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

(新课标)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

(新课标)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
(新课标)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检测卷(含解析)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含

详解)

(每小题6分,满分:84分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路上的小孩

卡夫卡

①我听到车子驶过园子栅栏前面。有时我从树叶轻微晃动的空隙里看看,看看在这炎热的夏天,马车的轮辐和辕子是怎样嘎吱作响的。农民从地里回来,他们大声地笑着。这可是缺德。

②这是我父母的园子,我正在园子树林中间休息,坐在秋千架上。

③栅栏外的活动停止了,追逐着的小孩也过去了,粮车载着男人们和女人们,他们坐在禾把上,将花坛都遮住了。将近傍晚,我看到一位先生拄着手杖在慢慢散步,两个姑娘手挽着手,迎着他走去,一面向他打招呼,一面拐向旁边的草丛。

④然后,我看到鸟儿像喷出来似的飞腾,我的目光跟踪着它们,看着它们是如何在眨眼之间升空,我的目光跟着它们直到我不再觉得它们在飞,而是我自己在往下坠。

⑤烛光下,我正用晚餐,我经常将两臂搁在木板上,咬着我的黄油面包,这时我已经累了。有一个人跳上窗户的胸墙,进行通报,而另外的人似乎已经到了房前,我自然站起来,叹息着。这人说:“不行,你为什么这样叹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特殊情况吗?有什么倒霉的事吗?我们不从中休息一下吗?一切都完了吗?”

⑥什么也没有完,我们跑到房前——“你老是迟到。”

⑦“怎么说老是我。”——“就是你,你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的时候,就待在家里。”——“缺德。”——“什么?缺德!你说什么?”

⑧这个晚上我们就这样头顶头地干起来了。很快,我们背心上的纽扣互相摩擦,有如牙齿上下碰撞;一会儿我们又互相追逐,彼此距离总是差不多;我们浑身发热,像热带的动物一样。我们又像古代战争中的胸甲骑士一样踩着脚走,昂着头,往小胡同进军,我们又以这种攻击姿势继续向大路上挺进,个别人进入街道的沟渠里,但他们并未消失在黑暗的斜坡前,而是像陌生人一样站在上面的田间小道上,居高临下地看着我们。

⑨“你们下来!”——“你们先上来!”——“你们把我们拽下来嘛,别忘了,我们并不蠢。”

⑩我们开始攻击,我们被胸脯撞击着,被摔在沟渠草丛里,我们跌倒了,是自愿的,草丛的冷暖我们不知道,只觉得累。

?我滚向左侧,以手当枕,这时我真想睡觉!虽然我想用突出的下颚把自己顶起来,却滚进了更深的沟里。然后我用手臂支撑前面,两腿斜缩,向前扑去,结果又掉进了一个深沟,肯定比前一条沟更深,但我一点也不想停止这种游戏。我躺着,我躺着笑了,我的背有毛病。

当一个男孩双肘贴着髋部从斜坡越过我躺着的沟渠跳向大路上时,我看见他墨黑的鞋底,这时,我眨了眨眼。

?月亮升得相当高了,一辆邮车在月光下驶过,微风轻轻飘起,在壕沟里我也感觉到了。附近的树林里已开始沙沙作响,这时,一个人躺着不怎么觉得孤独。

?“你们在哪儿?”——“过来!”——“大家一起来!”——

?我们靠得很近地跑着,有的人彼此握手,头昂得不够高,因为大家都在朝下走路,有人发出印第安人战斗时的呐喊声,我们疾速奔跑,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超过别人时,我们可以交叉手臂,而且安静地环视周围。到了野溪桥我们就停下来了,继续往前跑的人也返回来了。在远处的灌木丛后驶出一辆火车,所有车厢通明透亮,玻璃窗肯定都打开了。我们中有一个人开始唱起了矿工之歌,我们也都跟着唱。我们唱得比火车前进的节奏要快得多,我们摇晃着手臂,歌声的力度不够,但我们歌声紧迫,并因此而开心。我们唱近处的森林,唱远方的游子,声声入耳。大人都还在活动,母亲们正在收拾夜晚的床铺。

?时间到了,我亲了一下站在我旁边的人,和离我最近的三个人拉了拉手,然后开始回家了。没有人叫我。我拐进了第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他们看不见我了。我在田间小路上跑着,又进入了树林。我赶往位于南边的城里,从那儿就到我们村了。

?“注意,那儿有人,他们不睡觉。”“那他们为什么不睡觉?”“因为他们不累。”“他们为什么不累?”“因为他们是傻子。”“傻子要累多好啊!”

(选自《卡夫卡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 小说中写了小伙伴们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用精练的文字概括这三个阶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找到相关信息区域,再进行概括。本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在小说的第⑤自然段至第?自然段,第⑤自然段中的“另外的人似乎已经到了房前”是写小朋友们叫“我”出去玩;第⑧自然段中的“这个晚上我们就这样头顶头地干起来了”是写开始玩的阶段;第?自然段中的“时间到了”是写游戏结束的阶段。明确这些之后,考生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一是打闹前的准备。小朋友们叫“我”出去做游戏。二是打闹玩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孩子们游戏的疯狂。三是游戏结束。孩子们兴奋愉快地回家。

2. 小说中第①自然段至第④自然段都有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体现了乡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全文主旨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里侧重考查考生对小说环境的理解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先要明确各种表现手法的概念及特征,然后找到具体的环境描写,再依据作品中的某些关键词进行概括,最后着眼全文,理解其主旨,分析其

作用。

答案:(1)乡村的宁静、祥和、美好。(2)小说开头极力营造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谧,这里的环境描写起着反衬作用,为下文表达主旨作铺垫。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泥兴荷花壶

孙方友

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该壶的外形如同一朵刚绽的荷花,四只盖杯造型似莲蓬,托盘则如一张刚落水面的莲叶。更令人称奇的是,用指一弹,“叮当”作响,且一壶一音,音长如绵,如琴似弦。陈州泥兴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但无论官窑与民窑,真正供奉京城皇宫内的泥兴壶,多是陈氏壶。只是陈氏壶造价极高,能用起的多是些达官贵人。

这一年,段祺瑞从界首来到了陈州城。段祺瑞和他的部下是化装而来。段祺瑞原来有一套荷花壶,而且那把壶已经用老,壶下满是丘状茶渍,不下茶叶照样有茶色,可惜,有一次与太太动怒,不慎打碎了。因此,他决定要买一套陈州泥兴荷花壶。段祺瑞派人问清了陈氏壶掌门人陈三关的家,便带随从直奔陈府。

陈府位于南门西尚武街的街尾处,高大的门楼很是威风。陈三关已年近古稀,但身板挺硬朗,银白的须眉下目光深邃,言谈举止皆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段祺瑞带一班人马走进府门,陈三关见来一富商,且气度超群,知是非凡人物,忙起身迎客。段祺瑞拱手还礼,报了化名,说是慕名而来,专程到陈州欲购一套陈氏泥兴茶具。陈三关让人沏了茶,笑道:“恕我冒昧相问,先生愿出大价吗?”段祺瑞笑答:“若能得一宝壶,鄙人在所不惜!”陈三关见来客爽快,顿然来了兴致,命人抬出几箱茶具,一一打开,对段祺瑞说:“这是一百套上品,我再从中挑出一壶,可丑话先说不为丑,先生要拿出这一百套的钱来!”段祺瑞当即命人掏出一托盘钢洋。

陈三关拉过箱子,开始一把接一把地朝外抛壶,一连抛出一百把,它们从高空落到地上,皆完好无损。段祺瑞惊叹中,只见那陈三关已把一百把壶同时摆在了案子上,取出一根细铁棍儿,挨个儿敲击,凡音裂音哑者,当即抛出。最后挑出二十一把,个个音质如琴,细细地分出高低音,又按音序排了三排。此时只见陈三关如入无人之境,饱吸一口气,双手各持一根细铁棍儿,倏地飞舞开来。铁棍儿如蜻蜓点水,在二十一把壶上弹跳,美妙的音乐被飞舞的铁棍儿荡开,如泣如诉,似高山流水,似珠玑落盘,惊得段祺瑞张大了嘴巴。细听了,原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他从未听过如此玄妙的壶音,禁不住心头颤抖。这时候,只听那陈三关突然改了曲牌,奏出了《十面埋伏》,且越来越急,如同千军万马,如同暴风骤雨,厮杀声、马奔声、枪击刀砍声响成一片。段祺瑞瞪圆了双目,如临大敌,正欲喊几声,突然曲终音绝,万籁俱寂。在场的人如同刚从血战中杀将出来,个个头上冒着汗水,面色苍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这时候,陈三关已汗透脊背,他郑重地转过身,望了众人一眼,然后跨左一步,亮出了“琴案”。众人再看时,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案上已瓦砾一片,唯有一壶亭亭玉立于瓦砾之

中。陈三关挽了衣袖,托了那把壶,用铁棍儿击了一下,音质如初,不嘶不哑。他捧了那壶,呈到段祺瑞面前,说道:“客官,宝壶挑出来了!”

段祺瑞受宠若惊般抹了抹双手,十分恭敬地接了那壶,惜惜地抚摸,如视家珍。陈三关擦了擦汗水,呷了一口茶说:“客官,你有福气,这是我家祖传的挑壶程序。古时候为皇上挑供品,多是用此种套路。你今日正赶上我有雅兴,算是享受了皇上的待遇!”段祺瑞一听大喜,满面顿溢红光,忙命人掏出赏钱,送给了陈三关。

陈三关接过赏钱,又问道:“见客官气度非凡,绝非寻常之辈!你能否告诉我尊姓大名,也好让我记准此宝壶的下落?”段祺瑞迟疑了一下,笑道:“师傅好眼力!鄙人姓段名祺瑞字芝泉!”陈三关一听是段祺瑞,禁不住目瞪口呆,好一时,他才平静下来,施礼道:“段大人真乃富贵之人!此种宝壶为百里挑一,实属宝中之宝!据我所知,此种壶多有灵性,能救主人一命!”

“此话怎讲?”段祺瑞不解地问。

“枪打宝壶,子弹只过一壁!大人若不信,可当面一试!”

段祺瑞半信半疑,让人把壶放在一个高处,掏出枪来,对准壶身打了一枪。只听子弹头儿在壶内如钢珠跳舞“叮叮当当”响了一阵,然后发出颤音落在了壶底。众人取壶一看,果真只过一壁!那子弹穿过之处只一个圆眼儿,四周且无一点儿炸纹儿。

陈三关哈哈大笑。段祺瑞万分懊悔地叹了一口气,捧着宝壶呆呆如痴……

附记:1924年,段祺瑞被奉系军阀及冯玉祥推为北京政府执政。1926年段祺瑞政府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段祺瑞被驱逐下台。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3. 请从“泥兴荷花壶”的角度简要概括小说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从‘泥兴荷花壶’的角度简要概括”这一要求,它其实也就是要求分析人们围绕“泥兴荷花壶”做了哪些事情,明白了这一点,小说的行文思路就不难概括。

答案:寻找泥兴荷花壶——购买泥兴荷花壶——挑选泥兴荷花壶——枪打泥兴荷花壶。

4. 请简要概括陈三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方面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或者其他人对所要鉴赏之人的评价,如“言谈举止皆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这一句便是作者对陈三关的评价。

答案:(1)技艺精湛,气度不凡。制作泥兴荷花壶和挑选泥兴荷花壶,既展现了陈三关制壶的技艺和音乐演奏技艺都十分精湛,又展现了其气度的不凡。(2)高深莫测,极富心计。他得知买壶人是手上沾了人民鲜血的军阀头子段祺瑞后,心中十分懊悔,为了不让宝壶落入段祺瑞的

手中,他巧妙地用计,在不露声色中让段祺瑞自毁宝壶,又保全了自己。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一厘米

毕淑敏

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一下,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

陶影是一家工厂食堂的炊事员,在白案上,专做烤烙活,烘制螺旋形粘满芝麻的小火烧。

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先把儿子抱上去,自己断后。车门夹住了她背上的衣服,好像撑起一顶帐篷。她伶俐地扭摆了两下,才脱出身来。

“妈妈,买票。”小也说。小孩比大人更重视形式,不把车票拿到手,仿佛就不算坐车。

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1.1米。

小也挤过去。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陶影处处俭省,但在孩子的营养方面绝不吝惜钱。可惜养料走到头皮便不再前进,小也很聪明,头发却乱纷纷。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拨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是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准,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一样,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在小也的圆脑袋和买票的标准线之间,横着陶影纤长而美丽的手指。由于整天和油面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泽,像贝壳一样闪亮。

“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了。

“妈妈!我够的我够的!”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

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①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脸,像一张半

开的葵盘,准备承接来自太阳的允诺。

“往里走!别堵门口!这又不是火车。马上到站了……”售票员不耐烦地嚷。

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

小也把他那张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仿佛那是一架风车。

他们是从中门上的,前门下的。前门男售票员查票,陶影觉得他很没有眼力:哪个带孩子的妈妈会不买票?她就是再穷再苦,也得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能昂起头。

②她把票很潇洒地交给售票员,售票员问:“报销不?”她说:“不要了。”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可小也是个绝顶机灵的孩子,会追着妈妈问:“咱们出来玩的票也能报销吗?”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

(选自《毕淑敏小说选》,有删改)

5. 小说开头三段写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上,表现了陶影善于俭省的性格特点;形式上,与下文她对孩子的大方形成对比,突出她对孩子的爱和教育。

答案:表现陶影善于见机行事、善于俭省、贪小便宜的性格特点;与下文写她在孩子面前不俭省形成对比,突出她教育孩子、为孩子做榜样的良苦用心。

6. 阅读全文,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陶影对儿子的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小说的主旨就是表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此题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来进行分析。只要检索文章有关母亲的言行举止,就能够把表现对孩子的爱的部分抽取出来,然后进行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悉心照顾孩子,如上车时先把儿子抱上去,自己断后;舍得为孩子花钱,如生活中处处俭省,但在孩子营养方面绝不吝惜钱;维护孩子的尊严,如给本来不必买票的孩子买票,在孩子面前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他留下好的印象。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战地医院

周海亮

医院只是几顶连成一片的帐篷,医生神色郑重,护士步履匆匆。空袭中城市被夷为平地,所有建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帐篷们卧在近郊,与惨烈的前线,近在咫尺。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状。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们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摞在一起的伤兵们叠股枕臂。有些人早已死去,或伤到要害,或失血过多,或被上面的人压到窒息;有些人还在痛苦地呻吟,呼唤着妻子、儿女们的名字。一只拳头紧握,突然那拳头倒塌,松开,一张握得变形的照片,血迹斑斑。

医生满头是汗,眼睛里蓄满泪水。

又一辆卡车刹住,又一堆伤兵被扔下。他们喘息着,呻吟着,或拉着护士的手,或求护士叫他的名字,或求护士用石块砸烂他的脑袋。有人在艰难地号叫,试图推开压在身上的伤兵,却用不上力气。

六个人被抬上担架。卡车拉回十八个伤兵,只有六个人还有气息。医生用上吗啡,用上止血钳,用上手术刀,用上洗脸盆、绷带、镊子、纱布、酒精、叹息、圣经、微笑、咒骂……伤兵们不断死去,大喊大叫或者悄无声息。有个伤兵的胸口被打出六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从其中一个孔洞汩汩流出,鼓着粉红绚丽的血泡。伤兵平静地看着护士,他说:“你长得像我的妻子。”伤兵的身体越缩越小,目光渐渐黯淡。他像一个婴儿般死去。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但他没有成功。

六个伤兵,死掉五个。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最后一个伤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被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着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他还是一个孩子。他感觉不到痛苦,他说他的身体变得很轻。“我的身体变得很轻,”他说,“现在我跑起来,一定飞快。”医生盯着他的脸,冲他微笑。

有人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医生从伤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弹片被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

“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必须马上离开……”

医生从伤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子弹夹在骨缝中,变了形状,就像一朵绽开的梅花。

“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

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九个人。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伤兵,五个已经死去的叠在一起的伤兵。飞机似乎就在头顶盘旋,他甚至听到投弹仓打开的声音以及驾驶员轻轻的咳嗽声。

医生没有走,他坚持把手术做完。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他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护士轻握着伤兵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伤兵是在手术后死去的。伤兵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他有两

颗调皮的虎牙。

没有人能够挽救伤兵的生命。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

后来,当然,医生得到长官的训斥。

长官说:“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吗?”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是前线唯一的医生,你的生命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吗?”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吗?”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

他说:“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

(原文有删改)

7. 小说第1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紧张、危险、残酷的场景;

(2)渲染了战斗的激烈和医院环境的危险,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8. 本文在刻画伤兵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详略结合的手法。文中详写的伤兵有三个:一个是握着亲人照片的伤兵,一个是看到护士想起妻子的伤兵,一个是髋骨以下被炸烂稚气未脱的伤兵。小说对卡车上的伤兵总的描写比较简略。(指出手法,论述合理,即可得满分)

9. 请谈谈作者是用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医生的形象的?文中的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三种方式对医生的形象进行刻画。(2)医生是一个业务熟练、处乱不惊且忠于职守的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于德北

这是南方一个温暖的春日,花树嫣然,阳光灿烂。

我离开自己所住的宾馆,独自一人去寻找那个距离甚远的邮局——我问过宾馆的服务员,他用一口浓重的南方普通话为我热情指引,可我还是无法确定它的具体方位。

但我有决心找到它。

因为,我要寄一封情意绵绵的信。

出门在外,赶上好的季节,看到好的风景,体味了不同的风物,一定会生出美丽的心情。在这样一种心情下所写的信,内容一定和心情一样美丽。

抱定这样的信心,我真的找到了它。

这是一个绝对古老的邮局,白墙红瓦,木质窗格上刷着绿色的油漆。那窗的下边有亮光,玻璃也明净,可以清晰地看到里边的一切。

邮局的门口是老式邮筒,绿体黄字,让人看着亲切。

这正是我要找的邮局啊!

我毫不犹豫地走进去。

在一样是木质的柜台前,我买好了信封和邮票,准备填写地址。我环顾这小小的邮局,想找到一个明亮的、可以让我踏踏实实写好信封的地方。我想让信封上的字清晰一些、优美一些,我想让收信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我写给她的信。

“这里,小伙子,这里。”

一个苍老的声音。

我不敢确定这声音是否针对我,就下意识地向那边试探性地望去。

“小伙子,这里。”

我看见横放在窗边的长条桌后坐着一位老人,他正真诚地向我招手。

我走过去,向他微笑着点头,并在他的对面坐下。

我伏下身,一笔一划地写着信封,生怕写错了一个字。在写她的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那么甜蜜。

当然,也有忧伤。不过,这忧伤里也掺和着相思的甜蜜。

“你笑了,小伙子,你笑了。”

看来,对面的老人善谈,也有那么一点点顽皮。

我笑了吗?

也许,我真的是笑了,只是我自己还不察觉。

“写给妻子的吧?”他问。

我点头。

“是出差在外地吧?”他又问。

我点头。

“和我年轻时一样。”

接下来,他把我当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听众,开始向我讲述他的爱情。他今年82岁了,一生没有改过一个习惯——那就是给妻子写信。恋爱的时候写,结婚后也写,尤其是出门了,一定要写信回家,给她报平安,顺便讲讲旅途见闻,仿佛带着她远行一般。后来,被打成“右派”

了,进了监狱了,也写,不过,那不是用笔写,而是用心去写了。工作的时候写,退休了也写,那一年,老伴去儿子家看孙子,他几乎每天都要写一封信寄去。

他的故事很简单,不过,深深地吸引了我。

“你看,我今天和你一样,是来寄信的。”

老人幸福而快乐地摇了摇手里的信封。

“不过,小伙子,你得帮帮我。”

我点头。

“对于我这个小老头来讲,那个邮筒实在是太高了。”

他解释。

这有什么呢,举手之劳而已。我欣然应允。

我从老人的手里接过信,快步走到门外,无意间我扫了一眼信封,发现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竟然完全一致。就在我感到诧异的时候,旁边两个摆摊人的议论帮我解了疑惑。

一个说:“怪老头来了。”

另一个说:“真是脑子有病,老伴都死了二十年了,却每个月都来这里寄信……”

虽然说的是南方话,但我每个字都听懂了!

我的心一下子由轻松变得沉重。

我郑重地帮老人把信寄出,却把自己手里的信撕掉——因为那信根本不是寄给妻子,而是另外的一个年轻的女人。

10.请分析小说开头一段景色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以春暖花开的明媚春景烘托出了“我”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为下文“我”急于与人分享美丽的心情作铺垫,同时也暗示了书信的情意绵绵。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月饼的故事

毕淑敏

张老汉家有一门祖传的手艺——做月饼。

他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做月饼。大伙说,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闹完了灯,再做也不急啊。也许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就云遮月了。穷人家买不起那么多的月饼,你不就剩下了。

张老汉一边用木槌砸着面,一边说:“月饼也不会坏。今年吃不了,明年再吃呗。今年卖不完,明年再卖呗。要是遇着荒年,一块酥皮能抵五斤好粮食呢!”

酥皮是一种最软和的月饼,吃的时候会纷纷落下雪花一般的碎屑。

大伙就说:“嗬!那么值钱啊?倘是自来红呢,要值一挂马车了吧?”

张老汉是个老实人,竟听不出口气里的揶揄,认真地说:“值不了那许多。也就抵十来斤面吧。”

自来红也是一种月饼的名字,馅儿里有冰糖和红丝,比酥皮要贵点硬点,要是馅儿里装的是冰糖和青丝,就叫自来白了。

张老汉做月饼的时候,不喜别人看。养家糊口的手艺,要是人人都会了,谁还买他的月饼啊。但他也不特意防范,一来是破屋寒舍的,四处漏风,想防也防不住。二来是他天性随和,拉不下脸来数落别人。邻居们都自觉,一个孤老汉,赊了面和油做点月饼卖养活自己,不容易。

等到张老汉的月饼摞到齐了房檩,就立秋了。张老汉就不做月饼了,改卖月饼了。他把因时间过长而有些皱缩的月饼,装到小推车的篓子里,用绳煞紧,再苫上一块青白布,就去赶集。今天这集,明天那集,有时要走很远的路。早起晚归的,很辛苦。

要是提早些日子卖行不行呢?

不行。

因为张老汉的月饼不是什么高级货色,是给穷人预备的。穷人钱少,没到日子跟前,他们不买月饼。没有月饼也照样过节!他们胸有成竹地对孩子们说。其实是怕买早了,孩子们都给吃光了。

八月十四,是张老汉一年最忙的日子。但凡能揭开锅的人家,都最少买下一块月饼,预备过团圆节。

今年的生意没有往年好,因为受了灾。晚上回家的时候,略有些扁的月亮洒着青光,小推车里叮当响,还有些月饼没卖完。

张老汉一边走一边想,明天还得早出来。

突然从斜刺里跳出一个蒙面匪,拎一条笔直的棍子,迎面劈下,嘴里含糊地喊道:“留下买路钱!”飕飕的风声直奔张老汉的天灵盖。

张老汉年轻时也会一点拳脚,危急之下,功夫就复活了。唰地侧身闪开,先避开棍锋,躲了致命的一击。那匪徒也不很有经验,用力过猛就踉跄了,把一个后背露给了张老汉。

张老汉起手从车篓里摸出防身的家伙,啪地掷了过去。那物件在月光下银光闪闪,自转着飞舞,有金星四处闪烁,直取匪徒首级。

那恶人也不是善茬,听得脑后有风,蹦身一摆,跳到一旁。张老汉丢出的暗器就没能击中要害,只把匪人的眉棱处削掉一角,顿时鲜血封了他的眼。

劫匪立时没了战斗力,就势趴在地上叫“爷爷”。说:“爷爷,您饶了我。实在也不想害您的性命。早就知您的月饼好吃,从来没吃过。今天只是想尝尝月饼。”

张老汉扶正了车篓说:“那你今天就算尝到了。”

劫匪连连叩头说:“想不到爷爷这样心慈。早该将枣木棍换成桑木的,就是万一伤了爷爷,也不妨事的。”

张老汉不愿与他多说,就顺手摸出一块自来红,说:“回家吃去吧。再不要做这等伤天害理的事了。”

劫匪谢了,捂着额头摸索走去。走了几步,又回转身来,说:“爷爷只给了小的自来红,还没给酥皮呢。”

张老汉叹了口气说:“酥皮你已经吃过了。”

劫匪说:“爷爷一定是记错了。”

张老汉说:“哪里会记错!刚才打你,用的就是酥皮。要是换了自来红,你早就没命了。”

(原文有删改)

11. 小说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点题;(2)点明人物和主要事件;(3)引出全文的线索。

12.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张老汉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实,天性随和;(2)勤劳,不怕辛苦;(3)有同情心,善良。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铁匠(节选)

师陀

现在还需要铁匠吗?

数年前我偶然经过我们乡下,第一个使我注意的自然是曾经在下面安过铁匠的炉子的柳树已经不在了。

我想因为那柳树的被掘掉,铁匠也许已经换过地方了。我朝着水坑旁边杂生着杨树、槐树和梨树的林子里走,直到水坑岸上,我仍旧找不出炭渣,安过炉子的痕迹。

“也许今年他们来得晚了吧?”我又想。

在一棵杨树下,这时有一个人,忽然从地上爬起来。

“唉,汾哥吗?”

“原来是马五叔!”

我们打了招呼,大家竭力露出牙齿,想做出笑容。永远不生胡子的马五叔,你可以想出是已经老了,头顶已经秃了,仅剩下脑勺上剃得极短的几根。他的脸也恰如桑皮般皱褶。经过许久的沉默,我们坐了下来,开始谈着我们害怕着的,似乎是早就料到了的,同时又非谈不可的几个人的命运,接着我们又谈到铁匠。

“他永远不会来了,城里一买一大捆呢!他打得那么慢。”马五叔摸着秃了的头顶说。

“他已经死了吗?”

“有时死了反倒是福。”

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了,但他必须活着。要说明这衰落的过程是不难的。最初是因为他不愿意干别的,等到他饿得非自己动起手来不可的时候,他又没有买铁和炭的钱。

这时也许有一个将近五十的固执乡人,因为用不惯别家的家伙想起了他,在一个很早的早晨,走进他的院子,高声喊道:

“有人吗?”

屋子的板门仍旧紧紧地关着,里面还很晦暗,没有应声。你可以想得出,铁匠的头发已经斑白,耳朵已经聋了。他没有听见。

“屋子里有人吗?”那乡人又喊了一遍。

这一回他的孙儿——那十岁左右的孩子却听见了,因为他昨天晚上没有吃饭,他醒得很早。他摇了摇他的祖父。

“爷爷,有人在外面喊你。”

老铁匠早已醒了,他一生中从不晓得偷懒;但现在,他起来做什么呢?既然没有事情做,就乐得多睡一会儿。他在床上应了一声,很快地从床上爬下来,连衣服都没有扣上就去开了门。这是朱三舅或是赵七哥,他的老朋友,一个老主顾。

“呵呵,”他笑着说,“朱三舅你怎么这样早啊?”

“我想请你打一把铁叉。你知道,那些行路货我不喜欢。”

听了这话的铁匠喜出望外。他不由自主地望了望四周,那老脸上的笑容又敛住了。

“打是行的,只是没有现成的材料。”

“那不要紧,我带着钱来的。”

他怎么能拒绝这样的好意,纵然没有工资,纵然单单为了还有人赞赏他的手艺,为了听一听好久以来都没有听到过的锤声,不是已经大可以满足了吗?

他连饭也没吃便动身了,下午他从城里买了铁、炭回来,就开始调理家伙:铁砧已经被邻人搬去拴牛了;那贴了“福”字的红纸方的风箱摆在墙角里,上面蒙着很厚一层尘土;那同样贴了“福”字的红纸方的木箱和炉灶放在另一个角里,寂寞地睡过了空空溜去的岁月。

他用泥涂了炉灶;他的孙儿吃力地拉着风箱:唿——啪!唿——啪!红红的带着青色的火焰一吞一吐地又开始闪动,铁块渐渐由红而白,他往掌心上吐了一口唾沫,那微微弹动着的,粗硬的,瘦得见骨的手提起锤和钳,咝咝的响着的铁又开始飞迸出绝妙无比的火花。

我在那里逗留了一下,不久便悄悄地踏上了我第一次出门时走过的那条路。从此我便失去了谈起铁匠的机会,并且再也没有勇气探听关于他们的任何消息。

这也许是我回到家乡去的最后一次,它已经不是先前的样子,它已经不能使我怀恋,只有一个印象是我不能忘的。我于是开始深深地感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寂寞。

我们或许真的需要铁匠。

一九四一年二月

(选自《师陀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3. 小说题目是“铁匠”,但铁匠在小说中几乎没有正面出现过,且开头作者花不少笔墨写“我”和马五叔的对话。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这篇文章中,铁匠属于暗线结构,“我”和马五叔属于明线结构,考生要熟悉暗线安排的特点,即暗线常常是针对已经消逝的事物,如《药》中的夏瑜,双线结构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此外,小说题目虽然是“铁匠”,但小说的主旨表现在以铁匠和马五叔为代表的旧时代的人物身上,因此作者在马五叔身上多用一些笔墨也是合理的。

答案:铁匠在小说中虽然几乎没有正面出现,但“我”回乡以来一直很关注铁匠,“我”和马五叔的谈话也主要针对铁匠的命运;选择将铁匠放在“我”的心理描写及众人的交谈中处理,属于暗线结构,更表现出铁匠被时代淘汰的惨淡命运,且双线结构使小说更加跌宕多姿;马五叔和铁匠一样,都在衰老,作者通过他们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寂寞的感慨。

14. 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铁匠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不同于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形象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既包括性格,也包括经历际遇、理想追求等。考生要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如有人赞赏他的手艺并慕名而来,表明他手艺精湛;抱着病躯专门去城里买材料表明他工作认真执着;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赞赏,坚持工作,表明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

答案:工作认真执着,手艺精湛,赢得家乡人的赞赏和眷恋;生命衰微残疾,被社会遗忘,生活贫困;热爱自己的手艺,轻视物质,即使贫困潦倒也不愿意改行。

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

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小说情节

练案[9]第三板块专题四小说类文本阅读 学案二分析小说情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陌生人的拥抱 安谅 网上真是一个是非之地啊!有朋友给明人发来两则关于覃老弟的图片:一张是覃老弟在街头与毛头小伙子相拥相抱,另一张是覃老弟与一位妙龄女孩轻轻搂抱着的画面。不过,这张照片似乎又不像被PS过的,这倒有点蹊跷。 明人决定约覃老弟喝茶一聊。一笑之后,覃老弟便竹筒子倒豆子,把事情的由来说得清清楚楚。 那天,他上街,走到大拇指广场的入口,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站在那儿,眼光迎着他,对他谦恭地介绍道:“先生,我是在校大学生,正在做一项社会实验,您能和我握个手吗?”覃老弟略显迟疑了一下,但他迅速咀嚼着小伙子所说的话,又见他稚气未脱,书生卷气,便伸出手去。小伙子握着他的手,连着说了几声:“谢谢,谢谢您,谢谢您支持我的实验。” 他走了不过百步,又有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孩出现在他面前。他以为那女孩也是想与他握手的,所以,当她伸出手臂,他也不自觉地抬起了右手臂。不料,这位还蛮清秀的女孩竟然说:“先生,我能拥抱您一下吗?我们,这是一项实验。”覃老弟看着与自己的女儿差不多的小姑娘,心生一缕怜悯,微微点了点头,姑娘就双臂伸展,轻轻拥抱了他一下。只一会儿,女孩松开手,退后两步,向覃老弟欠了欠身:“谢谢您,谢谢您的支持。”覃老弟彬彬有礼地回道:“不客气,不客气。”“先生,您就不怕与陌生人拥抱吗?”姑娘又跟了一句。覃老弟仍是微微一笑:“冒险的事,总是会付出代价的,不过,这不会有太大风险。我相信这一点,也相信你!”姑娘双颊嫣红,朝他又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先生!” 刚与姑娘告别不久,又有一位小伙子在路旁候着他:“先生,我能问您要个手机号码吗?”这回,覃老弟有些警觉了:“你,要我手机号码干吗?”“先生,我们是在做社会实验,看您会给陌生人手机号码吗?我想,我也可以与您交换号码,算是交一回朋友。”小伙子说得语句有点结巴,但说得还是入情入理的,覃老弟于是也爽快地把手机号告诉了他,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通文脉,析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同步提升:小说情节的作用(含答案)

【题文】 情节作用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那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情节作用题的解答技巧。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三、方法归纳 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

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情节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小说情节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

高考语文总复习:“小说情节题”配套检测

“小说情节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念战队 王凯 又一次狭路相逢。 对方跳跃着向他奔来、扫射,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手中AK-47吐出的火馅,肩膀猛震,他中弹了。然而他的手并没有发抖,此刻,直觉和速度支配一切。一串5.8 mm的子弹射出后,他满意地吹了一声口哨——他的战队又一次大获全胜。事实上,他受伤的肩膀并未流淌鲜血,手中也没有冰冷的扳机,有的只是闪着红光的鼠标和油腻的键盘。这就够了!他是这个著名CS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这是他的战队!在教室和书本中失去的自尊和快乐,他在这里——赢了回来。没考上大学,那算个屁! 他伸了个懒腰,开始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就在即将进入那令他兴奋的界面时,他的脖子毫无准备地挨了重重一巴掌,紧接着,一双大手将他拎出了昏暗的网吧。 滚回去。父亲面无表情地命令道。 他乖乖地执行了命令。据说,他出生那天,母亲正在产床上痛苦地呻吟,而父亲则静静地潜伏在南方茂密的丛林里。在一个适当的瞬间跃起,用粗壮的左臂勒住了敌方特工的脖子。父亲本想捉个活口,但当对方拼命挣扎着从怀里掏出一枚手雷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将匕首刺进了对手的右肋。就在那个时候,他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并不愉快的巧合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正是那个倒霉的特工托生的,所以才不得不永远在父亲的强力面前低头。 他回到了家,他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可是在客厅的茶几上,他看到了一套崭新的军装。那个冬天,他开始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穿着,学习说话,学习礼节,也学习触摸从前自以为熟悉的沉重乌亮的步枪。在那个雪后的冬日,他伏在坚硬的戈壁上打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悸动。那一次,他打出的10发子弹全部脱靶。 他脖子上挨了班长一巴掌。虽然轻得如同抚摩,但那动作却熟悉得要命。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站起身,不由自主地整了整刚刚戴上的领花和肩章,然后挺起了胸。从前的战队里,他握的只是鼠标,而在这个战队里握着的却是真正的武器。他摸摸发烫的脸,他明白了在这个真正的铁血战队中,他只是一只——菜鸟。 从他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春天,父亲都会从箱底里把那些缀着红领章的旧军装一件件拿出来晾晒熨烫,然后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底。他曾厌恶地看着这一切,那时他觉得父亲像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老傻瓜。但现在,他开始迷惑起来。 在一个周末,他请假外出。当他看到一家网吧的招牌时,几乎走不动路了,他快速地跑进去找了一台机器,可看到等待开启的屏幕上映出军装里的自己时,他突然变得极度不安。没有父亲的大手揪住他的衣领,却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拉出了网吧。不久之后的另一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之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一、梳理概括情节 “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 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方法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二、小说情节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提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回答方法 1.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点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点 情节梳理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格式 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

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格式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 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 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情节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2020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3赏析情节手法(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 赏析情节手法 一、真题速递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详细)

实用文档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小说阅读“四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二、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小说情节类 (一)概括情节脉络和情节线索 1.梳理、概括情节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情感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答题模式: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 人”“做何事”更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概括线索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答题方法: ①如何找出线索:可以作为小说线索的事物很多,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象线索、人 物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还有双线(明暗两条)。一般而言, 反复出现的词语(人、物)就是线索,有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 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c.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主题更加丰富。 3.分析概括情节结构特点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③ 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答题的四个角度: ①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特 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 等。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 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 “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 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 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 (二)分析概括情节的作用 1.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小说第××段有什么作用?
文案大全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 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 含答案

抢分点一小说情节的两个热点——情节作用与手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 突破点一情节作用 [典例]阅读小说《隧道》,完成下面问题。 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6分) [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理清中心情节。 从内容看,小说反映了社会中人们对英雄人物缺少应有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体现了英雄不被认可和理解的落寞与悲哀。 第2步:抓住具体场景。 “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第一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写庆典的喜悦热闹;第二处是小说结尾,写庆典过后的寂寥残败。 第3步:“四指向一联系”析作用。

答案:第一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表现了通车庆典的喜悦热闹,体现了王山为了隧道通车而残疾了双腿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处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重在表现庆典过后的寂寥残败,与前文形成一种对比,暗示出王山内心的落寞与悲哀。小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 [评分细则] 每点3分,答出具体景象1分,能从人物、主题和读者角度分析作用2分。 【类题拓展】 阅读小说《隧道》,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插叙王山少年时期的家境情况和学习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①插叙王山少年时的家境和志向,凸显人物远大的抱负,是王山投身到铁路建设的原因;②与小男孩的母亲的胡说形成对比,揭示了王山不被理解的悲哀;③使故事更真实,人物形象更丰满;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情节作用题的“四指向+一读者”答题模式 情节的作用题一般要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指向情节——引出另一情节,使情节波澜起伏;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②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思想变化。 ③指向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④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 ⑤联系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突破点二情节手法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同步提升:小说情节的概括(含答案)

【题文】 情节概括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这节微刊我们就先来总结一下情节概括题的解答技巧。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常考查的有这几种类型:情节梳理型、情节手法型、情节作用型。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到贯穿小说的线索或叙述主体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常见设问方式】 (1)请围绕主人公XXX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4)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5)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6)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方法归纳】 解答情节梳理型题目的一般步骤: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梳理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第一步,根据小说特点,选定概括方法 (一)结构概括法 (1)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 (2)明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梳理概括情节。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 (二)场面概括法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线索概括法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第二步: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一)完整叙述的参考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参考模板 故事较复杂、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常用模式:某人做某事。 三、典例剖析 【例】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最全答题模板 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 1.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常用答题模式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插叙,在顺叙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药》中插叙“夏瑜狱中宣传革命”的一段情节,塑造了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形象,表达了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四是从给读者的感受上分析。 1.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2.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对这一方面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项作用。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回味的作用。⑤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

最新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技巧

最新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技巧 一、情节梳理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

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例题1: 2010年广东卷《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例题2: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参考答案:五一节董师傅在校园内领小翠游湖。 例题3: 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参考答案: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