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以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解释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般从两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是个体心理,即在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心理现象;二是社会心理,即作为社会人共同存在的能反映人们一般心里活动规律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对在某一时间内所独有的特征,一般包括(注意、意识、无意识等)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动力: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助长社会堕化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刺激、反应、联结)

2.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由于社会行为规范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区别起见叫其为潜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3.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

背景:20世纪50~60年代社会问题、冷战

观点: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轮(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机械决定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产生,从而来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3调查法:通过收集被使得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研究对象是已存在的事实和现象。

4 心理测量法:运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和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第二章:心理状态

第一节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同时指向一切对象,而是有选择地指向特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注意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不能离开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特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不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控制,是一种探究性的反射)

eg:上课时有迟到的同学打”报告”,其他同学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他。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抢光、巨响、臭味)

2.刺激物的新异性(长头发突然剃光头)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电影突然停顿)

2)人的主观因素:

1.人的需要、兴趣(望梅止渴)

2.已有的知识经验(听中文歌和外语歌)

3.人对事物的期待(小说中的未完待续)

4.人的身心状态(有精神没精神的差别)

2有意注意:有特定目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意志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学习目的越明确越能集中和保持注意)

2)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想好好学习就要找适合学习的环境)

4)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eg:开始从事某项生疏、不感兴趣的工作时,常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一段时间后人们对该工作熟悉,有兴趣,便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

这就形成了有意后注意

3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特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总结: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可转化的,注意在实践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

eg:偶然被某项活动吸引,自觉从事这项活动并客服一定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就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转化。

第三节无意识

无意识学说

个体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

观点:意识是清醒的,但是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只是心灵的外壳。前意识处于中层,可随时浮现为意识。无意识是种本能,它毫无理性,在此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起到支配作用。

缺陷:1.把无意识的作用强调到十分不恰当的地步,认为无意识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根本无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抹杀了人与动物的界限,降低了人类的水平。

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还具有泛性论色彩,把无意识归结为人的性本能、性冲动和性欲望。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否定佛洛依德的泛性论,吸收了他关于无意识现象先天成因的观念。他反复强调集体无意识来源于祖先的生活经验,包括祖先的生命和行为模式。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社会无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

第三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感知觉

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的反映。它是以视觉、听觉为主的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位置移动以及其速度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

三、错误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感觉的规律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成为绝对感觉阈限,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E=1/R(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成为感觉阈限,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成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刺激物变化量)△I/I(原刺激量)=K(常数)

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且不同的感觉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强刺激可引起感受性降低,低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

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听觉:从光亮处走进已经灭灯的电影院,感觉会适应。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eg:月明星稀

2.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 eg:先吃糖再喝水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冷色调、暖色调)

2)不常:指某种感觉丧失后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如盲人)

▲ 知觉的特征与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征。

把知觉对象(被选择的刺激物)从背景(其他刺激物)中选择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客观条件:

1)对象和背景本身的特点(强度)eg:明亮光线、巨大声音

2)对象和背景的区别(对比关系)eg:万绿丛中一点红

3)对象的运动和变化

(2)主观条件

与自己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活动目的和任务有关。

2.知觉的整体性(把对象看成整体)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仍保持完整性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感知的事物)

对对象做出一定的解释以便理解

两种形式:1)概括化的认知,即把知觉对象归入某个较一般广泛的类别 eg:汽车是“交通工具”,狗是“动物”

1)分化认知,即把知觉对象归入一个严格特定的类别 eg: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客观实物在一定范围内其五力特征发生变化的时候,但知觉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eg:眼睛在不同角度下观察到的门

第二节记忆

按内容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实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包括视觉的、听觉、味觉、嗅觉的等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eg:演员

的样貌

2.逻辑记忆:以关于实物的关系或联系等内容的记忆 eg:定律、原理

3.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深远持久,终生难忘)eg:大学几年可能忘记了当年笔记本上些的字但是一定记得受到录取通知书的心情

4.动作记忆

二、记忆的三种系统(概念+仔细理解)

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小时候,信息在感觉通道中的短暂保留,时间约为0.25~0.2秒(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的内容量较大,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注意,否则则会消失)

2.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内容大约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又叫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的信息,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

两个特点:1.容量有限,约为7±2个组块

2.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复述可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超过一分钟的都是长时记忆

两个特点:1.内容经过充分加工,保留时间长

2.容量极大

有部分瞬时记忆的内容可因在人脑中印象深刻而直接进入长时记忆。

产生遗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疲劳、疾病等生理因素,也有情绪、动机水平等

心理原因:关于遗忘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假说:

(1)消退说:记忆的很急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就是在记忆痕迹消退到

不能再激活的新情况下发生的

(2)干扰说:遗忘发生的原因在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这是暂时性遗忘的主要原

因,外界干扰消失了,记忆就恢复了。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则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引起的干扰作用。Eg:回忆曾经背会的文章,会发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头脑中印象比较清晰,中间部分则非常模糊。

(3)压抑说:也称为机动性遗忘,认为遗忘是某种冬季的压抑作用造成的。弗洛伊德认

为人们市场压抑早年生活中的痛苦记忆,以免引起焦虑和不安。研究发现一般人对不愉快时间的回忆

明显低于对愉快事件的回忆。

(4)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以更高级的观念代替较低级的观念,低级的观念就会被遗忘,而人的学习

则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识记过的材料随时间推移必会发生遗忘,这种遗忘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速度会很快,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越趋于稳定下降,这说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第三节思维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凭借中介不同分类)

1.动作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3岁前幼儿)eg:家电维修人员一边拆卸电器,一边思考,查找电气故障等。

2.形象思维:也称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现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具体现象和表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3~7岁)

3.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维的核心。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人们对问题在头脑中的表征越清晰,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Eg:p63 火车与小鸟的题目(更换一种表征方式,把距离问题变换成时间问题即可)

(2)动机水平:只有具有解决问题的动机时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但如果动机过于强烈,人在高度的焦虑状态下对问题的解决反而有消极影响。

(3)定势的影响:定势又叫做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表现为一个人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对解决情境类似问题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变化的清境有消极作用)

Eg:卢钦斯的量水实验(思维不定势的情况下可以有更简单的解决方法)

(4)原型启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现象有作用的关键:1.看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联系性或相似性2.看主体是否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Eg:鲁班因为茅草划破手,受到草叶齿的启发发明了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与鸟的翅膀有关

(5)功能固着的影响: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该物体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邓克尔 1945年提出

Eg:硬币是买东西的,钥匙是开锁的。因此会使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至熟悉物品的一般用途而不能联想到其他功能,从而阻碍或干扰问题解决。

黑屋子、蜡烛火柴图钉纸盒的例子:功能固着阻碍思维的进行,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要克服功能固着的影响就要加强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训练。

(6)个性特点:一个有远大理想、坚强意志的人和一个鼠目寸光、意志薄弱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几个环节理解结合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好奇心是人对新异实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里倾向,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

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填鸭式教学,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欲,积极思维,主动体温和质疑,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保护其好奇心、求知欲。

Eg:跟学生讲述“三角函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非常有用,学好了这部分内容你不上树可以知道书的高度,不过河可以知道河有多宽。

(2)创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氛围。

不应用同意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己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启发、协助、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应预先树立是与非、错与对的绝对权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创造民主氛围。

Eg:《春晓》的例子p68

(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知道。

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知道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如利用类比推理、原型启发、逆向思维、头脑风暴等

(4)开展创造性活动。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诸如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创造性个性的形成。

第四章: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

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情绪的种类按典型状态可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弥漫性的微弱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形成心境的多方面原因:1.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事如高考被录取 2.细小时间的累积 3.记忆中保持的旧有事件,诱发后亦可形成心境 4.个人健康状况,疲劳程度,气候变化等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型的特点

爆发性是指整个激情的发生过程十分迅猛,大量心理能量短时间内喷薄而出,强度极大。冲动性是指出于激情状态时往往失去意志力对行为的控制。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应激:是人面对危险状况或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时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Eg:意想不到的艰难考试或飞行员突遇空难具有超压性和超荷性

两重性: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或者使人行为呆板,思维紊乱。

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道德、学问、艺术等)所怀有的复杂感情。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分为三类:

1)政治道德感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事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2)对他人行为及其人际关系的道德感如赞赏真挚的通知情谊,鄙视对同志幸灾乐祸的态度。

3)个人行为的道德感如个人在作为各种社会角色在活动中所怀有的情感等

理智感:是人在获取只是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

Eg:人们在认识某些不解现象的疑惑感,科学家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喜悦感和成功感。

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景物、社会上的和谐现象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优美、崇高的情感。

以上三种情感都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交织。通常说的高尚的情操就是三者融为一体的结果。

情绪识别

情绪的外部表现:指可直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

1.面部表情:主要通过口部、颜面、眼部肌肉的协调运动构成各种表情以表达各种情绪和意图。Eg:高兴时“眉飞色舞”起风时“怒目而视”等

2.体态表情:可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3.言语表情:由语音的音调、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Eg:朗朗的笑声、呻吟。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言语声调等表情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鼓舞或制止学生的行为,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表情也可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情绪状态。

意志的概述、结构与活动过程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十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选择或者判断题):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意志行动的抱负水平

所谓抱负就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钱估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正差”:成就低于包袱;“负差”:成就高于抱负。

下列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抱负水平:

1.成败经验:一般能导致抱负水平的提高。

2.自信心:是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

3.团体的成败经验

抱负水平制约着个体的意志行动,对成功的期望会增强工作对个体的吸引力,而对失败的语气则会降低工作对个体的吸引力。

意志的基本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现实时产生的心里矛盾成为双趋冲突 eg:“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成为双避冲突。Eg:某学生犯比较严重的错误,想去想老师坦白认错,又怕批评丢脸,不去坦白又怕揭发后受到更大处分。

趋避冲突: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对自己有利则趋之,对自己不理则想避之,即想要又害怕要)的心理矛盾。Eg:遇见歹徒,既想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又怕歹徒铤而走险,行凶杀人。

多重趋避冲突:有时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个目的又分别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叫多重趋避冲突。

2.目的的确定经过冲突和斗争后确定目的。

3.选择行动的方法经过反复思考、多方比较,选择最有效、经济、优化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一是发动和激励人们采取积极行动来打到预定的目的;二是抑制和制止与到达目的相矛盾的行为。

2.克服内外困难

3.经受成败考验:用意志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的反应。(无论失败成功也应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第五章心理特征

能力的结构学说

1.能力的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1904年提出的

由一般因素G和特别因素S组成

G因素只有一个,参加所有能力活动,在能力结构中是第一位和重要的因素;S因素有许多,分别参加一种或几种特殊的能力活动。

4.智力形态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治理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形态。

流体智力是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逻辑推理、记忆广度、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等能力。

晶体智力是以后天学习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主要指获得语言、数学等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的只是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5.三元智力论-——没过耶鲁大学教授斯坦伯格 1985

认为一个完备的之力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智力成分亚理论(即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

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情境亚理论(即内部结构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智力经验亚理论(即智力成分的外部应用):

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处理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二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7.多元智力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1985

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七种能力:

1.言语智力;

2.逻辑推理与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内省智力。

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倾向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个体认识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即感知觉能力与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特殊能力:指在某些专业和特殊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的某些特殊方面的独特发展。

2.按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能力。操作能力是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按能力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在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能力的测量:智商(IQ)=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创造了新的智力测验量表

第二节人格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西方人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是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结构。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自我是在出生以后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超我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过分的强调本能的作用,是不科学的一种生物决定论,而该理论对人格结构的深层研究特别是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保持相对平衡的观点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

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气质和性格

1.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气质学说

(1)体液说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特(气质类型学说的创始人)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

黑胆汁。把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用体液多少来解释气质的类型,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能观察到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并沿用至今。

(2)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科瑞奇米尔提出把人的气质分为肥胖型、瘦长型等类型。

(3)血型说日本古川竹二

(4)激素说伯尔曼提出认为人的气质石油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副甲状腺和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决定的。研究表明内分泌腺的活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作用,因而对认得气质有一定影响。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不能鼓励讨论内分泌腺对气质的影响。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俄国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3.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外倾性和内倾性

4.气质类型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多血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而灵活,外倾性明显。Eg:《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消失,易外露,但缺乏耐心与毅力。

粘液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情绪兴奋性低,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比较内倾。Eg:《水浒传》里的豹子头林冲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

胆汁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反应迅速但不灵活,可塑性较低,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Eg:《水浒传》里的黑旋风理亏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抑郁质的气质特征是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塑性较差,具有刻板性,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情绪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有严重内倾性。Eg:林黛玉。感受能力强,能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到的细节,对外部环境变化敏感,移动感情,情绪体验深刻、持久,外表行为迟缓、忸怩,怯弱、怀疑、孤僻。

性格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类型:

(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英国的培英和法国的李波提出的分类法

他们认为,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讲性格分为智慧型(智慧型的人善于以理智来调节自己的言行,深思熟虑地解决问题。)、情绪型(言行受情绪支配,处理问题不冷静,但情绪体验深刻)、意志型(自觉性强,处事果断,勇于克服困难,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和中间型。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荣格

即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讲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都与人的神经活动有关,因而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第一,由于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具体表现。首先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例如,胆汁质的人,由于其神经过程的兴奋性强于抑制性,因而容易形成果断、勇敢的性格特点,但由于抑制过程过弱,因而胶囊形成细致谨慎的性格特点。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例如不同气质的人都能形成勤劳的性格特点,但他们的性格的具体表现则会因起止点不同而不同。如胆汁质的人表现为急切或迅速的干,多血质的人表现为充满热情,灵活地干。

第二,由于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会改变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特征但具体表现,因而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一个胆汁质的人可能在生活中缺乏耐心,但如果他是以为非常热爱儿童的教室,就会对幼儿非常有耐心。

心理学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 [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 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 与康复的重要机制。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2] ,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 [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 [4] ,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 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 [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6] (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心理学及个人成长论文

我的成长历程 夏日的暖风吹落了绚丽的花朵,而我的人生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的自己已不是以前的自己,而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二十一岁的大学生。 回首往昔,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次欢笑、喜悦、难过、哭泣、成功、失败……都历历在目,此刻的自己很想对自己说:成长很美,只是有些痛。 孩提时代,那时似乎是有记忆的却不能肯定,很模糊。若给够自己充足的时间细细回想想必会想出来一些事情,但是我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有二。第一,我总感觉那种朦胧模糊的记忆很美好,不想去让其清晰起来。第二,我觉得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也未必会想起来什么,与其那样苦思冥想,不如就让其在模糊朦胧中美丽。 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总感觉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不一样,总觉得自己在某某方面表现的很不错,想象着自己会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甚至是拯救地球保护人类的英雄。虽然一件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还没有做出来,但是并不减少我对自己的相信,我相信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青年时代,此时的自己,多了几份成熟与稳重,少了许多天真与疑惑。当小时候还认为好好学习就会有考一名,但是,一次次的事实、经历告诉自己,考试优秀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

思考、好好努力。以前,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个成语,老师说出来也甚为不解,但是现在,自己却要让自己变得人情世故而付出努力。 随着成长,心理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与成熟。但是总觉得无法发展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或许是小学老师曾数过“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我的心里总觉得不够亮堂,总觉得有那么一片灰暗不可抹去清除。之前还很在意,现在好了,或许是长大了,感觉“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这句话是对的,不仅仅是在物理现象方面,在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既然是正确的,我又何必去自讨苦吃为难自己产生消极影响呢。这样一想,似乎心中的那份阴影变得透明了许多。 成长在每一时刻,但是高中以前很少感觉的到,或许是心理学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大学中你却会吃惊的感觉的到自己在成长。时间的流逝让自己不敢去想,昨天自己是怎样过去的,心理的成长似乎就在刚才那一刻发生。总有一种人生来去匆匆之感。这种感觉我从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中知道,我的心理还是不成熟的,成熟的心理不会出现这种感觉,他们只会抓住此刻的光阴是实现不让自己后悔的当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与性格、心理密不可分,然而人的成才与成功取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培养成的性格与心理。树木可以修剪,人才可以培养,成长很美好,只是有些痛。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 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 (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 (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注意力缺陷多 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 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强化消退示范等等 行为强化要点: ?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 ?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 出现的刺激——正 ?随行为出现 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 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 ?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 ?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 例如: 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范文大全小编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咨询心理学_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一)咨询态度贯穿在咨询始终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心理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讲述了我走向心理健康教师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剖析,阐述了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从而揭示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并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具备的条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 本人现年37岁,199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师范学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师和大队辅导员工作,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多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一名合格高尚的学生心灵引导者、解决困惑的帮助者,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一直是我多年的美好愿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美好而纯真的童年 由于父母都比较忙,尤其是父亲,特别忙,我出生六个月就离开他们,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直到上幼儿园大班,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很能干,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鞋子都是爸爸亲手缝制,我们玩的风筝、灯笼,爸爸都能做,童年时的我无忧无虑。 (二)、发生转折的少年期 由于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口音,上了一年大班,由于我的出生月份小几天,这一届全国的学生比较多,我给严格控制在正常招收之外,在农村外婆家又住一年,此时的我,心“野”,玩心特重,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话,使教我小学一年级的上海语文老师大伤头脑,我经常被罚,一个字要反复更正,使我对语文课的学习非常反感,更别说写作文了。一~四年级的小学生活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虽然成绩不是很好,而且还经常惹祸,但很快乐。五年级那年,我的父亲被评为上海市“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到处是被别人赞许的眼光,站在父亲边上,我满是光荣,对父亲更生敬佩。多伟大的父亲,在家事无巨细(当然妈妈也承当一部分),孝敬老人,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年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看着爸爸一叠的获奖证书,我感慨万分,我是一个老让爸爸操心的女儿,我要和爸爸比赛,做一名让爸爸自豪的女儿。 到了中学,我发奋努力,第一张奖状也是评为“学雷锋好少年”获得的。那一天,我激动万分,放学的路上,我是一边跳、一边唱着歌回到家的,爸爸回来还特别晚,我一直等到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爸爸回来了,我顿时精神来了,急不可待的把奖状递给爸爸,爸爸其实也很累了,疲倦的脸,看到我不睡觉,正想说什么,看到手中的奖状,他轻轻的说了一句话,“女儿真不赖,赶快睡觉去”,简单关切的一句话,使我感到万分温馨,我开始积极为得到爸爸的表扬而努力着,每次获奖,我总是第一个告诉爸爸,包括现在,取得荣誉,我也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我的父亲。初中三年我不断的进步,学习成绩已经挤进班级前10名,并报考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中师生。 (三)、平淡而惊喜的中师三年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心理学二十四种技术模板

第二十节阻抗解决技术 训练要点: 一、阻抗的来源与克服 (一)阻抗的含义: 心理咨询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这里说的阻抗是广义上的阻抗概念。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 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都作过描述和分析。 这些理论均表明: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 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 或处理不当, 则心理咨询的 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这四类表现形式能够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 也能够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 它们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因此, 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 多情况下, 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图片的开端。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 个: 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械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二、阻抗解决技术的含义 主要探讨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阻抗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沉默局面 1、沉默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 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 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沉默技术: 是指咨询过程中, 因为某些因素, 当事人无法继续所谈的内容而沉默了下来。咨询员因为知道某些重要的信息正在当事人的内心运转, 而允许当事人沉默, 让谈话暂时停顿, 而且在当事人沉默之后, 询问当事人沉默时发生的事。在沉默时刻, 虽然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外在互动暂时停下, 可是就心理层面而言, 咨询的进行并未中断。只是在沉默中进行。咨询员此时正仔细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而且等待当事人开口表白。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 或许正思索着是否将令人难堪的经验坦诚说出, 或是正抽丝剥茧地查阅细细琐琐的经验, 埋头苦思地想要理出头绪。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及情境测验是心理学中齐名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技术虽然被普遍使用,但在西方早就遭到批评:“系统歪曲假设”的观点认为它得到的结果是行为的语义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好恶度倾向”观点认为在问卷测验中被试往往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和真实情况回答。问卷测验无法解决“装好”、“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问题,它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是个问题。投射技术因对心理诊断相对不重视而衰退。情境测验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着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刘丹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为咨询者服务,还要了解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洞悉咨询者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工作。咨询人员必须潜心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同时要积极参加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人员。 1.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 心理咨询工作在国际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心理咨询工作者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进行了专业理论研究,形成了咨询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学科。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亚洲一些地区称为心理辅导,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辅导与心理治疗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出版了有关的学术着作。我国国内的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项工作在高校尤为活跃。结合心理咨询的实践,学者们进行了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关的理论着作也陆续问世。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有心理学系的高校曾组织了系统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咨询培养专业人才。这些都为咨询工作者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供了条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测验是不可分割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对于普通心理学、人格

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

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中不要与别人沟通等,要学会等待转机等等。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宗教信仰,学习佛学,懂得生命;学习儒学,懂得入世;学习道学,懂得超脱;学习技术,掌握生存。接纳一个人做朋友,不以个性张扬和个性内敛为标准,真诚为要,孝道为先。认同别人不是委屈自己,是被别人接纳,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求同存异,乃生存处世之道。对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以否为怒,不以肯为张,善纳人言,多自反省。我认为这样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准。看事微观,做事宏观,处事达观,生活乐观。可以说是我的人生观,我也在努力的践行着。三、自我改变与成长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都是今天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理解,深刻地体会生活,才知道那些痛苦、无助的心灵多么需要真诚的心灵抚慰他们。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如果说能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话,那就是:豁达,接纳,宽容。

心理学

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以下的说法对不对:1、如果你碰巧踩在一个钉子上,你会马上感觉到。2、一个独眼人不可能驾驶飞机降落。3、高智商的人通常都有非凡的创造力。4、智力完全是父母遗传。 5、测谎仪能准确地发现人是否在说谎。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研究。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动物研究大约占全部心理学研究的8%。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头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是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一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人的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而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通过行为来表现;2、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受到多种共同规律制约。(具有不同的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人,对事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四、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1、一般心理过程: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⑴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⑵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其带有个性心理的烙印。 六、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与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铁钦纳。⑴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对人的直接经验的觉知。⑵研究方法是内省法。⑶构造主义者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与统觉构成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刺激情景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只静态研究意识的元素,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流动性,即“意识流”。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实验法外,还有观察、测验以及问卷等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出现在德国,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该流派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获得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综合,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并制约部分的性质。 4、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⑴行为主义者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对它们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人的意识像一个黑匣子,不管里面装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或偶的那个构成的。⑵反对内省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不是客观的资料,主张实验法。⑶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说过,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的行为主义被称作新行为主义。他延续了行为主义的宗旨,并认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