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地位),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2)内容:①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权力)。②诸侯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义务)。

(3)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的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衰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衰落。

4、灭亡:周幽王无道,公元前 771 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四、东周(春秋和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荣时期: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二、甲骨文

1.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5、特点: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6、地位: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

亡国之君 夏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

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

2.口号:“尊王攮夷”

3、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背景: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七国形成:(1)韩、赵、魏三家分晋(2)田氏代齐(3)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结果: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是兼并战争。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实行变法。

2、目的:①根本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②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对老百姓最有利)

(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等

★★学习商鞅不畏艰难,不畏权贵,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性质:大型水利工程,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的主要思想家

1、老子:(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观点:○1顺应自然;○2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主张“无为而治”。(2)典籍:《老子》又称《道德经》

2、孔子:(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成就:①政治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

②教育思想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

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2)典籍: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影响: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孙武: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

二、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4、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老子(辩证地看待问题);孔子(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墨子(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庄子(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韩非(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 3 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学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学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学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 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 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附答案)(2)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 卷(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 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 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 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 4.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5.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6.《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7.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8.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9.“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 作者姓名:伍鼎煜 备注 一、教案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 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 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 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案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 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 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 (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 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 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 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4)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商朝。 (公元前1046年被周灭亡) (5)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启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 次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 3.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 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 8.“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 9.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10.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 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 C.认识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 D.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内涵 1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周文武,称三 王。夏传子,家天 下。四百载,迁夏 社。汤伐夏,国号 商。六百载,至纣 亡。周武王,始诛 纣。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 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 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 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了统治范围。(5)弊端: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主备人:林显华备课时间: 教学札记【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 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②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 作用。 ③情感与态度: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 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 2.西周重要的制度:分封制、礼乐制等。 【预习导学】 1.启继承王位后,从此代替了。 2.我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4.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还进一步实行,发展并完善了古 代。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使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是在 ()继承王位后。 A.尧 B.舜 C.禹 D.启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8.我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9.商朝和西周的疆域远比夏朝时广阔,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国家。() 10.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课内研讨】

(一)导入:播放《封神演义》片断 (二)问题探究: 1.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2.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 差异? (三)师生共评: 【当堂巩固】 1.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 2.商朝的()发达 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青铜铸造业 3.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A.楔形文字 B.甲骨文C.拉丁文D.象形文字 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鱼面网纹盆 D.狮身人面像 5.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记录和反映了夏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D.甲骨文上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 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7.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宗法制 8.周朝通过()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A.分封 B.宗法 C.礼乐 D.均田 9.西周后期,政局混乱,西周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771年 B.公元771年 C.公元1600年 D.公元前1600年 【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

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回首几千纪,我们不能不感叹贵族们何以如此孜孜以求?我们仅从多数有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其铭文结尾无不铭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祈愿,他们期望权力、地位、荣耀能像青铜一样永世长存。遗憾的是商代的青铜器为周的诸侯瓜分刮去了族徽与名号;周的重器被秦人熔铸了“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相当多的出土于周原的窖藏,从埋藏的杂乱无序可见,贵族们逃跑时的仓惶。那些部族与家族“宝用”的器物,终成为全社会的遗产。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5.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7.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 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卷(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指 A.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B.促进了土地国有化 C.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D.使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 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 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 5.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1.2《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习题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商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古代文人尊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西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人物是() A.老子B.孟子C.墨子D.孔子 7.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相吻合的是:() 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竞争创新 D.效益原则 8.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膑兵法》B.《孙子兵法》C.《春秋》D.《尚书》 9.战国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0.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标准的思想家是孟子()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1.代表韩非子提出“法治”,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二.问答题

1.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BC 6-11 DBBDAD 二.问答题 1.①齐国盛产食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②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 ④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攻灭一些小国。

早期国家与社会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课程标准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甲骨文、夏的建立)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三代的文明。合作学习,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代代表性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 (一)、材料分析,导入新课 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夏商周的内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三字经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于三代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探究,完成表格 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 朝代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 史上的地位 夏朝 商朝 西周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以《三字经》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读经知史,通过“走进夏朝”“走进商朝”“走进西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 (2)本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会得以提升。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三字经》、图册等),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学生视野,理清思路,方便理解。 2.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本课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注重教师的主导,学生质疑发挥不多,同时礼乐制度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在本课时中涉及不多,削弱了其作用。

201x年中考历史复习 第一讲 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练习

七年级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讲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远古居民与原始农耕文化 1.(xx·东营)与“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使用天然火”“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相关的远古人类是(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xx·怀化)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D)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xx·无锡)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C)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命题点2分封制 4.(xx·连云港)为巩固“普天之下”的王土,西周统治者实行(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 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 ..说明(C)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命题点3商鞅变法 6.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B) A.管仲 B.商鞅 C.秦始皇 D.北魏孝文帝 7.(xx·泰州)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B) 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8.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B)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9.“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C) 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目的 C.商鞅变法的作用 D.商鞅变法的经过 10.“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B)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11.(xx·沈阳)“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他是一位终结者,又是一位开拓者。在他这里,我国部落联盟局面结束,早期国家产生。”材料中“他”是指( ) A.炎帝B.黄帝 C.尧D.禹 2.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其中与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东周B.商朝、西周 C.秦朝、西周D.秦朝、东周 3.(2019郴州)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 4.历史学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亲、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加快了周朝人口增长 C.以血缘关系为唯一依据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5.学者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

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周朝王室的衰落B.铁犁牛耕的出现 C.礼乐制度的崩溃D.宗法关系的疏远 6.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 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与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一、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 二、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中的社会思想 (一)原始宗教中的社会思想 (二)巫觋文化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三)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 社会思想的产生 关于宗教的认识 原始宗教 ?从原始宗教的本质看,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的宗教,除了崇拜鬼魂以外,还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占卜 巫术等,崇拜对象非常广泛。 图腾 图腾崇拜是氏族制在宗教观念的表现,它以无形之手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从事社会生活,对氏族起着巩固的作用 巫术 ?巫术就是原始人通过模仿自然万物而获得支配力量的重要方式。 “绝地天通” 巫是专职从事人和神之间交流活动的人。当初他们绝地天通的初衷,就是要造成这种不平等。 第二节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思想 ?一、古神话传说的本质 ?二、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观 ?三、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 古神话传说的本质 ?在本质上说,神话也和别的艺术一样,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远古时代劳动人民 根据自已在劳动过程中的具体的感受和欲望需求,创造出各种神话。 ?因此,神话的产生并非出于人类的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 古代神话中的思想 ?这些神话说明,原始人在同大自然和其他生物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而有作为“人”的 自豪感。 ?说明自己是“神”创造的并与神相似,在天地间有着特殊的地位。 ?表明当时人有了“人能胜天”的思想萌芽。 ?神话还歌颂了战天斗地的英雄们的崇高品质。 古代神话中社会思想的特点 ?第一,它是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的; ?第二,它是各不相关,没有系统的; ?第三,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 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 ?第四,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地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