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内容解析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数学归纳法是人教B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由于正整数具有无穷无尽的特点,有些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难以对n进行一一的验证,从而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推理方法,以便能通过有限的推理来证明无限的结论,这是数学归纳法产生的根源。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命题的重要方法。它的独到之处便是运用有限个步骤就能证明无限多个对象,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就是递推思想。

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中,第一步是证明的奠基,第二步是递推。递推是实现从有限到无限飞跃的关键,没有它我们就只能停留在对有限情况的把握上。

数学归纳法是以归纳为基础、以演绎为手段证明结论的一种方法,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完善结合.这也许是数学归纳法不是归纳法但又叫“数学归纳法”的原因.

(二)地位与作用解析

从应用上看,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它将无限多个归纳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是证明与正整数有关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归纳法本质是归纳递推,但它与归纳法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在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中,不完全归纳法发现结论,最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决问题。

从思想方法上看,数学归纳法蕴含了无限转化为有限的思想,体现了奠基、递推、总结一体的整体思想。

从美学上看,数学归纳法展现了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美;揭示了有限推证无限,把无限“沦为”有限的思维美;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数学文化美。

二、教学问题诊断

1.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1)学生已有数学归纳法的萌芽和相关经验.虽然学生没有正式学过数学归纳法,但小学的数数、找一列数的规律、高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都蕴含着数学归纳法的萌芽和基础.(2)学生已经有用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来代替任意的、无穷多的元素的经验.如在线面垂直的定义和证明中,用“平面内

任意一条直线”来代表“平面内所有直线”;在讨论函数奇偶性时,用定义域内任意数x来代表定义域内的所有数。(3)学生具有学习数学归纳法的心理需求,如学生希望证明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4)学生基本上都知道多米若骨牌效应,但并不清楚其原理以及与数学归纳法的联系。

2.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1)对数学归纳法产生源头及其所要证明的问题的特征理解不到位。(2)形成和得到数学归纳法原理时,如何把无穷的不断重复的递推过程用有限的、一般性的步骤来代替学生会有困难。(3)对数学归纳法第二个步骤的作用,尤其是为什么可以根据归纳假设进行证明、如何利用归纳假设进行证明,学生往往难以理解。(4)由于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萌芽期、明朗期、成熟期,因此学生难以在一节课或几节课内深刻理解数学归纳法的精神实质。(5)学生初学数学归纳法时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第二步归纳推理上,而对数学归纳法的整体认识不够。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

1.重点

(1)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

(3)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2.难点

(1)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解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即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2)能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知道无限转化为有限的递推本质。

(3)知道数学归纳法的三个步骤之间的关系,能初步学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命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与感受数学归纳法原理发现和提出的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化无限问题为有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思维美,感受数学发展的历程,树立数学文化观。

(3)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法学法解析

教法解析

(1)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情境发现不完全归纳法所得结论不一定准确;通过生活情境、实验演示情境发现解决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方法。

(2)讲解法:教师讲解归纳法的内涵;讲解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讲解数学归纳法的主要发展历程。

学法解析

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归纳、概括、阅读、探究等学习活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黑板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景一:历史的实际例子费马猜测

设计意图:感悟历史,体会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为引出课题奠定基础。 情景二:证明:当3≥n 时,122+>n n 成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出课题。

(二) 实验演示,探究方法

1.视频播放——多米诺骨牌游戏

设计意图:感悟生活之美,设计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2.动画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

师生共同探讨多米诺骨牌全部依次倒下的条件:

(1)第一块要倒下;

(2)第k 块倒下,则第k+1块也倒下

设计意图:转入理性思维,探究无限过程持续原理,为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3.思维对接——分析数学问题解决

与命题结合分析:证明:当3≥n 时,122+>n n 成立

(1)当0n n = 时,)(0n p 成立 对接:3=n 时命题成立

(2)由)(k p 成立)1(+→k p 成立 对接:k n =时成立,则1+=k n 时命题成立。

满足这两个条件后,命题对一切n ∈*N 均成立。由此归纳出数学归纳法严格的证明步骤。

设计意图:感悟生活现象与数学问题关联性,揭示数学归纳法两个步骤来源,体会无限化有限的本质。实现化解难点。

(三)总结提炼,理解升华

学生总结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三个步骤:

(1)n 取初始值0n (例如01n =)时命题成立;

(2)假设*0(,)n k K N K n =∈≥命题成立,证明1n k =+时命题也成立

(3)当(1)(2)同时成立时,则能证明出命题成立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进一步整体理解三个步骤关系,进一步突出重点

(四)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3≥n 时,122+>n n 成立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规范书写,进行解题示范,进一步突出重点

(五)阅读材料,感悟文化

学生阅读数学材料:

古希腊欧几里得证明“素数个数无穷” 已隐含数学归纳法这一推理模式。

证明:设素数个数只有有限多个,由小到大依次为:2,3,5,7,┄,p 。

制造一个新数Q=2﹒3﹒5﹒7 ┄ p + 1,显然Q 大于2,3,5,7┄,p 中的任何一个。

(i )若Q 是素数,则Q 不同于2,3,5,7,┄,p 中的任何一个,这说明在2,3,5,7,┄,p 之外还有一个素数Q ,与假设矛盾。

(ii)若Q 不是素数,则它一定含有一个素因数设为q ,q 整除Q ,而Q 除以2,3,5,7,┄,p 中的任何一个,均有余数1,可知q 不同于2,3,5,7,┄,p 中的任何一个,即在2,3,5,7,┄,p 外还有一个素数q ,也与假设矛盾。

此证法的关键是制造一个新数Q ,从而推知:若有个k 素数,就必有k+1个素数。当年

欧氏只是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到此就止步了。如果他向前迈一步,对解答过程进一步反思:由于有第1个素数,就可以推出有第2个素数;由于有第2个素数,就可以推出有第3个素数;┄┄,如此递推下去,就可以成为数学归纳法的模式。非常可惜,事后经过一千多年,才由意大利科学家莫洛里克斯发现。

Ernest 认为:数学归纳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用惟一的公式简缩了无穷多个三段论式。数学归纳法发现不仅仅在于人们拥有了一种证明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方法,更在于人类拥有了政府无限的能力。数学归纳法之美在于由有限推证无限,把无限“沦为”有限,是一种思维之美,创造之美。

(六)归纳小结,回顾整理

① 一种方法:证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方法——数学归纳法

② 两个注意,一个结论:

归纳奠基不可少

归纳假设要做到

归纳小结莫忘掉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结果,使知识得以深化。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135(21)n n +++-=

2.已知数列 ,,,,)13)(23(1107174141`

1+-???n n

计算4321,,,S S S S ,根据计算结果猜想n S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

八、板书设计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 证明:

3,122≥+>n n n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案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案 中卫市第一中学 俞清华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推理和独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学归纳法原理的了解及递推思想在解题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板书)。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 一个员外的儿子学写字,当老师教他写数字的时候,告诉他一、二、三的写法时,员外儿子很高兴,告诉老师他会写数字了。过了不久,员外要写请帖宴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员外儿子自告奋勇地要写请帖。结果早晨开始写,一直到了晚间也没有写完,请问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姓“万”的。 师:对!有姓“万”的。员外儿子万万也没有想到“万”不是一万横,而是这么写的“万”。通过这个故事,你对员外儿子有何评价呢? 生:(学生的评价主要会有两种,一是员外儿子愚蠢,二是员外儿子还是聪明的。) 师:其实员外儿子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但遗憾的是他猜错了!在数学 上,我们很多时候是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这种思维过程去发现某些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那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也像员外儿子那样猜想过某些结论呢? 生:有。例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师:很好。我们是由等差数列前几项满足的规律:d a a 011+=,d a a +=12,d a a 213+=,d a a 314+=,……归纳出了它的通项公式的。其实我们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和员外儿子猜想数字写法的方法都是归纳法。那么你能说说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有什么特点吗? 生: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特点:特殊→一般。 师:对。(投影展示有关定义) 像这种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根据推理过程中考察的 对象是涉及事物的一部分还是全部,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有限种)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又 叫做枚举法。那么,用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靠吗? 生:(齐答)可靠。 师: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不是也是可靠的呢?为什么?

浅谈数学归纳法

浅谈数学归纳法 国良 井冈山大学数理学院邮编:343009 指导老师:艳华 [摘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命题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命题递推的依据,也是证明的关键和难点,两个步骤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数学归纳法经历无数数学的潜心研究与科学家们的利用,是数学归纳法得以发展和它为数学问题与科学问题的发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学好归纳法是科学问题研究的最基础的知识. [关键词]理论依据;数学归纳法;表现形式 1 数学归纳法的萌芽和发展过程 数学归纳法思想萌芽可以说长生于古希腊时代。欧几里德在证明素数有无穷多多个时,使用了反证法,通过反设“假设有有限多个”,使问题变成“有限”的命题,其中证明里隐含着:若有n个素数,就必然存在第n+1个素数,因而自然推出素数有无限多个,这是一种是图用有限处理无限的做法,是人们通过过有限和无限的最初尝试。 欧几里德之后直到16世纪,在意大利数学家莫洛克斯的《算术》一书中明确提出一个“递归推理”原则,并用它证明了1+2+3+…+(2n-1)=2n,对任何自然数n都成立。不过他并没有对这原则做出清晰的表述。 对数学归纳法首次作出明确而清晰阐述的是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帕斯卡,他发现了一种被后来成为“帕斯卡三角形”的数表。他在研究证明有关这个“算术三角形”的一些命题时,最先准确而清晰的指出了证明过程且只需的两个步骤,称之为第一条引理和第二条引理:

第一条引理 该命题对于第一底(即(n=1)成立,这是显然的。 第二条引理 如果该命题对任意底(对任意n )成立,它必对其下一底(对n+1)也成立。 由此可得,该命题对所有n 值成立。 因此,在数学史上,认为帕斯卡是数学归纳法的创建人,因其所提出的两个引理从本质上讲就是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在他的著作《论算术三角形》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 帕斯卡的思想论述十一例子来述归纳法的,而在他的时代还未建立表示一般自然数的符号。直至十七世纪,瑞士数学家J 。伯努利提出表示任意自然熟的符号之后,在他的《猜度术》一书中,才给出并使用了现代形式的数学归纳法。由此,数学归纳法开始得到世人的承认并得到数学界日益广泛的应用。十九世纪,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若建立自然数的公理体系时,提出归纳公理,为数学归纳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即:对于正整数N +的子集M ,如果满足:①1∈M;②若a ∈M ,则a+1∈M ;则M=N +. 2 数学归纳法的表现形式 2.1 第一数学归纳法 原理1:设()P n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1)当00()n n n N +=∈时,()P n 成立; (2)假设0(,)n k k n k N +=≥∈时命题成立,由此推得n=k+1时,()P n 也成立; 那么,对一切正整数n 0n ≥,()P n 成立。 证明:反证法.假设该命题不是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令S 表示使该命题不成立的正整数作成的集合,那么S ≠?,于是由最小数原理,S 中有最小数a ,

(完整版)高二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Λ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例3.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高中数学 数学归纳法

13.4 数学归纳法 一、填空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 2n -1<n (n ∈N ,且n >1),第一步要证的不 等式是________. 解析 n =2时,左边=1+12+122-1=1+12+1 3,右边=2. 答案 1+12+1 3<2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3+223×5+…+n 2(2n -1)(2n +1)=n(n +1)2(2n +1);当推证当n =k +1等式也成立时,用上归纳假设后需要证明的等式是 . 解析 当n =k +1时,121×3+223×5+…+k 2(2k -1)(2k +1)+(k +1)2(2k +1)(2k +3) =k(k +1)2(2k +1)+(k +1)2 (2k +1)(2k +3) 故只需证明k(k +1)2(2k +1)+(k +1)2(2k +1)(2k +3)=(k +1)(k +2) 2(2k +3)即可. 答案 k(k +1)2(2k +1)+(k +1)2(2k +1)(2k +3)=(k +1)(k +2) 2(2k +3) 3.若f (n )=12+22+32+…+(2n )2,则f (k +1)与f (k )的递推关系式是________. 解析 ∵f (k )=12+22+…+(2k )2, ∴f (k +1)=12+22+…+(2k )2+(2k +1)2+(2k +2)2; ∴f (k +1)=f (k )+(2k +1)2+(2k +2)2. 答案 f (k +1)=f (k )+(2k +1)2+(2k +2)23.若存在正整数m ,使得f (n )= (2n -7)3n +9(n ∈N *)能被m 整除,则m =________. 解析 f (1)=-6,f (2)=-18,f (3)=-18,猜想:m =-6. 答案 6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3+(n +1)3+(n +2)3(n ∈N *)能被9整除”,要利用归纳

浅谈数学归纳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1、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 数学归纳法,人类天才的思维、巧妙的方法、精致的工具,解决无限的问题。它体现的是利用有限解决无限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凝结了数学家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无疑形成了数学证明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它的巧妙让人回味无穷,这一思想的发现为后来数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用有限维空间代替无限维空间(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用有限过程代替无限过程(积分和无穷级数用有限项和答题,导数用差分代替)。 1.1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想到问题的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由有限到无限,可人类对无限的把握不顺利。在对无穷思考的过程中,古希腊出现了许多悖论,如芝诺悖论,在数列中为了确保结论的正确,则必须考虑无限。还有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烽火的传递,鞭炮的燃放等,触动了人类的思想。 安提丰用圆周内接正多边形无穷地逼近圆的方法解决化圆为方;刘徽、祖冲之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无穷地逼迫圆,无穷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古希腊欧几里得对命题“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的证明,通过了有限去实现无限,体现了数学归纳法递推思想。但要形成数学归纳法中明确的递推,清晰的步骤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自觉运用进行数学证明却是近代的事。 伊本海塞姆(10世纪末)、凯拉吉(11世纪上叶)、伊本穆思依姆(12世纪末)、伊本班纳(13世纪末)等都使用了归纳推理,这表明数学归纳法使用较普遍,尤其是凯拉吉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2 333 (1)124n n n +++??????+= 这是数学家对数学归纳法的最早证明。 接着,法国数学家莱维.本.热尔松(13世纪末)用"逐步的无限递进",即归纳推理证明有关整数命题和排列组合命题。他比伊斯兰数学家更清楚地体现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础,递进归纳两个步骤。 到16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毛罗利科对与全体和全体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作了深入的考察在1575年,毛罗利科证明了 21n n a a n ++= 其中1231,2k a k =+++?????? =?????? 他利用了逐步推理铸就了“递归推理”的思路,成为了较早找到数学归纳中“递 归推理”的数学家,为无限的把握提供了思维。 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为数学归纳法的发明作了巨大贡献,他首先明确而清晰地阐述数学归纳法的运用程序,并完整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他所发

高考数学典型例题---数学归纳法解题

数学归纳法 每临大事,必有静气;静则神明,疑难冰释; 积极准备,坦然面对;最佳发挥,舍我其谁? 结合起来看效果更好 体会绝妙解题思路 建立强大数学模型 感受数学思想魅力 品味学习数学快乐 数学归纳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类比与猜想是应用数学归纳法所体现的比较突出的思想,抽象与概括,从特殊到一般是应用的一种主要思想方法. ●难点磁场 (★★★★)是否存在a、b、c使得等式1·22+2·32+… +n(n+1)2= 12)1 ( n n (an2+bn+c). ●案例探究 [例1]试证明:不论正数a、b、c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当n>1,n∈N*且a、b、c互不相等时,均有:a n+c n>2b n.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属★★★★级题目. 错解分析:应分别证明不等式对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均成立,不应只证明一种情况. 技巧与方法:本题中使用到结论:(a k -c k )(a -c )>0恒成立(a 、b 、c 为正数),从而a k +1+c k +1>a k ·c +c k ·a . 证明:(1)设a 、b 、c 为等比数列,a =q b ,c =bq (q >0且q ≠1) ∴a n +c n =n n q b +b n q n =b n (n q 1+q n )>2b n (2)设a 、b 、c 为等差数列,则2b =a +c 猜想2n n c a +>(2 c a +)n (n ≥2且n ∈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 =2时,由2(a 2 +c 2 )>(a +c )2 ,∴222)2 (2c a c a +>+ ②设n =k 时成立,即,)2 (2k k k c a c a +>+ 则当n =k +1时, 4 1 211=+++k k c a (a k +1+c k +1+a k +1+c k +1) >41(a k +1+c k +1+a k ·c +c k ·a )=41 (a k +c k )(a +c ) >(2c a +)k ·(2c a +)=(2 c a +)k +1 [例2]在数列{a n }中,a 1=1,当n ≥2时,a n ,S n ,S n -2 1 成等比数列. (1)求a 2,a 3,a 4,并推出a n 的表达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所得的结论; (3)求数列{a n }所有项的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数列、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等基础知识. 知识依托: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采用的方法是归纳、猜想、证明. 错解分析:(2)中,S k =- 3 21 -k 应舍去,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技巧与方法:求通项可证明{ n S 1}是以{11S }为首项,2 1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1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本章学习目标】 人们在研究数量的变化时,常常会遇到有确定变化趋势的无限变化过程,这种无限变化过程就是极限的概念与思想,极限是人们研究许多问题的工具。以刘微的“割圆术”为例,圆内接正n 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n 边形的周长P n 无限趋近于圆周长2πR 。这里的是个有限多项的数列,人们可以从这个有限多项的数列来探索无穷数列的变化趋势。不论n 取多么大的整数,n P 都是相应的圆周长的近似值,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近似值的精确度的无限提高中(限n 无限增大)找出圆周长的精确值2πR 。随着n 的增加,n P 在变化,这可以认为是量变(即只要n 是有限数,n P 都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量变中来发现圆周长。一旦得出2πR ,就是质的变化(即不再是正多边形的周长)。这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思想就是极限的思想。 本章重点内容是: (1)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2)研究性课题:杨辉三角。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四则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 本章难点内容是: (1)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极限的概念。 【基础知识导引】 1.了解数学推理中的常用方法——数学归纳法。 2.理解数学归纳法的科学性及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 3.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一些简单应用。 【教材内容全解】 1.归纳法

前面我们在学习等差数列时,通过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满足的关系式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如根据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的内角和归纳出凸n 边形内角和公式。像这样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 对于归纳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列中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 (2)根据考察的对象是全部还是部分,归纳法又分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显然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凸n 边形内角和公式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所有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不完全归纳只考察了部分情况,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例如课本62P 数列通项公式22)55(+-=n n a n 就是一个典型。 2.数学归纳法 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这样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很多。由于正整数有无限多个,因而不可能对所有正整数一一加以验证。如果只对部分正整数加以验证就得出结论,所得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要是找到把所得结论递推下去的根据,就可以把结论推广到所有正整数。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 有意义的最小正整数0n ,如果当0n n =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 ),(*0N k n k k n ∈≥=时,命题成立(这时命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0n 的正整数命题都成立。 由此可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要分两个步骤,且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第一步递推的基础,缺少第一步,递推就缺乏正确的基础,一方面,第一步再简单,也不能省略。另一方面,第一步只要考察使结论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就足够了,一般没有必要再多考察几个正整数。 第二步是递推的根据。仅有这一步而没有第一步,就失去了递推的基础。例如,假设n=k 时,等式 成立,就是。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n=k 时等式成立, 那么n=k+1时等式也成立。但仅根据这一步不能得出等式对于任何n ∈N*都成立。因为当n=1时,上式左边=2,右边31112=++=,左边≠右边。这说明了缺少第一步这个基础,第二步的递推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有把第一步的结论与第二步的结论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出普遍性结论。因此,完成一、二两点后,还要做一个小结。 在证明传递性时,应注意: (1)证n=k+1成立时,必须用n=k 成立的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应当指出,n=k 成立是假设的,这一步是证明传递性,正确性由第一步可以保证,有了递推这一步,联系第一步的结论(命题对0n n =成立),就可以知道命题对10+n 也成立,进而再由第二步可知1)1(0++=n n ,即20+=n n 也成立。这样递推下去,就可以知道命题对所有不小于0n 的正整数都成立。 (2)证n=k+1时,可先列出n=k+1成立的数学式子,作为证明的目标。可以作为条件加以运用的有n=k 成立的假设,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等,不能直接将n=k+1代入命题。 3.这一节课本中共安排了五个例题,例1~例3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其步骤是先证明当0n n =(这里10=n )时等式成立。再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利用这一条件及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证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注意n=k+1时的等式是待证明的,不能不利用假设。例如:求证:。

数学归纳法证明例题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那么当n =k+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k 这一步,当n=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 an =n(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1+2a 2+3a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1)(k +2) 那么当n=k +1时, a1+2a 2+3a 3+…+ka k +(k+1)ak +1 = k(k +1)(k +2)+ (k +1)[3(k+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n =3n +3使a 1+2a 2+3a 3+…+n an=n (n +1)(n+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n(n+1)(n +2)都成立.

最新数学归纳法证明例题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

高中数学《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学设计附反思

课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由有限多个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不一定正确,使学生深入认识归纳法,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 2. 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如恒等式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过程与方法: 1.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2. 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应用,逐步体验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和严格规范的论证意识,并初步掌握论证方法; 3.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 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原理和本质的理解,感受数学内在美的震撼力,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3. 学生通过置疑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敢于创新的精神; 4. 持续增进师生互信,生生互助,共创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氛围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初步明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共同探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思维 情境一、财主儿子学写字的笑话、“小明弟兄三个,大哥叫大毛……”的脑筋急转弯等; 教师总结:财主的儿子很傻很天真,但他懂一样思想方法,是什么?以上都是由特殊情况归纳出一般情况的方法---归纳法,这就是今天的课题. 人们通常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人教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课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熟练表达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过程。 2、通过事例,学生掌握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巩固对数学归纳法意义和有效性的理解,并能正确表达解题过程,以及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 2、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不同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数学归纳法及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的步骤,请同学们回顾,说出数学归纳法的步骤? (1)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2)步骤:1)归纳奠基; 2)归纳递推。 2、作业讲评:(出示小黑板) 习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4+6+8+……+2n=n(n+1) 如采用下面的证法,对吗? 证明:①当n=1时,左边=2=右边,则等式成立。 ②假设n=k时,(k∈N,k≥1)等式成立, 即2+4+6+8+……+2k=k(k+1) 当n=k+1时, 2+4+6+8+……+2k+2(k+1) ∴ n=k+1时,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于任意自然数n,原等式都成立。 (1)学生思考讨论。

(2)师生总结:1)不正确 2)因为在证明n=k+1时,未用到归纳假设,直接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违背了数学归纳法本质:递推性。 二、新知探究 明确了数学归纳法本质,我们共同讨论如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出示小黑板) 例1 观察下面两个数列,从第几项起a n始终小于b n?证明你的结论。 {a n=n2}:1,4,9,16,25,36,49,64,81, …… {b n=2n}:2,4,8,16,32,64,128,256,512,…… (1)学生观察思考 (2)师生分析 (3)解:从第5项起,a n< b n,即 n2<2n,n∈N+(n≥5) 证明:(1)当 n=5时,有52<25,命题成立。 即k2<2k 当n=k+1时,因为 (k+1)2=k2+2k+1<k2+2k+k=k2+3k<k2+k2=2k2<2×2k=2k+1 所以,(k+1)2<2k+1 即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可知n2<2n(n∈N+,n≥5)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①放缩技巧:k2+2k+1<k2+2k+k;k2+3k<k2+k2 ②归纳假设:2k2<2×2k 例2证明不等式│Sin nθ│≤n│Sinθ│(n∈N+) 分析:这是一个涉及正整数n的三角函数问题,又与绝对值有关,在证明递推关系时,应注意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及绝对值不等式。 证明:(1)当 n=1时,上式左边=│Sinθ│=右边,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1)时命题成立, 即有│Sin kθ│≤k│Sinθ│

高一数学归纳法分析及解题步骤

高一数学归纳法分析及解题步骤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一起学习吧! 高一数学归纳法 《2.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青海湟川中学刘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A 版)》第二章第三节《2.3数学归纳法》。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了许多结论,例如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它们的正确性还有待证明。因此,数学归纳法的学习是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对归纳出来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进行科学的证明,它将一个无穷的归纳过程转化为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通过把猜想和证明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把握数学的思维。本节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够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新知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从骨牌游戏原理启发得到数学方法的

过程有困难;二是解题中如何正确使用数学归纳法,尤其是第二步中如何使用递推关系,可能出现问题。 三、【策略分析】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验从实际生活理论实际应用的过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的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合理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②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归纳递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数学归纳法的思想,由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浅谈数学归纳法及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2

目录 1、数学归纳法---------------------------------------------------------- 3 1.1 归纳法定义-------------------------------------------------------- 3 1.2 数学归纳法体现的数学思想----------------------------------------- 4 1.2.1 从特殊到一般------------------------------------------------ 4 1.2.2 递推思想---------------------------------------------------- 4 2、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技巧------------------------------------- 5 2.1 强调------------------------------------------------------------- 5 2.1.1 两条缺一不可------------------------------------------------ 5 2.2 技巧------------------------------------------------------------- 5 2.2.1 认真用好归纳假设-------------------------------------------- 5 2.2.2 学会从头看起------------------------------------------------ 6 2.2.3 在起点上下功夫---------------------------------------------- 7 2.2.4 正确选取起点和过渡------------------------------------------ 8 2.2.5 选取适当的归纳假设形式-------------------------------------- 9 3、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 9 3.1 证明有关自然数的等式--------------------------------------------- 9 3.2 证明有关自然数的不等式------------------------------------------ 11 3.3 证明不等式------------------------------------------------------ 11 3.4 在函数迭代中的应用---------------------------------------------- 12 3.5 在几何中的应用-------------------------------------------------- 14 3.6 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 16 3.7 在数列中的应用-------------------------------------------------- 16 3.8 有关整除的问题-------------------------------------------------- 17

高中数学数学归纳法(1)苏教版选修2-2

数学归纳法(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理解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方法。 3.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证明问题的方法。 难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华罗庚的“摸球实验”。 2.“多米诺骨牌实验”。 问题:如何保证所摸的球都是红球?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处了利用完全归纳法全部枚举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实际上是一种以数学归纳法原理为依据的演绎推理,它将一个无穷的归纳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是处理自然数问题的有力工具。 【探索研究】 1.数学归纳法的本质: 无穷的归纳→有限的演绎(递推关系) 2.数学归纳法公理: (1)(递推奠基):当n取第一个值n0结论正确; (2)(递推归纳):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归纳假设) 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归纳证明) 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例题评析】 例1:以知数列{a n }的公差为d,求证: 1 (1) n a a n d =+- 说明:①归纳证明时,利用归纳假设创造递推条件,寻求f(k+1)与f(k)的递推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②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本形式; (1)(递推奠基):当n取第一个值n0结论正确; (2)(递推归纳):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归纳假设) 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归纳证明) 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EX: 1.判断下列推证是否正确。 P88 2,3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 )1 ( )1 3( 10 3 7 2 4 1+ = + + + ? + ? + ?n n n n K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 1 1231 n n n ++???≥ +++ (n∈N,n≥2) 说明:注意从n=k到n=k+1时,添加项的变化。

高考最新-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数学归纳法) 精品

五、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 =1(或n 0)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 =k 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 =k +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递推的依据。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证明时,关键是k +1步的推证,要有目标意识。 Ⅰ、再现性题组: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1)(n +2)…(n +n)=2n ·1·2…(2n -1) (n ∈N ),从“k 到k +1”,左端需乘的代数式为_____。 A. 2k +1 B. 2(2k +1) C. 211k k ++ D. 231 k k ++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12+13+…+121 n -1)时,由n =k (k>1)不等式成立,推证n =k +1 时,左边应增加的代数式的个数是_____。 A. 2k -1 B. 2k -1 C. 2k D. 2k +1 3. 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 有关,若n =k (k ∈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当n =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______。 (94年上海高考) A.当n =6时该命题不成立 B.当n =6时该命题成立 C.当n =4时该命题不成立 D.当n =4时该命题成立 4. 数列{a n }中,已知a 1=1,当n ≥2时a n =a n -1+2n -1,依次计算a 2、a 3、a 4后,猜想a n 的表达式是_____。 A. 3n -2 B. n 2 C. 3 n -1 D. 4n -3 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42 n ++521 n + (n ∈N)能被14整除,当n =k +1时对于式子3412 ()k +++5211 ()k ++应变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设k 棱柱有f(k)个对角面,则k +1棱柱对角面的个数为f(k+1)=f(k)+_________。 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已知数列8113 22 ··,得,…, 8212122 ··n n n ()() -+,…。S n 为其前n 项和,求S 1、S 2、S 3、S 4,推测S n 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93年全国理) 【解】 计算得S 1=89,S 2=2425,S 3=4849,S 4 =8081 , 猜测S n =()()2112122 n n +-+ (n ∈N) 当n =1时,… 【注】 从试验、观察出发,用不完全归纳法作出归纳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这是探索性问题的证法,数列中经常用到。 (试值 → 猜想 → 证明) 【另解】 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例2. 设a n =12×+23×+…+n n ()+1 (n ∈N),证明:12n(n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