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次配线加工操作工艺

二次配线加工操作工艺

二次配线加工操作工艺
二次配线加工操作工艺

二次配线加工操作工艺

一.二次配线原则

1.线束整体横平竖直,线束内无导线无交叉、扭曲等现象,绑扎固定牢固。

2.扎带和螺旋管间距均匀一致。

3.线束在经过安装安装板、梁尖角需有一定的距离和防护。

4.接线弯曲弧度一致

5.线束不防碍元件拆卸和操作。

6.线束距发热器件及裸露母线留有一定距离。

7.接线点紧固、可靠。

二.二次配线加工操作

1.查看电装技术说明:

详细阅读电装技术说明并确定二次控制回路导线颜色、截面选用,屏蔽线选用;接线端头和扎带及螺旋管等辅助材料材质的选用等。对于不理解和有疑惑内容同技术人员和工艺人员沟通确认,以免由于理解错误造成返工。

2.审图:

在阅读完电装说明后进行审图,将一次系统图和二次原理图纸和板面布置图结合相互对照理解,看图纸有无问题,比如指示灯颜色和安装位置是否一致,线号有无重复;控制回路电源取样同一次图是否一致等等。根据自己经验判断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技术人员进行更改,尽量避免按图施工后出现更改。另外根据柜体安装方式和元件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敷设路径。

3.配线前准备工作:

在完成上述两项工作后,做配线前准备工作。例如:满足颜色、截面和材质要求的导线,灯钮标牌,线号打印,接线片,压线钳,自制蜂鸣器等工具,绑扎敷设使用扎带螺旋管等辅助材料。减少在配线过程中来回寻找工具和辅助材料等影响工作效率。

4.下线:

根据图纸和元件布置位置确定导线敷设路径,进行下线。

方法:尽量采用“点对点”进行剪切过门线(屏蔽线、电源相线、零线),为方便技术更改的需要,每10根线可留1根富余线。下线方式为沿线束实际敷设路径进行测量并加上预留长度为实际下线长度,下线预留富余量:下线长度在2米内预留150mm的富余量,下线长度在2米以上时预留200mm的富余量。

5.配线

原则:

箱门;箱柜内横线束以安装板、安装梁为参考,竖线束以垂直竖梁或箱体折弯角的边为参考确定线束敷设位置,做到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线束从横线束向竖线束弯曲直角弯敷设时,采用先里向外的方式单根依次握线弯曲,弯曲弧度到位象,并整体绑扎缠绕螺旋管。

5.1门上配线:

门上配线分为:线束绑扎和线槽配线(自动化和西门子合同项目)

安装元件前一定要先粘贴元件代号标识,避免配线位置错误。

方法:

①把每根过门线都穿上线号,从第一排的第一个灯钮开始捆绑导线和添加导线,到过门线固定卡处固定,缠绕螺旋管引入柜内。

优点:门上配线的正确率较高,线束整齐,接线时不用校对线号,适合用于平放在工作台上的门板配线。

缺点:箱柜门需要拆卸和安装。

②所有过门线都不穿线号,先预留到门上线的长度,在过门卡子处进行固定,然后从下往上对每一排元件进行分线和添加线(短封线要穿线号),所有线捆绑结束后,先将门上元件接线端线号穿上,用试灯或蜂鸣器逐根测量校对,另一端再穿上线号。

缺点:过门线较多时。校对线号工作量较大,容易出现校对错误;过门线出现出现不同线径时,分线点容易出现交叉。

说明:柜门为线槽配线,可采用第①种方法,先穿线号管→导线剥线→压接接线端头→柜门元件接线→导线捋入线槽→成束线端头缠胶带穿过波纹管/缠绕螺旋管→过门卡固定→柜内配线。

配线要点:

---线束敷设横平竖直(参照物:横线束以箱门上边缘、竖线束以垂直箱门竖沿),线束内导线不应交叉,并应将距离最远的导线敷设在表面,将上下弯曲的导线依次敷设在线束内侧。

---线束拐弯处,平视90度,弯曲处导线不出现松动,交叉,鼓起现象。

---线束距元件留有10mm间隙,方便以后元件拆卸。

---线束如果采用小吸盘固定,每条线束以3个固定为宜,间距300mm。

---扎带捆扎间距均匀,扎带间距可留50mm,分线点可适当增加,扎带扣的方向保持一致;线束采用螺旋管缠绕时,螺旋管缠绕间距预留5~6mm的间距。

---门上元件分线时要正对元件接线点。

---转换开关分线时,接点两侧分线束距转换开关20~25mm,对应接点分线。

---过门线的长度预留300mm合适,柜门的自由开启和关闭,以门打开角度大于900为宜。

---过门线使用螺旋管缠绕,线束经过过门卡子时缠绕塑料带(3-4)层进行保护固定。

---过门线使用波纹管防护,波纹管需要用扎带同过门支架捆扎牢固。

5.2柜内配线:

---线束敷设横平竖直(参照物:横线束以安装板、安装梁上边缘、竖线束以垂直竖梁参照),线束内导线不应交叉,并应将距离最远的导线敷设在表面,将上下弯曲的导线依次敷设在线束内侧。

---箱柜内主线束缠绕螺旋管,螺旋管缠绕间距预留5~6mm的间距。

---箱柜内分支横线束,原则采用扎带绑扎,如果接线点距离较大,可采用螺旋管缠绕。

---箱柜内线束距元件间留有10mm间隙,方便以后元件拆卸。

---扎带捆扎间距均匀,扎带间距可留50mm,分线点可适当增加,扎带扣的方向保持一致。

---线束同安装支架、柜体骨架固定时,用扎带绑扎紧固,固定点均匀,如果无固定位置采用吸盘固定,水平时每300mm固定一次,垂直时每400mm固定一次,转弯处应加设固定点。

---线束在经过带有尖角安装梁时应增加护口防护并保持3~5mm距离。

---安装板宽度150mm以上采用分上、下边沿分线束敷设,线束距元件接点就近。

---对应元件接点进行分线。

---同类元件,接线后弯曲弧度一致。

---如果一个接点压接2根导线,长度超过100mm,要用扎带捆扎。

---导线在行线槽中敷设时应留有合适的余量,一般可取10~50毫米,以线槽正中敷设就能满足预留

长度需要,接线从距接点对应孔中分线。

---线束不允许从母线相间或母线安装孔中穿过。

---线束远离裸露母线敷设。

---线束在电阻器、加热器、变压器等发热电器元件下方敷设固定,并保证有30毫米以上的距离。

---电源线连接在过渡铜排上时,一个螺钉允许连接两根导线。

6.剥线

使用专用剥线钳剥掉导线的绝缘外皮,剥线长度同端头相适应,多股线见图1,多股导线不应有断股现象。

7.压接端头

---多股导线压接预绝缘端头,预绝缘端头应根据导线所连接电器元件接线端子结构形式进行选用,端头压接使用其专用压线钳压接。

---导线端头压接后不应出现端头与导线间滑动及导线在压接部位断裂或拔出、端头变形等缺陷。

---专用压线钳上下挤压模具闭合时应对齐、无错位。更换式挤压模具与压力头部分、手柄与钳身部分之间应无明显晃动,操作时应平稳,到位。压接部位见下图。

8.接线

---将制作完成的导线连接到电器元件接点上,外六角螺钉连接的电源线,螺钉拧紧后露出3~5扣为宜。弹簧式端子连接符合下图。

注意事项:

---每个电器元件的接点最多允许接两根导线,但必须连接紧固,卡笼式端子使用双头接线端头。

---导线插入弹簧接线端子时不能露出铜丝,线皮要塞入端子内圆弧部位,确保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卡笼式接线端子连接的管状接线端头,铜管外露过长需要剪短铜管,确保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螺钉接线有力矩要求的须符合力矩。接线连接紧固,不使用螺钉适当拧紧,防止运输途中脱落。

9.接线整理

接线结束后,对线束和分支导线进行整理。修正和弥补导线配置过程中的不足,以达到配线工艺质量要求。

三.检查

1.接线是否正确,使用自制蜂鸣器对照图纸进行点对点测量接线。

2.检查元件接线连接弯曲弧度和方向是否一致。

3.检查导线连接接点螺钉是否拧紧。

4.检查线路布线是否整齐美观,导线经过金属尖角部位绝缘有无损伤。

5.检查元件接线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以上为一次导线配线要领和注意事项,在加工过程中用心体会,同他人配线产品进行比较,找出不足逐步改进,提高自身配线工艺水平和公司产品质量。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1.适用X围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高低压开关设备的二次配线加工过程。 2.材料 2.1.导线、塑料蛇皮软管,各种规格线槽、标记套、标号、烫印色带。 2.2.松香焊锡丝,OT、UT、IT铜制冷压接线端头。 2.3. 0.5~2.0mm厚铝质名牌、符号牌, 不干胶题名片、彩色胶纸,标牌用钉,十字槽球面圆柱头螺钉。 3.工具 3.1.烫号机、剪刀、手动挤压钳、液压钳。 3.2.手枪钻、圆头锤、划针(铅笔)、尖冲、钢板尺。 3.3.十字形螺丝刀、板手、钢卷尺、螺丝刀、剥线钳、钢丝钳、圆头钳、斜口钳、尖嘴钳、剪刀、电路铁、活动板手、套筒板手、通灯或万用表。 4.工艺准备 4.1.按图样要求检查将配线的电器元件是否合格完好,如发现元件表面有碎裂、生锈、发霉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处理或更换合格元件。 4.2.按图样列出标号头明细表。多回路接线时,相同回路则在元件编号前加回路编号。 4.3.领取并检查各种标牌、标签框、题名片及不干胶彩纸的规格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 4.4.掌握配接的工艺规程,方法和注意事项。

4.5.安排好配线场地,包括配线位置。 4.6.准备好配线所需工具,并安放在使用最方便的位置。 4.7.所有电器元件均用不干胶纸标签按照布置圈标上清晰正确的零件代号和编号,一般可直接牢固地粘贴在屏后靠近该元件安装位置上方或周围其它较明显的地方,标签粘贴应整齐一致。 4.8.必须看清图样要求和设备符号是否与实物相符合,并按电器元件的装配位置的接点,考虑适当的线路途径和走法。 4.9.根据图样要求,识别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并选用其导线规格,二次回路的导线,对于单股铜线不小于1.5mm2,对于多股铜导线不小于1.0mm2,连接电器子器件的低电平小电流电路允许采用小于1.0mm2截面的铜导线。出国产品应采用镀锡铜芯导线,规格按设计定。 4.10.按线路途径量线,正确落料,且两端做好记号或套上标记套,即按配线途径进行配接,行线做到“平”、“齐”、“牢”的要求。 4.11.按照图样要求,导线两端套上编号塑料管,数字和字母排列方向应一致。 4.12.每批生产同一型号规格的产品,应使用颜色一致的导线,(推荐用黑色)在考虑节省材料、线路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必须要有统一接线方向,以求线路整齐美观和式样一致。 5.工艺过程及要求 5.1.线路敷设布置时,总体线束与分支线束应保持横平、竖直、牢固、清晰美观,且应考虑到施工和维修方便,且不准占用供用户接入电缆的途径与装置来布置盘内二次接线。 5.2.线束原则上应避免在发热元件上方敷设,若必须敷设时,应严格按照元件的安装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

二次回路原理接线图

目录 直流母线电压监视装置原理图--------2 直流绝缘监视装置-----------------2 不同点接地危害图----------------3 带有灯光监视的断路器控制回路(电磁操动机构) --------------------4 带有灯光监视的断路器控制回路(弹簧操动机构) -------------------6 带有灯光监视的断路器控制回路(液压操动机构)-------------------7 闪光装置接线图(由两个中间继电器构 成)-----------------------------9 闪光装置接线图(由闪光继电器构成) ----------------------------10 中央复归能重复动作的事故信号装置原理图 ------------------------10 预告信号装置原理图----------------12 线路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原理图---------13 线路方向过电流保护原理图----------14 线路三段式电流保护原理图----------15 线路三段式零序电流保护原理图------16 双回线的横联差动保护原理图---------17 双回线电流平衡保护原理图---------19 变压器瓦斯保护原理图-------------20 双绕组变压器纵差保护原理图--------21 三绕组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图---------22 变压器复合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原理图 ---------------------23 单电源三绕组变压器过电流保护原理图 -------------------------24 变压器过零序电流保护原理------------25 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零序电流保护和中性点间隙接地保------25 线路三相一次重合闸装置原理图----------27 自动按频率减负荷装置(LALF)原理图 -----------------------30 储能电容器组接线图----------------30 小电流接地系统交流绝缘监视原理接线图 ---------------------------30 变压器强油循环风冷却器工作和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回路图------31 变电站事故照明原理接线图----------------32 开关事故跳闸音响回路原理接线图----------32 二次回路展开图说明(10KV线路保护原理图)---33 直流回路展开图说明----------------34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1.适用范围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高低压开关设备的二次配线加工过程。 2.材料 2.1.导线、塑料蛇皮软管,各种规格线槽、标记套、标号、烫印色带。 2.2.松香焊锡丝,OT、UT、IT铜制冷压接线端头。 2.3.0.5~2.0mm厚铝质名牌、符号牌,不干胶题名片、彩色胶纸,标牌用钉,十字槽球面圆柱头螺钉。 3.工具 3.1.烫号机、剪刀、手动挤压钳、液压钳。 3.2.手枪钻、圆头锤、划针(铅笔)、尖冲、钢板尺。 3.3.十字形螺丝刀、板手、钢卷尺、螺丝刀、剥线钳、钢丝钳、圆头钳、斜口钳、尖嘴钳、剪刀、电路铁、活动板手、套筒板手、通灯或万用表。 4.工艺准备 4.1.按图样要求检查将配线的电器元件是否合格完好,如发现元件表面有碎裂、生锈、发霉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处理或更换合格元件。 4.2.按图样列出标号头明细表。多回路接线时,相同回路则在元件编号前加回路编号。 4.3.领取并检查各种标牌、标签框、题名片及不干胶彩纸的规格是否与设计要

求相符。 4.4.掌握配接的工艺规程,方法和注意事项。 4.5.安排好配线场地,包括配线位置。 4.6.准备好配线所需工具,并安放在使用最方便的位置。 4.7.所有电器元件均用不干胶纸标签按照布置圈标上清晰正确的零件代号和编号,一般可直接牢固地粘贴在屏后靠近该元件安装位置上方或周围其它较明显的地方,标签粘贴应整齐一致。 4.8.必须看清图样要求和设备符号是否与实物相符合,并按电器元件的装配位置的接点,考虑适当的线路途径和走法。 4.9.根据图样要求,识别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并选用其导线规格,二次回路的导线,对于单股铜线不小于1.5mm2,对于多股铜导线不小于1.0mm2,连接电器子器件的低电平小电流电路允许采用小于1.0mm2截面的铜导线。出国产品应采用镀锡铜芯导线,规格按设计定。 4.10.按线路途径量线,正确落料,且两端做好记号或套上标记套,即按配线途径进行配接,行线做到“平”、“齐”、“牢”的要求。 4.11.按照图样要求,导线两端套上编号塑料管,数字和字母排列方向应一致。 4.12.每批生产同一型号规格的产品,应使用颜色一致的导线,(推荐用黑色)在考虑节省材料、线路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必须要有统一接线方向,以求线路整齐美观和式样一致。 5.工艺过程及要求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文件号:ZH/QE-C08-02 版本:A/0 受控: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2015-3-26 发布 2015-3-26 实施 文件修订记录

一、目得 对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等产品中二次绝缘导线得配制,阐明其使使用工具,使用设备,工艺准备、工艺过程、工艺要求等。 二、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公司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以及三箱类配电设备得辅助回路、控制回路(简称二次回路)配线与检验。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 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第一部分:型式试验与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GB7251、12—2013) 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92) 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第3部分:对非专业人员可进入场地得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配电板得特殊要求》 (GB 7251、3-2006) 四、工具 斜咀钳(140mm)、剥线钳(0、5~6㎜2)[1]、预绝缘端头压线钳(0、

5~6㎜2)[2]、管形端头压线钳、裸端头压线钳(0、5~6㎜2)、触针端头压线钳、尖咀钳、一字螺丝刀[3]( 30~150㎜)、十字螺丝刀(30~150㎜)、梅花板手[4](M3~M8)、开口板手(M3~M8)、套筒板手(M4~M5)、镊子、通断指示搭灯、电烙铁(60W)、卷尺(2m)、棉纱手套、清洁用抹布。 注:[1] 带有定位装置; [2]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动压线钳; [3]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电动螺丝刀; [4]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电动扳手。 五、材料 5、1 导线参数 5、1、1 绝缘导线(见表 1) 表 1 绝缘导线参数

二次配线加工操作工艺

次配线加工操作工艺 一.二次配线原则 1. 线束整体横平竖直,线束内无导线无交叉、扭曲等现象,绑扎固定牢固。 2. 扎带和螺旋管间距均匀一致。 3. 线束在经过安装安装板、梁尖角需有一定的距离和防护。 4. 接线弯曲弧度一致 5. 线束不防碍元件拆卸和操作。 6. 线束距发热器件及裸露母线留有一定距离。 7. 接线点紧固、可靠。 二.二次配线加工操作 1. 查看电装技术说明:详细阅读电装技术说明并确定二次控制回路导线颜色、截面选用,屏蔽线选用;接线端头和扎带及螺旋管等辅助材料材质的选用等。对于不理解和有疑惑内容同技术人员和工艺人员沟通确认,以免由于理解错误造成返工。 2. 审图:在阅读完电装说明后进行审图,将一次系统图和二次原理图纸和板面布置图结合相互对照理解,看图纸有无问题,比如指示灯颜色和安装位置是否一致,线号有无重复;控制回路电源取样同一次图是否一致等等。根据自己经验判断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技术人员进行更改,尽量避免按图施工后出现更改。另外根据柜体安装方式和元件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敷设路径。 3. 配线前准备工作:在完成上述两项工作后,做配线前准备工作。例如:满足颜色、截面和材质要求的导线,灯钮标牌,线号打印,接线片,压线钳,自制蜂鸣器等工具,绑扎敷设使用扎带螺旋管等辅助材料。减少在配线过程中来回寻找工具和辅助材料等影响工作效率。 4. 下线: 根据图纸和元件布置位置确定导线敷设路径,进行下线。 方法:尽量采用“点对点”进行剪切过门线(屏蔽线、电源相线、零线)每10 根 ,为方便技术更改的需要, 线可留1 根富余线。下线方式为沿线束实际敷设路径进行测量并加上预留长度为实际下线 长度,下线预留富余量:下线长度在2 米内预留150mm 的富余量,下线长度在2 米以上时预留200mm 的富余量。 5. 配线

二次回路的接线图

第六章二次回路 第二节二次回路的接线图 电力系统的二次回路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为便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通常在图纸上使用图形符号及文字符号按一定规则连接来对二次回路进行描述。这类图纸我们称之为二次回路接线图。 一、二次回路图纸的分类 按图纸的作用,二次回路的图纸可分为原理图和安装图。原理图是体现二次回路工作原理的图纸,按其表现的形式又可分为归总式原理图及展开式原理图。安装图按其作用又分为屏面布置图及安装接线图。 图6-1为简单过流保护的归总式原理图 其特点是将二次回路的工作原理以整体的形式在图纸中表示出来,例如相互连接的电流回路、电压回路、直流回路等,都综合在一起。因此,这种接线图的特点是能够使读图者对整个二次回路的构成以及动作过程,都有一个明确的整体概念。其缺点是对二路的细节表示不够,不能表示各元件之间接线的实际位置,未反映各元件的部接线及端子编号、回路编号等,不便于现场的维护与调试,对于较复杂的二次回路读图比较困难。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广泛采用展开式原理图。 图6-2为展开式原理图

图6-2 展开式原理图 至信号 + - 其特点是以二次回路的每个独立电源来划分单元而进行编制的。如交流电流回路、交流电压回路、直流控制回路、继电保护回路及信号回路等。根据这个原则,必须将同属于一个元件的电流线圈、电压线圈以及接点分别画在不同的回路中,为了避免混淆,属于同一元件的线圈、接点等,采用相同的文字符号表示。展开式原理图的接线清晰,易于阅读,便于掌握整套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动作过程、工作原理,特别是在复杂的继电保护装置的二次回路中,用展开式原理图表示其优点更为突出。 图6-3为屏面布置图

典型电气二次回路识图

断路器控制回路图 控制回路是二次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设备的种类和型号多 种多样,控制回路的接线方式也很多,但其基本原理是相似的。这里 以某变电站控制回路图为例,简要说明看图的基本方法。 完整的二次回路原理图一般由四张图构成: 原理图一端子图一端子图 —原理图。完整的控制回路图一般包括操作箱接点联系图一保护屏端 子图一汇控柜端子图一断路器控制回路图。 按照上述顺序联接。下面 逐一进行说明: 1、操作箱接点联系图 我们以A 相合闸回路为例来简要说明一下识图方法(图 图1 A 相合闸回路 先来看图上的两种端子: 是箱端子,位于保护装置后侧 , 厂 是屏端子,一般位于保护屏后两侧,固定在保护屏上。 图的左边为装置的逻辑回路,右侧相对于逻辑回路标有继电装置 的种类及回路名称。如图中根据回路名称,我们可以快速找到 A 相 合闸回路,其中包括跳位监视回路、合闸回路、防跳回路。 跳位监视回路从正电源101通过4D62屏端子接至4n76箱端子, 通过跳 闸位置继电器TWJa 接至4n44,并引至屏端子4D168,从屏端 子通过电缆连接至断路器操作机构箱。图中的 7A 为回路编号(功能 相同的回路在不同型号 101 輕 SMD63 ?4B64 一哼一一― FCX-32KP 「叫— TWJe ^TBJa HlUa HBJu 【恤 .厂|】仙「 丿 ~Mnr-Eir I

的设备中都有统一编号,比如合闸回路的编号一般为7,跳闸回路编号一般为37)。 合闸回路的启动靠手动合闸继电器SHJ或重合闸继电器ZHJ,手合命令发出后启动SHJ,重合闸命令发出后启动ZHJ,然而合闸命令只是一个脉冲,保证合闸回路导通直至断路器合上的是合闸保持继电器HBJa。SHJ或ZHJ发出合闸脉冲后,HBJa线圈励磁,启动合闸回路的HBJa长开接点,这时合闸回路靠HBJa接点继续导通,直至A 相合闸成功,机构箱内的合闸回路断开,HBJa线圈失磁,HBJa长开触点才断开,切断合闸回路。 图中仃BJa为跳跃闭锁继电器,它有两个线圈,一个是电流启动线圈,串联在跳闸回路中,以便当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于跳闸时,使ITBJa可靠的启动。一个是防跳回路中的电压保持线圈,其主要作用是在继电器动作后能可靠地自保持。直到SHJ或ZHJ返回,仃BJa 的电压线圈失电为止,仃BJa继电器复归。使用仃BJa与2TBJa这两组接点是为了增加回路的可靠性。 2、保护屏端子图 端子图是表示屏与屏之间电缆的连接和屏上设备连接情况的图纸 (图2)。

高低压配电柜二次接线规范

高低压配电柜二次接线规范电气接线工艺上应力求美观、实用、便于施工操作和方便以后检修查线。接线应兼顾全局,力求整齐划一、协调大方,给人以整体美,不得标新立异、各自为政,避免给人以零乱无章之感。 1、电缆整理 1.1、电缆整理应层次分明、曲率一致、松紧适度,严禁扭曲、交叉或杂乱无章。 1.2、电缆的固定应采用绑线或尼龙扎带,扎带规格应与电缆的粗细要求相符且应规格一致,留头方向统一,扎带过长的部分

应予剪除。 2、电缆头制作 2.1、电缆开剥时应小心从事,力度适中,严禁伤及线芯绝缘。 2.2、电缆头的制作材料应使用塑料带和黑色塑料绝缘粘胶带。 2.3、做头时以红色塑料带有序缠绕,成型后用黑色塑料胶带封口。 2.4、做头时以塑料带对折后绷紧缠绕,缠绕时应紧紧贴近芯线和护套接口处,上端头截面平齐且垂直于电缆轴线,成型后为

坚固密实的圆筒状,表面光洁、形体美观、严禁出现纺缍形。 2.5、电缆头的长度以26mm左右为宜,直径不大于电缆护套外径2mm,电缆头在护套上的包扎长度一般为13mm左右。 2.6、电缆绑扎成束后,电缆头应高度一致在同一水平面上。 2.7、电缆的屏蔽层、带、芯应可靠外引以便接地。 3、电缆标识 3.1、电缆标识牌用微机打印、压塑制作,内容包括电缆型号、规格、用途及走向。 3.2、标识牌的挂装应使用防蚀、防霉的绳带,宜采用化纤丝 dqltwk|电气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4917749153.html,

绳。 3.3、化纤丝绳系于电缆头上部,垂下的标识牌高度一致。 4、电缆接线。 4.1、线芯的绑扎应整齐一致,采用绑线或小扎带绑扎。绑扎线间距以70mm左右为宜。 4.2、当一盘内线芯特多时,应按单元或回路分束绑把以方便施工接线、查线和将来检修,尽量避免出现特大把束。 4.3、不论怎样排列,如何绑扎均应掌握尽可能的紧凑、整齐、美观实用又简单易行。

二次电路配线工艺

二次电路配线工艺守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系统二次电路控、保屏(柜、台)在生产过程中,材料、工具的使用,配线的基本要求,屏蔽线端头的处理,线束的固定等质量要求及注意事项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高低压开关柜控制及控保屏(柜、台)产品的配线。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EC 446-1989 用颜色识别绝缘导体和裸导体 GB 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 JB/T 56272-1999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控制及继电保护屏(柜、台)产品质量分等 JB 5777.2-1991 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屏(台)通用技术条件 3 使用材料、通用件与消辅材料 a)材料 导线BV、BV-105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导线 RV、RV-105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导线 b) 过线夹、行线槽、尼龙扎带、吸盘、冷压接端子、护套、线号管、记号笔、缠线管等。 4使用设备、通用工具、各种冷压端头及对应工具 4.1 设备、通用工具 剥线钳、剪线钳、一字槽螺钉旋具、十字槽螺钉旋具、平口钳、圆嘴钳、锡锅500W、屏蔽线剥线钳、电烙铁50W、卷尺、镊子 4.2 所用冷压接头及对应压接工具 5配线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5 .1对配线图样的要求 设计应根据用户要求或产品特点等因素,在图样中用技术要求的形式确定布线方式,如走线槽,走圆把,导线截面积。 5.1.4导线连接及二次元件端子的电气间隙与漏电距离应按表1执行。 5.2并屏生产 为保证整组合同的配线质量,安装质量及优化屏后元件端子排等的整体效果和屏体颜色,摸拟线的可比性,同时也有利于生产过程中的“三检”。

一次配线工艺守则

. 一次配线工艺守则 文件号:ZH/QE-C08-01 版本:A/0 受控: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2015-3-26 发布2015-3-26 实施

文件修订记录

一、目的 对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等产品中一次绝缘导线及母 排的配制,阐明其使用材料及辅助材料,使用工具,使用设备,工艺准备、工艺过程、工艺要求等。 二、围 本守则适用于公司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中矩形母线、绝缘导线的装配。 三、规性引用文件 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一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GB7251.12—2013) 2、《电工用铜、铝母线及其合金母线第一部分:铜和铜合金母线》(GB5585.1—2005) 3、《电工用铜、铝母线及其合金母线第二部分:铝和铝合金母线》(GB5585.2—2005) 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GBJ149—90) 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对非专业人员可进入场地的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配电板的特殊要求》(GB 7251.3-2006) 四、设备、工具与量具 1、设备:成套母排加工机(含冲孔、剪切、立弯模、折弯模、压花、压平模具等)。

母线加工机主要参数如下表: 2、便携式母线加工机 有冲孔、剪切、折弯三个加工单元,特点是体积小,便于携带,常用于现场安装加工。 3、工具 板手、力矩板手、刻丝钳、尖嘴钳、偏口钳、剥线钳、螺丝刀、电工刀、钢锉、端头冷压线钳、木榔头。 4、量具 盒尺、角尺、钢板尺等。 五、线的选择

1、我公司根据用途不同一次线材料分为硬母线和绝缘导线两种。硬母线选用TMY矩形铜母线或LMY矩形铝母线,也可选用异型母线;绝缘导线选用BVR或BV聚氯乙烯导线。 2、主回路母线截面的选择 主回路母线的选择根据图纸要求确定,当图纸没有标明规格时,根据线路容量在工艺文件的“导线载流量表”中查找即可。 3、中性线(N)、PEN及保护导体(PE)截面的选择 “中性线(N)、PEN及保护导体(PE)截面的选择”要求如下表:保护导体的截面积(PE、PEN) 六、母线加工及安装 1、下料 母线要求平直,母线不得有明显的锤痕,凹坑等缺陷。母排下料一般用剪切机切断,母排在下料前或下料后应进行校正,用母排较平机对母排校正、校直。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文件号:ZH/QE-C08-02 版本:A/0 受控: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2015-3-26 发布 2015-3-26 实施

文件修订记录

一、目的 对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等产品中二次绝缘导线的配制,阐明其使使用工具,使用设备,工艺准备、工艺过程、工艺要求等。 二、围 本守则适用于公司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以及三箱类配电设备的辅助回路、控制回路(简称二次回路)配线和检验。 三、规性引用文件 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一部分:型式试验和部分型式试验成套设备》(GB7251.12—2013) 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GB50171—92) 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对非专业人员可进入场地的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配电板的特殊要求》(GB 7251.3-2006) 四、工具 斜咀钳(140mm)、剥线钳(0.5~6㎜2)[1]、预绝缘端头压线钳(0.5~6㎜2)[2]、管形端头压线钳、裸端头压线钳(0.5~6㎜2)、触针端头压线钳、尖咀钳、一字螺丝刀[3]( 30~150㎜)、十字螺丝刀(30~150㎜)、梅花板手[4](M3~M8)、开口板手(M3~M8)、套筒板手

(M4~M5)、镊子、通断指示搭灯、电烙铁(60W)、卷尺(2m)、棉纱手套、清洁用抹布。 注:[1] 带有定位装置; [2]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动压线钳; [3]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电动螺丝刀; [4] 条件允许时应备置气、电动扳手。 五、材料 5.1 导线参数 5.1.1 绝缘导线(见表 1) 表 1 绝缘导线参数

配电柜二次配线工艺

二次配线工艺 1总则 本文件规定了二次配线的原则、工艺要求、操作程序。适用于电气成套产品中二次配线的加工和质量控制。 注:当本文件相关条款与质量计划和制造规范的规定以及按照用户协议(或地方标准)编制的规范的规定相冲突时,按照这些规定要求实施。 2配线原则 2.1布线应平直、整齐、统一,走线合理,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查和检修。 2.2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且横平竖直。同一通道中的导线要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时应紧贴敷设面。 2.3同一层次的导线应高低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不得多层次跨越。 2.4不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拐角弯曲半径约为线经两倍)。 2.5上下或左右接点若不在同一垂直或水平线时,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2.6导线与端子连接时,应不在绝缘层、不反圈、露铜不大于1mm。 2.7同一元件、统一回路(或功能相同元件与回路)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及弯曲弧度应保持一致。 2.8每个接线端子只允许接一根导线,每个电器元件端子接线不得超过两根。 2.9布线时严禁损伤绝缘层和线芯。 2.10二次配线应远离飞弧元件,并不得防碍电器的操作。 2.11电流表与分流器的连线不得经过端子。电流表与电流互感器的连线必须经过试验端子。 2.12二次配线不得从母线相间穿过。 2.13成套电气产品绝缘导线最小截面积为1.0mm2,对于低坪(≤100V)线路允许采用截面积小于1.0 mm2的导线。 2.14接线不得使端子受到额外应力。 2.15导线接入端子应采用铜接头,许可不采用铜接头时,软导线绞紧搪锡接入,独股线作成羊眼圈接入。 2.16线槽布线时,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总截面积不大于线槽截面积的60%;线束

简单易学的电气二次回路接线方法

电气二次回路的接线是维修电工常常要做的工作,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一般都得经历多年的实践磨练。特别是碰到复杂的电路图时,接起来很容易出错且难以发现出错点。本人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验,摸索出一种简单易学且不易出错的接线方法。 电气二次回路的接线是维修电工常常要做的工作,对于新手来说常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一个简单的电路都很难接好。对于老手来说主要是接复杂的控制回路时容易出错,并且查找出错点还很费神。经过本人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到了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简单方法。实践证明新手用后上手快,很短的时间就可独立接线,老手用后即使面对复杂的电路图也胸有成竹。能一次性地正确地接好电路图,检查起来也有迹可循。确实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人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均未发现有人用过此法,在过去买的许多电气类书中也没人提到过。这次公开出来,希望有缘的人能细心体会,变成自己的一个绝招。下面我就详细介绍这一方法。 四。我们接线的过程就是将图纸上的电路图变成实际的控制电路的过程。图纸是平面的,而实际控制电路却是立体的。两者之间是有较大差距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图纸与实际电路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用线(导线)将各个元件连接起来。通常在按图接线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任意性的。比如线圈的两个接线端,当该线圈是交流380伏时,你可以先从左边端子进,再从右边端子出,也可以反过来先进右边端子,再从左边端子出来。如图1.。正是由于这种任意性

导致了容易接错线的不良后果。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图纸时更是容易出错,并且接到一定的程度时自己都会分不清接到哪儿了。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任意性,建立起某种接线规则,统一按规则来接线。那么这种规则是什么呢 当我们面对电路图和配电盘时就会发现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电路图上有两种关系:前后,左右。配电盘上有三种关系:前后,左右,上下。于是我们在按图接线时就可以按照这些关系的内在联系来接线。我总结的规则是:前进后出,左进右出,上进下出,以节点为中心展开。图纸上的关系与实物上的关系对应,每走完一根线就在图纸上对应的线上作一记号,以示走过。这样走一根是一根,有条不紊,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一气呵成。即使你还不大明白控制回路的控制过程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你的正确接线。为了便于说明具体的接线方法,我就以星——三角降压起动时间继电器控制线路为例来讲解。先讲讲图纸上的前后,左右,节点的概念。如图2。对于FR来说,a为前,b为后; 对于GB2来说,b为前,c为后; 对于SB1来说,c为前,d为后;对于KM常开触头来说,c为前,e为后。其它的依次类推。再说左右,对于Kmy常开触头来说,f为左g.为右. 最后说说节点。图2中,c f g m 均是节点。节点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元件接线端共同连接的点。图纸上的前后,左右,节点的概念弄清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实际元件的前后,左右,上下,节点的概念。在实际接线中,配电盘在我们面前一般有两种状态:水平放置,垂直放置。无论是哪种状态,我们均应把配电盘假设为水平放置。就像是一张图纸摆在桌面上一样。与图纸

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配线工艺守则

1 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各种高低成套开关控制设备的辅助电路的配线,也适用于采用绝缘导 线的低压主电路的配线。 2 材料 a. 绝缘导线(颜色按图样并符合GB2681-81要求); b. 白色塑料标准套管(简称标志套); c. 塑料带:宽20mm; d. 塑料管:内径Φ6mm; e. 裸压接端头; f. 固定和可活动的线夹; g. Φ5、Φ10、Φ15塑料蛇皮管(或钢精扎头或塑料行线槽); h. 瓷套管、瓷珠; i. 紧固件(螺钉、螺母、弹簧垫、平垫); j. 标志牌; k. 环乙酮; l. 聚氯乙烯; m. 醋酸丁脂。 3 工具及设备 a.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打字机及加热设备; b.圆口钳; c.扁口钳; d.斜口钳; e.尖嘴钳; f.钢丝钳; g.剥线钳; h.剪刀; i.螺丝刀; j.活动扳手; k.套筒、呆扳手; m.电池试灯(自制); n.2m钢卷尺。 4 工艺准备 4.1 认真阅读图样及有关技术文件,了解对材料、操作等有无特殊要求。 4.2 按图样要求,所连接的全部电器元件以及接线端子均已安装好,检查其型号等应符

合规定。 4.3 备齐所需的材料及所需工具。 4.4 根据产品结构型式,图样以及本规范的要求等确定走线方案。当采用塑料行线槽敷设导线 时,则按走线方案将塑料行线槽敷设固定好。 4.5 根据图样及走线方案在标志套上打字或手工写字。对标志套打字时,若需加热,加热温度 应控制在40~60℃,打字后,喷涂塑料保护膜。其配方为:环乙酮20ml,聚氯乙烯1g,醋酸丁 脂1.3ml。喷涂后烘干(温度60℃左右)或放在阴凉处凉干。 4.6 元件标志牌应贴在所标志的元件附近。 5 工艺过程 工艺过程可按下面流程所示进行。 按走线路径量线下料----剥去始端绝缘层----套上始端标志套----加工接线端(如打圆圈或 整直)并连接----剥去末端绝缘层----套上末端标志套并使其不会自导线上脱落----使同一路 径的各导线纳入线束----对线束边捆扎边固定(或套上塑料蛇皮管或嵌入塑料行线槽内)---将 导线末端可能出现的过长部分剪去重新按接线需要剥去绝缘层后套上末端标志套----加工接线端并连接----进行自检查。 6 工艺要求 6.1 导线的采用及下料、剥线 6.1.1 辅助电路的导线,除图样上特别标明外一律采用黑色绝缘铜芯线,其最小截面积,对于 硬导线为1.5mm ,对于软导线为1mm 。仅对于连接电子器件的小电流,低电平电路才允许采用 更小截面积的导线。绝缘导线的额定电压不得低于各电路的额定工作电压。 6.1.2 按确定好的走线方案量线下料,下料时应注意留出剥去绝缘层部分的长度。截面积1~ 2.5mm 的导线剥线长度按表1规定。

二次回路配线工艺

高低压开关设备(柜、屏、台) 辅助回路配线工艺守则 29.93 1.适用范围

2.使用材料 BV.单股铜线、BVR多股铜线、走线槽PXC-2、绝缘套管、标记号、线夹、尼龙扎扣、塑料线、垫圈、TO(TU、TI)铜接头、绝缘塑料带、异形套管、号码印、标签、缠绕管。 3.工具 斜口钳、剥线钳、尖嘴钳(或圆头钳)、扁嘴钳、剪刀、螺丝刀、扳手、塑料圈、冷压钳、万用表。 4.工艺要求 4.1 配线排列应布局合理、横平竖直、曲弯美观一致,接线正确、牢固,与图样一致。4.2 推荐采用成束捆扎行线的布臵方法,采用成束捆扎行线时,布线应将较长导线放在线束上面,分支线从后面或侧面分出,紧固线束的夹具应结实、可靠,不应损伤导线的外绝缘,禁止用金属等易破坏绝缘的材料捆扎线束,屏(柜、台)内应安装用于固定线束的支架或线夹。 4.3 行线槽布线时,行线槽的配臵应合理。固定可靠,线槽盖启闭性好,颜色应保持一致。 4.4 在装有电子器件的控制装臵中,交流电流线及高电平(110V以上)控制回路线应与低电平(110V以下),控制回路线分开走线,对于易受干扰的连接线,应采取有效的抗干 扰措施,如DXN9系列户内高压带电显示装臵,显示器的布线应单独敷设 ..... ...........,不能与其它 回路混合 .........,防止可能由 .........;强制闭锁装臵的 .....a.、.b.、.c.三个输入线分开敷设 .....电源线要与 .......~220V 此引起的干扰影响显示器正常工作 ...............。 4.5 连接元器件端子或端子排的多股线,应采用冷压接端头,冷压连接要求牢靠,接触良好,高压产品的二次配线在冷压的基础上还必须热敷(焊锡)。 4.6 连接器件端子或端子排的导线,在接线端处应加识别标记,如:A411、B411等。导线标记用以识别电路中的导线,字迹排列应便于阅读且满足29.96《标号头和符号牌加工固定工艺守则》规定要求。 4.7 在可运动的地方布线,如跨门线或有翻板的地方,一律采用多股软线,且须留有一定余量,以门板、翻板开至极限位臵不受张力和拉力影响而使连接松动或损伤绝缘为原则,且关闭时不应有过大应力。 4.8过门线束还应采用固定线束的措施,过门线束1.5mm2不超过30根,1mm2不超过45根,若导线超出规定数量,可将线束分成2束或更多,以免因线束过大,影响门的开、关

二次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工艺标准

二次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工艺标准 一、概述 1、本标准工艺适合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内所有的屏柜、户外端子箱的二次回路接线施工; 2、采用的标准为《GB50171-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二、施工工序流程图

三、施工技术措施 1、准备工作 (1)认真审核设计图纸,根据原理图及厂家资料,将图纸上的每一根电缆所接的回路号及接线位置与实物对照,要求设计图与实物一致; (2)将施工图按其接线位置分类好,并在施工前放置于接线的屏柜内; (3)清点每一屏柜的电缆,柜的左右要分清,将清点的数量及应摆放的位置与设计图比较,严格按图施工; (4)将清点过的电缆绑上对应的电缆牌,并将电缆固定好; (5)准备好接线需用的工具及有关的耗材(回路标号及绑扎线、绝缘包带、对讲机、电池灯等); 2、盘、柜、端子箱安装就位 ①吊装盘柜时,应做好防磨损措施,按设备要求的位置移放盘柜;移动时,用钢管垫在底盘滚动前进。 ②就位后,安装调整盘柜,使其垂直度、水平偏差以及盘柜面偏差和盘柜间接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③按设计图将端子箱分间隔就位,用膨胀螺钉固定或焊接固定。端子箱安装应牢固,封闭良好,并应能防潮、防尘。安装的位置应便于检查,应排列整齐。 ④盘、柜、台、箱的接地牢固良好。 ⑤盘柜的漆层应完整,无损伤。 3、电缆就位 (1)检查已敷设好的电缆排列整齐,牢固地固定在电缆孔的钢筋上,电缆牌要

求清晰明了,绑扎的高度要求一致,注意摆放在易观察的位置; (2)统一在电缆上用粉笔记好要开电缆的高度,每一根每一面屏都统一一个高度,做到统一美观; 4、开电缆 (1)开电缆时注意不要损伤电缆芯,切断处的端部用同色绝缘包带扎紧,铠装电缆应切断钢带并接地,使用于静态保护及控制等逻辑回路的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也应按设计要求的接地方式可靠接地; (2)要接线的电缆芯应拉直绑扎好,按设计图将电缆芯抽好准备接上,芯线应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配置,要求整齐美观,芯线端部应套有标有回路号的套管,此标号套管应采用双标号式,除标有回路外,还需标上该电缆的编号,且要求字迹清楚不易脱色; 5、对线 两侧对线时,应注意每一根电缆芯都要验过,特别是几根电缆同时使电池灯接通,需将短连片解开,再重新对线,一根芯应只有一条通路。 6、接线及配线 按照设计图,将已对好线的电缆芯弯到正确位置,用剥线钳开好芯头,约1.5厘米长,然后弯好圈,用螺栓将线牢固可靠地固定。二次接线应满足以下要求: (1)引入盘柜的电缆应排列整齐,编号清晰,避免交叉,并固定牢固,不得使所接的端子排受到机械应力; (2)每个接线端子的每侧接线宜为一根,不得超过2根,对于插接式端子,不同的截面的两根电缆不得接在同一个端子上,对于螺栓连接的端子,当接两根电缆芯时,中间应加平垫; (3)盘柜内的电缆芯,应垂直或水平地配置,不得交叉或任意歪斜连接,备用芯长度应留有适当的长度; (4)强弱电回路不应使用同一根电缆,并根据实地情况将强弱电缆分开;(5)使用于静态保护、控制等逻辑回路的控制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其屏蔽层应按设计要求的接地方式予接地; (6)对于光纤电缆的接线应按设计图接到相应的接口,光纤电缆头的制作,要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编制: 审核: 会签: 批准: XXXX年XX月XX日发布XXXX年XX月XX日实施 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二次配线工艺守则编号QC7.5-05-08页数共6页第1页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工艺守则规定了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中二次辅助回路配线加工应遵循的原则。适用我公司生产的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辅助回路的二次配线安装。 2引用标准 GB50171-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CECS 49-199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验收规范 3材料 3.1 导线 常用二次配线表1 型号规格标称截面 (mm2) 颜色使用场合 BV 1/1.13 1 黑没有活动的场所 1/1.37 1.5 1/1.76 2.5 1/2.24 4 1/2.73 6 BVR 7/0.43 1 有活动的场所7/1.52 1.5 19/0.32 7/0.68 2.5 19/0.41 7/0.85 4 黑或黄绿 相间 接地线 19/0.52 7/1.04 6 19/0.64 RV 0.5 黑连接电子器件的小电流低电平电路0.3 3.2线夹、绝缘纸板、尼龙扎带、缠绕管、各种规格行线槽、标记套、各色套管、接线鼻等。 4 设备工具 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二次配线工艺守则编号QC7.5-05-08页数共6页第2页

4.1 设备 液压钳 4.2工具 剥线钳、尖嘴钳、斜口钳、弯线钳、压线钳、剪刀、适用套筒扳手、螺丝起子、内六角扳手、活络扳手、对线灯。 4工艺过程 5.1 安装准备 5.1.1 阅读图纸,考虑线路排线方案。 5.1.2 领取与图纸要求相符合的导线及标记套、线鼻、行线槽等。 5.1.3 按二次接线图核对辅助回路元件是否配齐、正确,检查元件表面质量状况。 5.1.4 按二次接线图(布置图)粘贴元件标号。标号一般粘贴在该元件正中上方的金属构架上,如元件上方不能粘贴标号时,可就近选择适当位置粘贴。 5.2 安装过程及工艺要求 5.2.1 按配线途径量线,正确落料。且两端做好记号或套上标记套,即按配线途径进行敷设。应做到横平竖直,层次清楚,用尼龙扎带捆扎时应注意形状美观,保持线束平直挺括,捆扎时扎带应锁紧,扎带锁头位置一般放在侧边上角处,尼龙尾线留有3mm 长为宜。 也可将二次线敷设在专为配线用的塑料行线槽内。此时,只需将导线清理整齐而毋需捆扎。 5.2.2 二次线在敷设途中可依次分出或补入需要连接的电器之导线而逐渐形成总体线束与分支线束。 5.2.3 导线应按二次线图正确接至各电器元件及端子上。在接上前应套上标记套。将多余的导线剪去,用剥线钳剥去适当长度的绝缘层,并除去芯线表面的氧化膜及粘着物。BV型导线根据连接螺钉大小弯制羊眼圈,弯圈的方向应与螺丝紧固的方向一致。BVR型导线则在端头套上适用的接线鼻,用压线钳(液压钳)压紧后搪锡。将羊眼圈(或接线鼻)接于所接端头上旋紧螺钉。 5.2.4 元器件的金属外壳必须有可靠接地。 6 工艺要求 6.1 线路敷设布置时,总体线束与分支线束应保持横平竖直、牢固、清晰美观。 6.2 线束原则上应避免在发热元件上方敷设。若必须敷设时应符合表2所规定的要求。 6.3 塑料行线槽的配置可只配置于纵向(或横向)总体线束,分支线束不配置。也可 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编号QC7.5-05-08

高低压开关柜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高低压开关柜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各种0.4kV~35kV开关电器设备的二次配线制作。 2 使用材料 2.1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简称导线) 2.2聚氯乙烯绝缘塑料带(简称胶带) 2.3聚氯乙烯异型管(简称号码管) 2.4 冷压端头 2.5线卡、尼龙扎带 2.6标签纸(元件标签、地线标签) 2.7瓷质套管 2.8标准紧固件 2.9 塑料蛇皮管、金属蛇皮管、尼龙螺旋管、PVC波纹管φ12、φ18、φ25、φ35 2.10 塑料行线槽 2.11胶垫、软垫(防震垫)橡胶圈 2.12线夹 2.13绝缘纸(δ=0.5)、黄腊管 2.14松香 2.15焊锡 2.16 酒精 3 设备及工具 3.1 号码打印机 3.2活动扳手6寸、8寸 3.3平头螺丝刀、十字螺丝刀(3寸、6寸、8寸)以及电讯螺丝刀 3.4斜口钳、剥线钳、尖嘴钳、圆嘴钳 3.5电烙铁25W、100W 3.6 冷压线钳0.5~2.5(mm);1,4,6(mm)

3.7 电池试灯 3.8丝锥M4、M5、M6、M8 3.9卷尺(2m) 3.10自制套管M3~M6 4 二次回路配线的一般要求 4.1按二次接线图进行施工,接线正确。 4.2配线整齐、美观、导线绝缘应良好、无损伤。 4.3导线选用黑色,二次保护接地线为黄绿双色线,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则按工程要求选线。 4.4电流回路采用2.5mm2导线,其他回路为1.5mm2,对于电子元件回路采用焊锡连接时,在满足载流量和电压降及有足够机械强度的情况下,可采用不小于0.5mm2截面的导线。 4.5导线与电器元件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等,导线的芯线应无损伤。 4.6每个接线端子应只接一根导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只有当该端子或接线柱是为接两根导线而专门设计的才允许接两根导线)。 4.7用于连接可动部分如门上的电器导线应采用多股软导线,并留有适量的裕度。导线根数超过35根时分两股捆扎,超过70根时分三股捆扎。用于连接固定不动单元上的电器元件的导线可采用单股导线或多股软导线。 4.8手车式高压开关柜下门上的电器元件导线应采用多股导线,并套上波纹管,当门上元件过多、二次线过粗时(二次线多于35根),可将二次线分股套两根以上波纹管、波纹管两端用走线卡固定在弯板上,裕度要参照4.7。波纹管长度见表1 表1 过门线护线波纹管长度 4.9多股软导线在于电器元件接点连接时端部应绞紧,并加终端附件(线鼻子或冷压端头),线芯不得有松散或断股现象。

二次配线工艺

二次配线工艺规程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低压开关柜、动力箱和三箱(配电箱、计量箱、端子箱)的二次配线。 2二次回路绝缘导线和电缆的一般要求: 2.1二次回路绝缘导线和控制电缆的工作电压不应低于500V。 2.2测量、控制、保护回路除断路器电磁合闸线圈外,应采用铜芯控制电缆和绝缘导线,在其它情况下,当所有室内设备、仪表和端子上装有专用于连接铝芯的电缆和绝缘导线。 2.3按机械强度要求,采用的电缆芯或绝缘导线最小截面为:连接强电端子的铜线不小于1.5mm2;铝线不应小于2.5mm2;连接于弱电端子的、运动装置使用的铜芯电缆直径不应小于0.5 mm2。 2.4绝缘导线和电缆芯截面的选择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流回路:电流测量回路应保证表计工作在规定的准确度范围内,保护回路应保证电流互感器工作在10%误差范围内。 b) 电压回路:由电压互感器到计费用电表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0.5%额定电压,在正常负荷下,电压互感器到测量仪表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1~3%,当全部保护装置和仪表工作(即电压互感器负荷最大)时,电压互感器到保护和自动屏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3%。 c) 控制回路:在正常最大负荷时,控制母线至各设备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 10%。 d) 绝缘导线和电缆可能受到油浸的地方,应采用耐油绝缘导线和电缆。 3屏内的接线要求: 3.1屏的内部连接导线,一般采用塑料绝缘铜芯导线。 3.2安装在干燥房间里的屏,其内部接线可采用无防护层的绝缘导线,该导线能在表面经防腐处理的金属屏上直接敷设。 3.3屏内同一安装单位各设备之间的连线,一般不经过端子排。 3.4接到端子和设备上的绝缘导线和电缆应有标记。 4工艺准备 4.1看懂图纸、标准、仔细考虑布线方案。 4.2根据任务性质和产品技术要求,领用与图纸要求相符合的导线品种。 4.3领取按需要数量的安装零件,如接线板夹、压板、紧固件等。 4.4核对二次回路的电器元件是否备齐,型号规格是否相符。电器表面发现碎裂生锈发霉等质量问题,应同仓库联系退货调换。 5工艺过程 5.1电器元件必须有合格证明方可进行安装。 5.1.1仪表:按图将仪表安装在仪表板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