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1、现有的结果证实了众多科学家几十年来坚持的观点,并非所有人的大脑都以相同的模式运行。智商相同的人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或许用时和准确度相同,但是他们的脑袋组合可能不同。

2、这些研究暗示,智力可以根据特定脑区的大小及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频率来重新定义。更诱人的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脑部扫描就能揭示出一个人在某些科目或者某些工作更具有天赋,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和职业咨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智力了解越多,越有助于人们挖掘潜在的智能并取得成功。

3、令我们深感意外的是,测验(雷文高级推理测验,一种心理测验——王晓春注)中表现并不好的人,却消耗了更多的能量(即葡萄糖代谢增加)。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越聪明的人消耗能量越少,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效率更高。

4、在XX年的一项研究中,我们未给志愿者设定执行任务,以此研究他们处于被动心理状态下是否能够观察到大脑的功能差异。通过雷文测验,我们把志愿者分成高分组和普通组,要求他们观看同一个视频片段,不用解决问题,也不用执行其他任务,并且用PET观察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两组志愿者大脑后部视觉处理区域的活性显著不同。这些数据表明,高智商的人注重信息处理的早期阶段。这或许暗示,

聪明的人不是“被动地”观看视频,而是在主动处理看到的信息。

5、不同人的智力似乎源于不同的P-FIT脑区组合,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弱点。

6、以教育为例,根据一个学生(无论多大年龄)的大脑特征,可以为他“量身定做”学习计划,还可以预测职业生涯。

(《环球科学》XX年第三期54——59页《聪敏的脑袋什么样》作者:理查德?J?海尔)

以上各段是我从文章中摘录的,序号是我编的。

其中1、2、5、6这几个段落告诉我们,人与人的脑袋确实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有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出来的,如果确实能做到这样,哪怕做到大致有谱,也就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所谓个性化学习也就有希望了。可以预见,教育(尤其在智育方面)将来会越来越多地依靠脑科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基本上靠经验。这个发展趋势,教育者应该留意。

段落3告诉我们,对“天才来自勤奋”这种话不要机械理解,事实上聪明人并不是那种“想破脑袋”的人,他们的头脑工作效率更高。我国教育最缺乏的就是效率观念,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师生都在“拼体力换分数”,我怀疑这种办法会钝化本来可能聪明的头脑,毁坏人才。

段落4则更有启发性。我们通常总是认为给一个任务会激发人的思维积极性,这里的科研成果却告诉我们,聪明人恰恰是在“没领到任务之前”头脑就活跃起来了。由此可以推论,那些接到任务头脑才能活跃起来的的人可能就不是聪明人,进一步的推论则是,如果教育总是靠不停地布置任务然后检查评比来推动学生学习(我们现在就是如此),这应该是把聪明人弄傻的策略。

王晓春

科学杂志

1876-6102 ? 201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doczj.com/doc/4910497417.html,/licenses/by-nc-nd/4.0/). Peer-review under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O CONGRESSI INTERNAZIONALE SRL doi: 10.1016/j.egypro.2015.11.340 E nergy Procedia 78 ( 2015 )2657 – 2662 ScienceDirect 6th International Building Physics Conference, IBPC 2015 Changing to energy efficient light sources – An analysis of the energy balance of buildings Johan Nordén*, Henrik Karlsson, Caroline Markusson, Svein Ruud, Mikael Lindgren, Patrik Ollas SP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weden, Ideon Science Park, SE-223 63, Lund, Sweden Abstract New light sources such as LED lamps have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electricity for lighting significantly. However, by reducing the electricity for lighting, the building heating demand is increased. The effects on the building energy balance of changing to more efficient light sourc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dynamic thermal modelling of typical Swedish single-family and multi-family residential houses. The results show savings on an average of 3.5 kWh/m 2 and 0.62 €/m 2 for single-family houses, and 3.4 kWh/m 2 and 0.61 €/m 2 for apartments in multi-family houses annually when changing from incandescent and halogen lamps to LED lamps. ? 201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Peer-review under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O CONGRESSI INTERNAZIONALE SRL. Keywords: energy balance; lighting; energy efficiency; internal l oads 1. Introduction The European target to halve the energy use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by 2050 will require all new buildings to be constructed as nearly zero-energy buildings or passive houses. The significantly lower heating demand of such buildings increases the emphasis on heat generated by devices, persons, lighting etc. in the energy balance calculations. For buildings with nearly zero- energy standards, even modest energy supply from internal loads can result in overheating. The heat will partly be stored i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partly heat the indoor air, and partly be ventilated. Since the storage of energy depends on the penetration depth and dampening of the heat wave,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 and the dynamics with the indoor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complex.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how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the air temperature are influenced by the energy from lighting as well as from devices is therefore requir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and control of new buildings. In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 we have analysed the effects on the energy use and cost when changing from incandescent and halogen lamps to LED lamps, lamps which today have an equal or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CFL lamps. This has been simulated for typical building types of Sweden with different heating distribution systems, insulation thicknesses, lighting scenarios etc. The building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wedish housing stock from 1970 up to now; both for single-family houses and multi- family houses. A living room was simulated with two lighting scenarios, one case with a pendent luminaire and spotlights recessed into the ceiling, and one with a pendent luminaire and surface mounted luminaires in the ceiling. The luminaires used were one pendent luminaire with an opal diffuser, one surface mounted luminaire, and one recessed spotlight. All are typical luminaires used in Swedish households. The light sources used were incandescent, HV halogen, and LED lamps.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46-10-516 5000. E-mail address: johan.norden@sp.s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doczj.com/doc/4910497417.html, ? 201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doczj.com/doc/4910497417.html,/licenses/by-nc-nd/4.0/). Peer-review under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O CONGRESSI INTERNAZIONALE SRL

science杂志介绍

怎样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 佚名 一、《Science》杂志概况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5700种科学期刊的前十位。据2001年最新统计,《Science》杂志年发表论文数901篇,被引用次数282431,影响因子为23.329,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 《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超过《N ature》杂志三倍。《Science》杂志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各地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 《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有关生命科学,40%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见附录1)。每年《Scien ce》杂志还出版大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专门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术、寄生虫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除高水平的论文外,每期专辑还发表有关科技职业的专题文章和以不同国家、地区为对象的专栏。 除了为发表全世界最好的科学论文和报道全球最好的科学新闻而努力外,《S cience》杂志还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目标: ?将《Science》杂志和科学带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工作者的家中和实验室里; ?帮助世界各地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今后十年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技术以及科技职业的选择; ?用电子手段传播科技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并且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团体合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传送杂志,降低发行成本。 1995年,《Science》杂志与时俱进,实现了上网,即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杂志全文、摘要和检索服务。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版是印刷版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网络版上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如今日科学(S cience Now)报道每日科学新闻;科学后浪(Science Next Wave)给未来科学家提供职业信息;科学事业(Science Careers)提供就职机会、会议和研究活

【原创】回答美国《科学》杂志提出的125个重大科学前沿问题(2)

【原创】回答美国《科学》杂志提出的125个重大科学前沿问题(2) 文/简浩 据2018年01月12日07:44新浪科技载,北京时间1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杂志提出125个重大问题,其中涉及到宇宙形成、地球演化、生命兴起和人类生理谜团等。以下分别回答125个其中的10个科学前沿问题: 30、是什么给类星体提供动力?答: 宇宙高速自转运动的中心,会不断积累热能,久而久之,形成宇宙大爆炸,本质就是“超能核聚变”。聚变出新一轮的质子、中子、电子、离子等轻物质,又会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年轻的“类星体”,在宇宙空间自转运动的螺旋辐射动能推动下,仍然继续向外圆螺旋扩张。 所有星系的前半生,都曾经是“极端天体”中的“类星体”,银河系也不例外。 类星体看似星系,又不完全像是普通星系,看似恒星,又不完全像是普通恒星,所以被称作“类星体”。 新形成的类星体距宇宙中心最近,公转度最快,物质分子就会产生剧烈震荡,因此,类星体就像滚雪球一样,“公转特快、自转特慢、占空特小、密度特大、热能特大、亮度特大”,释放的能量却是普通星系的数千倍以上,亮度是正常星系的千倍以上。 类星体边公转、边螺旋、边扩张、边膨胀,前一轮扩张到外圆轨道的类星体公转运动开始减速,类星体内的空间开始伸展、密度变小、能量变小、亮度变小、占空变大,后来逐渐演变为正常星系。 宇宙中所有星系(包括类星体)的公转速度和自转速度,都有一个共同而普遍的规律,也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距离宇宙中心(重力源)越近的星体,位能会越小,自转速度则越慢,而动能会越大,公转速度则越快。反之,距离宇宙中心(重力源)越远的星体,位能会越大,自转速度则越快,而动能会越小,公转速度则越慢。 这就是类星体为什么会高速公转运动,能给类星体自身带来巨大动能的原因。 31、黑洞的本质是什么?答: 黑洞里面是中子或夸克。黑洞是实体天体,不是虚拟物质。所有星系中心都有黑洞存在,黑洞是“统领星系”的实体“极端天体”。 黑洞的特征:“质量特大、引力特大、磁场超强、密度超大、能量超大、热能超大、自转太快、体积太小”,就是光线也逃不脱黑洞的引力。 黑洞的运行机制:“边高速自转、边疯狂吞噬、边高温高压、边高能聚变,边增加自重、边超能喷射”。黑洞吞噬的天体物质,只有少数与黑洞是同类的物质被黑洞吸收,大多数非同类物质不能被黑洞吸收,都要从黑洞的两极喷射出去。因此,黑洞能使自身星系的总体质量逐渐增加,能使恒星、行星等天体物质也逐渐增加。 黑洞的本质:进行天体物质的“循环回炉”、“脱胎换骨”、“物质洗牌”,黑洞的本质就是一座强大的“高能核聚变工厂”。喷射散发的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大多数又形成了新恒星,银河系外围边缘的年轻恒星就是这样的来历。 黑洞喷射的高能粒子:基本都是新生恒星的“原料”氢元素物质,而产生的重元素物质微乎其微,只能形成极少量的星际尘埃。 被黑洞吞噬的已经衰老的天体物质,经过黑洞“秘密”的聚变“深加工”,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从此获得“重新做人”的机会,焕然一新,成为年轻的新粒子、新质子。 黑洞带着星系的公转运动,由于公转速度高,一般最低速度也有600km/s,这样一来,黑洞就会像“弯道超车”一样,黑洞就会发生倾斜。 黑洞倾斜的规律:距离宇宙中心越近的星系,黑洞倾斜度则越小,反之,距离宇宙中心越远的星系,黑洞的倾斜度则越大。

世界顶级的管理学期刊排名

世界顶级的管理学部分期刊目录 Rank 1: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ASQ) 管理科学季刊 Rank 2: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MR) 中国科学院管理评论Rank 3: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管理学会期刊 Rank 4: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JAP) 应用心理学杂志 Rank 5: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MJ) 战略管理杂志 Rank 6: Personnel Psychology (Perpsych) 人事心理学 Rank 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OBHDP)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 Rank 8: Management Science (MS) 管理科学 Rank 9: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JVB) 中国职业行为 Rank 10:Journal of Management (JOM) 管理学报 Rank 11: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I&LRR) 工业和劳动关系回顾 Rank 12: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JOOP) 职业与组织心理学 Rank 13: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JHR) 人力资源杂志 Rank 14: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B) 中国组织行为 Rank 15: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JMS) 管理研究杂志 Rank 16:Decision Sciences (DS) 决策科学 Rank 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IBS) 中国国际商务研究Rank 18:Human Relations (HR) 人际关系 Rank 19:Industrial Relations (IR) 劳资关系 Rank 20: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BR) 哈佛商业评论 Rank 21: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CMR) 加州管理评论 Rank 22:Solan Management Review (SMJ) 索兰管理评论 Rank 23: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JBR) 创业杂志

电气科学领域SCI期刊权威一般

◎=◎“电气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国内外著名刊物◎=◎: ◆国际著名刊物: 1、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美国(各种能量转换理论,装置及控制领域等) 2、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美国(电力系统领域) 3、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美国(电力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等) 4、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美国(电解质与绝缘,高电压领域) 5、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美国(信息电磁场与波,强电的电机电磁装置与控制领域) 6、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美国(电力发配电等,电力系统领域) ◆相关的几大牛刊: 1、PROCEEDINGS OF THE IEEE 美国(含盖电气,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电气与电子领域综合类”) 2、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美国(含盖面宽,电气,控制系统,工业电子等, 属于“电气、电子应用综合类”) 3、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美国(工业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 检测与转换等) 4、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美国(等离子体科学,偏理科) ◆国内权威刊物: 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领域:电气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 2*.《电工技术学报》,领域:电工技术领域。 3*.《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电气工程学科的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 4.《电机与控制学报》,领域:电气工程学科的电机、电力电子、电气传动。 5.《电网技术》,领域:电气工程学科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6.《继电器》,领域:电气工程学科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7.《电力自动化设备》,领域:电气工程学科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装备。

国内外顶级期刊

国外部分 期刊名(英文)期刊名(中文)影响因子 (部分) 备注 管理科学类包括战略管理SM、运筹研究OR、创新管理IM顶级期刊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管理评论 3.9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管理科学季刊 3.3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战略管理季刊 2.5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AL管理学术期刊 2.4 JOURNAL OPERTION MANAGEMENT运筹管理期刊 1.795 JOURNAL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产品创新管理期刊 1.623 MANAGEMENTSCIENCE管理科学 1.468 MATHPROGRAM数学规划 1.29 MATH OPERATION RESEARCH数学运筹研究 1.146 OPERTION RESEARCH运筹研究0.672 EUROPE JOURNAL OPERATION RESEARCH欧洲运筹研究期刊0.605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RESEARCH 产品研究国际期刊0.557 OPERATION RESEARCH LETTER运筹研究通讯0.449 JOURNAL OPERATION RESEARCH SOCIETY运筹研究世界期刊0.416 PROD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产品运作管理0.393 ANNUAL OPERATION RESEARCH运筹研究年刊0.3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国际技术管理期刊0.266 金融、会计、商业顶级期刊 JOURNAL OF FINANCE金融学期刊 2.8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消费者研究期刊 2.5 JOURNAL OF MARKETING;市场学期刊2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经济学期刊 1.9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市场学研究期刊 1.7 MARKETING SCIENCE市场期刊 1.4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金融研究评论 1.3 JOURNAL OF BUSINESS商业期刊 1.2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会计期刊 1.1 FINANCE MANAGEMENT金融管理 WORLD BANK ECONOMICS REVIEW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货币信用与银行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货币金融期刊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金融中介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国际货币与金融期刊

Science和Nature杂志介绍

《Science》 一、《Science》杂志概况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5700种科学期刊的前十位。据2001年最新统计,《Science》杂志年发表论文数901篇,被引用次数282431,影响因子为23.329,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 《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超过《N ature》杂志三倍。《Science》杂志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各地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 《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有关生命科学,40%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见附录1)。每年《Scien ce》杂志还出版大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专门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术、寄生虫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除高水平的论文外,每期专辑还发表有关科技职业的专题文章和以不同国家、地区为对象的专栏。 除了为发表全世界最好的科学论文和报道全球最好的科学新闻而努力外,《S cience》杂志还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目标: ?将《Science》杂志和科学带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工作者的家中和实验室里; ?帮助世界各地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今后十年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技术以及科技职业的选择; ?用电子手段传播科技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并且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团体合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传送杂志,降低发行成本。 1995年,《Science》杂志与时俱进,实现了上网,即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杂志全文、摘要和检索服务。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版是印刷版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网络版上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如今日科学(S cience Now)报道每日科学新闻;科学后浪(Science Next Wave)给未来科学家提供职业信息;科学事业(Science Careers)提供就职机会、会议和研究活

科学杂志读后感

科学杂志读后感 科学杂志读后感范文一 《我们爱科学》是一本内容科学杂志,介绍了好多形状各异的植物和微生物,还有动物的故事。它的知识性很强,情节生动有趣,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把科学展示出来。科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所以遇到问题我们要勇于问为什么,勇于尝试、创新,勇于推翻前人的结论。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们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反对,勇敢地指出前人错误的论点,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换来了伟大的成功。 以前,我一直不知道人体皮肤的作用,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皮肤可以调节体温,通过汗液把温度降下来。而且皮肤是感觉器官,触及它就立即感知,无论抠、抓、掐,轻重程度都能分辨出来,即使闭上眼睛,也可以准确地知道位置。皮肤富有弹性,按一下即恢复原样;它防止水渗进身体里,被雨水淋了也不怕。皮肤好可爱,我要告诫大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爱惜呀! 《我们爱科学》不仅让我知道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乐。 科学杂志读后感范文二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李时珍、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特别是李时珍,真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李时珍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察看植物,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时珍长大后发现,旧本草书里有许多错误,于是他下定决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于是,李时珍翻山越岭,到深山去采集药物。李时珍在进行收集整理本草刚目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采集的所有资料都丢掉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一点一点的又从头再来。为了分清各种植物的药用功能,采到的药物他都要亲自尝一尝,有好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还有,李时珍的家乡出产一种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24块斜方块,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种祛风湿的好药,李时珍想尽办法捉来了一条白花蛇,为了试验效果,李时珍让这条白蛇咬了一口,差一点没了命。 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又试着尝试各种草药上千种,例如,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试验这种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吃了这种花是不是会麻死人,当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刚目》的修订,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还附有1160幅插图,还增补了374种新药。 从李时珍的身上,我感到古人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感谢古人,感谢李时珍的《本草刚目》,它真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着埃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本草刚目》,吃尽了千辛万苦,还亲自实验,不怕困难,不怕死亡,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不退缩,不怕苦,

怎样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

怎样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 一、《Science》杂志概况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5700种科学期刊的前十位。据2001年最新统计,《Science》杂志年发表论文数901篇,被引用次数282431,影响因子为23.329,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 《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超过《N ature》杂志三倍。《Science》杂志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各地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 《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有关生命科学,40%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见附录1)。每年《Scien ce》杂志还出版大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专门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术、寄生虫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除高水平的论文外,每期专辑还发表有关科技职业的专题文章和以不同国家、地区为对象的专栏。 除了为发表全世界最好的科学论文和报道全球最好的科学新闻而努力外,《S cience》杂志还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目标: ?将《Science》杂志和科学带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工作者的家中和实验室里; ?帮助世界各地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今后十年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技术以及科技职业的选择; ?用电子手段传播科技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并且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团体合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传送杂志,降低发行成本。 1995年,《Science》杂志与时俱进,实现了上网,即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杂志全文、摘要和检索服务。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版是印刷版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网络版上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如今日科学(S cience Now)报道每日科学新闻;科学后浪(Science Next Wave)给未来科学家提供职业信息;科学事业(Science Careers)提供就职机会、会议和研究活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

鲁白 (2002年9月25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讲课录音记录)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 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评审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2-3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Neuron、Immunity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Cell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Nature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Nature、Science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contribute。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PNAS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Track C,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阅读答案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 阅读答案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近日刊登了一篇惊人的文章,文章指出,原先人们认为海产品对大脑最有益,多吃海产品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研究发现,森林中的野果比如红莓苔子、黑莓果等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排在第一位;占据第二位的是蔬菜,其次才是鱼等海产品。 研究人员发现,红莓苔子之所以排在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能与自由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存在几乎破坏了对血管和心脏有极大破坏性的胆醇激素。黑莓果里面含有的抗氧化剂要相对少一些,但含有对视力和听力非常有益的成分。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菠菜能够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还可以防止认知能力出现问题。相比之下,鱼的作用就小多了,只有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要的磷。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食品研究的教授波波夫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他们的研究发现,许多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蔗糖的蔬菜,对大脑的活动也特别有益。 但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如果认为只吃了上述食品你就变得聪明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食品结构会引起营

养的失衡,食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巧克力可以提高智力。的确,巧克力中含有一些对大脑有益的物质。研究发现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但这里所指的是黑色的苦巧克力。哪些非常甜的、含有奶制品的巧克力含有大量糖,过多食用这样的巧克力会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食品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习惯,每餐不能吃得太饱。饱满的午餐会降低大脑的活动能力,出现所谓的“食困”现象,但紧张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是不相容的。因此,最合理的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豆制品和液体,但不是啤酒和浓茶。 科学研究还发现,其实大脑最好的营养成分是葡萄糖,大脑细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通常存在于谷物、土豆和豆角中,桃子、香蕉和梨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研究人员指出,食品本身并不能提高智力。含有维生素B的食品,比如肉、鱼、花生等,可以帮助促进大脑思维的过程,消除疲劳。早晨吃上一个橙子可以一整天精神饱满。如果你不能利用这些食品恢复体质,还可以用合成维生素补充。但是要想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交流。 8.下列对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之所以排在鱼等海产品之前,是因为蔬菜比鱼等海产品含有更多的营养。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阅读答案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阅读答案 :巧克力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近日刊登了一篇惊人的文章,文章指出,原先人们认为海产品对大脑最有益,多吃海产品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研究发现,森林中的野果比如红莓苔子、黑莓果等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排在第一位;占据第二位的是蔬菜,其次才是鱼等海产品。 研究人员发现,红莓苔子之所以排在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能与自由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存在几乎破坏了对血管和心脏有极大破坏性的胆醇激素。黑莓果里面含有的抗氧化剂要相对少一些,但含有对视力和听力非常有益的成分。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菠菜能够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还可以防止认知能力出现问题。相比之下,鱼的作用就小多了,只有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要的磷。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食品研究的教授波波夫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他们的研究发现,许多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蔗糖的蔬菜,对大脑的活动也特别有益。 但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如果认为只吃了上述食品你就变得聪明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食品结构会引起营养的失衡,食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巧克力可以提高智力。的确,巧克力中含有一些对大脑有益的物质。研究发现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但这里所指的是黑色的苦巧克力。哪些非常甜的、含有奶制品的巧克力含有大量糖,过多食用这样的巧克力会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食品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习惯,每餐不能吃得太饱。饱满的午餐会降低大脑的活动能力,出现所谓的”食困”现象,但紧张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是不相容的。因此,最合理的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豆制品和液体,但不是啤酒和浓茶。 科学研究还发现,其实大脑最好的营养成分是葡萄糖,大脑细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通常存在于谷物、土豆和豆角中,桃子、香蕉和梨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SC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一览

SC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一览 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中心将各领域的SCI期刊按影响因子大小分成四个区,其中一区和二区为高影响因子论文,三区为中等影响因子论文,四区为低影响因子论文。其中,一区和二区的一小部分杂志被列为顶尖学术期刊(TopJournal)。 要比较各校在高水平的杂志的论文发表情况,可以根据顶尖杂志的名单和一区二区的杂志名单,查询ISI网站,谁好谁差,一比就知,无需争辩,一目了然。 以下为各领域顶尖学术期刊的详细名单 分区中文分类刊名简称 1 地学ACTAASTRONOM 1 地学ADVGEOPHYS 1 地学AMJSCI 1 地学BAMMETEOROLSOC

1 地学CLIMDYNAM 1 地学JCLIMATE 1 地学JPETROL 1 地学LIMNOLOCEANOGR 1 地学QUATERNARYSCIREV 1 地学REVGEOPHYS 1 地学TELLUSB 2 地学AMMINERAL 2 地学CHEMGEOL 2 地学EARTHPLANETSCLETT 2 地学GEOCHIMCOSMOCHIMAC 2 地学GEOLOGY 2 地学GEOPHYSRESLETT 2 地学JGEOPHYSRES 2 地学JATMOSSCI

2 地学MONWEATHERREV 1 地学天文ANNUREVASTRONASTR 1 地学天文ASTROPHYSJ 1 工程技术ACTAMATER 1 工程技术ADVMATER 1 工程技术AICHEJ 1 工程技术ANNUREVBIOMEDENG 1 工程技术ANNREVMATERRES 1 工程技术APPLSPECTROSC 1 工程技术ARTIFINTELL 1 工程技术ARTIFLIFE 1 工程技术BIOMATERIALS 1 工程技术CHEMVAPORDEPOS 1 工程技术CHEMMATER

怎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怎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这是非正式译文,最近更新是在2001年5月,不一定包括编辑部最新的要求。请以英文原文为准。) 《科学》是一个周刊,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我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英国剑桥的编辑部欢迎任何领域和任何地方的投稿。争取在《科学》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许多投稿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同行评议之前就被退回。我们对在有广泛兴趣的领域中有创新的文章优先。我们对投来的稿件坚定地履行快速评审、快速发表的原则。 下面介绍一下: 署名文章的栏目 稿件的选择 接受稿件的条件 文章的署名 曾经发表的文章 与《科学》联系 稿件的准备 在线的补充数据 投稿 《科学》周刊参考文献格式

署名文章的栏目 报告(Reports)栏目发表新的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报告长度不超过2500单词或《科学》版面的3页。报告要包括摘要和引言。参考文献应在30条以内。 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栏目发表反映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的文章,文章长度不超过4500单词或5页,包括一个摘要、一个引言、和加有简短的小标题的内容部分。参考文献建议最多不超过40条。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讨论《科学》周刊过去6个月内发表的论文,长度不超过500单词。原文章作者将被给与答复评论的机会。评论和答复都要得到评议和必要的编辑。讨论的提要刊登在印刷版,全文刊登在电子版。 《科学》指南(Science's Compass)栏目为广大读者提供由科学家或其他专家撰写的对当前科学问题的评论。除了读者来信,本栏目的文章都是由编辑们约稿的,但有时对未被邀请的稿件也予以考虑。来信(Letters)一般不超过300单词,讨论《科学》上已发表的内容或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来信应该直接投到我们的网站(或以电子信形式投来().编辑不通知作者是否收到来信,而且可能对来信加以修改以求明了或满足版面的限制。来信发表时,编辑一般不再征求作者的意见。政策论坛(Policy Forum)(2000单词以下)讨论科学政策,科学与社会短文(Essays on Science and Society)(2000单词)着重于科学与

美国《科学》杂志年终盘点2011年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发展

科学的发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美《科学》杂志主编点评本年度 十大科技突破 被列为2011年十大科技突破榜首的是HPTN052的HIV研究项目——早期口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s)预防HIV感染,研究对1700多对异性伴侣中其中一位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者进行了实验,其中一半感染者服用了这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而另一半人则当他们的免疫系统下降到危险的程度时才给予治疗,结果发现早期治疗者伴侣受感染的比例大为降低,受感染者本身的情况也有所改善。可以相信,ARVs与之前其他效果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一年前不可想象的方式阻止全世界艾滋病疫情的泛滥。“在下一代人中消除艾滋病的远大目标可有望实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上个月对科学家们如此说道。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寻找艾滋病疫苗,ARVs作为一种预防性治疗手段,并无法承诺在一夜之间改变艾滋病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但它让我们看到了攻克艾滋病的希望,并在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中名列榜首。 本年度榜上有名的另外九大科技突破也令人兴奋,大多数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稳步进展,这也正符合了科技进步的总趋势。目前已有迹象表明,2012年将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科学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有可能发现一直以来令人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这是一种解释其他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假想中的基本粒子,它将成为来年科学界重大突破之一,我们期待这一成果的最新报道。但是,未来科学的发展往往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未来一年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惊喜。 但是,今年科学界的新闻并非都是喜讯,遗憾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否定科学”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时代,例如在美国,许多政界人物迫于种种压力,不愿意公开支持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为了应对这种“否定科学”现象,正如我一直反复强调的那样,科学界需要更重视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地将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将科学家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赋予所有的学生,也许有一天,科学教育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世界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也将成为年度重大科技突破之一。 ——布鲁斯·艾伯茨 相关链接2011年十大科学突破 近期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其评选的本年度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一项大规模艾滋病临床试验成果被列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其他九项突破涉及行星科学、考古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和化学等。 艾滋病防治获重大进展 令人信服的一些新证据显示,口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s)可有效预防异性伴侣间的艾滋病传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