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

二、简答题

1、训诂学的任务? 训诂学的任务?

答:(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今天训诂学的任务? 答:第一,加强对训诂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撰等。

4 、解释文句的具体内容?答: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5、训诂学的原则?

答;(1)历史的(2)唯物的(3)辩证的(4)现实的。

6、谓与谓之的区别?

答:谓:使用这个术语谓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谓之:“谓之” 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谓之和谓的前后次序相反。

7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

答: 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本字破解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

8 、今古经学的产生与分歧?

答: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到了汉武帝末年,鲁

恭王引荐王府而孔子住宅,

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

时代字体写的经书,和原来

存世的今文经学有些不同,

于是就有人去研究它,这就

称为古文经学。随后就形成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

对峙。今文经学派重在微言

大义,古文经学派重在章句

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

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

经在孔丘前便存在。今古文

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

学书写字体的不同。今文用

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

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

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

书则多用假借字。

9 、常见的训诂方法有哪

些?

答:(1)以形索义—形训。

(2)因声求义—声训。(3)

据文正义。(4)析词审议。

(5)辨体明义。

10、为什么训释古书要以《说

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

参考古文字?

答:①《说文》是东汉许慎写

的一本字典,是通过对字形

的分析来反映字词的本意,

由于许慎掌握了较为全面的

材料和较为科学的方法,他

对自已的考察大部分比较可

靠,在我们训释古籍字词意

思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

料,所以训释古书要以《说

文》为依据。②《说文》分

析字形是以小篆为主的,小

篆虽属于古文字,但是在形

体上距离汉字的造字之初的

形态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仅仅依靠《说文》还不能完

全正确地考求出字的本义,

因此考出字义需要参考古文

字。

12、笔意与笔势的区别?

答:(1)在汉字的古文字时

期,字型的具象性很强,通

过考察古文字的字形,往往

就可以发现它所代表的意

思,这就是笔意。(2)到了

今文字时期,汉字的形体大

大抽象化,笔画形态往往只

是运笔的走势,从中很难考

求出造字者的意图,所以字

形字义之间的联系就脱节

了。

13、说明音和义的关系?

答: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是人为的非自然的,某一语

义要求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

载,一开始就具有偶然性。

⑵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

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

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

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

共同约定。③音义关系的回

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

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

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

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

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

约,即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

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用。

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主要

是从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着

眼的;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反

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性。⑤

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相

近的字往往能聚合成群。⑥

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

素或音位所允许的联系的意

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

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

式负载。

14、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

道?

答:在已经约定俗称的语言

系统中,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便促使特定的声音与特定的

意义发生了关系,表达特征

相类似的符号,语音可能相

同或相近,从而为因声求义

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因此了

解汉语语言系统的沿革,注

重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

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合异同整理古书中有关训

诂实践的资料等是因声求义

的必要条件。因声求义的轨

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

源。

15、通假与与同源的区别?

答:同字声音都相同或相近,

字的形体不同异,通假字两

个字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

同源字的数字意义相同。

16、如何析词审议?

答:析词审议是分析词的结

构关系以审意义。①分清词

与词组。汉语中的一些双音

节的合成词是由一些双音节

的语言单位发展而来的,一

旦短语凝结一些词意思则

发生变化。②分清单纯词与

合成词。古代汉语是以单音

节词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

的双音节的单纯词,在考察

词义时,不能把双音节词看

成合成词。③分清合成词的

含义与偏义。合成词的两个

语素,他们之间有含义偏义

两种关系。含义的合成词,

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如

宾客、欣喜,弘大之类;偏

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

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

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

义只作陪衬,如寒暑、成败、

缓急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

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

合的结构方式。⑥其他(缩

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

17、连绵词的形式特点?

答:①连绵词形体不固定(是

单纯词)。②音节组合往往可

以交并、倒易,具有双声或

叠韵的关系。③连绵词是两

个音及一个语素连缀成义,

不能分开。

18、有人把连绵词说成连语,

如何看待?(上下同义,不

可分训)

答:这要正确对待,既然上

下同义,就不是一般的连绵

词,因为山下同义,顾名思

义是指上下各有相通之义。

其实连绵词是上下凝结成一

体的,不能拆开来分析其山

下义。

18、义界的原则?

答:义界是下定义的,自然应该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19、义界的局限?

答:①定义难以下的精确。

②采取义界方式释义,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

20 简要说明互训这种训诂方式?(定义原则、局限、根据)

答:①互训是义训的一种,互训实质上是实际语言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更具体的说,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②互训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根据的。③互训的类型。从时代上着眼,互训有同时的,也有异时的。从体例上看,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还有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同训。再有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次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从类属上看有以共同释别名的,比如“李”果也。这也叫类训。④互训的局限。用同义词相互训释,只能说明同义词的相同方面,不能说明不同方面,这样释义是不准确的。互训虽用同义词相互训释,但一般人的解释原则是用较为常见的熟悉的词来解释不常见的不熟悉的词,但我们往往难找到一些不常见词的常见同义词,所以互训有时还难理解。

21、义届的原则、实质、局限?

答:原则:义界是下定义的,自然应该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具体地

说,就是必须确切而简要的

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

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实

质:义界是义训的一种,黄

侃说“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

者,即谓之义界” 。陆宗达

加以发挥说“”用一句或几句

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

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

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

界局限:①定义难以下的精

确。②采取义界方式释义,

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

合都能适用。

22、推因的原则及途径?

答:黄侃说:“凡字不但求

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

之由来,谓之推因” 。推因

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

索探求词义的由来。推因的

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

中找出信而有征(可靠而又

证据)的线索来,进而探求

其本源。再运用大量的文献

作为佐证。

23、简单介绍并评价从“声训

右文说到音近义通说”的发

展?

答:①汉代的声训是一种训

诂实践还没有上升到一种理

论汉代就有用音同音近来解

释字义的声训。②宋代王子

韶提出了右文说。右文说就

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

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

右而言。如倚、崎、埼都从

奇声,同含偏义。又如秾、

浓都从农声,醲、同含厚义。

③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与

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

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

变异的某些特征,为古代汉

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

径④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

代产生了音近义通说。音近

义通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

字;异形字要音近,义就可

通。也可以说,音近义通说

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

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

端,逐渐形成学术体系。音

近义通说打破了文字的隔

阂,充分阐述了汉字的本身

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了解

汉语、汉字规律起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但它过分夸大了

其原则,对我们的理解汉语

汉字的意思造成了一些误

导。

24、反训现象有何具体例

说?

答:①事物本身包含好坏两

面内容,表示某一事物总体

的词也就包含好坏两种相反

意义,可用于好的方面,也

可以用于坏的方面,于是就

产生美恶同辞的情况。②动

作行为的实事者和受事者相

对而又相依存,表示某一动

作行为的词由于在实现动作

行为的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

而有正反两义,于是又是产

生“施受同辞”的情况③词所

表示的概念自身具有程度的

相对性,随着意义的引申而

产生了反义。④词义引申向

对立面转化而产生反义。

25、如何看待词义的历史范

畴?

答:①词义有历史性,是历

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运用而逐渐演变。它

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

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②

无论是继承、充实、深化现

象,还是扩大、缩小、转移

现象,总的方向是由低级向

高级,有粗疏到精细。如果

它代表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存

在,自然也不被使用,只存

在于特定的历史文献中了。

26、什么叫词义引申?试分

析词义引申的系统性?

答:所谓词义引申指一个词

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

义。词义的引申是系统的,

大致归纳分理性、形比、礼

俗等。理性引申又分为①因

果的引申②时空的引申③

反正的引申④虚实的引申。

27、什么叫理性引申?分为

哪些类型?

答:理性引申指词义之间因

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二发

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

理性引申分为:①因果的引

申②时空的引申③反正的引

申④虚实的引申。

28、什么是词义褒贬的的社

会因素?

答:由于社会及文化的变化,

造成词义褒贬变化的外在原

因或用词主体的感情原因。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①政治

观点的进步;②艺术思想的

变化;③科学的发达;④学

术思想的变化。

29、什么是词义褒贬的语言

因素?

答:由于语言内部本身的原

因,造成词义褒贬变化的内

在原因或用词主体指导思想

的原因。常见的因素有:①

词义的变化;②上下文的感

染;③修辞手法的影响。

30、《方言》的全称以及他

是怎样形成的?

答:《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

方言》。①周秦时代政府搜集

了一部分方言材料,大部分

遗失了,其中杨雄整理保存

一部分。②杨雄利用已有的

材料结合自己调查写成了

《方言》一书。

31、方俗词语难释的原因?

答: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

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

书、词典可查;②记录当时

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

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

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

少;③中古、近古双音结构

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有

没有固定的下来,某一语言

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

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

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

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

使人难以确定词义。④有些

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称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音的词。

32、黄侃所列青年必读的25种书目?

答:经学十五书,即①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

②史学四书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

③子部二书,《庄子》、《荀子》;④集部二书,为《文选》《文心雕龙》;⑤还有小学二书,为《说文》《广韵》。33、黄侃从训诂角度举出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答: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34、黄侃的十种根柢书的前六种如何分类?

答:可分为四类①《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小尔雅》《广雅》、属之。②《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③《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④《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35、试论《说文解字》的释义体例?

答:①《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反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反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比如“束,缚也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 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起来就叫做束)。②其中有不少子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比如“诂”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③注音用读若读如《说文》解

说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

把古文、籀文不同小篆的

形体列在下面。

36、简述《说文》四大家及

其著作。

答:清代研究《说文》的成就

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

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

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

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

训定声》,其中段玉裁的成就

最大,代表了清代的最高成

就。

37、先秦时的训诂有哪些形

式?

答:①首先语文作者借字义

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

治主张。②其次语文作者借

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和政

治主张。③再其次是辨析同

义词(包括近义词)和解释

古书字义。④诸子(荀子、

墨子)关于“名” 理论的提

出,也有训诂学的价值。

38、唐代训诂学保守的表

现?

答:唐代“疏不破注” 强调学

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

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只能墨守旧说。

39、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

特点?有什么可取之处?

答:①他们善于阐明义理,

以朱熹为例。②敢于创发新

义,以欧阳修、刘畅王安石

为例。③音义关系有一定认

识,以王子韶“右文说” 为

例。④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

了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

为训诂别开生面。他们最大

的问题就是往往缺乏求实精

神。

40、王念孙的《释大》

答: ①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

东渐。资本主义萌芽倒是清

代学术学术发展的原因,西

洋科学的发达对清代的汉学

有间接地影响。②清代研究

汉学师承。江永的弟子有戴

震,戴震的弟子有段玉裁、

孔广森、王念孙,而王引之

则于王念孙是父子关系。俞

樾是私塾王氏弟子的,俞樾

的弟子有章炳麟、章炳麟的

弟子有黄侃。这样一脉相传

有利于把优良的东西继承下

来。③清儒有优良的学风。

清儒学风优秀,实事求是,

鼓励创发新见。④与当时的

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有密切

联系。

41、清代训诂学复兴的表

现?

答;①清代学者为群书所做

的注疏多的难以举例,其中

较著名的有惠栋的《周易

述》、陈焕的《诗毛氏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王先

谦的《荀子集解》。②清代通

释语义的训诂专注,数量也

远远超越前代,而且体例也

比前代完备。如邵晋涵的《尔

雅正义》、洪亮吉的《比雅》、

王念孙的《释大》。③清代也

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

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世骏

的《续方言》。

42、清代训诂质量上更有显

著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

面?

答:①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

②善于由音求义。③采用了

综合比较的方法。④有一定

的实事求是精神。

43、清代通释语义的体例训

诂专注特点?

答:①有注释前代训诂专注

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②有仿效《尔雅》编撰的。

如洪亮吉的《比雅》,朱骏声

的《说雅》。③有集古代传书

会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

籍篡诂》。④有考订群书,成

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

书杂志》。⑤有关同音义、探

求词语源流的,如王念孙的

《释大》⑥有专释虚词的。

如王念孙的《经传释词》等。

47、清代训诂学家朴素的历

史观念体现在哪里?

答:清代很多训诂学家都知

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语

言是发展变化的,它随着时

间的不同而不同。如段玉裁

的《广雅疏证序》说:“有古

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

音;有古义,有今义。”正因

为清代学者由此认识,他们

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才有

了可能。

48、清代训诂学家因声求义

体现在哪里?

答:古代训诂学家对音义关

系的原理的认识是模糊的,

对声训从未作过理论的说

明。一些人拘于文字的形体,

更是隔绝了音义的联系。清

代训诂学家开始揭示音义关

系的原理。段玉裁说:“学者

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

音以得其义”。王念孙说:“窃

以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

贯。”这都是由音求义原理的

的确切的说明。由于重视了

古音,改变了长期来重形不

重音的观点,训诂学便被推

到新的历史阶段。

49、清代训诂学家具有一定

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怎样

体现出来的?

答:许多训诂学家不盲从旧

说,也不妄立新说。破就说

也好,立新说也好,都强调

有充分的根据。戴震提出过

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

这也是求实精神的一种表

现,足为我们借鉴。今天我

们可以给义理、考据、词章

作具体的解释:义理是指指

导思想;考据指名物制度的

考核与校编、辨伪、辑佚工

作,亦即资料的搜集与鉴别;

词章指语法、修辞、逻辑,

即领会古人的遣词造句和行

文布局。这些恰好跟元明的

空疏成了对照。

50、用自己的话结合实际具体说训诂学的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答:用今天话来说,训诂学的任务,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必须具体做到:第一,在科学的语言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校刊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分析古代书面语言里的具体情况,研究和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经验和方法;第二不断学习和吸取国外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和有关的研究成果;第三,建立中国训诂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论;第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第五,做好训诂学的普及工作。目前尤其重要的是建设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

51、清代(乾嘉)学派应肯定并可以借鉴的优点?

答:①能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②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

③能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④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

52、举例说明古书中忌讳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忌国讳。对皇帝的名字避讳。远在周代初期,周公旦不敢称他的哥哥武王发的名字,便称“某”;秦始皇名政,以正月为端月。汉光武帝名秀,秀才就改为茂才。为避唐高祖李渊讳,用渊的地方都改为深或泉。②避家讳。古时,对于亲属长辈也要避讳。唐代李贺因父名进肃,导致李贺没有去应考进士。③到了后来,朋友之间也不叫名,只称字,以示尊敬。④过去的浑名、浑号也跟忌讳有关。比如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等。④人民对所厌恶的事的忌讳。

比如广东一些商人忌讳说

“蚀”,就把猪舌说成猪利,

牛舌说成牛利。

52、李善注的特点?

答: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

的来源的考证为主。

53、词义的理性引申是指什

么?它有那些小类?

答: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

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

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词

义的理性引申可分为四小

类:因果引申;(1)(2)时

空引申;(3)反正引申;(4)

虚实引申。

54.训诂的实践形式。①解释

语义的专著②音义兼注的专

著③形音义合解的专著④注

释书⑤其他简单述说读为

(读曰)、读若(读如)两者

的区别。读为(读曰)用本

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

时用来注音;读若。(读如)

多用来拟声注音。

55.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

生和分歧。

①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

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

今文经学。②在汉武帝时,

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

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

经书就叫古文经。③这两种

经书只是字体不同,后来形

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

派。④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

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

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56.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

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

响?

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

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

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

笔势。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

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

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

致谬误。

57. 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②

音义关系的约定性。③音义

关系的回授性。④音义关系

的延展性。⑤音义关系的类

聚性。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58. 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

是什么?

①根据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

约定性,一些特征相类似的

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

比如“少、秒、小” 杪、渺、

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

的意义。②因声求义的重要

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

语源。

59.怎样析词审义?

①分清词与词组。②分清单

纯词与合成词。③分清合成

词的合义与偏义。④分清词

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⑤分

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60. 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①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是单

纯词。②形体不固定。如“望

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

③连绵词只能两个字结合起

来求解,不能拆开来求解。

61.什么叫互训?

①互训的实质即“用同义词

相互训释”。②互训的根据。

互训是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

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

据的。③互训的类型。即直

训、同训、遂训、类训。④

互训的局限性,只能表现解

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共同点,

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点。⑤

互训的发展。

62. 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①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

训释。又叫直训。②甲乙两

词用丙来训释,叫同训。③

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

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

训,又叫递训或转训。④从

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

(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

类)叫类训。

63. 义界的实质、原则义界

的实质是什么?它的局限性

是什么?

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

即谓之义界。②原则是确切

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

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③局限性:首先,定

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

往往冗长。

65. 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

分哪几类?

①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

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

而产生引申意义。②可归纳

为:a.因果的引申。b.时空的

引申。c. 反正的引申。d.虚

实的引申。

66. 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①政治观点的进步。②艺术

思想的变化。③科学的发达。

④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变

化。

67. 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的语言因素是什么?①词义

的变迁。②上下文的感染。

③修辞手法的影响。

68. 介绍《方言》的全称、

作者、成书的经过。①周秦

时代每年秋天都派人作轻车

到各地采集方言,回来加以

整理。②杨雄很喜爱方言,

曾利用外地人在首都的机

会,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

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二十

七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

言》。

70.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

什么?

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

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节、

词典可查。②记录当时口语

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

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

水平较低,错别字多。③中

古、近古辅音词占多数,但

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

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不容

易区分,有时合成词的两个

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

现不规则的略缩语,都使人

难以确定词义。④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译音词,不容易准确的对译。

71. 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一种是来自在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

72.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

经学十五书,即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 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73.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它们又可分类哪四类?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②a. 《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本,能明一切训诂。《说文》B. 解释文字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

74、关于《尔雅》内容关于及其分类?

按内容分十九类即: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

75.《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①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②它还可以使我们从它所收集的词汇里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也能

让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口语中

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③

扬雄实事求是地调查人民大

众语言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

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

也有启示。

76. 清代研究《说文解清代

研究字》的四大家是谁?

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杜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

《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77.“传”“笺”“正义”“疏”“音

义之学”各是什么?

①“传”是对经书的解释。②

正义即解释经文,又对前人

的注释加以解释,与“疏”相

同。③笺是郑玄对《诗经》

的解释。④音义即解释注解

又解释义音。

78. 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

式?

①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

哲理或政治主张。②借字形

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

张。③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

书字义。

79. 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

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①保存下来了大量的随文释

义的注解书,《尔雅》出现了,

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②

《方言》出现了,成为比较

方言学的先驱。③《说文解

字》的问节成为我国文字学

的奠基之作。④《释名》出

现了,开了语源学的先河。

80. 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

什么?

唐代的“疏不破注”,训诂学

趋于保守,没有新发展比如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

沿习前朝的旧意,没有什么

新观点,这一套“正义”强调

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

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81、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

的特点是什么?

①善于阐明义理②敢于创发

新义③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

识,如王子韶的“右文说”,

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

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进行

训诂。⑤缺乏求实精神,主

观想象多。

82. 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

什么?

①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

渐。②清代讲究“汉学师

承”。③清儒有优良的学风。

83. 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

著的特点是什么?

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

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

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

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

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

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

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

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

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

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84. 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

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

里?

①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

史观念。②善于因音求义。

③采用了比例比较的方法。

④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85. 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

的历史观念是如何体现

的?

很多训诂家都知道时有古

今,地有南北,语言是发展

变化的。段玉裁说:“有古形,

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

义,有今义。

86. 清代善于由音求义表现

在哪?

清以前的训诂学家对音义关

系认识是模糊的,对声训从

未作过理论说明,有些人还

拘于文字的形体,更是隔绝

了音义的联系。清代训诂学

家提示音义关系的原理。段

玉载说:“学者之考字,因形

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

声音”。

87. 清代学者的实事求是

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他们不盲从旧说,也不妄立

新说。破旧说也好,立新说

也好,都强调有充分的根据。

戴震提出过义理、考据、词

章三者合一,义理指指导思

想;考据指名物制度的考核

与校勘、辨伪、工作,词章

指讲究语法、修辞、逻辑等,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88. 训诂学今后的任务是什

么?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

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

高训诂工作水平。

89. 乾嘉学派值得肯定和

借鉴的的是哪些?

①能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

②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③

能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

言内部的系统性。④能重视

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

系。

90.什么是丛书?

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

大部的书。分为综合性丛书

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秘书学概论自考试题 (22)

.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秘书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诞生了() A.幕僚学B.文书学 — C.秘书学D.档案学 2.把秘书分为党政秘书、企业秘书、科技秘书、军队秘书等等,其分类标准是() A.按行业分B.按工种分 C.按“型”划分D.按层次分 3.秘书在工作中不越权不越位,这符合() A.组织的权责分配规范B.国家的法律规范 C.组织的运行规范D.组织的纪律规范 4.秘书部门的基本功能是() A.服务辅助领导B.综合协调矛盾 C.参谋建议决策D.办文、办事、办会 # 5.秘书部门工作运转的特点是() A.被动性B.潜隐性 C.交叉性D.超前性 6.秘书部门建设要实现的“两个结合”是()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干部与群众相结合 B.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D.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秘书部门的基本职能不包括 ...() A.决策管理B.综合协调 : C.信息管理D.后勤保障 8.秘书工作不能独立存在、自成体系,这一客观现象体现了秘书工作() A.位置的政治性B.地位的从属性 C.内容的综合性D.方式的被动性

9.秘书为领导写讲话稿不署自己的姓名,体现了秘书工作() A.范围的赋予性B.方式的被动性 C.作用的辅助性D.效果的潜隐性 10.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印章式样是() A.自右至左环行B.自右至左横行 》 C.自左至右环行D.自左至右横行 11.我国秘书信息报送的原则是() A.及时、全面、完整B.准确、及时、对路 C.及时、准确、全面D.准确、全面、对路 12.下列秘书事务中,属于对领导工作拓展延伸的是() A.分办拟办B.管理印章 C.督办查办D.会务筹备 13.领导授权秘书代表领导去处理局部的矛盾,这是秘书工作方法中的() A.代劳方法B.铺垫方法 C.协调方法D.督查方法 , 14.秘书在实施决策中发现问题、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这种参谋方法属于()A.补充完整法B.诊断参谋法 C.拾遗补阙法D.效果评估法 15.决定秘书工作方法的核心问题是() A.领导工作的意图B.领导工作的环境 C.领导工作的机制D.领导工作的绩效 16.决定秘书参谋能量的主要因素是() ①秘书工作环境条件②领导者的信任程度 ③秘书的综合素质④秘书的人际关系 A.①②B.②③ - C.③④D.①②③④ 17.一般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所发挥的参谋作用应是() A.参与政务B.搞好服务 C.掌管事务D.当好思想库 18.有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才有了办公自动化,这体现了职能环境对秘书工作的()A.导向性B.规定性 C.促动性D.机遇性 19.秘书优化职能环境的着力点是() A.优化开发具体工作的环境B.正确面对职能环境 C.立足本职工作D.立足现实需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简答题分析题 笔记小抄

30.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 33.利用以下材料分析什么是变音类型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33.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 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 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 A.同化:①⑤⑥ B.异化:④ C.弱化:② D.脱落:③ 30.请先将下表绘制在答题卡上,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并分析其音节结构(填表) 31.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 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 33.根据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将下列复合词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34.用义素分析法的矩阵图分析和描写“叔叔、舅舅、姑姑、婶婶”这组亲属词语的语义差别。在答题纸上列表作答。 30.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走了员工好吗胖乎乎朋友 答:成词语素:走了好吗胖 不定位语素:走员工好胖朋友 32.分析下面组合中变元的语义角色 答:吃食堂喝开水写文章飘雪花涂蜡笔读课文 (住所)(受事)(结果)(随事)(工具)(受事)

法理学复习题

《法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分为() A.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C.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D.立法学和法解释学 2.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根本方法是( )。 A.社会调查方法 B.系统论方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D.法律解释方法 3.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孟德斯鸠 4.法典编纂是指()。 A.对原有全部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在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加工 C.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加工,编织成新的系统化的法律文件,是一种立法活动 D.不是一种立法活动 5.法可以划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这种划分方法所依据的是( )。 A.法的历史渊源 B.法族 C.法系 D.法的历史类型 6.部门法划分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调整方法 B.法律数量 C.法律调整对象 D.法律原则

7.关于部门规章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部门规章的效力等同于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的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C.国务院总理签署公布部门规章 D.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律规则构成要素的是哪一项?( ) A.假定 B.行为模式 C.法律后果 D.概念 9.下列所述的法律原则不属于公理性原则的是哪一选项?( ) A.《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C.《婚姻法》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则 D.《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10.调整国家与普通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是() A.根本法 B.成文法 C.公法 D.一般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属于() A.现实权利 B.一般权利 C.普通权利 D.集体权利 12.下列法律中,哪一个属于我国的行政法法律部门() A.婚姻法 B.合同法 C.律师法 D.劳动法 13.下列法律中,哪一个不属于我国的民商法法律部门() A.担保法

文书学习题答案

《文书学》习题集 第一章文书基础理论 一、填空题 1.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传递的需要,在一定载体材料上表达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 2.公务文书简称为(公文)。 3.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变体)。 4.文件的本质属性是(现实执行性)。 5.法定的作者即指依法成立的,并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职权和负担义务的组织和(组织的代表人)。 6.从文件的来源上可将其分为收来文件和(本机关制成文件)。 7.机关之间文件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称为(行文关系)。 8.文件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管理政务的工具和(手段)。 9.个人、家庭或宗族在与他人交往和处理私人事务中形成和使用的信息记录称为(私人文书)。 10.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 11.档案是是经过系统化整理的文件(集合体)。 1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立卷归档工作)。 1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收集工作)。 14.文件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二、单选题 1.文件是档案的(A)。 A前身B归宿C变体D集合体 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D)。 A注办B注发C传递D立卷归档 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C)。 A整理B立卷C收集D鉴定 4.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是(A)。 A日记B报告C指示D请示 5.下列属于公务文书的是(D)。 A日记B手稿C遗嘱D请示 6.文件的本质属性是(C)。 A政治性B机密性C现实执行性 D 原始记录性 7.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和(B)。 A目的B手段C方法D措施

8.下列属于内部文件的是(C)。 A指示B决定C会议记录D请示9.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0.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1.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2.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3.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A)。A指示B报告C请示D函 14.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函D决定 15.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议案D决定 16.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A)。 A 指示B请示C议案D报告 17.下列属于专用文件的是(D)。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8.下列属于通用文件的是(B)。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9.下列属于事务文书的是(A)。 A计划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0.下列不属于事务文书的是(D)。 A计划B总结C简报D国书 21.下列不属于专用文件的是(B)。 A判决书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2.下列不属于外交文书的是(C)。 A照会B国书C鉴定证书D备忘录23.下列不属于司法文件的是(A)。 A国书B起诉书C判决书D公证书24.下列属于科技类文件的是(B)。 A经济合同B鉴定证书C国书D照会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有(ABC)。

2020年4月全国自考文书学真题

全国2018年4月历年自考文书学真题 课程代码:005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最早的文书机构出现于() A.夏商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2.经领导人审阅签发或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最后完成稿属于() A.定稿B.正本 C.试行本D.暂行本 3.文书工作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 A.及时、准确、安全、优化B.适用、经济、统一、高效 C.统一、简化、优化、协调D.准确、高效、安全、简化 4.确定文书工作组织形式应考虑本单位的() A.职权范围B.隶属关系 C.规模大小D.人员数量 5.不.适用于公文的表达方式是() A.说明B.叙述 C.议论D.描写 6.撰拟公文对内容的要求是() A.庄重得体B.字迹清晰 C.讲求实效D.比喻得当 7.揭示卷内文件内容与成分的一览表是() A.卷内备考表B.卷内文件目录 C.文件传阅登记表D.案卷目录 8.属于公文传递制度内容的是() A.行文方式的确定B.公文借阅的范围 C.公文公布的范围D.公文生效的程序 9.收文审核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公文应作() 1

A.归档处理B.暂存处理 C.退文处理D.销毁处理 10.案卷《××市教委、××大学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办法、通知》的组卷特征是 ()A.作者特征、问题特征、名称特征B.作者特征、问题特征 C.问题特征、名称特征D.问题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适用于公文的修辞方法包括() A.双关B.比喻 C.反语D.对比 E.借代 12.文书的凭证依据作用取决于() A.形成主体的真实性B.形成主体的合法性 C.文书内容的原始性D.文书内容的可靠性 E.文件结构的合理性 13.公文的法定作者包括() A.国家机关B.企事业单位 C.人民团体D.机构负责人 E.公文撰写人 14.属于发文管理的环节是() A.复核B.签署 C.分装D.签收 E.公布 15.符合规范的案卷题名是() A.《本局关于新建办公楼的请示等》 B.《××大学与××软件公司关于联合开发××软件的来往文书》 C.《××公司关于人事工作的有关文件》 D.《××大学2018年学生工作计划、总结》 2

0541语言学概论小抄

语言学概论 课程代码:00541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1 什么是语言 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可是,什么是“语言”呢?首先,“语言”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因为“语言”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我们没法说:拿个“语言”出来给大家看看!“语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语言”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其次,“语言”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尽管我们人人都在使用“语言”,还天天在使用“语言”,可是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是“语言”。不过,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语言”是客观存在的,至于什么是“语言”,各人就有各人不同的理解了。因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什么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始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类为了繁衍生息,为了共同进行劳动生产,为了保护个人和整个群体,就要互相合作,互相协调,这就需要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口头交际,也就是“说话”。“说话”是通过发出一连串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结合的信号,向对方或在场的别的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狼来了”是传递某种信息,“狼没有什么可怕的”是表达某种思想观点,“狼太可怕了!”是表达某种感情,“你跟我一块去打狼!”是发出命令。“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出来的“话”,当然不限于这么几种类型,这里只是就最主要的几种类型举例加以说明而已。另外,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也不一样,说出来的具体的“话”更不会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发展,“说话”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说话”或者说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两个人或几个人互相交替着“说”和“听”的过程,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说话的人要有想说什么的愿望和想说什么的内容,而这就是跟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当前需要处理的问题分不开的,这就要涉及大量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其次,大脑要有怎么组织“说话”和怎么分析理解对方说的“话”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很复杂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最后,还要有一整套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以及通过神经网络控制相应的器官协同发音、听音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也是很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现在有人从通讯理论的角度把这样一个过程称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从说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编码过程,从听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解码过程。这样一个双向交际过程牵涉到一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不过这些活动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用仪器来观察和记录,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活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可以研究的。 有不少人,特别是上过学,还学过一点外语的人,往往认为语言非常具体,语言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问题,语言就是语汇和语法,语汇可以到词典里去查,语法在语法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哪有这么复杂!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就拿最简单的语汇来看,“说话”这个词应该说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一个词的客观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具体的发音可以说人人不同,而且也不一定非连在一起说不行,可以拆开了说,中间插入“了、着、过、起来”等等助词,还可以插入“呃、嗯、啊”等等叹词和语气词,插入“个、那个”那样的量词和数量词,口吃的人还可以说成“说说说说……话”。把这个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英语的“走”是go,这似乎也是简单不过的事,在词典里一查就知道,其实不简单。客观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go,而只存在go,goes,going,went,gone,在不少小孩子嘴里还有goed,而且不说每个人具体发音问题。把这些客观存在的形式概括为一个go就是一种主观认识,而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等同。语法书里面讲句子,讲句子结构,都是很规整的,而口头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句子大都是不那么规整的,有时候简直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如果我们把平时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再如实整理成文字,自己看了也准会不相信这是自己说的话。这些都证明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记住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完全相同,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如果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我们的主观认识完全一致,把我们的主观认识跟客观存在等同起来,那么这一切都无法理解了,并且很容易认识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的观点都是极端荒谬的了。学问无止境,语言学研究也无止境,这个过程就是一步步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接近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客观真相的过程。 1.2 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也就是口语。但是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就有了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那就是书面语。不过,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尽管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也必须指出: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谬误,也就是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部分,同时,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实的时间来推敲,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这样看来,书面语就比口语少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书面语也还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语由于有语境和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帮助,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书面语却由于没有记录这些因素而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书面语就不得不补上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这样看来,书面语就又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所以,简单地说书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记录是不确切的。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所谓基本一致,指的是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书面语跟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当然,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的现象是存在的,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拉丁文就是“言文脱节”的典型的例子。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很不普及,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而且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书面语的社会里才可以勉强维持,到了现代社会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所以五四运动以后,在现代汉语基础上产生的白话文终于替代了跟口语严重脱节的文言文。 尽管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跟口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但是应该看到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决不是偶然的。口语一说出来这种声音就永远消失了,并且除了当时在场的人以外,别人都听不见。在一个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只能口耳相授,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都是极其缓慢的。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的出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可是在漫长的的旧石器时代和几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而在人类创制了文字用来记录语言出现了书面语,克服了口头语言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以后的几千年文明史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大大地加快了。 因为口语是第一的,书面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该研究口语,并且当口语和书面语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一般应该以口语为准。世界上很多语言至今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那就当然只能研究口语。但是,由于书面语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面广,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又是官方文书和宗教、学术经典的载体,而且需要下工夫学习才能掌握,从古至今在社会上一直比口语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所以长期以来语言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书面语方面就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在今天,由于录音录像设备还不够完善和普及,异域语言和异地方言的口语形式也很难直接接触,口语的细节和语境资料就更难搜集,因此语言学研究还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是,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识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唯主要对象。 1.3 语言和民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例如汉族使用汉语,蒙古族使用蒙古语,日本人使用日语,俄罗斯人使用俄语等等,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怎样来定义“语言”和“民族”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单纯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来讨论这个问题,“语言”和“民族”这两个术语说可能形成无法解决的循环论证:同一个“民族”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语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但是,如果跳出单纯的语言学技术性的圈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会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的社会群体”,有的“民族”使用一种语言,有的“民族”使用几种“语言”。不过这样的定义要区分不同的时代,远古时代民族的概念和古代、近代、现代的民族的概念不完全相同。现代西欧国家通告的关于“民族”的概念是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来定义的。在罗马帝国解体以后,从8世纪到16世纪,先后建立了现代西欧各个主要的民族国家。所谓“新兴”国家是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家相对而言的,所谓“民族国家”是指这些新兴国家大多数基本上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单一民族、单一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爱尔兰、德国等等。但是有的处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也并不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而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瑞士就有说德语的日耳曼人,说法语的法兰西人,说意大利语的意大利人,说一种罗曼语的罗马人后裔等等。不过对这些国家来说,至少“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还是适用的。至于其他地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就无法适用“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这样的定义,连“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也难以适用。但是,由于现代西欧的这些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因此,他们对“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的片面观点的影响就十分深远,并且由于强行推广这种观点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和国际矛盾也有越演越烈的势头。语言学家应该了解罗马帝国解体以后西欧各个新兴民族国家举这段历史,更应该了解全世界从古到今的“语言”和“民族”之间、“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这样才有可能对“语言”和“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作出更符合客观事实的科学结论。 有些历史学家企图用“部落”、“部族”这样一些没有明确定义的术语和概念来替代远古、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民族”的概念,可是事实证明很不成功,所以我们宁肯多用几个字来区分不同时代的“民族”的概念。另外,“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绝对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同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使用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他们还是犹太人,国外的有些华人已经不会汉语,使用的是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仍然是华人。另一种情况如我国境内不少少数民族在和汉族长期友好相处的过程中逐步改用了汉语。最典型的例子是满族。满族在17世纪中叶入主中原,在清代二百多年间,满族一直是中国的统治民族,但是他们逐步改用了汉语;到了乾隆朝,多数满人已经不会说满语了,所以皇帝不得不下令满族子弟必须学习满语、满文;到清代末年,满人几乎全都改用了汉语。今天满人说的是汉语,但是他们还是满人,民族身份不变。我国境内多数回话的情况跟满族相似。这种现象是有关民族形成以后某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条件造成的。在这些民族形成的最初阶段,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定义大概还是适用的。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行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大概因为“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而“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相对而言比较抽象,也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不少人,特别是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货币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准,而且又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他们的这种观点和主张显然是由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这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不同地区的“话”各有特色,特别是“口音”不同,但是互相理解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些国家本来是在罗马帝国根据语言和历史的差异而设立的各个不同省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他们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就是所谓“相互理解程度”: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互相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也就主张:互相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西方国家这种说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不过坚持这种主张的语言学家一旦发现自己的“理论”和客观现实发生严重矛盾的时候,就往往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采取实用语义的双生标准: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害死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这些不同群体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独立的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例如,长期以来不少西方语言学家,以及当代西方当代出版的某些著作就是只承认中国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闽语”、“客家话”等等“语言”,而不承认有一个汉民族的民族语言“汉语”。但是他们在处理自己的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的时候,态度就完全变了,就完全不提“相互理解程度”这样的原则,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例如,如果严格按“相互理解速度”来区分民族和语言,那么英格兰夫、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等等,说话相互才能理解,因此他们是一个“民族”,使用的都应该是“英语”,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等应该只是英语的“方言”。可是这么处理,这些语言学家自己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所以就“创造”了英语的“美国变体”,“澳大利亚变体”等等比较平等的“术语”,而且也没有忘记把英国英语改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尽管英国语言学家从来不会把英语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再如北欧瑞典、挪威、丹麦三个主权国家的语言差别很小,互相都能听懂。如果按“相互理解程度”理论来处理,这三个国家使用的是一种语言,或者可以称为“北欧语”或“斯堪的纳维亚语”,而下面分为“瑞典方言”、“挪威方言”、“丹麦方言”三个方言区。但是没有哪个坚决主张“相互理解程度”理论的语言学家“敢”这么说,他们还得承认这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因而瑞典、挪威、丹麦是三个不同的“民族”。很多西欧国家的语言同出一源,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特点是渐变的,在边境地区,边境两边分属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实际上说的是一模一样的“话”,德国和荷兰交界地带就是这种情况,按“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只能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再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处理。在德国这一边说的话是德语,居民属于德意志民族,在荷兰那一边说的话是荷兰语,居民属于荷兰民族。类似这种情况到处可见,而类似的处理方式也许正是唯一正确而可行的处理方式。 1.4 语言和种族 绝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全世界从生理学的角度能确定的种族为数不多,如蒙古人种、欧罗马人种、闪米特一哈米特人种、尼格罗人种等有限的几种,但是就语言而言即使只算“语系”而不算下属的具体“语言”至少也有一二十个语系,要就语言来说,那就至少有几百种。因此,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当今世界上主张语言和种族有天然的联系,或者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的学者为数极少。不过也应该看到,语言和种族还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特别是就“语系”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如果对语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推向人类语言诞生的初级阶段,现有的各种不同的语系越来越归并为更大更古老的原始语系,恐怕这种联系就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即使主张人类起源多元论的学者也不认为人类的发源地是很多的。因此,现在的众多语言只是少数原始语言长期扩散和演变的结果。但是,从语言学理论上来讲,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遗传的,语言和种族的确没有必然的联系。孩子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生活,长大就说什么样的话。有一个实例很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北京外语学院有一位南美西班牙外籍都是,她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外语学院的幼儿园里,三四岁的时候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他妈妈怕他将来不会说西班牙话,所以小孩子一回家,就跟他说西班牙话,可是这个西班牙的小孩听不懂,还用北京话说:“妈妈,你说什么呀,你说的话像猫叫!”60年代他们回国了,估计现在这孩子的北京话也就忘光了。如果说语言和种族有必然联系,什么种族的人生下来就一定说什么话,那是既没有实例,也是无法想象的。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还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1.5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语言研究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一跟人和人类社会的口头交际活动分不开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才有两个方面:两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的流露。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跟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语言是无所不在

法理学历年试题简答题汇总

简单题: 09.7 4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1)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2)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 (3)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 (4)法是普遍的、明确的、肯定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42.如何理解立法的科学原则? 答: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立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 (1)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有助于产生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2)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4)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更具有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 43.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答: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构成法律责任所必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行为。有行为才有责任,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一般原则。引起法律责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包括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 (2)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 (3)损害事实。即受到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财产和精神的损失和伤害。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 (4)因果关系。要确定法律责任的存在及其限度,必须指明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损害直接原因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而作为间接原因的行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44.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任何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必须由普通法院来审决; (3)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 09.4 41.简述法理学的构成要素。 答: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内容性、方法性、渊源性。 其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是全面涵括形式,即在同一著作中较为完整的涵括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 (2)在各种单项的法理学专门著作中涵括法理学三大要素。

自考文书学简答题及答案 5页

1.1.简述文书的形成条件。 1.2.简述文书的概念及其与公文、文件的关 系。 1.3.简述文书的特点。 1.4.简述文书学的基本特征。 1.5.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文书学? 1.6.简述文书工作演化发展的规律。 1.7.简述文书的作用。 2.1.公务文书有哪些特点? 2.2.简述公文的功能。 2.3.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时间范围界定。 2.4.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空间范围界定。 2.5.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机关范围界定。 2.6.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人员范围界定。 2.7.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等级。 2.8.简述电子文件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9.简述党内法规和党内制度的区别。 2.10.电子文件主要有哪些种类? 2.11.简述收、发文及其相互关系。 2.12.简述公文生效的实质要件。 3.1.简述文书工作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3.2.简述文书工作的特性。 3.3.简述文书工作的作用。 3.4.简述采用多级行文的必要条件。 3.5.简述确定文书工作组织形式的依据? 3.6.文书工作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3.7.目前,我国文书工作人员面临哪“三种 转变”? 3.8.简述文书工作人员的群体结构优化的内 容和必要性。 3.9.简述文书工作标准化的意义。 3.10.简述文书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性。 3.11.简述各层次文书工作人员及其职责。 4.1.简述公文文体的特殊属性。 4.2.简述叙述及对其的特殊要求。 4.3.简述议论表达方式。 4.4.简述公文格式的概念和特点。 4.5.何谓公文标题?拟写公文标题有哪些要 求? 4.6.简述发文机关标识及其构成。 4.7.简述附件与附件说明。 4.8.何谓主题词?其作用有哪些?怎样排列? 4.9.简述说明的要求和方法。 4.10.简述议论的三种论证方法。 4.11.简述规范公文格式的意义。 4.12.简述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4.13.筒述紧急程度的作用及标识方法。4.14.简述公文正文的作用、要求和标识方 法。 4.15.如何确定和标识抄送机关? 5.1.简述公文的撰拟步骤。 5.2.简述公文主旨的确立要求。 5.3.简述公文主旨的作用。 5.4.简述公文标题的拟写要求。 5.5.简述公文主旨的表达形式。 5.6.简述公文开头安排的主要方式。 5.7.简述公文结尾安排的主要方式。 5.8.简述公文层次安排的主要方式。 5.9.简述公文段落的含义及其安排的主要方 式。 5.10.筒述公文中时间、空间和数量表达的 特殊要求。 5.11.简述撰拟公文内容的基本要求。 5.12.何谓公文语言庄重得体? 5.13.常用的公文过渡形式有哪几种? 5.14.常用的公文照应形式有哪几种? 6.1.简述规范类文书的撰写步骤。 6.2.简述规范类文书的撰写要求。 6.3.简述细则的含义及其撰写要点。 6.4.简述决定的适用范围。 6.5.简述通报的适用范围和类型。 6.6.简述请示的种类和特点。 6.7.简述报告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6.8.简述会议纪要的特点。 6.9.简述请示的结构和撰写要求。 6.10.简述总结报告的撰写要求。 7.1.简述收文处理程序的一般内容。 7.2.简述发文处理程序的一般内容。 7.3.为什么说公文处理是一种具有特定法律 后果的行为? 7.4.简述加强公文处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7.5.简述领导群体在公文处理中重要责任的 具体体现。 7.6.简述办毕公文处置程序的一般内容。 8.1.收文审核的重点。 8.2.简述需要拟办的公文的范围。 8.3.简述拟办的含义和意义。 8.4.简述收文登记的作用和做好登记工作的 要求。 8.5.简述组织传阅的含义与做好该项工作的 要求。 8.6.简述注发的含义及作用。 8.7.简述公文校对的方法。 8.8.简述用印的具体要求。 8.9.简述清退的范围。 8.10.简述清退的具体方法。 8.11.简述公文流转在网络环境中与在传统 纸质文件流转过程中的区别。 8.12.简述归档整理的含义及其必要性。8.14.简述做好校对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8.15.简述发文的主要传递渠道。 8.16.简述公文的销毁的含义、条件和范围。 9.1.简述文件归档整理的意义。 9.2.简述文书处理部门负责归档整理工作制 度及其优越性。 9.3.简述机关档案机构对归档整理业务指导 与监督的主要内容。 9.4.简述文件归档整理的原则及其相互关 系。 9.5.简述文件分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9.6.简述归档文件组合方法。 9.7.简述划定文件归档范围时应注意的问 题。 9.8.简述平时归卷的重要性和一般程序。 9.9.简述建立健全归档制度的意义。 9.10.文书部门在向档案部门移交文件材料 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9.11.如何维护文件之间的“固有联系”? 9.12.一个单位或者组织中文件整理的工作 重点是什么? 9.13.简述年终调整工作的内容。 10.1.简述卷内文件目录及其各项的填写规 范。 10.2.简述案卷题名作用、拟写要求与结构。 10.3.简述卷内备考表的作用和内容。 10.4.简述案卷目录的作用和基本结构。 10.5.简述归档文件目录的项目及其填写要 求和方法。 10.6.简述归档文件装盒的原则。 10.7.简述电子文件收集的要求。 10.8.简述电子文件鉴定的内容和要求。 10.9.简述电子文件归档的要求和方式。 10.10.简述电子文件归档移交检验的主要内 容。 10.11.简述卷内文件排列的方法。 10.12.简述案卷排列方法 10.13.简述归档文件分类方法的新变化。 10.14.简述归档文件的排列方法。 简答题答案 1.1.简述文书的形成条件。答:(1)文字的 形成是文书产生的必要条件。文书区别于 其他交流载体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它有准确 的信息内容,这种准确的“信息内容”是 文字所赋予的。后世的学者明确指出,自 有文字后,文书也就逐渐产生。(2)社会组 织的形成是文书产生的充分条件。文书的 另一个区别于其他交流载体的特征就在于 它是带有一定策令性的信息,带有一种影 响力,而这种影响力是由制作文书的社会 组织的权威性赋予的。 1.2.简述文书的概念及其与公文、文件的关 系。答:一般认为,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 践活动中为处理各种事情的需要,以文字 的方式,在特定载体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效 用的信息记录。(1)文书、公文和文件三者 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人类社会 实践活动中为处理某种事务的需要而直接 形成的信息记录。公文概念的提出主要是 为了区别于私人文书。同时,我们还应该 认识到,公文是文书的主流,是文书学研 究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从文书的起源、发 展上看,还是从文书的现实功能去分析, 公文都在文书群体中起着骨干和主流的作 用。(2)三者在外延上有一定的区分,按从 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应该是:广义文件>文 书>公文>狭义文件。此外,文书、公文、 文件概念的形成还源于历史和习惯两个因 素,造成文书和文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 别:由于文书的概念形成较早,人们在使 用过程中,赋予了它一些引申的含义。文 书除了特指一种信息记录外,还可以指从 事此项工作的职业和人,在我国的军队系 统中至今仍沿用文书这种职业称谓。而文 件则不具备这种含义。 1.3.简述文书的特点。答:(1)文书的记录 性,是指文书内容对社会现象的反映状态, 它是由文书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果决定的。 ①从文书的形成过程看,文书是人类社会 活动的直接记录,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形成 者在特定时空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保留着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面貌,这是其 他信息载体不能替代的。②从文书的形成 结果看,文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它是以文字的产生和社会组织的 存在为前提的。(2)文书的传递性,是指文 书实体作为信息形式的运行状态,它是由 文书的制作目的决定的。在人类社会实践 中直接形成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它们 分别服务于人类的特定需要。而文书的形 成,就其制作主体的直接目的而言,是为 了向受文者传递某种信息。文书的传递性 以克服时空的界限为极致。文书是记录性 和传递性的统一体。记录性是传递性的条 件,没有文书的记录性,没有真实的社会 活动记录,文书就失去了传递的必要。而 传递性是记录性的目的,没有文书的传递 性,没有文书传递性充分的社会效果,文 性和传递性既是相辅相成的,又互为因果, 共同构成文书的基本特征。 1.4.简述文书学的基本特征。答:(1)应用 性与理论性的统一。文书学的研究对象来 自广泛的社会实践,并伴随着社会实践的 发展而发展。同时,文书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它是对社会实践规律性的总结, 而不仅仅是客观现象的描述,有着自身的 范畴、原则和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 性。(2)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文书及文 书工作所记述和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管理事 务,所涉及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十分广泛, 这就决定了文书学在学科结构和内容上必 然融合史学、法学、管理学、语言学和文 章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表现为一定的综 合性。同时,文书学又不是上述学科的简 单相加,它有着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相 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是其他学科不能包容 和替代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1.5.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文书学?答:文书 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征决定了文书学 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学习和研究文 书学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提高公务人员 的基本技能。文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学科,其基本功能在于应用。当代各国的 公务员制度,实际上无一例外地吸取了中 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合理成分。其中之一, 就是把文书的写作与处理作为公务员考 试、考核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公务 人员具备管理活动所要求的基本技能。(2) 有利于总结管理活动的经验。文书的主流 是公务文书,它是社会组织从事管理活动 的产物,是一种沟通手段和管理工具。因 此,探讨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理论、原则, 吸收古今中外文书工作的合理成分,推动 文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根本目的 在于总结管理活动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 应用于现实工作,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 (3)有利于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文书作为 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实践,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从文书的记录内容 到其基本形式,都客观反映了人类历史的 发展过程。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某种意 义上讲,是一种沿袭和扬弃的过程,表现 为一定的继承性。文书则是这种继承性的 结果,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因此,学 习和研究文书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文 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过程,是继承文化遗 产的过程。 1.6.简述文书工作演化发展的规律。(1)文 书制成材料的改进。文书制成材料的特点 以及与不同文书功能相适应的选材要求, 不仅关系到文书的寿命,而且反映了文书 的形成及其规律。(2)文书的种类、用途和 制度的变迁。文书用途的变化是其所记录 的信息内容变化的反映。随着人们交流形 式的增加,产生了私文书和专用文种;随 着管理内容的复杂化,文书从较为单一的 传递向多种传递方向发展,产生了平行文 书及其公布形式;随着管理方式的规范化, 文书的格式日趋固定。文书用途的变化结 果是产生用以区别其用途的文书名称。总 之,文书与文书工作的发展变化,是同社 会发展相联系的。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 的发展,需要文书这样一种信息交流的方 式;从具体形式上看,文书的种类、用途、 载体和制度的变化,又是各种信息交流方 式的表现,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管理 方式的需要。 1.7.简述文书的作用。答:文书的作用是指 文书作为一种信息记录,在人类社会实践 活动中独立承担的功能。一方面,文书的 作用是由文书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它是文 书的内在属性的外化形式;另一方面,文 书的作用又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是其 他信息载体不可替代的。(1)传播信息作 用。文书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其首要作 用在于传播信息,这是由文书的形成特点 决定的。人们制作文书的目的,就是要把 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受文者。如果文书失去 了传播这一运动形式和基本功能,文书的 “生命”就终止了。但是,文书信息的传 播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则,如行文的方向、 行文的程序等。因此,文书传播作用的结 果,往往不是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 一种真实的实践过程。(2)凭证依据作用。 文书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同其他载体的显 著区别就在于其记录性和真实性。文书的 凭证依据作用,取决于文书的形成主体和 文书内容的权威性。就文书的形成主体而 言,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其身份是真实的、 合法的;就文书的内容而言,是人类社会 实践的直接记录,其成分是原始的、可靠 的。因此,文书成为人们从事现实活动的 依据,继而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的凭证。(3) 不同的文书种类,由于其记录信息内容的 差异,其传播信息作用和凭证依据作用还 会表现在法律、教育、管理等不同的领域, 并存在质、量的差别。 2.1.公务文书有哪些特点?答.、1)由法定作 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的国 家机构与其他社会组织或其法定代表人。 法定作者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人民团体及其负责人。(2)具有法定权 威和现实执行效用。在公务活动中制发公 文,都是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行 使法定职权的体现,具有各自权限的法定 权威。主要体现在:公文在法定的时间与 空间范围内能够对受文者的行为产生强制 性影响,具有约束力;公文在特定范围的 公务活动中针对特定对象产生的执行力和 凭证功能,具有法律认可的其他任何文献 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权威;上级机关公文的 权威性大于下级机关的权威性。现实执行 效用是其法定权威性的作用形式。(3)具有 规范体式。体式是文体与格式的总称。公 文必须具备国家统一规定的规范的体式, 用以维护公文的严肃性、权威性、准确性 与有效性,便于公文的写作与处理,这是 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献形式的明显标志。公 文的规范体式是公文合法性的象征,各类 社会组织在撰制公文时必须遵守,不得各 行其是。(4)具有特定处理程序。公务活动 的组织与运行和公文的形成与处理具有各 自的规律与特点,其产生和运行状态,直 接关系到社会组织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 率。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发了统一规定, 各单位建立了公文处理与管理系统与秩 序,以保证公文处理程序的有效运行。总 之,法定权威和现行效用是公文最本质的 特点;法定作者是公文具有法定权威和现 行效用的前提;规范体式是公文具有法定 权威和现行效用的象征;特定处理程序是 公文具有法定权威和现行效用的保障。 2.2.简述公文的功能。答:(1)公文的基本 功能:①公务管理的工具。公文的首要功 能是一种公务管理的工具。会文内容、公 文运转以及行文规则,都是管理理论租原 则的具体应用。脱离公务管理,背离了管 理活动原则,公文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 ②社会沟通的手段。公文在上传下达、左 右沟通、实现公务管理工具效用的同时, 在客观上成为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 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手段。(2)公文的具体 作用:①行为规范作用。②书面领导与指 导作用。③联系与处理公务作用。④宣传 教育作用。⑤凭证依据作用。此为公文最 突出最宝贵的作用。 2.3.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时间范围界定。答: (1)公文的生效时间,即公文现行效用时问 范围的起点,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公 文自形成之日起生效。②公文自通过或批 准日起生效。③公文自公布日起生效。④ 以公文自身规定的时间为生效时间。⑤以 其他公文规定的时间为生效时间。⑥以公 文送达规定受文者的时间为生效时问。(2) 公文的失效时间,即公文现行效用时间范 围的终点,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公文 本身规定了停止生效的日期,到期自行终 止。②由其他合法公文规定公文现行效用 的终止It期。③效力等级高的有效公文生 效后,与之相抵触的效力等级低的公文一 律即行失效。④公文被具有法定权利的机 关依法定程序明令废止、撤销而失效。⑤ 公文随相应新公文依法生效而全部失效或 部分失效。⑥公文针对的事物本身具有明 确的有效期限,逾期公文自然失效。⑦公 文针对的社会事实已完全消灭或公文规定 的任务已完成,公文自然失效。⑧公文制 发机关不复存在,又无其他合法机构继承 其相应职能的,机关被撤销之日起公文失 效。⑨不具备反复适用性质的公文所针对 的事务已一次性处理完毕,除法律、法规 或其他有效公文有专门规定外,公文不再 适用于处置同类事务,自行失效。⑩不同 作者就同一事项前后制发有不同规范性内 容的公文,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效 用等级低的公文全部或部分失效。若公文 的效用等级完全相同,一般由双方作者共 同的上级机关或司法机关作出裁断,撤销、 废止公文或纠正其中不一致的内容。 2.4.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空间范围界定。答: (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由国务院各部 门制定的规章等和其他由中央国家机关及 其部门制发的带有规范性的公文在全国范 围内生效,但另有规定的例外;地方性法 规和地方规章和其他由地方国家机关及其 部门制发的带有规范性的公文在本行政区 域内生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在本 自治区域内生效。(2)由公文本身依法明确 规定。(3)由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明 确规定。(4)由有关法定机构依法予以认 定。(5)以公文内容针对对象的法定责任、 义务、权利所及的范围为准。 2.5.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机关范围界定。答: (1)宪法、法律对一切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 产生效办。(2)行政立法性的规范性的公文 对作为行政相对方的一切社会组织发生效 力。(3)公文本身依法予以明确规定。(4) 以公文本身依法正确标明的主送机关为 文者为准。(6)以法律、法规和其他效用等 级高的文件中的规定为准。(7)以依法应为 作者实现或保护法定权益的机关为准。 2.6.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人员范围界定。答: (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由国务院各部 门制定的规章效用所及包括全国公民及处 于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地方 性法规和规章效用所及只包括该地方的个 人。(3)各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内部制发的 基本规范性公文效用所及包括该机构组织 的全体组成人员。(4)由公文本身依法予以 明确规定。(5)由法律、法规和其他效用等 级高的公文予以规定。 2.7.简述公文现行效用的等级。答:不同作 者制发的公文,其现行效用在层次上也是 有高低之别的。低等级公文的效用大都源 生于高等级公文,因此,无论其内容还是 形式均不得与高等级公文抵触。在不同效 用等级的公文规范性内容不一致时,除特 例外,应适用和执行效用等级高的。(11) 在规范性公文中,效用等级最高的是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其次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再次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等,再其次是 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等,接着是省 级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 等,然后是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或批准的规 章等。其后依此类推,按统辖权的大小排 列公文效用等级。同一辖区内权力机关的 规范性公文的效用等级高于同级人民政府 的规范性公文。(2)国家机构以外的其他社 会组织制定的规范性公文的效用等级一般 均低于国家机构制定的规范性公文。在这 些社会组织内部,按其法定的组织序列排 列的不同级别,组织制定的规范性公文的 效用等级是,同级组织中权力机构制定的 规范性公文的效用等级高于执行机构制定 的。(3)规范性公文之外的其他通用公文, 按作者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归属及法定 级别和权限确定现行效用的等级。(4)专用 公文的效用等级大都由权威性机构以法规 规章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有的则需要遵 从本领域内公认的习惯、惯例。(5)私文的 效用等级有些需依照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确认,有些则也需遵从公认的习惯、惯例。 (6)在我国由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制发的 公文在效用等级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所制发的规范性公文分别是全党和党内 不同级别的具体组织内部全体党员的行为 准则和规范;其所制发的以执政党法定地 位为支持的表明其各项方针政策原则的领 导指导性公文则不仅对党内,而且对全国 各项事业、各项工作有法定的决定性影响。 同级党组织在法定范围内制发的此类公文 的效用等级要高于同级国家机构和其他社 会组织制发的领导指导性公文。中国共产 党同样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8.简述电子文件的含义及构成要素。答: 电子文件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 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 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 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完整的电子文 件包括以下三个要素,缺一不可:(1)内容 信息:文件中所包含的表达作者意图的信 息。(2)结构信息:文件内容信息的组织表 达方式。(3)背景信息:能够证明文件形成 过程和文件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包括表 示文件来源和传送目的地的信息、与内容 信息相关的其他信息。 2.9.简述党内法规和党内制度的区别。答: (1)党内法规是共产党的中央组织、中央各 部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党委制定的用以规范党组织的工 作、活动和党员的行为的党内各类规章制 度的总称。党内法规是成文制度,其制定 主体是省级以上党组织。(2)党内制度是党 的各级组织“制定的用以规范党组织的工 作、活动和党员的行为的党内各类规章制 度的总称。”(3)党内制度的外延要大于党 内法规的外延,一是非成文制度不属于党 内法规,而在党内制度中有些是“形成” 的而不是“制定”的,并无成文的形式; 二是省和直辖市以下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 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因其约束范围较小, 也不属于党内法规的范畴;三是党内制度 范畴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也不属于党内法 规的范围。 2.10.电子文件主要有哪些种类?答:从不同 的角度可以对电子文件进行不同的划分。 从信息表现形式和存储格式的角度来看, 对电子文件可作如下划分:(1)文本文件, 指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的文件,常用的 文件格式有WPS、DOC等。(2)图形文件, 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绘图软件等获得的 图形文件,常用格式为EPS等。(3)图像文 件,指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字设备 采集或制作的图像文件,常用的文件格式 有JPG、TIF等。(4)影像文件,指使用数 码摄像机等视频设备或动画软件等生成的 动态影像文件,主要格式有MPEG、AV1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