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十大生态灾害问题与农业问题

中国十大生态灾害问题与农业问题

中国十大生态灾害问题与农业问题
中国十大生态灾害问题与农业问题

末日高考最常考的中国十二大生态环境

灾害问题

记忆关键处:神马地方——什么气候——神马问题——神马原因——怎么解决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最严重)----南方丘陵山区也不乐观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2)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及其他活动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⑥修建分洪区;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例如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都是黄河流域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

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④碱性土壤(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也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风力的吹扬;

③地表植被稀少等关;④多松散碎屑物(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水源、工矿交通建设等;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扒发菜等6、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7、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8、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尤其以夏季为盛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9、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咸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

自然原因:(气候) 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④朔望日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危害有: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哪些措施

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④节约用水

10、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台海地区;西南、西北新宁甘地区、太行山-京津唐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11、泥石流滑坡

我国分布地区: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水泥护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12、酸雨

我国典型地区:长江流域

形成原因:酸雨主要是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并随雨水降落地面而形成的。

危害:酸雨不仅使河湖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还会导致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生长;同时它还会影响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等。

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因此发展煤炭的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对废气中的硫资源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等是控制酸雨的有效措施。

我国各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发展河谷农业

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有利条件是: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

③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热量不足

②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B、西北农业区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有利条件是:

1.夏季气温高,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灌溉农业——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新疆绿洲地区

区位劣势:

1降水少,蒸发强,农业灌溉水源不足

2.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3.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农业特点: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南疆)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高粱

特色农产品:长绒棉甜菜瓜果

B.南疆农业区灌溉农业

有利条件是:

①夏季晴朗天气多,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变式问题:分析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

点拨:(先说自然条件)南疆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浇灌。(再说社会经济条件)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需求大。C.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有利条件: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

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存在不足:

①热量不足,冬季易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例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是什么?

①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②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③土壤肥沃,多黑土与黑钙土

例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①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②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

破坏严重

③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③合理采伐;

④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

⑥“退田还湿”;

⑦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D.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旱地农业

有利条件略

不利条件:

华北地区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降水稀少(措施:略)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措

施: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水库)

盐碱: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夏淋盐冬盐分相对稳定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

喷灌、滴灌技术等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发展立体农业)区位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大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综合开发整治和发展方向:

①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势产业;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③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④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F.我国水稻种植业:(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有利条件: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

不足:

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H.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

有利的区位条件(地形、气候、市场):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区位条件优越。

特别介绍:太湖平原,珠三角的商品粮地位都下降,一则耕地越来越少,二则农业结构升级调整,不种水稻改种蔬菜、花卉、瓜果等经济作物。

I.云贵高原坝子(山间小平原)农业:优势: 纬度低,水热充足;

劣势: 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J.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生产基地:

有利条件:海南岛地处热带,水热充足,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大

K.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有利条件: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L.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M.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

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

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一、农业生态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

(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咸潮出现);

二、中国粮食压力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

②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比重小;

③土地的生产力参差不齐,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实力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少;

④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

⑤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地位下降。

四、粮食压力解决主要途径: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之间极强的相关性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极有可 能使其受到影响,进而使从事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产生波动。中国有着数亿的农民,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 亿元之巨。 2. 自然灾害的释义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的特点,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认为灾害学有三类分支学科:要素灾害学、理论灾害学及灾害对策学,分别是灾害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各相关分支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结果。 3. 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时空分布 自然灾害与人类相伴,其历史与人类、人类社会一样悠久。中国史料中也很早就有水旱风雹虫等灾害的记载,如“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益稷》)、“(成汤)十九年,大旱”(《竹书纪年》)、“秋,大雨雹”(《春秋·僖公二十九年》)、“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诗经·大雅·桑柔》)。自建国以来的统计

数据表明,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按受灾面积排依次为:干旱(约占 64%)、涝灾(23%)、风雹(8%)和冻害灾(6%)。可见干旱和洪涝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两大主要自然灾害,1952-1989 年间,五种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冻害、干热风)共发生 1048 次,其中干旱发生 331 次,约占总灾数频次的 1/3。下图 1 表明,经历了 1959-1960年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从 70 年代开始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成灾面积成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旱灾合计的面积所占的比重约为 87%。表明水旱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头号“天敌”。 从空间范围看,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东部江河中下游、盆地和平原的地区,主要受洪涝灾害威胁,其面积约有73.8 万平方公里,在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干旱的影响则遍布全国,其中最严重的地区为华北平原(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东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次为吉林、黑龙江南部和湘、赣南部。自1949 年以来受灾面积达2000 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 亿斤。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生物、微生物或其它农艺、工艺措施,使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果园、农作物、鱼塘,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目的。我县主要是抓好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个体养殖户的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通过进行沼气发酵,使畜禽粪便产出优质的沼气能源和有机肥料,沼气作为用户的生活用能,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来源,起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效益的目的。模式主要是开展“猪—沼—果”、“猪—沼—菜(稻)”、“竹—牧—沼—鱼”等综合利用,起到以猪促沼,以沼促农(果、作物),以农促猪的良性循环生态格局。建设期间,本区域集约化养猪场的废弃物都实行沼气化处理,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产品基地集约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运用设施农业、无害化农业等先进科学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秸秆还田和先进管理相结合,进行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和良种化品种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农产品

的无公害、优质化、高效率生产,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开采等特点,我县采取以保持水土为基础,结合各种水保措施,实行植物防治和工程措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进行总体综合整治,减轻石、沙、泥的危害,缓解旱涝灾害。具体做法是山顶封山育林,山腰种植果茶,山沟筑坝蓄水,山下开垦农田,山边种植旱地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或者发展加工业,将水土流失区建成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体系。 (4)以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等形式,对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5)“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调整农、林、果的结构布局,优化各业内部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元化。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的时空之间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开阔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形成不同类型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多种效益统一,并使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构成了银行授信的风险点,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 一、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1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二)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推广达21 万多户。 (1)具体形式。在一个150 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 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 平的猪舍和一间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温室内猪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提高3-5℃,为禽畜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使猪的生长出栏从10-12 个月缩短为5-6 个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饲养量可增加。而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猪舍下的沼气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辐射而增温,可解决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产气难的技术难题;同时,猪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 浓度比室外提高了4-5 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的产量可获增加,品质也有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联合在全国组织开展了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试点县三级生态农业管理和推广体系,初步建立起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生态农业建设的深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范围日益扩大,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乡、村已达到20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l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7 %左右。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已有七个生态农业示范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如延安市宝塔区原来是“三年二旱,十种九难收”,经过十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0%,人均有2亩基本农田,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增长了2.2倍,全区已有254个村达到小康,并涌现出168个生态百强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 今后,我国的农业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探究气象与农业生产及自然灾害的关系

探究气象与农业生产及自然灾害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03-18T12:40:53.38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12期作者:武莹通讯作者喇楠 [导读] 本文详细阐述了干旱、冰雹、大风、低温冷冻、连阴雨、洪涝这几种气象在自然灾害形成以及农业生产方面造成的影响,实现了对气象与农业生产及自然灾害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气象站 751900 摘要:在农业生产中,极端气象经常会引发自然灾害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操作。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干旱、冰雹、大风、低温冷冻、连阴雨、洪涝这几种气象在自然灾害形成以及农业生产方面造成的影响,实现了对气象与农业生产及自然灾害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 关键词: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干旱气象 引言:自然灾害通常指危害人们正常生活的自然现象,而在农业生产中,气象条件的变化,很容易造成各种自然灾害干扰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人们应当深入分析气象与自然灾害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控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稳定运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一、气象局的农业生产服务项目 (一)规划气象技术服务工作 通过气象监测研究,完善气象技术服务工作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便捷。气象工作人员应深入广大农户中,为其提供具有农业价值的气象数据,实现气象技术与农业生产共同发展。为气象局增设农业生产评价机制,一方面有利于监督气象局的工作完成进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掌握农业生产遇见的问题,促进农业更好的开展生产作业。因此,气象局应增设气象技术服务项目,切实监督气象局的气象数据质量,发展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二)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气象数据的有效传输,提高气象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发挥气象局的气象预测效能,促进农户及时掌握气象数据,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降低自然天气条件带来的农业经济损失,实现农业生产创收。气象局搭建信息交互平台,为农户设置信息接收气象数据的终端,实现气象数据的有效共享。例如,手机气象数据app终端、新闻栏目的气象预报等,多农户提供多元化信息接收渠道,发挥气象数据预测的信息价值。 (三)开展预警防护工作 引进前端科技技术,科学开展预警防护工作,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生产不良影响,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创造农业较高的经济收益。气象局应积极预测自然天气变化,准确记录关于气象灾害的相关数据,及时为农户传输气象异常数据,并且为农户提供科学的农业生产防护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气象局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有益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因此,气象局应完善并且重视预警防护相关工作。 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风暴气象 风元素具有良好的自然能量,在发电方面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通常情况下,风力级别达到8级时属于强风。以气象学视角来看,强风有三个级别,台风侵袭类强风,雷暴雨引起的强风,北方冷空气南下导致的强风。强风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诸多影响,例如,房屋倒塌、农作物被毁等[1]。 第一,由于农户住房地处于空旷的田间、地基较浅,房屋构建成本较低等因素,造成农户房屋不具有良好的御风能力,因此强风来临会造成大面积农田房屋倒塌、房盖吹起等不良现象,为农户带来住房类经济损失。 第二,田间的农作物,需要农户浇水灌溉、施肥通风、除虫防害等田间作业,证明其生命力脆弱,难以应对强风的侵害,严重时造成农业种植绝产,威胁着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带来经济类损失。 第三,防护措施。提高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并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强风气象为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阴连雨气象 阴雨降水持续5天以上的,降雨量超过地表3厘米的气候称为阴连雨气象。阴连雨期间,空气含水率明显上升,造成田间潮湿现象,极易引发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如果阴连雨气象出现在庄稼生长阶段,会导致已发芽的植株大面积死亡,引发病虫害,植株在减少光合作用的同时,遭受连雨与虫害的袭击,造成大面积减产现象;如果阴连雨气象发生在庄稼趋于成熟阶段,雨水过涝受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

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_李文华

第32卷第6期2010年6月 2010,32(6):1015-1021 Resources Science Vol.32,No.6Jun., 2010 收稿日期:2010-04-20;修订日期:2010-05-30 基金项目:GEF 项目“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GCP/GLO/212/GEF )。作者简介:李文华,男,山东广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从事生态学与资源科学的研究工作。E-mail :liwh@https://www.doczj.com/doc/485931352.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6-1015-07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 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物安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后期,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知识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高品质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文化遗产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现代化农业,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人类社会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些严重弊端,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1]。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成为思索的焦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要提高产量,还须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获得经济利益,还应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农业知识。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丰富的传统知识为今天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2]。但同时,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并不是很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森林资源匮乏、草地退化严重、农业污染加剧等问题 依然严重,已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一批富有远见的科学 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逐渐发展了生态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理念与实践方式,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4]。 中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并被认为是对国际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运动的一大贡献[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有了很大改变,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具有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对于深入挖掘传统农业的精华、进一步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6]。然而把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怎么样预防农业自然危害的出现。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好的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为及时、有效地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义乌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持续低温阴雨、持续高温干旱、突发性暴雨洪涝、台风、强热带风暴、风雹、冷冻和雪灾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农业自然灾害根据其严重性和损害程度,分为Ⅰ、Ⅱ、Ⅲ三级灾害。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次性灾害,为I级: 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当季播种面积40%以上。 特殊情况下需作为特别重大灾害对待的。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次性灾害,为Ⅱ级: 造成或可能造成农作物成灾面积超过全市当季播种面积30%左右。 一个或多个镇农作物成灾面积占该镇当季播种面积的40%左右的。

特殊情况下需作为重大灾害对待的。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次性灾害,为Ⅲ级: 一个镇农作物成灾面积占该镇当季播种面积的30%的。 在特殊情况下需作为一般农业自然灾害对待的。 安排成员单位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面积,分级启动应急响应。 1.I级 召开局抗灾领导小组会议会商灾情,部署应急工作;将情况报告市政府和省农业厅;重大问题报请市政府组织协调。 监视灾情动态,及时统计上报灾害损失。监督指导农业抢险救灾工作。 参与研究支持灾区生产恢复意见,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及灾后重建项目。 请示上级农业部门动用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种子。 监督各级落实农业救灾应急措施和救灾资金、物资等。 2.Ⅱ级 召开局抗灾领导小组会议会商灾情,安排应急工作。将情况报告市政府,并通报市有关部门。 监视灾情动态,及时统计上报灾害损失。监督指导农业抢险救灾工作。 参与研究支持灾区生产恢复意见,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及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

高中生物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人教版_选修

1.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差异形成机制。 4、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点、难点】 1.自然灾害的影响 2.自然灾害危害形成机制 3.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学探究】 定义:由于造成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作为诱因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 形成条件 作为承受灾害的 圈 孕育灾害的环境圈 圈 圈 灾情 环境 自自然灾害系统致灾 受灾体 然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 孕灾环境 灾灾情大小的影响因子 害伤害;心理和伤害 人员伤亡脆弱群体:及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不易受灾害损 害群体 影经济损失:财产损毁 自然灾害财产损失 响的影响(灾情)经济损失: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 结构和管理方面等的损失 具有和隐蔽性 自然资源 与环境破坏具有(可再生、非可再生) 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的危害 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发展水平和灾害具体差异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781年冰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解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1-3题。 1. 火山喷发() A .不属于自然灾害 B .属于孕灾环境 C .属于致灾因子 D .不属于自然异变 2.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 A.哥伦比亚的火山 B.印尼的火山 C.台湾的火山 D.日本的火山 3. 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4.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2月2日,山西寺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3名矿工遇难,53人一氧化碳中毒。 B.1月31日,香港旅行团在埃及胡尔加达城市发生车祸,造成14人死亡 C .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至27日已死亡13人 D .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嫁荡然。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的自然灾害属于( ) A .气象灾害 B.水文灾害 C. 生物灾害 D. 地质灾害 6.在晋咸和三年的雨雹灾害中,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A .人员伤亡 B .财产损失 C .自然资源损失 D .环境受到污染 事件 现象 自然 属 性 社会属性 定义 灾害事件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万 方数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第,,卷 这些现象给农业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全社会要提高集约化农业对农业 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认识,加速农业环境治理法制化进程,加 强对农业开发建设项目 的环境评价,制定环境友好的技术经济政策,加速集约化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整 治工作, 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弱优势 珊优势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特点 ,, , ,, 云南 一,( ,,, 一, ,, , “ 江苏
b5E2RGbCAP
,, 一, , ,, 新疆 弱优势 生态农业是,,世纪,,年代提出攀一辫雾奏奏茎塑,,;殛鐾,璧蠹 酒嚣鬻薹爨矍霸蚕镬望蘸震蠢雾釜錾 p1EanqFDPw 浙江, 弱优势 ,, 安徽 一, , ,, 劣势 嚣囊藩爨囊囊莲嚣蘩奠巍零蠹錾。荦养揲徭,,募 劐矗。戥勘州,彭列驯莹乳:萎,蓼霉铲笔籀弓丑躞珀蠼壤 DXDiTa9E3d 强嵯增每哩~潲增算递增,,域嚆蟮离笺:,,王戚岔暴计贡献率已达潜疆,(,强,葫一旧搿 傅障掉,薪抽蚤 ,, 湖北,(, ,, 弱优势 ,, 宁夏 一, , ,, 劣势 净柏降碉谨碑,由肆聃糙揄 禹篓霹羹塞萧篡嚣。』鲤辔,霎冶搓型限椭粥鲥, ,, RTCrpUDGiT ,, ,, ,, ,, ,, 广西, ,, , 弱优势 ,, 捌南,—, ,,, 劣势 劣势 劣势 劣势 甘肃, ,, , 弱优势 ,, ,, ,,

陕西 海南 西藏 一,( ,,, 一, , , ,, ,, , 河北, ,, , 山西,(, ,, 弱优势 弱优势 羁优势 弱优势 内蒙古 青海 一, ,,, 一, ,,, ,(,生态环境 整体竞争力分析 由评价要素层, ,,,、毛、,,、毛的主成分构造各省区生 态环境整体竞争力的指数,,前,个主成分累 计贡献率已达, ,,,可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整体竞争力评价模型为: 5PCzVD7HxA ,,,(,,, ,,,,(,,,,,,,(,,,,, (,) 由表,可知,就 整体而言,东部生态环境竞争力明显优于中西部。东部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同时很好地兼 顾了环境保护与 生态建设,值得中西部借鉴。处于弱优势的省区应进一步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步 伐,尽快向强优 势转变。而西藏、新疆等省区生态环境竞 争力之所以处于劣势,除区域自然因素外,更主要 的是环保意识较 弱、污染加重、掠夺式 开发、资源利用率低及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这些地区应及时 转变观念,树立 环保 意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水平和利用率,严格执法,从根本上
jLBHrnAILg
扭转现阶段的劣 势。 表,我国部分省 医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 名瑰 ,,,,, , , , ,;, ,, ,,, ,,,,, ,, ,;,,,,,,,,,,,,,,, 态 ;,,,,,,,,, ,,,,, ,, ,,,, ,,,,,,;,, ,, ,,,,, 得分 ,;,,, 地区 ,,,,,, 得分 ,;,,, ,,,, ,,, 势 名次 ,,,,,

浅谈中国生态农业

浅谈中国生态农业 发表时间:2010-01-18T10:55:23.217Z 来源:《今日财富》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爱中[导读]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刘爱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在阐述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内涵及特征,并将其与西方生态农业进行了比较,同时阐明了其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农业概念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随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和设想。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要求维持农业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使农业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持续发展是当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工业化革命以来,以高投入为特征的农业形式产生了许多诸如植被迅速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和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使农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人均耕地、水等资源严重不足;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未能资源化利用,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造成了农业自然灾害,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涉及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亚系统。只有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保护日益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形成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生态农业的实践证明我国农业必须采取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 三、中国生态农业内涵及特征 我国生态农业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总体来说,中国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整体性。中国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中国生态农业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中国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综合利用和系列化加工,实现经济增殖,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同时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 4.可持续性。中国生态农业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比较 中国生态农业是以中国传统农业为精髓,吸收国外生态农业的先进经验、技术,并结合中国国情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与西方生态农业在名称上相同,但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1.西方生态农业针对常规现代化农业“大规模、高投入”模式,主张低投入,追求回归自然的思想,生态农业发展十分缓慢,这显然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当时已有的过高物质投入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生态农业主张合理的物质能量投入,兼顾生态和环境效益。 2.西方生态农业只是针对单个农户和小农场而言的生态设计,其出发点在于追求小规模的、封闭式农业系统的生态循环合理性。而中国生态农业则强调以生态经济原则指导农业生态系统,并对整个农业乃至农村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因而它可以指导单个“生态农户”、“生态村”、 “生态县”、“生态市”甚至“生态省”的建设。 五、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指导思想上,中国生态农业以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为指导思想,在不危及后代需要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可持续农业发展“重视农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要通过管理与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的指导思想是相一致的。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是从长远出发,追求高生产和高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土壤、水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可持续农业把生产、资源、环境三者结合,全面考虑人类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把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统一起来。这和中国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本质是一样的。参考文献: [1]金鉴明.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2):10-14 [2]王兆鸯.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8-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