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1)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1)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1)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1)

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

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_课堂实录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

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青山不老,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山不老教案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 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 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 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静静的看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 ——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进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青山不老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 壱、导入: 师:昨天晚上我们跟随着微视频,我们温习了环境描写、对比描写、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文章的表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将结合“青山不老”这一课例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感悟!请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全文,感知大意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展示一下? 重点指导:“劲”的读音。师:他有一个字音读错了,谁来帮帮他? 师:大家请看,“劲”有一下两个读音,在本篇文章里应该选择哪个?让我们一起读。 师:生词我们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关键词句、主要事件就能准确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容。这种方法简单又有效,希望同学们经常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深入文本,感知人物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仿佛也置身与那座不老的青山之中

了!文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座怎样的青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语句。 师:让我们给青山来个特写吧!谁来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感受了这座独有的青山风韵,真不错! 师:看到此山此景的时候,文中的我由衷的称赞它为奇迹。 师:同学们这样的山,这样的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吗?哪里? 师:你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座青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吧!【了解晋西北的相关资料】师:经过以上的了解,你认为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 师:作者又是运用那些语言把晋西北如此恶劣的环境描述出来的呢?谁来交流?【品析环境描写】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称这座青山为奇迹?这就是环境描写在文章表达中所起到的衬托的作用。 师: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过去和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齐来感受。 【分角色朗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由的感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对比方法的运用,让晋西北的变化更为明显了。这是多么好

2020-2021【优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0青山不老课堂练习及答案

20*青山不老 第一课时 一、多音字组词。 参:cān ( ) shēn( ) cēn ( ) 恶:è( ) ě( ) wù(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四、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3.丁——冬——丁——冬……() 五、阅读练习。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参考答案 一、参加人参参差不齐凶恶恶心可恶 二、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恭敬 三、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老头创造了奇迹。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四、1.B 2.A 3.C 五、1.nì dào qíng zhuì 2.起方向相反举,抬落,掉下 3.大风刮起时,能将牛马吹得倒退,或将它们吹到空中两三丈高,然 后又落下来。

吉春亚老师教学实录及精品课件 (上下)1

吉春亚老师1——6年级教学实录和精品课件(分年级) 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课堂,“扎实、灵动,充满语文味”,是本真语文的代表,被广大一线老师称为“接地气”。可贵的是,始终在一线课堂,执教人教版1——6年级多轮,几乎每天向来自全国各地影随学习的弟子以及本校的语文教师开放课堂。征求吉老师的同意,将其的教学创意(课堂录音或录像)进行整理,开发成我公司的文化产品——我们的原创制作每一课含(文字实录+课文朗读+精制ppT+汉字书写笔顺flsh+各类音乐或音效,有的增加了flsh 和电影剪辑录音等)适合于教研活动、讲学、大赛评比、职称评定等等公开教学。 团队历时两年多时间精心制作,按照年级,已经整理好课件目录如下,您可以联系我们的QQ号3040918296、1795654731、2946510905和991762498,希望有很多的课能满足您的公开课教学需要。 一年级(上) 拼音教学 1.a o e 2.i u v 3.b p m f 4.d t n l 5 g k h 6.j q x 7. Z c s 8.zh chi shi ri 9.ao ou Iu 10 an en in un 11.ang eng ong ying 12——15,复习一、二、三、四 识字一 1.《一去二三里》 2.《在家里》 3. 《操场上》 课文 1.《画》 2.《四季》3《小小竹排画中游》 4 《那座房子最漂亮》 5.《爷爷和小树》6《静夜思》 7《小小的船》8 《阳光》 9《影子》10《比尾巴》 识字二 1.《比一比》2《自选商场》 3.《菜园里》 4<<日月明>> 课文 11.《我多想看看》12 《雨点儿》 13《平平搭积木》14《自己去吧》 1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16《小松鼠找花生》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18《借生日》 19.《雪孩子》20. 《小熊住山洞》 一年级(下) 《识字1 >> 《识字2》《识字3》30《识字4》《识字5》《识字6》《识字7》《识字8》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20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青山不老课堂实录

青山不老课堂实录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广州思源学校小学部廖牡丹 课题:小学六年级新课标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青山不老》 时间:2012-10-31 11:10-11:50 地点:广州思源小学部六年级1班 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学生在黑板上画好评价表,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前组织:课代表带领学生背诵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2、3自然段。 一、前后对比,感受奇迹 师生问好 师导入:刚才同学们深情地背诵,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对于土地的那份热爱与眷恋。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山峦河流本就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园却有着惨不忍睹的一面。 (出示幻灯片1——四幅反映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 师:孩子们你能用你想到的词语或者句子描述这些画面吗? 生1:这片土地是黄沙漫天,一片贫瘠。 生2:这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生3:这里简直就是不毛之地,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感觉。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图片,你又该如何描述? (出示幻灯片2——四幅图片,反应的是晋西北的环境经过治理之后,树木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1:这片土地树木茂盛,绿树成荫。 生2:这片土地简直就是一片林海,你看漫山遍野都是树,绿得耀眼、绿得难以形容。

生3:我觉得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给人带来无限希望与活力。 师:孩子们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一前一后的两组图片是同一个地方,一个是15年前一个是15年之后,你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什么感受? 生1:这前后的对比太鲜明了,简直让人惊叹。 生2:能够将之前的那片死气沉沉的土地,变得如今的生机勃勃,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生3:这简直太让人不可思议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师相机提出字条:了不起的奇迹)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片青山,了解这个了不起的奇迹,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就文质疑,交流分享 师:同学们昨天在预习了课文之后,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吗?同学的问题如果你能解答,也可以。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呢/ 生2:文中是谁创造了这个了不起的奇迹呢? 生3: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一口气提出了三个问题,我想我们不仅仅要会提出问题,更要会解决问题。比如刚才这位同学提到“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什么”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1:课文是这样写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幻灯片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孩子们读到这句话你是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这个老人太了不起了,在别人看来本该去享清福的年龄他还在荒山上植树造林。

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设计理念设计理念《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以新课程的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渎、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集合文中语句解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畅谈导入 1.播放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 1 / 7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师: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有一位老人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课件出示老字。 谁来说说这个字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从 65 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揭示并板书课题: 青山不老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要求: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思考: 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奇迹、宏伟、价值、命运等自由选择下列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 (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到关键句,我们就容易提取关键词。文中主要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阐释自己的主要观点,我们往往利用题目直接点明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题目简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通俗易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表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2)学写倡议书。学写倡议书时,首先要注意格式。标题要鲜明,正文写清倡议的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其次观点明确,抓住内容:(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最后抓住结尾,表明希望。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人教部编版(五四)(2018)六年级下册第19课《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 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概括地表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文 生:交流 师:小结 师:(引)肆虐的风沙抵挡不住老人坚定的信心,满坡的翠绿是老人恒久相守的理想。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吧! (课件演示)1、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 (画外音)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景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课件演示)2、(改造环境) 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即使干旱、霜冻不时冲击他们本已贫困的生活,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眼前。 师:同学们,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如此恶劣的地方会变为绿洲,太不可思议了 生:老师,我觉得太神奇了! (三)品析重点词句,解读奇迹 师:是啊!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亲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读文用——画出来) 生:(读、画、说)

部编版《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读题以后,你有哪些问题?如:青山为什么不会老?是谁让它不老?不老的青山是怎样的?青山,是单指自然界的青山吗?如果不是,

那又指谁? 二、带着以上问题,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反馈交流: 1、检查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他的精神与青山一样永远不老。 四、细读课文,感受“青山不老”的主题 (一)抓老人的年迈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小结:就是这样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奇迹 (二)抓植树造林的面积广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看这片绿绿的青山(出示课件)你想说什么? 滋养我们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 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 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青山不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感人事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这篇文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在教学中,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层次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感,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得到升华。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幻灯1),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国的土地沙化面积等于全国耕地面积,而且土地沙漠化还在扩大。晋西北作为京津的第一道屏障,治理沙化刻不容缓。)2.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幻灯2)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默读质疑,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2、小组交流,解决疑问 3、小组质疑,全班交流 4、未解决的问题,请组长做个记号,课中共同探讨。 预设:1、感受环境之恶,青山之美;2、感受老人之老;3、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四、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你还能在文中哪里感受到描写奇迹的语句吗? 4、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资料和音乐) 出示资料: 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每年春季我们都会在电视中看到北京等地都会受到强烈的沙尘 暴影响,满天都是灰蒙蒙的,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外出不得不带着口罩、围 着沙巾,还有甚的竟给头上戴着塑料袋。曾有人说,如果人们还不重视治理环境,不久的将来,我们首都北京将会成为一片沙海,也成为沙漠。多可怕啊,到那时候,我们的居住密度会更大,人类的灾难会更大。那怎样才能阻止可怕的局面发生呢?唯有植树造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一起去认识为改变环境,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 奇迹的81岁高龄的老人。 板书: 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a、认读生字词语。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三番五次恭敬劲挺淤泥拐杖荡漾 b、指名读文 c、通过读文,你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81岁的老人,从六十五岁开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创造 了一个绿洲奇迹的故事。 2、自读“阅读提示”,思考: (1)找出让你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岁数大了的句子。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2)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句子。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最新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这句成语也是被人教版语文小学教科书收入在六年级上册第16课的名称.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执教人:钟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课件出示“老”字。 师:这个字你们都认识吗?这个“老”字就像一个驼背人,头上稀疏的头发垂下来,手持拐杖而行。 (课件出示)《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老---“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师:这里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师:关于“老”的成语,这里我们有两句,咱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师:这两个成语都说明了年纪虽老,但是志气却更旺盛,干劲更足。 师:这正如我们今天要认识这位梁衡笔下的的老人,他虽然81岁了,但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这是梁衡在“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提名中推荐词(课件示)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青山老人”,板书课题:揭题读题。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青山不老”这个成语是有出处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是什么得以永存的? 2、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3)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用波浪线划下来。 3、交流“老人的确老了”----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 课堂实录

《青山不老》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让我们感动,那片土地如此美丽,如此温馨,令人向往。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的美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欣赏。 师配乐范读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欣赏到的美景吗? 生:美丽。 生:这片树林生机勃勃。 生:这是一片美丽的,富有生机的青山。 生:这里的绿意盎然。 师: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真优美。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它的美丽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初悟奇迹 师:这么富有生机的美丽树林到底在哪呢?认真预习的同学。肯定知道。 生:中国的晋西北。 师:同学们,那我们就走进晋西北,看看哪儿除了这美丽的青山,(板书:青山) 还有些什么。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生看书。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此刻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吗?

生:了不起! 生:惊叹! 生:佩服。 生:奇迹。 生:敬仰。 师:真的很会读书,你们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这些感受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 生:“奇迹”。 师: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奇迹呢? 生: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师:3700亩啊,我们的学校那么大,他的创造者竟然是一个—— 生:瘦小的老头。 生:81岁老头。 生:也许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的老人。 生:一个拄着拐杖,慢慢迈步的老人。 师:难怪作者这样感叹“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出示幻灯片)让作者感叹的不仅因为创造奇迹的居然是个高龄老人,还因为是在如此险恶的地方。那到底是怎样险恶的地方呢?请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三、感悟环境 (一)、体会大环境之险恶

人教版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

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青山不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试讲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由泰山风景图引出一组图片,用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 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 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 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 (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 (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 (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 2. 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 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 3. 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 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 (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 年后绿洲的美丽, (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 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珍爱家园从我做起”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珍爱家园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教材安排的是《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是让学生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使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者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内容: 1.自主设计的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珍爱家园的相关文章:《在宇宙医院里》、《可爱的地球》、《不幸的地球》、《泥土最珍贵》、《谁让太阳变懒了》、《人类的保护伞》。 2.议题:(1)地球资源现在呈什么趋势以发展? (2)面对地球家园的污染、破坏和资源、能源的消耗,我们人类到底应该怎么做? 设计理念: 1.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以群文拓展主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阅读水平,引导学生能使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展开讨论。 2.用多篇文章开拓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激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对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的珍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水平: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水平,快速阅读文章并概括出多篇文的相似处,了解地球家园的现状,懂得人类的生存与地球密切联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快速阅读方法阅读材料,并概括出多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保护地球家园,刻不容缓”的道理,并将保护地球家园的意思付诸于行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阅读激发学生珍爱家园、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所选文章,归纳概括出地球资源的发展趋势。 2.针对所给出的议题各抒己见,大胆讨论。 3.在感受家园美好后,了解人类的生存与家园有着密切联系,同存同亡。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资料,整理好阅读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引入议题。 1.师:孩子们,众所周知,我们都生活在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之上——地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一花一草,河流、土地、森林、动物都是我们密不可分的朋友,值得我们爱护。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家园吧。 师:出示课件“家园”,并在黑板上板书:家园。 2.师:我们所学过的第四组课文,你们还记得他们吗?(生:记得。)咱们一起说出它们的课题。 生:齐说课题。 3.师:你发现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