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化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强化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强化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强化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强化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在全旗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阿木

(2010年1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旗委、旗政府组织召开全旗农村牧区工作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会范围之广,是近年来少有的,充分体现了旗委、旗政府对“三农三牧”工作的重视和推动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决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和旗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精神,全面把握新时期农村牧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强化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牧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25项政策措施,1982年至1986年,中央和国务院连续下发5个“1号文件”,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4年至今,中央和国务院再次连续下发7个“1号文件”,调整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五个统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两个趋势”的论断,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重申了2002年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彻底免除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次激发了农业和农村的内在活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支持下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牧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牧业。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所有这些政策措施都为我们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创造了政策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涉农涉牧文件和惠农惠牧政策。2000年制定下发7号文件,指导农村牧区税费改革。2003年一年内接连出台23号、24号和25号3个文件,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加快产业化经营和林业发展。2007年制定1号文件,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2008年又用1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促进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近年来,鄂尔多斯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2000年,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将生态问题与“三农”问题合并解决,提出建设“绿色大市、

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2005年,市委一届八次全委会提出“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确定了加快农牧业区域布局、种养结构、畜牧业生产方式、人口居住布局、农牧业产业化和资金投入方式“六大调整”的农牧业发展思路,按照“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现代农牧业。2009年,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在深刻总结过去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确立了新时期全市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针。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发展现代农牧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从我旗来看,农牧业发展同样走过了从集体到分散再到集中,并正向高度集中、建设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发展道路。2000年以前,我旗的农牧业是典型的“温饱型”农牧业,整体处在粗放型经营水平。2000年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旗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旗情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草为业,养畜为本,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和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的战略目标,通过对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大力度调整,我旗农牧业发展重心开始向沿河转移,优势产业呈现集中发展趋势,打破了传统的“北粮南牧”产业格局。2006年,我旗召开了全旗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始对农村牧区产业布局进行深层次、大力度调整,做出了建设生态自然恢复区、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大决策。2007年,依托水权转换工程的实施,我们开始了建设现代农牧业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农牧业发展最快、农村牧区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到2008年底,粮食总产量是1978年的13.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40.7倍,人均耕地面积是1978年的1.7倍,牲畜总量是1978年的2.4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从政策或者理论上讲农村牧区的基本经营制度是集体加农牧户型的双层经营体制,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严重存在,统一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从而使单一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一个农户作为三五口人之家,三两个劳动力,其生产经营能力、参与竞争能力、投入发展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好多事情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了也不合算,农牧业发展难有大的飞跃。

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会到现在为止主要是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牧区的生产力,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对农村牧区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出的生产力已经发挥到极限。要想使农牧业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迅速提高农牧民收入,全面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必须按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牧区基本经济制度进行全面创新,并统筹好解决好创新基本经济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那么,如何创新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引进企业把农牧民的土地和草牧场以反租、承包的形式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二是通过农牧民与企业合股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三是通过发展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这些形式都坚持了农村牧区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高了统一的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解放农村牧区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通过对农村牧区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必然会引发农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发种植规模化、养殖集中化、作业机械化、经营企业化、建设设施化、销售品牌化、生活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就业多元化、观念现代化。这是农村牧区发

展的必然规律,谁能够更早地认识、掌握和实践这个规律,谁就会抢占农村牧区发展的先机,率先走上一条农村牧区快速发展,农牧业快速增效、农牧民快速增收的统筹城乡、集约发展之路。

2009年,我旗顺应发展规律,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要彻底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农牧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农村牧区发展要求,对农牧区发展方式作出战略性调整。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引进企业直接开发和经营农牧业,组建旗现代农牧业开发公司,培育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启动建设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现代农牧业的框架基本确立,现代农牧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践充分证明,这一思路和方向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央和上级党委对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符合杭锦旗实际,我们要按照既定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快速推进。

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当前,我旗农村牧区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时期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我们面临非常好的条件和机遇:一是我旗有沿黄河南岸242公里肥沃的土地资源和相对富集的水资源,加之近年来的水权臵换和土地整理整合项目的实施,已经具备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基础;二是我们规划建设五大园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加快三个中心城镇建设,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中央、自治区、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旗农牧区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了政策保障;四是随着我旗发展现代农牧业成效的日益显现,农牧民对建设现代农牧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五是通过“两委”班子换届,一批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为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全力开创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旗农村牧区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以现代农牧业建设、现代生态建设、人口转移、现代村镇建设为重点,切实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农牧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农牧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互动发展,全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新牧区。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是:一产增加值预计达到9.6亿元,同比增长1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同比增长25%;农村牧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这仅仅是一个最低的目标,如果我们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我们将会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公司化农牧业为突破口,彻底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现代农牧业首先是规模化和公司化经营的农牧业,是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牧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牧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就必须破除分散、粗放、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方式。从当前我旗的发展来看,大部分地区都开始推进规模化种植、集中化养殖,但仍然是单家独户的形式居多,大部分只注重形式上的规模化、集中化,而没有真正实现运作上的规模化、集中化,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中转变出来,农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机械化水平滞后仍然是当前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为此,我们要通过引进农牧业企业、成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社、

培育农牧业大户等形式,彻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牧业种植规模化、养殖集中化、经营企业化、建设设施化、作业机械化、销售品牌化。

一是以公司化农牧业引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公司化农牧业是农牧民闯市场、抗风险、增收入的农牧业,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臵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由公司统一租用农牧民的土地,集中统一经营,农牧民可以根据需要进入企业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也可以转移到其他产业就业。我们要加快土地整理整合,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资金和技术,发展壮大旗现代农牧业公司,充分发挥其规划设计、对外招商、科技服务、打造品牌、市场开拓、融资平台的作用,使之成为引领我旗公司化农牧业的龙头。要采取政府投入建设规模化种植和集中化养殖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参与农牧业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开发公司、伊泰集团、汉森集团等企业的农牧业开发项目。要依托沿河地区自然环境好、污染少、气候适宜等优势,坚持“打有机牌,走特色路”,依托农字号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有机品牌认证,努力把绿色有机果蔬产业做大做强;要引进企业建设集中化养殖园区,打造沿河百万头只肉羊肉牛养殖基地,提高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围绕集中化养殖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乳制品、肉制品等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要结合设施农业和集中化养殖园区,配套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形成设施农业、集中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有机果蔬加工、沼气利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公司化农牧业的雏型,是当前我旗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但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覆盖面窄、组织形式单一、融资困难、带动能力较弱,尤其是民主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是我旗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按照金融和市场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牧区专业协会合作组织组建指导工作,引导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牧区能人领办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流通大户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信息指导、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各苏木镇干部要对口承包专业合作社,帮助那些具有特色、成长性好的专业合作组织,尽快注册,取得合作组织合法地位,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发展壮大,吸纳更多的农牧户加入到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中;要抓住国家出台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多渠道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后劲。各职能部门要配合支持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工作,使农村牧区合作组织更好地发挥“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作用。

三是以培育种养殖大户带动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从当前的情况看,我旗现有种养殖大户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差,特别是缺乏市场理念,与大市场对接的难度大,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极弱。我们要围绕全旗已经初步形成的优势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培育种养殖大户,支持规模经营,利用重点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基地建设,引导大户向公司化转变。逐步建设一批规模大、集中连片的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和生产基地,更好地满足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标准、安全等方面对加工原料的需求,使企业与种养殖大户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信贷资

金投放,在现有种养殖大户中有重点的培育一批效益好、规模大、会经营、有特色的大户,大力发展肉猪、肉牛、禽类养殖业和沙地蘑菇、有机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大力推广农牧业优良品种,引导猪、牛养殖户改变小规模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方式,向数量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种养殖模式转变。

(二)以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彻底转变农牧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鄂尔多斯市加快人口转移和我旗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成果,为转变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我旗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必将会为农牧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新时期的农村牧区,已不再是城乡分割、二元封闭的农村牧区,也不是完全属于农牧民自身的农村牧区,而是开放的农村牧区;农牧民不是从事简单农牧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现代理念,具有某种劳动技能和一定科技水平,参与现代农牧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股东和产业工人,是建设现代农牧业的新型农牧民。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我们就必须在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基础上,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彻底转变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农牧民生活城镇化、就业多元化、管理社区化、观念现代化。

一是加快农牧民城镇化住宅区建设。居住城镇化、集中化是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按照集约化中心集镇、功能化中心居民区、景观化产业复合式农牧庄园的三级村镇布局体系,统筹考虑人口和产业要素,认真做好新村庄布点规划,逐步优化村庄布局,强化工作措施,集中建设高档农牧民住宅小区,统筹运用人口转移各项政策,把愿意搬迁转移的农牧民尽可能地纳入转移退出范围,迁入移民住宅小区生活,引导农牧民向基础条件好、有发展空间的地区集中,让他们的居住实现集中化,生活实现城镇化,管理实现社区化。政府要统筹规划,在各苏木镇集中建设移民住宅小区,综合运用各项移民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小区建设进程。

二是加快推进支撑配套产业发展。构筑支撑产业是实现农牧民就业多元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更加注重通过产业拉动就业、促进增收。第一,要全面启动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在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要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性高、发展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从政策、金融等方面集中扶持,促使其尽快做大,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作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日用品加工和药品、保健品研发生产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实现就业,成为产业工人。第二,要依托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物流、配送、商业、餐饮、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扩展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领域,为转移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要在农村牧区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和有机农牧业,通过引进企业、成立农牧民合作组织和培育种养殖大户推进集中化养殖园、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和生态林、经济林、能源林及草原散养鸡等产业,使转移农牧民能从转出地实现增收。

三是加快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臵,统筹公共服务的分配与布局,形成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新格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配臵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农村牧

区学校布局,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加强旗、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向农牧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牧区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文化事业,加强苏木镇文化活动场所和队伍建设,改进面向农村牧区的广播、影视、图书、报刊、演出工作,加大文化下乡力度,丰富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社会保保障事业,优先安臵转移农牧民大学生子女就业,减少转移农牧民后顾之忧。

四是加大农牧民教育培训力度。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让农牧民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掌握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通过做给农牧民看、领着农牧民干、让农牧民在干中学、让农牧民在干中得实惠的办法,把农牧民培养成新型农牧民,把部分农民培养成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者,成为现代农牧业企业的股东或职工。要根据我旗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方向,集中捆绑各类培训资金,以规范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委培就业企业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直接对农牧民进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健全转移农牧民培训体系,使农牧民尽快实现观念、知识和技能现代化。

(三)以人口转移和生态保护建设为重点,实现生态环境整体好转局部优良。去年10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自治区调研时作了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提出了“在三年内实现由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优良转变”的要求。从鄂尔多斯来看,随着全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已跨入自治区的第一方阵,在推进生态建设中鄂尔多斯市也应首当其冲。按照李源潮部长提出的生态建设要实现“整体好转局部优良”的战略部署,我市提出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全部禁牧,使生态建设走进自治区前列。从我旗来看,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已达到1300多万亩,全旗禁休牧面积达2000多万亩;全力推进人口转移,人口整体退出区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近一半。实现三年内全部禁牧,推进农牧业集约化、设施化的条件已具备,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措施,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力争三年内实现生态由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优良的转变。

一是加快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坚持把产业集聚、城镇建设作为人口转移的突破口,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要按照为转移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培训一项技能,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住房、社保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人口有序转移。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全面落实转移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和生活补贴政策,对于转移进城农牧民,要按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标准对待,对转移农牧民个人交缴确有困难的必须帮助解决,切实解除后顾之忧;要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转移进城农牧民的住房问题;要高度重视转移农牧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农村牧区劳动力免费培训力度,特别要重视少数民族转移人口的培训、教育、引导工作和转移农牧民大学生子女的就业问题,每户少数民族转移家庭要有一名干部承包联系;要实行农牧民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和公益性岗位优先安臵等扶持政策,确保每一个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实现当年就业。

二是加快农牧业的重点向优化发展区转移。要把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优化发展区,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向转向优化发展区,集中人力和物力建设现代农牧业。要把沿河地区作为全旗农牧业人口转移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把全旗畜牧业和现代农牧业向沿河地区转移集中。对生态环境较差、农牧业基础薄弱、农牧业生产资料分散的地区,要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对生产条件极差的地区,加快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全旗优化发展区或本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对有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建设。要加大畜种结构调整,压缩小畜养殖,发展大畜和禽类养殖。要转变农牧业灌溉方式,沿河区逐步推进由黄灌模式向井灌模式的转变;梁外区要积极探索大型喷灌用于牧区草原浇水抗旱的方法和措施,合理利用草原水资源。通过产业转移、畜种结构调整、转变灌溉方式等,减小生态压力,提高生态再生能力,实现生态自然修复和生物链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强整体退出区管理与建设。当前我旗整体退出区的面积已占到全旗总面积的一半,整体退出区人口和产业转移出去后,对转移出去的人口和留臵下的土地如何进行管理和建设,是关系全旗农牧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人口属移入地管理、生产属移出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转移农牧民的跟踪调查,掌握转移人口结构、转移方向、就业领域和收入状况,切实保护好转移农牧民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要严格整体退出区的日常管护,由旗人民政府聘用专门人员、核定专项工作经费,具体负责生态自然恢复区森林草原防火和管护工作。对管护人员要按照《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人员管理办法》进行聘用和管理,严禁管护人员在生态自然恢复区内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管护人员的聘用,重点考虑当地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熟悉情况的农牧民;要高度重视移民后的生态恢复区建设,制定扶持林沙产业政策,引导移民在当地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得益彰的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承包移民的沙地、荒地进行生态林、经济林、能源林、绿化林建设,实现由治理生态向经营生态转变、由单纯的生态效益型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转变。

三是加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2010年新增禁牧面积20%,在三年内实现全面禁牧;坚持生态富民理念,按照政府补贴、多元投入、全民建设、成果共享的原则,组织和动员干部职工、农牧民和部门、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掀起全民建设的高潮;要实施生态科技工程,强化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植物多倍体培植技术研究,委托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开展杭锦旗植物志的编纂工作,为全旗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要根据全旗气候、土壤情况,科学选用生态建设苗木种类,扩大沙柳、柠条、文冠果等种植面积,积极探索沙蒿地改造沙柳地的方法与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完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现代农牧业是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农牧业。我们建设现代农牧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进程中,政府必须解决好现代农牧业的投入问题、科技问题和市场及物流问题,确保现代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全面提高现代农牧业装备水平。要适应农牧业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坚持用先进、适用的机械装备农牧业,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经营条件。

积极推广应用施肥、打草、除虫等农牧业机械,推进现代农牧业全程机械化作业。加快大型灌区水利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现代农牧业大型喷灌和设施农业滴灌、微灌技术,发展节水型农牧业。加快推进养殖园区和日光温室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牧业集约化水平。要立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高标准完善和配套优化发展区电源点、电网、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基础。

二是加强现代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政府和企业都要大量招聘科技人员,把科技人员作为我旗第一代现代农牧民;要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突出抓好农畜产品质量监测、投入品监管、标准化基地建设、农畜产品认证和品牌培育,建立健全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引导和鼓励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要鼓励现代农牧业企业从事农畜产品深加工,努力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瞄准国内外发达地区的高端市场,做好市场定位,加快现代农牧业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引进和支持农牧业专业物流公司,建设农牧业物流园区,完善农畜产品物流体系;要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组织实施重大农牧业科研项目攻关,切实加大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争取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是彻底转变支农支牧方式。我们要想转变农牧业的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变政府、部门、金融、科技的支农支牧方式。政府的人财物要从支持传统的小农经济向支持现代农牧业转变,部门要从扶贫向扶持进入现代农牧业领域的企业和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转变,金融要从小规模扶持千家万户的农牧户分散种养向支持进入现代农牧业领域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转变,科技要从走村串户服务向服务现代农牧业园区、现代农牧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转变。旗内每一个金融部门都要对口承包、支撑、服务经济合作组强和种养殖大户。通过支农支牧方式的转变,整合所有资金、科技、人才资源,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时期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推动新时期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全旗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牧区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农村牧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力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坚决贯彻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在统一思想中提高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能力。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牧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旗各级党组织要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旗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把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作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任务来抓,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进行新的构筑,不断提高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对市场的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用市场化的理念指导农牧业工作,提高科学发展的本领。要在抓现代农牧业建设、

抓生态建设、抓人口转移、抓城镇建设的实践中提高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能力,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效检验其执政水平。

(二)要在转变职能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嘎查村党组织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新形势下自身职能定位问题,明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抓人口和劳动力转移、抓现代农牧业、抓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上来,把工作职责定位在维护稳定、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上,切实提高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农口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能作用,加强相互间协调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千方百计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政策、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农牧民创业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牧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主要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切实做好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善于把党的主张、旗委的决策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使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信任和拥护、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切实担负起化解矛盾的责任,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抵制歪风邪气,树立文明村风。积极探索选聘高校毕业生和苏木镇年轻干部到嘎查村任职的有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要在狠抓落实中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今后一个时期,全旗农村牧区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抓落实必须加强领导,要通过抓领导的落实,把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任务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去。抓落实必须突出重点,各苏木镇、各个部门、每个领导都要认真分析各自的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抓大工程、大项目,竭尽全力取得新突破。抓落实必须严格责任,对于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地区和部门要严格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毫不手软,决不姑息。抓落实必须转变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有实施新战略、加快新发展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有追求大作为、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开创抓落实的新局面。坚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干得民心,以实干促发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集中精力把目标变为现实。

同志们,新时期农村牧区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旗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强化发展理念,彻底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农牧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旗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8中国铁路大改革附铁路改革大事件

2018中国铁路大改革附铁路改革大事件 ★19481948年11月,东北解放,中央军委命令四野迅速入关,包围平津;二野、三野分进淮海,开始了平津、淮海战役。这时,党中央正运筹着大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大决策。 中央军委为保证这一决策的实施,发出电令,决定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滕代远为中央军委铁道部长,把军委铁道部组建起来。★19491949年1月10日,中央军委对滕代远的正式任命下达。军委铁道部主要任务是指挥护路武装,保障军运安全。1949年1月28日在石家庄召开全解放区铁道工作会议,正式组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并于2月20日由石家庄移至北平办公。1949年4月又任命吕正操、武竞天为副部长。1949年5月30日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为基础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系统,归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滕代远部长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同时,吕正操副部长还兼任护路运输司令部护运司令,指挥护路武装,保障军运安全。1949年10月1日,根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设置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原来军委铁道部转变为中央人民政府下属机构国家铁道部。

★1953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9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1954-195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5年1月,原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受国务院领导。★1966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铁路事业受到极大影响,铁道部被“造反派”夺权,由群众组织推荐组成的业务监督小组监督部长处理日常工作,铁路运输生产几近失控。为此,中央决定对铁路实行军事管制。★19671967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化基革命小组决定,即日起对铁道部实行军管管制,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1967年6月1日军管会正式进驻铁道部,铁路由铁道部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 1967年6月1日军管会正式进驻铁道部,铁路由铁道部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19701970年7月,铁道部与交通部、邮电部所属邮政部分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1973年3月6日,国务院决定交通部所属邮政部分划出成立邮电部。★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管理中心杨宏伟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大总量,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但在改革进程中,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举措,不是哪个企业、个人的事。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以退为主、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政府主管部门、原企业经理层、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加大改革难度。 2、国企改革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必须一起改革。配套改革相对滞缓,必然会影响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中央企业因经济基础好,支付改制成本能力强,比较容易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大多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革都较难,尽管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或多或少都会因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引发和留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问题。 3、改制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1992年,我国确立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逐步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过渡,产权制度改革成为21世纪初国企改革的核心。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改制后的企业没有相应地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仍然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所有者缺位、高层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和提升。

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不足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问题

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不足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 理念方面存在问题 我透过此次党校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增强自己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感、职责感,更好地执政为民和促 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确实是十分及时的和极其重要的。现 对自己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并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努力,自觉性不强。由于基层乡镇的事务性工作繁杂,加之主观上重视不够,方法欠科学,成天忙碌于甚至习惯 于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放松了理论学习。二是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多年来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透过市委中心组学习和传达贯彻市委、市 政府有关决定精神来进行的,虽然也对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和指导 具体工作有作用,但的确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同时,有临时抱佛脚 的不良习惯,三是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中的创新不足。 对党的重大理论和市委、市政府所提出的重大工作方针,习惯于记条目、背要求,都能掌握并去实践,但缺乏将这些理论和要求与 基层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潜力。所有这些, 都影响了自己政治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自己党性修养的 进一步增强,也影响了自己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潜力的发挥。 二是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解放思想不彻底。西尼尔镇划转以来,有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与全区干部的戮力同心,我镇各 项工作个性是经济发展纵向比较有了较大提高,基础设 施、镇容镇貌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由于区域空间相对有限,由于基数与增幅之间固有的制约关系,要构成新的增长、尽快 摆脱“吃饭财政”的状况,出现了新的较大压力。这种状况下,自 己的思想与工作有时处于矛盾之中:既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切问题都只能在发展中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又担心发展过程中政 府的各类成本愈来愈大,对合理负债缺乏正确理解,由于这种畏难 的矛盾心态,在工作中有时表现出“三多三少”的状况。

铁路基层团组织建设如何适应铁路改革发展新格局

铁路基层团组织建设如何适应铁路改革发 展新格局 ——新密车站 各位领导: 在当铁路改革的力度和不断加大加快,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铁路基层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种种困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我们新密车站团的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面对困难和一些想发和大家汇报交流一下。 1. 组织结构方面。新密车站团委织根据站属各车间(中间站)的分布,结合实际情况,共设有8个团支部。分别是机关团支部、运转团支部、工务团支部、水电电务团支部、货运团支部、宋寨车站团支部、新郑北车站团支部和机务车间团支部。支部分布点多线长,而且,目前各车间、班组基本都是定员定岗,人员相当紧张,给团组织集中开展活动带来困难。由于团员队伍的萎缩、团员青年流动性大、支部发展不均衡,给团支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带来一定的影响,团的作用不能得到整体有效地发挥。 2. 团员队伍方面。截至2007年底,我站团员总数115人人,占全站职工总数的1 3.5%不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团员已经超龄。今年以来,随着超龄团员的退团,团员总数还将减少。从全站团员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团员分布在工务、宋寨车站、机务车间,其中,生产一线的团员占70%。全站团员青年的思想现状主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及社会参与方式呈多样化;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自主意识,但有时缺乏团队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岗位的成长成才要求,注重个人学习充电和素质技能等竞争力的提高,但对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与实现目标存有差距。 3. 团干部队伍方面。车站团委专职团干只有一个人,这一个人几乎要负责一级团组织的所有工作,另外,还要参与党群口其他部门的事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如何让员工在铁路改革形势下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如何让员工在铁路改革形势下立足岗位干好本 职工作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如何在铁路改革形势下 让员工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2013年,挂了6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牌子被送到中国铁道博物馆,铁路改革正式起步。2017年3月,铁总初步确定改革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对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等非运输类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第二步是让全国18家铁路局进行公司制改革,而第三步就是铁总本身进行公司制改革。2017年11月19日,铁总公司18个铁路局完成企业身份转换,改制为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铁路公司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为国铁实现从传统运输生产型企业向现代运输经营型企业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2018年,铁路改革继续推进,作为铁路运营维护管理人员,该如何在铁路改革形势下让员工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0亿元。未来高铁将朝着三个方面发展:更快的速度、智能高铁、绿色高铁。未来的高铁会更加节能、环保、高效。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会同步推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红卫在3日的“委员通道”上也透露,未来动车组一方面会朝着系列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研发团队在复兴号的基础上正在研制时速250公里、160公里的自主化、系列化的动车组平台,将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地质条件、速度等级要求。在这一

系列背景下,我们要牢牢把握面临的新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热爱本职工作。 2018年,铁路改革将持续深化,正加快构建公司制运行机制,进一步理清总公司和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管理关系,明确权责界限,全面确立铁路局集团公司市场主体地位。一是加快构建公司制运行机制。二是深化非运输企业改革。三是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四是稳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在这种大环境下,维管事业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发挥自身竞争优势,最终要以凸显服务职能为落脚点,“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正是铁路企业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在我们内部,要形成“三大专业”深度融入的景象,各专业员工要热爱工作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我们工作生涯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你从事何种专业;无论你是何等职位;无论你的收入高低都是如此。要做到干一专业爱一专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尤其是在2017年度变电专业转接触网专业的员工,要能快速的切换职能,思想、学习都能快速进入角色,利用业余时间快速学习业务,创亮点、出业绩,要有当将军的勇气。 二是忠于职守。 铁路如何改革,这是一个关系铁路能否持续良好发展的重大课题。体制、机制不断深入改革,“瘦身健体”,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和思路转变,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最终促使铁路发展走上快车道。作为员工,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于发展。只有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实质和内涵,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篇大文章,才能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为什么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增长,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一系列趋势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破除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选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方向 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决定成败。要高度重视、自觉维护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改革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增强、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无论怎么改革,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不可消弱、不可动摇、不可替代。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到位;毫不动摇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概括起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对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决定设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由出资人依法推进,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在推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完善法规规章、加强业绩考核、规范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健全治理结构、加快结构调整、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1998年到2004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3.8万户,减少了42%;国有资产总额从13.5万亿元增加到22.3万亿元,增长了65.5%;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9.33万亿元,增长了79.1%;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7525.4亿元,增长了34.2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1998年至2005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8家,其中内地的15家企业全都是国有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由2004年的第372位上升到第309位,成为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家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南方电网、一汽集团等两家中央企业首次进入2005年度世界500强。 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电信TD-SCDMA技术已成为3G 的国际标准。四家大型中央冶金企业连铸比达到97%。国资委直接监管的169家中央企业中,共有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476家。2002年至2004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646项,投产的新产品22943个,采用新工艺17204项,实现重大工艺改进7427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4年共申请专利989项,平均每天2.7项;获得授权专利760项,平均每天2.1项。上海宝钢目前累计获专利授

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问题三篇

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问题 篇一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体现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一是要建立宏观指导机制,科学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激发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开一次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上好党课。 二是实行党日活动制度。定期开展党日活动,以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责任激励。结合实际,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履行职责。 二是实行目标激励。完善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主评议的依据。 四、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铁路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铁路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回顾我国铁道行业标准的发展历程,分析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从铁道行业标准的定位、管理体系,采标、维护管理、信息化、交流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未来铁路标准化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标准化;发展历史;现状分析;改革设想标准化是一项综合的技术基础工作,是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标准的制定、修订和组织实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对外经贸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铁路改革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铁路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铁路标准化工作正面临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1铁道行业标准发展历程的回顾和现状 40多年来,铁路标准化工作在国家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铁路标准化工作现状分析和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铁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目前,许多重要的技术装备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甚至中期的世界水平,综合运输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铁路标准化工作有密

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大量适合我国国情的铁道标准的制定以及许多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用、组织实施,为铁道行业的研究、设计、制造、验收、检验、运营、管理等各部门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技术依据。 3铁路标准化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铁道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为铁路运输、安全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的铁道行业标准化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与调整。 1、借鉴国外经验,准确定位铁道行业标准 进入2l世纪,铁路建设、设备制造及后勤服务部门与运输主业脱钩,铁路运输企业将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运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首先要给作为铁路重要技术法规的铁道行业标准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做好标准化工作,并在未来铁路运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标准管理体系 改变铁道行业标准归口管理模式,建立铁道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铁路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此项工作已经开始,作为改革试点的铁道行业内燃机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于2002年7月组建完成,其他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即将开始。 3、加强铁道行业标准的维护管理 为了保证铁道行业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应有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严肃性,应做好标准维护管理工作,适时对标准进行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共20页

我来回答一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吧。 自从马克思出现以来,资本主义就知道其缺点并在改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添加时间:2010-12-9 21:20:29 作者:邵宁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中小】浏览次数: 12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在1998年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的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的改革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今后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层面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主要布局在大企业层面,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一)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共交通等。这个领域公益色彩很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是冲突的,尤其是当市场信号波动很剧烈的时候。为减少对社会的冲击,企业在某种特定的阶段要承受亏损。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要保证市场的供应,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可能很难接受,也很难承受。 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有一组煤炭行业的数字:全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15%-20%,大型煤矿45%;国外发达国家是60%-80%;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都在70%以上。很多小型煤矿基本上采一吨浪费两吨资源,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国有企业控制,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的目标。 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比如军工企业、大飞机等战略性产业,带有特殊社会功能或者经济功能,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产业目标,国有经济需要继续保持控制力。 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

铁路干部学习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心得体会

铁路干部学习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心得体 会 要想“强基达标”基础首先要“强”,将强化基础作为“强基达标”的首要任务是要有忠诚意识,“党管保密”,保密干部必须听党的话、跟党走,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学习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你! 铁路干部学习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心得体会“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是今年铁路总公司提出的工作主题,作为一个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和作用的行业,其一举一动与民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强基达标”旨在强化基础、达到标准,这基础包含了安全、管理、建设、设备、机制,以安全为首要重点,夯实基础,是铁路生存的根本;“提质增效”意为提升经营质量、增创效率,提质增效的核心落脚点依旧是客、货运及资产经营开发,进步的重点仍是依托运输市场的变化,强化专业优势项目和注入合作共赢元素,彰显大型国有企业与时俱进新思路;“奋力开创铁路改革发展新局面”展示敢于推陈出新、号令全路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是“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重要体现和结果。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企业界是一条不变的

真理。夯基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常抓常新。铁路部门将“强基达标”贯穿机、车、工、电、辆各领域、各项工作之中,其目的是做实基础,做牢基层,做强基本功,增强发展实力就在情理之中。 与强基一样,提质也是全方面的。不仅铁路自身的各项工作要提质,铁路职工业务技能素质也要提高,同时对旅客和货主的服务也要提质。按照铁路总公司的要求,今年要继续兼顾公益性与盈利性、统筹好简政与放权、国有独资与多方融资的关系。可以肯定,继续增加高铁运营里程与在部分地区继续开行惠民便民的“绿皮小慢车”将成为常态,民众大可打消发达地区的“落伍”担忧和发展中地区的“掉队”焦虑,妥妥地享受铁路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铁路部门“增效”主题的提出既是自身发展所需,也是经济大势所迫。而随着今年以来铁路货运止跌回升、客运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出现,铁路部门“增效”这步棋正逐渐走活。相信随着全国两会结束后,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的出台,铁路部门“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预期目标一定能实现。 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切实做到“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才能确保稳定;才能切实做到客货通畅;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接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牵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全球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在近年来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它们关系着我国经济实力,更在于它们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国企改革具体进程 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1984年10月至1991 年底,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1992 年至1997 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7 年至2002 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从2003 年至今,以股份制为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形式的改革阶段。 1)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演化到20世纪70年代,已充分暴露出其缺陷,本应归企业行使的各项权利被高度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企业成为行政的附属物,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由此进人第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但是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较大局限性。

2) 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改革,国有企业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由于许多扩权措施没有落实,特别是由于这些改革本身的局限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没有真正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一阶段是力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激励机制,探索自主性国企改革模式,但是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困境。 3)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又一次使全党解放了思想,并变为全党的意志。在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提出了法人财产权的概念,要求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这是对两权分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同时,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抓大放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放小”被简单地认为是“一卖了之”和“全面退出”,到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市、县已经几乎没有国有企业了。 4) 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提出

深化铁路改革和发展

深化铁路改革与发展,适应小康社会建设要求 客运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提供最广泛服务的重要产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业内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都对客运发展方向提出了战略性转移的要求,并提供了必要条件。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铁路物流是依托铁路的点、线集合,发挥基础设施和生产运营两个层面的网络经济特征,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根据铁路资源配置和优化条件,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运价低且运距长的优势。由于铁路运输能源消耗量低,系统价格低廉,铁路运输因其技术经济特征优势受油价上涨影响相对较小。在公路运输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可以为社会运输需求提供充足的运力保证。 其次,铁路运输具有绿色优势。首先,在环境污染方面,铁路所产生的废气、噪音干扰比其他运输方式都要低,从各运输方式货运造成的单位污染强度来看,公路是铁路的10倍。相对来说,铁路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较小,特别是电气化铁路的影响更小;其次在能耗方面,等量运输下,铁路明显优于公路和民航;再者,在土地资源方面,铁路占地少,利用率高,在相同流量情况下,铁路占地仅为公路的八分之一,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达到最有效的利用。 历经一届一届的党中央的领导改革,我国铁路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拼搏奋进,实现了铁路历史性大发展。这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运输经营实现扭亏增盈。客运量止跌回升,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物周转量连续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不断突破历史记录;运输收入连续创历史新高。 第二,提速战略使我国铁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就要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铁路列车速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局面。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産党第15回大会中央委員会第4次全体会議 (1999年9月19~22日)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有企業若干の重要問題に関する決定)」 →「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有企業改革の推進およびその発展は、重要かつ緊急の任務である)」 「(…中略…)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改革和建设 (公有制を主体とし、多種の所有制経済が共に発展する情勢下にあって、国有経済の総体的実力はさらに強化され、国民経済において継続して主導的役割を果たし、かつ財政収入の主たる来源となり、国家の改革および建設に資する力を有する)。」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国有企業改革および発展の主要な目標と指導方針)」 「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 (2010年までの国有企業改革および発展の目標は、経済体制および経済増長方式という2項目に及ぶ根本的転換と対外開放という要求に適応すべく、戦略的な調整および改組を基本的に完成させ、さらに比較的合理的な国有経済の産業分布および構造を形成し、経済効率にすぐれ、科学技術の開発能力、市場競争力、リスク管理能力に優れた完成された現代企業制度を樹立し、国有経済を国民経済においてさらに効果的な主導作用を担当させる)。」 →「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経済分布の戦略的調整)」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坚持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总量将会继续增加,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分布更加合理,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有所减尐。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

铁路局强基达标心得体会

铁路局强基达标心得体会 铁路如同国家的血脉一般,对带动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意义,国家也十分看重铁路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铁路局强基达标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铁路局强基达标心得体会1】 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时代精神。正如网易新闻所说:一百五十年前,铁路被清人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到现如今,铁路这一“国民经济大动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喜人成绩带来无限美好和向往。 是啊,从一百多年前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且截止到##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在全世界树立起了“中国铁路、中国速度”名片。如今,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处处都能看到由中国自行研制的CRH系列动车组列车飞驰在千里万里铁道线上。这不得不说是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百年巨变。这就是一代代铁路人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奋斗拼搏精神,让铁路这一国民经济大动脉助力中国经济快速腾飞。 ##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铁路改革发展面临着

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年伊始,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作了《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奋力开创铁路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报告。会议要求,全路牢牢把握“强基达标、提质增效”这个主题,安全保持基本稳定、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客货运输取得新成绩,奋力开创铁路安全稳定、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那么,怎么解释“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呢?武汉铁路局党委给出了精准答案:“强基达标”就是坚持抓基础、强基本、重基层,坚持各项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晰管理权责,强化职工教育培训,构建科学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筑牢铁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提质增效”就是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确立提质增效鲜明的目标导向,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新的时代肩负着新的使命,幸福生活又有了新的涵义。十三五供给侧孕育着梦想,铁路发展迈上了新的征程。”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是深入推进“安全、现代、进取、精细、文明”,这“五个武铁”建设的行动指南,更是铁路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正如当前,武汉铁路局职工正在学习的《员工手册》,就是要求大家用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的投入到自己的岗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