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智慧地与孩子相处(讲座)

如何智慧地与孩子相处(讲座)

如何智慧地与孩子相处(讲座)
如何智慧地与孩子相处(讲座)

如何智慧地与孩子相处?

一、我眼中的聋娃娃(态度的纠正)

您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您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

(一)我身边的故事(聋教育工作者)

(二)现在=未来?

1、特勒的那个故事

2、达人秀刘伟

3、现在不等于未来:您对孩子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与教

育。(不拒绝帮助——尤其是听障中心)

二、如何与孩子相处呢?

(一)了解孩子,首先了解需求以及可提供的帮助-----助听器的了解(手册提一提)

(二)了解我们孩子的特点(学习与个性:具体结合例子分析)

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要较完整,但有时候也会因为断点,产生误差。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这就是常说的言语语言训练)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事物和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会引起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都要用一些新颖有趣的玩意儿来吸引孩子。

(三)记忆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学前期的听觉障碍儿童可能对背诵儿歌等需要有意记忆参与的活动会有困难,但是如果活动是他们感兴趣的,那么他们对这个活动的印象会比较深刻,比如游览动物园等。语言康复和训练就是要利用他们无意记忆的优势,来发展语言和培养有意记忆。

2、如何促进有意记忆:

(1)在活动中培养。以游览动物园为例,学生对动物天生好奇,家长可以在游玩的时候引导孩子认真观察,发展他们的有意记忆。同时,回来后,可以结合图片再次引导孩子感知,这样记得牢固。

(2)鼓励以激发积极的情绪。有意记忆依靠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积极情绪的反映。

(3)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实验表明,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其记忆效果要好于单凭一种感官的记忆。

3、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材料,而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言形式的记忆。由于听觉损伤,听觉障碍儿童主要以形象记忆为主。例如,对“早上,我背书包去上学。”普通的孩子可以根据语词来理解和记忆这句话。而听觉障碍儿童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依靠图片的帮助了。培养学生的语词记忆,要依靠其形象记忆,在依靠形象记忆帮助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来促进语词记忆。

(四)思维特点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主流社会群体使用汉语言作为其思维的工具。但是听觉损伤使听觉障碍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展汉语言,所以其思维有其独特的一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

1、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

聋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但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这与其视觉的优势地位和手语的沟通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聋童可以理解桌子、书本、花草等概念,但是对于奋斗、巍峨、爱不释手等较抽象概念的掌握存在困难。

2、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

分类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在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分类能力发展较慢,常常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把被子、床分为一类;把黑板、多媒体、电视分为一类。但是随着系统教育的开展,听觉障碍学生在分类上会缩短与正常儿童的差距。

3、概念的扩大化和缩小化

概念是在相似或相近事物间不断的比较中区分并形成的。在概念形成之间,会出现概念扩大化和缩小化的现象。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长,所以其概念扩大化和缩小化的现象明显。例如,在某个发展阶段,狗的概念在其头脑中可能指代所有体型小的、有4条腿的动物。这是概念的扩大化。当知道了牛、马、羊等哺乳动物是动物后,那么问其苍蝇时,可能有把苍蝇排出在动物概念之外,这是概念缩小。这种现象同样可以在教育中慢慢消失。

4、思维发展达到的水平局限

由于听力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加之视觉的优势地位和手语的形象性表征,聋童的思维水平与正常儿童相比可能水平较低,发展较慢。所以我们要特别耐心。

◆语言发展特点

这里谈论的语言发展是汉语言的发展,而不是手语。

听觉障碍乳儿6、7个月时,也会呀呀学语,但是由于1)得不到反馈;2)得不到强化;3)不能完全听到一个成人的言语模式。因此,在没有正常的言语环境下,这种呀呀学语慢慢地消失。

聋童的有声语言发展存在如下方面的困难:1)发音不清;2)发音不好;3)音节受限制;4)词汇量少于正常儿童。由此可见,语言训练是聋童早期康复教育的中心任务,教师应针对聋童语音习得的发展特点,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对聋童进行语言康复教育,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智力发展的特点

聋童的智商与正常儿童的智商有差别吗?早期研究结论是,聋童的智力发展也呈正态分布,但至少比同龄人落后2-5岁。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聋童调查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聋童在非语言测试方面的平均智商与正常儿童十分接近。也有研究者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的操作量表为工具,对全美随机抽样的1228名的7-17岁聋童实测,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智商与正常学生无显著差异。

到目前为止,对聋童的智力发展问题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McConnell,1973)认为,聋童因语言发展的落后而引起思维发展的落后,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另一种观点(Vygotsky,1962)认为,思维不一定要靠语言,与语言概念相关的思维发展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与语言关系不大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则不会受到影响。

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这是我们需要多关注的)

(一)情绪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客观体验。情绪在聋童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聋童因听力障碍,语言发展迟缓,所以常以情绪的外部表现作为交际的工具,比如用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需要、愿望、回答他人的问题,而他人对聋童的理解,也常依靠其表情动作。因此说,情绪情感在聋童的交往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聋童的情绪情感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冲动性情绪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由于需要并不能及时地被理解和满足,因此聋童易冲动。进入学校后,一方面聋童学习语言,使其可以表达需要和其需要被理解;另一方面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和老师的教导帮助下,逐渐会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

2、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

与正常儿童一样,聋童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也会逐渐发展起来。社会情感是逐渐内化的过程,儿童阶段其社会情感的参照大多依靠其父母和老师。我们经常会从儿童的口中听到,“我妈妈说:撒谎不是好孩子。”“老师说: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等。只是由于听觉障碍,聋童的在获取信息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高级情感发展缓慢。

(二)聋童个性特点

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的个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脾气倔强,好冲动

在分析情绪特点时,我们知道当聋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聋童易冲动。面对它,父母要么用不恰当的惩罚手段制止;要么采取过分保护的方法。这两种方式只能使冲动愈演愈烈。有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强、易受人暗示等消极的个性特点。

2、好动、好奇

前面我们介绍了聋童无意注意优于有意注意的注意特点,即他们往往会被外界的新鲜事物吸引。语言训练过程要十分努力和认真,因而相对于其他活动,语言学习对聋童来说是枯燥的,因此,聋童会经常动动手,踢踢脚,做各种小动作,表现出好动的个性特点。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聋童的好奇心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的好奇心往往表现为,他们总喜欢问为什么?而聋童的好奇心更多地表现在当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他们总喜欢去摸一摸、动一动,这种好奇心更外露。所以对于这类行为,我们要给予理解性地引导

(三)社会性发展

1、聋童伙伴范围狭窄

由于有声语言发展滞后,聋童在选择玩伴时,更倾向于聋童,而不是健听儿童。因此在幼儿园或学校中,教师应当鼓励聋童参与到正常儿童的活动中,同时也要指导正常儿童如何接纳聋童,使聋童在克服自己胆怯和怕别人歧视的心理的同时,能得到更有利的交往环境的支持。在这里,父母首先要做榜样,不能带有有色眼镜来看孩子,所以这是我们在讲座一开始就提到的。

2、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缺乏

聋童的社会交往只限于个别的同样是聋童的玩伴和家庭,因此社会交往欠缺。也因为此,聋童的社会常识贫乏。方俊明(1998)采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对聋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并与同龄健听儿童比较,聋童在社会常识方面成绩最差。例如,他们不知道过河需要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知道到什么商店去买酱油;不知道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踢足球;不知道老奶奶病了,应该送到什么地方看病;等等。他们的社会认识能力也很差,除了对解放军和医生略有所知以外,对邮递员、旷工、电工和教师等人物都不知道。因此康复教育,应把发展语言和社会常识紧密结合,采用情景教学,在学生增长社会常识的过程中,语言也得到发展。同时,应使聋童走出家庭和康复中心的小圈子,接触社区、接触社会,逐步积累社会经验,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三、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原则

1、倾听与尊重(举例)

孩子是自己的财富,一定要多花时间。

2、寻求帮助

(青春期案例:《欢迎进入反抗期》----把孩子当成正常的对待,给予正确的知识与引导。)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场效应

父母必须一致,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孩子是敏感的,能感知,也能表达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