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寨县名的由来

金寨县名的由来

金寨县名的由来
金寨县名的由来

金寨县名的由来

要弄清楚“金寨”的来历,就需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寨县的建县历史。1932年5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领30万大军,组织对豫鄂皖根据地的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并明令各纵队:谁先占领豫皖苏维埃的军政中心金家寨,此镇即用占领者的名字命名,并改为县治。由于各种原因,在这次关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前途命运的战役中,红军失利了,迫使剩下的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离开大别山。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划皖豫两省边境的六安、霍山、霍邱,固始、商城五县各一部分,设立一个新县,以首先进占金家寨镇的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之名为县名,故称“立煌县”。其行政管辖初属河南省,1933年3月改属安徽省。

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地方政权崩溃,立煌县建立起县民主政府。1947年9月,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延积、县长白涛等15人组成的县委举行第十次会议,作出决议:更改县名,出安民布告。经县委研究,报地委、区党委同意,将立煌县改为金寨县,白涛同志亲自撰文,用通俗易懂的五言诗句,以流利的书法,亲笔写了十几张《金寨县民主政府布告》,张贴全县重要集镇,开头有这样几句:

查我金家寨,大别山中心。

革命根据地,中外有威名。

立煌本战犯,不应留臭名。

改名金寨县,历史面目真。

从此,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苏区人民,重新获得新生,金寨县便以新的命名载入史册,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将“立煌县”改名为“金寨县”,是根据当时的立煌县城所在地金家寨镇而来。那么金家寨镇的地名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传说,在原金寨镇东北5里处有一古城畈,当地人传为“黄花天子”的古城。过去流行于河南省商城、固始一带的皮影戏《五女征南》,即演绎其事,其附近的一些地名及金寨镇的古地名都与这个历史传说密切相关。

相传宋仁宗封后周柴荣的裔孙于此,称“百里王”。后起兵反宋,正值金秋菊花盛开之时,就自称“黄花天子”。所辖地仅百余里,东北边卡为狗脊岭和清风岭,西南二关为长岭关和松子关。黄花天子以其所居地设四门:狮子口为北门,高庙为南门,东门在下棋尖,西门在河南。天堂湾(位于槐树湾乡)为其后勤基地,设有粮仓、马厩、军库、药厂等机构,今槐树湾乡犹有“运粮沟”、“养马寨”等地名。“黄花天子”王城附近还有羊毛寨、天堂寨,松子寨、将军寨,清风寨等十寨。传说梅山镇清风岭即为当时之“清风寨”,由其守关将领“清风”得名。“黄花天子”于宋仁宗天圣年

间反宋后,宋廷派杨门女将杨乃红、杨金花等率兵征讨,宋兵先从狗脊岭进军被阻,改从清风岭突破,打败了清风、明月二将,再越过盘婆岭,至高庙又破其城门,打死丞相龙天表。这时,黄花天子只身向西逃跑,杨乃红紧紧追赶,驰至张公山下狮子岭头处,云鬓松散,金钗堕地(传说金寨镇古名“金钗镇”即由此而来,后演化为“金寨镇”),不及拾取,仍尾追不舍,“黄花天子”见前面河水阻隔,后面又无人相救,便舍弃战马,跳入黑龙潭淹死(一说逃至商城八里滩投潭而死)。古城畈,现在是梅山水库淹没区。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人从畈上掘出一口缸,制作精致,底有“大宋宣和二年”六字。1946年秋季,地方保丁在清理麦地沟时,挖出一方金印,上方为狮绶,下方有文,曰“大宋黄花天子之印”,惜于解放前夕失踪。

关于金家寨镇名的来历还有另外三个版本。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皇后由此地还滁阳,遗失金钗一枚,故名“金钗镇”。一说杨乃红破古城后,朝廷为防止叛乱,曾派钦差大臣来此镇守,因此后得名“钦差镇”。还有说此地曾经是起义军据守之寨,且为金氏族居之所,转而称为“金家寨”。

1956年,梅山水库建成,县城迁往梅山。金家寨带着他历史上的血雨腥风、繁华落寞以及他的千年之身都淹没在高峡平湖之中。

青年镇村名由来

青年镇村名由来浅析 李保产 笔者对青年镇所属共43个自然村的村名由来调查后发现,其村名由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以景物为村名”,“以姓氏加地理位置或景物为村名”,“以历史名人事件或传说为村名”,“以特产加姓氏为村名”,“以姓氏为村名”等几种。 一、景物为村名 青年镇西北隅有个叫洪山庙的小村庄,村东小学校内有座洪山庙,村子正中有棵老槐树。洪山庙原叫朱家寨。传说从前一长工有年给朱家寨一朱姓财主家种高粱。掌柜的让长工定(间)高粱苗;长工隔一乍远留一棵高粱苗。回到家里,掌柜的对长工说:“你留那么稠,高粱能长大吗?”长工只好再把高粱苗拔掉一些。拔了一边又一遍,掌柜的仍嫌高粱苗太稠密。最后长工干脆把一块地的高粱苗拔得只剩四角四棵,之后便悄悄离开了。 转眼已是秋收时节。这天,掌柜的来到高粱地,只见那

四棵高粱长得又高又大,红红的大高粱穗低垂着头。他抱住高粱不断用力摇起来,高粱粒雨点般纷纷落下来;最后朱掌柜地里的高梁粒堆得象小山似的。夜里,他做个梦,梦见一白髯仙人告诉他,给他种地的那个长工是既善于耕种又乐于助人的洪山爷。秋收后,朱掌柜出资请人在村东头建一座洪山庙,专门供奉洪山爷。从此他和村民逢年过节都要到庙里进香跪拜。 据载,洪山是位出身贫寒的雇农,他耕种技术高超并助人为乐,使很多人家的庄稼获得丰收。洪山死后,人们念其功德,尊称其为“洪山爷”,并立庙以祀之。据洪山庙村洪山庙碑文记载,宋真宗(997-1022年)时,村居民均系朱氏之家,故村名朱家寨。后有谢、金、许、王、孙、常、杨诸姓相继迁入。宋宁宗(1194-1224年)时,村中一朱姓人家家计颇丰,夫妇忠厚朴实,乐善好施;其变卖田产,于村东建洪山庙一座。因此有“真宗朱家寨,庙宇始宁宗”之说。洪山庙建成后,原村名从此被庙名所取代。 乾隆27年,时庙宇因年久失修,大部破败。村民王文、孙国民夫妇募集资金重建。1930年,村人于此设私塾。1932年,改私塾而兴办育英小学堂。解放后庙宇被毁。1992年,村民集资重建洪山庙。 洪山庙村中原有三棵老槐树,现存一棵。传说系朱姓先民明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所植。2004年7月12日,漯河市及郾城县文物部门为研究沙澧文化,派专家对此树进行考证,测得胸围2.36米,高2.90米,迄今已有600年历史,系稀有古树名木;并拨专款予以保护。市县新闻单位特作专题报道。老槐树树干虽已中空,但年年枝繁叶茂;尤其树干皮部纹理呈螺旋状上升,别有特色。

(文学常识)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文学常识 ?一、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 答: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 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你知道这个典故吗? 答: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

答: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 答: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五、虞美人是一种花,夏初盛开,色彩艳丽。请问词牌虞美人是从这种花得名的吗? 答: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六、词牌贺新郎是婚宴上祝贺新郎之意吗? 答:事实上,贺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贺新凉。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恨。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

藁城地名由来

藁城市地名由来 藁城,古时称肥累,高城等。约3400年前,《公元前1400年。》,县镜先民----朵氏部落在沿河岸高地筑房垒灶。凿井饮水,种粟栽木,繁殖生息,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境内已是河流密布,林木高棕·遂改高城为稾城。蒙古太祖初年《公元1205》,又改稾城为藁城,意思是水草丰美,绿树环绕的地方。 藁城各个村名由来也能找到原由。 第一类与河流有关而命名的。藁城境内多河流,古时有太白渠、斯洨水,近代有滹沱河、白羊河、郦阳水等。滹沱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恶水”,十年九泛,河道变迁无常。因此,域内村名多与水有关,如:清流,中照,漂里,北龙宫,南龙宫,水范寨,北汪,北洼,西洼,南洼,韩家洼,堤上,前堤里,后堤里,北堤里,庄货头,桥板,北桥寨,南桥寨,东桥寨,北蒲城,东蒲城,西蒲城等。 第二类移民后新命名的村。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靖难之役”爆发,藁城为御燕重镇。滹沱河沿岸成为主要战场。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因久经战乱、疫灾,原县民仅存三分之一。永乐帝两次颁诏,令山西之民迁来藁城。现在,藁城仍有先民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传说。如早落和落生,取落地生根之意;小吴村,杨马村,杜家庄,刘家佐,卞家寨,李家疃,以同姓家族聚集而取名;五里庄,土山,台西,则以村庄所处的方位而命名。西凝仁和南凝仁,其实也与方位有关。据说,早年间,在西凝仁的东边,南凝仁的北边,有一座“凝仁寺”,凝仁寺西边的村叫西凝仁,凝仁寺南

边的村就叫南凝仁了。 还有从河南省牛家庄移民过来的,村取名叫“新安庄”,住在了滹沱河的河床上,老人们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某一天,新安庄来了一个疯癫的人,口里念着:“叫你挪你不挪,你非住进流沙河,叫你搬你不搬,非要等到二十三!结果当晚发了洪水,新安庄的人搬到了河堤以北的小丰屯,现在村北牛姓和张姓大部分是新安庄的后代!两村合并以后取名小丰(小奉)。 第三类与古代驻兵有关。如:河西营,信家营,南营,屯头,是古代屯兵的地方。马圈村,古时为一军用牧马场。木连城村,战国时为赵将李牧、廉颇屯兵拒秦之所,所以称牧廉镇后改为木连成。 第四其它类。梨园庄,汉文帝年间,是肥累城北的一座梨园,所产鸭梨为汉代御用品,当时就叫梨园,近代才改称梨园庄。尚书庄,该村因出过一位尚书而得名。岗上,当时岗上的大部分是手工业者,铸造大钟,铁水流于地,日久磨砺,渐渐光亮,所以叫岗上。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十二种词牌名的由来 一、提起赤壁古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知道词牌名“念奴娇”中的“念奴”是什么意思吗? 答: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你知道这个典故吗? 答: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三、“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为北宋寇準创制。有人说“踏莎行”中的“莎”字不该读shā,而该读suō,这个说法对吗? 答: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读shā 时多用于人名、地名。 四、词牌“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 答: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五、虞美人是一种花,夏初盛开,色彩艳丽。请问词牌“虞美人”是从这种花得名的吗? 答: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六、词牌“贺新郎”是“婚宴上祝贺新郎”之意吗? 答:事实上,“贺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贺新凉”。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以“贺新郎”为词牌的词大多感伤悲愤,和婚宴气氛不合。 七、你知道“鹊桥仙”这个词牌出自我国的哪个神话吗? 答: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多有吟咏。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八、“红酥手,黄縢酒,满城违禁小说请删除宫墙柳”,是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名句。请问词牌“钗头凤”最早出自陆游吗?

十个惊艳了岁月的词牌名

十个惊艳了岁月的词牌名 如梦令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李存勗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剪梅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 《诗经·周南》写有“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说的意思是梅子都落地纷纷了,树上还留有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啊,请不要耽误良辰。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

的求爱诗。以梅来抒情,这是关于梅最早的抒情句子了。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采用于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 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晏殊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蝶恋花》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或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

栾城县自然村村名由来

栾城县自然村村名由来 窦妪 窦妪位于县城西偏北方向12.5公里,西南与元氏县交界,北与南牛家庄接壤,东邻京广铁路,窦妪火车站设在村东南1.5公里处是栾城的大村镇之一,村内的玄武庙、开业寺分别建于唐代和元代,规模宏伟,附近享有盛名。窦妪村建于隋末,传说: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之子与奶妈曾居住此地得名。最先称窦妪屯,民国年间叫窦妪镇,解放后叫窦妪。仅为书写方便,也有写作豆于的。 南赵台 南赵台位于县城西北5公里处,西北邻北赵台,东至小裴村。据传,明永乐年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县赵氏二兄弟迁此,分居大寺南北两侧,总称赵台,后随人口繁衍,分为两村,在南曰南赵台,在北曰北赵台。 北牛家庄 北牛家庄位于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与南牛家庄仅有一河之隔,东邻京广铁路西至元氏县界,护村提自西向东北环绕村庄。《栾城县志》记载:北牛家庄与南牛家庄系康熙年间所建,传说由元氏县石板沟牛氏迁此定居,总称牛家庄。清末据洨河支流分开,因在北侧,得名北牛家庄。 南牛家庄 南牛家庄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西至元氏县界,东邻京广铁路,南接窦妪。《栾城县志》记载,南、北牛家庄原属一村名牛家庄,康熙年间元氏县石板沟牛氏迁此立庄,清末据洨河支流相分,得名南牛家庄。 彭家庄 彭家庄位于县城西北方向12公里处,东明渠与洨河在村南方交汇。彭家庄明永乐年间建村,村人多数姓彭,以姓氏命名为彭家庄、 汪家庄 王家庄位于县城西北方向123公里处,东邻苏邱,北邻段家营,南至赵村,水塘遍布村四周。《栾城县志》记载:汪家庄原名王家庄,村东有百亩大水坑一个,村四周遍布小水塘,一般年份清水不断,塘多水多,清末改王为汪,得名汪家庄。 陈朝宇 陈朝宇位于县城西偏南10公里,南与元氏县交界,西至京广铁路。《栾城县志》记载:陈朝宇系唐以前建村,原写作陈朝峪,后演化为陈朝宇,其含义及来历尚未查清。 赵庄 赵庄位于县城西偏南10公里处,东与梅家村为邻,西侧与元氏交界。明朝隐士李潜所建“百柳园”就在该村附近(今已不存)境内有庙宇多处,以兴隆寺最为

高考语文 52个词牌名及由来复习

52个词牌名及由来 1: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词牌名。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17:绿罗裙。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19:满庭芳。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20:木兰花。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词牌名和曲牌子名

词牌名和曲牌名 词就是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文字形式,词牌名就相当于是歌曲的曲调,相同的词牌名就意味着有相同的押韵,相同的曲调,以及相同的对仗形式……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下注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

河北省永年县各村村名由来

永年县各村村名来历 东杨庄、西杨庄——据传,宋、金时代,就有杨姓大户在此居住。据西杨庄玉皇庙碑文记述,明万历十九年,这两个村分别叫东杨二庄和西杨二庄,以方位及姓氏命名。后来简称东杨庄和西杨庄。 故城——《地理志韵编》与《后汉书·注》云:广年古城在今永年县(城关)西北。据一九七六年故城地裂现象考证,故城村即汉代广年县城,县志亦称古城。前汉置广年县,属广平国,后汉属距鹿郡,魏郡属广平郡,永嘉后废。北齐时,曲梁并入广平县,并移治曲梁城(即今之永年城关),此遂为广年县故城。 前党庄、后党庄——永乐年间,党、赵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党姓为大户,故冠以党姓命村名党家庄。光绪三年县志上还记载为党家庄,后来分治,按位置称前党庄、后当庄。 冯庄——明初,冯姓奉诏迁此占产立庄,1965年曾改名四新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村名冯庄。 康庄——据康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犁耙庄,传说曾为曲陌大户耕地放犁耙的地方。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康氏七世祖由鸡泽县康马昌迁此居住。更名为康庄。 韩庄——据查明嘉靖年间,由四户韩姓人家从大阎胡寨迁此定居。以姓氏为冠命村名韩庄 席庄——据查,原名薛庄,明永乐年间,有席、苗、路等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席姓为大户,冠以姓该村名席庄。 赵庄——据查,明永乐年间,赵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赵氏命村名赵庄。 南庄——1963年席庄一部分宅基被淹,有四十户居民迁往席庄村南居住,称南庄。

杨庄——宋元时代,有杨姓大户居于此而命村名杨庄。 张杨庄---明初,张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便以杨庄为基础,又以姓命村名张杨庄。 东陈甫----传说宋元时代,有陈、甫二姓氏在此地居住。故按姓氏命村名陈甫。明初从山西迁来居民,未更村名。后人丁繁衍,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该村在东,称东陈甫。 冯杨庄——明初,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便以杨庄为基础,冠以冯氏命村名冯杨庄。 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为此当时屯田之地。明初移民在此占产立庄,称村名屯庄。 郅家寨——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郅家寨,以郅姓最早在此居住而命名。 东小屯——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东小屯。因为该村正南有大屯,位置又在辛庄堡之东,故叫东小屯。 库官营——相传宋金时代,曾在此建兵营,屯粮草,为库官居住地,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居住于此,称村名为库官营。 前、后司郭庄——明代该村只有司、郭两姓氏,所以叫司郭庄。后来形成前后两个村,故名后司郭庄和前司郭庄。

60个古代经典词牌名的由来

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名曲,后用为词调。减字浣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但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青玉案: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 长相思:本为乐府名篇,后来才成为唐教坊曲,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惜别离”一句,故名。 定风波: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钗头凤: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唐代教坊名曲。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破阵子:原是唐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念奴娇: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伎念奴。念奴是在宋代被大量写入诗人的作品中,《全宋词》中最早用《念奴娇》作为调名的是沈唐。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此曲起源于民间的渔歌。渔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沿海、沿江地区和湖泊港湾周围的渔民在打渔时借以消遣的曲调。这些渔歌类似现在沿海地区的咸水歌,歌词一般是齐言体。 满庭花: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木兰花: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阮郎归: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瑞鹤归:宋周邦彦始创,格体参差。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望江南:本命《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又“不忆江南”,而改为《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高阳 县志 各村名来历

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 高阳——居古高河之阳故此得名!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臵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

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姓桑的走到这,船搁浅走不了了定居,民俗称船丁后叫团丁 ,又一说该村形状像船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各种词牌的由来

各种词牌的由来 1: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词牌名。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减字浣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15: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16:六州歌头。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17:绿罗裙。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18:卖花声。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19:满庭芳。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20:木兰花。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村名由来

村庄棉好哦。位置 龙泉汤村地处牟平东南气死了。部山区的龙泉镇, 空气清新、风光秀美。烟台、牟平、威海、荣成、文登的中心地带,距烟台市区50公里,烟威高速公路30公里,威海笨蛋。港口45公里,莱山飞机场58公里。 这里山清吧唧。巴爹。下午看哦。水秀,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有胶东著名温泉——龙泉汤温泉,常年水温在56℃,其中偏硅酸含量89-92毫克/升,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中的“硅水”和“氟水”的命名标准。南靠全真道圣地——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距昆嵛湖(即龙泉水库)1公里,是开发旅游服务业的绝佳笨蛋。之地。 村名由来 明弘治年间,先人在域神经病。内筑一露天汤,常年二百五湿了。沸腾涌流,如蛟龙吐水,故取名为“龙泉”。不久,宋姓迁此,于龙泉汤旁建村,,按当地有病。习惯取名为宋家庄。后来,许多人家都看好龙泉风水,纷纷迁来定居,宋家庄渐渐扩大,并成为东西来往的交通要道,人们开始利用温泉水洗浴,龙泉也从此繁华起来。 清朝诗人王苹云游至此,赋诗云:“行人浴罢闲相语,可似华清第二汤。宋家庄也由此改名为龙泉汤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这里曾建敞厅,置石几,围以垣墙,后废圯,今仅存嘉庆年间(1796—1820)“龙泉”二字石匾。 村庄特色 龙泉温泉为胶东半岛著名温泉之一。历史悠久,水质优良,是沐浴、水疗的宝地。自明弘治年间即被利用开发,可是开发利用速度缓慢。龙泉温泉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从野浴发展到池浴,一直发展到今日的高雅盆浴,蒸气浴等。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相传,龙泉温泉的美境、神水,使众多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和骚人墨客流连忘返。秦始皇、乾隆、丛尚书、郑板桥,都到过此地戏水净身。全真教主王重阳路经龙泉,因贪恋龙泉浴,竟不顾与弟子王玉阳的约会和道家体统,入泉与众人洗澡嬉戏,发出了“龙泉温泉天下奇,一洗能使百病除”的赞叹。龙泉温泉的奇妙,传到了八仙耳中。他们选派张果老骑着毛驴来温泉探个究竟。结果,张果老在昆嵛山中迷了路,见到了九龙池,把九龙池当成了龙泉温泉。至今,在九龙池当年张果老毛驴的遗迹仍依稀可辨。 1996年2月9日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对《龙泉地热田详细地质报告》进行了评审,通过对地面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勘测,钻探试验,水质分析确定其主要特点:热水层浅,水量大,水温适中,平均水温52~58℃,PH值为8.4,所含矿物质种类多,其中对人体有益的元素丰富。偏硅酸含量90.21mg/1,锶含量0.08mg/1,矿化度为0.5mg/1,汤水无色透明,略具硫化氢气味,无任何副作用。经临床观察发现其所具有的温度、化学成分及放射性对皮肤、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妇科等方面有着神奇的保健和医疗效果。另外沐浴无稠腻感,洗涤衣物且能漂白。 村庄发展 近年来,龙泉汤村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形成了以温泉旅游服务开发为中心的经济产业特色,推动全村经济驶入赶超发展的快车道。先后引进5个项目上亿元资金,投资500万元兴建了温泉洗浴中心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中国传统刻石艺术品展示中心、投资400万元的馨雨矿泉水项目已投产运营;投资3000万元的昆龙温泉洗浴中心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温泉大酒店和温泉别墅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正在洽谈的投资8000万元的南山游乐城项目和温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词牌名的由来念奴娇与何满子

词牌名的由来:念奴娇与何满子 那是两个女孩子的名字。一个是念奴,一个是何满子。盛唐诗之花的漫天烟火中两道绚丽的霞。芳魂一缕,破云裂锦,直至宋的小令长调里,终成词牌名。她们就这样永生。按照“诗言志,词表情”,诗庄词媚的说法,她们温柔的名字是那些长短句最美的载体,将气势开阔,天上人间的唐诗渡到宋词的旖旎惆怅里。有着这样让人无限憧憬的名字的,该是怎样的女子? 第一次看到念奴这个名字是在李清照那篇著名的《词论》里,那时易安多大?小女子品评天下大家,何等意气张扬,犹似盛唐女子,纵使后来命运多舛,也难掩天赋神采。“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一句话,把北宋词家,统统否定。她主张词一定要能歌,要和音律。所以开篇就讲了一个歌者的故事,并提到了一个名叫念奴的歌女。可见,在唐,诗已能唱,并且是诗歌传诵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径。诗者歌者地位高下肯定不同,但其中的佼佼者在当时并不亚于现在的顶级流行歌手,而念奴就是这样。只可惜,易安太高傲,惜墨如金,不肯多说,可我却因为对宋词词牌的牵念,而对那字里行间惊鸿一瞥的念奴过目不忘。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媚,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宫妓中帝之钟爱也。

《开元天宝遗事》这段话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是声色俱佳啊。念奴,是当时宫内外的大牌,李隆基的“钟爱”。元稹的《连昌宫词》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一线红星念奴如日中天的盛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玄宗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每年在宫门楼下赐宴群臣,常常一闹就是几天,颇有点狂欢节的味道。门楼下万众欢腾,连宫廷乐师们的演奏都听不清了,每当这个时候,玄宗就会让高力士在楼上大喊:“皇上想派念奴唱歌,王(二十五郎)吹笛伴奏,大家想不想听啊?”据说高力士这一嘁,门楼下立刻安静下来,全体人民静待念奴的天籁之音。

文安县村名来历

文安县村名考 (一)自然村村名考 城镇战国时期形成村落,原名太阳。隋大业七年为丰利县治,唐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文安县治由位于大柳河东侧的“文安故城”迁此,该地遂称为城关。1961年改名城镇。 东关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王、李二姓从山东迁来此地定居,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因位于文安城东门处,取名东关。 西关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葛、樊二姓由山东迁此定居,因位于文安城西门外,得名西关。 边王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边、王、赵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各自以姓起名:边王赵、北王庄、赵家庄。1949年三村合并,得名边王赵。 大叩皂北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立村。据传,杨六郎镇守易津时,这里是放牧军马的地方。建村时以此地的历史经历和地处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政和年间于村西南侧又建一村,名小寇皂店。这村改名大寇皂清末简化为大寇皂,民国初年写做大叩皂。 泗各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温、刘、谷、皮等姓由南京诏迁此地立庄,得名四家庄,因距文安县城较近,后改名峙郭庄。明末以该村靠近泗水河演化为泗各庄。 北光洲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立村,以其三面环水的地势特征得名光洲。随着人烟的增多,清代分化为3个村,这村梁姓居多,名梁光洲,1958年以方位改名北光洲。 西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东光洲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后孙章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孙、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孙章村。清代时由孙章迁出部分居民在该村东另立村庄,起名后孙章。 前孙章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后孙章。 吉村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李姓在此地立庄,取吉利之意起名吉村。 房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房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房家庄。后简化为房庄。 留郡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隐居,发展成村得名留郡村,1958年简化为留郡。 元里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张、杨、李、华四姓在此定居种菜为生,后发展成村起名园里。后演化成为元里。 西元里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陈等姓从外地搬来此地定居,以种菜为生,因住地靠近园里。以方位得名西园里。 相公庄隋朝(公元581—618年),原名丰乐村。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有一张相公死后葬于此地,并树碑于此。张相公,字仁宪,死后追赠工部尚书,很有名气。后该村改名相公庄。

词牌由来趣说

词牌由来趣说 陈汉文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因此,词牌的名称很多,仅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几十个。其由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原来就是词的题目 例如《浪淘沙》是咏淘金人的劳动生活的,《踏歌词》是一种合着脚步歌唱的曲调,《抛球乐》说的是抛绣球等。又如《忆江南》原来就是抒发回忆江南之情的词,《渔歌子》本来就是吟唱渔夫生活的词。它们后来都成了词牌。 (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汉代乐府有《采桑曲》,唐代教坊有《采桑》,于是后来有《采桑子》的词牌。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三)截取名诗词句中的几个字而得名 如《忆秦娥》,李白用这个格式写出了一首词,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词牌《忆秦娥》由此得名。又如,李白《苏台览古》诗中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因而有《西江月》这个词牌。 (四)直接用词的字数来命名 例如,词《念奴娇》共有 100 个字,因而又名《百字令》。《苍梧谣》共有 16 个字,故又名《十六字令》。 (五)取大曲中的一段而得名 例如,《水调歌头》就是唐代大曲《水调歌头》中开头的一段。 (六)以人名、事物名或故事为背景来作词牌 如《沁园春》,据说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座园林,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名为“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有人作词咏此事,词牌《沁园春》也就产生了。《念奴娇》因唐明皇有个歌女名念奴而得名。《浣溪沙》亦作《浣溪纱》,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由此可见,初期的词,它的曲调与内容每每是一致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到了后来,曲调、内容才分开,词牌只标明曲调,不再作为题目

大名县各村村名来历

你们知道自己的村名是什么来历吗? 一、大名镇 县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因位于旧县衙门南面,故名县前街。,马文操神道碑原存于城 内文庙(实验学校)内前院,后移至北关县招待所东院,今挪至大名县碑林处。此碑立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 年)五月二十五日。马公是五代晋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碑铭及序为贾纬奉撰。 道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因位于旧道台衙门前边,故名道前街。路北有关帝庙,拜堂下有一口大钟,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铸造,撞之声闻数里。铸造工艺较高,至今其面光洁不锈,“破四旧”时,经多次夯砸仍完好无伤。关帝庙,在解放后即改建为人民剧院,其钟仍置于院内。后来移至大名碑林园内陈列,供人观赏。 玉带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因该街成环状,形若玉带,故名玉带街。 菜园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据传,古时这里菜农较多,故名菜园街。 张小街古时,这里是无名小街巷,因街南头有一张姓大户,明朝时,某知府命名为张小街。解放前,街西有一老爷庙,庙前称宫前,庙后称宫后。解放后,也并入张小街,但人们对那两处地方仍有称“前宫”后“宫”的。 寺胡同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从前,这里是通往普照寺的一个胡同,故名寺胡同。普照寺 建在城西南角,是宋朝旧城(今大街)建的古刹(Ch d庙),明初迁城时,寺僧随来,并建 此寺,规模宏大,僧众二百余人。明嘉靖、万历及清顺治时,屡次修缮,游人甚多,并有不少名人题咏。后渐倾废,因藏经阁失火,寺基半为民占。同治十三年(1874),大名、顺德、 广平兵备道恩福聚金补修,一度粗具旧观。后又拆毁,如今泯(min灭无存。 大寺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古时,此处有普照寺,规模宏大,故名大寺街。 北城隍庙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从前,这里有座城隍庙,其位置又靠北城,故名北城隍 庙街。 油坊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从前,这里的油坊很有名气,故名油坊街。 马厂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清朝时,此地西边是练武场,练武者均拴马于此,故名马厂街。 满洲街据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大名县志》记载:“顺城至东门,所谓东大街也,西行北为满洲街。”大名历来是战略要地。清朝派八旗部队(满洲兵)防守,并设有道台府和镇台(兵备道)衙门。“满营”在大名驻扎,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战争需要,兵力时增时减。八旗兵流动性大,不准带家属,至今满洲街没有留下一户满族人。因为这里住的多是满洲人,人们自然而然地称之为满洲街。推翻满清后,此地没了满洲人,一度更名为“免愁街”,可人们还是缺吃少穿常发愁。“文革”以前改名为胜利街,“文革”时叫反帝街,后又恢复原名满洲街。 北关因地处大名北城门外,故名北关。明朝叙州知府陈绶(Sh bU之墓在此村郊外,曾有 华表石器。河北省立第七师范遗址在该村北侧,学校是革命教育家谢台臣于1923 年创建。 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36 年旧历二月初四不 幸逝世。为纪念谢台臣校长对革命事业做出的伟大功绩,全校师生自动捐款立汉白玉石碑一座。原在七师正门前,现在校园东端,并建有纪念碑亭,以使后人永志不忘。 北刘庄很早以前,刘姓在此定居。明末,刘家建一墓地,因该村在墓地之北,故名北刘庄。在墓地之南的名南刘庄。 南关一铺从前,南关相当繁华,开有很多店铺,按区域划分为三处,此处离城最近,故名南关一铺。与一铺相邻的为南关二铺,与城较远的为南关三铺。 金家潭从前,大名城南门外有一黑龙潭,其潭西又有一小潭,金姓定居于此,故名金家潭。匡公堤此村在旧堤之上。其堤原为明万历初知府匡铎(kuα ng du为所筑,人称匡公堤,村因堤得名。 七里店此处离大名县城七华里,早年有客商店铺,故名七里店。 十里铺此处距县城约十华里,早年又有客商店铺,故名十里铺。 康堤口此处原是一段古黄河残堤,后有康姓在此定居,故名康堤口。村南有罗让墓,立于唐龙纪元年(88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