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1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幅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运动和静止这一知识点,命题的角度是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

【要点提示】题目以天心阁名联中“舟行洲不行,鸽飞阁不飞”的动静对比考查辩证唯物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但并不排斥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据此,A是唯一正确的选项。B,C,D三项皆为无学理内容即所谓胡诌的纯粹干扰项。

【答案分析】这道题考得很简单。且“相对静止的意义”是冷僻的角度,其命题意义在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要与唯心主义相对立,而且要与否认运动夸大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区别。这涉及到三个问题。

第一,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但并不否认相对静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二,为什么要认识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的条件。第三,为什么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因为绝对主义把静止绝对化,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的凝固,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由此导出不变的人性、不变的社会制度等僵化观念。相对主义把运动绝对化,完全否认任何意义上的静止,走向相对主义诡辩论。由此导出一切幻灭无常、世界不可言说这种既无根据又无用处、似巧实妄的胡言乱语。

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考点常借助典故名言表达。本题题干即由郑家溉先生所撰天心阁对联改编,原文是

“天心阁,鸽对鸽,鸽飞阁不飞;水陆洲,舟望舟,舟流洲不流。”有附会为毛泽东周恩来唱酬所作,是为讹传。总之,本题的命题意义在于“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这一具体观点出发,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乃至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运动观。但题目的设计则避难就易,除A选项“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为正确选项外,BCD三项都毫无道理。如此泾渭分明,意在降低难度。但若将干扰项略加调整则难度立增,还是要将考点掌握到位。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2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

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辩证法部分,具体涉及的是普遍联系的特点和因果范畴。

【要点提示】“羊吃草”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割羊草”是人的实践活动,二者确有联系,但不是A选项的“主观联系”,辩证法所讲的联系都是客观的。B选项的“必然联系”和D选项的“本质联系”在辩证法中都相当于客观规律,“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关系尚达不到客观规律的程度。C选项“因果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学理与案例相符。C选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分析】这道题有些玄机。它所考查的辩证法概念,除因果联系外,其他几个都不很突出。相反,题目案例中工程师牵羊、看羊吃哪类草等行为却给人印象深刻。导致考生进入题目场景后,先受情景牵引,学理受到遮蔽,导致误判。

有误选A项者认为,工程师没养过羊,自然不认得羊草。“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这不正是主观能动性么!于是选择了“主观联系”。工程师确实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是“主观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辩证唯物论所提倡的。而主观联系是脱离客观现实的观念,是辩证唯物论所反对的。因此A选项错误。

误选B项者认为,羊吃什么草,人“必然”就割什么草。这种判断不是以学理为根据,而是望文生义了。必然联系或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它本身就具有规律的性质。“割羊草”与“羊吃草”有联系,但达不到规律性的程度,不具有普遍的性质。所以B不是正确选项。

C选项是正确选项,但也有人怀疑,认为羊固然吃草,但它吃草并不一定引起我割草,我就不割其奈我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羊总是要吃草,当羊吃草作为一个孤立事件时,它的确不成为人割草的原因。但把它与人割羊草放在一起考察时,就可明显看出二者间确实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联系。这个

D选项“本质联系”牵涉到的理路比较复杂,易出歧见。有认为“羊吃草”是动物行为,属于自然界自发的物质活动,“割羊草”是人的实践,属于人的自觉的物质活动。二者都是物质活动,本质上有共性,因此,二者为“本质联系”。这个思路本身成立,但与题目角度不符合。故不选。

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高度抽象,且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能够结合四面八方的材料,建立纵横交错的联系。但万变不离其宗,即考试大纲。对大纲范围内的基本概念要复习到位。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3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

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并涉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要点提示】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一件有用物品,如题干中的上衣,无论是否成为商品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这正与A选项相符合。若它只作为商品去交换,则如B选项所说起价值的作用,但这与题干不符。按照题干,上衣无论谁穿都只能是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的结果,而不可能如C选项所说是抽象劳动的结果。D选项所说的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性,文不对题。据此,A选项正确。

【答案分析】本题的题干出自《资本论》原文,而四个选项几乎将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到了,如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等,照讲会是个难题,但却考得特别容易。就是直接从《资本论》中选了两句浅易的话,“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在这两种场合,它都是起使用价值的作用”。前一句作题干,后一句作正确选项。语言直白,意思明确。虽然BCD选项提到“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但都与题干无关,反倒与正确选项形成反差,即使裸考亦能胜任,成为一道以理论难点名义命制的“送分题”。这种情况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对题目少,内容难的经济学部分,命题极其简易,以鼓励理工类考生积极复习,对最重要的概念形成基本的理解。本题选项中的几个概念即在此列。

A与B选项涉及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商品的二因素。为什么商品有二因素?这是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方面,它必须对人有用,才能作为与别人交换的对象。商品的这个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交换的对象又一定是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产品,它们不能直接比较,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根据题干,上衣是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故选A,不选B。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们并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是指劳动的具体形式,譬如,粮食是种出来的,布是织出来的。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是无差别的脑力体力耗费,生产出的任何商品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C选项中的上衣当然也凝结着价值。但显然与题干所指不合,故不选。

D选项涉及社会劳动,即劳动的社会性。其对立面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所以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生产者只生产某一种产品甚至某一种零件,各自的劳动只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片断,他们必须互相依赖。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在本题中,因D选项涵义与题干内容相去甚远,故不选。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4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率。

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剩余价值率。

【要点提示】本题形式上是计算题,实质上是概念题。概念不明,无从算起。概念清楚,一望可知。资本家所谓利润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由此可知其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比为80/20万元。已知所获利润即剩余价值为15万元。则剩余价值率即为剩余价值15万与可变资本20万的比率,为75%。B选项正确。

【答案分析】这是一道别开生面的试题。考的是经济学中阶级性、革命性最为突出的剩余价值率概念,若用历史案例则显陈旧,用社会案例则易生歧义。本题以数字的形式,扬弃了表象,突显了核心逻辑——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

不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自己的价值量并不改变;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发生价值增殖,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化。而资本家则无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将二者都视为成本。分歧由此而起。

在本题中,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获利润15万元。照资本家的观点,这15万元是全部投资即成本的增加额。成本100万,利润15万,则利润率为利润与成本的比率15%。这数字虽已不低,但并未揭示出而恰恰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照马克思的观点分析,因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则100万元投资中与价值增殖无关的不变资本占80万,而作为价值增殖唯一源泉的可变资本仅占20万。产品售出所获增加额15万并非全部成本100万的利润,而只是20万可变资本增殖的剩余价值。而且,剩余价值率绝非剩余价值与全部成本的比率,如A选项所示的15%,而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如B选项所示的75%。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揭示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显露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率。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5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5.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这一国策的基本立足点是

A.内外联动,互惠互利

B.多方平衡,共同发展

C.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考点出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具体内容在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中阐述。

【要点提示】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ABC 选项都是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答案分析】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6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6.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始终坚持放到首位的是

A.社会效益

B.经济效益

C.繁荣文化市场

D.创新文化体制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建设中的社会效益。

考点出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内容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论述。

【要点提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此外,考生必须掌握举一反三的复习技巧,这是利用真题判断该考点命题角度的方法之一。本题考查的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考生在掌握本考点的同时,应反问经营性文化产业中放在首位的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这样就能在复习时做到对考查角度的全面覆盖。

【答案分析】本题无论从题干还是从考试大纲的要求看,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而实际上真正需要考生掌握的是:文化建设中“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满足这两部分需求,就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两轮驱动,两翼齐飞。

不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要有精神支撑,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重要功能。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应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因此,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但也要在内部引入激励机制,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就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7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7. 近年来为了缩小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这些举措体现了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再次分配更注重公平

D.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按贡献参与分配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知识点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考点出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内容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阐述。

【要点提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题干中的“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体现的正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故B选项正确,而ACD三项均属于“初次分配”范畴,因此被排除。

通过本题,考生应学会两个应试的必备技巧,(1)通过真题解析掌握考试大纲涉及但没有具体解释的重要概念,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章中都涉及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问题,但均是就政策本身而言,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解释,这不但加大了考生复习的难度,而且加大了考生的解题难度。(2)对于这种政策性考点的复习,考生必须掌握十八大报告对其最新提法。

【答案分析】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题干中的“个税”、“养老金”、“城乡低保”都属于再次分配的范畴,而AC选项涉及的内容均为初次分配,因此被排除,且A项说法本身错误,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选项也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同样被排除,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同时,还要实现翻一番的是

A.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B.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C.国民收入

D.财政收入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当年形势与政策的内容。

【要点提示】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本题考查的正是经济方面的要求。A选项为正确答案。

虽然本题在2014年考试中不会原题再现,但考生应以此学会政治复习的两个窍门:(1)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最高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是必考内容。(2)其考查角度多为首次确立、重新阐述、突出强调、最新增加等内容,这样可以高效缩小复习范围。例如十八大报告全文共二万九千多字,但其亮点内容共7条,当年试卷中考查的5条全部在此之列。

【答案分析】十八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9

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9.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

考点出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具体内容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中说明。

【要点提示】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守旧派(包括洋务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革科举和兴西学。题中AB两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维新派论战的内容,C选项是洋务派同顽固派论战的内容,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分析】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很显然,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没有涉及到社会革命的问题,因此A选项被排除。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因此,二者都不是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因此B选项被排除。

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是二者的共同点,对此,双方并不存在分歧,因此,C选项被排除。

维新派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洋务派虽然认为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可学,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因此,D选项为正确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