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改革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改革家,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人记取。据此回答1~4题。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 消灭奴隶制残余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3.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

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 D.②③④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成就辉煌。据此回答5~8题。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

6.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 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 道家最受欢迎

7.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8.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9~14题。

9.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10.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 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 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11.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诸侯王的势力

B. 剥夺王国的封地

C. 分割王国的封地

D. 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12. 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 皇帝征召

B. 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 举孝廉

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存在的条约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条约关系。《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三块奠基石。据此回答13~16题。

13. 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 赔款2100万银元

C.开五口通商口岸D. 英商进出口关税双方协定

14.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 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 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 广东、福建沿海地区

D. 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15. "合众国人民在五港口贸易,或久住,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院、礼拜堂及殡葬之处"这一条出自

A. 《南京条约》附件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D. 《天津条约》

16. 最早对传教权作明确规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 《黄埔条约》

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分裂则不利于中华民族。回答17~20题。

17.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A.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C. 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D.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重要成果是

A.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完成了全国性的统一

C.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D. 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经验是

A. 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国民党反共摩擦予以理解

B. 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

D. 始终维护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20.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

①造成了祖国分裂至今②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略中国③国共双方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内战④导致了三年多的内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

渤海及环渤海省份靠近中国的政治中心,在近代历史上是列强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依据相关的历史知识,回答21~23题。

21.近代历史上外国的军事力量第一次进入渤海是在

A. 鸦片战争中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 洋务运动期间

D. 中日甲午战争中

22.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势力范围或租借地达到了环渤海省份的国家有A.德国俄国法国英国B. 英国法国日本

C. 俄国法国德国日本

D. 英国德国俄国

23. 这一地区完全获得解放是在

A. 济南战役以后

B. 辽沈战役以后

C. 平津战役以后

D. 淮海战役以后

在近代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过不同的经济思想或经济理论。依据相关的历史知识,回答24~26题。

24. 以下关于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主要流行于工业革命以前

B. 要求国家插手经济和国际贸易事务

C.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不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5. 亚当·斯密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时代背景是

①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②科学成就迅速转化为生产力③启蒙运动盛行于欧洲④机器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工场

A. ①③

B. ①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26. 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是在

A.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B. 一次大战以前的军备竞争中

C.罗斯福推行"新政"期间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时期

2001年10月举世瞩目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它表明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在新的世纪迅速发展。据此回答27~30题。

27. 关于欧共体和欧佩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B.都有利于增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C. 都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大国对本地区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D. 都是西欧国家为恢复经济和持续发展而建立的

28.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B.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C. 经济全球化对区域集团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利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9.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的根本原因是

A. 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 各国经济发展的排它

C.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D. 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

30. 唐装在上海APEC会议之后,迅速成为马年春节最亮丽的风景。此间,杭州许多中小企业丝绸厂从倒闭到恢复生产,其中有的丝绸厂还在市场需求下,扩大了生产规模。穿唐装流行,销售遍京城,丝绸厂得救,制衣店重生。说明

A. 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B.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C.消费激活生产,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D.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计34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2公元1664年全国教务情形表(简表)

省别地名?教堂数目教徒人数

?

15000

直隶?北京?8

1020000

陕西?西安?

湖广武昌?82200

江西?南昌3?1000

?1000

浙江?杭州?2

?600

江南南京?1

(1)根据材料1,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怎样产生交流?(4分)

(2)根据材料2,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引入西方文化,多在哪些地区活动?为什么?(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于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材料2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

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3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回答:根据材料指出50~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并简要评述其意义。(1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战后美国国家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内外市场,从50年代中期,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材料2 二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改革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

材料3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放松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的作法,还降低对进口货征收的关税。……"社会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刺激"。"刺激"使几十万熟练工人大显身手,发挥聪明才干。1950年起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扼要指出,二战结束时美、英、德各自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6分)

(2)依据材料指出,三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自采取了什么策略?效果怎样?(6分)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二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经验。(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5分,第35题13分,第36题13分,共计41分)

34.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5分)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5分)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5分)

35.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1)谈谈你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4分)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实施了哪些土地政策?(3分)

(3)这些土地政策各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3分)

(4)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和依据是什么?(3分)

36.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总的趋势是进一步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格局有几次大的变动?有何发展趋势?(6分)

(2)概括指出引起经济格局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7分)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答案

一、1.C 2.D3.D 4.B 5.D 6.C 7.A 8.D9.A 10.B 11.C12.B 13.D 14.D 15.B 16.D 17.B18.A19.C 20.C 21.A 22.D 23.C 24.D 25.A

26.C 27.D 28.B 29.D 30.C

二、31.(1)一方面通过中国士大夫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另一方面通过利玛窦、艾儒略等欧洲天主教内部一些同情、容纳和接受中国文化的人来进行交流。(4分) (2)京城、古都、长江流域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士大夫集中、交通方便。(4分)

32.(1)特点:从沿海向内地迁移。(2分)

(2)原因: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出于战备考虑。(2分)

(3)新变化:从内地向沿海迁移;西部开发。(4分)

(4)意义:利于开放;发挥沿海优势;实现经济区域平衡发展;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分)(说明:评述可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但不能超出本小问满分4分)

33.(1)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拥有最新的科学技术优势。(2分)英国: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2分)德国:其经济及设施在

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原有的劳动力素质和工业布局的基础良好。(2分)

(2)美国: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主。(2分)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业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2分)德国:国家全力推行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美国的援助,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成

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2分)

(3)按市场规律运作;重视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投入。(2分)

三、34.(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唐代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5分)

(2)唐朝采用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制度完备,兴办专业教育;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欧亚各国学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有利于唐朝文化的丰富多彩。(5分)

(3)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文泽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

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5分)

35.(1)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有

强烈的革命要求,是民族革命的主力军。②要发动农民参加革命首先必须推翻直接压迫农民的地主阶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最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4分)

(2)和(3)实施的土地政策及作用:①土地革命时期实行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

制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

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

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③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保证耕者有其田,按

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结果解放区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支援前线,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6分)

(4)基本着眼点: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依据: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分)

36.(1)格局变动与趋势: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一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独掌世界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为主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朝着经济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6分)

(2)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的商品输出、殖民掠夺和黑奴贩卖使大西洋沿岸成为商业贸易中心。

②英国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殖民地。③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中远离战场,且大发战争横财,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遭削弱。此外,美国工业基础雄厚,科技领先,并广泛吸纳人才。④"欧共体"的成立;日本战后经济非军事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日本和欧共体奉行独立外交政策;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⑤两极政治格局解体;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依赖的加强和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7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