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结构解析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结构解析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结构解析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结构解析

中译本序

p2 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

正文

p18 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一门单纯批判纯粹理性、它的来源和界限的科学视为纯粹理性体系的入门。这样一个入门将不必称作一种学理,而只应当叫做纯粹理性的批判,而它的用处就思辨方面来说实际上将只是否定性的,不是用来扩展我们的理性,而只是用来澄清我们的理性,并使它避免犯错误,而这已经是极大的收获了。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这样一些概念的一个体系就叫做先验-哲学。

p26 这些东西属于纯粹直观,它是即使没有某种现实的感官对象或感觉对象,也先天地作为一个单纯的感性形式存在于内心中的。

p28 所谓阐明(expositio),我理解为将一个概念里

所属的东西作出清晰的(哪怕并不是详尽的)介绍;而当这种阐明包含那把概念作为先天给予的来描述的东西时,它就是形而上学的。

p36 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注意康德所强调的复归于自身)因为时间不可能是外部现象的任何规定;它既不属于形状,又不属于位置等等,相反,它规定着我们内部状态中诸表象的关系。

p37 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的纯形式,它作为先天条件只是限制外部现象。相反,一切表象,不管它们是否有外物作为对象,毕竟本身是内心的规定,属于内部状态,而这个内部状态却隶属在内直观的形式条件之下,因而隶属在时间之下,因此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条件,也就是说,是内部现象(我们的灵魂)的直接条件,正因此也间接地是外部现象的条件。康德在这里重新为人给出了创立,而黑格尔则试图洞察历史)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在内部直观自己并这种直观也把一切外部直观包括在表象能力中的方式都抽掉,因

而把对象如同它们可能自在地存在那样来看待,那么时间就什么也不是了。时间只就现象而言才有客观有效性,因为现象是我们已经当作我们感官的对象的事物;但如果我们抽掉我们直观的感性,因而抽掉我们所持有的那种表象方式,而谈论一般的物,则时间就不再是客观的了。因此时间只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一个主观条件(这直观永远是感性的,即限于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范围内),它超出主观就其自在来说则什么也不是。但同样,就一切现象而言,因而也对一切能在经验中向我们出现的事物而言,它又必然是客观的。我们不能说:一切事物都在时间中,因为在一般事物这个概念中抽掉了直观事物的一切方式,但这种方式却是把时间归于对象表象的根本条件。(对于存在和时间的关键洞察)如果现在把这个条件加到概念上,并说:一切事物作为现象(感性直观对象)都在时间中,那么这条原理就具有地道的客观正确性和先天的普遍性了。

因此,我们的主张表明了时间的经验性的实在性,即对每次可能给予我们感官的一切对象而言的客观有效性。。。。时间(去掉它与我们直观的关系)既不能自存性地(subsistierend)、y也不能依存性地(inhaarierend)算到自在对象的账上。但这种观念性,正如空间的观念性一样,与感觉的欺骗(Subreption)不可同日而语,因

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毕竟在这些谓词所依存的现象本身方面是以它具有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这种实在性在这里则完全取消了,除非它只是经验性的。。。

p39 因而时间并不能作为客体被看作现实的,而是作为我自己把自己表象为客体的方式而被看作现实的。

p42 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观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我们既不是为了自在之物而直观这些事物,它们的关系也不是自在地本身具有如同它们向我们显现出来的那种性状,并且,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主体、哪怕只要把一般感官的主观性状取消掉了的话,客体在空间和时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乃至于空间和时间本身就都会消失,并且它们作为现象不能自在地实存,而只能在我们里面实存。对象自在地、离开我们感性的这一切接受性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在我们仍然是完全不知道的。我们知道的只不过是我们知觉它们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我们所特有的,虽然必须归之于每一个人,但却不能必然地也归之于任何一个存在者。我们只与这种方式发生关系。空间和时间是这种方式的纯形式,一般感觉则是质料。只有这两

种形式是我们可以先天地、即在一切现实知觉之前认识到的,它们因此被叫做纯直观;感觉则是我们知识中使得这知识被叫做后天知识、即经验性的直观的东西。前两者是绝对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性的,而不管我们的感觉可能是哪一种方式;后者则可以是极为多种多样的。即使我们能够把我们的这一直观提升到最高程度的清晰性,我们也不能借此而进一步知悉自在对象本身的性状。因为我们在一切情况下所可能完全认识的毕竟只是我们直观的方式,即我们的感性,并且永远只是在本源地依赖主体的空间时间条件下来认识它的;自在的对象本身会是什么,这决不会通过对它们那唯一被给予了我们的现象的最明晰的知识而被我们知道。(实际上,这已经给出了不可知论的界限)

。。。反之,直观中一个物体的表象就根本不包含任何可以归之于一个自在对象本身的东西,而只包含某物的现象及我们由此被刺激的方式,而我们认识能力的这种接受性就叫做感性,它与有关自在对象本身的知识之间,即使我们可以彻底看透那种现象,也仍有天壤之别。(那么,自在对象本身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涉及到了物理学的基础问题)

p50 我们也并不需要把空间和时间中的这种直观

方式局限于人类的感性;有可能一切有线的有思维的存在者在这点上是必须与人类必然一致的(尽管我们对此无法断定),所以这种直观方式毕竟不会由于这种普遍有效性而不再是感性,这正是因为它是派生的直观(intuitus derivativus),而不是本源的直观(intuitus originarius),因而不是智性直观,这种智性直观,依据上述同一理由,看来只应属于原始存在者,而永远不属于一个按其存有及按其直观(在对被给予客体的关系中规定其存有的那个直观)都是不独立的存在者;虽然最后这个对先验感性论的说明只应算作一种注解,而不是一种证明。((这里为上帝留下了空缺)

第二部分先验逻辑

p52 这两种属性中任何一种都不能优先于另一种。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p53 普遍逻辑和应用。

p54 它(应用逻辑学)研究的是注意,注意的障碍和后果,错误的来源,怀疑、顾虑、确信等等状态,

普遍纯粹逻辑与它的关系正如纯粹道德学(Moral)--它只包含自由意志的一般必然的道德律--与本来意义上的德行论(Tugendlehre)的关系,后者所考虑的是在人们或多或少所屈从的情感、爱好和情欲的阻碍之下的道德律,它永远也不能产生出一门真正的经过验证的科学,因为它正如上述应用逻辑学一样,需要的是经验性的和心理学的原则。(这一段多少体现出翻译在指代上的困难)

p55 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

p56 什么是真理?对真理这个名词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这个解释在这里是给定了的前提;但人们还要求知道,任何一种知识的普遍而可靠的标准是什么。

知道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提出什么问题,这已经是明智与洞见的一个重要的和必要的证明。因为,如果问题本身是荒谬的,并且所要求的回答又是不必要的,那么这问题除了使提问者感到羞耻之外,有事还会有这害处,即诱使不小心的听众作出荒谬的回答。

p58 幻相的逻辑。普遍的逻辑若作为工具论来看

待,任何时候都会是一种幻相的逻辑,就是说,都会是辩证的。

p59 所以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必须是对这种辩证幻相的一种批判,它称之为先验辩证论,并不是作为一种独断地激起这类幻相的技艺(一种在各色各样的形而上学戏法中不幸非常流行的技艺),而是作为知性和理性在其超自然的运用方面的一种批判,为的是揭露出它们的无根据的僭妄的虚假幻相,并将理性以为单凭先验原理就能做到有所发现和扩展的要求降低到只是批判和保护纯粹知性以防止诡辩的假象而已。(注意这里康德指出了理性的限度,以及一种认识论的基础,朱熹的“格物致知”)

p63 所以一个概念永远也不和一个对象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和关于对象的某个另外的表象(不论这表象是直观还是本身已经是概念)发生关系。

p86 (洛克和休谟所造成的两难处境。)在上述这两位著名人士中,前一位给狂信打开了方便之门,因为理性一旦有了自己的权利,它就不再让自己受到对节制的含混颂扬的限制;后一位一旦相信揭穿了对我们认识

能力的一个如此普遍的被视为理性的幻觉,则完全屈从于怀疑论。--我们现在正要做一个试验,看我们是否能把人类理性幸运地从这个两难处境中救拔出来,给它指出确定的界限,但又使它的的合目的性活动的全部领域对它保持开放。

p98 所以纯粹知性概念即使当它们被运用于先天直观(如在数学中时),也只有在这些先天直观,因而借助于先天直观使知性概念也能够被运用于经验性直观的情况下,才获得知识。

p170 实体的持存性原理

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参考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研究)

证明一切现象都在时间中,只有在作为基底(作为内直观的持存形式)的时间中,同时并存也好,相继也好,才能被表象出来。所以现象的一切变更应当在时间中被思考,这时间是保持着并且没有变更的;因为时间是这样一种东西,在其中,前后相继或同时并存只有作为时间规定才能被表象。既然时间不能被单独地知觉

到,所以在知觉的对象中、即在诸现象中必定可以遇到这个基底,它表象出一般时间,并且在它身上,一切变更或并存都可以通过诸现象在领会中与它的关系而被知觉到。但一切实在的东西、即一切属于物之实存的东西的基底,就是实体,一切属于存有的东西都只有作为它身上的规定才恩那个被思维。因此,现象的一切时间关系惟有通过与之发生关系才能得到规定的那种持存的东西,就是现象中的实体,即现象的那种作为一切变更的基底而一直保持着同一的实在的东西。所以,既然实体在存有中不会变更,所以它在自然中的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p174 一个实体的诸规定无非是该实体实存的种种特殊方式,这些规定叫做偶性。偶性任何时候都是实在的,因为它们涉及到实体的存有(而否定性则只是那些表达实体身上某物的非存在的规定)。

p190 按照交互作用或协同性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这是一个重要的论证)

一切实体就其能够在空间中被知觉为同时的而言,都存在于普遍的交互作用中。

p202 驳斥唯心论(对于笛卡尔的存疑式的唯心论和贝克莱式的独断式的唯心论的集中驳斥,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道路的开启,以及对于自我的研究)

。。。因此所要求的这个证明必须表明我们对外物业拥有经验,而不只是想像;这一点将很可能做不到,除非我们能证明,就连我们内部那种笛卡尔不加怀疑的经验也只有以外部经验为前提才是可能的。

定理对我自己的存有的单纯的、但经验性地被规定了的意识证明在我之外的空间中诸对象的存有。

证明我意识到我的存有是在时间中被规定了的。一切时间规定都以知觉中某种持存的东西为前提。

p216 真理之乡的比喻很有意思,以及海洋作为幻相的大本营。这种陆地与海洋的对照可以与施米特的观点相对照。

p218 我们也要求使某个孤立的概念成为感性的,也就是在直观中摆明与之相应的客体因为没有这个客

体,该概念就会仍然是(如人们所说的)没有意义,亦即没有含义的。数学通过对形状的构造而满足了这一要求,形状是一种对感官的当下的(虽然是先天完成的)显现。

p224 思维就是把给予的直观与一个对象联系起来的行动。如果这种直观的方式根本无法给予出来,则该对象就只是先验的,知性概念就没有别的运用,而只有先验的运用,即具有思维对一般杂多的统一性。

p226 如果我们把本体理解为一个这样的物,由于我们抽掉了我们直观它的方式,它不是我们感性直观的客体;那么,这就是一个消极地理解的本体。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一个非感性的直观的客体,那么我们就假定了一种特殊的直观方式,即智性的直观方式,但它不是我们所具有的,我们甚至不能看出它的可能性,而这将会是积极的含义上的本体。

p234 知性和感性在我们这里只有结合起来才能规定对象。

p239 在一个纯粹知性对象上,惟有那与任何某种

与它相异之物(在存有方面)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才是内部的。

p258 我们在前面曾把一般的辩证论成为幻相的逻辑。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种或然性的学说;因为后者是真理,只是通过不充分的根据被认识罢了,因而它的知识虽然是有缺陷的,但并不因此就是骗人的,因而不必与逻辑的分析部分划分开来。更不能把现象和幻相看作一回事。因为真理或幻相并不在被直观的对象中,而是在关于被思维的那个对象的判断中。所以人们虽然正确地说:感官不犯错误,但这并不是由于它们任何时候都正确地作出判断,而是由于它们根本不作判断。因此真理也好,谬误也好,诱导出谬误的幻相也好,都只是在判断中、即只有在对象与我们知性的关系中才能发现。

p260 逻辑的幻相(误推的幻相)在于对理性形式的单纯模仿,它只是产生于对逻辑规则的缺乏重视。所以一旦加强了对当前具体情况的重视,这种幻相就会完全消失。相反,先验幻相不论我们是否已经把它揭示出来,是否已经通过先验批判清楚地看出了它的无效性,它仍然不会停止。其原因就在于,在我们的理性中,包

含着理性运用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准则,它们完全具有客观真理的外表,并导致把我们的概念为了知性作某种连结的主观必要性,看作了对自在之物本身进行规定的客观必然性。这是一种幻觉,它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所以先验辩证论将满足于揭示先验判断的幻相,同时防止我们被它所欺骗;但它永远也做不到使这种幻相也完全消失并不再是幻相。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一种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幻觉,它本身基于主观的原理,却把这些主观原理偷换成了客观原理;反之,逻辑的辩证论在解决谬误推理时却只是在处理遵守这些原理时的错误,或在模仿这些原理时的某种人为的幻相。所以纯粹理性有一种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辩证论,它不是某个生手由于缺乏知识而陷入进去的,或者是某个诡辩论者为了迷惑有理性的人而故意编造出来的,而是不可阻挡地依附于人类理性身上的,甚至在我们揭穿了它的假象之后,它仍然不断地迷乱人类理性,使之不停地碰上随时需要清除掉的一时糊涂。(这是一段关键性的论述,所谓的去蔽或者去魅的昭示)

无疑,康德的研究中大量运用了几何学,而这也有可能成为削弱其理论的地方。

p272 (康德对于柏拉图的重要讨论,他以此来引出了哲学的尊严)毕竟,一部按照使每个人的自由可以与其他人的自由共存的那些法则的有关人的最大自由(而不是最大幸福,因为后者已经可以自行推出)的宪法,却至少是一个必要的理念,我们不仅在最初拟定一部国家宪法时,而且甚至在一切法律那里,都必须把这个理念作为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一开始就不顾当前的那些障碍,也许这些障碍的不可避免的产生与其说可能出自人类的本性,倒不如说可能是由于在立法时忽视了这些真正的理念。。。。现在,即使这种情况永远也不会实现,然而这一理念毕竟是完全正确的,它把这一极限提出来作为蓝本,一边按照这一蓝本促使人类的法律宪章日益接近于可能的最大完善性。因为人性必须停留于其上的那个最高的程度将是什么,因而在理念及其实行之间必然留下的那道裂缝会有多大,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当加以规定的,而这恰好是因为,它就是自由,而自由是可以超出每个被给定的界限的。

但不仅在人类理性指明其真实的因果性、而理念成为了(对行动及其对象的)起作用的原因的那种事务那里,也就是在德性那里,而且甚至就自然界本身而言,柏拉图也正当地看出了自然从理念中的起源的明白的证据。一株植物,一个动物,这个世界的有规则地安排

好的结构,都清楚地表明它们只有按照理念才可能的。。。在对自然的考察中,经验把规则提交给我们,他们就是真理的源泉;但在道德律中经验却(可惜!)是幻相之母,而最大的无耻就是从被做着的事情中取得有关我应当做的事情的法则,或想由前者来限制后者。(对比后结构主义学者的论述)

。。。下面就是这些表象方式的等级阶梯。种就是一般表象(repraesentatio)。从属于表象之下的是具有意识的表象(perceptio)。一种知觉,若只是关系到主体,作为主体状态的变形,就是感觉(sensatio),一种客观的知觉就是认识(cognitio)。认识要么是直观,要么是概念(intuitus vel conceptus)。前者直接关系到对象,并且是个别的;后者简介关系到对象,以多个事物可以共同具有的某个特征为中介。概念要么是经验性的概念,要么是纯粹的概念,而纯粹概念就其仅在知性中(而不是在感性的纯粹形象中)有其来源而言,就叫做Notio。而一个出自诸Notio的超出经验可能性的概念,就是理念或理性的概念。

p283 思维的主体是心理学的对象,一切现象的总和(世界)是宇宙学的对象,而包含有一切能够被思维

的东西的可能性的至上条件的那个东西(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者),则是神学的对象。所以纯粹理性就为先验的灵魂学说(psychologia rationalis)、先验的世界学(cosmologia rationalis)、并最后为先验的上帝知识(Theologia transzendentalis)提供了理念。。。。这种构思是纯粹理性的一种纯粹的和地道的产物或问题。

p288 对于我思的探讨。对于笛卡尔的基础论点的反驳。而这也成为了几百年来笛卡尔打开的现代的核心问题之一。

p297 门德尔松对于灵魂,存在与虚无的辩论。

p365 对于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二律背反论证。不过,康德受到了当时的数学和对于空间认识的限制。

p370 关于可分性的二律背反

p374 关于因果性和自由

p377 第一推动问题。从数学的原初问题出发的反驳。

对于无限性的认识,是康德论证的核心依据

p381 关于绝对必然存在者的问题。“它的因果性就将归属于时间,但正因此将归属于现象的总和,即归属于世界。”

p401 对于独断论的批驳和搁置的提议。对于知性概念的“太大”和“太小”。

p456 但比理性显得还要更远离客观实在性的就是我称之为理想的东西,我把它2理解为不单纯是具体的、而且是个体的理念,即作为一种个别之物、惟有通过理念才能规定或才被完全规定之物的理念。。。。柏拉图的神圣知性的理念。。。但不用如此铤而走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类的理性不仅包含理念,而且也包含理想,这些理想虽然不像柏拉图的理想那样具有创造性的力量,但毕竟具有实践的力量(作为调节性的原则),并且给某些行动的完善性的可能性提供着根据。道德的诸概念并不完全是些纯粹的理性概念,因为它们要以某种经验性的东西(愉快或不愉快)为根据。然而它们就理性借以给本身无规律的自由建立限制的那种原则来说

(因而如果我们只注意它们的形式的话),是完全能够被用于纯粹理性概念的例子的。德行,以及连同它一切的、在其完全纯洁性中的人类智慧,都是理念。

p476 对于"Sein"的研究。

p486 巨大的坍塌--悬浮。在这里一切都在我们脚下坍塌了,最大的完善性和最小的完善性一样都没有支撑地仅仅悬浮在思辨的理性面前,对它而言,不加任何阻碍地任凭这个和那个都失去也并不算什么。

p489 古代的哲学家们曾把自然的一切形式看作偶然的,却把质料按照普通理性的判断看作本源的和必然的。但假如他们当时并不曾把质料看作诸现象的基底,而是看作在其存有上的自在的本身,那么这个绝对必然性的理念就会马上消失了。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把理性绝对地束缚在这种存有之上,相反,理性任何时候都可以无矛盾地在思想上取消这种存有;但绝对必然性也就会仅仅出于思想中了。

p497 对一切从理性的思辨原则而来的神学的批判。对于神学的归类。

p549 巴比伦塔的寓言。对于问题的合乎实际的解决。

p551 我们把使经常要从某些规则偏离开来的倾向受到限制并最终得到清除的那种强制称之为训练。这种训练与培养不同,培养只是要获得某种技能,而不是相反地要取消某种别的、已经先存着的技能。所以对于一种已经具有某种自我表现的冲动的才能的教化来说,训练作出了一种消极的贡献,培养和教义则作出了一种积极的贡献。

p563 定义。(其实这里涉及到语言哲学的问题)

p564 德语对Exposition\Explikation\Deklaration 和Definition这些术语只有一个词来表示:解释(Erklaarung),因此当我们在拒绝给予哲学的解释以定义这种荣誉头衔时不得不对这种严格要求有所放松,而愿意将整个注释局限于:把哲学的定义仅仅作为对给予的概念的阐明来完成,而把数学的定义作为本源地造成的概念之构造来完成,即前者只是通过分解(其完备性肯定不是无可置疑的)而分析地完成的,而后者则是综

康德专题研究笔记

一、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的介绍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名著,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这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 在此之前,西方哲学都好理解。比如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都是业余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是大学教授,以后的哲学家也大多是教授。 笛卡尔和培根都是易懂的。 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 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 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康德是第一个难读懂的哲学家,到了康德,是第一个读不懂的。 从他以后,哲学大体上再也不是业余的人能搞的了,成了一门学科。 哲学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要有大学教授指导。这是哲学的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安培能臣:康德哲学像一个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 以往的哲学,康德都做了解答,以后的哲学,康德提出了很多问题。现代哲学,绕不开康德。 康德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汇总,同时也为后来的哲学开拓了新领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代哲学两类:科技哲学和人文哲学。这种划分就是从康德来的。 现代哲学的很多问题,都是康德提出的:人文、道德、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科学之所以可能? 逻辑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各种认识之间的关系? 人文哲学 道德信仰和知识宗教的关系? 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弗雷格、实证主义等都从康德而来。研究他们,必经康德。 二、康德哲学的意义: 1、康德提了哲学中很多永恒的话题。 2、康德《纯批》的方法。 康德《纯批》是要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所提出的种种解决办法。看康德时,我们心中要有他所处的背景,他的主要目的,是调和唯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独断论、经验论所表现出来的怀疑论。对于这两派,他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唯理论——独断论笛卡尔 经验论——怀疑论休谟 康德的逻辑很严密,但因此而行文晦涩。康德说一定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读完,才能读懂。 康德充满了矛盾,但表面上矛盾,但真正读懂了会发现,在形式逻辑上似乎是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脱离语境,就容易误解。英语语境的康德研究者,从逻辑实证的角度出发,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纯粹理性批判 导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2012.2.25 I背景:《纯粹理性批判》的理由 正如康德所说,“曾经有一个时候,形而上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并且,如果把愿望当做实际的话,那么她由于其对象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性,倒是值得这一称号。今天,时代的时髦风气导致她明显地遭到完全的鄙视,这位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像赫卡柏一样抱怨:modo maxima rerum, tot generis natisque potisque potens-nunc trador exul, inops-Ovdi. Metam.(不久前我还是万人之上之人,以我众多的女婿和孩子而当上女王——到如今我失去了祖国,孤苦伶仃被流放在他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战场上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斗争,使坚持独断论的形而上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们对其由于鄙视、厌倦而采取冷漠的态度。 康德认为,人们“在任何地方想到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退回到他们曾装作极为鄙视的那些形而上学的主张上去”。所以,问题不是需不需要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需要怎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那种独断的在科学形而上学的名义下的侍卫“伪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需要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所以康德说“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认为要对我们自己的理性能力展开考察,对于纯粹理性展开批判,而他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出于原则。” 康德这一解决问题之思路的结果,就是他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II问题:“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围绕着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而展开,试图通过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寻找一条对象符合知识的认识道路,从而把哲学变成科学。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就是那种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能够扩展我们知识范围的知识。根据康德的理解,这种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因此《纯粹理性批判》若要说明科学知识如何可能,说明哲学如何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归根结底就是要说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成了整个“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总的问题。

《澄明之境》读后感

《澄明之境》读后感 看完前言,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像《十年一梦》那样受众人追捧,因为投资哲学虽然深刻但也枯燥,人们更乐于接受那些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投资历程和投资心理书籍。但我却视之至宝,每一个理念都极具价值,是我读过最为深刻的投资真经。 青泽老师受康德哲学启发,修正自己投资思想,从而转向投资正途。康德哲学最核心的思想是,世界不可认识,外物通过人的思维得到呈现,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投资向市场取客观规律是条歧途,市场没有绝对的固定的运动模式。那么只能人为建立框架,当行情符合框架时,依框架追随市场;不符合框架时,任行情自行行走。 有人用均线赚钱,有人却亏钱,原因何在?前者将均线作为模式,当市场符合时就持仓,不符合就不动或出场。而后者思维还停留在将均线用于预测市场,或者说企图用理论涵盖全部市场。 由此启发,青泽老师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投资的理论、模型、假设决定市场观察和操作。我将之表达为市场符合框架,而不是框架符合市场,称之为青泽理论。这将是投资理论中最根本的一块基石,可以说是投资哲学的一场哥白尼革

命。 我们看到投资哲学的极其重要性,是破解交易迷宫的根本法门。 前言也提到化解复杂市场的思路,应采用简单之道。市场是混沌的,即为多,为复杂,那么唯有简单才能化解;市场为动的东西,那么唯有静才能克制,这就需要策略、工具的唯一性。 书中首次提出信仰的力量,信任乃至信仰是交易能够稳定的支撑力量,当然,这是从千万次的实战中统觉出的对自己交易系统的信任感。这些都属于交易心法,得高度重视。 投资系统的背后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可小视,事实上一波行情的追随需要相应的心理能量。许多时候,心刃才是其决定作用的东西。 投资要像头“猪”,不是琢磨如何长翅膀,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风口来了,足够大的风才能让猪飞起来。碰到足够大的行情,趋势符合自己的模式,要大胆切入。你得等待大行情,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在于能否等到大的行情。也就是交易是等待的艺术。 不能走出交易迷宫的一个误区是,没能明白交易实际上跟正确率没有关系,而在于将欲望引向如何构建一个能捕捉大行情的系统,如何将这些好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大波动是混沌市场走出相对稀缺的相对稳定态的时候。止损时存在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 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在这本书中,康德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类学与逻辑学作了区分。这本书里给出的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我一直没能看懂。 康德在这本书中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这个精神和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对立的方面是指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 1.先验感性论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2.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3.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4.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5.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讀書筆記: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言(前三節) 一,《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藍公武譯;北京商務印書局,1960.03 二,《純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12 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無論如何還是太難看懂了,加之一開始在圖書館拿到的是北京商務印書局的1960年藍公武先生的譯本,整本書都是之乎者也,難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幾天毫無進展,後來我終於決定放棄,想到圖書館另找一本別的書,卻被我發現原來還有一本華中師範大學1991年出版的韋卓民先生的現代文譯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隨即發現,那些本來熟悉的現代文變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於是就給自己定了個看完導言前三節的目標。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現在我總共把前三節看了5、6次,終於覺得小有所成。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 導言 第一節:純粹知識與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就時間的前後來說,知識在經驗的後面,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因為我們的知識能力覺醒而活動的原因是影響我們感官的對象一方面由其自身產生表像,另一方面激起我們的知性活動把這些表像進行比較,然後書上說是“用結合或分離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

製成稱為經驗的‘關於對象的知識’”。這就是知識的產生過程。 康德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雖然都從經驗開始,但卻不能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發生出來的。因為很有可能,甚至我們的經驗性的知識也是由我們通過印象所得的和我們自己的知識能力(感性印象不過是其機緣)本身提供出來的東西這兩者結合而成的。”。但是,如果這樣,也就是如果我們的知識能力能給我們獲得知識的過程提供這樣的便利,那我們可能稍有不慎就會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來知識的原料混淆! 下麵解釋了一個叫“驗前知識”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經驗,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識。它是有別於經驗性知識的一種知識,經驗性知識是起自驗後(也就是其起源在經驗之中的)。但是其實有很多明明是從經驗得來的知識被習慣於稱為是驗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夠在驗前得到的,但事實不是這樣,事實上,我們能夠在經驗中找到這類知識的來源:通常這類知識並不是直接以經驗為基礎的而是以一條普遍的規律為基礎,但是這條規律的來源卻是我們的經驗。康德在這裏援用了一個“拆房子”的例子:一個人挖掉自己房屋的根基,我們就說,他應該驗前知道這房屋會倒塌,無需等到房屋實際塌下的經驗(畢竟拆房子的機會不多,所以通常這個人是第一次拆房子,所以他本身很可能並沒有經驗,假設沒人曾經告訴他,他也不曾目睹)。但是其實他這種知識是借鑒了一條重要的規律――“萬有引力”或者從平常人的角度講“一切物體都有重量”,才能知道在支承物被取下後屋子就會坍塌,而這條規律卻是我們從經驗得來的。所以這類知識並不能被認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可是这个标准无效。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这显然是荒谬的。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假期读了叔本华的著作颇有感触。阿图尔·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更何况写读后感了。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在康德看来卢梭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人,他们是各种领域——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巨人。 关于这本书的结构,我是按照目录来分的。整本书虽然层次明显,但若刻意把他们分散确实有点差强人意了。康德则依据《纯粹理性批判》在其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要解决的任务和问题,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先验要素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其次,先验逻辑由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构成。最后,先验分析论又分为概念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另外,从《纯粹理性批判》的这种结构来看,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似乎是一种静态的解剖和分析。故这部经典名著我想更适合称它为:理性的解剖学。但是,《纯粹理性批判》并不只是发现和判明了认识能力的结构,而主要致力于判明由诸认识能力的结构所制约着的诸认识能力的功能,判明它们各自在知识总体和相互关心中的地位,功效和作用。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优.选)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这时的他才18岁。我现在已经19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26岁时初步完成的,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的“人的科学”。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

一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这里边就存在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PDF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4年逝世。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许多著名大学聘请他,都被拒绝。他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按照规定的时间。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他拿着藤手杖从家里出来散步,邻居们以此对表。康德的日常生活异常刻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而活跃。他试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从浩渺的宇宙到人类理性,都予以批判和考察。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推翻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

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康德哲学是当时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理论表现,它具有二元论的性质,企图调和、折中对立的哲学派别。列宁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标榜自己的哲学既区别于当时统治讲坛的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又区别于从唯心主义经验论演变而来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他把前者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叫做独断论,把后者叫做怀疑论。其实调和、折中两派的结果,并没有跳出它们的圈子,这两个派别正是康德哲学的来源。康德批判和考察的“纯粹理性”,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理性,就是说,他离开认识过程抽象地考察人类的认识能力。这无异于又不下水,又硬要学游泳,必然将主观同客观截然对立,从二元论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关于感性,康德承认人的认识之外独立存在着“自在之物”,它刺激感官引起感觉,才有感觉经验,这是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现象而达到“自在之物”,这就滑向了不可知论。关于知性,康德认为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又不停留在经验上。但他否认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认为它们是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产物,即所谓“人是自然界的立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 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 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 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 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 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 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 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 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 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 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 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

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 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 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 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 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 这样安排.com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 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 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 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 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 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 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 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 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 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 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_《精神现象学》读书心得五篇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 系头足倒置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在迄今为止的中文海德格尔研究中,他关于“存在”、“本有”、“语言”等问题的原创性思想一直受到重视,而隐藏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思想史的“痕迹”或“源头”则有时模糊不清。换言之,人们在凸显他思想突破性的同时,忽视了这种突破性与历史的传承关系。最近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回到海德格尔思想的源头开始引起学界重视。他的—现象学之源 得到详细研究。他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明。但他 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则一直晦暗不清。人们在强调海德格尔对传统 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批判时,往往很少注意到他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联。在这两者之间, 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转换之中,人们看到的断裂性往往要多于连续性。 思想任何时候都不是无源之水。为了回溯海德格尔的“源”,本文将首先回顾海德格尔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系列哲学史讲座,力图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学史中寻找自己 的思维定向或突破口。然后以他在1930/1931年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GA32)的“序言”部分为蓝本,谈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我们将看到,在哲学应该面对 的问题、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他与黑格尔有“亲缘”关系,有时 甚至选择与黑格尔站在一边,并且与当时的现象学立场拉开距离。 近年来,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交集初露端倪: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多次提到黑格尔;1930/1931年冬季学期开设了“黑格尔的 《精神现象学》”讲座;1938/1939年,他尝试着写作《黑格尔》(GA 68);1942/1943学期 的讲课中他再次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尤其是其中的经验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 而上学》为主要题材,并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就这两题目做过报告;1950年出版的《林中路》收入《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基本是对《精神现象学》“序言”部分逐段的解读;1959 年在一个研讨班的活动中发表《黑格尔与希腊》(法文),并在1960年以德文首次出版, 可见他对此文是重视的;此外,他在“德国唯心论与当代哲学问题”的讲座中,也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黑格尔哲学。 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在和哲学史人物打交道时态度是有区别的:第一,对希腊古典哲 学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夸赞有加,把他们解读得比实际更强大,然后在和他们 的对话中加进一些自己的“武断”理解。第二,对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在流行的新康德主义,尤其是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他在1927年前是有所“认同”的,但在30年代的系列讲座中,明显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回避了哲学基本问题,没有面对思想的“实事”,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理性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理性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理性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_1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下面是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 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 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 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 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 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

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

关于哲学书的读书笔记

关于哲学书的读书笔记 克思法哲学思想形成于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欧洲革命风起云涌之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哲学书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哲学书的读书笔记1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触其它生命的时光,与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样,遇见它们,你才真正的活着。”这是《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的封面语,正是由于这段话,我买了这本书,用两个晚上读完。 艾迪,在小时侯受到过家庭创伤,在青年时期参加战争受到更大的、不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上的创伤,因此而成为一个自己所不喜爱的人,一直以为被别人束缚在困境里,找不到自已生活的价值,自已在痛苦与沉默中度过一生。 艾迪死后,在天堂中遇见了与他生命相关、然而在他活着时或许并不认为这样的五个人,带着艾迪重新经历了他人生中一些或许简单或许复杂的事情,并让艾迪看到了这些发生事情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些事情对他人的影响,从而使艾迪逐渐明白,逐渐释怀,并走向真正的天堂。 生命,不是能独立存在的东西。生命是因为与别的生命或非生命相互而存在,整个世界如些相互依持而存在,整个宇宙因为每个生命/非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一个女人,你是她的丈夫;是因为父母,你是他们的

儿子;是因为国家,你是她的公民;是因为工作,你是创造者;是因为儿子,你是父亲;。。。,是因为这世界的一切,你才是你,你才存在。 同样,因为有你,这世界才存在,因为有你,一个女人才有丈夫;因为有你,一个父亲才有儿子;因为有你,一个儿子才有父亲;因为有你,一个国家才有如此一个公民;因为有你,才会有某一项工作成果;。。。,是因为有你,这世界才完整而真实的存在。 你永远无法知道你对别的生命的影响有多大,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珍视自已,珍视自已所做的一切;你永远无法知道这个他人为你付出了多少,他人对你有多么重要,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并为这个世界及他人付出你所有。 艾迪的人生是痛苦而孤独的,因为他认为自已是独立存在的生命。在天堂,蓝肤人让他知道——生命不的独立存在的,所有人是相互关联的;小队长告诉他——你的付出、你的牺牲,对这个世界的有意义的;老妇人告他——你不可能理解整个世界上事的原因,只能对此抱以宽恕与感激;玛格丽特让他知道——爱,没有终点,爱,是最真实的存在;小女孩告诉他——不管你感觉如何,但这个世界因为你而精彩。 因为这个世界,才会有你;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如此精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