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小儿药证直决》谈钱乙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张会永

从《小儿药证直决》谈钱乙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张会永

从《小儿药证直决》谈钱乙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张会永
从《小儿药证直决》谈钱乙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张会永

71

第19卷 第9期 2017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9 Sep .,

2017

钱乙,字仲阳。山东东平人,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科医家。其毕生经验由门生阎孝忠(一作季忠)整理编集而成,名《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全书分为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细记载钱乙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剂122首。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

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

书中有着充分体现。

1

重视脏腑辨证

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在《颅囟经》“纯阳”理论上,提出小儿的生理特点。他的弟子在序言中概括

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1]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在论述小儿病证之先,首列“五脏所主”“五脏病”,提纲挈领的概括出小儿常见病证的脏腑归属及辨证要点[1]。其中“五脏所主”

从《小儿药证直决》谈钱乙重视脾胃学术思想

张会永1,杨关林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

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着充分体现。钱乙总结小儿脾病病机为“脾主困”,他重视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辨证的应用,例如在小儿咳嗽病治疗时,通过培土生金、调治脾胃而获效。钱乙重视小儿病因,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小儿药证直诀》上篇所述小儿脾胃病诸多病证,均体现出脾主困的病机;中篇所载医案23则,近半数与调补脾胃相关;下篇所载方剂中调补脾胃的有48首,补益方剂如益黄散、异功散、白术散等,攻邪方剂如泻黄散、白饼子等。在攻邪方剂中,又有峻下、缓下、微下等区分,攻邪常以蜂蜜、米面糊丸,并用米饮等调服以顾护胃气。在小儿斑疹类疾病中,钱乙更提出饮食慎口等调护原则。

关键词:阎孝忠;脾主运化;脏象;疮疹;脾主湿;从脾论治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9- 0071- 03

收稿日期:2017-02-1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531700)作者简介:张会永(1983-),男,河北保定人,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 硬化的基础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通讯作者:杨关林(1962-),男(锡伯族),黑龙江肇东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 病,中医脏象理论研究。

Research of QIAN Yi's Academic Thought about Spleen-stomach in

the Book of Key to Therapeutics of Children's Diseases

ZHANG Huiyong 1,YANG Guanlin 2

(1.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QIAN Yi paied attention to Zang Fu differentiation,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in children's disease. QIAN Yi's academic thought about spleen-stomach had written in the book of Key to Therapeutics of children's Diseases . QIAN Yi 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of children's spleen disease as“spleen trapped”. He emphasized the application of“five elements”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organs. For example,when treating cough,he treated spleen instead of treating flung,because spleen is the mother of flung. QIAN Yi invented the“internal evidence”“the facial evidence”as new diagnostic methods. The pathogenesis of spleen trapped was reflected in all the spleen disease in the book of Key to Therapeutics of Children's Diseases . Half of the 23 cases in the book were related with treatment of regulating the spleen. There were 48 prescriptions which were regulating the spleen,such as Yihuang Powder,Yigong Powder,Baizhu Powder,Xiehuang Powder. In children with typhus diseases,QIAN Yi proposed diet careful nursing principles.

Keywords:YAN Xiaozhong;spleen governs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Zang-xiang;sore;spleen governs dampness;treatment from splee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9.019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9卷

所述之“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更成为后世治疗小儿疾病的纲领,沿用至今。其后的“五脏病”,所述内容与“五脏所主”雷同,虽有医家认为是阎孝忠整理之衍文[2],但亦足以印证钱乙对脏腑病证之重视。现代医家应用钱乙的“五脏所主”辨证纲领治疗小儿咳嗽,效如桴鼓[3]。这种五脏分虚实的辨证方法,不仅为儿科专用,亦为内科医家效仿,成为脏腑辨证的源头。

2 概况“脾主困”

涉及脾的病证,钱乙概括为:“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1]众所周知,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脾主运化”,具体表现为脾胃的燥湿、升降、运化功能的协调,倘若有一个环节失调,即可导致疾病,从而出现脾不健运的病理现象。这种病理变化钱乙概括为“脾主困”,并简要概括了脾实与脾虚的病机特点,这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关于“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4]的概括相符,可以说钱乙提出的“脾主困”,是对《内经》理论的提炼,并直接影响了其后的金元医家,为脾胃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钱乙的“脾主困”病机也逐渐演变成了后世的“脾主湿”。

3 重视脏腑生克

钱乙是脏腑辨证的代表医家,其所论病证,先区别病位脏腑,辨明本病或兼病,再分轻重缓急、标本虚实而治之。这其中,他将五行理论与脏腑辨证结合,借助五行生克而立法处方。如治疗东都张氏孙嗽喘一案,他医因为用寒凉药不效,钱乙解释说:“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1]凉药伤脾,脾为肺母,母病及子,故病久不愈。治疗之法,虚则补其母,培土以生金,当先补脾,而后泻肺。此案小儿服补脾药之后,再以泻白散泻肺治疗而愈。正如钱乙所说:“先实其脾,然后泻其肺。”[1]钱乙虽以脏腑分证,但在临证中却从未割舍五脏间的相互联系,始终从整体角度探讨疾病病情,诸如此类医案,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多处体现,并可参见该书“五脏相胜轻重”一篇[2]。

4 重视病因及诊法

《小儿药证直诀》开篇第一论即是“小儿脉法”,原文短小精悍:“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1]其中也道出了小儿常见病因:气不和、伤食、虚惊、风冷等。这是对饮食、情志、外感病因的高度概括。因小儿为哑科,钱乙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1]。对于相同的面上证,又提出不同的鉴别方法。例如:“面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是“胃气不和”;“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是“胃冷虚”;“面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是“虫痛”[1]。这里,同是一个“面白”,却能区分出不同的脾胃病证,这些病证的鉴别除望诊外,其实结合了很多问诊信息。钱乙在诊治小儿时,非常重视问诊,尤其重视询问小儿的饮食、二便情况,必要时亲眼查验二便。如在“疮疹候”中,钱乙曾提到“米谷及泻乳不化者,是脾虚不能制肾”[1],

这里的“米谷及泻乳不化”是粪便中夹杂未消化的乳食,再如“辛氏女子五岁病虫痛”一案,患儿服药泻下后,“钱与泻盆中看,如药汁,以杖搅之,见有丸药。”[1]从中可见钱乙查验小儿粪便的情况。在钱乙“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中,可以更详细的看出钱乙在诊病过程中,详细询问患儿饮食(乳食)、二便的变化情况,并以此指导处方治疗。

5 所述脾胃病证

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上篇多处脉证论及脾胃。与脾胃直接相关的病证有:初生吐泻诸疾(笔者概括,非钱乙原文),夏秋吐泻、吐乳、诸疳、胃气不和、胃冷虚、积痛、虫痛、虫与痫相似、食不消、腹中有癖、虚实腹胀、弄舌、胃怯汗、胃啼、急欲乳不能食,又有伤食后发搐、慢惊、五痫、疮疹、伤风腹胀、伤风吐泻诸疾(笔者概括,非钱乙原文)、黄相似、咳嗽、虚羸、气不和、肿病等亦与脾脏相关,超过《小儿药证直诀》上篇脉证大半篇幅。这些病证,皆与“脾主困”病机相符。尤其是中医儿科的痧、痘、惊、疳四大病证,均与脾胃相关。钱乙未将痧痘明确区分,而统称为“疮疹”,在疮疹之下又以五脏区分:“肝脏水疱、肺脏脓疱、心脏斑、脾脏疹,归肾变黑”,他认为“疹为脾所生”[1]。对于小儿惊风,钱乙提出“脾虚生风而成慢惊”,治疗上“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其弟子阎孝忠补充,慢惊如现危候是因为“盖脾胃虚损故也”[1]。对于疳积,钱乙也提出了独特认识,“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鲜不瘦而成疳矣”,并将疳证分为:肝疳、心疳、脾疳、肾疳、肺疳,以及筋疳、骨疳,概括其病机为“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6 调治脾胃方药

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治疗调补脾胃的方剂48首,其中以补益为主者11首,以攻逐实邪为主者37首[5]。其中,补益脾胃的11个方剂有:益黄散、白术散、当归汤、栝蒌汤、调中丸、塌气丸、异功散、藿香散、当归散、豆蔻散、温中丸等。钱乙补脾胃应用最多的是白术散。上述补益脾胃的方剂中,以人参、白术、甘草等补脾益气药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陈皮、藿香、木香等化湿行气药,以及丁香、官桂、干姜、豆蔻、胡椒等温中散寒药[5]。补脾化湿、温中行气,这些用药特点,正合钱乙所提出的“脾主困”病机。其所用攻邪方剂有:泻黄散、白饼子、消积丸、安虫散等,以攻下、消积、杀虫、祛痰、逐水为主。这其中,钱乙又以白饼子应用最多,当下则下,但又分峻下、缓下、微下等[6]。钱乙在应用下法时,亦时时顾护脾胃,多以蜂蜜、面糊、米糊等做成丸剂,或用蜜水、米饮、乳汁等调服以保护胃气,使邪去而胃气不伤。

7 重视饮食调护

除药物治疗外,钱乙在饮食调护上,亦十分重视调护脾胃,尤其是疮疹类疾病,更需慎口。钱乙提出:“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1]治疗睦亲宅一大王病疮疹时,嘱咐“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1]。这种乳母慎口法,并非钱乙首创,早在《太平圣惠方》中已有专门的“乳母忌慎法”的记载,该书在“治小儿发疹痘疮诸方”中特别提到“若用汤药,宜疗于乳母也”[7]。不过这种乳母服药的方法,似乎未被钱乙采纳,但钱乙对小儿斑疹的治疗对后世影

72

73

第19卷 第9期 2017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9 Sep .,2017

辨证论治失眠疗效评价医生队列研究

孙亚男1,于长禾2,3

,袁玉虎4,周雪忠4,刘岩2,闫世艳2,黄小波1,陈文强1,何丽云2,刘保延2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4.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摘 要:

目的:以失眠为例,评价医生辨证论治失眠的效果,分析不同医生的疗效差异及疗效特点;探索应用医生队列研究构建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基本方法。方法:纳入合格患者,4名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患者治疗方法、就诊时间和治疗疗程,地点为日常门诊。选择临床医生公认的PSQI 和TST 治疗前后有效率作为判效标准比较和评价医生间辨证论治疗效。其次,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整理每个医生证-治-效的关系和内容。最后,通过数据挖掘结果补充不同医生的证治效内容并比较不同医生间证治效内容的异同。结果:四名医生在TST 和PSQI 两个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上,疗效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医生C、医生D、医生B、医生A。影响辨证论治失眠疗效主要因素是与疾病相关的症状。数据挖掘结果以医生A 为例,在专家文本方的基础上分析得到3个核心类方,通过挖掘类方得到核心方药,对应人群特点和疗效变化特点。医生A 个体辨证论治的证治效相关性强于医生间证治效相关性,医生个体证治效关系的紧密程度较高,医生之间证治效关系存在差异;结果说明辨证论治是以医生为核心,证治效紧密相关的个体化诊疗过程。而且结果证明队列试验的设计和实施、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方法是科学且可行的。结论:以医生为核心的队列研究方法可以评价辨证论治的效果,分析医生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以医生为核心,证-治-效紧密相关、动态的、个体化与整体调节的辨证论治结局的评价是科学且可行。

关键词:个体化;辨证论治;真实世界;疗效评价;方法学;医生队列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9- 0073- 05

收稿日期:2017-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230086;81503679);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CX201511);北京市中医药 科技项目(QN2016-22)作者简介:孙亚男(1982-),女,辽宁大连人,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疗效评价。通讯作者:刘保延(1955-),男,陕西临潼人,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学。

Cohort Study of Evaluating the Outcomes of Insomnia Treated by TCM

Patterns Differentiation Among Different TCM Physicians

SUN Yanan 1,YU Changhe 2,3

,YUAN Yuhu 4,ZHOU Xuezhong 4,LIU Yan 2,YAN Shiyan 2,HUANG Xiaobo 1,CHEN Wenqiang 1,HE Liyun 2,LIU Baoyan 2

(1.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3,China;2.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3.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4.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ake insomnia as an exampl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ians' treatment for insomnia by TCM patterns differentiation,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响甚大[8]。比钱乙稍晚的董汲传承了钱乙治疗小儿斑疹的思想,并结合《圣惠方》记载,提倡治疗小儿斑疹,宜母子同时服药,他在《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中写到“其乳下儿,可兼令乳母服药……儿母俱

可与甘露饮。”[1]

这种治疗方法,被后人概况为“病从乳受,药从乳传”,扩展了中医儿科的给药途径,这其实也可归为钱乙“乳母慎口”观点的延伸。钱乙重视饮食调护的思想,对其弟子阎孝忠影响很大。《小儿药证直诀》所附《阎氏小儿方论》中记载了“治小儿脾胃虚弱”的方法:“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往三两岁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自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之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惟忌生冷、

油腻、甜物等。”[1]

阎孝忠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受钱乙搭救而愈,业医后,怀着对钱乙的敬仰,才专心搜集钱乙经验,才编辑而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阎孝忠所著《阎氏小儿方论》无不取法钱乙。上文

这种不用药物,仅以陈米稀粥调治小儿脾胃虚弱的方法,即是钱乙重视饮食调护、重视脾胃的最佳诠释。◆

参考文献

[ 1 ]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 2 ] 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M ] .张山雷,笺正. 上海:科技卫

生出版社,1958:10.

[ 3 ] 朱久之. 运用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辨证与制方的几点体会 [ J ]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02:28-29.[ 4 ] 郭霭春.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325.

[ 5 ] 黄建业.《小儿药证直诀》治疗脾胃疾病方剂初探[ J ] . 贵阳

中医学院学报,1986 ( 4 ):4-5.

[ 6 ] 毕可恩,李燕宁.《小儿药证直诀》下法探微[ J ] . 山东中医

学院学报,1986 ( 2 ):5-8.

[ 7 ]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581.

[ 8 ] 马堪温.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的科学成就[ J ] . 中医杂志,

1979,12:45-49.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9.020

小儿推拿-脾胃

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 要求: 1、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2、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4、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第一步 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 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 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 其他方法:捏脊的部位 捏脊的部位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腰阳关、八、背俞穴等。通过捏脊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及调整脏腑的治疗作用。 常用手法 捏脊疗法常用手法为捏、拿、推、捻、提五种,临床上,这八种手法综合运用,完成整个捏脊操作过程。 1.捏法:用双手拇、食二指将皮肤提捏起来,所提皮肤的多少要适当,提捏过多不易推进,提捏过少易于滑脱。 2.拿法:是捏法的进一步动作,拇指用力下压,食指用力上抵,拿法同捏法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3.推法:以食指为主,将提捏起来的皮肤向前推动。具体作法是,将食指二、三节紧贴皮肤,与拇指协调,均匀地向前推进,边捏拿边推进,推进速度应适当,过快则容易滑

脾胃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

胃溃疡的护理常规

胃溃疡护理常规 【评估】 1.病人疼痛的性质、程度及部位,评估疼痛的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 2.观察病人上腹痛的规律,观察大便的性状,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症状护理】 1.腹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间。向病人讲解疼痛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2)指导病人有规律的生活、劳逸结合。较重的活动性溃疡或便潜血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可边工作边治疗,注意劳逸结合。 3)指导病人有规律的进餐,提倡少量多餐。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及饮料,以清淡饮食为主。遵医嘱给予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制酸剂及抗pH药物,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制酸剂应在餐后1小时服用,抗胆碱药物和胃动力药餐前1小时及睡前1小时服用。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营养失调的护理: 指导病人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使胃酸分泌有规律。在溃疡活动期,以少食多餐为宜,不宜暴饮暴食。应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营养指标。

【药膳巧疗胃溃疡】 鸡蛋三七炖 原料和制法:鸡蛋一个,蜂蜜30ml,三七粉3g,将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加入三七粉拌匀,隔水炖熟再加蜂蜜调匀服食。 功效:可舒肝理气,和胃健脾,适用于上腹疼痛,呕吐、伴恶心、嗳气等。 【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患者病情长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痛苦,有的病人思想顾虑较重。此时,向病人解释发病诱因,采用中医“喜胜忧”的思想,用中医以情胜情的方法,与病人合理沟通。此外,还要做家属的工作,共同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疾病恢复。【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劳累。 2、饮食要合理,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戒烟戒酒,尽量避免和减少进食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3、慎用或勿用可能导致溃疡发生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咖啡因、波尼松、利血平等。 4、坚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5、教病人识别溃疡复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呕血、黑便、苍白、虚弱等,以便及时就诊。年龄偏大的胃溃疡病人应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癌变。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样本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 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 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 发挥中医药优势, 突出中医专科特色, 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 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强化专科规范建设,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 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 , 现有医护人员20名, 医生7名, 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 住院医师4人; 副主任护师1名, 护师3名, 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 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 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 注射药物或止血夹)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经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 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 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 适应医疗市场竞争, 并经过和相关科室合作, 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陈思芸( 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 蔡明建( 主治中医师) 张绍勇( 主治中医师) 、李传群( 副主任护师) 成员: 王勇( 住院医师) 、刘剑芳( 住院医师) 、张艳妮( 住院医师) 、李娟( 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 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 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 改进就医环境, 突出中医氛围,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 经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 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 并设置内镜室。 3) 经过积极申报论证, 改进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 运用其针灸设备、理

2019精选医学脾胃病健康管理.doc

脾胃病的健康管理 经过对大多数会员们身体的健康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所以今天这节课,我给大家讲脾胃病的健康管理知识。 我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偶尔发现自己有脾胃不适的情况,最好不要对号入座。 脾胃虚弱 脾胃之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脾胃虚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乱用药,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 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简介 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 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临床表现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

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 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 益气,助运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 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 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 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 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 苋。 症状 脾胃虚弱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 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而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奠基、充实、完善、深入。 1. 秦汉时代脾胃学说的奠基 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1.1 《内经》是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内经》阐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治疗、预防。“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运化、主生血、主肌肉”,以及倡导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 1.1.1 脾胃生理功能方面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胃者,五脏之本也。”《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强调治疗疾病时要顾护“胃气。”《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素问·五脏别论》日:“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从生理角度描述了胃具有通降下行的功能特性。《灵枢·五味》日:“水谷皆人于胃,……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说明胃气下降能够排泄体内饮食糟粕代谢产物。 1.1.2 脾胃病因病理方面 《内经》指出脾胃病变的发生,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情志因素及其他脏腑的影响有关。《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1.3 脾胃病证治疗方面 《内经》已有针对脾胃病理特点而提出的治疗原则。《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的,急食甘以缓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土郁夺之”。 1.2 《难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裹血,温五脏。”这个观点为后世“脾统血”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1.3 《伤寒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东汉张仲景继承《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在治疗疾病时,无论外感、内伤,均时刻顾护胃气,主张扶正祛邪当健脾胃,峻攻之时忌伤脾胃,病后调理宜养脾胃。《伤寒论》许多方药中都用姜、枣、粳米等,并嘱啜热粥助药,即取意于此,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辨证施治的始终。另《伤寒论》强调“实脾”的防治功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论述了脾胃病证的辩证纲要,坚持和胃固本,达邪不遗扶正。重视脾胃在中医养生及预防学中的作用。

胃炎的护理常规

胃炎的护理常规 胃炎的症状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前或在饮用橙汁、咖啡之后发生。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 胃炎是指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炎症。临床按发病的缓急,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一)一般护理 1、急性胃炎:嘱病人卧床休息,身心放松。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恢复期,病人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急性发作期中,应卧床休息 (二)饮食护理 急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急性发作期病人一般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如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有利于黏膜的修复。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可静脉补充营养。恢复期可食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渣、食醋、浓肉汤、鸡汤。 (三)心理护理

病人因出现呕血、黑便或症状反复发作而产生紧张、焦急、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向其耐心说明原因,给予解释和安慰,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应告知病人,通过有效的自我护理和保健,可减少本病的复发次数。 (四)疼痛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给止痛药物等缓解上腹部的穿痛,同时应安慰、陪伴病人以使其精神放松;消除紧张恐惧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从而增强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 (五)健康指导 1、教育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心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紧张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2、注意饮食卫生,进食要有规律,避免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嗜酒者应戒酒。 3、指导病人正确服用药物,避免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李晓林 指导: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100700) *通讯作者:lix iao lincn2001@https://www.doczj.com/doc/4912602291.html, 田德禄(1938-),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内科,尤其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先后主持国家 七五 、 八五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并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局级课题工作。主编及参编数十部中医学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关键词] 脾胃病;中医药疗法;名老中医;田德禄 田德禄教授以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田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审时度势,独创新说 针对脾胃病的治疗,张仲景从五脏立论,李东垣独重脾阳,朱丹溪立足湿热阴虚,叶天士重视胃阴,张景岳强调肾命,高鼓峰首重肾阴。构成了中医脾胃病辨治的基本框架。田老师熟谙各家思想,并予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肠疾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烟酒及肥甘厚味损伤胃肠增加。 [1]其次,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重,使肝之疏泄失司,气郁化火,入血成瘀蕴毒,进而更伤脾胃。因而提出:脾胃病以热证、实证居多,病位多在肝胃;气病及血,以肝胃郁热、湿热食滞为病机。治疗重在清肝降胃,以祛除胃中湿热瘀滞、恢复肝胃调畅为首务,而且这一思想贯穿于治病之始终。针 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 得气 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2 2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 人迎穴出自 灵枢 本输 ,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 针灸甲乙经 云: 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石学敏院士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石学敏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2 3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 石老师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2 4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说: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院士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院士经常告诫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67-68. (收稿日期:2010-12-21;修回日期:2011-05-20) [编辑:洪 涛] 1730 中医杂志2011年10月第52卷第20期 Jo 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1,Vo l.52,N o.20

教材脾胃学说

第七章脾胃学说 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 论体系之一。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 (一)脾胃的解剖形态 〈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⑴。 (二)脾胃的生理 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1 ?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 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 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明言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皆来源于脾胃。 总之,〈内经》、难经》明确指出了脾胃有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之功能。后人据此总结为:脾为后天之本。 2 ?脾胃的关系及与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神的整体相关性 〈内经》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2],明确指出脾与胃的表里关系,基于这一生理关 系,〈难经三十五难》又曰:胃者脾之府”。而脾胃在五脏中的地位,〈内经》更是明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2]。并明确指出脾胃的重要作用: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3],以及胃者,五脏之本也”[2]。 至于脾胃与五官、五体、五志、五神等的关系,〈内经》所论更是明晰: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脾应肉”]、口为脾窍”]、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⑴、口唇者,脾之官也”],以及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咽主地气”]、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生肉”]、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啰,在窍为口,在味为 甘,在志为思”2]、在神乃为脾藏意” [2] 。 至于脾的性质,〈内经》所谓:中央生湿,湿生土??…其性兼静,其德为濡,其用为化” [2],此即后世坤静之德、乾健之运”之端倪。 总之,〈内经》难经》对脾胃论述颇多,无论是脾胃在人体所寄居的位置、性质、阴阳 属性,还是脾胃在人体的功能、作用、分工以及与相关组织器官的联系等等,均作了颇为 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如上图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得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得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得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与大便得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与家属了解本病得性质,掌握控制疼痛得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与精神压力。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

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伤寒杂病论》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下文就《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作个简要的分析。 一、重视保护脾胃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以免损伤。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中白虎汤,方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

液……”[1]。其次,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甘草、生姜、大枣。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补脾胃之品。 二、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 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常,则病由生。黄元御在论“厥”时说:“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不运也。”故《伤寒论》中多有从中土治疗疾病治病。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陈修园曰:“此一节言少阴水火之气,皆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则中土虚矣。中土虚则气不行于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虚不能导手少阴之气而下交则为烦,不能引足少阴之气上交而为躁,甚则烦躁欲死。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缝生之妙……”[2]另外仲景治疗脾胃气虚,寒热错杂于中焦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也是着重于调理脾胃,用黄芩、黄连清热,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半夏补中和胃。我校伤寒大家俞长荣教授,就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病,可谓深得仲景之术。 三、善于从脾胃疗疾病

脾胃病护理常规

脾胃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脾胃病一般护理常规 ( 一) 生活起居护理 (1) 病室保持舒适、整齐、清洁、安静,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便于患者安心休养。 (2) 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待病情许可再做适当的运动。 ( 二) 情志护理加强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宣传情志因素在治疗疾病及恢复健康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其以乐观精神面对疾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 三) 饮食护理 (1) 对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腺炎等患者,应根据个体病情需要,做好饮食指导工作,急性期患者按医嘱予禁食。 (2) 饮食宜清淡,宜进食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忌辛辣,肥甘厚腻之品,暂禁食者遵医嘱静脉补液,补充营养,维持电解质平衡。 (3) 患者呕吐时宜取半侧卧位,头偏一侧,以免呕吐物吸人呼吸道,引起窒息。久痢者,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压迫和其他增加腹压的机械性刺激,以减弱肠道的蠕动,减少大便次数,减轻腹痛症状。 ( 四) 用药护理 便秘或大便干结,可用蜂蜜冲水饮服,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或每日2 次,练习腹式呼吸,以增强腹部肌力,指导患者在下腹部顺结肠走向顺时针按摩,时间为20 min 。疼痛严 重者,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 ( 五) 病情观察 (1)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了解有无呕吐、呃逆、泛酸、嗳气、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 (2) 呕吐、呕血、便血、严重腹泻时,观察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神志,详细记录次数、量、性质,并正确留取标本及时送检。及时清除污物,消除秽臭之物。注意口腔卫生,口干口苦明显时,或胃酸过多者,可用淡盐水或菊花水漱口。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3) 腹痛时,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有病情变化及时 报告医生 (4) 危重及急性期的患者,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晚期、肝性脑病、急性胰腺炎等病,症状明显,嘱绝对卧床休息,并做好翻身防褥疮等基础护理。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活动,缓解期和恢可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5) 当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术、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等检查时,做好术前解释工作,使患者能理解并给

_伤寒论_脾胃学说钩沉_李合国

[作者简介]李合国(1964-),男,河南平舆人,在读博士生,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专著,该书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古今医统》认为:“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感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不仅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先河,而且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为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六经发病,重在脾胃 伤寒的发病过程,是邪正相争的反映。病在三阳,则邪正俱盛,相互搏争;若正气不足,则易邪陷三阴。而正气以后天脾胃为化源,赖水谷精气以充养,脾胃的盛衰决定伤寒病证的发生、发展,故张仲景在《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础上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发病观点。1.1 太阳发病———营卫不和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指外邪乘 虚入侵而致营卫不和。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而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营卫虚衰责之脾胃,脾胃为荣卫之根,脾健则消磨水谷,运行营卫;脾胃虚衰,则荣卫之气不得营于外,使藩篱失固、外邪乘虚而袭,发为太阳病。1.2 阳明发病———胃燥津伤 阳明燥土,常赖阴津濡润,方能和 降下行,虚实更替有节。如热盛阳明,津伤燥热,胃失和降,腑气壅滞,燥实内结,或病为阳明腑证,或病为壮热、口渴、汗出、脉大的阳明经热证。1.3 少阳发病———血弱气尽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则气血不足,营卫亦弱。营卫弱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发为少阳病。因此,病位少阳经,多先有脾胃虚弱,致“血弱气尽”,营卫气血不足,邪气因袭而发病。1.4 三阴发病———脾胃虚弱 三阴受邪可始于脾胃虚弱。素体 中阳虚,寒邪直中太阴,则阳虚寒盛,升运失职,病属里虚寒证。 太阴者,三阴之表也,故邪侵三阴,首犯太阴,其强弱可影响邪传少阴、厥阴。肾阳不足,邪中少阴,此肾阳虚弱为脾虚及肾。因先天需赖后天的水谷充养,才能元气充沛;脾胃气虚,肾失充实,则肾虚,故少阴发病,多见吐利、手足逆冷,是脾肾阳虚、升降失常、阳不达四肢所致,病变涉及脾胃。脾胃主纳运,是气机之枢纽;心肺阳降,肝肾阴升,全靠脾胃升降。脾升胃降,则阴阳顺接,若中气不运,胃逆脾陷,则阴阳乖戾,故见厥阴病之呕吐、下利、四肢厥逆。1.5 伤寒兼挟———痰饮水食 伤寒六经病的痰、饮、水、食兼挟 证,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主纳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布散周身。若脾胃虚弱,则水湿停聚不化而成痰饮,饮聚则成水;谷停于胃,便是宿食。仲景对于有关伤寒兼挟证论述颇多,如太阳篇中外感挟饮的小青龙汤证,水饮不化的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悬饮的十枣汤证;阳明篇中则有宿食与热搏结的承气汤证等。兼挟证的产生是痰饮宿食,而痰饮宿食乃因脾胃功能失常所致。2 六经传变,脾胃为枢 六经传变虽与病邪轻重、正气强弱以及治疗、调护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但总以胃气盛衰为前提。一般而言,脾胃气弱,邪气盛,则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而病进;若脾胃气强,抗邪外出,则邪由里出表而病退。 从三阳经传变看,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可导致诸般变证。如太阳病过汗损伤脾阳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腹 满证,伤寒误用吐下损伤脾胃,致水饮上逆之苓桂术甘汤证,误下损伤脾胃,致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升降失调之泻心汤证。太阳病可传变形成阳明病,如太阳病汗下太过伤津,约束脾阴之转输,则成脾约证;同样,若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法,损伤胃津,可致邪入阳明,正如265条所云:“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在三阳病向三阴病传变时,脾胃的因素尤为关键,如“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邪也”。其“能食而不呕”正说明脾胃功能 健旺,脾胃气和,自可不传三阴;反之则脾胃虚弱,邪气乘虚内陷,传入三阴。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李合国指导:劳绍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 (广东 广州510405) 【摘要】《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 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关键词】伤寒论;脾胃学说;病因病机【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61X(2006)01-0016-02 ?16?ACTAUNIVERSITATISTRADITIONISMEDICALISSINENSISPHARMACOLOGIAEQUESHANGHAIVol.20No.1Mar.,2006

急性胃炎护理常规

胃炎护理常规 一、概念 是指由多种诱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炎症。 二、临床特点 起病前症状不明显,或仅有消化不良,常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但出血量不大,可自止。常伴有上腹隐痛、烧灼痛。 三、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用药史以及有无应激因素等,了解与本疾病有关的诱因。 2.评估患者有无嗳气、反酸、食欲减退、上腹饱胀、隐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3.评估患者有无黑便或呕血,并评估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量及性状。 4.密切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5.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态,有无焦虑、抑郁等情绪。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病人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对急性应激造成者应卧床休息,同时应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 2.饮食一般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如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有利于黏膜的修复。剧烈呕吐、呕血的

病人应禁食,可静脉补充营养。 3.环境为病人创造整洁、舒适、安静的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及温湿度适宜,使其心情舒畅。 (二)心理护理 1.解释症状出现的原因病人因出现呕血、黑粪或症状反复发作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向其耐心说明出血原因,并给予解释和安慰。应告知病人,通过有效,出血会很快停止;并通过自我护理和保健,可减少本病的复发次数。 2.心理疏导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向病人解释精神紧张不利于呕吐的缓解,特别是有的呕吐与精神因素有关,紧张、焦虑还会影响食欲和消化能力,而树立信心及情绪稳定则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3.应用放松技术利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放松技术,减少呕吐的发生。 (三)治疗配合 1.病人腹痛的时候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给予止痛药物等缓解腹痛症状,同时应安慰、陪伴病人以使其精神放松,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从而增强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非药物止痛方法还可以用分散注意力法,如数数、谈话、深呼吸等;行为疗法,如放松技术、冥想、疗法等 2.病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评估症状是否与精神因素有关,关心和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情绪。观察病人呕吐的次数及呕吐物的性质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 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

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经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经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进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经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