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黄帝内经 》 虽是一部医学典籍, 但因产生于中华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土壤,其语言表述具有极高的文学 艺术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我国中 医理论纲领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汇集了前人哲学,民族智慧,情感灵魂,全方 位地考察了“人”与“天”的关系,以医学、天文学、心 理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乐理学等学科为材料,用通俗而又形象,精辟 而又含蓄的语言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关系”的理论。 语言表达简约明 快、婉转流畅、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对医理、病理、生理、疾 病等问题的描述雄浑典雅,气韵生动,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一、中华民族与形象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视觉文化, 以形象思维为主, 这与西方形式抽象思维 模式不同。例如,汉字的产生和演变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过程,象形、指事、会意 和形声字的造字过程都不脱离所造之字代表的形象。比如:“山” 字,看起来就像一座山,看到一个“雨”字便联想到“淅淅沥 沥”之景象,看到“虎”字眼前便浮现一种虎虎生威之貌,象 形特征非常明显。因此,象形字就是图画,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 它引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 所以, 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事物 外形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逻辑上 是没法推理的。“鸡声”,先从声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一种空 间感,由“鸡声”而牵连到“茅店”,然后是“茅 店”上的月亮,营造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接下来是“人迹板桥霜 ”,但作者不先写“霜”,而先写人,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把 人的足迹放大, 再把镜头放大到“板桥”, 最后说“霜”。 这种表现手段类似于电影 中的蒙太奇手法。 中国文化建立在怎样一种思维模式上 ?这得从爱因斯坦的“不解之谜
1 / 10

”谈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给朋友 J・E・斯威策斯威策的 信中曾提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 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欧几里得几何), 以及通过系统实验有可能找出因 果关系(文艺复兴时期)。 在我看来, 中国贤哲没走上这两步, 那是用不着惊奇的, 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1]。 西方近代科学是建 立在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的桥梁上, 而中国的先哲们没有这样的体系却创造了多 项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 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 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也曾多 次称赞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是怎样形成的。李约瑟从 1942 年来中国就准备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认为中国古代已经做出了当代西方的 所有科学发明。其实,自《周易》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古今诸 多学者对“意象”进行了分析探索,古典文艺理论常提到了“ 想象”问题,每个诗人都懂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中国 古诗 坛上才留下充满无穷回味的美妙诗文。再看古诗词 《天净沙・秋思》的立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把看似不相关的九个意 象放在一起, 按顺序展现之后, 再把最后一个“象”聚焦在夕阳西下 时的“断肠人”身上, 一幅秋风萧瑟、 抑郁凄凉的悲伤画面立刻呈现 在读者眼前, 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文心雕龙・神思篇》 :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2]这也是刘勰给 “想象”所下的定义。“神思”即“想象”, 《神思篇》篇尾赞曰: “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3] 这里的 “ 神 ” 即 “ 神思 ” ,指想象活动, “象”即“意象”。 二、《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内经》成书于古代,当时的科技无法用解剖和实验手段来解释人体的客观 生理现象。《内经》形成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环境。《内 经》成书之前,汉民族早已形成独具特色以表意为主体的汉字系统,基本可以满 足人们记事、传播文化的需要, 《内经》丰富多彩的描绘阐述就是当时汉字运用 和语言形式的充分体现。[4]整个《内经》的语言表达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 征――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中医医疗活动 的场所,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阵地[6]。《内经》在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土壤中产生, 其语言表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思维方式以形象 思维为主导,将其脏象、经络、阴阳学说等理论寓于生动的形象描述中,借用 “立象”建立起了生动的中医学理论, 对“事物是什么”
2 / 10

的反映,寓于对事物的动态描述之中。所以,《内经》虽然是古代医学论著,但 因生长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之土壤,文中出现诸多以 “ 立象 ”来尽“意”的语言描述也就见惯不怪了。例如: (1)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2)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昧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 谷昧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 (3)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 黑。(《 宝命全形论》) 例(1)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 的重要性,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其中用“渴而 穿井,斗而铸锥”这一“活的形象”向世人说明了防病的重要 性, 用最形象的比喻解释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道出了中医养生之 道的真谛,诗歌 般的以“‘立象’来尽‘意’”的语言, 使其成为一种可感知的外观形式,意象精辟至美。例 (2)和例(3)中一个常用的 “走”与“争”字, 尽显“拟人”手法的高超, 可谓传神之笔,使读者惊叹作者创造性词语 的艺术,类似这样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医理的语言在文中不胜枚举。再如: (4)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素 问・平人气象论》) (5)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素问・平人气象论》) (6)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也。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7)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九窍为水注之气。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8)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 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 非一日之教也,须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 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 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灵枢・玉版》) 例 (4) 中 作 者 用 生 活 中 人 们 熟 知 的 “ 乌 喙 ”“ 鸟 距 ”“屋漏”“水流”等意象来比喻死脾脉来的锐坚 情况,既具体又形象。例 (5)“ 目裹微肿 ”( 眼胞浮肿 ) 的病状通过 “卧蚕起之状”(蚕虫眠后的样子)的形象说明后变得通俗易懂。 例(6) 把“ 暴气”“ 逆气 ” 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想象为有声
3 / 10

有光的雷霆和发热发光的火焰,使其得以说明。例(7)把“六经”比 喻为“山川 ” ,把“ 肠胃 ” 比作“ 大海” , “九窍”比为“水注之气”,其语言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例(8)中所立之象这 “ 两军相当”“ 令行禁止 ”“ 非 一 日 之 谋 ”“ 一 日 之 教 ” 说 明 人 体 病 理 “ 痈 疽 ”“脓血”的形成是由微小的病邪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所以高 明的医生,在“痈疽”没有形成之前,就进行预防;愚笨的人不知道 养生防病, 就只有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了。 还有用生活中生火煮饭的景象表达肾 对脾胃的温煦作用;肾阳的气化机理则借用湖面雾气蒸腾而上之景象来描述 ;肺 主肃降的功能以杨柳徐垂的形象来表达等, 这些雅致“立象”的营造, 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人强调‘立象’以尽‘意’, ‘ 立象 ’ 以求 ‘ 似 ’”[7] 的写作手法,医理以 “立象”来表达使行文创造出一种气韵生动的文境美以及“艺 术语言那种超越于外在感性形象之外的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 ”[8]。 骆小所认为: 审美意象就是主体头脑中的一种流动可变的意中之象。 审美主 体为了描写这种意中之象, 就必须找与主客体相适应的物质手段和媒介, 通过一 定的组织构造,把它固定下来。这种物质手段和媒介便是艺术语言。[9](P51) 《内经》的语言表达让读者体会到这样一种艺术语言的特质。鲁迅 曾就汉字的特点在文章中的运用说道:“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 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0]从语言应用 的角度,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内经》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除 医理外,还在于作品极具艺术性的语言表达,而这种通过大量的 “ 立象 ”来完成医理的语言表达尽显《内经》语言之“意象美”。 三、《内经》语言的意象类型 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规律遵循着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我国古 人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思想指导下,以形象思维的方法,把自己的身体作为 衡量和判断周围事物的标准,把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感知经验 用到对生命现象与疾病规律的认知上, 通过已经熟悉的事物来认识和研究不 熟悉的事物, 从而逐渐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所立之“象”都是 基于身体的感知经验, 用已知的事物来描述未知的事物。 根据感知经验的来源与 对象不同,本文将《内经》语言表达所 “立” 之“象” 粗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以说明《内经》语言表达“立象”之多, 语言应用之“活”。 第一类:自然型意象。这类意象与天地万物自然界有关,主要是用借助自然
4 / 10

界的各种人们容易感知到或熟悉的现象来说明人体各种脏器的机能、 作用, 以达 到通俗易懂,易于理解的目的。见表 1: 表 1:自然型意象 原文 篇名 说明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生气通天论篇》 用自然界提 供能量的“ 天”与“日”比喻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需要 的能量。 脾者土也,治中央。 《太阴阳明论篇》 以自然界能蕴育万物生命的土(地) 来隐喻人体脾脏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濡养全身的生理功能。 胃为水谷之海。 《五藏别论篇》 以自然界中容纳力强大的海来描述人体胃 腑对饮食水谷的容纳功能。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论篇》 用自然界无形流动、瞬息变化、摧折树木的 风来说明引起人体发热、汗出、恶风、游走不定、变化多端等特征的致病因素。 天癸竭, 地道不通。 《上古天真论篇》 将自然界的(土)地隐喻女性的子宫, 地道不通隐喻女性月经绝止的生理现象。 上焦如雾。 《营卫生会篇》 空气中水气凝结为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的状 态即雾。形容“上焦”主布散水固精气,如同雾露蒸腾。 第二类: 社会型意象。 社会型意象在表述上参照了人们所熟知的各种社会关 系和社会行为,有客观的、主观的,如“空间、事物、事件、关系、情绪、 心理活动及状态、感觉”等,或各种具体或抽象概念,如“上下、左 右、男女、父母、君臣、主客、战争、寒热温凉、喜怒忧思悲恐惊、辛甘酸苦咸 ”等,深刻形象,易于说明。见表 2: 表 2:社会型意象 原文 篇名 说明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阴阳应象大论篇》 以人们描述重量的词汇“ 重”来隐喻中医对人体某一状态或方面发展到极点的状态。 凡痹之客五藏者。 《痹论篇》 “客”是描述外来人或事物的词 汇,这里将外来致病因素侵犯人体的行为立象为“外来人”。 壮火之气衰、其�悍者,按而收之。 《阴阳应象大论篇》 以人们描 述身体强壮的词汇“壮(实)”来隐喻人体热量的过多与亢盛;用描述 人体轻捷勇猛的词汇 “�悍”来形象说明人体病势急猛的状 态。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 《阴阳别论篇》 用人们对战争状态的各种描述词汇 如“争”和“扰”来隐喻人体内环境不协调的疾病状态。 虚邪贼风。 《上古天真论篇》 以人类社会中表达不正当、不老实的人或事 物的词汇“邪”,以及表达偷东西或危害国家的人的词汇“贼 ”来说明引起人体疾病的外部因素。 第三类:哲学型意象:哲学型意象: 的主要目的是“ 阴阳” 的概念和“阴阳”在人体健康及
5 / 10

其病理方面的地体现及其关系等的解释说明。 这些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吸取了 “阴阳、五行、象数、有无”等概念或范畴而形成的反映事物对立统 一的意象, 书中多次提到的“阴阳”概念逐步发展成中国古代哲学的 一对范畴, 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表 示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见表 3: 表 3:哲学型意象 原文 篇名 说明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 素 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 用 “ 父 母 ”“ 生 杀 本 始 ”“神明之府”等意象来说明“阴阳”为万物之根 本。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 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金匮真言论》 以阴阳的范畴 来隐喻生命的本源与各种脏腑器官的功能。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 之阳,阳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金匮真 言论》 如果不以“日中”“黄昏”“鸡鸣” 等立象, 很难将阴阳的范畴与自然界中一昼夜的自然变化和人体一天中的生理变 化联系起来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调经论》 以阴阳 双方偏盛或偏衰的状态来比喻人体的疾病产生和病理变化。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应象大论》 以阴阳的 范畴隐喻疾病病理属性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内经》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即溯本求源的依据是阴阳,根据阴 阳的表象去探寻疾病的内在规律。 怎样才能解释说明“阴阳”概念及 其病理、医理呢?《内经》通过应用大量的比喻“立象”,用象形的 方式使这一概念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四、结语 《内经》 使用了大量类似以上这些意象来阐述和解释了深奥的医理, 以“ 立象”的方法, 在动态描述中使深奥的医理、 病理变得通俗易懂, 使听者、 读者“尽其意”, 这与西方概念式的、 冰冷的逻辑思维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用“立象”来准确表达难于言说的复杂的生命现象, 或许是最 简洁和最科学的表达方法。 各种各样的“意象”, 使语言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因为意象的使用, 成功地弥补了纯由形式逻辑词汇构成的理论语言 僵硬、封闭的缺陷,极大地扩大了陈述科学理论所提供的意义空间,这便是中医 语言艺术之美、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6 / 10

7 / 10

8 / 10

9 / 10

10 / 10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指农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的三个月。此为发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古人常指草木而言以荣茂盛,夜卧早起,广步缓步于庭堂阶前的院子,被发缓形,“被”通“披”。形,即形体。周慎斋:“被发缓形,使阳升而气舒也。”以使志生,言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皆所以应春阳生发之气;“杀、罚、夺”皆所以折逆春阳生发之气。“勿杀、勿夺、勿罚”是说内存生发和平愉快的意念。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三月,五行之气为木,木五行配五脏为肝,夏为寒变,喻昌:“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奉长者少。奉,供给之意。长,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 夏长。春生,指大多数生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活动。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季生养不好,供给夏长的条件差,到夏季就易发生寒变的病。 夏三月,指农历立夏以后六秋之前的三个月。此为蕃秀言草木盛长,扬布秀美,天地气交,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万物华实开花结果,夜卧早起,无厌吴师机:“谓无日长生厌也。”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指人之容色成秀秀美,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三月,五行之气为火,火五行配五脏为心,秋为痎音皆疟,疟疾指总称。张介宾:“心伤则暑气承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农历立秋之后立冬之前的三个月。此谓容平从容成熟,言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天气以急劲急,地气以明清明,早卧早起,与鸡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油气在上,则生痕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 黄帝这样说:在宇宙之中,阴阳的规律变 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许许多多的哲理蕴含其中。因此医治病患,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同样来源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 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天地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以水火分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就人体来说,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黄帝内经习题讲课教案

黄帝内经习题

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B)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针灸甲乙经 D史记 E脉经 2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E) A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黄甫谧针灸甲乙经 C史记扁鹊传 D王叔和脉经 E七略 3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D) A黄帝素问直解 B读素问钞 C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素问吴注 4素问直解得作者是D A全元起 B张志聪 C王冰 D高世栻 E滑寿 5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B A李中梓 B马蒔 C高世宗 D张志聪 E张介宾 6灵枢集注的作者E A高士宗 B李中梓 C张介宾 D马蒔 E张志聪 7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D A吴坤 B王冰 C马蒔 D杨善上 E张介宾 8类经的作者D A王冰 B高志聪 C高士宗 D张介宾 E马蒔 9最早全面注释内经的古代医家E A李中梓 B张志聪 C张介宾 D王冰 E马蒔 10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A

A马蒔 B张志聪 C李中梓 D高士宗 E张介宾 1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著作C A黄帝内经素问 B黄帝素问直解 C类经 D素问吴注 E黄帝内经太素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名为E A类经 B黄帝内经太素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素问E素问训解 1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水谷的摄入 B肾气的充盛 C三焦的气化 D天癸的形成 E五脏之气的充盛 14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处主水是指E A主水液代谢 B生殖之精 C主藏精的功能 D主天癸 E主骨 15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六七面皆焦的原因是E A肾气虚 B阳明脉衰 C肾精亏 D血不足 E三阳脉衰于上 16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C A肾气虚 B肾精亏 C阳明脉衰 D血不足 E三阳脉衰于上 17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面始焦,发始堕的原因E A肾气虚 B血不足 C三阳脉衰于上 D肾精亏 E阳明脉衰 18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A A筋骨坚 B筋骨隆盛 C肾气实 D肾气平均 E阳明脉衰 19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C

(完整版)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1、阳化气,阴成形。 2、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3、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5、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6、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8、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9、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10、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11、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2、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3、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14、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5、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1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7、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8、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19、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20、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1、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2、人之死于疾病者,气郁居其半,色欲居其半。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6、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27、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2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9、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0、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1、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32、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33、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4、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2019尔雅走进黄帝内经最新答案期末考试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一)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下面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3 【单选题】《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4 【判断题】《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保留至今的医学经典有()。 ?A、 ?B、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 刘向父子编纂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了三部内外经外,还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3 【判断题】《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整理古籍文献时曾经看到过《黄帝内经》。()我的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三)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代表了哪里的文化?()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分 2 【单选题】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儿科医学典籍。 ?A、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3 【单选题】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参考的著作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分 4 【判断题】《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分 《黄帝内经》概论(四)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黄帝内经》的()。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分 2 【单选题】《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内容是由唐代医学家()重新编纂《素问》加进去的。() ?A、 ?B、 ?C、

尔雅选修课 走进《黄帝内经》 课后作业

尔雅选修课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概论(一) 1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八十一难经》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0.0分 2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艺文志》 D、《新唐书》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0.0分 3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A、《伤寒杂病论》 B、《金匮要略》 C、《温病》 D、《脉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0.0分 4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 B、《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 C、《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 D、《难经》、《中藏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0.0分 5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史记》 B、《脉经》 C、《汉书艺文志》 D、《七略》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0.0分 6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A、该书中的官名 B、修辞用法

C、书中使用的历法方式 D、有真实的作者考证依据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0.0分 7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8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9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10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二) 1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A、刘向 B、班固 C、司马迁 D、班超 正确答案:A 2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A、《旁篇》 B、《神农本草经》 C、《金匮》 D、《玉机》 正确答案:A 3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A、53 B、54 C、55 D、56 正确答案:C 4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A、224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1、《黄帝内经》:“五劳损伤”: 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卧伤气。 2、《黄帝内经·素问》: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3、孔子,君子“三戒”: 少年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庄子,“六字长寿经”: “少私、寡欲、清静”。 少私:私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鬼迷心窍,私欲缠身,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夜不成寐,日不安神,食之无味,形劳神亏,积累成病,焉能长命。 寡欲: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招祸,绝欲不生。少私寡欲,清静为正。少淫欲,不欺男霸女;节物欲,不图财害命;淡利欲,不夺权争势;寡名欲,不投机钻营。 清静:清之静之,心态安宁,稳中自控,静中养生。头

空心静,身轻神宁。利于健身,利于防病。 5、西汉董仲舒: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6、晋代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葛洪养生“除六害”: “善于养身者,必先除六害:禁声色,薄名利,廉钱财,捐滋味,除佞忘,去嘴嫉。” 7、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养生“三慎”: 慎情志:淡然无欲,神气自满。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勿汲汲于所求,勿悄悄于怀恨。 慎饮食: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食当熟嚼,常学淡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切忌:饮酒过多,饱食即卧。 慎劳逸: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介绍:“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以此三遍者,月余百病除。天马行空,补益延年。能食,能睡,轻捷,明目。不复疲矣。 8、“药王”孙思邈,养生忌“六多”: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多言则气乏,多愁则心慑。 9、吕洞宾,养生“三寡”: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

医古文

一、通假字 《扁鹊传》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通:酾,过滤的酒) 4.案扤毒熨。(通:按,按摩) 5.诀脉结筋。(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通:技,技术。) 《华佗传》 1.昕卒头眩堕车。(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通:痢,泄泻。) 3.故当死。(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通:弆,储藏。) 5.考竟佗。(通:拷,拷打。) 《养生论》 1.较而论之。(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通:荤。) 《伤寒论》序 1. 卒然遭邪风之气。(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通:慄,战慄,发抖。) 3. 撰用《素问》……。(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而云世阙。(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通:烝,众多。) 《串雅》序 1. 尝引以为憾。(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 1. 血脉荣卫之通塞。(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通:腧。) 《医案四则》 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通“缺”,使…空缺) 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通:帖.) 二、古今字 《扁鹊传》 1.揲荒爪幕。(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同“纹”。花纹) 3.长终而不得反。(同“返”,返回) 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同“剂”,药剂。) 6.病应见于大表。(同“现”,显现。) 7.五脏之输。(同“腧”,腧穴。) 《华佗传》 1.县车边。(同“悬”,悬挂。) 2.数乞期不反。(同“返”,返回) 3.佗针鬲。(同“膈”,膈腧穴。) 4.病亦行差。(同“瘥”,好转。) 5.苦四支烦。(同“肢”。) 6.君有急病见于面。(同“现”,显现。)7.属使勿逐。(同“嘱”,嘱咐。) 《养生论》 1. 凡所食之气。(同“饩”,食物。) 2. 榆令人瞑。(同“眠”。) 《伤寒论》序 1. 知之次也。(同“智”,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华叶递荣。(同“花”。) 《串雅》序 1. 食厚奉者。(同“俸”,俸禄。) 2. 动色相戒。(同“诫”,告诫。) 《大医精诚》 1. 长幼妍蚩。(同“媸”,丑。) 2. 差—— (同“瘥”。) 3. 羞—— (同“馐”。) 《不失人情论》 1. 五藏各有所偏。(同“脏”。) 《与薛寿鱼书》 1. 医之效立见。(同“现”。) 《医话四则》 1. 如火薪然。(同“燃”,燃烧。)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

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2020年整理走进《黄帝内经》 于铁成 章节测验答案.doc

《黄帝内经》概论(一)待做 1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 A ? B ? C ? D 2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 A ? B ? C ? D 3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 A ? B ? C ? D 4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 ? 5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 ? 6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 A ? B ? C ? D 7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 A ? B ? C ? D 8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 A

? B ? C ? D 9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 ? 10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 ? 《黄帝内经》概论(二)待做 1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 A ? B ? C ? D 2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 A ? B ? C ? D 3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 A ? B ? C ? D 4 第一次发现《黄帝内经》是在班固编著《汉书》时期。() ? ? 5 刘向父子编著《七略》之前,没有发现《黄帝内经》的存在。() ? ? 6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 A ? B ? C ? D 7 下列选项中,包括在《汉书·艺文志》“七经”之列的是()。 ? A ? B ? C ? D 8 《黄帝内经》一书主要总结了()时期的医学成就。() ? A ? B ? C ? D 9 《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 ?

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 ”究竟具有怎样 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 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 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 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 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 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 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 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 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 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29

原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①,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翻译: 黄帝问道:对于同样的一种病,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是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措施,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例如东方得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像秋令之,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甚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时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炙灼。所以艾火炙灼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地区像自然界万物长养的气候,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雾露经常聚集。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所以九针的

内经(中医骨伤中级考试学习题集)

A.君主之官 B.相傅之官 C.中正之官 D.仓禀之官 E.决断之官 ★标准答案:B 2. 《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根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无“补益五脏”之论,故选D。 3.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关系最密切的 A.心肺 B.肺肾 C.肺脾 D.肺胃 E.肺大肠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4. 《灵枢·本神》肾气实的证候是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故选B。A项为脾气实,其余选项与《本神》五脏虚实病证无关。 5. 《痹论》肠痹“中气喘争”是指 A.呼吸喘促 B.肠鸣腹泻 C.肾不纳气 D.腹中攻冲雷鸣 E.以上均不是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痹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时发飧泄”,“中”指腹 部,“喘”“争”指气向上冲逆,“中气喘争”即腹部气逆,向上攻冲,选D。 6.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经文,属于“上”的病机是

7. 《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的涵义是 A.独主长夏 B.独主春季 C.独主秋季 D.分主四季之末 E.不定时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不独主一时,而是分主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8. 据现考证,《灵枢》最早称谓: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 长春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素问》序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2.了解王冰撰写此书的目的、经过及意义。 [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羲迩忒蒇俾夙诣滢稽徽 二、繁体字 墜懸斷樹遞機艱華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大济蒸()人。 2、华()叶递荣。 四、重点词语 1、释(缚) 2、黎元 3、仁寿 4、羸劣 5、(代)革 6、趣(深) 7、(之) 候 8、遐迩 9、(斯)契 10、稽(其言) 11、(不)忒 12、(之)宗 13、奉 生 14、蒇(谋) 15、标格 16、诂训 17、目牛无全 18、(幽)赞 19、命世 20、 蒸人 21、(天之)假 22、弱龄 23、夙(好) 24、式(为) 25、龟镜 26、 纰缪 27、(不)伦 28、披会 29、(既)淹 30、袭(以) 31、都(为) 32、 诣(扶桑) 33、(莫)适 34、得失 35、(深)遂 36、童蒙 37、(列)宿 38、 夷夏 39、徽音 40、累属 五、指出语法现象 1、孔安国序《尚书》。 2、目牛无全。 3、重《经合》而冠《针服》。 4、咸日新其用。 5、退《至教》以先《针》。 6、加字以昭其义。 7、增益以光其义。 8、庶厥昭彰圣旨。 9、群疑冰释。 10、皆朱书其文。 六、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 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 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4、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

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

现代经典中医著作之廖育群《秘授古脉法抄本》

(声明:书籍内容载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利用该书籍用于商业目的) 洞见思想底层,诠释中国人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中医太美。欢迎大家阅读本书籍,希望你能从中体悟生命哲学,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图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