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疹护理常规

麻疹护理常规

麻疹护理常规
麻疹护理常规

麻疹护理常规

1、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

2、休息:卧床休息,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室温不可过高,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在50%-60%,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可用窗帘遮挡,防止阳光对病人眼睛的刺激。

3、饮食: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补充充足的水分。脱水、摄入过少者应静脉补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生冷食物。恢复期应逐渐提高饮食质量。

4、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或家属交流,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其急躁、焦虑心情,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5、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神志状态,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紫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

(2)皮疹变化:出疹期应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出疹过程是否顺利。

(3)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观察支气管肺炎、喉炎等并发症的表现。

6、对症护理:

(1)发热:对发热的护理应注意麻疹特点。在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不予处理,因体温太低可影

响发疹。如体温过高,可用微温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服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略降为宜。

(2)皮疹的护理

①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拭皮肤。

②避免搔抓皮疹,以防抓伤皮肤造成感染。应注意修剪指甲,幼儿患者可用布包手或戴布手套。

③衣着应宽松,勤换内衣裤。床褥应保持清洁、松软、平整、干燥。

(3)眼、鼻、口腔护理

①因麻疹病人有结膜炎,每日用生埋盐水或硼酸溶液冲洗双眼2—3次,冲洗后滴入眼药水,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②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

③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漱口,高热者口腔护理 2次/日,口唇干裂者涂以石蜡油。

(4)并发症的护理:出现并发症时做好相应的护埋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县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灌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县卫生监督所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 临床诊断病例: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 实验室确诊病例: (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

JX-06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细则

规范本中心样品(人血清或血浆)中麻疹病毒IgM抗体的测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血清、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M抗体测定。 3.职责 3.1 检验人员按照本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并登记。 3.2 科室负责人负责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综合管理。 4.操作步骤 4.1本试验由抗人IgM(μ链)包被的微孔板和酶标记风疹病毒抗原及其它试剂 配套组成,以酶联免疫捕获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风疹IgM抗体,适用于风疹病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4.2 将试剂盒打开,在室温平衡30分钟。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0 倍稀释。 4.3样品1:100稀释:将样品稀释液1ml加入一洁净小试管内,加10ul待检样 品,充分混匀。 4.4将板条固定于板架上,剩余的板条用不干胶密封并放入密封袋中保存。每孔 加入稀释后样品100ul。阳性对照加1孔、阴性对照孔3孔,100ul/孔。另留一孔不加任何液体为空白对照,置37℃60分钟。 4.5甩净孔中液体,洗板3次,每次停留1分钟后甩净拍干,除空白对照孔外每 孔加酶标记物50ul(1滴),置37℃60分钟。 4.6甩净孔中液体,同上洗板3次,拍干后各孔滴加显色液A、B各50ul(1滴), 置37℃避光30分钟,每孔立即加入终止液50ul(1滴),混匀后用酶标仪450nm读数判定结果 4.7 样本要求:本试验用血清或血浆进行检测,用量为10ul,血清或血浆勿使用染菌、脂血或溶血样品。按照标准方法收集血清,室温保存样品不要超过8小时,若在8小时以后进行,需将样品保存在2~10℃,如保存超过1周则保存在-20℃ 4.8 结果判定:酶标仪设定波长450nm,先用空白调零,然后测定各孔A值,如 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0.07,按0.07计算;如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0.07,则按实际值计算。计算S/N值,S/N值=样品A值÷阴性对照A值平均值,S/N≥2.1,则判为阳性。S/N﹤2.1则判为阴性。 4.9 注意事项 4.9.1操作前必须先将试剂盒平衡至室温

官渡区1080例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官渡区1080例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健康人群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后体内麻疹IgG抗体水平,评价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效果,及时发现区域差异,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发病率,为麻疹防治和规范免疫接种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方法定量检测2013年–2015年官渡区大于8月龄健康人群共1080份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浓度,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并做SPSS统计学分析。结果:麻疹抗体 阳性率为95.2%,保护率为66.7%,几何平均抗体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为1322.6 mIU/ml。不同年份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街道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之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街道的几何平均抗体浓度之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官渡区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消除麻疹目标(95%),保护 率较低,各街道麻疹保护率差异较大,应继续做好麻疹监测工作,特别应提高保 护率。 【关键词】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的来源根据《昆明市官渡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方案》,采取分 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区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苗的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采集静脉 血大于1ml,分离血清,每个年龄组样本量均为135人。 1.2试剂与方法试剂为珠海海泰麻疹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所有试剂均在有 效期内,并按要求存放于2-8℃冰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麻疹 诊断标准【WS296-2008】附录A(规范性附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实验成立和结果判定的条件均相同。 按质量控制要求所有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3判断标准抗体浓度≥250 mIU/ml为阳性,抗体浓度≥800 mIU/ml为有 保护性[1,2]。 2 结果 2.1 年龄特征本次共采集了1080人静脉血液,连续3年分别采样360人; 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8个月;8个年龄组各年龄组均为135人,各占12.5%。 2.2地域特征官渡区九个街道,各个街道均抽取120人,每年随机对3个街 道进行采样监测。 2.3 检测结果 2.3.1不同年份人群麻疹抗体水平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2%,保护率为66.7%,平均抗体浓度(GMC)为1322.6 mIU/ml。经统计,不同年份麻疹抗体阳性率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8,P>0.05);不同年份麻疹抗体保护率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x2=104.02,P<0.05);不同年份GM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03,P<0.05)。见表1。 2.3.3不同街道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不同街道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3,P<0.05);不同街道麻疹抗 体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38,P<0.05);不同街道GM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1.52,P<0.05)。

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并发症 (一)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1.原发性肺炎由麻疹病毒侵犯肺部引起。多发生在前驱期及出疹期。患者可有轻度气促,肺部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点片状浸润。疹退后上述症状也渐消失。细胞免疫缺陷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性肺炎(Hecht’s giant-cell pneumonia),死亡率较高。 2.继发性肺炎易发生于营养不良,体弱儿童,病原菌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多见,也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肠道病毒引起。常为皮疹出齐后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复升,咳嗽加剧,呼吸急促紫绀,肺部罗音增多。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心力衰竭或循环衰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易致脓胸、脓气胸、肺脓肿、心包炎,病死率较高。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喉炎易发生于1~2岁的儿童,病程各期均可发生,可为麻疹病毒所致,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时发生,表现声嘶、喘咳、失音、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发绀,烦躁不安,甚至窒息死亡。 (三)心血管功能不全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常发生在出疹后5~14天内。由于毒血症、高热、代射紊乱、肺炎缺氧、心肌炎,心肌营养不良等原因所致。临床特点为患儿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气急发绀、心率增速,心音低钝,四肢厥冷,脉细速,肝进行肿大,皮疹隐退,心电图可见低电压,T波低平,传导异常。 (四)脑炎发生率为0.01~0.5%。系麻疹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对麻疹病毒抗原超敏反应。多发生于出疹期,也偶见于前驱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昏迷,少数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瘫痪。脑膜剌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与一般病毒脑炎相似,少数也可完全正常;多数经1--5周痊愈,约30%左右患者留有智力障碍、瘫痪等后遗症,15%患者在一周内死亡。麻疹脑炎多见于2岁以下幼儿。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incephalitis SSPE)本病少见。大多在2岁前有麻疹病史;少数有麻疹活疫苗接种史,但这些儿童先前有无亚临床麻疹感染尚不清楚。本病系慢性神经退形性变。发病原理可能是麻疹急性期病毒未被彻底清除,潜在某些细胞呈抑制状态,以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病毒在急性期潜伏于脑部,呈慢性感染状态。目前研究认为,与患者脑细胞不能合成M蛋白,造成缺损麻疹病毒持续感染有关。从麻疹到本病的潜伏期为2~17年,发病初期学习下降,性格异常,数周或数月后出现智力障碍,嗜睡、言语不清,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运动不协调及癫痫样发作,最后痴呆失明、昏迷、去大脑强直。血液及脑脊液麻疹抗体明显升高,但缺乏抗-M蛋白抗体。脑电图出现慢波节律,每秒2~3次,多数病人发病数月至数年后死亡,也偶有自行缓解者。

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策略探讨

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策略探讨 目的对我县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地区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我地区2013~2014年麻疹患者由5例下降到2例。其中,8个月~14岁患者2例,2013年与2014年各1例;≥15岁患者5例,2013年4例,2014年1例;5例患者免疫史不详,1例麻疹疫苗免疫≥2次,1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结论结合麻疹发病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控制策略,强化免疫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麻疹消除与控制。 标签:麻疹;发病;影响因素;控制策略 麻疹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免疫控制的重要传染疾病之一[1]。下文结合本地区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其发病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以为麻疹防控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我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系统对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的监测统计数据[2],进行麻疹疾病发病情况与流行病学数据收集,以进行麻疹发病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1.2病例划分标准依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制定的有关病例分类标准进行类型划分与统计分析[3]。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同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在对我县2013~2014年麻疹疾病发生情况统计显示,2013年我县麻疹病例5例,2014年麻疹病例2例,2013~2014年我县麻疹发病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全国免疫防控后麻疹得有有效控制形势相一致。 2.2 7例麻疹患者中,年龄11个月~43岁。其中,2例患者属于8个月~14岁年龄群体,2013年与2014年各1例;5例患者为≥15岁年龄群体,2013年4例,2014年1例。此外,5例患者免疫史不详,2013年发生4例,2014年发生1例;1例麻疹疫苗免疫≥2次,为2013年监测的发病患者;1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为2014年监测发病患者。我县2013~2014年麻疹发病因素统计结果,见表1。 在对我县2013~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最早病例出疹前7 d曾到

麻疹的表现及图片

麻疹临床表现预防及图片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流行病学】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徐州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工厂、幼儿园、学校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麻疹在江苏省广为流传,在使用疫苗前,麻疹是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隔2~3年全省出现一次大流行。1959年是有疫情记载以来疫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高达1000.4/10万。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至1998年江苏省麻疹发病率降至最低,仅为0.87/10万。但近几年来,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麻疹发病大幅回升现象,全省年平均发病率在2~6/10万之间,一些市的麻疹发病率超过10/10万,并不时出现暴发疫情,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为及时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徐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或更高)。

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了解四川省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评价免疫策略的效果,为针对麻疹的免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按照麻疹发病率分层随机抽取6个抽样点(8个县区),共调查1 269人,检测血清麻疹IgG水平。结果被检测人群中,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3.07%,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 775.30 (95%CI: 1701.10-1849.80)。1岁以上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浓度均较高;婴儿在3月龄后抗体阳性率下降明显;8~11月龄儿童接种首剂次麻疹疫苗的抗体阳性率为86.57%;育龄妇女的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巴州区的14岁以下人群标准化抗体阳性率低于90%,发生了麻疹暴发疫情。结论四川省1岁以上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高,但婴儿抗体水平衰减较快,加强育龄期妇女接种对控制婴儿发病的作用比较有限;有必要及时接种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 麻疹是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力极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较大。现我国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四川省按照《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于2007年、2008年分2批次完成了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了解四川省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评价免疫策略的效果,及时为免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04/10开展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监测对象根据2007-2009年全省麻疹报告平均发病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了6个抽样点(8个县区),分别为自贡市自流井区、绵阳市盐亭县、宜宾市长宁县、雅安市荥经县、巴中市巴州区、阿坝州(黑水县、汶川和茂县)。 在6个抽样点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排除发热出疹性病例),分<1岁、1岁~、3岁~、5岁~、7岁~、15岁~、≥20岁7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约30人(阿坝州黑水县、汶川和茂县各县每组10人),共计1 269人作为监测对象,各县区抽样情况见表1。 1.2方法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每个监测对象采集静脉血3~4ml,并由经过培训的疾控中心人员,问卷调查记录其基本信息和免疫史,无菌分离血清,并冷藏送至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检测试剂采用virion\serion生产的麻疹IgG试剂。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判定:IgG抗体大于200 mIU/ml为阳性,150~200 mIU/ml为临界值(该研究作为阴性处理),小于150 mIU/ml为阴性。各地报告麻疹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按发病日期查询获得。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结果 2.1各年龄段人群抗体水平检测对象中,麻疹IgG抗体阳性(>200mIU/ml)的有1 181人,抗体阳性率为9 3.07%,平均抗体浓度为1 775.30 mIU/ml (95%CI: 1 701.10 mIU/ml~1 849.80 mIU/ml)。1岁以上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平均浓度均较高,1岁以下(0~7月和8~11月)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较低。对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基本完成后的3岁以上各年龄组(即)进行分析,各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F=1.375,P=0.241),且年龄与麻疹抗体水平未呈现出线性回归关系(R2=0.01,P=0.32)。 20~49岁育龄期女性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2.05%,抗体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抗体浓度同2~19岁非育龄期女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409,P=0.683)。 因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在8月龄,故小于8月龄的婴儿无法直接通过疫苗接种来进行预防。调查共检测61名8月以内婴儿,其中,小于3月龄婴儿的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3月龄以后婴儿抗体阳性率发生明显下降。小于3月龄和4~7月龄婴儿的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 2.2 免疫史对0~4岁儿童的免疫史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剂次免疫史儿童的抗体

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0 引言 为了了解佛山市禅城区麻疹流行特点及控制麻疹进展,对2012―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和发病情况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即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病例免疫史来自广东免疫规划监测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佛山市统计局。 1.2 流行病学调查 依据卫生部1998年印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运)》进行诊断与分类,调查分析中麻疹病例数指临床诊断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之和。将获得数据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地区分布 207例麻疹病例中,祖庙街道64例(32.37%),年平均发病率5.32(/10万);石湾镇街道75例(36.23%),年平均发病率9.62(/10万);张槎街道37例(17.87%),年平均发病率5.36(/10万);南庄镇27例(13.04%),年平均发病率4.29(/10万);不详乡镇1例(0.49%),年平均发病率0.00(/10万)。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2 时间分布 2012~2014年间,麻疹发病数呈增加趋势;3~8月份为发病季节高峰。 2.3 年龄分布 2012~2014年,以≥15岁发病率最高,占55.1%(分别为66.6%、49.2%、55.4%);其次为8月龄~1岁占21.7%(分别为16.7%、26.9%、20.0%)、<8月龄占15.9%(分别为6.7%、17.9%、17.3%)、1~7岁占6.8%(分别为10.0%、6.0%、6.4%)、7~15岁占0.5%(分别为0.0%、0.0%、0.9%)基本不发病。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4 接种史 2012~2014年间,207例患者中接种过麻疹疫苗1剂及以上的有22人,占10.6%(分别为16.7%、7.5%、10.9%);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有75人,占36.3%(分别为20.0%、47.8%、33.6%);接种不详的有110人,占53.1%(分别为63.3%、44.7%、55.5%)。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5 发热初疹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大部分为2~3天,累计占78.7%;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为5天,累计占97.1%。 2.6 其他临床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有咳嗽临床症状的有196人(94.7%),无咳嗽症状的有11 人(5.3%);有卡他临床症状的有161人(77.8%),无咳嗽症状的有45人(21.7%),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 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 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可延长至3~4周。 (一)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麻疹应急预案》

《麻疹应急预案》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麻疹患者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目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做好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麻疹疫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力争不蔓延、确保不死亡”为工作目标,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入手,抓好麻疹防治工作,为保障我辖区广大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医疗救治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郭于春副组长:唐波成员:严为民孙元海刘清平王扬眉陈琦职责:贯彻落实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工作部署;制定和修订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负责应对突发麻疹疫情和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指挥和协调工作。

(二)临床救援组 组长:严为民副组长:李林洲 成员:陈海军王扬眉刘清平刘玉英 职责。负责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热、皮疹、咳嗽等病人做好体温测量,对疑似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指导病人的诊断、治疗、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疑似病人的会诊及病人的转诊、转院工作。 (三)感染控制组 组长:孙元海副组长:夏尊琦 成员:陆绪菊尹绍先刘申霞 职责。熟练掌握《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负责就诊流程和防护指导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四)消毒隔离组 组长:刘清平 成员:王扬眉曹辉华刘海珍职责:负责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配备和流程管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监督指导;空气、排泄物、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的消毒及监测;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 (五)疫情报告组 组长:唐波 成员:刘清平刘海珍曹红萍 职责。负责麻疹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负责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规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2006-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控制与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数据通过Excel 2003 和SPSS13.0 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船山区2006-2011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789例,确诊735例,排除5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86/10万,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1/10万。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北固、南强、仁里共发病522例,发病率为21.75/10万,占71.02%;农村共发病213例,发病率为11.83/10万,占28.98%,城市地区发病高于农村地区。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3—7 月的春夏季,占全年总发病数的86.67%;学龄前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92.38%病例的年龄<10岁,职业分布多是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占86.26%;在确诊病例中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32.11%,接种1剂次的占6.26%,接种2剂次及以上的占7.21%,免疫史不详的占54.42%;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2006年有1起暴发疫情,发病14例。结论2006-2011年船山区麻疹发病人群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发病模式,确诊病例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绝大多数,应加强麻疹的监测、保持MV高接种率、实施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 保证在人群中形成针对麻疹的免疫屏障。 麻疹( measlcs)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我国以6 个月至5 岁幼儿高发; 冬春季多见,全年均可发病。麻疹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世界各国公认为是第3个可能被消除的传染病[1] , 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了解遂宁市船山区麻疹流行特征,掌握麻疹的流行规律,抓住重点防控人群,为科学的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实现2012 年消除麻疹的目标,现将船山区2006—2011年麻疹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个案资料来源于麻疹病例个案流行病调查表。人口资料来自船山区统计局。1.2 检测方法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 1.3 病例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方案(试行)》规定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按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及不同地区特征分组,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市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工厂、幼儿园、学校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麻疹在安徽省广为流传,在使用疫苗前,麻疹是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隔2~3年全省出现一次大流行。1959年是有疫情记载以来疫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高达1091.00/10万。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至1999年我省麻疹发病率降至最低,仅为1.36/10万。但近几年来,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麻疹发病大幅回升现象,并不时出现暴发疫情,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为及时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麻疹疑似病例: 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2.1.2 临床诊断病例:

麻疹病毒(MLs)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麻疹病毒(MLs)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使用说明(96T/48T) [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亲和素-生物素化麻疹病毒抗原预包被板ELISA 原理,检测人血清/血浆中存在的麻疹病毒IgM 抗体,并配以酶标记抗人IgM单克隆抗体作为标记物。加入底物TMB显色后终止反应,在450nm波长测各孔O.D值,O.D值的大小与待检抗体含量成正比。生物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的稳固级联放大作用,使试剂的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极大地提高。另外,血清/血浆经预吸收后非特异性因素(如RF因子和变性或聚合的人IgG)的影响被彻底消除,经验证其结果完全等同于capture-ELISA,为本试剂盒之独特点。 [用途] 麻疹是是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其并发症常见为下呼吸道感染、巨细胞间质肺炎及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等。 本试剂盒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中的麻疹病毒早期IgM型抗体,对早期和原发性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适应范围: 麻疹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易感人群和高发地区的监查。 [试剂盒组成] 1、生物素化抗原预包被板1块(8X12/4X12) 2、阴性对照血清1瓶 3、阳性对照血清1瓶

4、标本稀释液(含抗干扰因子) 1瓶(20 ml/10ml,直接使用) 5、酶结合物1瓶(12/5ml,直接使用) 6、30X浓缩洗液 1瓶(20/10ml,加蒸馏水1:30稀释使用) 7、显示剂A、B液各1瓶(5/3ml) 8、终止液(2M H2SO4)1瓶(5/3ml) 9、说明书1份 [操作步骤] 将试剂盒平衡至室温后取出反应板拆封后置于 板架上。 1、样本稀释:用标本稀释液以1:101(5ul—500ul)稀释标本,混匀后置37℃20分钟。 2、加样:小心吸取已稀释待检标本上清液100ul于反应孔中,设阴、阳性对照(各100ul) 及空白对照(加100ul标本稀释液)各一孔。轻拍混匀。 3、37℃温育30分钟。甩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洗板3次并在吸水纸上拍干。 4、加酶结合物:每孔2滴,混匀后置37℃温育30分钟。同上法洗涤3次并拍干。 5、显色:每孔加显色剂A、B各一滴,轻拍混匀(或震荡器混匀)后置37℃10分钟。 [结果判断] 1. 目测: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兰色者为阳性,无色者为阴性。 2. 酶标仪测定:每孔加终止液一滴,混匀后在450nm下测定各孔O.D值。 ①P/N=标本O.D值/ 阴性对照O.D值。 ②P/N≥2.1为阳性; ③ 1.5≤P/N<2.1为可疑标本; P/N<1.5为阴性。 ④阴性对照(NC)小于0.10时以0.10计, 大于0.1小于0.21时以实际O.D值计算;若 大于0.21时,实验可能出现了较大误差,需重复实验。 ⑤阳性对照(PC)值通常≥0.4,实验成立,否则需重做。 [注意事项] 1.微孔板须密封防潮,从冷藏环境中取出时,应置室温平衡至潮气尽干后方可开启使用,余者封存置2-8℃。稀释标本时用试管,稀释完后混匀置于孵育箱37℃。 2.滴加试剂前应将液体翻转数次混匀,滴加时保持瓶身垂直。 3.洗涤时每孔均须加满,防止孔内有游离酶不能洗净。 4.试剂置2-8℃存放,不能冻结,有效期10个月。 5.避免用溶血、混浊或脂血标本。 6.最好用新鲜标本,如需保存,可于2-8℃冷藏48小时或-20℃冻存4周(样本应避光)。

赛润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说明

德国维润赛润风疹麻疹IgM检测流程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样品处理:取稀释缓冲液(DILB)800μl,RF吸附剂200μl于一 EP管中,然后加入10μl患者待测血清混匀,常温放置15min,或者4℃过夜。 2.配置洗液:将3 3.3毫升浓缩洗液(WASH)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 毫升,洗液置4-8度冷藏保存。 (二)检测阶段 1.加样:取100毫升样品稀释液加入微孔板中。加入2孔阳性对照血清,一孔阴性对照血清,每孔各100毫升;空白对照一孔,不加任何液体。 3.孵育;将反应板震荡,样品混匀后置37℃1小时。 4.洗板: a机洗:洗5次,每次30秒,每孔加入洗液300微升。 b手洗:将反映板孔内容物倾去,将洗液注满反应孔,放置20-40秒后用力甩去,如此重复5次后拍干。 5.加酶标物(APC)每孔100μl,空白孔除外,37℃半小时。 6.重复步骤4。 7.加底物(PNPP)每孔100μl(包含空白对照孔),37℃半小时。注意, 底物液容易被污染,请先计算好加样量,用干净离心管分出后再加到微孔板中,底物液变黄了就不能使用了。

8.终止:加入终止液(STOP)每孔100微升(包含空白对照孔),终止 反应。 (三)结果判定 1,使用405nm波长比色。每孔OD值需减去空白OD值为实际有效OD值。空白对照OD值必须小于0.25,阳性对照值必须在评估表给的有效范围。 2,根据特殊评估系统:临界值上限=阳性对照平均值×大的判定系数系数;临界值下限等于=阳性对照平均值*小的判定系数(判定系数在试剂盒说明里,单张纸的那张,图例如下)。 3,样品OD值大于临界值上限即为阳性,样品OD值小于临界值下限即为阴性,样品OD值处于临界值区间即为可疑阳性。 试剂盒说明图例,其中圈红的地方即“判定系数”的高值和低值。

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麻疹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 关键词:麻疹麻疹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麻疹疫苗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 麻疹感染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那是麻疹病毒在鼻咽局部黏膜快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在这一期,麻疹病毒突破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 前驱期又称:疹前期,实际上是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的阶段,一般为3~4天。病人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部特殊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汪汪、羞明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再加上口腔颊黏膜上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柯氏(Koplik)斑。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 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 神经氨酸酶活力。麻疹病毒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 对较大,镜下一般呈球形,径150~300nm,形态多变,有时 可呈丝状。病毒中心由核糖核酸和对称的螺旋形衣壳组成,外 盖脂蛋白包膜,上有短小突起带血凝素,可凝集猴红细胞。对 最早分离的麻疹病毒Edm株进行基因测序,已知其基因组不分 节,长度约15893bp,共有六个结构基因,编码六个结构蛋白, 从3'端开始依次为:核蛋白(N)分子量60×103、磷酸蛋白(P)分子量72×103、膜蛋白(M)分子量37×103、血溶素(F)分子量60×103、血凝素蛋白(H)分子量78×103~80×103以及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分子量210×103,其中N、P、L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而另外三种M、H、F蛋白则与病毒包膜结合。N蛋白为麻疹病毒的主要蛋白,以磷酸化形式存在,在基因包装、复制和表达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还参加RNA的结合,核膜结构的形成等。P基因可编码三种长度不同的蛋白,即P、C、V蛋白。P蛋白为磷酸化的聚合酶结合蛋白,与N及mRNA结合成复合物,参与RNA的包膜和调控N蛋白的细胞定位。V蛋白和C蛋白可能具有调控复制与转录的功能。L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一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相同。P与

血清麻疹IgM抗体试验酶免法-检验科免疫室作业指导书

血清麻疹IgM抗体试验酶免法 原理 利用包被在固相上的抗人IgM-μ链抗体直接捕获待测血清的IgM,然后在经酶标抗体显色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 标本采集 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标本种类:血清或血浆。 标本要求:采集病人静脉血2ml,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分离血清备用。 标本储存:最好使用新鲜标本,如需保存,可于2-8℃冷藏48小时或-20℃冷冻4周。避免标本反复冻融。 标本运输:密封,室温运输。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标本量不足、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宜作此项检测。 试剂 6.1试剂名称:麻疹病毒抗体酶免试剂盒 6.2试剂生产厂家:深圳市安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6.3包装规格:96Test/Kit 6.4试剂盒组成:包被反应板,样品稀释液,酶标记抗体,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浓缩洗涤液,底物A,底物B,终止液,封口膜,密封袋。 6.5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C避光保存,有效期6个月。

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自动酶标仪 仪器厂家:Rayto 仪器型号:RT-2100C 操作步骤 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C),微孔板开封后,余者及时以自封袋封存。 配制洗涤液:1支浓缩洗涤液加380ml(96T)蒸溜水。 标本稀释:待测血清用标本稀释液按1:50(稀释后每孔加样100ul(或每孔加入200ul样本稀释液后再4ul血清样本,充分混合)。 设空白、阳性、阴性各一孔,阴、阳性对照不做稀释直接各加100ul。温育(一):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30分钟。 洗涤(一):用洗涤液充分洗涤3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抗体2滴,轻拍混匀。 温育(二):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30分钟。 洗涤(二):用洗涤液充分洗涤3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8.10每孔加显色剂A及显色剂B各1滴,置37℃温育10分钟。 8.11目测法不终止,比测法每孔加终止液一滴。 9.结果判断与分析 目测: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有明显蓝色者为阳性,无色者为阴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