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点1.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时期的统治措施是:①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农桑;③提倡节俭;④重视“以德化民_____ ”

知识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3.东汉的统治

公元九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

一、精挑细选,了解历史

1、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A )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

2、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C )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3、2011年4月,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你知道我国古代的

最高学府是(D -)

A.大学B.儒学C.郡国学D.太学

4、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于(C )

A.春秋B.秦朝C.西汉D.东汉

5、七年级新生王刚同学想了解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情况,你建议她观看(D)

A.《封神榜》B.《秦王李世民》C.《康熙王朝》D.《汉武大帝》6、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B )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

二、思考领悟,以史明今

阅读下列材料:

“田地悠悠,人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实现治国蓝图:推恩令,妙削王国势力;重法制,强化监察制度;尊儒术,罢黜百家学说;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击匈奴,施德治国安邦……功过是非,千秋评说,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段传奇。《史记》对汉武帝的评价:“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义安。”《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秦皇汉武在思想控制方面有类似之处,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两人在思想方面的措施都是为了加强控制。汉武帝时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主要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作用。认识:统治者制定政策要为民着想,注意发展经济发展国力。

三、课堂检测·基础巩固

1、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下列哪位人物的建议( D )

A孔子B李斯C韩非D董仲舒

2、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民族。儒家思想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开始于( C ) 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3、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它是( B )

A大学 B太学C书院D翰林院

4、公元纪年法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我国也采用,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C )

A夏朝B秦朝C西汉D东汉

5、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B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削弱诸侯国的势力D建立太学

6、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百家”是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道家和墨家

D、法家和兵家

7、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者是B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8、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A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斥异己

C、平定叛乱

D、加强诸侯国的权力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是中国古代的哪四位统治者?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2)“秦皇”和“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做法?

秦皇:焚书坑儒

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在政治和教育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教育上: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15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编号:015

探究一:航海壮举,友好往来 材料一:[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来源:学科网]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敕郑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1)材料一“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探究二:抗击倭寇捍卫主权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从材料中可感受到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2)简述其主要事迹. 【当堂达标】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②船舶种类齐全③装备先进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 、郑和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4、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习题选练 1.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A)

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 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 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8、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9、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年,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 印刷效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内容标准: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 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明朝建立的概况(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3)靖难之役的背景、斗争双方、结果(4)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迁都北京、削藩、设立东厂。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 一、明朝的建立 1、社会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大规农民起义。 2、明朝建立: 年初, 以应天为都城,改称 ,称皇帝,建立明朝,他就 是 。 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行政机构:(1)措施:①地方: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分管民 政、邢狱和军政。②中央:废除 ,撤销 ,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 负责。 (2)作用:全国 ,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2、设立特务机构—— 。 (1)职责:兼管对臣民的 。(2)地位:由 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 约束。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1)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命题:只在 范围内命题。 (3)答题:①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 。②答卷的文体必须 使用“ ”。 三、靖难之役 1、背景:(1)明太祖分封的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2)建文帝下令削藩。 2、概况:燕王朱棣打出“ ”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3、结果:燕王朱棣胜利后称帝,他就是 。 四、明成祖加强集权 (1)迁都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继续执行 ,进一步强化君权。 (3)增设特务机构 ,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的 设置,是明朝 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明成祖 材料二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探究思考】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初采取的哪些措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到达地区等相关史实,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认识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4.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究导学】 【基础梳理】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 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威 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 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1)起止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2)远航次数:________次。 (3)到达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 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装载物品:_________、瓷器、________、________、金银货币等。 (5)物品用途: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双方互动:郑和及随行人员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4.地位:________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合作探究】(1)上图是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发行的纪念邮票。你知道是哪位皇帝开始派郑和下西洋的吗?其目的是什么?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郑和远航了几次。郑和率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3)郑和远航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 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2)分组讨论:手工抄写、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哪种好为什么 【随堂练习】: 1、四大发明中在汉朝出现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2、发明了“蔡候纸”,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 A、祖冲之 B、蔡伦 C、贾思勰D顾恺之 3、指南针最早叫“司南”,它出现历史():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战国( 4、四大发明中,为发现南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聚焦】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⒊《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走进作者】 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初一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范文整理

初一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导学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 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点2 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______________》,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______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________”,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_______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知识点3 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________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部________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_______到________ 年的史事。3000时约.

知识点4 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______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_____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________。创始人是 __________,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_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_______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昂贵,不能广泛采用D

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公开课导学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 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 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 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 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河北省石家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观沧海》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观沧海 课题观沧海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提升展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人 学 习目标1、记住文学常识,并能准确背诵诗歌 2、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环 节 预 设 1、导学2分钟 2、读学20分钟 3、研学10分钟 4、展学13分钟 读学一、知识链接 1、五步学诗法:即学习诗歌的几个主要步骤和方法,具体为诵诗文,解诗意,析诗境,赏佳句,悟诗情。 步骤一:能够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诗歌诵诗文 步骤二:能够解释诗的意思,知道每句都在写什么解诗意 步骤三:能够分析诗的意境,从大的方面把握诗的情境析诗境 步骤四:赏析佳句赏佳句 步骤五:能够结合背景,感悟诗的情感和主旨悟诗情 2、曹操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三曹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 3、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兵东征,打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曹操跃马扬鞭,登山临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 二、读学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东:名词做状语,向东。②以:连接动词“临”和“观”,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何:副词,其强调作用,可译成“多么”。④丛生、丰茂:都指长势旺盛。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⑥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⑦歌:诗歌,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 诵诗文: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将重音和停顿标注在诗中。解诗意: 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导学案(有答案)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课标要求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分小组搜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出一期板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排版方式,优越性,发展过程等,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及向世界传播的情况,进一步了解中华名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知道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到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在橡皮或橡皮泥上刻字,体验雕版印刷的过程、利弊,从而认识活字印刷术的优势;通过收集身边涉及指南针、火药的用途,认识四大发明的广泛用途,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阅读课本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相关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并学会列表归纳;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路一带”进行对比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国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立志奉献、勇于创新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服务社会;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形成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初步认识;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发达的中外交通。 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情景导入播放“NBC转播的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师:英国科学家培根说:“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何理解培根的认识评价,学习完本课就会有个明确的答案。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 :(1)发明:我国在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发展:辽、宋、西夏、金时期,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局限:雕刻版,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成本高、利用率低. 宋太祖时官府刻印《大藏经》,共耗时 12年,印刷完成后,13万块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时的匠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石蜡、纸灰等,将烧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它的两大创新:变死字为 , 变死版为。 (毕昇的活字印刷)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高效快捷成本低 (2)发展:元代科学家在《农书》中对技术作了总结创新,发明了。元朝中期,出现了印刷。 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印刷,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他被称为“当代毕昇”。 3、传播与影响(1)传播:13世纪传入,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2)影响:降低制书成本,加快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 (1)发明:①司南:战国时人们利用制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司南的形状像一把汤匙,放置在铜制方形地盘中,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司南在光滑的铜盘中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匙柄就指向南方。②罗盘(指南针):宋代开始用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于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人们把这种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 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2)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南宋时,海上航行完全靠指南针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十五 三峡 第2 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五三峡第2 学时 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句,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通过诵读,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背诵课文。 2、读文思考:文中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 会用词简洁精当。) 4、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 解。 二、课堂探究: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之美。(分别从山和水的角度去概括) (二)学生组内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畅读全篇,领略美景。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 章整体布局妙处。 1、划分课文写作层次,并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引导学生 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 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从山、水、春、秋等角度考虑) (三)学生组内交流 (四)学生组际交流 (五)拓展延伸 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材料。 三、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修订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 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 序号:27 第24课活动课 从设计历史示意图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教法设计】 1、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复习巩固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法指导】 1、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理解认真设计示意图。 2、积极通过课堂展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结合个人实际,活学活用,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活动内容】 以历史知识为依据,画出知识结构示意图;拓展思路,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学会在复习中化繁为简。 2、通过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形象直观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活动要求】 1、让学生尝试设计示意图(应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形式活泼) 2、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活动过程】 1、学习认识什么是示意图,它有何特点(见课本) 2、设计尝试:(任选其一) (1)设计“北宋至清的朝代顺序示意图(遵循时间先后顺序,符合地理方位位置,把辽、夏、金与北宋、南宋的关系)”

相关历史知识:北宋,960年建立;西夏,11世纪前期建立;金,12世纪初期建立 南宋,1127年建立;元,1271年建立;明,1368年建立;清,1636年建立(2)设计“清朝疆域方位示意图”(以中央政权为中心,表示疆域四至) 相关历史知识: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 3、除了课堂、课本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独立思考,并列举出来) 4、选取几种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并展示给学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总结】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我们了解到的这些方式、方法:历史示意图、历史口诀、谐音记忆、图片、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等。由此可见,历史的内容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 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 衰落:明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三、新课导引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比如,印度 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印度 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述都是郑和 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 传教土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顰(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_(全册)

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隋朝大运河。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独立试航 (一)南北重归统一 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陈。 4、隋文帝改革 (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在位时开凿。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两千多米。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二、知识拓展 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1)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

能性。(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 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A、重新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 C、创立科举制 D、开通大运河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5、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6、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的历史贡献邪恶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7、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临安 8、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C、方便到扬州游玩 D、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