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自我综合评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自我综合评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自我综合评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自我综合评价

自我综合评价(一)

一、积累·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归省.(xǐnɡ) 撺掇.(duo) 凫.水(fú)皎.洁(jiǎo)

B.行.辈(hánɡ)欺侮.(wǔ)渺.远(miǎo)震撼.(hàn)

C.亢.奋(kànɡ)晦.暗(huì)蓦.然(mò)冗.杂(rǒnɡ)

D.斡.旋(wò)幽悄.(qiāo)怅惘.(wǎng)眼眶.(kuàng)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偏僻屹立人情事故富贵荣华

B.怠慢嘱咐雪夜弛马垂珠联珑

C.家眷羁绊大彻大悟翠羽流苏

D.严竣恬静戛然而止叹为观止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5分)()

A.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B.这位歌手在众多选手中艺压群芳,鹤立鸡群

....,实在让人称赞。

C.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色太迷人了,而且越往深处,越美不胜收

....。

D.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按提示修改。(8分)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①“低碳生活”已越来越多的成为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②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③从而实践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④不仅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还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

(1)①处语序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成分残缺,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处搭配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处不合逻辑,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社戏》选段,回答问题。(17分)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5.阅读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六一公公的话有没有责怪的意思。(2分)

6.第二段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包含哪些意思?(4分)

7.“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豆被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3分)

8.“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中“写包票”与前文中双喜写包票一样吗?为什么?(4分)

9.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

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也真的好看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20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5期,有改动) 10.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_、炸香椿、________四部分内容,充满

浓浓的生活气息。(2分)

11.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4分)

12.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3.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4.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4分)

15.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4分)

详解详析

1.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D项,“悄”应读“qiǎo”。

2.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A项,“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B项,“雪夜弛马”应为“雪夜驰马”;D项,“严竣”应为“严峻”。

3.A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抑扬顿挫”是形容声音的,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1)“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2)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

(3)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4)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5.没有,只是为孩子们踏坏了豆而感到可惜。

6.“是的”写出了双喜的诚实;“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说明不是自己嘴馋偷吃;从“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中,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暗含“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的意思;“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是为了转移话题。

7.因为在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是对六一公公的劳动的肯定,抵消了豆被偷的不悦,表现了六一公公纯朴厚道的性格。

8.不一样。这里的“写包票”是肯定的意思,是六一公公对“我”的赞美和夸奖,而前文的“写包票”是作保证的意思。

9.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的划分和总结能力。文章以香椿为线索,写出了香椿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和享受。第一部分是第①段:盼香椿。第二部分是第②段和第③段:扒香椿。第三部分是第④段:炸香椿。第四部分是第⑤段到第⑦段:吃香椿。做此类题,横线上所概括的内容,在形式上要依据试题给出的例子,比如“盼香椿”结构上为三个字,是动宾式短语;内容上也要包含线索“香椿”,把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再以一个动词展现出来即可。

扒香椿吃香椿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那么,首先应该分析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绽开了笑脸”“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热情完

美释放”这些内容表明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位老者”则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然后分析修辞的作用,可按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情感”的模式进行赏析。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第④段具体描写了“香椿鱼儿”的制作过程,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即香椿叶的清洗腌制、面糊的制作、裹面油炸。三个步骤,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回答此题要落脚在两点:一是大量动词的运用使描写很细腻;二是从这些描写中能概括出母亲的某些特点或品质,比如做事麻利、炸“香椿鱼儿”的手艺娴熟等。

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的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13.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的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散文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前后呼应、深化主题等。本文中的第⑦段中有几个很关键的句子,如“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这句话特别提到了香椿的味道,这就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另外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写自己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香椿这件事,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本段中母亲在春季让“我”吃上嫩香椿芽,其他季节让“我”吃上干香椿,这香椿里面饱含着深深的母爱,让读者也从中感受到母爱的真挚与伟大,所以这最后一段很好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文章题目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层含义,即香椿本身的香味,这层含义较浅显,容易领悟;另一层是深层含义,这需要我们深入文字,挖掘其中包含的情感含义。由文章可知,作者写香椿是从童年写到成人的现在,所以这个“味道”中还包含着对母爱、童年、春天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回答时一定要考虑全面。

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15.本题考查学生拓展阅读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味道来说出内心的感悟,这种味道可以是具体的美食的味道,像“香椿的味道”一样,从中感悟出其中包含的情感之味。也可以是抽象的味道,比如失败、痛苦、幸福等,要点出这种味道具体带给了你怎样的生活体验,让你收获了什么。

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附: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都是遇见。当温暖遇见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冬季,便有了岁月;当天空遇见地面,便有了永恒;当男人遇见女人,便有了爱。生命中总有一些遇见是难以忘怀的。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感情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③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一单元总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记叙文特点,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材料。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多方面思考,动手动口,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规律,谴责非正义战争,支持反侵略。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教学重难点: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核心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想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对战争有个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战争,知道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共识。其次,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弄清各个文章的人物事件,深入阅读理解,认真思考,多读多练。 主要内容: 1《新闻二则》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通过学习,了解回顾历史。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语言要求。学习概括叙述、背景叙述、细节(典型)叙述等不同叙述。根据新闻的写作要求,分析报刊新闻。2《芦花荡》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展现了“老头子”那种孤胆英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从本文可以了解了解孙犁小说的总体特点,从小说三要素出发,分析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70分)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填合适的词语:(4分)(选项: 恐惧呼唤憧憬喜悦) 孩子们对未来的,对生命的,对死亡的,对亲人的,父母失子的哀伤与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与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与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填写下列成语:(8分) 锐不可眼花乱然无存月明风 名其实丰伟绩转弯角永垂不 3、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正确的汉字:(4分) 阻è管xiá寒jìn jū躬 4、常识填空:(6分) A、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就是、、、背景与结语。 B、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有《》、《》。 C、《芦花荡》的作者就是。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就是( )(3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 江阴要塞,________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 B.占领控制封锁 C.占领控制封闭 D.占有牵制封锁 6、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 ,_______________。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您展示: A、有关战争的成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B 有关战争的诗句: , 。 7、根据下面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3分) 据台湾媒体报道宋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于13日下午3时40分许返抵台北。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表示,亲民党带着两岸同胞共同追求与平的愿望回到台湾。宋楚瑜说,这次访问期间瞧到大陆的很多变化,也瞧到大陆乡亲与我们一样,都愿意追求与平。 二、阅读(34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就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思维导图

(一)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 1.《社戏》选自《》。 2.《回延安》作者,诗人,与丁毅等人共同创作《》,著有诗集《放歌集》。 3.《安塞腰鼓》作者,作家,代表作品《》。 4.《灯笼》作者,山东莱芜人,散文家、。 【字音字形】 1.楫.( ) 2.棹.( ) 3.倘.若( ) 4.归省.( ) 5.行.辈( ) 6.撺掇 ..( )( ) 7.凫.水( ) 8.潺.潺( ) 9.弥.散( ) 10.蕴.藻( ) 11.渔父.( ) 12.cuō()合 13.家juàn() 14.cuān()升15.bāo()豆16.纠gé() 17.xù()叨18.dài()慢19.yǒnɡ yuè()( ) 20.wǎn()转 21.乌péng()船 22.糜.子( ) 23.油馍.( ) 24.脑畔.( ) 25.一盏.( ) 26.白羊肚.( ) 27.羊羔.( ) 28.柳林pù() 29.眼kuàng() 30.yáo()洞31.yán()河32.chuǎn()气 33.恬.静( ) 34.晦.暗( ) 35.羁.绊( ) 36.亢.奋( ) 37.冗.杂( ) 38.戛.然而止( ) 39.烧zhuó() 40.páng()礴 41.战lì() 42.淋lí() 43.fú()射44.mò()然 45.茂téng téng()( ) 46.惊心动pò() 47.神龛.( ) 48.焚.身( ) 49.斡.旋( ) 50.幽悄.( ) 51.锵.然( ) 52.霍骠.姚( ) 53.司马懿.( ) 54.怅wǎng() 55.静mù() 56.xī xī()( )然 57.夜深星lán() 58.张灯结cǎi() 【词语理解】 1.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è) 管辖.(xiá)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ǎng) B.磅.礴(bàng) 歼.灭(qiān) 荻.港(dí) 排山倒.海(dǎo) C.绥.靖(suí) 芜.湖(wú) 逃窜.(cuàn) 高屋建瓴.(líng) D.阌.乡(wén) 要塞.(sè) 殷.红(yīn) 负隅.顽抗(yú) 提示:A项中“锐不可当”的“当”应读“dāng”;B项中“磅礴”的“磅”应读“páng”,“歼灭”的“歼”应读“jiān”;D项中“要塞”的“塞”应读“sài”,“殷红”的“殷”应读“yān”。C项注音完全正确。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阻遏.(阻止) 歼.灭(消灭) B.绥.靖(安抚、平定) 殷.切(深厚、丰盛) C.管辖.(管理) 锐不可当.(抵挡) D.瑰.宝(奇特、珍贵) 高屋建.瓴(建立) 提示:D项中“高屋建瓴”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为“倾倒”之意。 答案:D 3.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和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记叙) B.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描写) C.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记叙) 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 提示:此题是考查我们对几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与区分,特别是记叙与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容易混淆。记叙,就是记载、叙述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经过的。说明,是用来介绍或注释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特征、性状、结构、概念、功能、程序等的一种表达方式。A句应为“说明”。 答案:A 4.新闻又称为_______,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_______等;狭义的新闻,专指_______。_______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所学的两则新闻的作者是_______。 答案:消息报告文学消息用事实说话毛泽东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人 教版 、《新闻两则》 、新闻的广义与狭义。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真实情况报道的,如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专指消息:指简要和迅速的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的一种新闻问题。 2、新闻特点:真实、及时、准确、重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4月22日22时 地点:九江—安庆 人物:人民解放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横渡”一词表现出胜利的豪情。题目明确、简练、突出,转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本文为什么不仅报道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答: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

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6、比较两句话,说出谁的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⑴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芙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共渡过30万人。 ⑵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芙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答:⑵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7、“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答:展现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露出喜悦之情。 8、“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够互换吗?为什么? 答:这三个不能互换。因为作者是按照事情的反战顺序来用的词,没有占领,就没有控制的区域,没有控制的区域就不能封锁区域。 生字生词:鄂(è)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部分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ī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 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 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 B.占领控制封锁 C.占领控制封闭 D.占有牵制封锁 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二、阅读(其中(一)15分,(二)13分,(三)21分)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ī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 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 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 B.占领控制封锁 C.占领控制封闭 D.占有牵制封锁 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 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1课藤野先生】 (一)重点字词 1.生字 藤野(ténɡ)发髻(jì)芦荟(huì)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 不逊(xùn)诘责(jié)烂熳(màn) 匿名(nì) 深恶痛疾(wù) 瞥见(piē)解剖(pōu)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 2.词语解释 抑yì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绯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宛如:好象。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喝采:大声叫好。决意:拿定主意,。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二)重点句子 1.从文中找出一个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的句子: (1)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 (2)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是讽刺的说法,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3)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的体裁是散文。《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对于自己的老师,作者只写过三个分别是寿镜吾、章太炎和藤野先生。(点拨:寿镜吾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章太炎是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写的。)本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第2课我的母亲】 (一)重点字词 1.生字:佃户(diàn) 宽恕(shù)蛮横(mán) 绰号(chuò) 侮辱(wǔ) 抽屉(tì)文绉绉(zhōu) 舔(tiǎn)牢骚(sāo)赔罪(péi) 眼翳(yì)吹笙(shēnɡ)庶祖母(shù) 2.解释词语 责罚:处罚。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字适之,是现代着名的学者。他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 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 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着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课蜡烛】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 fú 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 淹没mò (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总揽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第一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 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3分) A.畸形(qí) 诘责(jí) 文绉绉(zhōu) 眼翳(yì) B.胡髭(zì) 黝黑(yǒu) 一绺绺(liǚ ) 颔首(hàn两) c.直戳(chōu) 解剖(pōu) 诱惑(y?u) 摹画(m?) D.滞留(zhì) 桀然(c?n) 庶祖母(shù) 脊背(jí) 2、选择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 ( ) (3分) A.嬉戏野蛮托辞匿名 B.枪毙温厚心慰禁锢 C.粗劣酒肆貂皮敦实 D.争执脾气激荡枝桠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 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 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 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我的第一本书》--胡适--父亲 C.《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 D.《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5.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5分)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早晨的阳光拂面,轻而柔;爱是午夜的月光如水,静静地在水中闪耀。爱有许多名称,爱来自不同的对象,爱也有不同的形式:浓情蜜意的爱,淡如清水的爱,山盟海誓的爱,不着痕迹的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里的爱是茉莉花香,你嗅不到清香,却芬芳满怀。朋友!你能感受到哪种爱? 6、父母师长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一定也积累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名言警句。 请将你最喜欢的一句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的方格内。(3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 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 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着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 纳 内容预览: 一、作家作品: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陕西延安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瞿塘峡娴熟斑斓 炫目参差谛听 摇曳璀璨勾勒 颠簸肃穆涟漪 妩媚震慑伫立 粗犷安谧篝火 沟壑喧嚣炫耀猥琐赫然袅袅不断 2、多音字: 削xiāo 削皮hèng 蛮横 xuē 剥削héng 纵横

hā哈哈大笑拐弯抹mò角 hǎ哈达mā 抹布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如泣如诉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扑朔迷离 海市蜃楼潸然泪下得天独厚脍炙人口 世外桃源虚无缥缈首屈一指超尘脱凡 重峦叠嶂自惭形秽 眼花缭乱分道扬镳 三、单元解读 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游记含义: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 知识掌握要点: 1、弄清游踪(景点和游览的顺序)。 2、要抓住景点的特色。 3、仔细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4、掌握文中运用不同的手法写景(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单元 一新闻两则毛泽东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②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4、①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②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③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④原因: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⑥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5、①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②地点:南阳③人物:中原我军 ④原因:我军胜利的攻势下⑤经过:我军击败蒋军,建立了七个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 ⑥结果:敌人节节败退,我军几乎解放全河南 二、芦花荡孙犁 1、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故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清新的文风被称为“荷花淀派”。 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重点:①景物描写②人物性格:爱国抗日,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三蜡烛西蒙诺夫 1、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2、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

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 第3课《“飞天”凌空》 2.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 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3.重点字词凌(líng)空翘(qiáo)首轻盈 (yíng)由衷(zhōng)悄(qiǎo)然屏(bǐng)息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_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第1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 h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着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课蜡烛】 一、重点字词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词语 第一单元 第一课《消息二则》 溃退[kuì 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签订[qiān dìng]:双方订立条约或契约并签字。 泄.气[xiè]:比喻提不起精神,没有了信心。 督.战[dū]:监督作战:亲临前线,在前线监督作战。 歼灭[jiān miè]:全部消灭(敌人)。 要塞[yào sài]:是一个特别加固的、不动的军事设施。 摧枯拉朽[cuī kū lāxiǔ]: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ruì ][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颁.发[bān]:发布、授予的意思。 遗嘱[yí zhǔ]: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渗透[shèn tòu]:渗入;透过。 建树[jiàn sh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仲裁[zhòng cái]:指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拨款[bō kuǎn]:指政府或上级拨给款项。 巨额[jù é]:巨大的数额。 卓.有成就[zhuó]: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第三课《“飞天”凌空》 凌.空[líng]:耸立空中。 优雅[yōu yǎ]:指人行为举止优美,自然且高雅。 掠.过[lüè]:从…上面飞过。 翘首[qiáo shǒu]: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刹.那[chà]:一瞬间,一下子。 酷.似[kù]:指极其相似。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知识点梳理 1.字音 溃.退(kuì) 泄.气(xiè) 督.战(dū)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翘.首(qiáo) 酷.似(kù) 遗嘱.(zhǔ) 娴.熟(xián) 默契.(qì) 镌.刻(juān) 潇.洒(xiāo) 咆哮 ..(páo xiào) 屏.息敛.声( bǐng liǎn) 澎湃.(pài) 悄.然不惊(qiǎo) 一丝不苟.(gǒu) 殚.精竭.虑(dān jié) 2.字形 kuì(溃)退bān(颁)发仲(cái)裁 kuì(馈)赠shuò(硕)果(zāi)栽树 yí(遗)言歌sòng(颂) 装(zài)载 líng(凌)空由zhōng(衷) 澎pài(湃) léng(棱)角shuāi(衰)败bài(拜)年 líng(陵)墓yī(衣)服 3.词语解释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作的遗咐. 建树:建立的功绩。

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镌刻:雕刻. 娴熟:熟练. 推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比喻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刚刚醒悟过来.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重点语句 1.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 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之短,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也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藐视敌人,赞颂我军。 3.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 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 第3课《“飞天”凌空》 1.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检测与能力提高(一) (本试卷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请认真阅读,仔细审题,冷静思考。 一、明察秋毫(12分) 1. 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 A. 禁锢(g u )诘责(j 1 )文约约(zh o u)眼翳(y i ) B. 胡盈(z i )黝黑(y o u) 一缙缙(l u )颔首(h an) C. 解剖(p o u)畸形(q i )诱惑(y o u)摹画(m o ) D. 滞留(zh i )粲然(c an)庶祖母(sh u )脊背(j )i 2.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忧郁消沉 B.成群结队美其名曰文质彬彬困惑不解 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藏污纳诟 D.暗然失色/、可名状关/、胜收微不足道 3.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 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 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 D. 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 .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 ⑴上野的樱花烂爆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⑵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⑶在没有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⑷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 B.拟人反语比喻比喻 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 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