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

从一战后德国的社会状况看纳粹夺权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类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场灾难的发起者——德国纳粹成功的在本国夺取政权使本已错综复杂的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爆发,将全球性的战争从有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大多数人不愿看到的结局。然而纳粹在德国的掌权并不是偶发的,它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作的一些尝试性分析,以求对二战爆发的根源有进一步的认识。

㈠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情况及政治危机

一战前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协约国的胜利及同盟国的战败,国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格局被打破。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加剧了原先就已存在的社会危机。这些首先从经济上显现了出来。

从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中期,德国的经济虽然有过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是处于动荡不安中的。二十年代初,作为战败国,《凡尔赛和约》中苛刻的赔款协议无疑使在战争中经济已严重受损的德国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债务包袱。在鲁尔危机中,由政府发起的“消极抵制”直接导致了大量工矿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德国的经济再一次雪上加霜。道威斯计划实施以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经济实质已完全陷入了崩溃的状态。此后,在美英贷款的帮助下。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在1929年4月达到顶点。而同时国际上对尚在讨论中的杨格计划的担忧使外国资本开始撤出德国,使建立在外国贷款上的德国经济在1929年夏就进入了萧条。另一方面,此时以垄断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已取代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而各国政府的思维仍停留在19世纪,造成干预不力,是在发展生产率的同时忽视了购买率低下这一客观事实,加上银行系统的不完备,最终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卷入其中,1930年以美英贷款为主的外国资本大量撤出使德国从萧条很快陷入危机,从此经济再度一蹶不振。以德国经济最低点的1932年与危机前的1928年相比,生产资料生产降为50%,消费品生产为78%,国民收入指数降为62%,出口额从123亿马克降为57亿马克,几十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失业率由7%升为30.8%,失业人数多达600多万。国库黄金储备比1929年减少了4/5。1932~1933年农业收入只有1928年全年的40%,农民大量破产,农业工人大量失业。[1]

在危机的打击下,德国社会剧烈动荡,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工人罢工从1930年的366次增至1932年9~12月的1100次。农民运动的主要目标则是反对高额赋税和强行查封、拍卖。而这场大萧条正是促使希特勒政治命运变化的直接、首要的原因。[2] 纳粹运动能奇迹般的发展壮大,与此不无关联。

经济危机出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危机中德国政治的最大变化是左翼和极右翼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以纳粹党为代表的极右翼实力大为膨胀。在德国进入萧条和危机后,希特勒等纳粹党领袖就以“社会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宣传来欺骗小资产阶级、青年和失业者,以保护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以及解决失业的纲领去争取他们,使大量对社会民主党不满的群众加入了纳粹运动。

面对经济危机,魏玛政府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及粗暴发展“生产合理化”,导致德意志社会由“多元化”向“碎片化”发展,并导致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危机和广大群众安全保障的全部丧失。社会民众的财产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政府的威信也因此大打折扣。[3]

作为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在应付外来压力条件下实现全国各种政治力量妥协而建立

的魏玛政府,面对极右翼势力对共和国的挑衅,其创建者和主持者——社会民主党中、右翼也表现得异常保守和懦弱。由于德国并未经历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还无法深入民心,帝国时期的专制基础并未受触动,军国主义的政治地位仍得以保存,这些因素仅仅是由于革命的不断发生,尤其是战胜国的压力才处于抑制状态,而经济危机的时机与纳粹运动的相互需要使他们得以复生,最终成为法西斯专政的重要支柱。另外,当时政府中最不民主的因素是反民主军队的存在。德国军队本质上是反民主的,充满着普鲁士精神,他们非常乐于看见右派上台。一战失败后,军方几乎阴谋般的将战败的责任推卸给政府,使其背上了看似不败而降的黑锅,而这同他们外交上的失败——接受凡尔赛条约一起,使其成了很大一部分的国人鄙薄甚至仇视的对象。

从本质上看,这些共和国缔造者骨子里“软弱且和德国其他阶级一样,惯于向确实不疑的旧权威卑躬屈膝”。[4]由于害怕社会革命,他们在宪法48条规定“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就是为统治阶级随时剥夺宪法所规定公民权制造了宪法依据。由于议会是政党垄断,其很快就成为各政党的聚会而不是议员代表的会议。因此当纳粹党人增加时议会就会丧失民主作用。而在共和国当中,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久统治阶层,包括容克地主、大垄断资本家、旧文职官员、大学教授和旧军官团等,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仇视共和体制,并满怀复仇心理。[5]与专制联系密切的统治阶级为摆脱危机,镇压革命,也日益倾向抛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在他们看来,希特勒比社会民治党的危害要小得多,因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法西斯主义。可见,社会民主党既无意志也无能力来捍卫共和体制。

㈡一战后德国的社会思潮

德国战败后,军国主义、普鲁士专制主义、德意志民主沙文主义及反犹主义的思想不仅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而且在社会危机中得以广泛蔓延,并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关于有助于纳粹兴起的德意志主要思想传统,首先应当注意的是30年宗教战争的惨祸造成的种种历史状态,(特别是大部分德国人异常保守和懦弱的政治文化心理)它们使18世纪启蒙运动在德意志远未取得象中西欧其他地区的那种成功。德意志思想拒绝了“普遍平等伦理”。[6]这一思想大动态的主要表现就使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泛滥于德意志的浪漫主义潮流。它将文化生活看作是决定民族的本质因素,看作一种统一力量的表达,使其发挥特有的“浮士德动力”。其实质早于逆反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它对理智的推崇,反传统的科学和功利倾向以及它的进步主义信念。浪漫主义思想迷恋死亡、崇尚神秘、颂扬暴力。[7]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新泛起的形态中,更可以看到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反民主的强烈倾向。它在政治上的登场曾推动了德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克服了德意志地方分裂。同时它又是现代化危机的产物,用向社会个体介绍身份上的同一性来回答现代进程及压力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浪漫主义是一种由于行为标准、理性化、经济主义、个人主义、毁灭历史的未来主义进步主义,抽象的普遍性等带来的现代化压力的产物。[8]在外部因素的压力下,其固有的种族主义成分,汇集到现代法西斯运动的潮流中。

而在二十世纪的“社会大裂变中”,客观世界以比主观想象的行为模式快得多的速度变化着。伴随着德意志快速工业化的成果一起来临的还有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现代阶级的形成和阶级斗争。德国资产阶级在没有来得及从政治上战胜容克贵族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工人运动的挑战。在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厌恶和对工人运动的恐惧中,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控制问题提出来了。“强有力的国家当局,是能够使个人赢利追求的结果和谐的协调起来”。[9]这种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确切的讲,促进的只是一种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发展起来。助长了一种“阶级和谐论”,强调普鲁士美德和纪律化的容

克贵族——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不仅早已在政治制度现代化与传统专制体制决裂的前景中猜测到了对他们等级特权地位的威胁,而且也是在这种“共同体”的意识形态中,看到能为他们现存统治权力的凝固化服务功能。利用这种无阶级论不仅能为这个受到阶级斗争振动的统治集团提供一个舒适的枕头,而且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掩护下,他们也能减轻令人头痛的阶级斗争问题的打扰。当然,这个统治集团同时也在那些充满担忧的老中间等级身上找到了支持。

早在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时,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本身才真正诱发起来,一方面它包含了占上风的文化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思想潮流,另一方面,正是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潮流,造就了现代德意志的民族意识。而从大的历史背景看,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民族国家不仅滥用民族主义的能量,更使之走向极端。这种意识在一战后的德国之所以能不断获得市场,之归于魏玛时代的艰难岁月。

首先,这个民族在战争中的失败,对于不明军事局势而听信最高军事当局战胜宣传的广大群众,是普遍感到意外的。战争以及“1789年法兰西思想”为基础的魏玛民主制的建立,使这个自拿破仑战争以来从未吃过败仗及数百年以来一直与王朝发生着密切联系的民族,在社会心理上一次性失去了中心基准点。民族意识的价值观不能适应这种文化。“战败是背后有人捅刀子”的理论能迅速从右派圈子中蔓延并在社会中广为传播,战败的责任被推倒犹太人和犹太化的社会民主党身上。[10]正如前面所述,帝国经济发展使其不易察觉的福利制度的运行结构中的固有基本矛盾,在大危机年代清楚的暴露了出来,政府却依然显得无力。因此“当民主主义被排挤到政治边缘上去的时候,当坚持传统的世界观的保守主义再也无力控制现代化社会的尖锐矛盾的时候,当坚持新现代性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为部分失业工人所接受时,唯一还有可能跨越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区别和矛盾的政治信仰就只剩下民族主义了,因为民族主义的信仰者可以是来自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政治派别的任何人。”[11]

因此,当这场社会心理上的损失和经济灾难与西方民主国家也即战胜国所强加在头上的“凡尔赛民族耻辱”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满的情绪就成为共和国时代自始至终唯一得到不断发展的东西,而在大危机中获得了加倍的膨胀。而民族情绪越是膨胀,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就变得越是强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的“民族革命”才获得它日益发展的感召力。

这种寻求内部一致性的需求本身有着一种在外部寻找对立物的倾向。马丁·路德时期,其翻译的《圣经》加速了德国人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时也在大部分是文盲的德国人中培育了日耳曼主义,当时就带上了反犹的色彩。由于路德本人是一位激进的反犹主义者,其通过布道把这种情绪传播给了德国民众,这样,德国民众逐渐将勤奋、盲从、狭隘、严于律己和狂妄自大等优缺点融于一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易受反犹煽动是他们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战后期,随着战争胜利前景的动摇,民族主义者所鼓吹的“内部更加一体化”,导致了这种发展趋势。而德意志人越是“德意志化”,犹太人就越是“异体化”。因为唯有将不利的战争局势归罪于“混入内部的敌对种族——犹太人的破坏,才能安慰受挫的民族自尊心,才能再度鼓舞起民族的战争、士气,也才能证明德意志民族本身是不可战胜的。

从现实社会来看,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及一战后疆界的变化产生少数民族的问题,犹太移民纷纷涌入德国境内,激化了德国社会中本已很激烈的竞争,而使民族优越感强烈的日耳曼人最不能接受的是犹太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反犹的心理更加强烈,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反犹运动唯有通过与独裁政治直接发生联系的民族主义才能维持,这就必然导致其向右翼极端势力靠拢,最终不可避免的与正在发展的法西斯主义合流。

同时德国社会中,还长期存在着军国主义,它与纳粹对外寻求“生存空间”的理论

相结合,对于没有经历民主革命又处于逆境中的德国民众来讲,无疑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

㈢以战后德国社会中间等级的心理状况

纵观纳粹在德国夺取统治权建立专制的经过,德国民众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德国社会中的中间等级的亲身参与对纳粹在短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并最终掌握政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德意志中间等级泛指处于以工业大资产者、农业大地主、贵族权力精英为代表的社会上层和以工人为代表的社会下层之间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其中包括独立经营者集团、职员阶层、官员集团与知识分子等阶层。作为社会中间阶层,他们普遍具有这种心态,即不仅以对容克贵族、工业大资产者奢侈豪华的羡慕、嫉妒以致怨恨中产生“向上爬”的欲望,而且从他们相对于产业工人的优越地位产生出强烈的自傲感,以及一旦竞争失败后可能落入无产者行列的恐惧与担忧。一方面,在传统权力精英推行的现代化进程中,他们本身受到了等级上的歧视,因而对这个权威国家总是表现出厌恶、反感或不满,另一方面,权威国家在政治安定上发挥作用又是他们生存所需的。[12]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概括的那样,“他们往往具有这样的社会性格:渴望服从,又向往权利”。[13]在对权力的向往中,它通过对另外两条明确路线的厌恶来体现自身:一条是关系到大地主和大资本切身利益的右翼保守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代表产业无产者利益的社会民族党左翼共和主义路线。其最初的行为载体是一批出生于中间等级家庭的青年大学毕业生,他们深受传统的保守意识的影响,追求自由放任,喜欢群体生活,害怕孤独,甚至甘心置身于对人生自由有强制的团体中。崇拜由平民脱颖而出的人物,同情失意英雄是青年人常有的心态。然而同时他们尚缺乏对历史和社会总体的全盘理解,当时代大潮涌动时,他们易于迷乱。在当时既有在一战中扛过枪的人也有在《凡尔赛条约》令人沮丧影响下成长的人,他们常常感到失意和压抑,追求失意中的奋起。因此在他们之中弥漫着如醉如狂的情绪。经济危机、黯淡的就业前景和对其社会地位的危机感使许多大学生纷纷加入普遍带有极端国家主义及反犹倾向的大学生联合团体。他们的可导性及政治易被操纵性使纳粹思想轻而易举的征服。

当然,青年仅仅是德意志中下层民众的缩影,随着魏玛时代社会危机的加重,中等阶级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1923年的超通货膨胀将其多年的积蓄一扫而光,如果说1924~1929的相对稳定给他们带了一丝希望,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其努力付之东流。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使中间等级整体性陷入全面破产。“就连学者阶层也成为人们用半同情半厌恶的目光来看待的一种人物形象了。”[14]与此相关的是其社会声望和权利也一落千丈,甚至无力作为自己子女经济上的支持人,并最终导致他们获取安全感的最后堡垒——家庭作用的毁灭。在国内,自由竞争最多只经历了50年时间,便立即出现国内市场被完全垄断的局面。将“向上爬”的希望寄托于海外扩张的中间等级,在世界市场被瓜分完毕的严酷事实面前,毫无困难的成为了德意志帝国时代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而外部一战的失败及《凡尔赛和约》意味着通过向外扩张来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遭到了迎头痛击。尤其是《凡尔赛和约》剥夺德国1/7的国土和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使中间等级的发展余地变得比过去更小,限制军备的规定,使军队人数骤减,数百万中等阶级的年轻人“入伍从军谋求政治生涯”的梦想被击的粉碎,他们既不想又不能够适应战后生活的困境,但作为脱离原有社会环境的人,已经难以找到退回的归路,大多数成为失业者和社会边缘者。因此,当战胜国强加的民族耻辱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经济灾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自然的将个人痛苦与国家、民族的耻辱联系了起来。

在对待民主制的态度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成员一开始就对此表示出怀疑、反感。而那些1929年以前对民主制还抱有一线希望的人,当贫困化的威胁在大危机向他们再

度袭来的时候对魏玛政府的信心已经完全丧失。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无产阶级化并不能导致他们与马克思主义者共命运,因为马克思主义意味着扫荡中间等级所拥有的一切特权,这个成员复杂而分散的社会中间阶层害怕“会在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与有组织的工人磨石中被碾碎,因而极力寻求一场能替他们鸣不平的、统一的新政治运动”。[15]这场政治运动只需完成与帝国时代的右翼激进主义政治路线接轨,就能争取到德意志中间等级各个职业阶层中的绝大部分人。因为此时支撑他们生存的安定因素、财产、家庭、民族自豪感受到了强烈的振动。“他们便极力在政治领域寻求激进的新独裁主义的解决手段。”[16]

从本质上看,在工业化时代一个中间阶层充分发展并健康发展的社会,才是最稳定的社会。但在德意志,传统权力精英统治的干预性国家关注的只是大资产阶级与大地主的利益,却使中间等级长期处于不发达、受挤压的状态,现实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场内部的加速分化,因此在现代化全面危机的魏玛年代里,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仍然不能真实的理解和适应这个工业化社会。陷于没落中的中间阶层相信唯有通过强调“民族”思想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德意志中间等级通向纳粹运动的道路终于被勾画了出来。“为实现前工业时代的社会健康理想终于在这场‘反对阶级斗争的斗争’中释放出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侵略能量。”[17]

㈣德国纳粹的上台

众所周知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与多数人一样,他并未能摆脱灾难性的经历。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其于1919年加入了德国工人党,即纳粹的前身。最初德国工人党仅仅是一战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许多民族主义政治文化小团体中的一个,尽管成分复杂,但其中仍不乏数量众多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中间等级青年。一年后,希特勒将该党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运动由此正式兴起。

1920年2月,纳粹党采用了由该党理论家弗雷德·弗德尔起草的25点声明,作为党纲,其中系统阐述了反犹太主义的基本种族哲学,提出了恢复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农民的繁荣,以及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等主张。1923年11月,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政变”,虽然失败,但他却成为全国关注的人物。其本人也从失败中清楚的认识到夺权的时机并不成熟,只有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才有可能一步步达到掌握政权的目的。此后一方面他对大垄断资本家积极靠拢,寻求靠山;另一方面开始注重收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寻求出身背景经历与自己相差无几的社会中间阶层的支持。

希特勒不仅自身是一位对种族主义、军国主义的教条最坚定的信仰者和维护者,还是一个疯狂的政治鼓动家和演说家。他用歇斯底里的语言煽动听众的感情和狂热。其国际政治观的核心及日后纳粹疯狂侵略的动力是“生存空间”论与日耳曼种族优势论的合体。“纳粹运动必须奋力消除在我们的人口与地盘间不相称的状况,后者即是强权政治的基础,也是食物的来源。”[18]其向民众鼓吹德国这个创造雅利安种族的核心,不仅要求民族原有的疆界完整,而且要超越“种族的核心”地带,以强力发展生存空间:向东反对低等种族斯拉夫人,在内部反对被宣布为“头号世界之敌”的犹太人,甚至将其魔鬼化。按照希特勒臆造的神联系,布尔舍维代表了犹太人的完全统治,西方自由民主则是由于犹太人在其中主导影响而成了其向布尔舍维主义预备阶段。可见,纳粹在极力推行反犹宣传的同时,带上了强烈的反共色彩,将五花八门的反共反犹种族主义和法西斯注意的奇谈怪论统统拼凑到了一起。

面对社会危机愈加尖锐,纳粹就越感到自己上台接管权力的时机越近。尽管他们从意识形态上看是一群激进的反现代主义者,但又是一群可怕的“实用主义者”,从不拒绝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达到他们的空间目标。[19]他们利用最先进的宣传工具,狂轰乱炸式的宣传,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经济上,他们甚至提出采用国家干预去试图缓解经济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二)确立以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竞争秩序由政府负责规范的市场管理体制。 在经济活动中,德国一直信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并实行有序的市场竞争,尽可能地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经济活动;同时,在需要时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干预。这个“尽可能+需要时”,可以说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其实质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德国在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既反对国家操纵主义,也摒弃自由放任主义,力图走出一条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其主要做法是,一方面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按照供需状况,通过竞争来自由地进行决策,尽可能地在政府规定的游戏规则下,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一切经济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鼓励和规范竞争秩序,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折扣法》、《商标法》、《专利法》、《关于附加赠送物品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另外,还成立了联邦卡特尔局及其分支机构专门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这种在规范的游戏规则下,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既经济又民主的高效率的经济制度。 (三)确立独立的金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的金融管理体制。 德国中央银行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制度和体制机构上的保证。在法律方面,中央银行应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负责货币发行;中央银行有责任向政府提供货币政策问题的咨询和信息;政府必须邀请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讨论有关货币政策;政府有权参加中央银行委员会会议,只有建议权,但没有表决权;中央银行有权参加政府的财政计划委员会和行情委员会会议,但也没有表决权;在挑选中央银行领导成员时,政府有建议权,从而可以施加一定的影响。此外,政府和中央银行共同通过“联邦信贷业监督局”,对整个银行体系进行监督、控制,保证储户存款安全和银行正常业务,并监督银行活动不损害国民经济利益。在机构方面,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中央银行委员会,中央银行委员会的执行机构是联邦银行管理委员会,它负责同政府、信贷机构、外汇和公开市场有关的业务。联邦银行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由政府提名,经过中央银行委员会范围内的听证,最后由政府总统委任,任期八年。中央银行委员会所有成员任期均为八年,大大超过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的一届任期,其目的是使中央银行不受政府更迭和党派关系的干扰,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海口社会经济状况

一、海口社会经济状况 海口市城市特征 海口又称椰城,是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省的省会,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陆地规划总面积1304.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0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设秀英、龙华、美兰、琼山四个县级市辖区。属于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95.7毫米,平均日照1881小时。 发展规模 人口发展规模: 2010年,总人口180万—200万人,其中主要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 。 主要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010年,建设用地12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5.8平方米。经济发展阶段目标: 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 城市规划特色: 三多——多元化、多中心、多组团;三城烘托——水城、花城、林城;三低两高——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低人口密度、高绿化率和高环境质量。 经济特性 经济弱资源强省的省会城市; 城市支柱产业分散,经济总量基数小,发展速度较快,但绝对值不高; 外地消费影响和左右本地市场,市场不规范; 海南旅游中转站,中心城市潜力挖掘不充分; 主城区建设用地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中强: 强化与完善中心组团建设,充分利用空置地,提高集约与规模效益,改善环境。 西拓: 鼓励中心组团建设的西向拓展,注重长流组团、老城组团的专业性开发和规模积聚,积极培育长流组团的产业增长点。 东优:

选择恰当时机,择优开发项目,有选择性地开发江东组团。开发要注重开发品质而不是开发的规模,优先考虑人口密度低、土地开发价值高的项目,注重与环境协调。 南控: 控制城市向南发展,保护城市生态屏障,确立生态发展底线,注重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着海口市城市功能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愈加增强,海口房产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消费群体。 海口房地产的现状 海南区位优势突出房地产优势无与伦比发展空间大 2014-07-18 08:40 来源:海南日报编辑:https://www.doczj.com/doc/4913505836.html,点击:1008 字号:小中大7月16日至17日上午,省政协六届七次常委会议在海口召开。会议小组讨论和发言期间,省政协常委和专家学者们围绕我省2014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加快发展我省产业园区议题,针对我省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发展趋势,从各自工作实践出发,谈认识、讲经验、出实招,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计、出谋划策。 省政协常委、广东广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蔡春萌: 海南房地产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海南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特征具有稀缺性,这决定了海南房地产在全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房地产发展空间巨大。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我们建议深挖海南经济新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环境和投资环境,吸纳各种类型人才落地,将海南岛经济做实、做大。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大统筹规划力度。以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海南省整岛定位、发展方向与阶段特征,以全岛统筹、高度规划和差异互补为原则,东西为经、南北为纬建立具备国际化水平、在时间长度上有层次、有承接,能有序管理的立体城市规划网络。在这个立体整岛规划网络中,深入挖掘各地资源特性、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分组团、分板块大胆探讨生态导向型低度开发、文化导向型主题开发和娱乐导向型多元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避免岛内无序、重复的主题规划和开发。 二、树立整岛经营理念。以整岛经营为核心,立足于国际旅游岛的高起点,引入国内外教育、医疗、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领先企业,全面提升旅游消费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第三产业与国际接轨,并做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人才的配备到位。同时,扩大对外交通网络,特别是争取扩充海口直飞国际知名城市的航线,积极导入海内外客流。在整岛品牌方面,以经营大品牌的思路构建整岛品牌国际推广和营销的统一平台,整岛品牌国际推广活动常态化、主题化、活动化,将积极、充满活力的海南岛形象向世界展示。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1000字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1000字它曾经经验了多次的跌荡升沉、悲喜交加,它也曾给天下带来歼灭性的冲击,这个让众人又爱又恨的民族编织着属于它本身的神话。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后起新星,以其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以及全天下。信托很多看过大国崛起的人城市对德国这个布满传奇的国度印象深刻,不只仅是叹息它的强盛,更是由于它看待早年过失的立场。在当前中日相关求助的时候,更是发人深省!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度,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润泽,披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耀。同一和强盛一向是德意志成长的最大动力,跌荡崎岖的运气不绝检验着德意志人。勃兰登堡国门上的僻静女神是德意志神圣的象征,200年前,当法国囊括整个欧洲大陆时,僻静女神被看成战利品运到了法国,屈辱来临。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的主沙场,饱受周围列国的加害,德意志人更是在本身的土地上自相残杀,1648年,最终以法令的情势确定了破碎状态。席勒曾叹息道:德意志,它在那边,我找不到那块土地了;他的伴侣歌德也曾叹道:没有一个都市,乃至没有一块土地使我们信托地指出,这就是德意志。在19世纪,同一和自由这一主题一向贯串戴整个德国,1814年,跟着拿破仑的败北,法国交回僻静女神,可它却要再次面临着一个破碎的德意志。可值得信用的

是,法国大革命同一、自由的头脑使人们从扣留了百年的封建头脑中解放出来,光亮的曙光劈面扑来。从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先举办经济上的同盟再实现政治上的同一到1834年德意志关税联盟的成立,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家产总产量已经位居欧洲第三。经济气力的增添,给德意志带来了飞速的成长。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绝增进的部队力气使德意志成为“僻静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奇异的社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精采的成长情形。他以为:没有任何国度不缔盟,也没有任何国度不会成为本国的仇人,在1871年的普法战役中,德意志在法国的王宫中公布了它的降生,一个全新的德国正在走来。俾斯麦当政时代,还重视百姓教诲的作育,成立教诲和科研并存的当代大学,大学传授中就有29位得到过诺贝尔奖,智力成为了德国成长的重要资源。也因此,第二次家产革命在德国睁开,1913年,德国经济跃居世纪第二,经济的成长刺激它要活着界上钻营更大的好处,于是,1914年,第一次天下大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天下大战开始,德国成为两次天下大战的策源地。战役摧毁了天下,同时也摧毁了德国,德国再次一分为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眷念碑前,眷念为二战支付凄切价钱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做出了一个让天下震惊不已的举措,他面临死者墓碑,跪倒在地,恳切怨恨。可以绝不踌躇的说:德国面临二战的立场与日本大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我所了解的中国经济状况

北京,一个所谓的一线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它有着很高意义上的代表性。北京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然而,中国不只是只有北京一个一线城市,还有上海、广州等地。这些城市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影响着中国整体的发展,它们是“领头羊”。 中国的二线城市最多,我们可以用“大众化”这个词来比喻。因此,这些二线城市的发展则是中国整体发展的基础,它们是“后盾”。 中国的三线城市的数量尽比一线城市多一点,但有限,多为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它们发展的缓慢,而且达不到人们的预期效果,它们是“成绩中后生”。四线城市则为“成绩后等生” 我国的发展是:“领头羊”凭借着坚强的“后盾”拉着“成绩落后生”牵着“成绩后等生”向前进。 我国根据: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来划分出我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每一线还要分强、中、弱三等。然而,在城市中还有区县,区县下还有乡镇,乡镇下还有村庄。这些各自还要分强、中、弱三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自身来说是有利也有弊的。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经济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会出现是必然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慢劣的循环。我所谓的“慢劣”是:慢——改变、执行政策缓慢,这使部分发展缓慢的地区的人民自身的各种思想、文化、知识意识得不到良好的、显著地提高,从而达不到能正确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政策,这往往会导致政策实施的缓慢,甚至实施的停滞;劣——环境、条件、措施、待遇恶劣,这使人们不愿意去那些欠发展的地区从事各种工作,因此这些地区的各种领域的发展会减慢,从而导致欠发展地区的环境、条件、措施、待遇等出现越来越差的现象。 政治、经济、文化这三种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发展是一棵大树,人民是树的根基;政治则是树的主树干;经济和文化是树的枝干。其余方面的发展则是这棵树的枝叶。一棵树不能缺少根干枝叶,一旦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则说明这棵树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同理,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我国为了缩小自身的发展差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有一些措施是不完整的,他们只能在局部的环境中加以实施,然而那些不完整措施只占少部分,这是必然的,因为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当下社会中,我国的政治局面在相比的条件下是稳定的,经济的发展不是非常稳定的。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都是处在时时刻刻的变化之中,他没有固定的方向、规律和模式,因此经常出现财政危机现象,进而更有可能的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 不管是哪个国家,人民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穷人都是比富人多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很注重民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民生,在部分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民生是需要重视的头等大事,但又是处理起来最困难、最麻烦的。

大国崛起 德国 观后感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 曾经在中国历史纲要课上,听老师讲过,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是德意志民族。从此对德国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经历了两次惨败的国家,竟以如此迅速的速度崛起,最终屹立世界强国之林不倒。带着这样的种种想法我看了大国崛起德国篇——帝国春秋。 影片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德国的历史背景和已经取得的种种成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里保守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同意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其文化和科技以领先全球水平的速度在不断发展中,也是今天世界科技大国之一。 拥有一个统一组织的重要性。从分裂的德意志切入,对比后来的统一并逐渐强大的德意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的统一是多么的重要!当经济或者文化需要一个可以畅通无阻任意调配各方面物资的通道时,没有统一的国家作为强大后盾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即使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权来领导和争取优势最大化这些资源,那么这个民族怎么都不可能富强起来,反而会更加倾向于同性相斥,自相残杀。 而统一需要有一个契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地利人和方面德意志自然是比较有优势,作为一直以来在一块土地上分分合合的同一个民族,有些内蕴上的东西是相通的,这个时候如何寻找天时或者如何主动地创造天时十分重要。在当时,普鲁士国王采纳李斯特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而当时而言关税同盟是生产力发展得俄根本要求,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从而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从长远来看促成了德国的统一,普鲁士听从了李斯特的建议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主导者,实际上也就成了未来德国统一的领导者。这个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也是认为因素影响的结果。 环境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实事求是向来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而把这一条原则放于世界上任何一国家的发展史来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李斯特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到了取消关税对于德意志联邦的长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必然是从当时的关税政策许多弊端中得出的结论,而作为德意志联邦最大的政权——普鲁士,能够接受当时来说十分荒谬的这一建议也十分需要气魄和对于环境高瞻远瞩的思考。环境的作用还决定了如何选取正确的强国之路,选择正确的强国道路是强国的根本;选择什么道路必须适合本国国情:适合该国历史文化基础;适合该国当时阶级力量对比的实际状况;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这个久更加要求对环境、现实的正确把握。 对自身的定位,作为某某二世而言,发动企图吞并掌控世界的战争并不是无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

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 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 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 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 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 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 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 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 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 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 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 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 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他们的经济都奇迹般的崛起,从不同的方面看看他们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崛起政治改革科技新国教育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损。而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都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国家几乎处于一片瓦砾废墟之中,尤其是之后的美苏冷战更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居世纪第三,日本更是在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之下的必然。 首先是在二战后无论日本还是德国政治都进行了十分重大的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同时,德国也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建立了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这些政治改革也为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战后的日本和德国都确立了科技兴国的基本路线。德国政府一直有效地引导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德国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导向和资助两种。导向有法律导向、政策导向和规划导向。正是由于德国立足于为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 型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 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 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 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 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 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 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 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 分铁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 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 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 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 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

西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1、市域现状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建成区已经扩大到了369平方公里。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成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城市规划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阉良、临潼区等八个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安、高陵两个县的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为西安市行政区域9983平方公里。到2010年,规划中心市区面积60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524平方公里。在中心市区以外,逐步形成高陵、周至、户县、蓝田县城四大中心城镇,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规划建设50个以建制镇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的小城镇。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户县、高陵撤县设区步伐。通过减村并乡扩镇,促进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 2、城市性质及城市职能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受到极不公正之《凡尔赛条约》的宰割和束缚。但是德军官兵和德国国防科技与工业界人士励精图治,重整军备。最终以短短二十年时间,使德军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一流之劲旅,并在二战初期获得辉煌战绩。笔者试图通过对德军重整军备之军事努力方面的分析,以探寻其成功摆脱困境获得主动之经验,从而为我军以劣势而求得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同盟国的核心,它受到战胜国严厉残酷的制裁。由于惧怕德国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发动战争的雄厚实力,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做了全面具体的限制。德国被野蛮剥夺了基本的国防权力,德军遭到肢解和严重削弱。然而仅隔20年,德军便浴火重生,再次崛起成为欧洲最强之劲旅,并且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果。从军事角度来讲,德军的确创造了奇迹。虽然一战后在病态的复仇心理和反动的军国主义、纳粹思想驱使下德军逐步走上穷兵黩武的侵略道路,但是德军从严酷逆境中披荆斩棘重新振作的过程却显现了德意志民族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军事才能,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我军推进新军事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沉重的制裁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和复兴情绪 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条约》的制裁,使德国陷入其近代史上经济最困难、政治最混乱、军事最弱小的时期。为了解除德国的武装,《凡尔赛条约》规定:莱茵河右岸50至60公里内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分区占领5-15年,德国必须拆除赫耳果兰岛的工事,永不恢复。德国军队遭到严格限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最多为4000名);海军不得超过 1.5万(军官最多1500人),不得保留空军。总参谋部等类似组织均应解散;战争部人数限制在300人以内;废除义务兵役制,代以志愿兵制;士兵和士官要连续服役12年,旧军队军官必须服役到45岁,新任命之军官要至少服役25年;退役军官不得参加预备役训练,不得再次从事军事勤务;地方官员和人员不得参加军训。对德军的教育训练体制,《凡尔赛条约》规定每兵种只得有一所军官学校,关闭包括军事学院在内的其他军校,为杜绝军队以外其他组织的军事训练,禁止一切训练班、高校和各种协会从事与军事有关的活动。[1]除此之外,《凡尔赛条约》更是对德军陆军的体制编制,所用武器数量和海军的舰艇数量、吨位做出了极端细致的规定。可以说德军被削弱到连维持国内稳定和秩序都力所不及的地步。协约国企图通过这种严厉的限制彻底消除未来德国可能带来的军事威胁。然而物极必反,事与愿违。苛刻而沉重的掠夺性制裁严重挫伤德国人民的感情,从而激起了全国各界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遭受打击最重的德国军人、军工企业家和军事科学家更是从条约签订的一刻起便不约而同的朝着反抗条约、重振德军的目标开始奋斗。他们逐步走向联合,密切协同,默契合作。同时复仇之心也驱使他们渐渐走向极端。所以正如协约国军控委员会美国代表团一位成员所言:“《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条约”,“这里面至少孕育了11场战争。”[2] 仗剑而行豪侠气,长歌吴越百丈锋。锐藏千古刺白日,对酒峥嵘铸鱼肠。奔啸辉烟凝铁血,三千强弩射云低。戈东镝南天山靖,可死不败斩楼兰。2007-12-28 11:40: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二、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优秀传统,大胆革新军事思想 一战惨败和《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束缚,迫使德军不得不放弃其几乎全部的,然而却是

德国强势经济体制分析

德国经济为什么这样强 杨佩昌 德国已成为抵挡欧债危机的中流砥柱。德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德国良好的经济基础、高素质的人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政府施政措施的从容与恰到好处。这种从容与恰到好处的做法源于何处?这首先得从德国历史特别是制度创新和具体的施政策略中寻求答案。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石 经济制度的选择远比解决个别实际问题意义更重大,一个良好的经济制度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二战结束后,对德国而言,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制度。 当时的联邦德国存在两种经济制度选择,即社民党的“社会主义”方案与基盟党的“秩序自由主义”方案。鉴于联邦德国公众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恐惧和美英法占领当局的关键态度,联邦在选择何种经济制度的问题上,已经不是“要不要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的问题。也就是说,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首先应该体现于承认“个人选择的自由”、“企业经营的自由”和“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这三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对此,联邦德国各派政治、社会力量之间,并未出现激烈的争议。因此,在承认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各方关注的焦点是“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各方的观点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主张:新自由主义方案和社会主义方案,它们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分别代表了两种相对极端的观点。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以秩序自由主义的弗赖堡学派最有影响力。 经过激烈交锋,以艾哈德和米勒-阿尔玛克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方案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尤其是美国占领当局的认可。随着信奉新自由主义的艾哈德被任命为英美占领区经济管理局主任,“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了双占区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于是,关于联邦德国经济体制选择问题的争论也暂时画上了句号。 这一制度致力于实现下述目标:“第一,通过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且采取相应保证措施以防止产生专政,国家计划化、经济管理已经由于工业卡特尔化而造成的私人垄断,目标是实现尽可能广泛的经济发展。第二,建立能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以保证价格稳定。在私人经济创造奇迹的国家应保持货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不同的国家措施保证市场的竞争和经济的稳定。第三,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主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即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国家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同时为加强社会团结,如果由于竞争而产生较大收入差别,则通过累进税率缩小这一差别,而同时又不至于影响贯彻刺激生产的原则。”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保持稳定物价和维护市场的自由竞争,为此,联邦政府修改和颁布了以下几项法律:首先,联邦政府在1957年对1909年制定的《反对不正当竞争法》进行重新修订,明确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对各个经济领域内的竞争规则和竞争秩序作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其次,1957年艾哈德政府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即《卡特尔法》),其任务是尽可能地保护有效竞争,排除阻碍市场自由竞争的一切因素,核心是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自由,防止企业或个人通过不合法的方式、手段来限制和妨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再次,在确保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联邦政府致力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艾哈德认为,物价稳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稳定的物价,经济繁荣就不可能持续。物价稳定的关键是保证货币金融稳定。1957年7月《德意志联邦银行法》颁布,鉴于德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两次灾难性的通货膨胀,防止货币政策受到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于是根据该法的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德意志联邦银行中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理事会成员和州银行行长组成,联邦中央银行行长由联邦政府推荐,总统任命,任期为八年,并且行长的任期不受政府更迭的影响。艾哈德通过这样一个中央银行机构及其功能,力图在全国范围内能稳住金融市场,保持货币稳定,以稳定物价。艾哈德甚至把稳定货币上升到维护人权高度:“我们有理由把货币稳定纳入基本人权范围,每个公民都可要求国家来维护这种权利。” 由于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与德国具体现实较好结合的产物,因此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艾哈德的政策也起到明显效果。从1951年开始直至1960年代中期,德国创造了“德国经济奇迹”,物价上涨速缓慢,同时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在联邦德国成立后短短15年间,德国国民收入稳步提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楷模。到了这个时刻,艾哈德已经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