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璐 2010300040009

我们去剧院看京剧的时候,经常会盯着两边的字幕才能听懂在唱什么,有

时候字幕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一心二用,无法真正体会戏曲之美。

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先生第一次看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时,虽无幻灯字幕,仍

旧津津有味,说道:“不求甚解,但赏其美”。先生所说的美,无疑是指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悦耳动听的唱腔。”欣赏戏曲我们应该关注和感知戏曲的

形式美。

中国的戏曲侧重抒情写意,十分注重形式之美。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

形式之美也”。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形式之美。

一、美视美听,和合众美

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主要是体现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法、步,以及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精、气、神等。美视,即视觉美。戏曲演员

在塑造形象时采用精炼的、富于个性的语言把生活或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

括和提炼,通过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反映出来。例如,悲伤不涕流满面,虚掩

即可;入狱不带木枷,细链铐之;落魄不衣衫褴褛,仅用包巾扎住头饰即可。

更有舞长袖,变脸,甩翎子等炫技表现演员的情绪,无不流溢出戏曲之美。除了舞台动作表演外,演员的脸谱也是戏曲的形式美之一,生、旦、净、丑、忠、孝、奸、诈,各有不同的脸谱表现: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忠勇大义的红脸关公、奸诈的白脸曹操……美听,即音乐美。戏曲是一种乐感文化,“唱“在戏

曲审美中占主导地位,不仅人物感情的表白、内心矛盾的显露,包括戏曲时空

的转换都可以用唱词表现出来,甚至人物的道白都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梁启超在谈及某剧的唱腔之美时,说”真如弹丸脱手,春莺转林,流丽轻圆,

令人色受魂与。“足见戏曲听觉之美。

总之,把听觉形象音乐化,把视觉形象舞蹈化,使歌舞结合,曲白相生,

发课甩,须可舞,道白有韵律,说话即唱歌,戏曲的这种独特形式美鲜明体现

了其写意特征。

二、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西方戏剧以真为美,无论是场景布置,表演说唱都追求真实;而中国戏曲

寓真于美,离形得似,重在写意。例如川剧中小姐和官人一见钟情,多用“牵眼线”的手法。两人眉眼传情,心生情愫,中间的丫鬟一手从小姐眼里抽出一

根情丝,又从官人眼中抽出一根青丝,还戏剧性地打个结,晃一晃。生动活泼,把两人之间的情愫互通的意境表现地淋漓尽致。更如京剧《铁弓缘》中,秀英

的母亲追着仗势逼婚的“小霸王”乱跑,从舞台这头都舞台那头就追到了街上,又从舞台那头到舞台这头就追到了郊外,小小舞台大天地,无需场景多大变化,只需唱念中交代几句,便让观众了然于心。所谓“小舞台大世界”,便是如此。

离形得似,超以象外。齐白石有句话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形神兼具,妙在传神;出神入化,妙出灵态。

戏曲的形式之美取决于戏曲大师的“意匠功夫”,美视美听,以艺进道,

诚于中而形于外。我们欣赏戏曲,看的是唱念做打,一颦一笑,盼的是大师们

不经意间,自然偶成的一幕。就如梅兰芳早年与俞振飞先生合演《断桥》时,

梅兰芳先生戏剧化的“一戳、一扶和一推”,化过失于神奇,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后来就成了经典之作。这可谓戏曲的道之所在。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作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的美术,总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如线条、色彩、空间、构图和材质等形式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构成的形式美作用于人的感观,使人们透过艺术作品的形式认识其内容,获得审美的感受。如果说美术创作过程是从内容到形式,那么美术鉴赏则是一个逆向过程,即从形式到内容,前者的终点成为后者的起点。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生活内容的变化,美术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继承、借鉴旧有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 那么,什么是作品的形式呢?形式,是指构成事物诸要素的结构和显现方式。“形”即称“原形”,包括原始形、自然形;“式”指“法式”、“法则”。“形”是自然的,“式”是人为的。“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作为内容存在方式的形式,包含两方面的联系,首先是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它是尚在美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形式、精神形式。其次是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即呈现于感觉形象的外观,称为外形式。内形式直接体现事物内在要素的构成关系,因而与事物的内容紧密相关。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而形式美则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内形式与外形式好比建筑物的结构与造型,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这是它的内形式;建筑物的外观造型、细部装饰、门窗柱及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是它的外形式。事物的外形式美,总是诱发人们去欣赏它。形式美具有抽象性,因而具有某种朦胧的审美意味。原始图案,如鱼、蛙、虫等,经历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人们从图案上点线面的组合关系及几何纹样的变化中很难看出有什么明确的社会内容,获得的仅是审美意味。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解释图案的形式美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这种抽象的图案是人类在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以至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内容而形成的。

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西方油画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91350583.html, 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西方油画中的应用 作者:李轻舟 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08期 摘要:绘画是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态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加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的种类很多,从地域上区分,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东方绘画主要是中国水墨画,西洋绘画的代表指的是西方的油画。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其发展历史悠久,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独树一帜,是我国绘画体系的主要流派。而西方的油画艺术,对于世界绘画领域的影响是最大的。 关键词:中国画;形式美;西方油画 纵观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吸收、借鉴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历史,西方现代艺术追求的抽象神似,与中国的书法与写意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主观精神的表达,而中国画胜在更注视其中的意境深远,与用笔的经营。 1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特征 1.1 在工具材料上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笔又分为硬笔、软笔、兼毫笔,绘画过程中,根据笔的硬度与韧性,绘画的对象特征来选择笔的应用。墨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两种,这两种墨用法不同,作画时一般用油烟墨较多,松烟墨黑且无光泽,多用于书写,绘画中偶尔用其来作黑紫的底色。国画的用纸主要是宣纸和绢,宣纸因其吸水性好,容易渗化,用水一旦稍多就会淹,也正因为宣纸具有这种特性,在国画创作时,画出来的墨色浓淡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能够充分的发挥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力和笔墨技巧。 1.2 中国画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表现意义深厚含蓄,笔墨技法变化丰富,有着明显的民族化的表现特征。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首先中国画追求神似,这是中国画画家的一项作画准则。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山水在我国文人艺术家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纯粹而重要的精神象征。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人物画的创作需要表先出任务的精神气质,提倡“以形写神”。力求表达出任务的个性,逼真传神,形神兼具,气韵生动。 2 在绘画中形式美的应用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论中国古典家具的形式美

本科期末论文 题目论中国古典家具的形式美院别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2009级 姓名张端 学号0914101101 2012 年05 月20 日

目录 摘要 (Ⅰ) 1引言 (1) 2中国古典家具艺术风格的形成 (1) 2.1形式多样化 (1) 2.1风格多样化 (1) 3中国古典家具艺术形式鉴赏 (2) 3.1选材之细 (2) 3.2结构之巧 (2) 3.3彩饰之精 (2) 3.4造型之妙 (3) 3.5韵味之独 (3) 4传统古典家具的传承 (3) 4.1传统古典家具的传承 (3) 4.2中国古典家具的创新 (3) 结束语 (3) 参考文献 (4)

摘要:中国古典家具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本文通过对艺术风格 形成和分类的研究,对艺术形式包括选材、结构、彩饰、造型的具体赏析,和古典家具艺术美在现在发展中的传承和发展研究,对古典家具形式美进行概括和浅析。 关键词:中国家具,古典家具,发展,形式,美学

1引言 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字历史,但是家具史已经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可以说,家具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更加悠久和厚重。几千年前的榫卯木结构,至今仍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世界家具史上强大的一支,非常值得每个人去了解。 本论文在认真学习课堂知识,查阅资料以及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观点意见,以明清家具为主,对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艺术形式的审美和古典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做了浅析。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根据形式美学原理来了解古典家具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入手分析和比较古典家具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和联系,提高人们对古典家具的认识和审美,关注古典家具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保护、传承与创新。 2中国古典家具艺术风格的形成 2.1 形式多样化 家具包含的范围极广,通常是“桌、椅、床、櫈、几”等等的统称。 家具的实用性催生出家具。家具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便利。古人席地而坐产生席,侧卧休息产生床,吃饭聚会产生桌,再后来,产生了屏、几、案、榻等家具,功能性得以细分,进而形式上产生区别。 物质条件改善促进家具用材加工改革。古代先民制作家具,从身边的自然环境取材,木、藤为最初的材料。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产生更加先进的加工工具,木材加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家具在线性构造的基础上产生了纹理和曲线,避免了线性的僵硬感,家具的造型出现了曲线美,纹理上更加多样。 2.2 风格多样化 从最初的秦汉家具,到成熟的明清家具,古典家具造型风格的演变,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从孕育到成熟的不断发展。 夏商周强调宗教意识,此时纹饰以饕餮纹和夔纹为主,艺术风格威严而狰狞,给人强烈的压抑感和恐怖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天地的崇拜,同时显示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神学意识没落和学术思想及人性自由解放,家具从礼器走向日用,家具制作也得到了解放。此时家具艺术风格更趋理性和民众的意趣,出现了精雕细琢、镂金错空、奢侈豪华的气象。家具装饰中出现了自然景观、动植物图案、“吉兽”等主题,表现出自然之美和浪漫主义的情调。 秦汉以后,儒学盛行,及至宋明,理学兴起,儒、释、道三教和流,建立了以理为本,天人合一,强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家具中屏风盛行,用来自表。桌椅以“方正”之风制作。[1] 同时,与海外文化相互交融,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风格的家具,儒胡床、椅子、方凳等高型坐具,虽不和礼法,但给人舒适感,逐渐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佛教纹饰在此期盛行,如飞天纹、火焰纹、卷草纹。家具不仅在构造形式上多样化,而且用材上也出现了南方热带名贵珍木,更便于雕琢。 中国古典家具历经先秦的质朴浑厚、春秋秦汉的浪漫神奇、两晋南北朝的婉雅秀逸、隋唐的华丽润妍和宋元的简介隽秀,最终沉淀出质朴简练、古雅精丽的明式风格。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璐 2010300040009 我们去剧院看京剧的时候,经常会盯着两边的字幕才能听懂在唱什么,有 时候字幕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一心二用,无法真正体会戏曲之美。 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先生第一次看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时,虽无幻灯字幕,仍 旧津津有味,说道:“不求甚解,但赏其美”。先生所说的美,无疑是指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悦耳动听的唱腔。”欣赏戏曲我们应该关注和感知戏曲的 形式美。 中国的戏曲侧重抒情写意,十分注重形式之美。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 形式之美也”。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形式之美。 一、美视美听,和合众美 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主要是体现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法、步,以及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精、气、神等。美视,即视觉美。戏曲演员 在塑造形象时采用精炼的、富于个性的语言把生活或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 括和提炼,通过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反映出来。例如,悲伤不涕流满面,虚掩 即可;入狱不带木枷,细链铐之;落魄不衣衫褴褛,仅用包巾扎住头饰即可。 更有舞长袖,变脸,甩翎子等炫技表现演员的情绪,无不流溢出戏曲之美。除了舞台动作表演外,演员的脸谱也是戏曲的形式美之一,生、旦、净、丑、忠、孝、奸、诈,各有不同的脸谱表现: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忠勇大义的红脸关公、奸诈的白脸曹操……美听,即音乐美。戏曲是一种乐感文化,“唱“在戏 曲审美中占主导地位,不仅人物感情的表白、内心矛盾的显露,包括戏曲时空 的转换都可以用唱词表现出来,甚至人物的道白都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梁启超在谈及某剧的唱腔之美时,说”真如弹丸脱手,春莺转林,流丽轻圆, 令人色受魂与。“足见戏曲听觉之美。 总之,把听觉形象音乐化,把视觉形象舞蹈化,使歌舞结合,曲白相生, 发课甩,须可舞,道白有韵律,说话即唱歌,戏曲的这种独特形式美鲜明体现 了其写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园林,集聚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同时其自身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园林的艺术特点。它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化的自然,是一种将和谐美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它同时寄予了人的智慧与情感。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传神。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其对自然的追求上。同时,又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政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其在造景和园林建筑上的特色。即自然与和谐制作、情景交融、南北地域之异的集中体现、别具中国哲效法自然的布局。 自然与和谐之作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之“园说”中说:“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园林之所以在自然方面要求得如此之高,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和谐,和谐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其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情景交融. 意境包括景和情两部分,园林中的“景”或“境”不是纯客观的山水林泉景象,而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又重新组合加工而成的典型形象。意境并不等同于意和境的简单相加,而是主观和客观,竞相与情感的有机合成。中国古园林中对于意境的应用和讲究,要远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同时这种造园家对意境的独特运用,使得中国古园林在造景上,形成了其独特的别具象征意义的景点,这不能不算是中国古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 南北地域之异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古园林有着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园林在造园上是因地制宜的,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所造之景也大不相同。 在艺术特点方面,南方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代表,精巧秀美。总体上来讲,南方园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雕细琢”;而北方园林则是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粗放壮观。皇家园林体现出皇家园林气派,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 形成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同样用四个字以概括北方园林的艺术特点:“金碧辉煌”。 别具中国哲学韵味的古园林

中国戏曲 论文

我看中国戏曲艺术 班级:05211201 学号:1120121335 姓名:袁星 十周,十节课,十部戏曲,带给我很多东西。 我最想说的首先就是《西厢记》。 我对《西厢记》的好奇可以追溯到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读到?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对宝钗所说的?会移了性情?、让黛觉得?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让宝玉情思涌动不禁诉请的禁书顿时兴趣大起。但是当时碍于对文言和戏曲的理解,实在读不懂,也就自此放下没再深究,直到在选修课上才看到了经典戏曲《西厢记》。 《西厢记》开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而且是那种闭目闻声醉的美——从大雄宝殿前音乐响起到张生走在普救寺小路上唱出第一句?普救寺名不虚,宝相庄严?,乐曲美、场景美,张生的步调走的美、唱腔也美。尤其是莺莺出场的时候,虽然装着放在现代可谓?一身素装?,演员长的也不并不是书中所写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容颜,但是那腰肢、那动作、那神情、那婉转的唱词就是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 我还特意去土豆上看了1965年香港的白话电影《西厢记》。相对比于1961年的戏曲,白话电影的画面和演员的服装都更加精致了,动作神情也依旧留存着戏曲的模样,但是白话台词一出口,还是远远不及戏曲之中营造的那种意境。可见,就算是元杂剧泰斗王实甫的倾心之作,如果缺少了正确的媒介,表达出来也会变了味道。很多诗词唯美的意境并不是有了现代各种特效和演员阵容等硬件设备就能表达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戏曲这种最悠久、最朴实的表演方式不被湮没的最重要的原因,它真的是留存中国千百年艺术文化的一种载体。 在此我忍不住要插播几行字吐槽一下现代各种翻版的经典名著,尤其是2010版《红楼梦》,除了演员阵容强大、场景宏大,真的有点把红楼梦的意境赶尽杀绝了,跟87版的红楼梦大相径庭。现代的表演艺术太需要反思了,太应该回归那个经典时代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演技。 回归正题,古往今来,对《西厢记》的评价论说者数之不尽,见到最多的、最一致就是对它语言的赞叹——?《西厢记》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是文学苑地的‘花间美人’。她的美,美在词,美在景,美在意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细细品味,韵味无穷?。可能很多人觉得类似《北京遇上西雅图》、《全城热恋》、《将爱情进行到底》这类言情电影真的挺小清新挺唯美的,但是经典终究没法被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 摘要:与传统的世俗服饰相比,戏曲的服饰有着巨 大的不同,戏曲服饰保存至今,还保持着相对的一致和继承性,但是普通的世俗服饰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变化,而传统戏曲服饰保持的传统特有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在今天看来都 还具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从某种角度来看,戏曲服饰所特有的美学价值也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已经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了。本文着眼于戏曲服饰的形式美特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梳理,挖掘戏曲服饰内在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戏曲艺术形式美美学意象 引言 戏曲艺术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从中国的民间萌发继而成长壮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戏曲服装则是戏曲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之一,戏曲服装在戏曲人物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戏曲服装通过色彩鲜艳,夸张的表现形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加深印象。本文通过从戏曲服装的色彩、形式美以及固定服饰形式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形式美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为传统戏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戏曲服装的色彩特点

戏曲服装在色彩和形式上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这也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戏曲服装有着色彩艳丽,颜色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戏曲服装的色彩可以划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大类。上五色具体为红色、黄色、绿色、白色和黑色。下五色主要有粉红色、蓝色、深蓝色、紫色和褐色。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每种服装的色彩都会对应着较为固定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身份。从这里可以看出,戏曲服装的色彩搭配和设计是为人物量身定做的,这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也决定了戏曲服装色彩的独特性。具体举例来说,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对应不同的服装色彩,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铡美案》中,包公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包公的?F面无私,为民除害的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公的服装颜色为黑色,是上五色,黑色表现了人物刚正和威严的特点。在另一部经典的戏曲《单刀会》中,关羽的忠贞正直的性格受人尊敬,戏曲中,关羽身穿绿色蟒袍,表现了关羽智勇双全的人物性格。 二、戏曲服装的形式美特点 具体举例来说,经典京剧曲目《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形象,是在梅兰芳先生的精心设计下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梅派特点,特别是其中的镶边花衫,和其他戏曲品种中的蟒衣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蟒衣是模仿明朝的蟒衣制成的,传统的蟒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旦蟒和老旦蟒,年

传统戏曲的舞美艺术分析

传统戏曲的舞美艺术分析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能够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动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民族文化;人物造型;艺术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台设计。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内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

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实行综合;从而增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从服装的纹样上也能够看出等级性和人物自身性格状况,团花代表已婚,自由花代表未婚等。盔帽包括冠、盔、帽、巾,其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搭配方式。传统戏的人物化妆也是具有程式性的,分可为俊扮和勾脸。俊扮一般用在生、旦行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中,指的是在演员面部底色的基础上打底,略施粉彩,勾勒眉眼,突出眉、眼、唇、腮等部位的视觉色彩,并通过勒头、贴片子的形式来修饰人物脸型,从而体现出人物英俊美丽的形象。勾勒的脸谱中也有很多的寓意,如破眉代表性格多变,寿字脸代表短命,螳螂眉代表好斗等等。传统戏曲舞台在一般情况下是挂底幕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这样的底幕适合所有的演出。有的传统戏中因为表演的需要也会用一些切末、门帘、旗、景片等道具,这些景片非常轻便,使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在舞台上不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能够想用时就用,不用时便可收起来。使用这种布景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唱腔

音乐文学xx戏曲艺术——xx国度 “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在剧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这是描写戏曲的一段歌词。戏曲原先有三百多个剧种,到现在仅剩100多个。记的小时候爸爸总是爱看戏,而我却是那么的讨厌戏曲,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听不懂的东西会让这么多老一辈的人喜爱。但是从大学开始,在中国戏剧史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学习戏曲的艰辛,也给我们表演了戏曲的具体的动作,这时我才明白戏曲没有那么简单,它可以不借助任何实物来表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戏曲是集诗,歌,画,舞为一体的具有写意性,程式性,综合性的美学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美的表现,包含了诗的美妙,歌的旋律,画的色彩以及舞的肢体美,这就决定了戏曲艺术的唱腔美,音乐美,服饰美,表演美,脸谱美,环境美,戏词美。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它是以歌舞演故事,是歌,舞,剧三者的综合。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充分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 戏曲的唱词美和表演美具体体现在戏曲具有虚拟性,它的虚拟性给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中国戏曲的舞台演出,不但唱的时候要舞,不唱的时候,其舞台动作,也是节奏化程式化亦即舞蹈化的。 就如花旦的针织刺绣的活动,表演者把针线等实物完全虚拟化,利用自己的身段手势来表现,其稍稍夸张优雅的动作,害羞扭捏的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让观众一目了然,而且极尽大雅。戏曲让人生的柔美,壮美,华美以及凄美一览无余。演员在有限舞台上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行舟坐轿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此外,戏曲的唱词是极力追求美的,戏曲都倾心追求唱词的力与美的融合,在有理处偏不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页眉 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民族文化人物造型艺术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 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

台设计。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内 7 / 1 页眉 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进行综合;从而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 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从 服装的纹样上也可以看出等级性和人物自身性格状况,团花代表已婚,自由花代表未婚等。盔帽包括冠、盔、帽、巾,其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搭配方式。 传统戏的人物化妆也是具有程式性的,分可为俊扮和勾脸。

戏曲文化论文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名称: 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兴趣小组: 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 学生姓名: 单正涛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102 完成时间: 2011/12/7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3) 1.1什么是戏曲文化 (3) 1.2戏曲文化的种类 (3)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1.4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4) 第二章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4)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4)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5) - 2 -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6) 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8) 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8) 3.2 主要代表—京剧 (9) 第四章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10) 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 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文化功能现代传媒戏曲特点戏曲代表人物代表社会意义个人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浅谈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浅谈 1、中国古典园林的美首先在于其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古人云:“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象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实际景物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入心入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法,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是追求意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方寸之间,意境无穷。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扬州郑板桥读书处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等,其意境令人遐想翩翩。 2、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其具有不同的性格 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个性美。例如建于1773年的乾隆花园的五个景区就有秀、雅、奇、精、巧等不同形式的美。园林景物的特性则通过其形体、材质、色彩等的合理组合,以及整个园林的空间布局而得。景物的形体分为不同的点、线、面的组合,给人不同的感受。如规则的点(或直线)给人坚实、有力、庄严的感觉,而不规则的点(或曲线)则给人活泼、优雅、变化的感觉。园林中的花木配置也有相同的特点。孤植者以“点”的形态展现,整齐排列的群植则给人“线”的特性,而三三两两、疏密高低不规则的布置则给人以曲线或面的感觉;景物的疏朗与紧密、光滑与粗糙等不同材质结构给人简朴与坚固、明朗与豪放的不同感受;而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不同组合,给人以轻重、远近、华丽与朴素等不同的联想。 3、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其整体的构思和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泰山东侧的经石峪景点有我国现存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经文刻于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石坪上,字径50厘米,气势磅礴,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字”。其中“曝经石”三个大字,从下往上看是倒着的,而从泰山中心南天门看则是端正的,体现了经石峪人文景观的营造与泰山整个文化体系是相呼应的。 园林的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物及动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正如下面的一首造园小诗所述: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后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荫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悬,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不却,酒行有醉醉不

中国古代戏曲

1.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有何异同?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国戏曲蕴涵有特别的古老东方文化意味。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有的戏剧形式。它是以唱、念、做、打为中心的综合演唱戏剧形式。“唱”指歌唱,戏曲唱腔一般有固定的曲牌以及板式,象京剧中的导板、慢板、快板等。“念”指说白,说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动人。“做”指表演,讲求身段、工架,象整冠、理髯、趟马等都有固定的程式。“打”指武打,有各种套路。总之,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和西方戏剧形成根本区别。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歌、舞、文学、绘画、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主要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特征更明显,与话剧相比,中国戏曲更侧重于“表现”。 程式性

艺术美与形式美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一些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描述、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 欣赏、判断 让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的图片及“艺术美”的作品,并判断其类别。 [提问](1)、请指出哪几件作品是体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举例出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美。 自然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参岑) 社会美:社会美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直接形态,如物质环境、物质产品、人的服饰仪表、行为举止、话语谈吐等,这类社会美是形之于外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我们的审美活动大都体现在这一范围之内。 社会美的另一种形态是间接形态,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时代精神、社会治安、社会风尚等等,这类社会美并不体现在某一具体现象上,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的现象,经过分析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的本质。总之,这类社会美我们无法直接欣赏,只能间接地进行体味,这无疑增加了欣赏活动的难度。 (2)、罗丹的《欧米艾尔》,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种作品的艺术美呢? [讲述] 《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凄美”。 [提问] 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讲述] 如果我们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标准,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和形式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