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录学背诵提纲

目录学背诵提纲

目录学背诵提纲
目录学背诵提纲

第一章目录学基本理论

1.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2.书目工作: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1)图书说

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看法。

(2)目录说

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研究对象是书目。持这派论点的人将目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

这派论点的人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

(4)关系说

这派论点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纪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示图书的律的科学。

(5)矛盾说

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6)目录事业说

即认为目录事业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5.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

学科基点: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诸矛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6.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目录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文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目录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需要是推动目录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目录学基础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

古代目录学与校勘学,版本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古代进行图书整理时,大多是从广搜异本,校勘文字开始,然后对群书进行著录、分类、撰写叙录,编成书目,因此,校雠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发展,界限不那么清楚,存在着许多交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知识的不断分化,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的繁荣发展,划清了界限。校雠学、版本学和

目录学在定著篇章,校勘文字,考证版刻源流,鉴别版本优劣方便,是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关系。

目录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图书馆是使书目得到广泛利用的渠道之一,同时,也是利用目录学方法分析、鉴别、研究文献的重要阵地。在图书馆工作中,利用目录学方法最广泛,如搜集采访馆藏、宣传图书、指导阅读、解答咨询、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服务等,都涉及到目录学方法。图书馆还设立有书目情报服务部,专门从事书目情报服务活动,广泛利用目录学知识,宣传目录学知识。所以说,图书馆与目录学有着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在互相利用彼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携手并进。图书馆与目录学应当是各自独立、相互利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关系

科学情报活动是在广泛利用图书馆工作、书目工作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目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都在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缩微复印技术,不断改变着两个系统的工作面貌,从而使目录学和情报科学的理论研究得到新的发展。目录学和情报科学又有区别。目录学是研究揭示和报导历史上形成为文献形式的知识与人们对于这些文献特定需求之间的规律的科学。情报科学则以研究使情报交流体系最优化为任务,探索如何协助科学工作着捕捉正在酝酿中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为读者提供某些来不及形成文献的情报,使得情报保障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目录学还要研究如何发挥书目情报的教育职能的问题。

7.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

书目计量学:是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引进目录学以后产生的学科分支。这一术语是1969年由英国的普利查德提出的,用以代替书目统计学。他是利用统计方法来计量文献,目的在于定量描述各门学科的书目信息特征过程与形式,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得出规律,以便解决文献的累积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书目计量学研究分为:一是描述文献特征的描述研究;二是考查文献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引文研究。

8. 目录学的功能

一,指导书目事业建设的功能

目录学体系的全部内容都是对书目事业运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1.解释与总结书目现象。

2.为书目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对书目事业进行评价。

二,促进知识交流的功能

书目情报对知识交流的作用机制是:

1.情报报导

及时通报新出版图书,杂志,其他资料内容。

2.情报检索

利用二次文献,查出与自己课题有关或相对有用的那部分文献,并且要检索迅速,准确,全面。

三,对文献记载的知识进行评价的功能

这一功能应用在三个方面:

1.应用于学术研究,达到“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

2.应用于图书文献管理。(管理手段)

3.应用于文化教育。(读者指导,教育手段)

四,对目录学知识的整体综合功能

1.对目录学知识的系统化的功能。

目录学知识体系化: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目录工作(技术,方法,规范,理论等)加以组织,使这些知识在目录学核心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整体上发挥更大的功能,并通过内部的结构调整,向科学理论化方向进化。

2.对目录学知识整体性预测的功能

首先,目录学知识生长的预测。

其次,功能预测。

再次,目录学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1 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1.《别录》: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乃别集附于所校各书中之叙录而成。

2.《七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部分。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在实际分类文献的过程中,《七略》不自觉的采用了互著法和别裁法。

3.《汉书·艺文志》

是《汉书》中记载当时国家图书馆典藏情况的专门篇章。它根据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编成。《七略》是西汉大规模图书校理活动的最终产品之一,系统地记载了西汉末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图书典籍,具有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录的性质。《汉书·艺文志》的内容基本上照录了《七略》的分类体系和著录的图书典籍,同时增加了一些《七略》编成以后新出的典籍。由于《七略》的亡佚,《汉书·艺文志》便成了了解《七略》的直接资料,也是反映两汉国家藏书情况的完整的系统目录。

《汉书·艺文志》所有图书,按照《七略》的分类体系,类分为6大类38小类,习惯上称为“六略三十八种”。6大类分别是六艺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诸子略,这就是刘向《七略》开创的图书典籍“六分”体系。

汉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第一个总结时期。《汉书·艺文志》是了解先秦学术文化遗产经过汉代初年的清理总结后在西汉的现存情况的重要工具,是查考中国典籍流通传播脉络的第一道重要关卡。

4.《隋书·经籍志》

是我国第二部最古的综合书目。是《隋书》中记载当时国家图书典藏情况的专门篇章。

产生在“盛唐”前,它是中古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总结性作品,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对传世图书典籍的又一次阶段性清理总结,是查考中国典籍流通传播脉络的第二道重要关卡。《隋书·经籍志》记载的主要是唐代以前的图书典籍。在中国影响深远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就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定型的。

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反映的是经过汉代整理的先秦典籍以及汉代以后新出现的各类典籍到中古时期的存佚递变情况。

《隋志》反映隋代学术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中世的学术状况。

5.《四库全书总目》

是清代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的连带产品。简单地说,《四库全书总目》是汇集编篡《四库全书》过程中由群臣撰写的而形成的一部目录。纪昀总纂的《总目》全书记载的典籍,总

数为10254种。其中收《四库全书》的3461种,另有“附存目”(简称“存目”)图书6793种。全书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共分4部44类66子目。部有“大序”(又说“总序”),类有“小序”,子目或书目后间有“按语”,每书有提要。

《总目》的“大序”“小序”“按语”用来概述典籍的源流递变。

《总目》的主体内容是典籍的提要。

清代的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最后一个总结时期。《四库全书总目》是学术文化总结时期形成的总结性书目,它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年间以前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中国古籍,而且把刘向、刘歆父子《七略》所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目录推向了顶峰。查考图书典籍在古代的流传递变,《四库全书总目》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构成了查考清代乾隆年间以前中国古籍的具有“划分阶段”意义的三道重要关卡。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编篡同时,编篡《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简明目录》被乾隆皇帝明确要求“只载某书若干卷,注某朝某人撰”。

和《四库全书总目》相比,《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明”,体现在:一是“不录存目”,二是“删节提要”。由于“不录存目”《简明目录》收录的图书和《四库全书》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的总目录。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构成了查考清代乾隆年间以前中国古籍的具有“划分阶段”意义的三道重要关卡。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典籍的下限至清代乾隆年间。目前,能够对《四库全书总目》起续补作用的检索工具主要是《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6.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中经》我国已知的最早采取四部分类法的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隋书·经籍志》的底本之一。

7.《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8.《崇文总目》及其他两宋官目

9.《文渊阁书目》与《新定内阁藏书目录》

10.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200卷,无论是在图书分类上,还是在小序与提要撰写上都显示出一种总结前代、开启后来之特征。在分类上,该目共4部44类,这四部即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经、史、子、集。

11 史志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与《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

《通志·艺文略》与《文献通考·经籍考》

《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

12 私人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1.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文献整理中提出了许多创见,如“述而不作”、“子不语怪、力、乱、神”、“攻乎异端,斯害也矣”等。

2.《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王俭:《七志》又称《今书七志》;阮孝绪:《七录》;

许善心:《七林》;毋煚:《古今书录》。

3.《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13 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1.专科目录的产生

2.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佛道目录也可看作是专科目录或特种目录。由于一般目录皆不收道释图书,故长时间里道释目录单独发展,自成体系。《汉录》就是三国时期朱士行翻译佛经的目录。

3. 《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4.《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5. 《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6. 《录鬼簿》等戏曲专目

7. 《古今书刻》、《汲古阁诸刻题跋》与《汲古阁珍藏秘本目录》

8. 《两浙古今著作考》、《蜀中著作记》与《关右经籍考》等

9. 《医藏书目》与《阅藏知津》

10. 《经义考》、《小学考》与《读易别录》

11. 《勿庵历算书记》、《方舆书目》与《古今方舆书目》

12. 其他

14 导读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导读的起源

导读与教育、科举之间的关系

教育之导读的特征:一是指定具体读物,二是指定阅读次序;三是说明读法;四是指明读者对象。

目录可以用于导读:一是目录收录一定范围的图书;二是目录可以“览录而知旨”。

二、导读与禁读

三、《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

我国最早的导读目录,是唐道释道宣所编《大唐内典录》中的一篇。

四、《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主张青少年读书应分启蒙、小学、成年三个阶段,并指明了这三个阶段的读书范围和次序,是更为典型的导读目录。

五、《读书次第》

六、《经籍举要》与《书目答问》

七、近现代导读书目

从道宣之《转读录》到清末文化冲突期之各种导读目录的出现,可以看出导读目录明显不同于教育之导读与一般之目录。教育之导读主要是在教学中实现的,一般之目录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导读,而首先在于对文献的整理,至于其实际可用于读书治学则是目录功能多样化的体现。现代目录之解题主要是用于指导阅读而不是像古代那样对图书著者、内容等作学术考辨。

15.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郑樵代表作及目录学思想

郑樵是对目录学做系统理论探讨的第一人。他注重会通,其目录学会通思想是对《七略》范式及其演变所作出的一个理论总结,也是与他的史学会通思想相一致的。

郑樵字渔仲,兴化郡莆田人,生活于两宋之际。他所作《通志·校雠略》即是一部通史,会通是其精神所在。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

1.会通思想:就是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从千头万绪的历史现象中,描绘出事物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他主张通记古今图书,不仅记书,而且记图,不仅记有,而且记广,要做到

广古今而无遗。

2.类例:他提出即类以求、旁类以求等求书八道。认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在一个严谨,详明的类例之下通记古今有无之图书,这样,学术源流自现。

3.泛释无义:是否要作注释或提要就要视情况而定了,于疑晦者则释之,五疑晦者则以类举。

4.以人类书:即当以书名为标目。

郑樵的通记,类例,以人类书,泛释无义论共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书目编撰理论,这个理论直接为他的目录应反映学术源流的目录学观服务。

16古代目录学理论的总结

章学诚的代表作及目录学思想

从刘向刘歆以后到章学诚时代的目录学基本上都是基于对《七略》范式及其演变的领悟、归纳和阐发,这个时代精神主要是指目录应辨考学术源流的精神。因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之精华,自唐领悟、宋郑樵归纳、清章学诚阐发后,即为广大学者所认同。

章学诚

近现代书目工作

一、西学书目

●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图书的引入,对传统的书目分类体系造成了冲击;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及其影响。

二、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

三、20世纪书目工作(成绩)

●书目方法和各类型书目大发展

●书目工作标准化的推行

2.7 从古典目录学到现代目录学

三、胡应麟和祁承的目录学思想

四、孙从添的目录学思想

五、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从刘向刘歆以后到章学诚时代的目录学基本上都是基于对《七略》范式及其演变的领悟、归纳和阐发,这个时代精神主要是指目录应辨考学术源流的精神。因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之精华,自唐领悟、宋郑樵归纳、清章学诚阐发后,即为广大学者所认同。

六、近代目录学思想

近代目录学思想主要沿着两条线演变。

●其一,由导读目录而沿推荐文献、传播思想之路演变。

●其二,由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而沿方便检索之路演变。

无论是哪一路向,读者无疑是学者们关注的中心。1925年,梁启超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一文中说:“著书足以备学者顾问,实目录学家最重要之职务也。”这可以看作是近代目录学家对目录功能的一个最好总结。

第三章西方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

3.1 西方目录学概念

●西文的“目录学”(Bibliography)一词是希腊文“biblion”(意为图书)和“graphien”(意为撰写)的合成词,原意为“图书之撰写”(the writing of books)。西文的“目录学”(Bibliography)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喜剧诗人》(the Greek Comic Poets)著述中。

●现在,“目录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指书籍及其著者、印刷、出版、版本等的历史与系统

描述。

●在西方没有统一的“目录学”定义,贝朗格(Terry Belanger)曾言: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目录学”这个术语就会有不同的定义,如加上不同的形容词,就会产生列举目录学、系统目录学、分析目录学、校讎目录学、描述目录学、历史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等概念。

●西方学者认为:目录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目录学是人类精神的专门记录,在这种意义上目录学是“人文的”;在完整地揭示著者的一种著作在其全部著作中的地位、一个著者在所有著者中的地位和一个著者的著作在所有其他人的著作中的地位上,目录学是极其精确的、系统的和分析的,在这种意义上,目录学是“科学的”。

●西方学者认为:在知识的发展中,目录学不是一种主要的力量,而是一种次要的和辅助的力量,因为它主要是支持和鼓励创新活动,而不产生新的知识。从支撑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上讲,目录学必须为很多大师服务,而不是漫无目的。

3.2 西方目录学体系

3.3 西方目录学历史

虽然西方目录学起于古代,但是它现在仍然是一个襁褓中的强健婴儿,因为比较而言,西方目录学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在四个世纪以前,格斯纳(Conrad Gesner)创立了目录学,18世纪时迪伯尔(Fran?ois DeBure)编撰出版《目录学导论》(Bibliographie instructive )时才将这个学科命名为目录学。

一、古代西方目录学

●西方的图书编目起源于古代。如亚述尼尼微(Nineveh)的塞纳彻瑞布(Sennacherib)图

书馆就已经有了泥版文书(Clay Tablets)目录,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图书馆目录编制。

●希腊诗人卡利马赫(Callimachus,约公元前305~公元前240)在担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期间曾编撰过一部题为《皮纳克斯》(Pinakes,又名《各学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的解题目录,该目录收录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较重要的著作,共分120个主题。另一位著名的希腊人盖伦(Galen),公元2世纪的一名医生,曾编撰过自己的个人著作目录。

●早期西方目录学的发展与传记、传记目录的关系。

二、中世纪西方目录学

●《英国圣公会图书登记册》与《基督教手稿目录》

●特里森——西方目录学之父。

三、近代西方目录学

?格斯纳与《世界书目》,贝尔与《不列颠(包括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名人著作目录》

?西方印刷术的发明与目录学的发展

?19世纪末目录学学会的成立与目录学学科的发展

四、现代西方目录学

“新目录学”(即现在所讲的分析目录学或校雠目录学)的兴起与目录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3.4 列举目录学

列举目录学,又称系统目录学,通常列举目录学或系统目录学只要求编制简要款目,这些款目只需要足以识别图书和使用户能够判断图书重要性的书目信息。

一、总目或世界书目

1、美国国会图书馆编撰的总目。包括现行印刷卡片图书目录、累积印刷卡片图书目录、美国国会图书馆目录。

2、英国图书馆编撰的总目。

3、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撰的总目。

二、国家书目与贸易目录

1、美国的现行国家书目与贸易目录。

2、美国的回溯性国家书目与贸易书目

3、英国的国家书目和贸易书目

4、法国的国家书目和贸易书目

列举目录学的功用在于将大量的繁杂的文献有序化。列举书目具有鉴别和考证文献,确定文献的出版地、收藏地和购买地、帮助选购和选读文献等三个基本功能,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书目控制(bibliographical control)。

3.5 分析目录学

列举目录学强调确认文献和确定文献的处所,而分析目录学则强调对文献的性质与目的进行各种调查研究,其中包括作为物体的图书,以及图书生产的细节和制作方法对文本的影响。分析目录学主要包括描述目录学、版本目录学和历史目录学

一、描述目录学

描述目录学的主要功能是对文献进行精确的形式描述。其研究的问题包括:图书形成的方法、铅字与纸张的类型、插图与图书结合的方法、图书装订的方法与装订材料、文献的主要形式特征。

二、版本目录学

版本目录学的主要功能的主要作用是研究印刷本与作者构想文本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目录学

历史目录学主要是研究图书史和生产图书的人、机构和机器的历史,涉及到从技术史到工艺史的一切与图书所反映的文化与社会有关的领域。

四、分析目录学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文献的揭示与组织

4.1 文献揭示

一、文献揭示基础

(一)文献揭示的作用:

●全面描述文献●准确定位文献●提供选择的依据

(二)文献揭示的前提

●依据文献的基本特征来认识和熟悉文献;

●通过阅读书目文献来认识和熟悉文献;

●利用书评资料认识和熟悉文献;

●通过了解读者的反馈信息来熟悉文献;

(三)文献揭示的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好揭示文献外形特征和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注重揭示文献的内容特征;

●正确处理好揭示文献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重视揭示文献内容之间的联系;

●注意揭示文献间的联系,重视揭示其变化情况及社会影响。

(四)文献揭示的深化

一方面,随着各学科日趋交叉、复杂以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的专深与准确,文献揭示的方法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文献揭示的深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文献揭示的深化成为可能。

二、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

●文献著录法

●文献提要法

●文献摘要法

●文献索引法

●文献评价法

●文献注释法

●文献综述法

4.2 文献著录

一、文献著录的要求

●著录事项的完备性●著录数据的准确性

●著录内容的客观性●文献著录的标准化

二、客观著录与规范控制

三、网络文献的著录

●通过修改MARC格式的某些字段来著录网络文献;

●利用元数据来描述网络文献

4.3 书目提要

一、书目提要的内容与作用

提要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要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与学术思想以及揭示文献内容和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

提要通过整理书籍,揭示图书内容,能够起到记录和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反映一代或历代的学术状况。正是有书目提要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才使得目录学在整个时代学术领域和研究结构中成为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

二、提要的主要体例

●叙录体提要

●传录体提要

●辑录体提要

三、书目提要撰写的方法

(1)简介法;(2)提示法;(3)评价法;

(4)引述法;(5)综合评价法。

四、撰写提要的基本要求

●评价客观

●注重简明

●重点突出

4.4 书评

一、书评的概念与作用

(一)书评的含义

简言之,关于图书的评论。

(二)书评的职能:

1、通报职能;

2、鉴定职能;

3、激励职能;

4、导读职能。

二、书评的类型

●按被评图书的专深程度与书评的读者范围区分,可划分为:大众书评与学术书评;

●按书评作者对所评图书的持有基本态度与倾向,可分为推荐性书评、批评性书评与分析性书评3种类型。

三、书评的撰写

(一)书评的写作要求:新、深、真、准、活。

(二)书评的写作程序:

选择图书——阅读——查阅被评图书的有关资料——列出写作提纲——撰写书评初稿——修改定稿。

(三)书评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4.5 综述

一、综述的概念与作用

(一)综述的含义

(二)综述的特点:综合、客观、浓缩、预测;

(三)综述的作用:

1.最新信息的深度揭示作用

2.科学研究的指引作用

3.系统学习的书目作用

4.决策管理的参考作用

二、综述的类型

(一)描述性综述

(二)分析性综述

(三)会议综述

三、综述的撰写

?综述的撰写格式

?综述的撰写的程序

?组织材料的主要方法

?综述的写作要求

?综述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6 文献组织

一、分类法二、主题法三、时序法四、地序法五、字序法

六、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

●搜索引擎组织方式

●虚拟图书馆(专题指引库)方式

●热门站点链接或相关站点推荐

●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应用

●主题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第五章书目文献编纂法

5.1 书目编纂法

一、书目编纂的理论基础

书目编纂是二次文献编纂的一种,须遵循二次文献编纂的一般原则。

二、制定书目编纂方案

书目的编制方案是书目编纂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书目编纂方案的内容包括:书目选题现实性和可行性的论证等。

如何科学制定书目编纂方案?

(一)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书目选题;(二)对选题的实质进行研究;(三)对所涉及选题的文献进行初步了解。

三、制作书目款目(步骤)

●编制款目之前须对拟收录的文献进行书目分析;

●书目著录;

●编写内容提要。

四、书目款目的选择与编排

●书目款目的选择;

●书目款目的组织。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5.2 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一)文摘的特点

1、替代性

2、模拟性

3、转换性

4、客观性

5、兼有报道和检索两种功能

(二)文献的类型

1、按文摘对原文信息的压缩程度分:指导性文摘、指示性文摘和指导-指示性文摘三种;

2、从编撰目的和职能来看,有普及性文摘和情报性文摘两种;

3、依照文摘的文字表达形式划分为:文章式、电报式、关键词因果文摘等。

4、根据文摘刊登的地方可划分为同址文摘和非同址文摘;

5、根据文摘的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单卷式和期刊式文摘。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文摘基本著录事项

●文摘摘要短文的内容构成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文摘的选题和工作组织;

●文献的搜集和选择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献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理论性文献、书目文献、图书类文献、会议类文献、手册类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一般性学术论文、专利文献等。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文摘的文体:字长、名词术语选择、结构与文字;

●文摘评价:影响文摘价值的因素;文摘编写质量的评价。

5.3 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按索引被检的对象:

篇目索引、内容索引;

按索引语言划分:

书刊名称索引、著者索引、引文索引、等级制分类索引、字序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前后关联索引、挂接索引、概念组配索引、号码索引。

三、索引的结构

(一)索引款目:标目、修饰语、参照项

(二)标目控制

(三)编排体系:字序排列法、内容排列法

四、索引编制程序

●题目的选择和索引法的确定;

●文献标引和索引款目的编制。

五、索引的校印

六、索引评价

第六章书目控制

6.1 书目控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书目控制思想的起源

●东西方书目控制思想的源流;

●理想的书目控制与实用的书目控制。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中外书目工作的实践;《世界书目》的试验;国家传记书目的兴起;近代专业性图书馆协会开展的有益尝试。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理论上,1949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玛格丽特·伊根和杰西·谢拉首次提出了“bibliographical control(书目控制)”这一新术语;

●实践上,一是从集中编目走向联合编目,二是从卡片目录的普及到MARC 编目成功。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1971 年,西德巴伐利亚图书馆馆长卡特瓦瑟提出了“Universal Bibiographic Control”(简称UBC,译为世界书目控制或国际书目控制)的概念,这一术语是书目控制的全球性表达,标志着书目控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书目控制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向国际化、标准化、自动化迈进。

●图书馆界热衷于书目控制实践,推动理想的书目控制走向现实,全面实施UBC计划,促进资源共享;

●NBC与UBC配合,国家书目大力发展;

●推进书目著录的国际标准化,ISBD形成体系;

●CIP有效地解决出版和图书馆的书目控制;

●UNIMARC的推广应用;

●联合目录的作用。

韦尔施(Wellish)开环系统模型:书目控制的经典模型。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1986年IFLA将UBC和IMP合并为“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MARC”即UBCIM计划,这一合并标志着书目控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IFLA对世界书目控制的工作的贡献。

6.2 书目工作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ISBD

●AACR(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即英美编目条例)

●我国的文献著录标准:GB3792系列

●我国的文献编目规则:1996年《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1985年《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在版编目标准:GB12451-90《图书在版编目数据》(1991.1)和GB12450-90《图书书名页》(1991.1)两项国家标准。

●文献信息目录排序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一)通用数据交换格式:

ISO2709《书目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GB2901—92《文献目录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二)文献信息数据库执行格式标准:

《UNIMARC国际机读目录格式》、《UNISIST世界科技情报系统著录参考手册》和

《CCF公共交换格式》,《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

(三)数据单元和信息系统间的应用协议标准:

国际上采用信息系统间的应用协议标准主要有三类:一是书目数据元指南标准;二是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和应用协议类标准;三是计算机在情报文献工作中的应用开放系统互连(OSI)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关于图书的标准;

●关于连续出版物的标准

●关于二次文献的生产的标准

●其他文献标准

●国外文献识别代码标题ISBN、ISSN、CODEN

●我国文献识别代码方面的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关于字符集的标准;

●关于字符转写的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一)ISO积极推进信息组织标准化的工作

(二)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下设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委员会从事的元数据研究工作

(三)Z39.50协议

(四)众多的元数据规范

(五)万维网联盟(W3C)

(六)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

6.3 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微观控制是指从具体的文献出发,通过编目系统或检索系统对每一篇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控制。

(一)著录控制

(二)规范控制

(三)标引控制

二、宏观控制

宏观控制是对文献流的数量和质量的控制

(一)书目情报流控制

1、整序控制。主要是控制文献流的数量,目的在于列举文献并供读者利用,西方将这种控制称为“系统书目”。

2、选择控制。是根据特定的要求围绕某些学科或课题组织文献,使文献流从辐射式流动到定向流动。文献检索的书目控制就是选择控制。

(二)书目情报源控制

1、文献的生产控制。

(1)版权控制

(2)出版物登记

(3)CIP控制文献

(4)评论控制

2、文献的传播控制。

(1)选择性传播

(2)最新通报

(3)浓缩性传播

第七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

7.1 书目情报需求

一、书目情报概念基础

书目情报(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书目情报需求

书目情报意识

书目情报需求者

书目情报能力

1.书目情报获取能力

2.知识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3.知识信息利用能力4.知识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

书目情报服务

二、书目情报需求分析

(一)读者书目情报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开展读者书目情报需求分析与研究是建立书目情报服务体系的需要,是提高书目情报服务工作的基础。

(二)影响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2.书目情报机构的因素

3.书目情报需求者本身的因素

(三)书目情报需求的层次

1.现实的书目情报需求

2.潜在的书目情报需求

四)网络环境下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特点

1.读者书目情报意识增强

2.信息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3.读者书目情报需求呈多元化

4.网络环境下读者对信息精品的需求愈来愈迫切

7.2 书目情报服务

一、书目情报服务的意义

书目情报在传统环境下的意义;

书目情报在网络时代的意义。

二、书目情报服务的内容

●书目情报源建设

●参考咨询服务

●书目导读服务

●开展读者书目情报教育

●提高书目情报服务人员的素质

三、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的特征

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该是网络的书目情报服务与传统的书目情报服务共存互补的融合方式。

(二)建立联合协作的书目情报服务体系

(三)努力提高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加工水平,实现网络信息增值

(四)大力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导航服务

第八章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

8.1 国家书目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国家书目的特点

●全面、完整、系统地记录一个国家的所有出版物,实行“既总且全”原则,尽可能的“详尽无遗”、“有出版物必录”;

●国家书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编制;

●收录范围以“领土—语言”为基本原则

●按其反映文献的时间,可以现行国家书目、回溯性国家书目等;

●国家书目的出版、发行周期正在缩短;

二、缴送本制度

三、国家书目的简要回顾

(一)国家书目的国际背景

(二)中国的国家书目简要回顾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书目;

●中国现代替代国家书目作用的两部书目——《全国新书目》和《全国总书目》;

●中国现行国家书目——《中国国家书目》;

●回溯性国家书目。

四、现代技术环境下国家书目编篡的原则、标准

●国家书目数据要注重质量控制;

●国家书目数据要实行标准化,以实现书目数据共享

8.2 联合目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联合目录概念

●涵义。《美国图书馆学会词汇》是这样定义的:“一组各自独立的图书馆开展的书目原始编目协作活动,成员馆之间有义务相互提供书目记录”。

●意义。8个方面。

●类型。

1、按地区划分,有全国性、地区性、国际性三种;

2、按收录时间划分,有回溯性(累积性)、新书通报性两种

3、按内容划分,有综合性、专门性、专题性三种;

4、按出版物性质划分,有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其它各类型文献四种

5、按文种划分,有中文、外文两种。

(*联合目录在编制时,又分专题联合目录和期刊联合目录。)

二、联合目录编撰简史

●联合目录在西方的发展演变。

<1>13世纪欧洲寺院图书馆手抄本目录《英格兰图书馆登记册》;

<2>1833年美国图书馆界的一次会议提出书目中心编制目录;

<3> 193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LC)设立了编制联合目录的工作机构——“联合目录部”,1954年成立“全国联合目录委员会”;

<4>20世纪40年代,欧洲提出建立“欧洲联合目录”的设想;

<5> IFLA下属的“联合目录委员会”和“国际互借委员会”开展的工作。

●联合目录在中国的发展史。

<1>明代僧人智旭编制的《阅藏知津》48卷;

<2>1929年编制了《北平各图书馆所藏中文期刊联合目录》;

<3>1957年11月,在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下面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联合目录工作机构—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

<4>1980年3月,“全国联合目录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

<5>1997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正式成立并启动,到2001年底,广东省分中心、中科院社科文献编目分中心、广西图书馆分中心、四川省图书馆分中心相继成立。

三、联合目录的编制方法

(一)我国编制联合目录所采取的方式(三种)

1.以一馆为基础、其他馆校补汇;

2.各馆进行分编,一馆进行总汇;

3.各馆分编,集中校补。

(二)联合目录的编制程序

●成立工作机构;

●充分调研,制定联合目录编制总体规划及编制计划;

1.充分调研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信息需求,充分调研文献收藏、专业人员素质、著录标准等与编制联合目录关系密切的因素;

2.编制联合目录的总体规划;

3.制定联合目录的编制计划。

●编制联合目录的具体步骤;

1.颁布规范,实施计划;

2.各馆分编;

3.汇总统编。

●联合目录的编制方法;

1.各馆分编,集中整理;

2.重点协助,检查各馆编目质量;

3.汇总统编.

四、编制联机联合目录的实质性进展取决于MARC技术

8.3 图书在版编目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图书在版编目?

●《英汉图书馆学词典》的解释

●1975年,UNESCO在关于CIP国际调查报告中的解释

●如何理解?

一、编目所依据的是出版过程中的校样,是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之中,即图书尚未完成印刷装订时。所以称这项工作为图书在版编目;

二、由集中的或分散的编目机构依据一定的编目标准编制出正式的书目数据,并印在图书书名页的背面,以便图书与自身的书目数据一起流传;

三、可以在图书出版之前和出版之后形成多种多样的报道性的、检索性的、商业性的目录;

四、可以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建立多家联合的书目数据库,具有多方面的效益;

五、图书在版编目的社会需求是与图书文献的社会传播与管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图书在版编目特点

●权威性●准确性●统一性●严肃性

●通用性●完全性●规范性

三、实行图书在版编目的意义与作用

●统一规划,采用统一的编目规则,数据通用与权威;

●规范标准,书目数据质量整体提高;

●减少重复编目,编目劳力大大减低,编目效率大幅提高;

●统一发布,有利于管理部门对出版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为实现国家书目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畅通,有利于发行部门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图书影响,增加发行数量;

●依据国际标准,有利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四、在版编目计划的由来与发展

(一)国外CIP计划的由来与发展

(二)中国图书在版编目的发展历程

五、CIP的著录内容与发行形式

(一)CIP数据内容:书目著录、书目检索、主题检索

(二)CIP的格式;

(三)著录编目工作程序

六、中国图书在版编目的相关问题

(一)标准化问题;

(二)实施CIP的组织与运行机制;

(三)著录中的质量问题;

(四)执行国家标准的监管问题;

(五)法律及行政规范管理;

(六)队伍建设、人员培训等问题

第九章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

9.1 书目文献资源利用概观

一、目录学本是致用之学

(一)收藏、管理的需要;

(二)读书、治学的需要;

(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书目文献利用与社会文化发展

(一)书目文献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二)书目文献利用与社会文化进步;

(三)书目文献利用与个人成材;

三、高度重视书目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9.2 书目文献资源利用与用户

一、用户是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主体

二、用户调研与书目文献利用

(一)用户调研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用户调研改进服务,促进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三、搞好用户教育和培训

(一)书目教育的内容

1.书目评价与选择2.现代书目技术培训和训练

3.提供推荐书目

(二)书目教育的模式

9.3 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目的和形式

一、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目的

(一)服务于读书治学

1.查找文献;

2.了解动态

(二)服务于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

1.了解研究文化史、学术史

2.查找最新信息,跟踪国际前沿(三)服务于生活需求

1.决策辅助2.解决疑难

(四)服务于图书馆业务需要

二、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形式

(一)书目文献检索

(二)书目文献咨询

(三)书目文献开发

1.编制各种专题书目

2.建立联机书目数据库

3.利用书目文献扩展服务范围

9.4 综合性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检索中文古籍

?查找古籍文献存佚流传情况

史志目录《通志》《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

?查找现存古籍

《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及《书目答问》

?确认古籍版本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中国善本书提要》

?探讨古籍真伪、禁毁和书名异同

《古今伪书考补证》《伪书通考》《中国历代禁书目录》《同书异名通检》和《同名异书通检》二、检索近现代中文图书

?查找建国前出版的图书

《民国时期总书目》《(生活)全国总书目》《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

?查找建国后出版的图书

《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大型图书馆的藏书目录

?查找内部发行、最新出版及在版的图书

《全国内部发行总目(1949-1986)》《全国新书目》

《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版)》《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版)》《新华书目报(标准新书目版)》

三、检索外文图书报刊

?利用国家书目和书业书目

《英国国家书目》《累积图书索引》《美国图书出版记录》

《法国总书目》《世界法语出版物目录》《德国国家书目》

《纳本周报》《全日本出版物总目录》

?利用国外的报刊目录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简称Ulrich)、《威林出版物指南》(Willing’s Press Guide)、《标准期刊指南》(Standard Periodicals Directory)、《盖尔出版物和传播媒介指南》(Gale Directory of Publications and Broadcast Media)和《连续出版物指南》(The Serials Directory)

9.5 专科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二、常用专科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

史学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文学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其他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三、宗教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

宗教与宗教文献

佛教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道教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其他宗教文献资源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其他宗教文献等

9.6 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1)网络具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使书目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大大扩展;

(2)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动态的和超文本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使信息与知识的生产、加工和传播利用更为高效便利,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形式将发生变化。

(3)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文献信息使用户的书目文献信息需求发生巨大变化

二、网络书目文献资源的类型

(一)网络图书馆目录——OPAC

(二)网络联合目录

(三)网络书业书目

(四)网络文献书目数据库

三、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积极利用新技术

(三)提升用户能力

9.7 书目文献资源利用新趋势

面对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冲击,书目文献资源利用将呈现以下趋势:

●书目文献类型和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书目文献利用技术越来越发达

●书目文献利用受用户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音乐文献学

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是指记录人类音乐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音乐文献学:音乐文献学是音乐学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由文献学和音乐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派生出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文献学是运用普通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以音乐文献和音乐文献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形态演变、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特殊规律,并为音乐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一门专科文献学(郭小林/2008)。 目录学:具体来说,它包括学术研究的目录学和如何编制古籍目录的目录学. 版本学;是研究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优劣,辨明其产生与发展的学问。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是在长期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 四部分类法:四分法也叫四部分类法,始创于郑默、荀勖。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甲:六艺、小学。乙: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诗赋、图赞、汲冢书。 十通:《十通》是十部典章制度通史书的通称。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皇朝通典》)。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皇朝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十二律:中国古代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以上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合称?°六律六吕?±。十二律有时称为?°正律?±,乃对其半律(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礼记2乐记》;礼记》亦称《小戴礼记》,简称《记》,它是先秦至汉初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西汉戴圣编撰,凡四十九篇。《乐记》为《礼记》中的一篇,一说为战国初公孙尼子作,一说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作,原有二十三篇,今存十一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论著。内容涉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方面,是先秦音乐思想的总结与发展。 《吕氏春秋2古乐》:《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吕不韦及其门客共同编写,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音初》是《吕氏春秋2季夏纪》中的一篇,内容主要是关于音乐起源的论说。《古乐》是《吕氏春秋2仲夏纪》中的一篇,记载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琴操》:《琴操》二卷,东汉蔡邕所撰。《琴操》是现存最早解说琴曲作品的专著,原书已佚,今仅存辑本。内容包括歌诗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内容与正史记载不同,所以被视为汇集许多民间传说而成。书中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二、三首为西汉题材,大多附有歌辞,反映了早期作品的特点。 《乐府杂录》:《乐府杂录》一卷,唐段安节撰。书中首列唐9部乐,次列歌、舞、俳优3条,然后是乐器14条,乐曲13条,其中大多是有关音乐源流方面的考证,也兼谈一些演奏者的姓氏和轶事,最后为唐乐律宫调《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乐府杂录》较完整地收录了有关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资料,书中所记唐玄宗以后乐部、歌舞、杂戏、乐器、乐曲、乐律宫调以及一些演奏者的姓名和轶事,涉及大量俗乐,为研究唐代乐舞提供了的重要资料。 《琴史》:《琴史》六卷,北宋朱长文撰。《琴史》是现存最早的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分两部分,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了156位与琴相关的人物事迹,有所评论和考辨;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分11篇,其中前几篇多论律吕制度,后几篇综论史事,颇有精辟之论。《琴史》是研究古代七弦琴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将历代散见的有关史料首次进行了汇集和整理,凡经史百家,稗官小说,莫不旁搜博取,并对有关史料的真伪提出了自己见解,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乐书》:《乐书》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部音乐百科著作,北宋陈旸撰。全书共200卷,第一部分为《训义》共95卷,主要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逐条逐句加以解释。第二部分为《乐图论》105卷,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

目录学

目录学 一、目录学简介 1、什么是目录学 2、目录学的分类 3、目录学的作用 目录的两大要素:分类;编目 1、什么是目录学 我国古代传统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录一词,据现存文献,首见于班固《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此“目录”实指“目”和“录”。“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把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图书目录,可以说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产生的。《七略》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是指《尚书》还处在简策阶段时的目录。《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就是《周易》一书的目录,《诗经》的“小序”,《吕氏春秋》的“序意”,《淮南子》的“要略”, 也都是各书的目录。可见目录就是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编次、汇集在一起,它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的《别录》;有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的《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魏征等编的《隋书·经籍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 有的称“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录”,如唐毋煚(jiong)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朱彝尊《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如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目录学的界义,古今有数说: 一,目录学者,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也。主要是便于寻检。----目录家之目录 二,目录学者,辨章学术,剖析源流之学也。 如书不传,后人可览其目录,知其学之属于何家,书属于何派。即古今学术的隆替,作者的得失,也不难考索。-----史家之目录 三,目录学者,鉴别旧刊雠校异同之学。---藏书家之目录 四,目录学者,提要钩玄、治学涉径之学。----读书家之目录 在《目录学》中,黄永年先生开宗明义,对目录学划分为三种:一种是图书馆系讲授的怎样编制图书馆用的卡片目录和书本目录以及机读目录的学问,一种是讲我国目录学史的目录学,第三种是讲古人的著作流传至今有多少名目品种,以及这些书

历史文献学(部分)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但刘向未完亡。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 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献学上的主要成就为拓宽了史学研究范围,对史料史书分类源流的看法以及关于史料选择运用上的见解 5.《四部正讹》: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辨伪学上的著名著作《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的基础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开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该书的主要成就有三1 考辨群书2 分析伪书的情形及产生的原因3 总结辨伪方法。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在中国辨伪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辨伪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也标志着辨伪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6.《辨伪八法》:辨伪八法是胡应麟最早最系统总结的辨伪的方法,其内容为: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序、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其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裁书籍内容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还是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7.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清代汉学发展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评宋学空疏虚妄而推崇汉学经师马融与郑玄。治学崇尚考据宏调精审博证,注重求真求正是其精要其代表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释地叙论》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尚书古文疏证》攻8卷,揭穿了《古文尚书》一级孔安国传系后世伪作的真面目。 8.《崇文总目》:北宋前期官府藏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始编于景祐6年,编撰仿照唐开元《群书目录》历时十年至庆历元年作成。《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有叙释,书有题解,但其总序已佚。叙意多在说明分类立目的合理性但后人对齐评价不高。而解题却获得较高评价。其编撰体例很快为随后的官私目录所采用,成为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档案学理论基础试题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皇史宬是明代建造的档案库房,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公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要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纸张在东汉年间正式发明,从此随着造纸工艺的不断改进与成熟,纸张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竹简、木牍等,成为文书和档案的载体。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编目的实质是把档案实体整理的成果固定化。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客体是社会上各种档案信息的利用者。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的形成必须以主体对档案的需要为前提,并与相应的客体结合才能成为可能,而主体需要又是多样的,复杂的,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档案的价值,促进档案价值的实现。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图书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规定各级国家机关设置架阁库作为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全宗理论是档案馆对档案实体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同一形成者所形成的所有档案,归集为一个全宗,不得分散;对于不同形成者的档案,不得混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室建立情况不属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基本统计内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59年1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指出党和政府、军队、群众团体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纲加以整理。因此,有必要把党政档案统一管理。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梁啟超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图书馆学季刊》经始,同人责启超属文。启超于近代图书馆学既无所知,于中国旧目录学所涉亦至浅,不敢轻易有言也。顾夙好治佛学史,辄取材于诸家经录,屡事翻检,觉其所用方法,有优胜于普通目录之书者数事:一曰历史观念甚发达。凡一书之传译渊源、译人小传、译时、译地、靡不详叙。二曰辨别真伪极严。凡可疑之书皆说审考证,别存其目。三曰比较甚审。凡一书而同时或先后异译者,辄详为序列,勘其异同得失,在一丛书中抽译一二种或在一书中抽择一二篇而别题书名者,皆一一求其出处,分别注明,使学者毋惑。四曰搜采遗逸甚勤。虽已佚之书,亦必存其目以俟采访,令学者得按照某时代之录而知其书佚之何时。五曰分类极复杂而周备,或以著译时代分,或以书之性质分。性质之中,或以书之涵义内容分,如既分经律论,又分大小乘;或以书之形式分,如一译多译、一卷多卷等等。同一录中,各种分类并用,一书而依其类别之不同交错互见动至十数,予学者以种种检查之便。吾侪一试读僧佑、法经、长房、道宣诸作,不能不叹刘《略》、班《志》、荀《簿》、阮《录》之太简单、太素朴,且痛惜于此后踵作者之无进步也。郑渔仲、章实斋治校雠学,精思独辟,恨其于佛录未一涉览焉,否则其所发挥必更有进,可断言也。启超虽颇好读佛家掌故之书,然未有一焉能力深密之研究者,加以校课煎迫,勉分余晷以草斯篇,疏略舛谬之处,定不知凡几,冀借此以引起国内治目录学及图书馆学者对于此部分资料之注意,或亦不无小补也。 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属稿,十四日成。启超,清华。 经录盖起于道安,慧皎《高僧传》(卷五本传)云:“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佑录》亦云(卷二):“爰自安公,始述名录,诠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伊人。”又云(卷四):“大法远流,世移六代,撰注群录,独见安公。”皎、佑两书,在佛家史传中为最古,其言如此,则安公之作前所承可知 《佑录》中屡引《旧录》,费长房指为《安录》以前之书,后人皆沿其说。但录之出于佑公以前者皆可称旧,不必其旧于《安录》也。谓《古录》出秦时释利防,谓《旧录》为刘向所见,谓朱士行曾行《汉录》,此皆费长房臆断之说。(一)秦时有室利防赍佛经来华,说见王子年《拾遗记》,后人附会,谓“室”音同“释”,殊不知僧徒以释为姓,始于道安,秦时安得有此?况《拾遗记》本说部,非信史,又况《记》中亦并未言有目录耶。(二)东汉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题整理 一、填空题 1.“文”之古义为文章,“献”之古义为贤才,孔子所谓“文献”意为礼以及熟悉礼、制 定礼的人;而“文献”今义则为古籍,既包括书本之记载、耆旧之言论,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碑拓、文书、档案、契约、信札、手稿等文字遗存。 2.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刘歆以其父《别录》为基修补而成)。 3.唐代孔颖达撰《五经义梳》、《五经正义》。 4.古籍版本可分写本(含稿本、钞本)、刻本两大类。 5.宋人的金石学后来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6.现存最早的官修目录是《崇文总目》。 7.班马异同:内容之异同(汉书于承袭《史记》内容之外,亦有增改,体现于取消《项羽 本纪》,增立《惠帝纪》、《百官公卿表》,也在帝纪中增载诏令,列传中增载奏疏)、体例之异同(基本沿袭《史记》体例,亦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并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文风之别(一豪放挥洒,一精细谨严)、思想之别(一好恶分明,一中庸正统)。 8.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的合称。其中裴注重集释,司马注重考辩,张注重地理,各有千秋。 9.甲骨四堂为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0.被称作史学双璧的是《史通》和《文史通义》。 11.西晋之荀勗的《晋中经簿》开四部分类之先河。 12.《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目录学之顶峰。 二、名词解释 1.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的史书体裁。目前可见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孔子所撰《春秋》。 编年记事为编纂历史之最初亦是最简之方法,其原因在于史料以岁次记注。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目录学(重点)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 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 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书目属于二次文献 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 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 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 阅读;研究对象是图书和书刊目录。 4.关系说:目录学研究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认识图书和揭示图书的活 动规律。 5.矛盾说: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 和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目录学的学科重点(基点):书目情报就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 书目情报作为目录学学科基点的依据: ●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 盾是目录学的基本矛盾。 ●书目情报在文献信息交流中形成独立系统。 ●书目情报概念是目录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深度。 目录学的基本原理(即内容) 一.目录学应用原理

《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四章计划职能 第五章组织职能 第六章领导职能 第七章激励 第八章控制职能 第九章企业及企业组织 第十章企业经营管理 第十一章企业生产及质量管理 第二部分模拟练习题 模拟练习题一 模拟练习题二 模拟练习题三 模拟练习题四 模拟练习题五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管理是一门艺术 【案例分析二】沈经理的报告 【案例分析三】靠“企业宪法”治厂 【案例分析四】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案例分析五】以诚信取人的世界船王 【案例分析六】人生“充电” 【案例分析七】从总裁推荐的文章看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案例分析八】目标责任管理法

【案例分析九】权威=懂行+廉洁 【案例分析十】培养人才, 三星之本 【案例分析十一】王永庆用人的两大法宝 【案例分析十二】三九企业的组织设计与变革 之一: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什么是管理学?它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有诸多的管理理论后还要研究一般原理? 3、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4、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5、什么是组织?它有哪些特征? 6、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实质是什么? 7、什么是管理的效果、效率?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8、你同意“一切组织都需要管理”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9、管理者的概念应该如何表述? 10、管理工作有哪些职能? 11、管理者的工作是否具有普遍性? 12、管理工作可以用哪十种角色来描述? 13、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 14、通过如下资料分析,说假话是不对的吗? 亨得?明茨伯格的角色理论中其中之一就是作发言人。在这种特定角色中,管理者向组织外部的人们传递信息。偶尔会有这种情况,管理者必须发布和解释的事实,对组织来说不是那么让人高兴,这就提出一种两难的困境,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假话是否是不道德的? 例如,一位高级经理在年度股东会议上正在回顾公司一年的财务绩效,这不是好消息:销售额下降了30%,利润下降了50%。一位股东问这位经理:“造成效益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状况已扭转了吗?”这位经理清楚地知道造成下降的原因是高层决

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程立中 内容提要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学术渊源都有指导价值。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书目答问》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书目答问》目录版本历史文献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老人等,[1]3直隶南皮人(河北南皮县)。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书院,培养“致用”之人,是洋务运动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2]1。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典籍,少走弯路,张之洞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3]60,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传统典籍进行详细的甄别,精选出2200多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名为《书目答问》“以告初学”。自成书起,便受到世人重视,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虽然当时《书目问答》仅仅被一般人看作是购书的工具,但《书目问答》在清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后来又有人对其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对原刻本改动达四百多处,有补书名、补卷数、补作者、补版本,有改正原版错误,有改书名、卷数、作者、按语、刊刻时间等等”[4]专著有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补书目答问》,范希曾以《书目答问》初印为底本,详细订正其失误,并补录了1200余种图书;最近来新夏先生汇录了有关《书目答问》的十多种重要笺补著作,撰写了“具有重要研究和使用价值”[5]的《书目答问汇补》;论文有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丁宏宣《<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赵翠芳《<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等。从以上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对《书目答问》的作者考正、编撰特点、目录学的功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试从历史文献学探讨其价值,并浅谈其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一《书目答问》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 《书目答问》虽然主要用于指导士子们读书、科举之用,但是与传统目录学著作相比较,无疑是一次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创新上。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的权威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统领了整个目录学界达百年之久,“未有敢违背其成法者”[6]14,张之洞鉴于当时学术发展需要,大量新式书籍出现的实际情况,“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故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别录”两目,这样“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国朝一人著述合刻丛书”、“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初学各书”便有了恰当的位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录学的贡献不可否认。在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纂中,基本上采用经、史、子、集、丛的基本类例方式,就是现在国家编辑《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同样沿用了张之洞的“五分法”。 其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对“经部”的分类上,清修《四库全书》把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而张之洞则不蹈袭四库类例之法,独辟蹊径、卓尔不群,分经部为“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三类,“划正文与后儒至专著为二,斯为特异,古人所不及为”[6]14。这种対“经部”的分类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部”分类方式的一次

中国历史文献大一下重点C

1、《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五、语句翻译题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道,为民者宣之使言。 2、《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一、名词解释 1.《战国策》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納。 2.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五、语句翻译题 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3、《水经注·三峡(节选)》 一、名词解释 1. 《水经注》 三、字词注音释义题 1.重岩叠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氵公泝阻絶。 4、《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五、语句翻译题 1.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 5、《史通·二体》 二、论述题 1.論述《史通》的主要內容 四、段落断句解读题 1.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 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為長也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雲語在項傳於項傳則雲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後生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軻並編此其所以為短也 6、《文史通义·书教下》

二、问答题 1. 试述《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及史学价值。 三、注音释义 1. 遷史不可爲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爲一成之義例,遂爲後世不祧之宗焉。 四、断句解读题 遷史不可為定法固書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後世不祧之宗焉三代以下史才不世出而謹守繩墨待其人而後行勢之不得不然也然而固書本撰述而非記注則于近方近智之中仍有圓且神者以為之裁制是以能成家而可以傳世行遠也後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紀表志傳同於科舉之程式官府之簿書則於記注撰述兩無所似而古人著書之宗旨不可復言矣史不成家而事文皆晦而猶拘守成法以謂其書固祖馬而宗班也而史學之失傳也久矣 五、语句翻译题 3.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而演习既久,

参考文献目录格式

参考文献目录编排格式 论文后的参考文献用“Works Cited”一词,目录的编排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序。参考文献目录的具体书写格式如下。 1. 专业期刊杂志中的文章 首先是作者的姓氏,其后是作者名字的缩写,接下来依次是出版时间,文章的名称(除首写字母大写外,其它单词一律小写),期刊的名称(用斜体标出),卷目号,如果还有期号,用圆括弧加数字标出,页码起止范围。如果作者有俩人,第二作者用姓氏加名字缩写排在第一作者之后,两个作者名之间用“&” 连接; 如还有第三作者或第四作者,按同样方法加上, 只在最后一个作者前加上“&”。如超过六位作者,则只需给出第一作者,其后加上“et al.” 即可。例: Bornstein, M. H. 1975. The influence of visual perception on culture. American Anthologist, 77 (4): 774-798 Nathans, J., Thomas, D., & Hogness, D. S. 1986. Molecular genetics of human color vision: The Genes encoding blue, green, and red pigments. Science, 232, 193-302. 2. 报纸上的文章 其书写格式与期刊杂志文章基本相同,但出版时间要包括月、日,没有卷目号和期号,另外页码标记还要加上小写英文字母“p” 。例: Morain, D. 1993. June 7. Poor counties hit harder by budget cuts. The Los Angles Times, p. A1. 3. 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条目的格式与期刊文章的格式基本相同,但紧接在书名(斜体标出)后面是出版商所在地,最后是出版社的名称。如有版数,则在书名后用圆括弧标出。如果专著是多卷本, 或是参考文献范围仅限于某些章节, 要在书名后用圆括弧加以说明。例: Brown, H. D. 199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aser-Freeman, D., & Long, M. H. 1993 (6th ed).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Chen J. 1981.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1).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4. 编著 如果参考文献是编著,其编排格式与专著的并排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要在作者名字后,出版时间前用圆括弧加说明其身份是编者. 一个编者用用“Ed”,俩人以上“Eds”。例: Rinpley, W. W. (Ed.). 1987. The black abolitionist papers (Vol.).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5. 译著 译著的编排格式与专著编排相似,原著者的名字放在作者名字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在书名的后面加圆括弧,括弧内首先是译者名字的缩写,然后是姓,其后是“Trans.”以表明是译者,无单复数区别。如果知道原著发表的时间,在出版社后用圆括弧标出。例: Derrida, J. (1976) Of grammatology.(G. Spikvak. Tran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7) 6. 出自论文集的文章 如果参考文献是出自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其编排格式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顺序是:文章作者的姓氏,名字的缩写,论文集出版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第二部分是论文集编者的名字缩写,姓氏的全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素材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 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强盛时期,书目类型日益增多,体例更加完善,目录学作为读书的门径和治学的工具受到整个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雠目录学派;以鉴别旧刊、别择真膺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3]。 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起源。我国古代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相当于提要),然后编纂出群书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目录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后人或以广义的"校雠学"来概括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说,把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于是,校雠学几乎成了古典目录学的代名词。目录在我国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称谓。如"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