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第四版

管理学原理第四版

管理学原理第四版
管理学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定义(关注哈罗德孔茨和本书的提法)

1、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需展开为:(1)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创造盈余(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意指成效和效率

2、本书: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注意

四个关键点:(1)管理存在于政治组织内(2)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3)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4)管理人员需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①其他人的活动,即被管理者的工作②其他人,即被管理者

3、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二、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

1、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管理活动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开展的许多种活动中的一种

2、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3、在组织成效与管理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也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4、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因素。

管理者在组织中具有双重人格:(1)组织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必须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基本的准则。管理者的这种组织人格的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和相似性(2)个人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所作所为又受管理者个人

因素的影响。这种管理者的个人人格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三、管理者类别(关注高层、中层和基层划分)

1、按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①高层:指处于组织最高管理层次的管理者

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代表组织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联系;就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对组织的所有者负责;对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协调与管理,以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②中层:指组织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落实高层管理者的计划与决策,并协调基层管理者的活动

【注意】中层领导者与中层管理者的区别:前者是指组织和等级系列中处于中间层次的领导者,后者包括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直线部门的管理人员两部分

③基层:是指组织中把中层管理者的计划更加具体化地分派给组织中的业务活动者,并对业务活动者的活动进行协调的管理人员。这一层次的管理人员在组织中起着连接的作用

2、按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可以划分为综合管理者、职能管理者和项目管理者

3、按职权关系可以把管理者分成直线部门的管理者和参谋部门的管理者

四、管理者技能结构(与管理者三层划分相结合)

1、技术技能:指对某一特殊技能——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

解和熟练运用。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物”的工作

2、人际技能:是管理者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作为一名小组成员而有效工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激励、帮助、协调、领导、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人际技能涉及与人协作

3、思想技能:是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和考虑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

包括管理者的思维、信息处理和计划能力、对某个部门如何适合整个组织和组织如何适合所在企业、社区与广泛的经营和社会环境的认知能力,体现了用广泛而长远的眼光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也即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4、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人际技能则相反

P17 图1-4

五、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

什么是?管理者在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人事、控制等各种职能作用的发挥,使投入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从而使组织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我们把这种在组织中充分发挥其力,切实履行其职责,实现其岗位目标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

1、有效的管理者的四个特点:(1)善于利用和调配各种资源,重视资源组合的效率和整体效益(2)善于分析和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实现组织目标、资源、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3)善于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4)善于不断学习

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5个习惯:(1)懂的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2)重视外界的贡献(3)善于利用长处,不光是他们自己的,还有上司、同事及其下属的(4)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领域里(5)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小结

管理者的定义是指在组织中直接监督和指导他人工作的人,管理者通过其职位和知识,对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够实质性的影响该组织经营及达成成果的能力者。有管理者,那与其对应的就必定是非管理者,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效益,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就是处理这种关系的最佳手段。

我认为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先决条件就是自身的努力,然后做到知行合一。不但要知道,也要做到。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理论、实践和经验等的积累。有效管理者的能力是客观的,不会因为客观环境变化,管理对象转换而失去。

其次,有效的管理者要有良好的观念,意识,明白自己的责任是始终围绕着为跟随者创造利益,而非扩展自己的利益。管理工作的本质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也就是管理应该“无为而治”。管理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取决管理者的眼界,没有意识到就不知道该如何做,知道了就会不断找方法去做,有效管理者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提高反省,遇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第三,有效的管理者要有有效的工作效率,因为有效管理者的效率,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成为有效的管理者,自己的效率就要提高。提高自己的效率就是指我们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管理中依轻重缓急安排计划以避免不必要的耽搁及延误。合理采用有价值的建议及工作方法,

不断自省,自检。

第四,有效的管理者要懂得利用自己的时间,重要的事情首先做。认识并运用自己的时间开始,通过对时间的记录与分析,将无效、没有生产力的时间区别出来, 使自己可以不间断地处理重要的工作。

第五,有效的管理者要有一个强大的宏观能力,对全局的掌控要有自己的见解。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有一种全局的观念,把每一个工作的分工情况掌握良好,这样才可以完成有效的管理。

第六: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积累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要边学边练,还需要和业内人士不断的学习。这样就不会使思维固化,缺乏创新精神。

第七: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就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跨越出合格和称职的平台,以更高的姿态和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创造出超出合格标准的成绩。

第八:有效的管理者要具有超强的团结凝聚力和领导魅力。团结凝聚力的形成要在日常管理工作的细节上体现和积累,在日常的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下属,关心同事,关注团队协作和团队荣誉。明辨是非,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来赢得认可和尊重。

第九: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整理提升,能力技能都要通过练习和积累才能很快的提升,做到始终如一,只有坚持才会有好的结果。

综合的来说,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要具备坚定的管理意识,观念到位、心态积极和方法得当。有激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素养,丰富自我知识结构,借鉴和融会新思路,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只有先知先觉,才能永不落伍,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

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论:图片1/2

第二章组织与组织的目标

组织:分为实体组织(人们有意识地形成的各种职务或职位的系统)和过程的组织。

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人。目标、组织规范。

一、管理的目标原则

三、组织目标的确定

1、组织目标的确定是服从于组织创造者的利益的

2、综上,组织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即所有者的利益、组织中成员个人的目标和组织的社会责任

在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过程中,管理起着协调、激励和调整的作用。

第三章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概念: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所谓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

1、分类:1、按外部环境的性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组织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等;社会环境:组织外部一切人类劳动的产

物。2、按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分: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对某一特定社会的所有组织产生影响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技术、自然6个方面的环境);具体环境:是指对某个企业组织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环境

二、外部环境对组织影响程度的衡量

汤姆森:认为可以从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这两个方面来衡量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外部环境类型(1、相对稳定和复杂 2、相对稳定而又简单 3、动荡而又复杂 4、动荡而又简单)

三、应对外部环境策略

1、组织必须适应环境

(1)组织必须根据外部环境能提供什么要素以及外部环境需要组织提供些什么来决定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2)对一个组织来说,只有适应已经形成的外部环境,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组织就会被环境所淘汰

2、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组织不但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即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组织不但能为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还能通过自身的有效活动改变环境,使外部环境更加有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3)从短期的观点看,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为自身改善或者选择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具体环境却很难为自身改变或选择一个良好的一般环境;从长远的观点看,组织仍然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自身所处的一般环境,使之更有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4)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企业只能适应当时的企业领导体制,却不能去改变它,因为企业的领导体制是我国企业的根本制度

(5)组织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使组织能适应外部环境

四、组织界限

(1)概念:是指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割开来的东西

(3)组织界限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①组织的类型②组织所追求的目标③组织系统有效运转的要求④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第四章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利益相关者:指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

1、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常被划分为两个层次

(1)第一级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契约关系的个人和团体

?雇员、股东、信用机构、政府、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和顾客等

(2)第二级利益相关者: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

?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所在社区、市场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

二、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1管理的目标导向正在转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导向也应该相应的有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2管理范畴得以扩展。

3管理重心发生转移

4管理理念不断更新。

5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三、做到对社会负责的方法是:妨碍法、防御法、调和法、积极法。

四、管理道德的内涵和层次:

1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2两种层次:一是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所关注的是管理者个人利益及其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二是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所关注的是企业利益及其与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对此目前已形成四种道德观:

1、功利模式:指完全按照成果或结果来衡量活动或决策好坏的道德观点,其目标是为大多

数人带来最大益处

?一方面鼓励效率和生产力,并与企业利益紧密相连,易于衡量和执行;另一方面,它可能牺牲少数人的利益,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2、权利模式:指遵重和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和自由的道德观点,包括隐私权、良心自由、

选择道德标准的自由和法律规定的种种权利

?这种观点具有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隐私的积极一面,但可能在组织内造成一种墨守成规的工作气氛,阻碍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

3、公正模式:要求管理者能够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公平、公正地分配利益与损害的道

德观点

4、社会契约整合模式: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实证因素(是什么)和规范因素(应该是什

么)制定道德决策

?其基础是两种契约的整合:①允许企业处理的并确定可接受的基本规则的一般社会契约②处理社区成员之间可接受的行为方式的更为具体的契约

?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提倡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道德准则,从而决定是

什么构成了正确的和错误的决策和行动

五、决定企业道德规范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结构变量 4组织文化 5道德问题强度

六、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2选拔合适的管理者 3加强道德示范

4进行道德培训 5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6建立综合绩效评价

第五章早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一、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

1群众认可 2凝聚力 3讲究领导方法 4生存意志

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作用:

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2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要损失不少时间

3许多简化劳动和所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是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三、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即所谓的萨伊定律)。

四、亨利*普尔【美国铁路杂志】贡献在于:

1提出了职业经理阶层观念的雏形。

2追求系统化的管理。

3关注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有效的领导来消除正式组织的刻板性。

第六章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一、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1、主要内容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

(2)把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及作业的环境标准化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制定科学的日工作标准②按照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工资率③把工资给“人”而不是给“职位”

(4)实行职能工长制

?又称“全能工长制”、“直线制”。这是一种在组织中只有直线领导而没有职能分工的组织

结构形式

?泰罗认为,采用职能工长制的“最大好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训练出一批工长”

?泰罗提出实行职能工长制是为了提高工长的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而出现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的现象,正是职能工长制的致命弱点

(5)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

?按照例外原则的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只集中精力处理企业中的那些重大的经营决策的问题,而把那些经常出现、重复出现的“例行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度化、标准化,并交给企业中的下级人员去处理。

?贯彻管理的例外原则,有利于减轻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事务,使他们能集中精力进行企业的重大问题的经营决策

(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管理例外原则等,都体现了泰罗在组织管理中的分权思想

二、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的过程学派或称职能学派)

管理的5个基本职能:

1管理的计划职能 2管理的组织职能 3指挥 4协调 5控制

三、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是从一般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的,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

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四、韦伯与官僚集权制

1、权利的分类

(1)神授的权利——是以领导者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神秘化的组织

(2)传统的权利——以先例和惯例为基础——传统的组织

(3)合理—合法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依法确定的职务或职位——官僚集权组织

第七章人际关系学说(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一、两个时代之间的桥梁:玛丽*派克*福莱特

二、人际关系学说要点(注意其人性假设——社会人)

1、职工是“社会人”

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

?人际关系学说认为,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应该使职工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组织是一个由多种性质组织构成的有机结合体,既有技术组织,也有社会组织

P165 图7-2

3、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应:

(1)既能满足职工在经济方面的需要,又能满足职工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

(2)应能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情感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是效率的逻辑与感情的逻辑保持平衡

(3)应通过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三、马斯洛【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1、五个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对食物、水、服装、空气和住房等的需要——最基本和最原始的需要(2)安全需要——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劳动安全和就业安全(工作稳定)等方面的需要——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有安全方面的需要

(3)社交需要——对友谊、爱情以及归属感等方面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社交需要就会突出出来,成为激励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主要因素

(4)尊敬需要——对成就、地位和声望的追求以及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赏识、尊敬和重视等方面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尊敬方面的需要就会成为人们行为的主要激励因素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在其他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一个人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希望能体验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强烈的人由很强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四、人际关系学说时代关于人的需要和行为规律的研究:

1关于人类需要的研究 2扩大工作范围 3工人参与管理

四、穆尼和赖莱的组织效率原则:

1协调原则 2等级原则职能原则

第八章现代管理理论(二战后)

一、管理理论丛林

共11个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者工作学派和经营管理理论学派

1、经营管理理论学派

(1)创始人:法约尔主要代表人物:孔茨、法约尔

(2)主要观点: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中(由管理者)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的过程

2、合作社会系统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

(2)把组织定义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系统。(3)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1协作的意愿 2共同的目标 3信息联系

?权威要能够存在,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①个人能够并且确实明了所传达的命令

②他们认为这个命令同他们做决定时的组织目标是一致的

③他们认为,整个来说,这个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

④他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遵守这个命令

3、决策理论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公共管理》、《人的模型》、《管理决策新科学》)、詹姆士·马奇

(2)基本出发点: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

(3)管理思想

1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

②用“管理人”的模式替代传统的“经济人”模式

?管理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寻求达到满意程度目标的行动程序(寻求满意而非最优)二是管理人在确定自己的行为时,不考虑真实世界中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在进行抉择时只考虑那些他认为是最要紧和关键的因素

③决策的满意化原则

④决策是一个过程

?决策是一个包括有四个阶段的完整的过程: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审查活动阶段

⑤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P197)

⑥决策中的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在组织中会形成一个不中断的目标—手段链,或者叫目标—层级系统

4、管理者工作学派(又称为经理决策学派)

(1)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经理角色)

(2)三类十种角色(P201)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作为挂名首脑的角色②作为领导者的角色③作为联络者的角色

2、信息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监听者的经理②作为传播者的经理③作为发言人的经理

3、决策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企业家的经理②作为故障排除者的经理③作为资源分配者的经理④作为谈判者的经理

四、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

1、由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于1993年在其《再造企业》一书中提出来的

实施方法是以顾客为导向,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削减无实质作用的流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其基本内容是再造企业的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找出其不合理的因素

第九章管理的计划职能

一、计划分类(注意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1、按计划期限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划分是相对的。按我国的习惯,把5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5年以下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有时候把1年以上5年以下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把1年以下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

2、按计划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计划分为综合计划和专业计划

3、按照计划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计划分成战略计划(规划)、管理计划和业务计划

4、按计划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目标、策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等(1)目标——是表明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东西

(2)政策——是组织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各种行为的一种原则性规定

(3)策略——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对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取得、使用和分配的政策性规定

(4)程序——是对处理未来活动的例行方法的规定

(5)规则——是对未来在某种情况下应采取或不应采取某种行动的具体规定

(6)规划——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计划。它包括为实施既定方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策略、规则、程序等各种计划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目标的时间安排、所采取的步骤、所需要的资源等在内的综合性计划

(7)预算——是一种数字化的计划,是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是控制的手段计划的重要性:

1、是组织对未来的变化能够做出积极地反应

2、使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展开。

3、有利于提高组织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

4、有利于对组织各项工作的控制。

二、计划工作原则(注意承诺原则和限定因素原则)

1、综合平衡的原则

2、承诺原则——也称投入原则,主要是对计划工作时限的规定

3、灵活性原则——使计划本身具有改变方向的能力——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原则

4、改变航道原则——使计划工作过程具有灵活性

?是指计划工作决策对将来承担的任务越多,主管人员定期地检察发生的情况,预计前景,以及为保证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等工作也就越加重要

5、限定因素原则——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又称战略因素

三、目标管理(优缺点与精要上结合掌握)

1、目标管理的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绩效的反馈控制

(1)目标的制定

①第一步是确定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在一个既定时期内所认为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

②第二步是由下级组织按照组织层次逐级下降的顺序对上层制定的目标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

?目标—手段系统(特殊性)

①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所确定的目标必须看做是初步的

②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确定有关的总目标、计划前提,并向下传达后,上级主管就能在下级拟订目标的过程中与下级一起进行工作

③上级还要帮助他的下属拟订出上下级衔接的和辅助性的目标,并使这些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是经过努力有可能达到的

④上下级拟订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总之,要通过组织成员对目标制定的参与,使组织成员感到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自己制定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予的,使组织成员能充分了解目标的内容,从而更有利于目标的执行

(2)目标的实施

各个组织层次的成员允许自由地处置完成任务所分配到的必要资源,利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并自由的采取适合自己的行动方式来达到目标

(3)绩效的评价——是对目标执行结果的评价

???目标管理法对组织的成员绩效的评价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的不同

→特点:①上下级共同确定目标评价的标准

②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给个人,以便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

第十章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工作的分析维度包括组织工作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两个方面。

2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所形成的不中断的等级链的环节数

3组织工作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目标与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

4组织工作的工作分工:是指确定组织中成员工作专门化和专业化的程度,通过工作分工,把组织中的一项任务分解成多项更小的工作单元。三种方式:1把工作分解成不同的专业,律师、工程师;2把工作分解成不同的活动,财务、会计;3把工作在纵向上进行分解,形成高、中、基层管理者。

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1、概念

①管理幅度:是指上级管理者能直接有效地管辖的下级人员数

②管理层次:是指在组织中所形成的不中断的等级系列的环节数

?扁平型结构:管理幅度越大则组织的管理层次越少

?纵高型结构:管理幅度越小则组织的管理层次越多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①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②职权的授予

③上级管理者必须承担的非管理职责

④下级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的相似程度

⑤组织中新问题的发生率

⑥下属人员地理上的分散程度

⑦信息沟通的方法

⑧管理者的指导思想

⑨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次

授权行为:T图4

3、有效授权原则(尤其注意责任的绝对性原则、权责相符原则)

(1)按预期目标授权的原则——上级管理者在授权时,应该根据上级要求下级管理者所要完成的任务(职责)进行授权

(2)职能界限的原则

(3)分级的原则

(4)统一领导原则——指一个下级不能有两个上级,即不能由两个上级同时向一个下级授权

(5)责任的绝对性原则——是指上级管理者可以把任务和权力分派给下级,但上级却不可以把责任也分派给下级

?贯彻责任的绝对性原则是为了对上级管理者的授权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促使上级管理者在授权过程中认真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授权

(6)权责(任)相符原则——指权力与责任的相符——指应使下级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和他们所拥有的权力相等

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组织扁平化

2企业组织制定的非层级化

3组织网络化

4组织柔性化

5企业内部组织团队化

第十一章管理的领导职能

领导的概念

领导通常两种含义:一是指领导者;另一个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所谓领导,就是组织中引导、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领导包括三个基本因素:

1、领导是一个群体现象,没有下属就没有领导者,领导总是包含人与人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服从。

2、领导是一种目标导向,在一个组织或群体中起着积极地作用,领导者运用影

响力影响其他人完成某个行动过程或实现某个特定目标。

3、领导的存在是以一个群体内存在等级为假定前提,有时,等级是规范的,界

定清晰的,领导是处于组织内等级的顶层,有时,他又是非规范的,而且是灵活易变的。

领导行为与管理行为:

我们是把领导行为作为管理行为之一来理解的,即领导活动是组织中诸多管理活动的一种。领导者必然是管理者,而管理者不一定是领导者。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

1、合法的权力;

2、奖励的权力;

3、强制的权力;

4、专家性的权力;

5、领导者个人的魅力;

6、强制权、奖励权和法定权主要决定于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

领导的作用:

1、维持组织成员感情上的平衡状态(消除挫折、解决冲突、消除压力)

2、协调下属人员的活动

3、运用领导权力来强制引导下属人员的行为

一、领导特质理论

1、奥德韦·蒂德的观点——认为除了“事情的必然性”和“环境法则”外,成功的领导者要具备某些可以辨认的素质

主要有:①精力(包括精神的和体格的)旺盛②方向与目的感③热情④友好和仁慈⑤正直2、吉塞利的研究——?成功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七项特质:①富有动力②领导欲望③正直和诚实④充满自信⑤聪明智慧⑥工作知识⑦外倾性强

三、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的领导理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由于其个性,而且还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以及领导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①上下级关系——是指下属对领导人的信任程度,同时包括下属对领导表现的忠诚以及领导者对下属的吸引力

②任务结构——是指下属工作的性质,即任务明确程度以及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③职位权力——即领导人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具有的正式职权,也就是我们在对影响力分类中指出的强制权、法定权和奖励权

??最理想的环境——强有力的职权、明确的任务结构和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组合最差的环境——职位权力弱、无序的任务结构和恶劣的上下级关系的组合

四、高效团队的特征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且具备能够良好合作(合作精神)的个性品质,从而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3)相互信任——管理层必需充分重视维持群体内的相互信任,否则团体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4)一致的承诺——承诺一致的特征表现为对群体目标的奉献精神,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5)良好的沟通

(6)谈判技能

(7)恰当的领导

(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6、团队建设的阶段——五个阶段

(1)达成共同目标

(2)协同工作

(3)授权激励——明确的个人责任是团队产生高效率的源泉之一

(4)积极探索

(5)不断总结和提高

波特和劳勒模式 P401 图11-9

①努力(激励的强度和发挥出来的能力)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和人们所感觉到的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

②员工实现组织目标与否则主要取决于努力程度、具备从事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和正确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务的能力(对目标和任务的理解程度)

③努力——成绩——报酬——满足链

公平理论——由斯达西·亚当斯提出,研究的是报酬的绝对数

①员工在一个组织中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待遇的判断的“参照物”:他人、制度、自我

②员工会把自己再工作中所付出的代价与取得的报酬同其他人进行比较,其结果影响其以后的行为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报酬。

2、采取某种行动以使公式相等

3、选择另外一个参照对象

4、辞职。

第十二章管理的控制职能

一、控制的概念:是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换句话说,控制就是要消除计划与实际的正负偏差,是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能按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是组织运行方式更加可靠、更加便利和更加经济。

二、控制的类型

1、按控制的时点不同来分——反馈控制、即时控制和前馈控制

(1)反馈控制:是指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2)前馈控制——为了解决反馈控制的时滞问题——在偏离标准的情况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预测或估计,把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有利于提高控制的成效——是一种事前控制

①过去的经验对今后的工作总是有效的

②系统将来运行的情况是可以预先估计的,而且这种估计是准确的

③按照要素输入的标准所输入的要素能按预定的要求发挥作用

(3)即时控制——通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调整来实现控制——包括管理人员指导下属的行动——是一种事前控制

2、按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的不同来分类——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1)直接控制

?是指通过对管理者的选择和培养,使管理者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犯或少犯错误,从而直接的实现控制

?一个前提条件:合格的管理者可以不犯或少犯错误

?优点:

①有利于职务与人相匹配

②减轻问题的严重程度,减少事后纠正行动的费用

③直接控制鼓励自我控制,可以加速采取纠正措施,并使之更有效

?缺点:采取直接控制的方法并不能保证对组织的有效控制,因而在控制过程中还要采用间接控制的方法

(2)间接控制(什么是)

?是指对管理者的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和监督,分析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然后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的一种控制方法

?间接控制把控制的重点放在对管理者管理活动的结果的监督与调整上?其缺点是费用支出很高,纠正措施的时间之后等

三、控制工作的原理:

1、反应计划要求原理

2、组织适应性原理

3、控制关键点原理

4、控制趋势原理

5、例外原理

6直接控制原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第三阶段测试题卷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试卷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第三、四、五篇(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2分,共10分) 1、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管理实行了专业化分工。(×) 2、控制工作就是衡量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偏差。(×) 3、集权可以保证决策执行的高效率。(√) 4、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员工的激励主要应当满足其较高层次的需求。(×) 5、领导即使做好了对下级的激励工作,也不一定会显著提高工作业绩(√)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B )。 A、职能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 D、直线—职能制 2、在工业企业中,把企业划分为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此类划分属于( C )。 A、工艺过程部门化 B、产品部门化 C、职能部门化 D、人数部门化 3、当决策的风险程度较大、下属的素质较低时,组织的领导者一般倾向于( A )。 A、集权 B、分权 C、擅权 D、放权 4、影响管理幅度有很多因素,下面那种说法不对( A )。 A、主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问题时,幅度应该大一些 B、计划完善程度高时,可以加大 C、工作中需协调的频次较少时,幅度可以大一些 D、组织沟通渠道畅通,可以加大 5、“什么都领导说了算,还要我们干什么”反应了过分集权的什么弊端( D )。 A、降低决策质量 B、降低组织适应能力 C、降低组织成员工作热情 D、以上都对 6、某公司有作业人员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B )。 A、10人4层 B、9人2层 C、9人4层 D、8人3层 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概括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是( C )。 A、安全的需要 B、权力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8、“今年公司不可能实现利润增长20%的目标”。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是( A )偏低。 A、期望值 B、效价 C、激励力 D、成就感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重点.docx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缺陷: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

自考管理学原理笔记(李晓光版)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 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 2.团体行为 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 2.顾客 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第二篇计划工作 四计划工作概述 1、计划工作: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 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主导性 3.普遍性 4.经济性 4、计划工作的意义: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5、计划按表现形式分类: 1.目的或使命 2.目标 3.战略 4.政策 5.程序 6.规则 7.规划 8.预算 6、计划工作的程序: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 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 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 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 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 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 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 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管理学原理决策方法总结

第四节决策方法 决策方法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决策采用的分析工具,可以分为采用一般计算工具的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的方法。 Ⅰ、根据分析方法分类 一.定性方法(即采用主观判断分析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注意:独立发表意见 1.头脑风暴法(特点:倡导创新思维) 2.名义小组技术(分小组陈述方案,最终投票) 3.德尔菲技术(听取专家组意见)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瘦狗型,幼童型,金牛型,明星型 2.政策指导矩阵:1-8 二.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1.分析与建模 2.模型求解 (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小中取大法(悲观态度) 2.大中取小法(乐观态度)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ⅰ计算后悔值,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 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ⅱ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ⅲ选择人最大后 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三)风险型决策方法 1.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求出收益的期望值,然后选出最大期望收益值) 2.最大期望效用准则(与最大期望收益准则区别为:计算期望时,用收益 的效用乘相应的概率,再求和。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是最大期望效用准则的特例) 3.面对小概率,不能简单应用以上准则 4.多阶段决策问题与决策树(1. 先遇到决策点B,取从该决策点出发的方案

枝中最大值,作为该决策点的值;2.遇到状况点,依据各种状态的概率计算期望收益;3.在决策点,比较两个方案枝相连的两个状态点上的期望收益 三、计算机模拟决策方法 四、决策模拟演练 (一)企业竞争模拟及软件简介 (二)企业竞争模拟的组织与特点

管理学原理自己

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管理的职能: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④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4)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5)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基层②按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③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3)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7)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高层只需一般了解②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对基层不太重要。 (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领会:(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正确地做事;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做正确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分析结论: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③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5)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组织形态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该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管理理论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2.20世纪20年代中期,梅奥的“霍桑试验”,把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行为科学由此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4.当代管理理论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2)组织环境的分类:①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和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②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定义 1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两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宽心丸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增,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3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问答 1管理基本特征? 答: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掌握管理两重性意义? 答: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③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特点? 答: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4管理学内容? 答: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 5学习管理学意义及方法? 答:意义:①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疲惫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②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方法: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6什么是系统及系统特点? 答;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点: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定义 1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宽心丸长期稳定的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问答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箅“第一流的工作”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016.10] 1.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答案:A P39 [2016.10] 16.下列属于高层管理者的有()。 A.董事长 B.首席执行官 C.总经理 D.项目经理 E.车间主任 答案:ABC P42 [2016.04] 1.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技术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C P44 [2016.04] 26.简述管理四项基本职能的含义。 P41 4点先答是哪4项5分 [2015.10] 1.依据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资源分配者 D.谈判者 答案:A P43 [2015.10] 21.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中个人目标的活动。()×P39 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015.10] 30.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管理的必要性。10’ [2015.04] 1.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是()。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专业管理者 答案:A P42 [2015.04] 21. 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是衡量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标准。()×P41 由效率与效果衡量 [2015.04] 26.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P41 4点5分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6.10]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属于()。 A.行为科学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答案:A P64 [2016.10] 21.科学管理研究的核心是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P58 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6.04] 2.第一次提出管理五要素的是()。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_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因此任何社会的管理性质都是相同的。 ()2、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3、我们将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称作直式结构,它可以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4、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情境较好的情况下,采用高LPC领导,效果较好。 ()5、计划工作之所以是一项普遍的工作,是因为一个组织无论大小,它的管理过程都是完整的。 ()6、根据公平理论,当获得相同结果时,员工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 ()7、当重要细节必须被传递时,非语言沟通是最适宜的方式。 ()8、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的最终目的。 答案:1、×2、√3、×4、×5、√6、×7、×8、× 1、()科学管理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的假设。 2、()经验管理学派认为学生和管理者通过研究各种成功与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3、()目标并不决定未来,但它们是动员企业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去创造未来的手段。 4、()在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所制定的计划越实际,越能保证得到切实完成。 5、()决策就是要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6、()当组织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之中,较宽的管理幅度能确保更有效的管理。 7、()赫茨伯格认为企业政策、工资水平、人际关系都属于保健因素。 答案:1、×2、√3、√4、√5、×6、√7、√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 3.未来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4.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经济人”,不是“社会人”。() 5.管理效益原理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6.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基本没什么区别,可以等同。() 7.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决策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8.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哥顿法属于集体决策方法。() 9.运用期望值法进行决策时,期望值大的方案较优。() 10.经济批量模型中库存费用与订货费用是成反比的。() 1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12.边际分析法是制订计划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13.力求维持最少部门是部门划分的原则之一。() 14.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但管理者一定是领导者。() 答案:1~5√×√××6~10××√×√11~14√×√× 1.管理的双重性是指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管理者权力比权威更重要。()

自考管理学原理小抄

管理学原理简要复习资料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20.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23.职位特征模型:MPS=(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3*自主性*反馈。 24.安东尼结构: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一种经营管理的层次结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管理层。 25.部门: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1 ——对管理学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

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

管理学原理-决策

第六章决策(讲义)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 ?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杨洪兰,1996 ?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周三多,1999 本书中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二、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决策要达到最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实现最优的条件往往难以达到 三、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数量和质量 ?信息的成本: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一、决策的类型 ?可按不同的标准对决策进行分类 (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如:投资方向的选择、人力资源开发 ?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如:企业日常营销、物资储备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指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 ?个人决策: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 (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管理学原理第1阶段测试题2017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试卷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第一篇(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2分,总分10分) 1、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作业工作,提高技术技能。(错) 2、由于环境的安定性,加上没有激烈的竞争,非盈利性组织无须重视管理。(错) 3、最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更高的概念技能。(对) 4、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管理人员,几乎无一例外要从事程度不同的计划工作。(对) 5、随着世界人口、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加剧,企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的预测,定将在企业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行为科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有( A )。 A、梅约 B、穆尼 C、西蒙 D、巴纳德 2、在9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锐减,人称中层革命,下面哪一个最不可能是其原因( D )。 A、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B、个人发展机会的需要 C、已渐模糊的社会分工 D、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的要求 3、对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尤其需要具备( C )。 A、作业技能 B、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 D、人事技能 4、有人说:民营企业容易排外,产生接班人问题,......;也有人说:国有企业同样存在这类问题。在实践中,既可以找到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也可以找到经营业绩欠佳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对于这些现象,你认为以下哪条描述最为恰当? ( A ) A、对企业经营成败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无法简单地按民营或国有的性质进行划分。 B、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存在着共同的管理问题,可以采取相同的办法来解决。 C、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都有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例子,可见企业性质并不重要。 D、只要能够充分学习成功经验并吸取失败教训,任何企业都能取得良好业绩。 5、没有接受过正规管理教育的管理人员,为取得事业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 C ) A、专业经验 B、技术经验 C、多方面的经验 D、行政管理经验 6、二个企业经理各自按自己的经营思路进行经营,都很有收益。可是当他们俩人遇到一起时,常常“话不投机半句多”搞的不欢而散,这说明他们主要缺乏那类管理技能( B )

管理学第五版_周三多_笔记讲课教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 第一篇总论(主要介绍管理学的形成历史、基本原理、管理道德、管理基本方法)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是干什么的)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是管理学的几大模块,按此顺序分模块复习 二、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要能分辨出这两种属性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要记住,案例分析中能分辨出是什么角色,并解释 1、人际:在组织之外是礼仪角色,相当于外交官,代表组织整体的利益和形象;在组织之内是领导者的角色; 在内外之间是联络者的角色,是个桥梁。 2、信息角色:监督工作,向上边汇报情况;向下边传递、发布信息;对外边当发言人,代表组织的整体声音。 3、决策角色:企业家,保证组织的更好发展;处理冲突,内部外部;资源分配 四、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人际、概念概念都要记住 五、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标题要记住,内容要会用自己的话来答 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 一)挑战:1、网络使信息变的透明,好事坏事都是一夜天下闻。所以管理者将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松地保守一些秘密。比如对于顾客,产品的好坏,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都会迅速地形成舆论,并在瞬间决定企业竞争的成败,如三鹿的例子,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考虑如何加快对市场突发事件的处理,如何利用网络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以及如何与消费者沟通、反馈等等。此外,在企业内部也应通过网络打造沟通的环境,信息的渠道。 2、经济全球化。宽容、博大、高瞻远瞩。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双赢。对金融危机的处理。体制改革、学习。 3、对知识的管理。技术、理念、制度、品牌、产权、人才,学习型组织。 4、人本。现代文明的标志。重视人尊重人全面发展人。80年代日本与美国管理的比较。 二)应对:1、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首先也是首要的要从思想上来一次大的变革,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规律的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和依据。知识成为更重要的资本,掌握知识的员工很牛逼。他们将得到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从而颠覆过去的雇佣关系。知识的重要体现于知识产权、品牌价值、技术核心等等。 2、管理原则,就是怎么做,实际工作的时候的做法。对等的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信息共享;集成的过程; 对话式的工作,就是多沟通,了解全局,而不是自己的那一个方面;人类的时间与计时;虚拟组织与动态团队。 3、经营目标创新。以前追求利润最大,现在求可持续发展,包括对员工、社会的责任、影响,业务效率等等。 以前追求市场份额,现在求市场价值。个人理解,市场价值高了,就代表这个公司名声更好,更被社会认可,长远地看,更有发展前途,而市场份额只是中短期战略的结果,不是绝对的。 4、经营战略创新。以前你死我活,现在双赢。 5、生产系统创新。四大系统:(设计与开发、生产自动化、质量控制、管理) 6、企业组织创新。扁平化;学习型;两级化;虚拟公司,即动态联盟。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主要介绍西方管理学的发展,由科学管理,到经营管理,到行为管理,到人本管理。 一、科学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