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史及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职业与健康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职业与健康

三、我国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健康损害的特点

四、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第四节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

二、“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

三、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上升

四、职业伤害与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频发

五、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融合

六、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

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第一节职业生理学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三、劳动负荷的评价

四、作业能力

第二节职业心理学

一、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二、职业紧张

三、心身疾病

四、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第三节职业工效学

一、时间动作分析

二、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

三、人体测量及应用

四、机器和工作环境

五、工效学相关疾患

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述

二、金属与类金属

三、刺激性气体

四、窒息性气体

五、有机溶剂

六、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七、高分子化台物

八、农药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一、概述

二、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

三、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

四、硅酸盐尘与硅酸盐尘肺

五、其他粉尘与尘肺

六、有机粉尘及其所致肺部疾患

第三节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概述

二、不良气象条件

三、噪声

四、振动

五、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第四节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

一、概述

二、炭疽

三、布鲁司杆菌病

四、职业性森林脑炎

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

一、概述

二、职业性皮肤病

三、职业性肿瘤

四、职业性五官疾病

第六节职业伤害

一、概述

二、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

三、职业伤害的调查与评估

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

一、概述

二、监测对象的确定

三、空气样品采集

四、采样方式

五、监测策略

第三节生物监测

一、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

二、生物监测的特点

三、生物监测策略

四、生物接触限值

五、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及局限性

第四节职业卫生调查

一、职业卫生调查形式

二、职业卫生调查步骤

三、职业卫生调查示例

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三、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四、有害作业分级评价

五、职业有害因素接触评估与危险度评价

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

一、职业病防治法

二、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与规章

三、职业卫生标准

四、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

第二节职业卫生工程技术

一、工业通风

二、工业除尘

三、空气调节与净化

四、工业噪声与振动控制

五、采光与照明

第三节个人防护用品

一、防护头盔,眼镜,面罩,防护服和防护鞋

二、呼吸防护器

三、防噪声用具

四、皮肤防护用品

五、复合防护用品

第四节职业卫生保健

一、职业生命质量

二、职业卫生服务

三、作业场所健康促进

第五节职业健康监护

一、医学监护

二、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

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第六节职业安全管理

一、概述

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事故预防对策

三、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第六章主要行业的职业卫生

第一节概述

一、传统行业

二、新兴产业

第二节矿山及冶炼行业的职业卫生

一、矿山开采行业职业卫生

二、黑色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卫生

三、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卫生

第三节建筑行业职业卫生

一、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职业卫生

二、建筑安装业职业卫生

三、建筑装饰业职业卫生

第四节机器制造行业职业卫生

一、铸造行业的职业卫生

二、锻压行业的职业卫生

三、热处理行业的职业卫生

四、机械加工和机器装配行业的职业卫生第五节化学化工行业职业卫生

一、化学原料制造业职业卫生

二、化学制品制造业职业卫生

三、化学医药制造业职业卫生

四、其他化学产品制造业职业卫生

第六节新兴产业职业卫生

一、航天航空行业职业卫生

二、信息产业的职业卫生

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企业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规章制度

企业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规章制度

颁布令 为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更好地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建立建全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的自我约束机制,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制定了本公司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规章制度,现予发布。各级部门和员工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履行安全职责,确保生产安全。 有限公司(盖章) 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主要负责人: 日期:2019.09.03

目录 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管理制度 (1) 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责任制管理制度 (2) 安全生产承诺管理制度 (5)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投入使用管理制度 (7)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制度 (9) 四新管理制度 (11) 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 (13)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5) 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17) 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20) 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24) 班组安全活动管理制度 (28)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30)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 (32)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35) 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制度 (42) 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47) 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51) 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55) 安全预测预警管理制度 (56) 奖惩制度 (58) 相关方和外用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 (61) 变更管理制度 (64) 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65) 安全生产报告管理制度 (69) 安全绩效评定管理制度 (73)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75) 考勤制度 (78) 电梯维修保养制度 (78)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79)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83)

职业病职业卫生防治管理程序

X X X X矿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职业病防治(职业卫生)管理程序 编制: 修订: 审核: 批准: XXXX矿业有限公司发布

职业病防治(职业卫生)管理程序 1 目的 本程序对公司可能产生的职业卫生和防治进行确认,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提出预防和防护措施及日常的管理要求。 2 适应范围 适用于XXXX各厂、室、处、工程公司(队)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3 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10.27) 《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2002年5月28日。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2009.9.1 4 术语 4.1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可分为职业病与职业性多发病。 ——根据卫生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职业病目录》,目前规定的职业病有尘肺、职业病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眼病等10类115种。与职业性多发病不同,职业病的病因是单一的因素——不良工作条件。 4.2职业性多发病:我国职业病防治机构将职业性多发病定义如下:凡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构成该病病因之一的非特异性疾病均属于职业性多发病(也称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相关疾病)。如疲劳、矿工中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中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各种职业性综合症、某些妇女病以及已发现与职业因素有关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等。这些病症与多种非职业性因素有关,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唯一的直接的病因,但能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症。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所患疾病可得以控制或缓解。 5 职责 5.1安全处职业健康监测科负责公司职业病的防治和监督管理工作,配置专职管理人员。 5.2各单位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预防工作。包括职业卫生设施配置、防护措施的落实和日常管理工作。 6 工作程序 6.1总要求 6.1.1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对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建立相应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机制。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6.1.2公司(包括各外包工程公司)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

标题
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
文 件 编 号: 版 本 号: 生 效 日 期: 页 码 编 号:
A 2018年1月1日
1/7
1.目的
为切实加强本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职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公司的 发展和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各级人员。
3.说明
3.1 公司主要负责人是本公司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第一责任人。 3.2 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3.3 本公司的各级领导人员和职能部门,必须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负责。 3.4 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人人有责,公司的每位员工都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职业卫 生职责。
4.内容要求
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责任制是各级人员履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职责的依据,每季度需要进行考核。
5.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安全职责: 1、领导小组负责对年度安全目标、管理方案及重大安全事宜进行审议决策。 2、负责对年度安全管理计划进行研究,明确安全管理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及相关的主题活动。 3、根据制定的安全目标定期组织例会,组织学习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分析阶段安全生产形势,针 对安全管理实际提出相应对策,督促下属及相关部门贯彻落实。 4、审议修订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确保组织、人员、物资三落实,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或专题演练。 5、组织开展季度安全综合大检查工作,及时组织安全管理交流和推广。 6、及时贯彻上级安全文件精神和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安全主题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安全氛 围。 7、企业出现重大安全方面相关事宜,应立即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召开安全会议,研究方案,确定策 略,并确保方案迅速、高效、顺利实施。 8、督促检查各部门对安全生产决议以及相关法规、条例的执行情况。 9、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现状评价。 10、负责安全生产专项费用的管理,负责全公司安全、消防、环保、职业卫生等方面设施及设备的 建设、购置及审批工作。 职业卫生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规定。 2、负责制定、修订公司职业健康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3、负责制定公司职业健康年度工作目标、计划;组织年度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各项活动的开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史及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职业与健康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职业与健康 三、我国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健康损害的特点 四、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第四节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 二、“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 三、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上升 四、职业伤害与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频发 五、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融合 六、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 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第一节职业生理学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三、劳动负荷的评价 四、作业能力 第二节职业心理学 一、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二、职业紧张 三、心身疾病 四、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第三节职业工效学 一、时间动作分析 二、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 三、人体测量及应用 四、机器和工作环境 五、工效学相关疾患 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述 二、金属与类金属 三、刺激性气体

四、窒息性气体 五、有机溶剂 六、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七、高分子化台物 八、农药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一、概述 二、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 三、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 四、硅酸盐尘与硅酸盐尘肺 五、其他粉尘与尘肺 六、有机粉尘及其所致肺部疾患 第三节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概述 二、不良气象条件 三、噪声 四、振动 五、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第四节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 一、概述 二、炭疽 三、布鲁司杆菌病 四、职业性森林脑炎 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 一、概述 二、职业性皮肤病 三、职业性肿瘤 四、职业性五官疾病 第六节职业伤害 一、概述 二、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 三、职业伤害的调查与评估 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 一、概述 二、监测对象的确定 三、空气样品采集 四、采样方式 五、监测策略 第三节生物监测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流行和分布规律,探索病因、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范围: 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 探索病因;研究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 第二讲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病因模型(多因论) (1)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 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 (2)轮状模型(wheel mode ) (3)病因因素模型 (4)病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 )模型 二.病因的定义 使人群发病概率即风险升高的因素,包括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 三.病因的分类 必需病因(necessa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病产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四、.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Mill 原则(如何提出假设) 1、求同法:相同事件之间找共同点 2、求异法:不同事件之间找不同点 3、共变法:因素出现频率波动时疾病频率或 强度也发生变化 4、类推法: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明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推测两者有共同的病因 5、排除法:产生几个假设,逐一排除 五、病因推导原则 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统计学关联 虚假 描述性研究(查明分布) 形成假设(Mill 法则)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病因推断(九条标准) 临床、病理实验等资料

公司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

2019年度公司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 为进一步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贯彻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和基层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责任制,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总体目标和方针,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职责,积极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努力防范事故发生,提高员工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意识。特制订2018年度公司年度安全工作计划。 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重点如下: 一、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轻伤低于2人,控制各类事故隐患的存在,隐患整改率达到95%以上。 (1)全员全过程预防事故的发生,杜绝轻伤以上(或者歇工1日以上,不包含1日)人身事故; (2)重大隐患为零,一般隐患存在率控制在5%以下,实施全员全过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具体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人员作业、设备设施运行、重点工作岗位监控、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3)火灾事故为零,强化火灾安全控制措施; (4)强化电气设备安全管理,较大以上(包含较大)设备事故为零; (5)强化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较大以上(包含较大)责任事故为零; (6)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为零; (7)完成职业病危害申报; (8)职业病发病率为零; (9)职业病危害告知率达到100%; (10)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100%; (11)健康体检率达到100%; (12)职工劳保用品按要求佩戴率100%; (13)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落实率100%。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责任制。 三、严格控制安全费用使用,并建立使用台账。 四、加强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与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等的检修维护。在维护前做好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维护中加强检查,维护完毕后做好验收工作。 五、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 六、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 七、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加强应急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 九、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加强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管和控制,防范事故的发生。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流行病学试题3

流行病学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保健服务 B、婚前检查 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 D、预防性卫生监督 E、经常性卫生监督 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 B、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 D、民族的风俗习惯 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 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 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 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 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 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 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 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 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 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 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C、基本治疗 D、社区服务 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 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 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 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 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 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 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 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 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 C、抽样方式误差 D、环境因素改变 E、测量者记录误差 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 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 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 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 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 A、偶然关联 B、继发关联 C、间接因果关联 D、直接因果关联 E、统计学关联 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采用这种方法选择样本人群的目的及方法是 A、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限制 B、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限制 C、控制年龄和职业的混杂偏倚,匹配 D、控制年龄和职业的选择偏倚,匹配 E、方便调查,限制纳入标准 11、未采用盲法收集资料的临床药物疗效实验研究,最容易产生的偏倚是 A、选择偏倚 B、无差异错分偏倚 C、有差异错分偏倚 D、混杂偏倚 E、以上都是 12、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A、传染期 B、临床症状期 C、恢复期 D、病原携带期 E、潜伏期 13、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 A、传染源 B、储存宿主 C、传播因素 D、传播机制 E、病原携带者 14、确定对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潜伏期 C、临床症状期 D、恢复期 E、病原携带期 15、下列哪组疾病均可经水传播 A、伤寒、霍乱、钩虫病 B、血吸虫病、甲肝、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霍乱、出血热 D、霍乱、痢疾、斑疹伤寒 E、甲肝、戊肝、恙虫病 16、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 A、病原携带者 B、传染病患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形感染者 E、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 17、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具有冬春季节升高的现象 B、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被感染 D、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E、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决定流行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传染病病人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潜伏期 B、潜伏期末 C、临床症状期 D、症状消失期 E、恢复期 19、某地发生一起疾病暴发,有8人发病,全部送医院治疗,并对其排出物进行了彻底的消毒。至此,有人认为疫源地已经消灭,针对疫源地的措施可以结束,这种说法 A、正确,因为达到了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B、正确,因为传染源已经消除 C、错误,因为外界环境只进行消毒不行,还要进行灭菌 D、错误,易感接触者尚未度过最长潜伏期,还有可能出现新病例,形成新的疫源地 E、以上均不对 (20~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麻疹、水痘 B、结核、钩虫病 C、百日咳、流行性乙脑 D、伤寒、白喉 E、流感、麻疹 20、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的传染病是 21、恢复期仍能排除病原体的传染病是 22、传染期较长的疾病是 23、在潜伏期即已有较大传染性的疾病是 24、关于病因的具体所指,错误的是 A、包括宿主、环境和致病因素(动因) B、包括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 C、包括疾病的启动因素或病原体 D、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E、包括交错病因链中的直接和间接病因 25、病因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 A、涉及的病因链较多且相互交错 B、设计的因素清晰具体且系统性强 C、没有确定必要病因的困难 D、没有确定充分病因的困难 E、涉及因素具体且可操作性强 26、静脉注射吸毒是艾滋病毒感染的 A、直接病因 B、间接病因 C、致病机的近因 D、必要病因 E、充分病因 27、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成立,则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docx

附件 1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的蔓延和传播,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 (二)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三)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二、调查对象 (一)留观病例 (二)疑似病例 (三)确诊病例 三、调查内容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附件《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开展,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诊断与转归等。 (一)诊疗情况: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医疗机构负责收集病例的临床相 关信息。 (二)流行病学史:对病例发病前21天内的暴露情况开展调查,

主要调查其发病前接触类似病例、可疑动物和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等的相关情况。要对与病例在症状期时接触的人员进行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相关管理工作按照《埃博 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和《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疑 似病例转运及其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开展。 四、组织与实施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期间,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 , 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 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地的流行 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信息的上报与分析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初步调查后,要及时做好资料的保管和存档工作,并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病例分析总结,为埃博拉出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C、HBeAg和抗Hbe:HbeAg出现较晚,在病变极期后消失,一般仅见于HbeAg阳性血清,若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出现而HbeAg消失,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期,传染性降低。 2、HBV DNA:存在于Dane颗粒中,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最直接、最灵敏标志。 3、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甲戊型: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体液或血液传播,如母婴传播、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 4、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 黄疸前期:本期持续5-7天,甲戊型起病急,多伴发热,其他型多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 黄疸期:本期为2-6周,自觉症状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1-3周达峰,肝脏大而质偏软,脾脏轻微肿大,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检查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本期持续1-2月,症状渐消,黄疸消退、肝脏脾脏回缩,肝功能正常。 总病程2-4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5、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可分为轻重中三度。 重度慢性肝炎:有岷县或持续的感言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6、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3) 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出现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腹水 5)出现肝肾综合征,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ADD:胆酶分离即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 7、窗口期:即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尚未产生免疫抗体的时期,此期抗病毒抗体检查

(完整版)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1. 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 A. 年龄、性别和种族 B. 职业、家庭和环境 C. 时间、地区和人群 D. 国家、地区和城乡 E. 家庭、社会、国家【答案】C 2. 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 A. 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 年龄、性别、职业 C.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 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 以上均是【答案】C 3. 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 A. 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 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 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 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 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答案】C 4. 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 A. 发病率 B. 病死率 C. 死亡率 D. 患病率 E. 罹患率 【答案】D 5.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意义取决于:() A. 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 B. 排菌时间的长短 C. 活动范围的大小 D. 携带病原体的多少 E. 排菌量的大小 【答案】A 6. 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 A. 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多见于冬春季 B.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C. 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 D. 儿童多发 E. 以上都是 【答案】E 7.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 A. 年龄不同 B. 性别不同

C. 目标人群不同 D. 干预措施不同 E. 观察指标不同【答案】D 8. 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 A. 临床试验 B. 横断面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E. 现况研究 【答案】D 9. 为探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研究者选择了100 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病例,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 例。然后查询产妇的分娩记录,了解分娩及产后的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是:() A. 临床试验 B. 横断面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队列研究 E. 现况研究 【答案】C 10. 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 A. 需要的样本较小 B. 保密性问题较少 C .可以减小回忆偏倚 D .费用较低 E. 便于发现病例 【答案】C 11.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A. 疾病 B. 病人 C. 健康人 D. 人群 E. 亚临床型病人 【答案】D 12. 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 A. 每10 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 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 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 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 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答案】B 13. 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

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确保我公司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的实现,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订此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的管理工作。 3 职责 (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定公司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 (2)由主要负责人主持、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工作会议审核并批准公司年度目标; (3)公司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负责目标的分解并制定对策实施细则; (4)公司生产部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年度目标; (5)公司各部门负责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的具体实施; (6)公司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负责目标的检查与考核。 4 工作程序 4.1目标制定 (1)根据公司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总体目标、安全方针,各部门提出各自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2)生产部负责汇总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目标的内容,由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领导小组、公司领导对建立的目标进行审核,审核其全面性与合理性,经审核合格后形成公司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和职业卫生目标。 (3)公司将形成的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分解到各部门。 (4)各部门将各自的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各岗位。 4.2目标分解 4.2.1 公司总负责人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 4.2.1.1 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管理责任目标 (1)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地区及上级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及安全工作。 (2)按照法律法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和落实全员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责任制。

(3)依据公司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计划,制定、落实本公司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计划、措施。 (4)组织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检查,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会议,总结、布置安全工作,形成会议纪要。 (5)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制定或修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预案内容,掌握现场处置方案。 (6)制定落实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培训计划。 (7)严格执行、落实公司和公司外包业务安全生产要求,将外包工序纳入安全生产管理范畴,同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8)按照规定报告、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必须认真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妥善处理好事故的善后工作,并按规定要求如实、及时报告。 (9)全面主持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改进工作。 (10)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责任书。 4.2.1.2安全生产与控制指标 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轻伤低于2人,职业病发病率为零,控制各类事故隐患的存在,隐患整改率达到95%以上,创建小微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 4.2.2各部门负责人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 4.2.2.1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管理责任目标 (1)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地区及上级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组织学习领会各种安全会议精神、积极督促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及安全工作。 (2)督促建立健全和落实全员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责任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按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3)督促制定实施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 (4)督促开展危险源普查、登记、报告和监控工作,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5)督促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人员,建立健全必要的应急救援体系。督促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及时修改完善预案。改善基础安全设施,提高预防特、重大事故的能力。 (6)督促落实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培训计划。 (7)严格执行、落实公司外包业务安全生产要求,将外包工序纳入安全生产管理范畴,同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同步要求、同步制定计划;同步检查、考核。杜绝“以包代管,一包了之”。 (8)按照规定报告、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各类人身伤害事故,立即启动相应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