。 (二)膜控释小片将药物压制成片,外包肠溶衣,再包上含药的糖衣层而得。含药糖衣层在胃液中释药,当肠溶片芯进入肠道后,衣膜溶解、片 芯药物释出,而延长释药时间。 (三)肠溶膜控释片这类控释片是药物片包肠溶衣,当肠溶衣片芯进入肠道后,衣膜溶解,片芯中的药物释出,因而延长释药的时间 (四)膜孔释小丸由丸芯和芯外包裹的控释薄膜衣两部分组成 渗透片泵渗透泵片简称 OROS ,它最大的特点是释药均匀恒定,而且释药速度不受胃肠道可变因素的影响,是迄今为止口服控释制剂中最理 想的一种。 国内开发的缓控释口服制剂主要有: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扑尔敏控释胶囊,氢溴酸右旋美沙芬缓片,氨茶碱缓释片,复方苯丙醇右旋胺胶囊 国外上市的品种还有心律平缓释片,沙丁胺醇(舒喘灵)渗透泵片,伪麻黄碱渗透泵片,卡马西平缓释片,甲基多巴缓释片,丙戊酸缓释片 发展前景:缓控释制剂无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都是广阔的,因其技术较新,门槛相对见高,因此产品的毛利率相对较高。另外,缓控释制剂以其药物生理上的

口服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体系的构建

口服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体系的构建 中医中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方剂数量较多,但目前绝大多数的药物剂型还停留在普通制剂,高效、长效且剂量小的制剂极少。缓释制剂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维持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其用药次数较少,可改善药物的依从性。然而不同于单体药物,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的本质是多组分,而不是1个或几个活性单体成分。因此,该文从中药多组分的角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来制备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最终改善中药的临床疗效。 标签:中药;组分;缓释制剂;体内外评价 对于一些药物而言,其本身就有一定长效性,仅需每日给药1次就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类药物通常制成传统速释制剂(及常规制剂)。然而对于那些本身并不具有长效性的药物,要求多剂量给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多剂量给药不但给患者带来不便,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缓释药物制剂的持续释放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目前国内更多的是以中药提取分离的单体成分作为中药缓释制剂的中间体,由于其纯度高、结晶性好、物化比较清楚,易于筛选出适宜的缓释辅料和设计出合理的制剂处方制成理想的缓释制剂,其制备时成型工艺也比较容易。然而,大多数中药或中药复方很难以1个或几个单体成分作为几个中间体原料,而是一个多组分的整体。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设计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时,应紧密联系中医组方原则,最终提出中药多组分释放的“程序性”,即中药多组分的释放应该讲究“有序性”,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转运,有序地释放到靶部位,同时保证其吸收,从而使各释药单元在靶部位发挥最优的整合效应。因此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的“程序释放”,既符合了中医药理论,又兼顾到了各组分释药单元的释放量、释放速度以及吸收量。 1中药缓释制剂的起源及发展 中医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多年传承下来的瑰宝。而中药制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传统的以中药饮片直接粉碎、或简单地以部分药材经提取为特征的制剂,如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为第一代中药剂型;第二代中药剂型基本包括了现代剂型如片剂、胶囊、颗粒剂、软胶囊、注射剂等,其药材的前处理特征是药材或饮片基本经提取、或经初步的除杂浓缩使服用量减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中药及复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限制了中药制剂的发展,随着中药物质基础和中药现代化的深入,中药制剂的发展进入第三代剂型发展阶段,其特征是以中医方药经过精制纯化得到的组分为研制剂型的前提,剂型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医复方(多组分)用药特点,并体现中医药整体观,因此设计基于组分层次的多单元释药系统是一重要的、科学的选择,而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与技术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分析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该系统分为定速释放制剂、定位释放制剂和定时释放制剂,3类制剂各有特色,互为补充。结论: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在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值得深入的科研研究。 【关键词】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研究分析释药系统 给药后缓释制剂能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给药后控释制剂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的波动维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能防止血药浓度波动度过大,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作用持续时间长,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随着材料学和工艺学的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方面,推动了缓控释药物制剂的发展[1]。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1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1.1 优点 ①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方式平稳,能有效的防止血药浓度波动,使药物的不良事件减少;②缓控释制剂一般都是长效的,患者每次仅需服用1或2次,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长期服药的不便;③能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使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1.2 缺点 ①其使用的都是新材料和新工艺,相对来说药物的价格较高;②一般缓控释制剂的给药量较大,如使用不当可导致药物过量而中毒;③胃肠道运动对某些缓控释制剂有很大的影响;④使用缓控释制剂如需停用更换其他药物,需要较长时间,导致给药方案不灵活。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适用范围: (1)有很强的首过效应的药物; (2)半衰期很短、需要反复给药的药物;(3)某些抗菌类药物; (4)某些易成瘾性的药物[2]。

缓控释制剂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发展与应用-高分子材料论文-化学论文

缓控释制剂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发展与应用-高分子材料论文-化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1 现状 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远古时代至20 世纪30 年代。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把动物的胶汁和淀粉作为赋形剂应用到中药制剂;第二阶段是从20 世纪30年代至20 世纪60 年代,产生了大量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材料。1920 年德国人史道丁格提出了高分子的概念,极大地推动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出现了缓控释制剂的药用高分子材料,为药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 世纪60年代至今,伴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和药剂学紧密结合,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如渗透性、吸附性、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质,在缓控释

制剂和靶向制剂得到广泛应用[1].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让缓控释制剂进入定时、定速、定位、定量、高效、长效的准确化和精密化发展阶段,产生了口服骨架缓控释制剂、口服渗透泵控释制剂、口服胃滞留缓控释制剂、口服膜控型制剂、口服结肠定位制剂、脉冲式给药系统、环境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等新型缓控释给药系统。药用高分子材料的成分、性质、结构和应用对药物释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合理和正确运用药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生产和制备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天然药用高分子材料 2. 1 明胶 明胶(gelatine 或gelatin)又称白明胶,是动物的皮、骨、腱与韧带中胶原在酸、碱或酶等温和作用下部分降解和水解而得到的主要蛋白质组分或者以上三种不同明胶制品混合物。按用途可分为照相明胶、食用明胶、药用明胶及工业明胶四类,它具有多种良好的理化特性,如溶胀、凝胶化、黏度、荷电性、表面活性、胶体保护性、成膜性、凝胶态和溶胶态的可逆转变性、两性聚电解质特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用高分子材料[1,2].在口服药物制剂中,明胶常常

专业基础课-《缓控释制剂》课程教学大纲(普通班)

《缓控释制剂》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学分:3 学时:54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缓控释制剂是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药物通过制成缓控释制剂,可以改善药物的有效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物对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减少病人必须同时服用药物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降低毒副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药物递送系统发展现状,熟悉和掌握缓控迟释制剂的概念,设计方法,体内外评价方法;靶向制剂的概念、类型;脂质体、纳米粒、胶束和纳米乳的概念、组成和制备方法等;熟悉和了解经皮给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植入剂和前药中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十章缓释、控释制剂 【教学目的】 1.掌握缓、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与类型、常用的辅料;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常见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和处方解析;缓控释制剂质量评价的方法;掌握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方法;微丸的类型和特点;微丸的释药机制;微囊与微球的概念、特点、组成、制备方及常用材料。 2.熟悉药物递送系统;缓、控释制剂设计原则;常见的定位释药制剂;微丸成型设备与技术;微囊与微球的影响因素、质量评价。 3.了解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概况,缓控释制剂处方的设计,定时释药制剂;微丸形成机制,应用实例,评价方法;微囊与微球在药物制剂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求】 通过演示普通口服给药制剂药时曲线中的波峰波谷现象,引入缓释与控释制剂的概念和特点。在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中指出药物的理化性质的重要性,并且全面讲解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分析各类缓控释制剂的构建及其释药机制,如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接着阐述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介绍口服定时定位给药系统。最后介绍分别介绍微丸、微囊和微球。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药剂学综述-缓控释微丸制剂

药剂学综述-缓控释微丸制剂

缓控释微丸制剂 摘要:目前市面上涌现出多种缓控释制剂,其中微丸凭借其载药范围宽、流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受到青睐。本文通过对缓控释制剂中微丸的定义、特点、在缓控释制剂类型中应用的原类型、释药机理及其制备工艺和辅料应用的介绍,让初次接触药剂学中缓控释微丸制剂的人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微丸制剂铺垫坚实的药剂学基础。 引言:近几年药物剂型不断出新,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给药制剂,其中缓控释制剂最为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缓控释微丸是缓控释制剂中最受青睐的剂型之一。药物的作用与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有关,通过使药物定速释放来控制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从而使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从而减少药物给药剂量和次数。因此微丸释药基于药物释放模式,包括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有一快速释放剂量再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注意确定释药模式前应先确定药物有效浓度范围,治疗指数小或半衰期短者均制为缓控释制剂。[1]微丸作为多单元型给药系统的代表,具有传统单剂量型缓释制剂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如吸收个体差异小、剂量突释效应低以及释药速率稳定等,现已逐渐成为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历史 我国古代就有中药微丸制剂,如“六神丸”、“喉炎丸”、“王

造成的刺激性,与胃肠道接触面积大, 生物利用度高 2.4 减少药物副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吸收率高、吸收模式均一,减少给药频率,提高生物利用度[19] 2.5 流动性好,有较高机械强度不易碎,填充胶囊或压片时有利于减小片重差异 2.6 载药范围宽,可从1% ~95%以上[5] 2.7 体积小,易于吞服,在胃肠道的转运不受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直径小于2 mm 的小丸可通过闭合的幽门,因此吸收一般不受胃排空的影响[5]同时又具有吸收率高、吸收模式均一、服用次数少,可以和流质一起服用,同时还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生产时便于质量控制和含量测定等优越性[6] 2.8体内吸收的个体间差异性小, 准确预测药物释放动力学,吸收动力学重现性好 3、用于缓控释制剂的原因: 3.1 很少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 尤其是幽门的启闭) 的影响。 3.2 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的面积增大,使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局部刺激减少或消除。 3.3 缓释微丸使体内药物滞留时间长, 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小。 3.4 经阻滞剂包衣, 释药速度易于控制, 易于制成一级、零级或快速释药的制剂。 3.5 由控释微丸制成的骨架片或灌成的胶囊, 可使血药浓度迅

最新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精品资料 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与临床应 用 ........................................

常用的作亲水凝胶骨架片的材料为:() A.硅橡胶 B.蜡类 C.羟丙甲纤维素 D.氯乙烯 药物从控释制剂释放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随时间的变化,在动力学上往往体现为:() A.零级动力学 B.一级动力学 C.Weibll分布 D.Higuchi方程 药物从缓释制剂释放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随时间的变化,在动力学上往往体现为:() A.零级动力学 B.一级动力学 C.Weibll分布 D.二级动力学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一般应在普通制剂的:() A.80%~100% B.100%~120% C.80%~120% D.80%~125% 以下中枢镇痛药,其缓控制释制剂的类型属于生物溶蚀性骨架的是: () A.硫酸吗啡缓释片 B.盐酸羟考酮控释片 C.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D.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根据药物的生物半衰期设计缓控释制剂时,最适宜的药物生物半衰期是:() A.t1/2>12h B.t1/2为2~8h C.t1/2<1h D.t1/2为1~12h

以下缓控释制剂可以掰开服用的是:() A.硝苯地平控释片 B.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C.非洛地平缓释片 D.阿司匹林肠溶片 以下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的缓控释药物,能将片剂掰开服用的是:() A.硝苯地平控释片 B.硝苯地平缓释片 C.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D.非洛地平缓释片 单渗透泵片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减小药物的溶出速率 B.片剂膜内渗透压大,将片剂压裂,使药物释放出来 C.片剂外面包上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放 D.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膜外,将药物从细孔中压出以减小溶出速率为主要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是:() A.制成药树脂 B.制成溶解度较小的盐类 C.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D.制成微囊 下列高分子材料中,不是肠溶包衣材料的是:() A.虫胶 B.HPMCP C.CAP D.PVP 常用的溶蚀型骨架材料有:() A.聚维酮 B.卡波姆 C.氢化植物油 D.聚乙烯 以减慢扩散速率为主要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的理论依据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