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①客观性②验证性③系统性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相关法、调查法和个案法等

1.观察法是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应避免的现象①观察者效应②观察者偏差③拟人化错误

2.实验法是指控制无关变量,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应避免的现象①安慰剂效应②实验者效应

3.相关法是指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方法

4.调查法是指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所需资料的方法注意①样本选择的代表性②问题表达的恰当性

5.个案法是指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注意①案主报告的真实性②研究态度的客观性③个案的典型性④研究要全面深入

诞生: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1832-1920)在该校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敬称心理学之父

现代心理学流派: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

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1913年,华生发表的《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基本观点: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思,意识是主观的、不可观察的,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有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才可能确立其科学地位;②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刺激和反应是构成行为的共同的基本元素;③主张使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口头报告法等,反对内省法;④行为由环境决定,个体之间的行为差异源自其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与遗传无关(环境决定论)

2.精神分析: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主要观点:①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潜意识,亦称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真正根源,潜意识的内容大多与性冲动有个。因为与文明社会的道德观念想冲突,潜意识经验通常是被压抑的。但压抑并不能消除潜意识,相反,过度的压抑正始产生心理疾病的缘由②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一个人当前的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异常行为或症状)的潜意识根源③精神分析的主义方法有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等。自由联想是开启潜意识之门的钥匙,分析师通过自由联想获取精神分析所需要的资料。梦的分析是分析师根据患者所报告的梦境来解析梦的隐义

3.人本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主要观点:①在研究对象上反对行为主义主义以儿童或动物为被试的幼稚心理学,也反对精神分析以心理疾病患者为对象的伤残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如创造、责任、爱、幸福、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层面的问题②在研究目的上,强调心理学不仅要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治疗各种心理疾患,更要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③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方法为中心,方法要服务于所研究的问题④人本主义者对人性持乐观态度,人物的本性是善的,蕴涵这建设性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人可以不被环境决定,也可以不被意识决定。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心理知识,正确认识各种心理现象,知晓心理活动规律,避免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常识的误区,不被那些“伪心理科学”所迷惑。 2.实践意义:用来指导每个人的心理生活,让自己受用。若能自觉地践行心理科学理论,对自己的毕业生活和专业发展都会大有裨益。大学生要善于从心理学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功能,优化自己的人格特质。心理科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也可以叫做本能。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刺激发生反应,而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条件反射:指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产生的反射。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人的心理、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2.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3.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生活实践的制约 4.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神经元。神经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分,中枢神经系统是指颅腔内的脑及椎管内的脊髓;外周神经系统是指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纤维,即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神经细胞体及其发出的两种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神经元的细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神经元的树突是从胞体伸出的一个或多个树枝状突起,树突的机能一般是感受体内外的各种刺激。神经元的轴突是从胞体发出的一个长途起,轴突的主要机能是将信息传导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脑的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心理发展史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青少年心理的基本特点:过渡性、矛盾动荡下、社会性

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生物学条件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①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特点②生理成熟的早晚 2.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①家长自身的特点②亲子关系③兄弟姊妹④家庭生活环境 3.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①教师的影响②教学与课程③学校环境 4.同伴关系与活动①青少年的友谊②青少年的同伴群体 5.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环境 6.影响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肌体觉

知觉的种类: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征,可以吧知觉分为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征,可以把知觉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知觉的规律: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器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选择性:当纷繁复杂的刺激作用于人体时,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自己的刺激全部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事物,把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3.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并用语词加以概括,把它标志出来

4.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①亮度恒常性②颜色恒常性③方向恒常性④形状恒常性⑤大小恒常性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受阙限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阙限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阙限 4.同一感觉的变化①感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②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像)③闪光触合-闪光融合现象是与视觉后像相联系的一种视觉现象④感觉对比-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现象叫做感觉对比⑤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韦伯定律:引起差别的刺激物地最小变化量与原刺激物的比值是一个常数△I/I=K

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是指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是心理活动对一定是我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集中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注意的外部特点: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主要 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地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长,其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注意集中的持续时间愈长,注意的稳定性愈高

2.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广度相关的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个人的知识经验③个人的活动任务

3.注意的分配是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因素①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②活动间的关系③活动的性质 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影响因素: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②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④已有的习惯

观察的原则:1.在观察中要充分尊重客观现实,以事实为依据 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观察取得成功的根本 3.观察的成功要依赖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4.观察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详细、准确、具体的记录 5.在观测时要加入思维因素

记忆:心理学将记忆定义为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前过程

记忆的类型:1.根据信息加工的不同和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感觉记忆-是指当外部物理刺激停止作用于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大脑中保持的极短时间的记忆②短时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的信息保持的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快③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时间保持的记忆,其中大部分信息是经过短时记忆加工后转入的,还有少数信息是由于刺激到达感觉记忆的那一刻留下深刻印象而得以长期保持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要求有意回忆的条件下,大脑自动、无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外显记忆-是与内隐记忆相对,是指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外显记忆的测试任务都是直接要求被试运用之前存储的信息来完成,比如回忆法或再认法

遗忘的现象:1.舌尖现象-是指回忆的内容感觉已经到嘴边却无法记起的现象 2.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况下,各项目因其在系列中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记忆效果的现象 3.动机性遗忘-是指对某些事或某些人出现记忆丧失现象,被遗忘的事或人往往与社会道德观念相冲突,或者唤起个体的创伤性体验 4.顺行性遗忘-是指对在致使失忆的事故后所发生的事情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 5.逆行性遗忘-是指对在致使失忆的事故前所发生的事情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

遗忘的一般规律:在学习后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变得缓慢,即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1.记忆痕迹衰退 2.材料间的干扰 3.压抑 4.编码与提取一致性

在学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1.组织材料 2.编码策略 3.整合性复述 4.交叉学习

在复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1.及时复习 2.加强中间部分材料的复习 3.及时反馈与反思

减少遗忘的方法: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2.明确提取线索 3.情境回忆

思维-是指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

思维的基本特征:1.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谢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

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的不同划分①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或具体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②形象思维-又称具体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③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以概念、判断额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活动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划分①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思维过程划分①直觉思维-也称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觉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②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①常规性思维-也称再创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习惯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②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本身的难度 2.问题解决者本身的能力水平3.问题的表征 4.迁移的作用5.定式的作用6.功能固着7.情感与动机状态

需要的含义: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和社会性

需要的分类:1.按需要的起源划分①生理需要②社会需要 2.按所指向的对象划分①物质需要②精神需要

动机的含义-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来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动机的冲突:1.按照动机冲突的表现形式划分①双趋冲突-指个体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但不能同时达到只能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②双避冲突-是指个体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想避开,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③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的矛盾动机冲突④多重趋避

动机的影响因素:动机强度个体行为质量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需要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前四后三)

维纳的动机归因理论:1.身心状态、外部环境(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2.从三个维度对六个因素进行分析①原因源②稳定性③可控性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的成败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3.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4.科学利用竞争

情绪与情感的含义:是评估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与情感的成分: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表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引起的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系统、生理唤醒

基本情绪的类别: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和厌恶

情绪表现:1.言语表情与非言语表情 2.表情表现具有先天遗传共性①表情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②人类的表情具有普遍性③表情的文化特性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生存适应和社会适应 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辛亥功能

马斯洛提出健康情绪的特征:1.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2.有清醒的理智 3.有适度的欲望 4.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 5.富于有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6.有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合理情绪治疗理论-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多造成的。该理论认为情绪障碍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是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信念,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的学说:1.体液说(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2.阴阳五行说3.体型说 4.血型说5.活动特性说6.激素说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因素:1.生物学条件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①生物学条件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②生理成熟的早晚 2.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4.文化、社会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人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人格可以定义成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种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性:1.独特性 2.稳定性 3.动力性 4.整合性

人格的相关理论: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2.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3.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 4.“大五”人格理论

能力的因素说:1.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2.群因素说 3.液体智力和晶态智力说 4.智力多元理论-七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1.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个人通过练习而掌握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2.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获得、技能掌握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发展的 3.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额,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深浅、快慢和巩固程度

心理测量的必备条件:1.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3.

常模-个人接受测验所得到的分数叫原始分数

能力的发展: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能力发展的差异- ①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能力表现的早晚和能力结构类型)②能力发展上的群体差异(包括能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指父母把自己的性状结构和机能特点传给子女的现象 2.环境和教育的作用①产前环境的影响②早期经验的作用③学校教育的作用 3.实践活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能力的发展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关系

人际交往的意义:1.交往与个性发展2.交往与心理健康 3.交往与成才 4.群体的类型①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②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③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④面对面群体和虚拟群体

人际吸引:也称人际魅力,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相互悦纳地现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时空接近性、相似性与互补性,特质因素,外表吸引力,已经宽容与热情等

群体的社会影响:1.群体规范的作用 2.群体凝聚力 3.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的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 4.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惰化 5.去个体化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的影响因素:1.对自己的认识是否积极,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影响很大 2.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对其异性交往状况也有很大影响 3.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看法与引导也是影响中学生异性交往的重要因素

心理咨询的含义:是指针对人们在各方面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商讨和谋划,并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咨询师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实现自立自强的过程

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区别:存在工作的程度、范围或者侧重点的差别 1.心理辅导的对象是正常人,它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心理辅导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受辅者施以影响,是为了受辅者的心理和人格向着心理辅导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和发展,从而使受辅者成长为社会期望的合格人才

2.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属于心理正常或有轻微心理异常的人,咨询所采用的方法也都适用于正常人的心理学方法。

3.心理治疗额对象是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病人,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心理治疗使患者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转化和康复,并使其不正常的行为得以矫正。心理治疗除了适用于正常人的心理学方法外,还采用适合于患者的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

影响青少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社会因素的影响①家庭环境影响②学校环境影响③社会环境影响 2.个体因素的影响①心理因素影响(自我同一性、个性、情绪)②生理因素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恰当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行为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行为治疗:1.放松训练 2.系统脱敏-也称交互抑制,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伯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焦虑和其他神经症步骤①来访者需要确认引发其焦虑的刺激,并将这些刺激按照引发焦虑的程度由弱至强进行等级排列②来访者必须系统地接受渐进式深度肌肉放松的训练③按等级层次中列出的项目进行想象或实地脱敏 3.厌恶疗法-是指将作为惩罚的痛苦体验与不良的行为或习惯结合起来,抑制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或习惯 4.代币奖励5.漫灌疗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的启发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的启发 历史文化学院 王璇 20120401068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也是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以斯金纳为首。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 虽然还没有很深入,很完整地去学习行为主义,但是从老师上课的讲授知识中却了解到了一些。作为一位师范生,我觉得行为主义对教育的启发很大。华生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的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对老师的教育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再看我们的教育,都说环境造就人。而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要懂得给学生创造一些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接下来我且从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语言报告法和测验法来展开细说。 客观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则者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象等辅助手段进行。在教育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够收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在炎热的夏天下午上课学生是很困的,经常会显示出一幅慵懒和疲劳的状态,这时候就要求老师要会观察学生们的这些特点,尽量在课堂上少讲一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多设计一些有趣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寓教于乐,如可以让学生做游戏或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另外,老师在平时也要多注意学生的情绪,多观察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一些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学生,与外界人群的相处逐渐扩大,就免不了会交友不慎,染上一些陋习,出现赌博、吸烟等不良现象,在学校拉

《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 3. 心理学 ( psychology)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练习题 内容介绍>> 自测题 一、填空 1. 按结构分,调查访问法类型有()、()、()三种。 2. 访谈时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分为()、()、()三种。 3. 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两种类型。 4. 在编制尺度式问卷时,尺度范围在()之间最好。 5. 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 6. 一般说来,重视量化处理,可选择();重视质的研究,可以选择();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 7. 通常内容不是太多,或者访谈对象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多次访问,可以采用();内容话题很多,或者要深入探究某个问题,由于一次时间有限,所以就需要采用()。 8. 半结构型访问法是把()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这种方法访问时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二、选择 1. 在进行调查访问时,下面那几种叙述是正确的:()。 A 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 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 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 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E 提问时,应尽量回避那些敏感性问题 2. 编制态度问卷,下面哪些叙述是不正确的:()。 A 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 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 量表尺度越大,测量越精确 D 问卷题目越多越好 E 题目叙述不宜过长 3. 现在,欲编制一道测中学生自信心问题,下面哪一种表述最好?() A 我总自信我能做好每一件事 B 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C 老师或家长让我自己决定的事情,我很少犹豫不决 D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正确 4. 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的回答时间? A 0-30分钟 B 30-40分钟 C 40-50分钟 D 50-60分钟 5. 对于使用问卷法的好处,下面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A 样本大,效度增加 B 不受访员的影响,又可以避免找不到人 C 不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D 问卷回收率最高 F 邮寄问卷经费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节考纲透视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 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中文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按照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把它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者主张放弃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为华生;新行为主义者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代表人物斯金纳;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把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门外的心理学概念,如意志、思维、心象等回归为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趋向认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会内涵,代表人物班杜拉。 关键词:行为主义S-O-R 中介变量迷津实验 引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外化的一个表现(行为)进行研究。三大行为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呢?什么是小阿尔伯特实验、什么是巴普洛夫狗实验、什么是斯金纳程式教学、什么是托尔曼迷津实验以及班杜拉攻击行为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以及它们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本文即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正文:

一、早期行为主义 (一)时间:1913年—1930年 (二)主要特点:早期行为主义,又称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的心理或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三)理论验证: 1、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因素分析为: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变化,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在华生的情绪理论中,他采用条件反射了来研究情绪的发展变化,这就不得不提到华生著名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开始时,给被试呈现白鼠,被试不时触摸它们,没有恐惧。触摸到白鼠时,响起巨大的声响,被试停止动作。当再次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巨大声响,他张口大哭。几次实验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也表现出对白鼠的恐惧。接下来,实验者将带毛发的东西,如兔子和毛衣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感到害怕。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他刺激单独使用时不以重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在实验中,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 属于自然反应;在配对它们期间,鼠(中立刺激) + 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鼠(条件刺激) →恐惧(条件反应) 形成条件反射。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个体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不是遗

心理学的科学性

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管理学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征。 3、教学内容 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从简单的教具模型、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不可替代的因素。 5、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置(如教室文化建设情况、座次排列)等要素; 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二)学习与教学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经科学 ( B )16、詹姆斯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结构主义 B. 功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 D )26、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A、韦特海默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 C)27、认知心理学源于对心理学的反对: A、格式塔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构造主义 ( D)28、受调查者在应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称之为: A、观察者偏差 B、拟人化偏差 C、默许偏差 D、社会赞许性 ( B)29、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如果要全面深入探讨某一种非人为引起的现象,最合适的方法为: A、观察法 B、个案法 C、相关法 D、调查法 ( C)30、有研究者发现,冰淇林销量和犯罪率相关显著,这种相关实质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虚假相关 D、无相关 ( A)31、下列哪种学派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C)3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创立者: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 C)33、和机能主义相比,结构主义更关心意识经验的:。 A.方式 B. 原因 C. 内容 D. 具体场所 (B)34、心理学的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什么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呢? 科学是以有系统、有组织、经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个定义的重点不在研究的知识体系,而在研究的方法。不管研究的题材是什么,只要所用的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体系,便可以算是科学。可见,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是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是一种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认识活动,是追求有关教育心理知识或解决教育心理问题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从事这种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便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要涉及一系列的内容:(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课题的正确选择;(3)有关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查阅;(4)研究计划的制定;(5)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6)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7)具体研究步骤或程序的实施;(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9)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这些程序的运用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可以说,一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学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中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作为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实际,又要合乎逻辑。理论不是空想,站得住脚的理论必须具有实证性意义。理论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综合现有的知识;第二,解释已有的知识;第三,预测未来的知识;第四,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描述性重要,解释性也重要。教育心理的某些方面是可以用描述来认识的,如学习过程的结构、品德心理的成分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等。教育心理某些方面也可以用解释来认识,如学习动机理论、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学习迁移理论等。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这门科学之所以年轻,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是一个根本原因,而研究方法之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同样是如此,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研究方法还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整个心理学的发展,研究方法的逐步改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大有改进。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供采用。概括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资料,如通过观察,随时注意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或学习的困难所在,作为辅导学生学习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反映,借此加强或改进师生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同时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为了使观察客观、准确起见,观察者宜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宜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time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重要概念 1、研究的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2、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测验内部题目之间的信度关系,考察测验的各个题目是否测量了 相同的内容或特质。内部一致性信度又分为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3、外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条件以外的程度。 4、半结构访谈:半结构化访谈指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该方法对访谈 对象的条件、所要询问的问题等只有一个粗略的基本要求,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必要的调整,至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对象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和访谈的时间、地点等没有具体的要求,由访谈者根据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5、混淆变量: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 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 淆。 6、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接受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7、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断。 8、统计回归效应:在第一次测试较差的学生可能在第二次测试时表现好些,而第一次表现好的学生则 可能相反,这种情形称为统计回归效应.。统计回归效应的真正原因就是偶然因素变化导致的随机误差,

以及仅仅根据一次测试结果划分高分组和低分组。 9、主体引发变量: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所引起的变量。 10、测量法: 11、研究的信度: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叫信度,有时也叫测量的可靠性。 12、分层随机抽样:它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成各种类型(或层);然后根据各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例,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照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13、研究的生态效度:生态效度就是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试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4、结构访谈:又称为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结构访谈对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者回答的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 15、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者(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处理。 16、主体存在变量: 19、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前测,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0、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毕业设计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摘要: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Behaviorist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又称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是由于强化练习而形成的行为潜力的相对永久性的变化。行为主义,当一个人学习时,他获得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即增加了他的行为储备,而且所增加的行为内容还将保留在个体中。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的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格发展学校教育学生人格培养 一引言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行为方式的组合,对人格的研究应该是对个体特殊学习经历和独特遗传背景的系统考察,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呢? 二行为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

心理学的科学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我们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一)、心理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1 认识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2 情感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情感过程。3 意志过程这是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它们都是由认识过程派生出来的;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的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的原则。人的心理虽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但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人的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进行检查的活动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或作出何种假象与掩饰,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或在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方法,应根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联系性原则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现象的产生都要受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对某种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主体状况下,反应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对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研究和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条件。不仅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在联系和关系中探讨心理活动的真正规律。 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从心理史前发展、意识发展、个性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和教育条件变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4.教育性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这个道理极易明白,而常为研究者所忽视,因此研究者应时刻保持“自己是教育者”的意识,把促进学生成长的任务与研究任务协调一致起来。 5.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和把各部分联合成为统一的整体,是任何科学深入认识其对象的有力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分析与综合的原则,至少包括以下两层意思:其一,心理、意识虽然是很复杂的现象,但可以通过剖析将其分解为各种形式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将其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以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其揭示的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综合的观点在心理学中也可以称之为系统论的观点,因此这个原则也被叫做系统性原则。

中公独家解读——科学心理学发展中的著名人物及其理论二

中公心理学专家徐富宾在上一章为我们介绍了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及其理论,下面让我们继续跟随徐富宾老师了解下冯特的其他学生。 在冯特众多的学生中,有那么一位和他的关系是非常暧昧的——不要误会,这里的暧昧是指关系比较复杂——那就是霍尔。 斯坦利·霍尔,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也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弟子。 实际上霍尔和冯特的关系很是复杂,在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前一年,也就是1878年,斯坦利·霍尔在哈佛大学获得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而授予他博士学位的正是冯特的师弟——威廉·詹姆士,这也是同样伟大的心理学家,我们在后文中会详细介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霍尔可以算是冯特的师侄。 另外,在霍尔到莱比锡大学师从冯特学习心理学之前,他先去了柏林大学跟随赫尔姆霍茨学习了生理学,注意这个人——赫尔姆霍茨,这个人严格来说算的上是冯特的老师。1857年,冯特从柏林大学深造后回到海德堡大学担任生理学讲师。1858年,赫尔姆霍茨来到该校,创办了一所生理学研究院,冯特担任其实验室助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的话,霍尔又算是冯特的师弟。 霍尔虽然是冯特非常出色的学生,但他并不像铁钦纳那样继承了冯特的观点,他的研究大多沿着生理学的方向进行,比如他提出的复演论,也就是基因复制。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他认为生前胚胎期像蝌蚪形状,代表人类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时期;婴儿期的爬行代表人类进化的猿猴时期;青年期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类进化的混乱期;成年后身心成熟代表人类进化的文明期。 另外霍尔可以说是冯特的弟子中开枝散叶最广并且成就也是最高的了。霍尔先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和克拉克大学任教,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他教过许多学生,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杜威。后来在克拉克大学任教期间,霍尔还培养出很多的心理学博士,其中包括了著名心理测验学家推孟和格塞尔。推孟也被称为“智商之父”,因为他把比奈-西蒙量表修订为了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广为人知。 至于杜威,我想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他是实用主义哲学家,进步主义教育家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家。 杜威反对赫尔巴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提出了新三中心即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即经验改组或改造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五步教学法。并且他还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杜威的代表作品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 和冯特一样,杜威的影响不仅在于自身的著作观点,更在于他的学生们。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 如果我们把“人类第一次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好奇”这个事件,视作心理学的生命之初,比作人类的受精卵,那么,时至今日,心理学这个“生命体”已经存在了许多年岁。 单就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而言,其可追溯到的最早的源头,始于古希腊前哲学时期。那时人们通过神话对宇宙进行描述和解释。其中,对自然事件的传说是未来的物理学,对人性的传说则是未来的心理学。由于产生得早,发展得也早,所以早在公元前6世纪,先人们在思考和探索的内心世界时所产生的痕迹,就已经有了文字的记载:当时,是由一群西方哲学家执笔,时间跨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中世纪,人物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等人为代表。对世界产生的好奇,使哲学家们思索整个世界,而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对人本身产生的好奇,使哲学家们思索人的内心世界……当他们把这些思索的痕迹记录下来,其中一部分涉及“对灵魂的功能的思考”——这,就是心理学史中最早的,关于心理研究的文字记载了。 尽管当时这群哲学家并不知道也不会想到,他们所思索的这些,后来竟会脱离于哲学之外,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来的心理学史家们把这一阶段追认为“官能心理学阶段”。 后来,心理学还经历了意识经验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这两个

阶段,但始终是在哲学的范围内被研究和讨论,还未能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879年12月,时任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8.16-1920.8.3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了科学心理学脱离哲学,正式独立。 从心理学史上说,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至1879年世界首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这段时间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这段时期内,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这些心理学思想,却没有被组织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也因此,这段时期内,心理学是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特别是附属于哲学的。美国心理学史家墨菲也说过,在心理学正式成立之前,心理学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就像个流浪儿。 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说:“当中心思想已全部产生,某一个提倡者便掌握它们,组织它们,补充那些在他看来是基本的东西,宣传和鼓吹它们,坚持它们,总而言之,就是‘建立’一个学派。” 而冯特,就是这个提倡者。这个有着医学基础并且深入研习生理学的青年,在担任大学生理学讲师的期间,对心理学问题(虽然当时被认为是哲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后来,便一心一意要为之建立一门新的科学。 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总结了哲学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并吸收了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宣称要建立一门新学科——生理心理学,亦即实验心理学。

中山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真题(供参考)

中山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把题号和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题3分,共45 分) 1.如果一个变量的所有数值都差不多相等,另外一个变量的数值之间却差异很大,那么这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接近 A. 零 B. 10 C. 1.0或-1.0 D. -1.0 2.一个实验中包含控制组或控制条件是为了 A. 为感兴趣的变量提供一个可比较的基线 B. 避免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 C. 估计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 D. 增强结果的普遍性 3.要做一个真实验,必须至少有一个因变量和 A. 两个自变量,每个有两个水平 B. 一个自变量,至少两个水平 C. 两个自变量,每个至少一个水平 D. 一个自变量,至少一个水平 4.一个实验产生了零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A. 因变量产生了地板效应 B. 额外变量没有保持恒定 C. 自变量的几个水平间太相似 D. 以上都是 5.为什么艾宾浩斯要在他的记忆实验中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 A. 他在研究后摄抑制 B. 他不认为CVC这样的无意义音节难学 C. 他想降低刺激间可能的语言关联性 D. 他想减少第二次学习刺激序列的节省次数 6.为避免训练早期可能发生的较大的练习效应,实验者应该 A. 采用ABBA设计使得平均起来每种条件的测试时间相同 B. 给一半被试采用ABBA测试顺序,另外一半被试用BAAB C.为了使得被试正式实验的成绩比较稳定,可以在实验开始前让被试练习几次 D. b和c都正确 7.下列哪个结果体现出交互作用? A. 在回忆和再认测试中,语义编码的刺激都要比字形编码的刺激记得好 B. 在回忆和再认测试中J字形编码的刺激都要比语义编码的刺激记得好 C. a和b都正确 D. 在回忆测试中,语义编码的刺激要比字形编码的刺激记得好;而在再认测试中,字 形编码的刺激要比语义编码的刺激记得好 8.实验者让被试对生命物和非生命物既快又准地命名。他发现对生命物的命名时间短于非 生命物的;且生命物的命名错误率是2%,非生命物的是10%。这个结果说明 A. 没有速度一准确性权衡,因为错误率高时反应时也快。 B. 没有速度一准确性权衡,因为速度和准确性是正相关。 C. 没有速度一准确性权衡,因为没有测量准确性。

心理学研究方法参考答案(2011)

《心理学研究方法》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变量有两个以上的实验设计称为____多因素设计_________。 2、被试内设计有可能产生实验处理的污染,一般来说,可以通过___小N设计________或___拉丁方设计_______,克服与抵消潜在的干扰效应。 3、观察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所观察行为下____操作定义_________,第二个特点是观察需要确定___观察目标__________。 4、研究访谈按照提问和反应的结构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__开放________方式和____闭合方式_________。 5、在问卷法中,为避免被试的“趋中反应定势”,量表的点数应采用_偶数______等级。 6、采用相关研究考察因果关系的准实验研究是____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_____。 7、如果自变量无法改变或控制因变量,我们称之为___虚无结果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被试间设计 把不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或水平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比较保守、安全。在被试间设计中,两种或多种实验条件之间不可能通过被试相互“污染”。可是,在采用这种设计时,应使两组被试的条件尽可能相似,可能通过匹配程序或随机分组程序,做到这一种。(P115-116) 2、时间取样观察

是在一定时间间隔进行观察,对这一时间中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较全面的记录。时间取样可以随机进行,也可以在生典型行为表现的时间进行,一般应在活动开始、中期和结束阶段都能抽选一定时间作出观察。(P190) 3、折半信度 折半信度是在测试以为对测验项目按奇项、偶项或其它标准分成两半,分别记分,以两半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信度系数。但这样得到的信度系数只表明一半测验的信度,还需要根据斯皮尔曼-布朗公司确定整个测验的信度。(P137) 4、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类型,它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活动的系统观察或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关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自然观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研究的对象是在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并非人为地创设情景;二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或操纵某些因素,使所进行的观察尽可能不引导人注意而影响正常活动。(P47) 5、文献综合法 文献综合法,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文献综合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确定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方法? 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 (1)研究被试的取样方法:明确研究的总体、样本的大小、取样的手段等;(2)实验处理的方法:自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方式,实验处理的实施、仪器和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