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题报告]

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题报告]

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题报告]
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统计学

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经济总量变化引起结构变化,以罗斯托侧为代表的观点则认为结构变化带来经济总量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但研究的结果不径相同。这里我们以嘉兴市为例,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

嘉兴市位于浙江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通宁波,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区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嘉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选题意义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互动的关系,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本文旨在说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嘉兴的实际情况映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根据我国2001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对策建议。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度量嘉兴市不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各产业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旨在为今后嘉兴市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三大产业的演变趋势

1993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9.34:46.83:23.8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 2.61:0.71: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大 ,从业人数最多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大 ,从业人员最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少。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第一产业为27.8%,第二产业为38.1%,第三产业为34.1% ,产业格局为“二一三”特征明显,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大力推进以“强化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到2007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1.35:45.12:43.53,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为:40.29:27.38:31.78。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产业产值仍然保持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产值则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从1993—2007 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从浙江省的历年统计资料来看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的比例虽高 ,但层次较低 ,在全省的贸易联系和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由于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 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这种无物质基础的“超前”状态 ,使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不良的运行状态。最近几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发展势头开始减缓也是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种体现。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低层次的产业多 ,高层次的产业少,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不相适应,第二、第三产业“低、小、散”的问题将长期影响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弱化,第二产业的波动幅度较大,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环境和地区周边环境变化的冲击,而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第三产业比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使得生产要素和社会生产资源由生产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流向

较高的产业部门,从而提高社会总生产率达到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就是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生产率相对低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出现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持续下降,向第二、三产业大面积转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其中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是关键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因变量以反映增长方式,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作为自变量建立简单的线性模型,如下:TFPt=β0+β1L1t+β2L2t+ε(1)

其中TFP是全省的全要素生产率;L1是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与第一产业就业量的比值;L2 代表第三产业劳动力与第一产业就业量之比值 ;表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基于一定时间长度的时间序列数据,L1和 L2 反映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即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了保持一致性,反映增长方式的指标我们也选择以总产出与总要素投入之间的比值 - TFP 。样本数据的选择范围1986至2005年。

在此要做出两点说明,一是反映产业结构转换的指标很多,除了劳动力外,主要还有技术因素和资本因素。技术因素在产业之间的转移促成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高社会总的生产率,但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当前很难采用技术指标做出计量检验分析,而且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很少采用;资本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本文应用相关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由于与劳动的数据之间相关性较高,检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本文放弃资本的产业间转移作为分析的指标。

二是关于TFP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在统计年鉴中并不能直接得到,需要通过总量生产函数进行计算而得到。假定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报酬不变、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则可以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

Yt=AtKt^αLt^β(2)

劳动力数据我们可以从统计年鉴上直接获得;对于实际总产出数据,根据统计年鉴上的一些价格指标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要说明的是资本存量的计算,本文借鉴张军(2004)的方法,自己经过计算得到浙江历年的资本存量(注:1978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根据1952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推算所得;1978

年的固定资本存量是根据1952年价格的资本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推算出来的现价资本存量;计算1978年价格的历年资本存量时本文采用了张军等人(2004)的成果,采用 9.6%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 TFP 。

通过对上式的 OLS 回归计算出了浙江的TFP,在对(1)式进行回归之前,验证全要素生产率与 L1 和 L2 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本文的研究很关键,本文使用计量软件 Eviews3.1 做相关性检验,TFP 和 L1、L2 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很高且为正,这说明TFP 与 L1、L2 高度相关;同时 L1 和 L2之间的相关系数也比较高,表明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得出,首先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快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可以促进浙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劳动力要素流向第三产业带来的生产率效应要高于流向第二产业带来的生产率效应。

因此,加快劳动力从传统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浙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外,从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析中我们得到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按照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制,生产要素由生产率相对低的产业部门向相对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可以产生高级化的效应,提高全社会的总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这个视角来看,加快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的倾斜具有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而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要高于第二产业,并且第三产业就业量越多越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嘉兴市 1999~2005 年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如表 1 所示:

表1 嘉兴市 1999~2005 年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

年份第三产业比重(%)序号

1999 36.1 1

2000 36.3 2

2001 37.0 3

2002 37.4 4

2003 36.6 5

2004 35.0 6

2005 35.8 7

根据表 1 的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G M( 1 , 1 ) 并预测江嘉兴 2006~2008 年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

表2 嘉兴市 1999~2008 年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比重的实际值和预测值

年份序号k 实际值(%) GM(1,1)预测值(%)

1999 1 36.1 ——

2000 2 36.3 37.0

2001 3 37.0 36.7

2002 4 37.4 36.5

2003 5 36.6 36.2

2004 6 35.0 35.9

20057 35.8 35.7

20068 35.4

20079 35.1

200810 34.9

从表 2 可以看出 , 用 G M ( 1 , 1 ) 模型预测得到2006 年、2007 年、

2008 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35.4% ,35.1% ,34.9% 。

由上资料所得,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度较高 ,且其增长率对 G DP增长

率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

重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的比重如果偏低 ,会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 ,从而制约

经济的增长;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还会影响第一、第二产业和整个经济增长效

率的提高。第三产业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

生产效率服务的 ,而且有的既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中间环节 ,也是其他产业提

高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影响第一、二产业以至整个经济

的协调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所以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情况应得到重视。笔者运

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第三产业比重的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并应用该模型对嘉

兴市第三产业比重进行预测 ,经模型检验 ,预测结果是合理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915368059.html,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作者:池洁 来源:《财讯》2018年第27期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由来已久,它的存在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甚至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是建设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别是城乡户籍裁度、城乡行政机构差异、农民致富渠道不足等。本文分析了二元体裁下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措施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差距有所缓解,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深层次难题,都同这个课题进程不快或者出现了某些扭曲有极大关系,根子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农业仍然是中国的弱势;消费结构上,农民仍然是中国第一购买力的群体;区域结构上,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洼地;收入分配结构上,农民工也依然是中国低收入阶层。若再谈到中国的知识结构、各种资源的配置结构等,都会发现农民工的影子,但其利益保护机制却总略于城市居民。 我国城乡二元結构的负面影响 (1)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贫闲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城乡二元结构负面影响的最显性表现。因为依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广泛、渠道多、手段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广阔的需求空间和较高的购买力来挖掘市场空间,获取特殊利益;而农村社会依然处于由工业化道路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科技知识落后,就业面狭窄,基础薄弱,乡村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本来购买力就低的农民无法通过在乡村社会内部广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的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不强,无法应对市场变更,农民走不出低收入的怪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2)阻碍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最初提出的二元结构,主要是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70年代以后,二元结构研究延伸并且拓展到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广大农村依然是工业革命以前的没有实现西方工业化的传统社会,农业部门主要依赖土地、使用劳动力生产;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却是殖民主义输入以后逐步进行西方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业部门主要依赖资本、使用机器和技术生产。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当传统社会引进西方工业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以往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于同质性的破裂而呈现出二元性。现代城市社会和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村社会和传统农业部门,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个人效用函数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的迥然不同。所以,在二元结构的社会中,社会矛盾的实质,在于工业社会及其现代性同农业社会及其传统性两种文化的冲突。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大体上构建了五大研究流派或理论模型,诸如工业化带动论、产业结构转变论、现代要素引入论、诱导技术变迁论、核心——边缘关系论等。 第一,工业化带动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课程论文 课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 班级 112020102 组员王宝贵王雨阳黄春成 彭昱玮陈世豪姜钦晓 指导教师田洪刚 时间 2014.1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这这种速度随之而来的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现状。这种经济现状被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为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反映城乡居民的就业、家庭收入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城乡居民就业差距 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村居民充分就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从表一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少于农村,而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多余城镇,也呈现出波动递减的趋势。从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可以看出负担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的负担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数据可能会让大家产生错觉,农村经济比城镇跟发达。但是,现今中国,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第一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的现代化方式和第一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农村从事的是收入低,收入期长的工作,而城镇居民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农村收入高的。所以,城乡就业水平从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一) 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 1.98 1.68 1.49 1.48 1.49 (人) 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 2.92 2.76 2.85 2.78 2.76 (人)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二元结构

历史和传统因素:1、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地理和交通因素1、地理环境和交通发达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成影响极大。2、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概括的说,一是从地区看,我国人口密集于东南,特别是长江、黄河、珠江、辽河下游和沿海地区,而西部的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四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其人口占不到4%。二是从地势看,全国6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河谷、盆地和浅丘陵,30%居住在400米至800米之间的山地,10%居住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三是从交通条件看,在公路、铁路、沿海、内河航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两侧人口较密,离交通线越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越稀,2001年数据,西部12个省区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0%,而其交通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的比重,铁路营业里程只有36%,公路只有41%,内河仅有19%。四是从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看,大中城市聚集效益好发展速度快。思维和决策因素至今我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国家城市化水平约15个百分点左右,其深层次思维和决策原因有二:1、农村现代化道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农业发展道路上始终存在着如何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制度和管理因素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有待我们去冲破和改革。产生城乡“两张皮”制度和管理因素大体上有三:1、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1)新中国成立后,户籍政策采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种制度与管理体制。。(2)从当前公安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点也能看出当初“左”的思维和决策的消极因素。2、对于城乡基础设(包括水、电、路、电讯等)分别建设与管理。3、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城乡不同的待遇。。二元结构的几个构成因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二元结构的特征:(一)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三)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城乡市场差距大。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建设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零售市场大多是露天的路边市场、河边市场、桥边市场、甚至是有市无场;二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1、从软件方面看,农村市场缺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有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极其薄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一些边远山区乡镇,没有国有商业企业进驻,许多基层供销社承包租赁给个人。乡镇以下商业网点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农民选择商品余地不大,商品售后服务也非常不方便;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权威的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市场法制观念淡薄,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流通秩序较混乱。2、从硬件设施来看,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一是交通不畅。没有通公路,农用汽车、拖拉机无路可走。二是供水设施跟不上。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自来水。多数地区严重缺水,靠接雨水和打井取水维持日常生活。三是用电成问题。农村供电普遍不正常,且电价过高,使许多农民家庭对于家用电器处于买得起而又用不起的尴尬境地。而少数不发达地区至今连电都没有。(四)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五)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就城乡的制度失衡来说,其核心制度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对立的格局,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劳动力资源因此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2)农业制度供给跌入陷阱。制度本身没有错误,只是由于有些核心制度的缺失而难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具体来讲,农业的核心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经济的问题(如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一体化等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 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 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 .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 言 ..................................................................... ..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 整 ..................................................................... .. (3) (一)产业结构概 述 ..................................................................... (3) (二)产业结构调 整 .....................................................................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 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 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 涵 ..................................................................... .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 化 (13)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特色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三农”问题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1、二元结构理论是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一种理论 2、传统农业的特点: ?劳动力剩余; ?资本短缺; ?技术停滞;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自给自足,农民逆风险的经营目标; ?生产规模小、不平等的土地制度。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核心: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城市发展必须的要素,农村的落后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不利于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 ?2、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大量的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素质也很难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 3、农村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现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 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 4、农村的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农 村的落后的贫困,常常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原因 ?经济底子薄弱;处于英美的封锁中;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导致了三方面的问题: ? 1.就业问题 ? 2.粮食/副食品的供应问题 ? 3.住宅问题 ?(二)制度原因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的制度: ?1、户籍制度——职业及生存空间固定化。户籍制度的形成以1958年元月【户口登记条例】为象征,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以法律形式认可、肯定和维护工农城乡差别: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3、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 比较分析研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 摘要: 在“十一五”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将随的上海浦东新区、珠江三角洲的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发展极。三大区域的增长极,依据各自的区域基础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所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将近六年,但在自身发展和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拉动上并没有达到如同浦东新区和深圳一样的高度。本文通过对三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特区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一、三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特征比较 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落实宏观调控的主线,更是反应了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向战略性选择。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替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的选择。应该说,无论是其产业发展经验还是教训,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经典的借鉴意义。 (一)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深圳年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6年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了深圳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特征具有如下特点: 1、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显 截至2010年,深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了%,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深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大物流的发展:2010年前三季度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标准箱,同比增长%;另一方面,深圳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业领域延伸的新趋势,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会展业等高端服务业。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本上与第二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甚至发展更快,产业结构演替特征正逐步显现。 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上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逐渐形成了机及外设设备、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培育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民营高科技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日渐完善,企业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主要体现在:①90%以上的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②90%以上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主要集中或来源于企业;③90%科技成果主要产自于企业。 3、产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突出 由表2可以看出,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10年,实现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万美元,进口总额为万美元。对外贸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 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小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小同。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小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2)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在经济方面,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而在社会方面,它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 (3)二元经挤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但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严重地滞后。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33 %,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和宁德两市地域相连,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均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同在2000年左右撤地设市以后,两市均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从产业变化看,两市各种要素资源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十二五”期末,丽水初步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宁德则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结构。 一、两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2015年,丽水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02.34亿元,少于宁德3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290美元,略低于宁德;城镇化水平为56.4%,高于宁德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8.3:45.6:46.1,第三产业明显优于宁德(见表1)。 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划分标准,人均GDP在4086至1261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高于1261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丽水和宁德人均GDP 同处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标准的中间水平。

根据国际上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指标判断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两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丽水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特征。 二、两市经济结构比较 (一)丽水民营经济相对发达。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 其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决定了经济的增长。丽水身处民营经济大省,在经济改革中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私经济已逐渐成为丽水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宁德所有制结构改革起步较晚,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成果,丽水私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的85.3%,有证个体经营户8.61万户,从业人员21.36万人。而宁德私营企业占比仅为52.0%,比丽水低33.3个百分点;有证照个体经营户6.43万户,从业人员17.25万人,均为丽水的八成左右。 (二)丽水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宁德。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2000年丽水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5.8:37.4:36.8,与同期宁德三次产业结构32.5:28.8:38.7相比,丽水第二产业比重占优,主要是工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宁德5.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丽水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到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9.3个百分点。而十五年间宁德第二产业变动最为明显,占比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提高18.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则分别回落15.5个和6.8个百分点(见表2)。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使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53年的37%上升到1957年的45%,增强了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工业原料、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大大提高。 三是1958-1960年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从1958-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重工业增长了2.4倍,而轻工业只增长了0.4倍,农业反而下降了15%。 四是1965-1978年以三线建设国防建设为中心,实行“以钢为纲”的方针。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靠牺牲消费来支撑。从社会总产值构成看,第一产业从1956年的

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精)

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有着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文章从形成我国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出发,提出了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经济特制的改革有所帮助,尤其是对目前我国较严重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二元结构;民营经济;制度创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就提出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应该逐步得到扭转。这使得我们对目前我国的二元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有其实际意义。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其特点是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以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鉴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独特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经济的重大影响,本文着力分析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并对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主导我国的工业化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其就业弹性较低(重工业的就业弹性一般只及轻工业的1/3),满足的劳动吸收较少。同时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实现我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必须要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众所周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2005年我国人均1703美元,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仅为29%,从业人员比重也只有 30.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和35%。以上两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进程。 (二)我国缺乏统一有形的市场体系,城乡市场差距大,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我国城市和农村市场体系和市场载体差异较大,全国统一的有形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形成。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城乡割裂,现有的消费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 从硬件设施来看,农村市场存在着的多种问题:(1)交通不便。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通公路,而“要致富,先修路”也只落实在口号。(2)基本生活设施缺乏。除了少数特别发达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自来水。主要靠接雨水和打井取水维持日常生活。电力的供应不足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农村供电普遍不正常,且电价过高,使许多农民家庭对于家用电器处于买得起而又用不起的尴尬境地。 从软件方面看,农村市场缺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商业网点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农民选择商品余地不大,商品售后服务不完善,市场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权威的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市场法制观念淡薄,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流通秩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本课概述 本课三目分别介绍了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经济出现变动的三个主要表现。其中“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主要介绍了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自然经济出现“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和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的趋势,这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等条件;“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企业兴起、发展、失败的过程,强调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目介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栏目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前途。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以指导阅读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理解它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辩证地评价其得失。 (3)掌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概况,分析其历史特征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文表格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与定量分析。 (2)通过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设问导入 著名诗人陶渊明给我们描绘过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社会中人们依赖怎样的经济形态来生活呢? 分析过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谁知道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主要有: (1)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总之,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正在日益被打破。 问题情境2:那么,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英国运茶快船“海上贵族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